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合集下载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4、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5、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6、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7、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
8、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9、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10、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往往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 以美衬丑,以乐衬哀等。 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帽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 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其中“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联就用了反衬法。诗人用海燕双栖反衬少 妇的孤独愁苦。
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 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 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 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
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
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 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 金鹧鸪。”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 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 门”等都是以动衬静。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运 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
质,给人深刻启示,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
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
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又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虚实结合是指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或过去的、未来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景。如《梦游天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1、对比《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2、反衬以动衬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唐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正衬《谢亭送别》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

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

前二句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二句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以描写景色作为反衬的手法表达情感,笔法富于变化。

4、通感《听邻家吹笙》(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

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

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

“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

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

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

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5、双关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思”谐音双关。

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晴”“情”谐音双关。

6、借代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7、比喻8、比拟9、夸张10、互文主人下马客在船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二、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和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移情于景(和拟人结合运用)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与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
1. 对仗格律:古代诗歌常采用对仗格律,包括平仄对仗、押韵对仗等,用来达到韵味悠远的效果。

2. 比喻修辞:通过比喻手法,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感情抒发:古代诗歌往往借助细腻而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描绘景物、描写内心情感等手法来抒发情感。

4. 行文婉转:古代诗歌行文流畅、婉转,常采用修辞手法如借物抒情、借景抒怀等,丰富表达效果。

5. 意象丰富:古代诗人善于描绘意象,通过具象的形象来传达情感、表达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6. 修饰描写:古代诗歌常使用修饰描写手法,通过形容词、修饰词来描绘事物的特征,提升诗歌的美感。

7. 反复运用:古代诗歌常使用反复手法,重复使用某个词句,以达到强调、加深印象的目的。

8. 典故引用:古代诗歌常借用典故,通过引用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来表达情感或展示思想。

9. 象征意义:通过象征手法,将具体的物象转化为抽象的意义,以丰富诗歌的内涵。

10. 对偶对仗:在言辞上通过形式和形式之间的对应,音调上通过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和谐与调和,来表达意象的美感和神韵。

总之,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多种多样,通过押韵对仗、比喻修辞、情感抒发、意象丰富等方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十大表现手法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换言之,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虚实结合,可以给人以无穷的暇想和绵长的回味,也可以使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更深沉而充分。

如李白的《蜀道难》,以虚写实,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蜀道形象;诗人的情感表达得强烈而飘逸。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典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古人在诗词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在写景、状物、言情、述志时,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让读者在品味赏读中获得无穷的艺术享受。

这些辩证的表现手法包括点染、虚实、疏密、浓淡、离合、雅俗、曲直、隐显、巧拙等。

1、点染点染,是国画的术语。

原指画家在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后来借用到古诗词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面正面点明旨意,有些地方侧面渲染。

这种手法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比较常见,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作者要抒发的感情。

渲染是为了突出旨意,旨意统率渲染,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是点;其余各句均是"染",以突出相思的伤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其中第一句是"点",点出"伤离别";其余各句是"染",渲染伤别之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用"乍暖还寒"、"三杯两盏淡酒"、"晚来风急"、"雁过也"、"满地黄花"、"梧桐更兼细雨"来渲染自己的心绪,最后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点出"愁"的主旨。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正宫""端正好",前面"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染,后面的"都是离人泪"是点。

2、虚实虚实结合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整理一、修辞手法比喻,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抽象为形象拟人,例:“碧溪留我武关东”、“霜禽欲下先偷眼”夸张,例:“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借代,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借指战马和武器,合起来指战争。

通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之间的转换。

例:“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双关,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的双关)对偶,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排比,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用典,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设问,例:“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反问,例:“江东弟子今谁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起兴,例:“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对比,例:“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今昔对比)列锦:全部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叠字(重言),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顶真,例:“烟水江南小月淡,淡对山风湿红残,残夜难禁凋人颜”二、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描写:大的方面分为两类(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点面结合(点就是对人、事、景物的详细描写;面就是概括性的描写)虚实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由远到近,有大到小)多种感观相结合(例如: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衬哀情《蜀相》)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三、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表现人物的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古代诗歌主要表现手法1 .赋、比、兴赋,指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例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叫月。

指如削葱根,口若含朱丹。

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述语段就运用了赋的手法,表现了刘兰芝的美丽、庄重、自尊。

比,是指用比喻的手法捕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例如,《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此句用桑叶的枯黄凋落来比喻女子的容颜衰老,非常恰当。

