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馆藏《东都事略》批注递藏考
缪荃孙《东都事略校记》新考
中国教育用品出□增长的动力模式及其转换升级影响教育用品出口种类增加与数量扩张的主要因素。
因此,中国应充分考量多维因素的差异,制定并落实有利于教育用品业发展及教育用品出口的政策,从而实现教育用品出口模式转换升级,并保障教育用品业的长远发展,降低中国教育用品“贫困化增长”的风险,加快向教育用品出口强国转变。
①古建芹:《公平收入分配视角下的义务教育产品供给研究》,《财政研究》2014年第9期。
②闫建璋:《对全面恢复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经济学思考一一教师教育产品属性的视角》,《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4期;罗志敏:《教育产品的属性链条与教育产品分配》,《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
③⑤Hummels,David,Peter J.Klenow,“The variety and qualityot a nation's exports",The Ame/can Economic Reviee,2005(3).④Marc J.Melite,“The impact ot trade on inia-indusiy realloce-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a producCvity”,Econometrica,2003(6).⑥沈丽、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演进:1978-2008年——基于非参数估计方法的实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作者简介:吴丁玲,1981年生,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胡仁东,1968年生,江苏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战焰磊〕缪荃孙《东都事略校记》新考郑蕊段培华缪荃孙在《适园丛书•东都事略校记》中曾提出:“《东都事略》……以宋眉山程舍人所刻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四字本为最旧……荃孙辛未在隆福寺书肆获一旧钞,九行二十字本……目录编次不同,《后妃传》李宸妃、郭后、高后均不同,又脱沈贵妃一传。
最新-西藏地方文献考略 精品
西藏地方文献考略摘要有关西藏的地方文献不多,本文择其要者加以考释,主要探讨文献形成背景、作者简况、版本源流、文献价值,并对某些文献的讹误做了必要的订正。
关键词西藏;地方文献;考略中图分类号204.7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8—0139201903—0131—07唐代以来有关西藏地方状况的纪事、纪程、通志等汉语地方文献,数量不多。
现存西藏地方文献,估计有30种左右,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刘元鼎所作《使吐蕃经见纪略》。
元、明两代虽设立宣政院统辖吐蕃全境僧俗事务,政令、专使、边臣往来不断,但专门记载地方见闻的文献极少流传。
从清初开始,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更为密切,达赖、班禅喇嘛以及各呼图克图多次接受清朝皇帝封号,西藏僧俗行政要务直属中央。
此后,朝贡关系的密切、驻藏官员的任免、军旅人士的往返、商贸流通的增加,使人员往来日趋频繁,纪事、纪程之作渐多,也开始有综合性的通志类地方文献问世。
焦应旃所撰《藏程纪略》、吴廷伟《定藏纪程》、杜昌丁《藏行纪程》、佚名《西藏志》、松筠《卫藏通志》、黄沛翘《西藏图考》、陈观浔《西藏志》,就是其中比较著名者。
虽然这些地方文献对藏学研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在传抄、流传过程中也偶尔出现作者歧误、内容归属不当、文字错讹、年代不清等问题,应当进行必要的考索、辨析。
根据前辈学者对上述问题已有的认识,结合有关西藏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爰就平素读史所得,笔者对以上所列西藏地方文献的作者概况、成书背景、卷目内容和文献价值做一些初步的订正、梳理工作。
一孔之见,未必精当,乞请方家教正。
一、刘元鼎《使吐蕃经见纪略》刘元鼎,唐大理寺卿。
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得知回鹘与唐和亲,乃遣使者尚绮力佗思来朝,要求会盟。
唐王朝下诏许之。
穆宗以大理寺卿刘元鼎为会盟使,右司郎中刘师老为副使,主持会盟仪式;诏令宰相与尚书右仆射韩皋、御使中丞牛僧儒、吏部尚书李绛、兵部尚书萧倪、户部尚书杨於陵、礼部尚书韦绶、太常卿赵宗儒、司农卿裴武、京兆尹柳公绰、右金吾将军郭镟同吐蕃礼部尚书、会盟使者论纳罗在京师西郊正式会盟,唐王朝批准了赞普拟订的盟约。
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图林·史志】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熊 静 (上海大学 上海 200444) 惠爱瑙 (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 710048)[摘 要]《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传统目录学的最高成就。
对《总目》的研究始于民国时期。
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库全书总目》学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出,民国的目录学家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目录学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目录学思想的养分,从而使中国目录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民国 研究述评[中图法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845(2021)02-0078-06[引用本文格式]熊 静,惠爱瑙.民国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2):78-83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之作,代表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传统的最高成就。
