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前两首很详尽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注释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注释

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注释《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上册的注释如下:1. 《观沧海》沧海:大海。

海水呈青苍色,因此称沧海。

以观:来观赏。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何”,用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的效果。

山岛竦峙:海中山岛挺立。

竦峙,挺拔耸立。

“竦”,通“耸”。

丛生:茂密生长。

丰茂:茂盛茁壮。

秋:一作“春”。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大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出其中:从大海出现。

灿烂:光彩耀眼。

若:如同,好像是。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

2. 《次北固山下》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客路:旅途。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风正:顺风。

悬:挂。

海日:海上的旭日。

残夜:夜将尽之时。

江春:江南的春天。

归雁:北归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青山:指北固山。

乡书:家信。

3. 《钱塘湖春行》钱塘湖:即杭州西湖,以风景优美著称,白居易在杭州时,曾多次去游赏,此诗是其中一首。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为南朝梁慧皎所建。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亭子。

西子湖:即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景观而著称于世,故有“西子湖”的美称。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莺。

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乱花:各种颜色的野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平沙:平旷的沙地。

4. 《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天净沙·秋思的省称。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老树”、“昏鸦”均为名词短语,相互之间不是修饰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此句描写了枯萎的枝蔓缠绕着苍老树木,黄昏时分的乌鸦飞临其上。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语文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简介:曹操(155年-220年),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是一首四言诗,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他的诗以气魄雄伟、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见称。

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生感慨,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有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艺术表现上,语言质朴,意境宏大,常以壮阔的景象来烘托自己的豪情壮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2、诗的创作背景建安十一年(206 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曹操于建安十二年(207 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在田畴的指引下取得胜利。

在凯旋的途中,曹操经过曾是秦皇、汉武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写进了这首《观沧海》。

3、诗歌译文与赏析•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的很啊,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吧。

这首诗是乐府题材,最后两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寄情于景,北伐归来的曹操面对北方已定的局面,虽已是秋天,但他看到的却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盎然生机,心中所想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观之景,正如曹操想要安定天下的雄心壮志。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诗词四首

初一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作者曹操。

1.重点字词:-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内容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再写虚景,虚实结合,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3.名句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

1.重点字词:-左迁:降职。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

-龙标:地名,在今湖南黔阳。

2.内容理解:-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

-诗的首句以杨花、子规起兴,既点明了时令,又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以奇特的想象,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将自己的愁心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直到夜郎西,想象奇特,情感真挚。

三、《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

1.重点字词:-次:停留。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客路:行客前进的路。

-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船帆高悬。

-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江春入旧年:江南的春天已到,旧年未过。

2.内容理解:-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3.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诗歌赏析是我们学习诗歌最难的一个知识点,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一)天净沙·秋思元代: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赏析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1.《观沧海》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

除了这两句之外,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和。

海水荡漾,是态;山岛耸立,是态,相互,显示了大海的和;再写,仍然是态,次及“”,又回到态,显示了大海的和。

这一层全是写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来表现大海的气概,两个“”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首诗于中又有,历来被视为“”的代表作。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首句点出闻讯的——暮春,“杨花”给人以的感觉,而子规的啼声近似“”,二者合起来便有了的气氛,应该读得轻而缓慢。

第二句点题,“闻道龙标”也要轻读;“过五溪”要重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的感情。

第三四句意思关联很紧:“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诗人的奇想,为什么会有此奇想?下句便是回答。

读时两句间须有稍长停顿,以制造,突出下句在全诗中的作用——诗人安慰朋友的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句话里。

这首诗的后两句最为人称道。

清代沈德潜评论这首诗说:“即‘将心寄明月,流影入君怀’意,出以摇曳之笔,语意一新。

”说它新,就新在诗人上。

诗人和王昌龄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向他倾诉自己的关怀,但明月当空,千里可共,于是自然想到让明月把他的“”带到夜郎去。

这是将明月化,把它看成,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这项使命。

在文学作品中,借明月来抒发感情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曹植诗《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悟。

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四首古代诗歌,让我们一起领略古代诗人的诗意与境界。

第一首诗是《静夜思》。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经典之处在于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孤寂之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诗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的场景,月光洒在床前,使人想起遥远的故乡,唤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李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感动了读者的心。

第二首诗是《登鹳雀楼》。

这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登高眺望的场景。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风景的向往和探索的精神。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使人对远方充满向往和憧憬。

第三首诗是《春晓》。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清晨的美好神秘感受。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神秘多彩的一面,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情感表达,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使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第四首诗是《悯农》。

这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描绘了农民劳作的场景和艰苦的生活。

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敬意和对劳动的尊重。

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丰收的期盼,深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关爱之情,感动了读者的心。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的介绍。

这些古代诗歌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更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体悟。

让我们一起欣赏古代诗歌的美丽,感受诗歌的魅力,感悟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的美好。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首:《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首:《望岳》】作者: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三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第四首:《静夜思》】作者: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序】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历史的风貌,以及我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本次笔记将围绕七年级上册的四首古代诗歌展开,通过逐一解读和分析,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意境,以及作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韵味和情感。

