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导学案
罗布泊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目标】1、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学会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强化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自己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识记字词1、自读课文,学会圈点、标注。
(1)拼音。
罗布泊.()张骞.()萧瑟.()饶.有兴趣()和煦.()茁.壮()水泵.()干涸.()楞.()庇.护()栖.息()鹭鸶..()咫.尺()(2)解释词语。
干涸:戈壁滩:沧海桑田:2、小组合作,查漏补缺,落实生字词。
3、朗读生字生词,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
二、朗读课文。
以小组为单位品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
对课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点进行圈点、批注,并做好笔记。
小组自己决定朗读方式,做到人人参与。
三、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的文学体裁是什么?该文学体裁具有哪些特征?2、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什么地方?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
3、现在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地方?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
4、“仙湖”消逝的原因是什么?5、像罗布泊这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四、探究乐园1、当今世界还有哪些环境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则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标语、漫画、或者写一份倡议书等,以贡献我们的微薄之力。
【反馈测评】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拟人、列数据等方法表现主旨的写作方法。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预习独学: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鹭鸶()栖息()濒临()戈壁()无垠()罗布泊()2、解释词语:沧海桑田:近在咫尺:浑然一体:3、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4、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独学)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如今的“仙湖”是什么样子?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引用数据,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各自的作用。
(本题抓住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作了适当提示,让我们揣摩富有表达效果的句子。
罗布泊导学案(定稿)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唤起学生的环保忧患意识,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预习: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鹭鸶()栖息()濒临()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3、解释词语:沧海桑田:近在咫尺:浑然一体: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韩红的《家乡》并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韩红家乡的美丽。
引出课题(师板书课题)并让学生从课题中提炼出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2、罗布泊现在是什么样子?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罗布泊的变化(变化的原因)?4、罗布泊消逝带来的后果: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棵胡杨,请说说你的心里话。
5、像罗布泊这样的悲剧结束了吗?师追问,仍在上演着怎样的悲剧,是谁导致的?三、精读课文,品味情感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要求:读出感情,品味作者的忧患意识及其强烈的呼吁四、拓展延伸,深化感情1、面对目前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问题,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为之做点什么呢?(结合你身边的小事谈一谈)如节约用水。
2、结合上面问题,你能拟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吗?(语言简洁明了)五、课后作业,情境再现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述说什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学习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3、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明确应吸取的教训2、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环保问题【教学难点】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相关链接】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两者结合能生动形象的再现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自主预习】1、注音萧瑟()和煦()干涸()吞噬()庇护()裸露()戈壁()栖息()2、知道“沧海桑田、近在咫尺”的含义。
3、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你还想了解有关罗布泊的哪些事呢?4、预习完课文,完成以下句式内容。
罗布泊以前(),现在()5、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想?作者想表达什么感情?【合作探究】1、罗布泊是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学法指导)找到相关段落,细读,划出关键语句。
2、罗布泊消失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学法指导)透过现象思考本质。
3、从文中我们得到哪些教训?【交流展示】本文从体裁上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
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品读一下,体会它们各自的作用。
1.文章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学法指导)语言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和数据来表现。
2.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来体现形象性?找出例句并赏析。
(学法指导)语言的生动形象可以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
3.文中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有哪些,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法指导)语气感情最强烈的句子。
【拓展延伸】1、欣赏歌曲:田震《月牙泉》,谈谈听后感。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
导学案(八年级语文下)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型:自读执笔:金作武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沉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预习学习“读──读,写──写”。
2、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沿岸盐泽广布。
3、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要比较具体地把握课文内容,可以做一份内容提要,就下面几个问题画出要点。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整体感知:一、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概括、归纳能力。
问题的三个方面,提示了整体把握的入手处,启示我们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先要把课文内容分析为几个基本的方面,然后分别提要。
)过去:现在:变化的原因:二、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问题研究: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探究深层含义,从中获得启发。
)拓展延伸:2、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本题沿着救救青海湖的思路拓展,让我们关注生态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生态问题是一个大概念,要打开思路,提出问题,研究对策。
)。
罗布泊 导学案及课件
5+3+4
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勾画相应的词句。 2、小组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词句,归纳寻求组间帮助。 3、全班展示:
合作学习,把握内容
学习任务
3+2+2
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请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并找出这类句子。
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勾画相应的词句。 2、小组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交流,统一答 案。 3、全班展示:
罗布泊位置图学习目标Fra bibliotek1、掌握字词,巩固双基 2、感知课文,梳理文章 3、了解内容,增强忧患 4、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双基检测
正音
4号开火车
sè
①萧瑟 ④吞噬
xù
② 和煦 ⑤裸露
hé
③干涸
shì
luǒ
gē
⑦庇护所
bì
zhí
⑧泵站
bèng
⑥戈壁滩
⑨鹭鸶
lù sī
⑩近在咫尺
双基检测 萧瑟:
释词
3号开火车
合作学习,写法研讨
学习任务
3+2+2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
方?