到了民国时期,传统目录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因为新材料的发现,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西学东渐,近代学术转型的深入,我国传统的治学之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越来越多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理念被引介到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训练后,中国学者也能十分纯熟地使用这些学术工具,进而内化到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去。
可以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几乎没有学者能够独立于浪潮之外,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西方学术观念的影响。
四库总目学研究也不例外,不论是索引等研究工具的编纂,还是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新视角、新材料都体现了这一点。
因此,今天我们重新回顾民国时期四库总目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不仅是对前辈学者成就的致敬,更是对今天目录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1 陈垣的四库总目学研究陈垣先生是我国近代四库学研究第一人。
文津阁四库全书运抵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后,于1917年面向社会开放,陈垣先生是对文津阁四库全书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第一人。
东都事略笺证
东都事略笺证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东都事略笺证》是一份关于东京都城的事物和情况的笺证文书,记录了东京都城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
它是一份珍贵的资料,可以让人了解到东京都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东都事略笺证的内容涵盖了东京都城的建设沿革、行政管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
在东都事略笺证中,我们可以看到东京都城从最初建设的历程,到后来的繁荣发展,再到如今的现代化进程,都有详实的记载。
在东都事略笺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东京都城的建设过程。
东京都城作为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建设历史十分悠久。
早在古代,东京都城就已经开始有规模的建设,而到了中世纪时期,东京都城更是成为日本的政治中心,不断进行扩建和改造。
在东都事略笺证中,有关于东京都城各个时期建设的资料,包括城墙、城门、宫殿、庙宇等各类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交通设施等方面的信息,让人了解到东京都城的历史建设过程。
在东都事略笺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东京都城的行政管理情况。
东京都城作为东京都的政治中心,其行政管理体系相当完善。
东都事略笺证中有关于东京都城的政府机构设置、官僚体系、税收制度等内容,可以让人了解到东京都城的行政管理运作模式和特点。
东都事略笺证还记录了东京都城的法律法规、司法制度、社会安全等方面的情况,让人了解到东京都城的治安稳定和社会秩序。
第二篇示例:东都事略笺证,是一部关于东都(今天津市)历史文化的纪实性宝典,记录了这个古老都城的兴衰沉浮、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方面的生动内容。
本文将对《东都事略笺证》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让读者对这部珍贵的史料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一卷:东都兴起《东都事略笺证》第一卷主要讲述了东都的兴起阶段,描绘了古东都繁荣的景象。
在古代,东都曾是一座兴盛的商业城市,各种货物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师,人流车流络绎不绝,市井繁华,商贾云集,盛况空前。
东都还有壮丽的宫殿、寺庙和园林,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第二卷:东都衰退《东都事略笺证》第二卷则描绘了东都衰落的景象。
明末清初天主教堂刻文献的特征及价值
明末清初天主教堂刻文献的特征及价值155 | 明末清初天主教堂刻文献的特征及价值□ 王 申摘要:堂刻文献是基督宗教为传教需要在教堂或会院刊刻的文献。
明末清初,天主教会在浙江、北京、广东、福建、湖北、上海和陕西等地教堂均有文献刊刻。
内容以宗教为主,辅以人文和科技,天主教各修会如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和奥思定修会刊刻的文献内容和方式有一定差异。
明末传教士开创的堂刻文献模式影响深远,在天主教传播史、中国刊刻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堂刻文献 天主教刊刻 明末清初 中国基督教史 中西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B979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0.02.021* 本文为南阳师范学院博士专项项目“基于汉文西学文献的晚明西学研究”(项目号:2018ZX031)的阶段性成果。
