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课时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一棵小桃树
素养目标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法指引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方法。
(1)抓住时间标志。按时间顺序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划分出不同阶段,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2)抓住地点转移。按地点转移来安排材料的文章,我们要抓住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划分出不同地域,从而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3)抓住情节转换。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思路来分析;也可以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思路来分析。
(4)抓住角度变化。按描写对象的不同而运用不同描写角度的文章,把握了角度变化,也就把握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5)抓住情感变化。有的文章在行文的过程中,或隐或显地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能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也就能理清行文思路了。
◎课程导学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作家。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有小说《废都》《怀念狼》,散文集《爱的踪迹》《月迹》《心迹》等。
二、写作背景
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无数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理想。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来象征当时的青年一代。通过对“小桃树”的出生、成长、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当时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中成长的真实历程。
三、知识积累
◇关于桃花的诗句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2)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4)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知识架构
完成《一棵小桃树》的自学结构图。
◎基础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怪缘故,只是常常自个儿chàn huǐ()。
(2)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在风雨里duō suo()。
(3)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jīn chí()的我,原来也是个孱头。
(4)我却不大相信,zhí zhuó()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哩。
(5)爷爷是喜欢fú shi()花的,在我们的屋里、院里、门道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草。
(6)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wěi suǒ()。
(7)走出了山,来到城里,我才知道我的miǎo xiǎo()。
(8)我从此也有了xuè qì fāng gāng()的hún pò(),学习呀,奋斗呀,一毕业就走上了社会,要hōng hōng liè liè()地干一番我的事业了。
(9)但是,我慢慢发现我的yòu zhì(),我的天真了。
(10)我不禁有些chàn dǒu()了:这花儿莫不就是我当年要做的梦的精灵吗?
(11)像一只天鹅,羽毛渐渐剥脱,变得chì luǒ()的了,黑枯的了。
(12)他做生意失败,心灰意冷,又逢父亲遭遇车祸去世,真是福无双至,huò bù dān xí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执着
..是最好的利刃,它会帮助你劈开追梦路上的艰难坎坷,直达成功的彼岸。
B.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
..的,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C.这群血气方刚
....的小伙子以青春许国,从繁华都市来到边疆,矢志守护祖国的安宁。
D.一场轰轰烈烈
....的大雪,给大地增添了几分神韵,同时也考验着守边战士的初心和毅力。
〔解析:“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该成语用错对象〕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宏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人文主义情怀。(删掉“使”)
B.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提高低碳生活方式。(把“方式”改为“意识”)
C.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删掉“不”)
D.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不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见闻。(把“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丰富了学生的见闻”互换位置)
〔解析:搭配不当,应把“提高”改为“践行”〕
◎提能训练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发现,我们与自然是那么贴近,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参与我们班“感受大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大自然。(10分)
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标语。(2分)
示例: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2.历代文人墨客对四季的描绘向来毫不吝啬,请打开你的知识库,挑几句诗词与大家共享。(4分)
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作者:孟浩然)
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者:杨万里)
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王维)
冬: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作者:高适)
3.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成长于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有一份浓浓的依恋之情,有一幅属于自己的自然图景。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50字左右的结束语。(4分)
示例:走进大自然,看看美丽的风景;体验大自然,尝尝甘甜的山泉;保护大自然,建设绿色低碳的家园!珍惜大自然,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课文精读
1.把小桃树的生长过程和“我”的人生经历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相同点:成长环境恶劣;成长过程充满磨难。不同点:面对挫折的态度不同。小桃树虽然遭遇不幸,却不屈不挠,顽强生长;而“我”脾性也一天比一天地坏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2.文章标题是《一棵小桃树》,但内容却多次提到奶奶,这样写是否偏题?为什么?(3分)
没有偏题。一是奶奶与小桃树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奶奶就没有小桃树;二是作者正是要通过赞美小桃树来表达对奶奶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3.从全文看,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3分)
面对挫折和磨难,只要不屈不挠,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4.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都从物写到了人。写作顺序都是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
◎类文阅读
泉
贾平凹
①我老家的门前,有棵老槐树,在一个风雨夜里,被雷电击折了。家里来信说:“它死得很惨,是拦腰断的,又都裂开四块,只有锯下来,什么也不能做,劈成木柴烧罢了。”我听了,很是伤感。
②打我记事起,这棵老槐就在门前站着,似乎一直没见长,便是那么地粗,那么地高。我们做孩子的,是日日夜夜恋着它,在那里荡秋千,抓石头,踢毽子,快活得要死。冬天,大地上光秃秃的,老槐也变得赤裸裸的,鸟儿却来报答了它从前的收留,落得满枝满梢。立时,一个鸟儿,是一片树叶;一片树叶,是一个鸣叫的音符:寂寞的冬天里,老槐就是一首歌。我们就听着这冬天的歌,喜欢得跑出屋来,在严寒里大呼大叫。
③我不能不去看它了。一站在村口,就急切切看那老槐,果然不见了它。进了院门,我立即就看见那老槐了,劈成碎片,乱七八糟地散堆在那里,白花花的刺眼,心里不禁抽搐起来。我大声责问家里人,说它那么高的身架,那么大的气魄,骤然之间,怎么就在这天地空间里消失了呢?!如今,我的幼年过去了,以老槐慰藉的回忆也不能再做了,留给我的,就是那一个刺眼痛心的树桩吗?!我再也硬不起心肠看这一场沧桑的残酷,蕴藏着一腔对老槐的柔情,全然化作泪水流下来了。
④夜里,我无论如何都睡不着,走了出来,又不知身要走到何处,就呆呆地坐在了树桩上。树桩筐筛般大,磨盘样圆,在月下泛着白光,可怜它没有被刨了根去,那桩四边的皮层里,又抽出了一圈儿细细的小小的嫩枝,极端地长上来,高的已经盈尺,矮的也有半寸了。
⑤小儿从屋里出来,摇摇摆摆的,终伏在我的腿上,看着我的眼,说:“爸爸,树没有了。”“没有了。”“爸爸也想槐树吗?”我突然感到孩子的可怜了。我的小儿出生后一直留在老家,在这槐树下爬大,可他的幸福、快乐霎时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