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 第三单元第3课时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
五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主备教师:黄俊林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7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学重点:1、建立体积概念。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建立体积概念。
教学用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聪明的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这其中有什么道理?二、新授:1、体积的意义。
(1)、准备:我们也来做一个实验,取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
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个杯子里,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鹅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间。
)(2)、每一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下面的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3〕、启发学生概括: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板书)上面三个物体,哪个体积最大?哪个体积最小?(4)、比较:用学生手中的文具比。
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师:教室是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同学、老师等占教室空间的一部分。
整个学校是一个大空间,教师、办公室、操场、花池、领操台、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既有自己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下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解析:本单元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概念,并强调学生多动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把表面积的概念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起来,为下面学习计算表面积作好准备。
教材中没有总结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而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去想计算的方法,有利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通过实验、观察,引进物体的体积概念,接着认识体积单位。
教学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体积单位的进率。
介绍容积的概念及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的关系。
本单元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联系实际。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³、1dm³、1cm³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结合具体情境,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
三、教学重点: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1、建立正确的体积观念。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五、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学科数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在操作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一等奖创新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一等奖创新教案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正方体》的第3课时一、教学背景简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是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的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呈现的5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搭成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获得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的表象,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能看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还能根据三视图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通过拼搭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推理等过程中,提高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具的操作,能表示出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经历三视图确定一个形状的过程,感知立体形状到平面图形表示的标准及方法。
3.在二维图形与三维立体的转化中,发展几何直观、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孩子们明白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立体几何图形的形状,体会从不同位置观物体所能看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有序观察,使学生能从立体图形中抽象出平面图形;体会需要从多少的角度来确定物体的形状并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每位学生5个小正方体,5个小正方形、方格图等学习用具三、教学过程(一)课前欣赏,感受全面观察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生: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所以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确定物体形状。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短片学生发现同一种物体从不同的地方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不同,由此引入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下第3章《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的第三章,主要讲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他们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体积单位的进率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体积单位的进率。
2.难点: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能够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操作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体积单位卡片、计算器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仓库存储货物的问题,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体积的计算方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特征。
然后,介绍体积单位的进率,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让学生初步理解体积单位的进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体积单位的进率进行计算。
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疑问。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和利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在第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同时也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做好了准备。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3.长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4.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龙子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求据知识的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2.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第3课时 分数乘法(二)(1)
5×
3 7
=
15 7
5 9
×6
=
10 3
100×
2 5
=40
172×4 =
7 3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我吃的饼干数是
奇思的
2 3
。
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相当于6个
2 3
。
思路 二
6×
2 3=Biblioteka 6×2 3= 4 (块)
答:淘气吃了4块饼干。
8的
3 4
是多少?画一画,算一算。
8的
3 4
是6。
相当于8个
3 4
。
8×
3 4
=
8×3 4
=6
回顾这三个问题的思路,你发现了什么?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1 2
是多少块。
6块饼干的
1 2
是3块。
笑笑吃了多少块饼干?
实际上是求6块饼干的
1 2
是多少块。
思路 二
相当于6个
1 2
。
6×
1 2
=
6×1 2
= 3 (块)
答:笑笑吃了3块饼干。
我早上吃了6 块饼干。
我吃的饼干数是
奇思的
2 3
。
淘气吃了多少块饼干? 思路 一
你会算吗?