(1) 堂刻文献的数据来自《天学初函》《天主教东传文献》《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天主教东传文献三编》《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续编》《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梵蒂冈图书馆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献丛刊》(第一辑)、《东传福音》、法国国家图书馆网站收录的堂刻文献影印本的牌记信息以及日本学者高田时雄据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目录,重新校订补录的《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汉籍目录》([法]伯希和编,高田时雄校订、补编,郭可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该目录还吸收了古兰[Maurice Courant ,1865—1935]、考狄[Henri Cordier ,1849—1925]、斯达理(Giovanni Stary )和王重民等人撰写的目录成果)、陈纶绪(Albert Chan ,1915—2005)《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中文书籍和资料(日本 - 中国卷1—4) :目录和介绍》(Albert Chan, Chinese Books and Documents, Japonica-Sinica I —IV , in the Jesuit Archives in Rome: A Descriptive Catalogue . New York City: M. E. Sharpe, 2002)和CCT-Database 电子数据库。
东都事略笺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东都事略笺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东都作为一个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东都的历史沿革、经济特点和文化底蕴进行全面分析和探讨,旨在揭示东都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东都这座城市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在历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东都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在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东都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其发展前景备受瞩目,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和探讨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顺序和内容安排。
在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大的部分。
1.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
在概述部分,会简要介绍东都这个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在文章结构部分,会说明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各部分的内容概要,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目的部分,会明确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后续内容的展开奠定基础。
2.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东都的历史沿革、经济特点和文化底蕴三个小节。
在历史沿革部分,会详细介绍东都的建城过程、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帮助读者了解东都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演变。
在经济特点部分,会分析东都的经济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和发展状况,展示东都的经济实力和特点。
在文化底蕴部分,会探讨东都的文化传统、艺术特色和历史文物,揭示东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3. 结论部分包括总结东都的重要性、展望东都的未来发展和结语三个小节。
在总结部分,会归纳文章的重点内容和得出结论,强调东都在全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展望部分,会展望东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为东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设想。
在结语部分,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回顾,表达作者对东都的热爱和祝福。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框架和逻辑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东都这个主题的重要性和价值。
书目答问——精选推荐
书目答问**:***豆丁书城卷一经部(经学、小学书,以国朝人为极,于前代著作,撷长弃短,皆已包括其中,故于宋元明人从略。
)◎正经正注第一(此为诵读定本,程试功令,说经根柢。
注疏本与明监本五经,功令并重。
)《十三经注疏》。
(共四百一十六卷。
乾隆四年武英殿刻附考证本,同治十年广州书局覆刻殿本,阮文达公元刻附校勘记本,明北监本,明毛晋汲古阁本。