【一、《登鹳雀楼》解读】1.1《登鹳雀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通过“白日”和“黄河入海流”描绘了自然景观,凸显了自然的宏伟和广阔。

1.2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不甘心平凡的心境,展现了一种永不满足、追求进取的精神品质。

1.3这首诗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态度,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二、《望岳》解读】2.1《望岳》描绘了作者对泰山的向往和景仰之情,通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2.2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历史情怀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展现了诗人对泰山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3这首诗歌以对山川的歌颂,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神韵和崇高情感,也启示了人们对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解读】3.1李白以对友人的送别之情,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中情感真挚,形象生动,极富诗意。

3.2通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别离时的惆怅和离情,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不舍。

3.3这首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别离的难舍难分,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沧桑和命运无常的感慨。

课内古诗文01:《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课内古诗文01:《古代诗歌四首》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一讲古代诗歌四首一、考点诗歌思想内容二、知识点讲一、《观沧海》(东汉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诗词鉴赏(1)题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内容:这首四言绝句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3、作者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2.诗歌鉴赏(1)作者表达情感: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清平调·其一》——宋代:辛弃疾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絜输,嗟尔远道之人。

\ 胡为乎遗却少年事,他年会取寻常差。

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以及常见修辞手法2.学会课内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古代诗歌的结构(用典、对仗、排比、押韵等)2.准确读懂课内的诗歌3.有感情地诵读出四首古代诗歌教学难点1.学生对一些生僻的成语、用典理解能力不足2.押韵的理解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用PPT展示古代诗歌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

2.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小诗或歌词,是否有哪些编排模式和修辞手法。

学习新课(25分钟)1.教师将四首古代诗歌在PPT上展示,学生朗读出诗歌,然后老师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2.老师指导学生分析结构特点,并解释其中较为复杂的用词。

3.分组讨论,每组精读一首古诗,并在课前准备课后分组朗读以及剧情表演。

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根据课文,出题检测学生的课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

2.根据语言表达练习,提出一些押韵的练习。

总结(5分钟)1.总结学生在今天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和问题,进行梳理。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表扬或点评,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名著。

课后作业1.整理今天上课的笔记2.按照分组分派的任务,整理出小组的诵读稿3.选择本课中最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背诵。

总结这堂课的核心是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常见修辞手法、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表达手法,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曹操《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古诗词四首七年级上册

古诗词四首七年级上册

古诗词四首七年级上册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曹操的《步出夏门行》是他在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所作的一组诗,共分为五部分,开头序曲《艳》,后面是《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四章。

写《观沧海》时,曹操以强大的优势平定了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豪情万丈,登碣石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触景生情,更是坚定了他建功立业、统一全国的人生信念,整诗也是充满豪迈与激昂。

【全诗赏析】《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所谓古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一作:放出)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阻挡。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三)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知识点
归纳
该课内容主要涉及古代四首诗的研究和理解。

以下是该课的知识点归纳:
古代四首诗介绍
- 该课研究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望月怀远》和《春晓》。

- 这些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代表了不同时期和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

《静夜思》
-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和诗人的思念之情。

《登鹳雀楼》
-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写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诗人的壮志豪情。

《望月怀远》
-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思念和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春晓》
-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

- 诗中描绘了春天清晨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

以上就是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四首诗》的知识点归纳。

这些诗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诗人的创作风格。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所谓古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放过一作:放出)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莫言:不要说。

③赚得:骗得。

④空喜欢:白白的喜欢。

⑤拦:阻拦,阻挡。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原文(三)夜雨寄北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

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意境和历史内涵。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江雪》、《静夜思》和《春景》。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古人的妙语佳句,还可以从中汲取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人生智慧。

1.《登鹳雀楼》第一首古代诗歌是《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通过描绘高处的景色,表达了对壮丽自然的敬仰和对人生的沉思。

这首诗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勾勒出了山川河流的气势恢宏,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引发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

通过对比自然和人生的广阔和短暂,唤起了读者对于历史和自然哲理的思考。

2.《江雪》第二首古代诗歌是《江雪》,作者柳宗元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宁静和纯净。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片刻的宁静之境,雪花的飘落不仅令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反思。

柳宗元通过描绘雪景的纯净和宁静,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内心境界的向往。

3.《静夜思》第三首古代诗歌是《静夜思》,作者李白借助夜晚的寂静和孤独,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篇即刻勾勒出夜晚的幽静和凄凉,将人们带入了作者孤寂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通过对比明月和故乡的意象,激发了读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情感共鸣,唤起了人们对亲情和乡愁的思索。

4.《春景》最后一首古代诗歌是《春景》,作者孟浩然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人生的畅想。

诗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通过对春天的生机勃勃和江水的宁静描绘,展现了孟浩然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则表达了对生活的变幻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唤起了读者对生活无常和希望美好的思考。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

初一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笔记一、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作者。

曹操,他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很有文学才华的诗人呢。

三、字词解析。

1. “临”:到达,登上的意思。

曹操登上碣石山去看大海。

2. “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大海的水面啊,波光粼粼,一层一层的水波在那儿晃悠呢。