兴,是指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要捕述的事物和表现的思想感情。

例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用孔雀的欲飞又止来起兴,美丽而又忧伤,在诗的一开头就创造了一种徘徊顾恋的悲剧气氛,并且成为整个诗歌意境的情感主线。

2.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比较或对照,以突出双方或其中一方的特点。

例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3.衬托也称烘托,是指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衬托来突山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包括正利和反衬:(1)正衬: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事物。

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碧水”“青山”“红日”“白帆”等色彩缤纷的“乐景”利托了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赞美之情。

(2)反衬:利刚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

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准人不识君?”开头两句景物凄婉迷茫,似乎衬托的是朋友离别时的悲愁。

然而后两句以豪迈的语言、真诚的劝慰表现山诗人的自信与乐观。

在如此凄迷的环境之卜还能发此豪言壮语,更利托出了作者的豁达和乐观。

4.象征是指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

例如,于谦《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1. 借景抒情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们通过
对山水、花草等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感受和情绪。

例如,杜甫《登高》中写道: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山和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壮丽自然的敬仰之情。

2. 咏史怀古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赞颂历史人物和回顾古代故事来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考。

他们通过对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赞美和追忆,表达
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崇。

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通过描绘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宫廷生活,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和荣光。

3. 抒发个人情感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写自己的情感和心情来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们用简练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爱情、友情等各种情感的诉求和思考。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写道: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描绘夜晚的清幽与寂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以上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的简要介绍。

古代诗歌通过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化内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及作用

古诗词的十大表现手法是指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常用的十种艺术手法,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和审美功能。

以下是这些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简要概述:1. 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借助其他事物或修辞手段。

作用是使读者直接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2. 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叙述故事或描绘人物行为来表达情感。

作用是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增加诗歌的层次和深度。

3. 借景抒情: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意境深远,情感与景物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效果。

4. 融情于景:诗人的情感与所描绘的景物紧密结合,使情感在景物中自然流露。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5. 因情造景:诗人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艺术境界。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力。

6. 虚实相生: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虚写和实写,相互映衬,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作用是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深远意境。

7.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处理,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色彩。

8. 象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抽象的思想或情感。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9. 用典:在诗歌中引用历史故事、成语或古代诗句,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表达。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文化底蕴和深邃的内涵。

10. 对比:将两种或多种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作用是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这些表现手法在古诗词创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古代诗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表现手法一直吸引着众多诗人和读者,呈现出满满的情感和感染力。

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对偶、对仗、押韵、叠句等。

首先,古代诗歌中的对偶表现手法是最常见的。

对偶表现手法通常使用两个句子或两个词,以反复的结构和语义,来表达一种满足的气氛或情感。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句话使用对偶表现手法,两个句子用对称的结构来表达绝美的自然风光,令人感受到无限宽广。

其次,古代诗歌中的对仗表现手法也是常见的。

对仗表现手法指在一句词语中,采用大小渐变、韵律起伏、主次分明等多种形式的句法或语言形式,来表达出来的情绪或抒发的主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话使用对仗表现手法,用句法的大小渐变来表达了“春去花还在,夏来花又开”,一瞬间就把悲伤的分离情绪凝结出来。

第三,古代诗歌中的押韵表现手法也很常见。

押韵表现手法指在一首诗中,将韵脚上的话语意义与韵脚后所用的语法结构紧凑而有效地结合,使诗句押韵,形成一种韵律美。

例如,《古朗月行》中的“同心而结友谊地久天长”,这句实际上使用了押韵表现手法,将友谊和永久的情意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出古风古韵。

最后,古代诗歌中的叠句表现手法也很普遍。

叠句表现手法是指在一句诗中,采用相似的节奏形式或对偶结构,以表达不同的意义或内容。

例如《渔家傲塞下曲》中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用叠句表现手法,将两个句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了关系,表达出思念的温暖情绪。

总之,古代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上述对偶、对仗、押韵、叠句等是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这些表现手法表达出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精湛技巧和情感深度。

古诗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常用表现手法古典诗歌富于含蓄之美,有很多独到的表现手法。

往往字面意义(直指)与深层意义(能指)有别,好比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只有三份一,藏在水下的倒有三份二。

甚至字面意义与深层意义看似截然相反。

如果只读字面,而不深入剖析,就很难读懂一首诗的情感意蕴,也就谈不上鉴赏它的美感。

通晓一些基本手法,对解读诗词有很大帮助。

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以“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以“牡丹”象征富丽;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他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算子·咏梅》)。