目列后。
阮本最于学者有益,凡有关校勘处旁有一圈,依圈检之,精妙全在于此。
四川书坊翻刻阮本,讹谬太多,不可读,且削去其圈,尤谬。
明监、汲古本不善。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毛诗》、《仪礼》,皆依疏本子卷计数,《孝经》亦依疏分卷。
)相台岳氏本《古注五经》。
(宋岳珂校刻。
明翻刻宋本。
武英殿翻刻本附考证,江南翻刻本,贵阳翻刻本,广州翻刻本,成都翻刻本。
)《易》九卷,王韩注,附《略例》一卷。
《书》十三卷,孔传。
《诗》二十卷,毛传、郑笺。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杜集解。
《礼记》二十卷,郑注。
(便文可称相台五经。
)永怀堂古注《十三经》。
(明金蟠、葛鼒同刻本,今江宁书局补足印行。
又杭州局刻本。
诸经注,即明李元阳刻注疏本。
《孝经》题汉郑氏注,实是唐玄宗注。
)《易》九卷,附《略例》一卷。
《书》二十卷。
《诗》二十卷。
中央民族大学馆藏《东都事略》批注递藏考
1引言《东都事略》宋朝王称撰,记述了北宋太祖到钦宗九朝的历史,是元代修《宋史》重要的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馆藏《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无牌记,清仿宋刻本,版高19c m ,宽13c m ,半叶12行,每行24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
全书共十二册,钤有“鹿原林氏所藏”“采尗山房”“赐书堂图书记”“复堂藏书”“冯公度珍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七枚印鉴,第三到第十二册,大多数卷末有朱笔批注。
2《东都事略》批注考略本书第一册、第二册无句读批注,从第三册到第十二册,文中有朱笔句读,每卷末尾几乎都有朱笔批注,从纸张及校点批注看,本书第一册、第二册疑为后配。
经统计,第三到第十册卷末共有109条批注,分别涉及的内容包括批注者看书时间、天气情况、当日发生的事情等。
笔者拟对批注的批注者、批注地、批注时间以及批注内容4个方面进行考证。
2.1批注者考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东都事略》第三到第十二册共有朱笔批注109条,其中,第25、26、28、32、45条批注后有落款,分别为“鹿原”“佶识”等,对比浙江图书馆藏《林佶手书诗稿》后署名“鹿原”[1],另有朵云轩藏《林佶行书》落款“鹿原林佶并识”[2],笔迹一致。
经过对批注落款笔迹的研究,判断批注者是藏书印中“鹿原林氏藏书”的康熙内阁中书林佶。
林佶(1660-1723)[3],字吉人,侯官人。
康熙乙卯举人。
直武英殿壬辰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
林佶工于楷书,又善篆隶,文以汪婉为师,诗以陈廷敬、王士祯为宗。
同时,他也是清朝著名的写刻大家,手抄成编汪琬所撰《尧峰文抄》、陈廷敬《午亭文编》、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古夫于亭稿》等书,手写体笔画古雅圆润,其刻印书体被刻书家称为“林氏四写”。
2.2批注地点探寻查史料知,林佶故居为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光禄坊,书中介绍林佶故居“位于光碌坊北侧12—*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东都事略》版本研究”(项目编号:2019Q N P Y 5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略论民族古籍的整理方法
略论民族古籍的整理方法
于萍海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7)002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于萍海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古籍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5.1
【相关文献】
1.略论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古籍收集与开发 [J], 肖安云
2.略论民族古籍的"藏"与"用" [J], 吴中平
3.略论民族古籍及其翻译问题 [J], 张菽晖
4.新时期民族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略论 [J], 易志亮
5.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中医康复古籍文献整理研究的思考——试析中风康复古籍文献整理方法 [J], 李灵辉;林尔正;林玉婷;林丹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评东都事略
宁夏大学硕士生作业考查卷面纸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姓名张建强学号12009130329 院(所、部)西夏学研究院年级2009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西夏学课程中国古代史籍导读考查方式课程论文简评《东都事略》摘要:宋代是我国古代史学的繁盛时期,崇尚当代史的编修则是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征。
两宋,主要是南宋涌现了众多的当代史家,撰写出大量的当代史著,为后世研究宋代历史留下宝贵财富。
而南宋史家王称所著《东都事略》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系统总结北宋一代历史的著作。
关键词:王称、东都事略、史料价值一、《东都事略》撰人与成书时间《东都事略》署名王称[1]撰。
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眉山(四川今县)人。
其具体生卒时间虽不详,但从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续资治通鉴长编》条记载推测,出生上限当在北宋末年,大致生活在高、孝、光、宁四朝,与朱熹几乎处于同一时代。
王称父王赏,字望之,宋徽宗崇宁二年进士。