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能说出一点也行 2、小组交流:组长将大家的思考整理,准备展示 3、全班展示:
回顾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巩固双基 2、感知课文,梳理文章 3、了解内容,增强忧患 4、品味语言,学习写法
拓展延伸,说话训练
第一课时
关于罗布泊
罗布泊又名罗布淖尔,系蒙古语音译名, 意为多水汇集之湖。《汉书》描述它“广袤 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清代 《河源经田名》载:“淖尔东西二面百余里, 西北百余里,冬夏不盈不缩。” 20世纪40年 代初,罗布泊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55公 里,面积3200平方公里,呈不规则椭圆形。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目标】1.培育搜集资料和挑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明白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照和引用数据的方式。
4.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课时打算】2课时学法指导:针对步骤四【赏析语言技术】1.把握赏析角度:(1)语言表达:是不是运用修辞,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
(2)内容情感:提炼句子的内容,体会句中饱含的某种情感。
(3)写作方式:句子的表达方式,采纳的描述方式,运用的表现手法等。
2.标准答题步骤:(1)先在文中找到所需赏析的句子,结合具体语境明白得。
(2)细读所要赏析的句子,选准赏析的角度。
依照题意,或要紧从某个角度回答,或从多个角度较全面、充分地回答。
(3)将上述试探的结果整理出来:做到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精练准确地表述。
情景导入激发爱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
旧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围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滩,是谁造成了如此的悲剧?让咱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自主学习展现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萧瑟.(sè) 和煦.(xù) 水泵.(bènɡ)干涸.(hé) 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滩(ɡē) 肋.骨(lèi) 张骞.(qiān)无垠.(yín) 边缘.(yuán) 庇.护(bì)美味佳肴.(yáo)(2)词义萧瑟:形容冷落,凄凉。
温暖:温暖。
干枯:(河道、水池等)没有水了。
吞噬:吞食,兼并。
袒露:没有东西遮盖。
白云苍狗: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转变专门大。
荡漾:水波一路一伏地动。
浑然:形容完整不可分割。
萎缩:干枯。
无垠:辽阔无边。
沙漠:蒙前人称沙漠地域。
这些地域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罗布泊导学案
3、展示时要善于调动其他组同学参与交流讨论。,
点评补充
1、充分做好点评补充准备,努力做到点评得有理有据;
2.点评补充时要自信大方,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达
标
检
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萧sè( )和xù( )
(2)干hé( )吞shì( )
(3)luǒ( )露gē( )壁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他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些句段中看出的?
4、学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获: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讨论交流:
各小组将自学新知和研读课文两部分相结合,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答疑解惑,并将小组讨论后仍然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整理归纳提交到课堂。
精彩展示
1、展示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3)思思变化的教训:
①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它的勃勃生机。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它变成什么样儿了?
②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
③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文中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还写到哪些类似的悲剧在上演?说说生活中你所知道的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想想造成悲剧依然上演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面对现状我们该怎样做?