2.托物言志:托物言志诗,又叫咏物诗。

托物言志也常被称为借物抒怀、托物喻人等,是作者通过对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的褒贬臧否来含蓄地表达志向或抒发对世事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如: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3.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可称之为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寓情于景等,是古诗词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古今诗歌中,先写景后叙事抒情或全篇写景的诗作很多,诗人往往借助景物营造意境,把气氛渲染得浓浓的,为下文抒情作铺垫或融情入景中。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交融。

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表现⼿法中国古代诗歌有哪些表现⼿法 表现⼿法从⼴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的特殊的语句组织⽅式。

下⾯,⼩编为⼤家分享中国古代诗歌的表现⼿法,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诗歌的表现⼿法很多,我国最早流⾏⽽⾄今仍常使⽤的传统表现⼿法有“赋、⽐、兴”。

《⽑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风,⼆⽈赋,三⽈⽐,四⽈兴,五⽈雅,六⽈颂。

”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法。

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直⾔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的这种⼿法。

⽐:是⽤⽐喻的⽅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刘勰在《⽂⼼雕龙·⽐兴》中说:“且何谓为⽐也?盖写物以附意,扬⾔以切事者也。

”朱熹说:“⽐者,以彼物⽐此物也。

”如,《诗经》中的《螽斯》《硕⿏》等篇即⽤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唐代孔颖达在《⽑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

取譬引类,起发⼰⼼,诗⽂诸举草⽊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兴”的表现⼿法。

这三种表现⼿法,⼀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法是很多的,⽽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

但是各种⽅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种表现⼿法。

在诗歌中,还有⼀种重要的表现⼿法是象征。

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表现为⼼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

⽤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法,主要的有三种: 1.⽐拟 刘勰在《⽂⼼雕龙》⼀书中说:⽐拟就是“或喻于声,或⽅于貌,或拟于⼼,或譬于事。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抒情方式1、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每首古诗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的风格和表达技巧,要懂得怎么去鉴赏一首古诗就要了解这首诗的信息和运用技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手法分析题。

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缺乏手法知识储备,鉴于此,笔者有了细讲诗歌手法的念头。

本篇主要讲讲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虚实相生。

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

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

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当算是“实”。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

以《虞美人》为例: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句,写愁绪。

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

这是化实为虚。

4、侧面为实,正面为虚。

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小桥流水人家。

这一句子以温馨景象,反衬人的孤独、凄凉的心境。

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意味着盘踞八年的“安史之乱”老巢被摧毁,杜甫禁不住“涕泪满衣裳”!这是悲极而喜而又喜极而悲!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欢庆胜利,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返老还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二:衬托一、什么叫衬托所谓衬托,也叫映衬。

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

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三四句,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

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

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动静相衬。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3、乐哀相衬。

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

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这首诗,则用哀景来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4、大小相衬。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一句,以天地之大来衬沙鸥之小,以广阔的天地反衬自己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依无傍的落寞惆怅,传达出一个人在现实与历史长河中无力自主的无奈。

5、声寂相衬。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首诗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写的是“寂”,第二句,空山并非一片静默死寂,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

这是写“声”。

这两句,声寂相衬,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6、正反相衬。

如李白《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诗人写蜀道难行,先从正面着手,上面突兀而立的高山,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面曲折回环的河川,冲波激浪。

然后宕开一笔,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千里翱翔的黄鹤不得飞度,轻疾敏捷的猿猴也愁于攀缘,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难上加难了,正反结合,极力状写蜀道的难行。

7、明暗相衬。

如唐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通过明暗互衬来表现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8、虚实相衬。

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前者为“虚”,后者为“实”,这一“虚”一“实”,两相映衬,寄寓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9、以景衬境。

如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在这里,诗人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一诗句,描绘萧瑟的秋景,以增添离别的哀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送客的主人与相别的客人,于船中执手无言,遥望江面,唯有茫茫的万顷碧波之上洒下皎洁的月光。

这里的江边月景,衬托了别离的忧伤。

11、侧面烘托。

如白居易《琵琶行》: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惨别的江岸,相对无言的凄清时刻,“忽闻水上琵琶声”,竟使“主人忘归客不发”,动心移情的音乐,不仅使人流连忘返,还诱得人们去“寻声暗问”,这从侧面烘托了乐声的艺术魅力和感人力量。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三:比兴一、什么叫“比”“兴”:“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二、教材中的“比”“兴”运用:人教版中的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高中语文第三册。

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比”“兴”句: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

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

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

桑叶“沃若”与“黄陨”的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

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了沉痛和悲哀。

2、“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

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短歌行》)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4、“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

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三、“比”“兴”手法的妙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四:白描一、什么叫“白描”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