宋室南渡后,历官户部侍郎、进礼部侍郎兼侍读、实录院修撰、权直学士院。
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十二月,因“逆秦桧意”,被加上“所与私昵及往来之人,皆不由正”[2]的罪名,遭到贬逐,出知和州官,绍兴十九年病故。
王赏颇有文才,《蜀人物志》言其“为文师苏轼,有《玉台集》”传世。
伯父王当,字子思,《东都事略》、《宋史》皆有传,谓其“博览古今”,著有《春秋列国名臣传》五十卷,《经旨》二卷、《史论》十二卷、《兵书》十二篇等。
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对王称刻意史学,撰写传世佳作实有不小影响。
关王称的履历生平,因留下的材料不多,今天已无法窥知全貌,清人陆心源搜集了东鳞西爪的记载,综合起来,为王称勉强立了略传“王称字季平,四川眉州人,累官承议郎,知龙州。
称刻意史学,断自太祖,至于钦宗,上下九朝,为《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
其非国史所载得之旁收者,居十之一,皆信而有微,可以依据。
洪迈修《四朝国史》,奏进其书。
加直秘阁。
庆元中,终吏部郎。
东藏记节选阅读答案
东藏记节选阅读答案推荐文章《我的童年》节选读后感优秀范文热度: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读后感热度:《雷锋日记》原文节选热度:读老人与海节选有感500字热度:草船借箭节选阅读题答案热度:宗璞的长篇小说《东藏记》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为背景,以孟樾教授一家为主体,描写了其时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人格操守和各自不同的性情风流。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东藏记节选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东藏记(节选)宗璞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
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
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
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
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
”“几架?”“十多架。
”“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
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仑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
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
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
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
“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4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
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东都事略
到明朝人拟改重修宋史时才开始推重《东都事略》,并以该书为稿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可与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二书“鼎足而 三”,是“考宋史者所宝贵”的重要书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信手拈来几条《东都事略》的材料以证明 《宋史》记载之有误,如“符彦卿二女为周室后而《宋史》缺其一”;“刘美本姓龚,冒附于外戚,《事略》直 书其事,《宋史》采其家传,转为之讳。”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
《东都事略》撰成后受到时人和后人的好评。洪迈认为此书“非国史所载,而得之于旁搜者居十之一,皆信 而有征,可以据依”。意思是说,《东都事略》保存了大量可资征信的史料。
洪迈在撰写《四朝国史》时,有不少材料就引自该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该书“叙事约而该,议论亦皆持平。”并举《东都事略》康保裔不列入“忠义 传”,“张方平、王拱辰不讳其瑕疵”,都是具有史识的例子。而对神宗熙宗年间王安石变法、哲宗元符年间的 恢复新政的记载更是“三致意焉”。朱勔传后附录僧人祖秀所撰的《艮岳记》,虽然在体例上不合史法,亦是以 保存史料、据以考证。
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
《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南)宋王偁撰。偁,字季平,眉州人。父(王)赏,绍兴中为实录修撰。偁承其家学,旁搜九朝事迹,采辑成 编。
洪迈修四朝国史,奏进其书,以承议郎知龙州,特授直秘阁。其书为《本纪》十二、《世家》五、《列传》 一百五、《附录》八。叙事约而该,议论亦皆持平。如康保裔不列于《忠义》,张方平、王拱辰不讳其瑕疵,皆 具史识。熙宁之启衅、元符之绍述,尤三致意焉。《朱勔传》后附载僧祖秀《艮岳记》,盖仿《三国志·诸葛亮 传》后附载《文集目录》及陈寿《进表》之例。虽非史法,亦足资考证。而南宋诸人,乃多不满其书。盖偁闭门 著述,不入讲学之宗派。党同伐异,势所必然,未可据为定论也。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
中国历代地方志概述(作者黄燕生)方志的起源中国的地方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方志起于何时,渊薮所在,历代学者曾经作过多方面的考辨,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宋代学者王存、程大昌、王象之等人推《禹贡》、《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为方志之祖,同代人司马光、马光祖则认为导源于《周礼》记述的古方国史;还有学者以多源的观点阐释方志的产生,如《隋书·经籍志》的作者以晋挚虞所作《畿服经》为例,称该书合《禹贡》、《周官》例而成。