课题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课型
自读课
课时
一
主备
白莉莉
复备
时间
2016.4.20
审核人
全体八年级语文老师
【导学目标】1、查阅资料,朗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_导学案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一、课前预习1、注音。
萧瑟..()()和煦.()干涸.()裸露..()()吞噬.()2、释义。
近在咫尺:浑然一体:广阔无垠:沧海桑田:二、走进罗布泊罗布泊(Lop Nor),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呈葫芦形,面积3 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沿岸盐泽广布。
――《辞海》三、走进课文1.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2.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答案。
(读重点语句,画关键词语。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②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④同样的悲剧还在哪些地方发生?四、拓展延伸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 ( 适当运用拟人、排比、对比等手法,抒情等表达方式。
) 五、美文联读大自然的哀歌管桦从那迷蒙的遥远天宇走过来的大自然,飘起淡墨色烟云,斜飞着细雨。
铺开广阔草原,洒下五彩鲜花。
衣裙带起南风,芬芳了四月荒郊,你快活地在浓荫的枝头歌唱。
麦田尽头的果园,浸着粉红色的雾。
山间撩拨着石壁下潺潺流水。
你的激情奔流着波涛滚滚的江河。
你的襟怀荡出无边的莽原。
你的神思浮起连绵起伏的山峦,又耸出云中的峰巅。
明净的露水,滴绿了路边小草。
豆棚瓜架密叶间,透出蝈蝈清亮的叫声。
深川、荒谷、悬崖石缝中幽独的野藤,恬静地醉入落日的云气。
湖畔最初开放的紫丁香唤出的几枝蔷薇,几枝杜鹃,羞怯地半露在山石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程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课程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嘿,小伙伴们,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神奇的地方——罗布泊。
你们知道吗?罗布泊可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一个神秘的仙湖。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消逝的仙湖吧!我们来说说罗布泊的美景。
哎呀,你们可别小看这个地方,罗布泊可是有着无尽的美景呢!那里的沙子又细又软,走在上面就像是在踩着云朵。
而且,罗布泊的天空可是特别的蓝,晴天的时候,那蓝天白云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不过,你们可别被这美景迷惑了,这里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哦!因为罗布泊的气候可是非常的恶劣,白天热得要命,晚上又冷得让人打哆嗦。
所以呢,如果你们想去罗布泊旅游的话,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哦!我们来说说罗布泊的历史。
你们知道吗?罗布泊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呢!据说,早在几千年前,这里就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那时候,商人们在这里穿梭往来,把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带到西域各国去卖。
而从西域带回来的香料、宝石、珍珠等商品也是通过这里运回中国的。
所以呢,罗布泊可是见证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遗迹哦!废话不多说了,我们现在来说说罗布泊的神秘之处。
你们知道吗?罗布泊可是有一个传说,说是有一个叫做“楼兰”的古国就在这里。
楼兰国的人民生活得非常富裕,他们的城市里有着高耸入云的塔楼、美丽的花园和繁华的市场。
可是,突然有一天,楼兰国的人们就消失了,只留下了那些美丽的建筑和神秘的传说。
有人说,是因为楼兰国的人民触犯了天神,所以被惩罚消失了。
也有人说,是因为楼兰国的人民过度开发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所以被大自然吞噬消失了。
不管是哪种说法,楼兰国的故事都让人们对罗布泊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情。
我们来说说罗布泊的未来。
哎呀,你们可别觉得罗布泊已经消逝了哦!其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我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保护罗布泊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这里种植树木、恢复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罗布泊的美丽和神秘,也可以让这个消逝的仙湖重新焕发生机。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十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罗布
《第12课罗布泊》导学案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感情,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汲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难点:培养学生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预习。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鹭鸶栖.息( ) 濒.临( ) 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2、解释词语:干涸:和煦:沧海桑田:近在咫尺:浑然一体:二、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仙湖”消逝后,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三、课堂训练。
1、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2、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12消失的仙湖罗布泊导学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探寻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3、培养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培养学生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本文对比、列举数据的方法,【学习难点】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
【知识链接】1、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具有新闻性(及时性、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我国从晚清开始出现报告文学。
2、关于罗布泊,《辞海》上是这样说的: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沿岸盐泽广布。
一、自主预习: 1、给带线的字注音萧瑟()和煦()吞噬()裸露()濒临()戈壁()干涸()2、解释词语干涸:和煦:庇护:吞噬:沧海桑田:浑然一体:二、文本探究自由朗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一)、独立思考完成, 小组合作完善。
生展示生修改补充师明确: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2、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这些悲剧是谁造成的?4、全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二)、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既有真实性又有形象性,请到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进行赏析。
1.昔日:“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导学案.doc
20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今日名言:如果我是一滴水,请允许我游舞在大海母亲的怀抱;如果我是一株草,请允许 我茂盛在自然之父的肩头。
我是渴望得到人类保护的一颗生灵……内容导航:2分钟☆【学习目标】1. 整合文本,了解罗布泊的今昔对比,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重点)2. 掌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并在文中找到体现出这些特点的语句;(难点)3. 从罗布泊消逝的遗恨中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热点)【思维导航】(关键词:报告文学说明文忧患意识科考之旅)本文既是一篇报告文学,又是一篇说明文。
报告文学是新闻的一种,它兼有新闻性、 文学性和真实性的特征,它以文学的笔法及时报告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真人真事真实情况, 追求人物、事件的完整性和典型性;同时本文又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来探究罗布泊消逝的 原因。
让我们怀着忧患意识,和作者一起来完成罗布泊的科考之旅吧!【自主学习之旅】10分钟(温馨提示: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助你科考旅程满载而归!)1. 作家零距离:吴岗,博士,1976年10月生。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 究员,报告文学作家。
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一直从事分子生物学研究,曾参加多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研究。
本文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血禺录》。
2. 背景先知晓: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海拔780米,面 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界,其 水源是塔里木河,后因塔里木河流量减少,周围沙漠化严重,在20世纪中后期迅速退化,直 至20世纪70年代末完全干涸。
本文作者在几位探险家神秘失踪之后写下了这篇报告文学。