6块饼干的
2 3
是4块。
我早上吃了6 块饼干。
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分数乘法
第 3 课时 分数乘法(二)(1)
情境导入
吃饼干
我早上吃了6 块饼干。
我吃的饼干数是
奇思的
1 2
。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3课时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3课时第3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例2、例3和例4及练习八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性。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棱长1dm的正方体、棱长1cm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复习导入1.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2.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今天我们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预习反馈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
(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三、探索新知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出示课例2)想一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可以看作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棱长10 cm)(2)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cm3)(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与棱长是10 cm 的正方体体积有什么关系?体积相等,即1 dm3=1000 cm3。
(4)你能推导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吗?①小组合作,仿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推导,教师巡视检查并适时进行指导。
②指名汇报:1 m3=1000 dm3。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5)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①长度单位:m、dm、cm,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面积单位:m2、dm2、cm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③体积单位:m3、dm3、cm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3-13《和与积的奇偶性》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并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的奇偶性,对奇数和偶数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经验,对和与积的奇偶性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学生对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的理性认识尚浅,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并能够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判断两个数的和与积的奇偶性。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和与积的奇偶性的理解。
3.交流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男女生的人数、衣服的件数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的奇偶性。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具体的例子,如2+3、4×5等,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和与积的奇偶性。
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和与积的奇偶性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小学数学】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所有情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谁能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
2、课件展示纸箱、粉笔盒,提问:这些盒子是怎么设计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积极发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左面,右面的长宽分别是长方体的宽、高;
上面,下面的长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
延展学习
1、课本23页做一做
2、课本25页练习六第2题
积极回答问题
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
引导学习新知
互动学习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合作学习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前面,后面的长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高;
讲授新课
互动学习:
1、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展开图
1把课本附页上的长方体展开图剪下来。
2先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要保证6个面连在一起。
2、各小组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
3、课件展示长方体展开图可能出现的情况。
4、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单元
第3单元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下册
学习
目标
1 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年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新课标
第三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7页例1及做一做1。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分数加减运算的发展,是解决现实中诸多问题的需要。
教材例题1安排两问,第一问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第二问教学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
(二)核心能力结合实例,能运用迁移类比的方法推导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三)学习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读懂图表信息,并运用迁移类比的学习方法,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计算出正确结果,提高分析、归纳的能力。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与方法,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化意识,提高运算能力。
(四)学习重点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五)学习难点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体会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理算法的优化意识。
(六)实施资源实施资源:《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名师教学课件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1)温故知新,利用已学知识快速解决下列问题:① 534-126+74 534-(126+74) 48+52-29② 53.4-1.26+7.4 53.4-(1.26+7.4) 4.8+52-2.9(2)请根据上述式子简要说明整数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3)计算下列各题,简要说明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
235+28 12.6-5.26 17+3735-12(二)课堂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河南鹤壁云梦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山雄、水秀、谷幽、洞奇。
四季如画,景色宜人。
一条白龙溪九瀑十八潭,素有“北方小九寨沟”之称。
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山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在这里我们是把公园的总面积当做单位“1”,乔木林占12,灌木林占310,草地占15。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课题:分数乘法(一)第 1 课时组内讨论形成教案:个人修改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究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究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熟练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运用约分栽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
9×3 4×6 12×102.整数乘法表示的意义是什么?2/9+2/9+2/9+2/9=?提问计算结果,并板书。
提问:这道题每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计算的?【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减法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更简便的理解。
二、探索新知1.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
一个图形占整张纸条的1/5,3个这样的图形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1)用加法:1/5+1/5+1/5=3/5(2)用乘法:1/5×32.问:1/5×3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1)3个1/5连加。
3.1/5×3怎么计算?1/5×3=1/5+1/5+1/5=(1+1+1)/5=(3×1)/5=3/5【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利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式子解答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
4.出示课本图,请学生结合图说一说2个3/7的和怎么计算?5.说一说分数与整数相乘如何计算。
小结: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6.你能看懂下面的计算过程吗?(小组讨论)6×5/12=(6×5)/12=30/12=5/26×5/12=(6×5)/12=(1×5)/2=5/2小结: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如果分母和整数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乘。
这样比较简便。
三、练习巩固1.完成教材第23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两种立体图形。
2.使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长方体的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长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2.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各个面和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长方体的特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体的特征。