宋代地理学家欧阳忞纂《舆地广记》,序称:"凡自昔史官之作,与夫山经、地志,旁见杂出,莫不入于其中。
"元人黄溍则将方志归结为古地志与古地图的合流。
明清以来,溯方志之源于史书的说法较为盛行,章学诚力证《周官》外史所掌"四方之志"即是当时的地方志,洪亮吉认为,汉晋霸史《越绝书》、《华阳国志》是方志之始。
建国以来,对于方志起源问题的讨论,虽未完全统一认识,但方志多源,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宋代以前出现的各类名目纷繁的地方史籍、地理杂著、人物传记、诗文选集均与定型方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山海经》、《禹贡》、《周官》和古地图对方志的定型与成熟影响最大。
《山海经》,18卷,分为《山经》、《海经》和《大荒经》三部分。
作者不详。
全书仅3.1万多字,却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内容。
由于奇谈甚多,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形法家之首,明人胡应麟称其为"古今语怪之祖",清《四库全书总目》也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并置于小说类;但该书的多数内容涉及山川地理,唐刘知几《史通》以及《隋书·经籍志》等历代史目又置其于地理之属。
宋代一些全国区域志的编纂者述及修纂缘起,每每提及《山海经》。
吐蕃统辖敦煌时期之藏文抄经活动考述
作者: 陈楠[1]
作者机构: [1]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中国藏学
页码: 32-3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S2期
主题词: 敦煌;吐蕃;抄经;藏文题记
摘要:新近出版的《甘肃敦煌藏文文献叙录》①中所收甘肃各地藏敦煌藏文文献计6672件,这些资料的整理与刊布,不仅将进一步推动对吐蕃统辖敦煌时期社会历史与宗教的研究,同时对藏族古代历史、宗教、语言等相关学科研究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文章拟在对《叙录》所收录的藏文抄经题记进行细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P.T.999号藏文写卷的内容,试图对吐蕃统辖敦煌时期的抄经活动(仅限藏文)作全方位的探讨,涉及内容主要有抄写佛经内容、抄经人身份、校经制度及校经人身份、报废制度以及抄经活动对当时社会影响等。
东鞑纪行
东鞑——黑龙江下游地区此书为日本间宫林藏(原名伦宗)著。
间宫入鞑目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俄国在远东地区不断扩张,急于寻求出海口的沙俄将当时处于清王朝管辖之下的库页岛作为侵略目标,而此时日本对于库页岛更是垂涎已久。
为了解俄国远东边界和实际扩张情况,1808年(文化五年),江户幕府派遣松田传十郎和间宫潜入中国库页岛探察。
同年七月,间宫二次到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探察。
《东鞑纪行》是间宫林藏第二次探察的成果,该文记录了沿途见闻,书中对满洲行署的记载尤为翔实,充分证明了清政府当时对库页岛及黑龙江下游地区拥有管辖权。
《东鞑纪行》亦对研究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历史、地理风貌具有重要价值。
间宫林藏(1780-1844)日本探险史上的开创性人物,世界地图上第一个以日本人名字命名的地理名词"间宫海峡"的主人公。
图为间宮林藏当年间宫林藏考察黑龙江下游,最远到达的地方是得楞,位置大约在现在的俄罗斯共青城,那时德楞是清政府的一个衙门,每年由三姓(依兰)派出官员接受当地夷人的貂皮,鳇鱼骨、鳇鱼筋等贡品,然后将朝庭的布帛等赏赐品分发给夷人。
库页岛的酋长要由三姓付统领府委认。
《东鞑纪行》记录了间宫林藏发现的库页岛酋长后代保存的由三姓付统领颁发的委任文件,证明了那时从库页岛到黑龙江下游的广大区域都是中国的领土。
图为间宮林藏两次探险路线间宫林藏眼中的满洲行署东鞑之行最重要是探察清政府地方行政机构——满洲行署。
满洲行署初设普禄,后向奇吉、德楞、茂尔奇河对岸等地迁移,间宫林藏到达时,行署所在地为德楞。
行署占地面积“约有十四、五间大之方形地方以圆木围成双重栅栏,其中左、右、后三处为交易所。
”满洲行署主要职能是收取当地少数民族上缴朝廷贡物,授予赏赐之品,及日常行政管辖职能。
“行署及其交易所皆甚粗糙,其肮脏程度甚于夷人住宅。
”行署虽近乎“陋室”,却职能健全。
(一)满洲行署的主要职责——进贡、贸易往来雍正十年(1732年)设置三姓副都统,管辖包括黑龙家下游、松花江、乌苏里江以及库页岛等地区。
宋人生卒考辨五则
作者: 陈明洁
出版物刊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8页
主题词: 事略;东都;考辨;枢密院;御史中丞;徽宗;宣和;神宗;熙宁;汝阳
摘要: <正> 近日校点《东都事略》列传数卷,以《宋史》两两比勘,乖谬互见。
兹取传主五人生卒年略加考辨,一陈管见,以就正于前辈学者。
一、邓洵武洵武字子常,成都双流人,神宗朝御史中丞邓绾之子,洵仁弟。
《宋史》卷三二九,《东都事略》卷九八本传皆云:举进士,为汝阳簿,徽宗朝官至知枢密院事。
此后二书记载略有不同,《宋史》本传云:“迁特进,拜少保,封莘国公。
”未云何年。
《东都事略》本传则谓其。
一流古典名着的合格整理本
史 ,弘 扬 改 革 创 新 精 神 ,持 续 推 进 新;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治理体系和 域 体 制 改 革 和 管 理 创 新 ,有 力 地 推 应、相协调,必须充分考虑正确处理 富强、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高度,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建 设 ,我 们 组 织 编 治理能力建设;社会信用、公共安全 动了全国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 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确保社会安定、 以 战 略 眼 光 认 清 世 界 发 展 潮 流 ,立