3.词语多积累:(在文章中划出这些词语,把词语放到原文中便于理解其含义) 掘堤 罗布追 夬壁 张曙 欢妮 恐怖干涸區护 權息 繁衍 吞嚷 来缝咫尺 Wil 和辱 崩塌 形容很有兴趣-—( ) 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 大海变成农田, 农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我的补充: 4. 文本初感知:(带着以下问题来阅读文本,省时高效)标题的含义:用完整的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用完整的一句话叙述自己与文本对话后的真实感受:【合作科考之旅】15分钟(温馨提示: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报告文学的特点!)第一驿站:史料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导学案八年级语文
荔波县甲良中学八年级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编号主备教师何立凤时刻 2021年5月18日备课组长签字教诲处签字印刷份课题:第12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习目标: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育归纳能力。
二、把握罗布泊消逝的缘故,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学习进程一、预习新知一、注音并说明:〔1〕萧瑟〔〕:〔2〕温暖〔〕:(3)干枯〔〕:(4)吞噬〔〕:(5)袒露〔〕:-(6)白云苍狗:二、课堂展现〔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依照以下思路:〔罗布泊曾是一个如何的仙湖?何时消逝的?此刻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什么缘故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如何的恶果?一样的悲剧还有哪些?〕3、开场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
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 )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二〕精读课文,自主探讨,合作释疑一、说说罗布泊转变的进程。
罗布泊过去如何?此刻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此刻……〞的句式进展归纳表述。
二、探探转变的缘故。
①绿洲是在何时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何时消逝的?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
〞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转变,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
天壤之别,缘故安在?〔是什么缘故让罗布泊消逝的?〕3、思思转变的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
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身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确实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
可确实是如此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如何的恶果?今天,咱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咱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三、当堂检测1.依照汉字写拼音。
萧瑟( ) 温暖( ) 干枯( ) 吞噬( ) 袒露( )沙漠( ) 栖息( ) 无垠( ) 罗布泊( )2.指出以下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导学案 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部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班级:姓名:
执笔:鄂梅芳审核:审批:印数:份教师评价: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新授)
学习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培养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3、揣摩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知识链接〗
1、作者及文学体裁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节选自,作者是。
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1、朗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语的含义。
萧瑟():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
吞噬():吞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针对题目,你想知道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为什么被称作“仙湖”?现在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导致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2、罗布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导入新课: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
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
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课前预习: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裸露( )鹭鸶()栖息()濒临()戈壁( ) 无垠( ) 罗布泊(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盲目增加耕地①水、盲目修建水库②水、盲目掘堤③水、盲目建泵站④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⑤干了。
A抽B.用c.截D.引①处填____ ②处填____ ③处填____④处填____ ⑤处填_____3、解释词语:沧海桑田:近在咫尺:浑然一体:4、本文是一篇(),它兼有()和()两种特点。
新闻的特点要求(),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讲究()、()。
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
自主学习:(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
<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
2、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当堂训练: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萧瑟(冷落、凄凉)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B和煦(温暖)远眺(眺望)C.干涸(没有水)庇护(遮蔽)D.欢娱(使快乐)吞噬(吃)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_______________5、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开头就介绍了罗布泊的现状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回忆过去的罗布泊是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除了罗布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都需要拯救。
6、光看题目不看课文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了读者哪些信息?课外阅读训练(一)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何祚庥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
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 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 0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 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 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 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0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
2.段③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
”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3.段④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这一过程”指什么?(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5.读了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至少谈两点。
二、阅读并回答问题: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
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
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
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
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
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
这声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
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
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
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方,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无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 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 ________。
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___ _____;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