3. “竦峙”:高高地挺立。

那些山岛就像一个个巨人一样,高高地站在大海之中,特别有气势。

4.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秋风呼呼地吹着,吹得那些树木沙沙作响,感觉有点凄凉,不过又很有画面感。

四、诗句赏析。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这两句一写大海的水波,一写海中的山岛。

大海的水波那么荡漾,山岛又那么高高地挺立在海上,就像一幅很有层次感的画。

大海是那么的辽阔,山岛就像点缀在蓝色绸缎上的绿色宝石一样,一下子就把大海那种雄浑壮阔的感觉给写出来了。

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两句写岛上的景色,树木长得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草也长得很茂盛。

本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是突然来了个“秋风萧瑟”,秋风一吹,大海里涌起了巨大的波浪。

这就像电影里的镜头切换一样,从宁静的小岛景色一下子切换到汹涌澎湃的大海波涛,这种对比可太有意思了。

3.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这几句可太酷了。

曹操说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好像是从大海里出来的一样;银河里星星那么灿烂,也好像是从大海里冒出来的。

这是曹操在发挥他超级无敌的想象力呢,把大海写得简直像一个能容纳宇宙万物的超级大容器,这大海得多有气势啊,感觉整个宇宙都在大海的怀抱里,曹操的胸怀也像这大海一样宽广呢。

一、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作者。

李白,那可是唐代超级有名的大诗人,诗写得又快又好,就像一个写诗的天才。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七年级上册我们学过哪些重点必背的古代诗歌大家还记得吗?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一)题破山寺后禅院唐代: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版本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三)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版本四)译文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注释⑴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

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

入:进入。

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

照:照耀。

高林:高树之林。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

通:一作“遇”。

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各种声音。

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都:一作“俱”。

⑼但余:只留下。

一作“惟余”,又作“唯闻”。

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七年级上册重点必背古代诗歌四首课文(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代: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错喜欢一作: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评价
• 殷璠 :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 郑谷: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 胡因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 景物,妙绝千古。
尾联: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 阳?只有寄希望于北归的大 雁。
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 表现诗人背井离乡,在外奔波,日复一日,年复 一年,不知何日是归程。 • A“生”“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 • B导出尾联,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 C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旧事物孕育着新 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 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 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 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 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 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 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 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 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 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 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 句。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 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 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 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 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 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 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 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 和豪迈的气概。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 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展现了大海惊人的力 量和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第二层,描写海水和山岛(实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 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 中,何等气魄! 夸张 虚景,主观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暗含了 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第三层
• “青山”指北固山; • “绿水”指长江。 • 说明作者正在旅途中。
品味探究苑
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 呢?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
的地方去,说明路途十分遥远;
已暗含旅途奔波之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颔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 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更 加宽阔,恰遇顺风,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王湾
作者生平馆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 均不详。洛阳人。约在开元十七年, 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 其后行迹不详。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 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 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 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 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 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次北固山下”,“次”,停泊。意 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 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说明当时是什么季节?什么修辞手 法
• “潮平两岸阔”说明春天到来,春雨增多,春潮上 涨。 • 对偶
品味探究苑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 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 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 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次北固山下
且听风吟阁
绿水前。
王湾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
一帆悬。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边。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 在绿水之间。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指什么山? “绿水”指什么水? 这一句说明作者正在干什么?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 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思乡之情
烘托思乡之情的是哪两句?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凡景语,皆情语
用几个字概括本诗主题
——思乡之情
译诗
• 首联: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 • 颔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水 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更加宽阔,恰 遇顺风,一片白帆高高悬挂。 • 颈联:残夜尚未退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旧年还没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 尾联: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 希望于北归的大雁。
古代诗歌四首
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 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 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 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 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 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 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 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 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 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 最后两句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 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
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
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 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 丽景象的千古名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中心:
本诗借景抒情,借助神奇的想象,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 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
曹操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dà n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sǒng zh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风正一帆悬” 说明当时的风是怎样的?
• “风正”说明风顺,而且平和。 • 只有“正”,帆才“悬”。风太大, 帆就“鼓”了。
赏析:船上所见景色,展现一幅雄伟壮观、 恢弘阔大的长江画面,表达诗人热爱江 南山水的思想感情。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是什么意思?
• 残夜尚未退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 旧年还没逝去,江面上已散发出春天的气息。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诗人写此诗正值什么时候? 根据什么作此判断?
• 对偶 • 是春节之前。 • “江春入旧年”说明已到年底。 • 此时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诗人却依 然在外奔波。
研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这 两句诗中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情状?表达了诗 人什么情感?章法上有什么作用?富有什么 哲理?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 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八月,大 坡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 登临碣石,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 的诗篇。
你看到过大海吗 请欣赏大海图片
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由 “观”字展开,写登山所 见。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品味探究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第一层 怀 俯视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海的地点。壮阔胸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品味探究苑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全景描绘,渲染大海苍茫动荡、辽阔、威严的气势。 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
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动态——静态(雄心壮志
进取)
积极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描绘山岛上草木长势,充满生机勃勃、欣 欣向荣的景象。 静态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பைடு நூலகம்萧瑟,洪波涌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