诗》。 郑 玄 合《诗 经》、毛 传 而 为 之 作 笺 ,成《毛 诗 传 笺》,在 后 世 传 授 最 广 , 影 响 最 大 。 三 国 两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有 许 多 学 者 阐 发《毛 诗》和 郑 笺 ,但 基 本 亡 佚 。 唐 陆 德 明《经 典 释 文》、孔 颖 达 《毛 诗 正 义》都 选 择《毛 诗 传 笺》为 标
琅藏岳本重刻了《相台五经》,使这个 所 欲 者 ”。 从 上 下 文 来 看 ,以 有
版 本 选 择 的 办 法 自 然 非 校 勘 不 自已经失传的越刊八行本,有较高 文》亦同。黄焯《经典释文汇校》引宋
善本得以衍传。现存的宋代《毛诗传 “者”字为长。又《緜》经文“陶复陶 可,孔祥军在校勘方面用功甚勤。他 的校勘价值。我们注意到孔祥军在 毛 居 正《六 经 正 误》云 :“ 帀 坎 反 ,作
毛 苌 。 河 间 献 王 得 而 献 之 ,以 毛 苌 为
子 。”郑 笺 云 :“ 汾 王 ,厉 王 也 。”孔 本 于
博 士 。 毛 亨 、毛 苌 传 授 的《诗 经》称 为
经 文“ 汾 王 ”未 加 专 名 线 ,于 笺 文“ 汾
“ 毛 诗 ”,他 们 的 注 释 称 为《毛 诗 故 训
王”下加专名线。原因是毛传云:“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5期TUSHUGUANXUEKAN NO.5,2019中央民族大学馆藏《东都事略》批注递藏考》郑蕊(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摘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东都事略》,版式精美,朱笔满批,共铃有“鹿原林氏所藏”“采击山房”“赐书堂图书记”“复堂藏书”“冯公度珍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七方印。
通过109条批注以及书中七方藏书印,考证了康熙末年内阁中书林佶读书批注情况,梳理了此书在林鹿原之后三百年的收藏路径。
[关键词]《东都事略》林佶批注递藏[分类号JG256.221引言《东都事略》宋朝王称撰,记述了北宋太祖到钦宗九朝的历史,是元代修《宋史》重要的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馆藏《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无牌记,清仿宋刻本,版高19cm,宽13cm,半叶12行,每行24字,白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
全书共十二册,铃有“鹿原林氏所藏”“采未山房”“赐书堂图书记”“复堂藏书”“冯公度珍藏”“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七枚印鉴,第三到第十二册,大多数卷末有朱笔批注。
2《东都事略》批注考略本书第一册、第二册无句读批注,从第三册到第十二册,文中有朱笔句读,每卷末尾几乎都有朱笔批注,从纸张及校点批注看,本书第一册、第二册疑为后配。
经统计,第三到第十册卷末共有109条批注,分别涉及的内容包括批注者看书时间、天气情况、当日发生的事情等。
笔者拟对批注的批注者、批注地、批注时间以及批注内容4个方面进行考证。
2.1批注者考证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东都事略》第三到第十二册共有朱笔批注109条,其中,第25、26、28、32、45条批注后有落款,分别为“鹿原”“佶识”等,对比浙江图书馆藏《林佶手书诗稿》后署名“鹿原叩,另有朵云轩藏《林佶行书》落款“鹿原林佶并识”叫笔迹一致。
经过对批注落款笔迹的研究,判断批注者是藏书印中“鹿原林氏藏书”的康熙内阁中书林佶。
林佶(1660-1723)'31,字吉人,侯官人。
康熙乙卯举人。
直武英殿壬辰特赐进士,授内阁中书。
林佶工于楷书,又善篆隶,文以汪婉为师,诗以陈廷敬、王士祯为宗。
同时,他也是清朝著名的写刻大家,手抄成编汪琬所撰《尧峰文抄》、陈廷敬《午亭文编》、王士祯《渔洋山人精华录》、《古夫于亭稿》等书,手写体笔画古雅圆润,其刻印书体被刻书家称为“林氏四写”。
2.2批注地点探寻查史料知,林佶故居为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的光禄坊,书中介绍林佶故居“位于光碌坊北侧12—,本文系中央艮族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东都事略》版本研究”(项目编号:2019QNPY5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5期TUSHUGUANXUEKAN NO.5,201913号,新32、34号系清书法家林估宅,与许氏紫藤花庵只一墙之隔。
林佶自记云:吾师尧峰先生赠诗有’区区朴学待君传'句,因以名斋。
”旳那么此书批注是否在光禄坊的朴学斋完成的呢?检鹿原批点,地点似乎并不在光禄坊。
本书批注第109条言“酉刻阅于警露轩西室”。
查点文集作品,很多都提到了“警露轩”。
杯信《朴学斋诗稿四》中就有《警露轩春日漫兴》“世事推移咀若蜡,韶光荏苒去如梭。
论文老马蹄曾识,把卷疲牛鬓已皤,但娣少年非努力,读书深负不曾多。
”冋清初诗人查慎行在警露轩为林佶傩赋:《警露轩鹤雏为鹿原赋》“吾闻鹤之性,与露最相警。
轩以警露名.借鹤用自省。
今年果得鹤,先后名实并。
出壳曾几时.风标已闲静。
仰窥俯有拾,咫尺回素颈。
主人院落宽,老树荫苔井。
鸡群知独立,瘦骨挟倦影。
未得戛然鸣,奈兹秋夜永。
掰天合有日,羽翩在修整。
”问另有清陆时化撰《吴越所见书画录》引林佶题《项孔彰仿古水墨山水册》中“前代之际,收藏之富咸推嘉兴项氏,而今天籁阁所蓄,犹流传人间,盖自襄毅至子京甫,已将百年。
而孔彰为子京之孙,则其承袭家风,文采弘长,宜乎书画诗篇度越时流也。
此册前后十帧,规仿宋元诸家,无体不臻其妙,当时董文敏亦及称之,真无愧于闻家之子孙矣。
雨后新凉,浏览经月,胸为洒然,不知门外红尘十丈也。
时康熙后壬寅七月既望,警露轩寓室书,鹿原林佶。
”叫后有“林亭”印章)时间地点清晰可见,康熙六十一年七月,警露轩为林佶寓所。
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藏砚家黄任也曾借住在林佶警露轩寓所,《黄任集外四种》《赠方扶南》中提到:“我来同借一枝栖,诗话轩中警露西。
只隔子云居十步,不愁载酒没春泥。
扶南僦屋,颜日诗话轩。
余侨寓警露轩,为林鹿原先生所居。