第二课时:正方体的特征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正方体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2.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正方体的各个面和棱,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模型,进行观察和测量,验证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邀请学生分享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
第三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面?这些面的面积如何计算?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3.练习巩固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第五课时:综合练习1.复习巩固教师带领学生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综合练习学生完成综合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二、计算
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
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80厘米=0.8米
4、通过亲身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5、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并从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剪刀、长方体盒子、尺、硬纸板、火柴盒。
出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用尺子量量相对的棱的长度,说说相对的棱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3)小组交流后选代表发言,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8)正方体是长体。()
2、教学例3:正方体特征。
(1)请同学们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
(2)比一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练习 第三单元
(2) 16□,□里可以填( 2,5,8 )。
(3) 4□7,□里可以填( 1,4,7 )。
(4) □03,□里可以填( 3,6,9 )。
4. 明辨是非。
(1) 一个自然数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 )
(2) 一个自然数个位上是3、6、9,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 )
第三单元
江苏版五年级下册
三 因数与倍数
第1课时 因数和倍数
1. 仔细想,认真填。
(1) 13×2=26,( 13 )和( 2 )都是( 26 )的因数,( 26 )是( 13 )和( 2 )的倍数。 (2) 45÷15=3,( 15 )和( 3 )都是( 45 )的因数,( 45 )是( 15 )和( 3 )的倍数。
67的因数有( 1,67 );
65的因数有( 1,5,13,65 );
73的因数有( 1,73 );
41,67,73,53
16,62,55,65
53的因数有( 1,53 )。
质数
合数
2. 找出下面每组数中的质数,并画上“○”。
(1) 3 13 23 33
(2) 17 27 37 47 (3) 11 21 31 61
507,570,705,750,207,270,702,720
6. 观察下面的数表并解决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
(1) 下面是表中的某一排数,按照上面的规律在这排数中圈出相应的数。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6. 小猫玩球。(找一找,连一连)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_五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_3章(单元)节3课时
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者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单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刻,掌握牢固,活学活用,富有创新
六、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典中点相关习题
预习下一课时并完成预习单。
七、教学板书
长方体展开图中,长方体“上面”与“下面”,“前面”与“后面”,“左面”与“右面”的面积分别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教
学
反
思
2、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3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 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例1、例2及第21~22页练习五的1、2、3、6、7题)。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建立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
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
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板书:面(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
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下,左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①长方体有几条棱?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计划一、教学内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表面积与体积概念的建立四、授课时数:约12课时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设计:?一、快乐启航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快乐体验认真看课本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一)长方体的特征。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小组讨论,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面: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相同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不同点: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预 习 提 纲
1. 通过学习这节课内容,你想学到什么知识? 2. 思考: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什么有关?你能摆出长方体来说明吗?
课
堂
活
动
设计意图
复习体积的 大小比较, 明确长方体 的体积就是 指长方体所 含有的体积 单位数。所 以求长方体 的体积就是 求长方体所 含有多少个 这样的体积 单位。
补充内容
教
学
一 、复习引入 1. 我们已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 谁能说说 1 立方厘米是怎么 规定的?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3.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若干个。 同学们,这些是什么图形?你觉得它们哪个体积大些? 二、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读课题,说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有选择地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 有关。 长方体的体积=? 用字母表示是? 三、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推导与理解 1、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大小和什么有关呢?指名回答 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长方体来验证: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补充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 长、宽、高 有关。 2.大胆猜测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学生猜想: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动手实践、验证猜想 这个猜想正确吗?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实验去验证我们 的猜想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记录表。 (1)提出小组合作要求 用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棱长1厘米)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
第 三单元第 3 时 课题 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 简析
备课教师: 罗雪霞 课 型
新课
这一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计算平面图形的面 积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学生空间思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计算,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以后计算各种形体体积的基础。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经历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并能正确计算长 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发展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乐趣,学会与人合作。 使学生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过
程
向学生们渗 透了科学研 究的基本过 程,引导宽、高,并完成下表(书 P63做一做) 。 要求:①2人拼长方体,1人计算小正方体个数,1人记录。 ②填好表后,小组内交流:从表中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 长、宽、高有什么关系?③小组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 录、思考、讨论 。 (3)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小组汇 报) 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与记录表中的体积进行比较,发现长 ×宽×高的乘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 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3)学生把书 P64上面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划出来并读一读。 ⑷指名学生说出字母公式,板书:V=a×b×h= abh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完成教科书 P64试一试第1题 4、迁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⑴现在请同学们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小组内讨 论讨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⑵汇报、板书: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教师说明用字母表示 V=a×a×a = a³ 并板书 教师说明: a³读作 a 的立方或 a 的三次方,表示3个 a 相 乘。 学生齐读公式。 四、当堂训练。 1.完成《堂上练习》 。2.小组出题互考对方。 五、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1.学案 P35第3、4题。 2.选做题:回家后,选择你家中一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 体,求出它的体积。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 有关。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 V=a×a×a V= abh V= a³(读作 a 的立方或 a 的三次方) (表示3个 a 相乘)
生们要通过 猜想——操 作实验—— 论证去发现 长方体的体 积公式。让 学生在发现 —验证—解 释中体会数 学,探究知 识。
及时练习, 强 化 新 知 识。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