”黄任书法初学于林佶,故居也在福建省福州的三坊七巷,“黄任故居(香草斋)位于光澡坊早题巷西侧旧1号、新4号,是独进院落二原三座毗连,朝东开门,门斗后即是宅院,系明许瓯香(许友)墨斋旧址.黄任是许友外孙,少时读书其中。
清雍正九年(1731年)从政归后,仍住此处。
”冏诗中黄任寄宿在警露轩西与主人林佶谈诗,如在福州,显然不必寄宿问。
可见警露轩不是他在福建福州的寓所。
本书批注16.35、95、99条中提到了“入直”,结合林佶曾经在京任职多年,初步判断林佶写批注的时间段为他晚年在京担任内阁中书时需要入宫值班的阶段,进一步可推断警露轩为林氏在京寓所。
那么警露轩到底在哪里呢?检《北京史志文化备要》:“梁家园又名梁氏园,在宣武区新华街以西,为明代兵部尚书梁梦龙宅园。
主要建筑有疑野亭、半山房、朝爽楼、警露轩、看云楼、晴云阁等。
亭榭花木极一时之盛,牡丹、芍药几十亩,花时云锦布地。
清代逐渐荒芜。
”㈣我们可以知道北京市宣武区(今西城区)历史名园梁园中有一部分建筑叫做警露轩。
翻查《室名别号索引》1957年版中,提到警露轩是清侯官林佶的室名叩。
《福建藏书家传略》中提到“林佶的书室名尚有'鹿眠庵’’长林山庄’’竹声柏影轩’’荔水轩’’警露轩’’梁园’等”问。
由上可见,梁园警露轩是林佶在京的寓所,林佶“梁园”“警露轩”的书室名也是由此而来。
本书第109条批注就是林佶在梁园警露轩西室读书所记,警露轩也可复证批注者确为林佶无疑。
2.3批注时间考证纵观全书批注,内容最多的就是时间,由于本书首两册为后配的,我们只能从第三册第一条批注开始判断林佶批注的时间。
由批注第1条“正月十四辰刻阅”,第4条“灯下阅闻闹市声喧嚣甚都,中元夕宜尔尔”,第6条“十五日早起阅半卷”,第13条“正月十六日酉刻秉烛阅”,可知,从正月到中元节,又到了正月,时间跨度整整一年。
中间几条都较为简略,直至第25条“戊戌十二月望后一日阅,是日立春,鹿原”,才标注了纪年,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此条读书的时间是清康熙五十七年(岁次戊戌)12月16日立春,西历1719年2月4日。
书中第27条“十七日辰刻阅,是日皇太后祐庙<1^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5期TUSHUGUANXUEKAN NO.5,2019颂,恩诏”,检《清实录》知康熙五十七年“孝惠仁宪端懿纯德顺天翊圣章皇后,十二月十六日升林太庙,既表尊亲之大谊,当施逮下之洪仁”g,《清史稿》载:“十二月丙辰,上谒陵。
己未,孝惠章皇后升袍太庙,位于孝康章皇后之左,颁诏天下”网。
两处皆记载为十二月十六日升袍太庙,本书记十二月十七日,应为次日康熙皇帝因孝惠章皇后升衲太庙恩诏林佶等大臣。
第36条又出现了“正月”:“正月二十一日阅是日……”,第73条批注“正月廿八日巳刻阅……”后面各条批注都是正月二月连续的时间,第91条记载“三日晨兴阅,驾于朔日幸霸州先一日有旌别部院官僚之,谕尚未知谁某也。
”通过康熙皇帝巡幸霸州,可以佐证第91条批注的看书时间。
检《清实录》可知,康熙皇帝经常在二三月和八九月出巡,总结康熙十六年到康熙五十一年到霸州的记录可知,康熙皇帝路过霸州的事由有行围、巡幸畿甸或者是出巡路过霸州。
据不完全统计,《清实录》中可查的记录就有康熙三十二年二月巡幸畿甸、康熙三十七年二月康熙巡幸五台山回鸾路过霸州、康熙四十五年二月丁未康熙巡幸畿甸泊霸州崔家庄等十六次经过霸州,另《康熙起居注》中也有《清实录》未载的康熙皇帝到霸州的记录,如康熙五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上诣镜峰问安毕,自畅春园启行,巡幸霸州等处。
由此可知.康熙皇帝驾临路过霸州的次数,要比《清实录》记载的更多。
由于本书批注中康熙皇帝到霸州的时间是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之后,这个时间点后《清实录》对康熙到霸州这一事情没有具体的记载,而《康熙起居注》的记录在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废止,也没办法参考,所以本书批注的这一次驾临霸州,有可能是康熙五十八年,康熙五十九年,康熙六十年,或者康熙六十一年。
经查可知,康熙皇帝在康熙五十八年和六十一年两年的二月初,在外巡视;康熙五十九年和康熙六十年的二月初并没有出巡。
结合本书批注的时间线,林佶很可能是在康熙五十八年或者康熙六十一年读完此书的。
检林佶《朴学斋诗稿》中《癸卯罢官出都宿磐石庵》问可知,林佶在雍正癸卯(即公元1723年)罢官离开北京住所,根据最后一条也就是第99条所记“酉刻阅于警露轩西室。
”此书最后一章也是在北京寓所警露轩读完的。
综上,林佶读书批注的时间段,短则在1719年前后三年,最早的阅读时间不可考,最晚则不过1723年。
2.4批注内容中鹿原读书习惯与生活细节管窥109条批注中,最多的信息为某刻阅,或者做什么事情后阅。
从简单的批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百年前的书法家、藏书家、内阁中书林佶日常的读书情况。
经统计,一共100个时间点中,林佶早起辰时看书11次(其中早起3次算在此时),巳时18次(其中早饭罢2次算在此时),入直归家午刻18次,未刻13次,申刻4次(阅毕黄昏1次,灯前1次算在此刻),酉刻29次(燃灯、灯下、燃烛、炳烛、篝灯、剪灯都算在此刻),戌刻6次(其中晚膳后2次算在此刻),亥刻(书中为二鼓)2次。
林鹿原读书集中在早上早饭罢巳时,中午入宜归家,下午生暝片刻,黄昏再读,晚上上灯之后是读书最多的时刻。
结合上面三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线,本书多次出现正月。
我们可以看到本书在康熙末年林佶的手中,每到年初都会认真拿出来读,几年中虽断断续续,但一直在手边。
另,批注中还有天气情况如44一49条记载了一场大雪“正月廿三日,早起阅,天微阴,寒甚”“巳刻微雪中阅”“午刻雪大,庭皆积”“未刻雪乍晴.啜菊茗尝家乡所寄仙枣糕,悄无人声,大似在空山时也”“阅毕黄昏矣”“炳烛阅此卷,庭前雪光瞑目”。
雪中还吃了福建小吃仙枣糕。
此外,书中间或记载了林佶在康熙五十七年前后的交友饮宴情况,批注中数次记载与白村(咎茹颖字仲遂,一字省雪,号白村,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参与编纂了《子史精华》)、方扶南、德介夫等人一起饮宴吃饭的生活画卷。
批注话语寥寥,却内容丰富,徐徐读之,鹿原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5期TUSHUGUANXUEKAN NO.5,2019所经历的入直、看书、家书、饮宴等场面,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