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能否冲破在华水土不服的魔咒
为什么Uber在中国干不过滴滴?
为什么Uber在中国干不过滴滴?作者:伊帅来源:《汽车周刊》2017年第11期为什么在全球出行软件市场中有着极高地位的Uber在中国市场没有盛行?想必大多数人都很好奇,只能说资本力量的壮大并不代表着一定能在某一特定地点取得成功,“被颠覆”不是没有可能。
Uber安全问题成为了最大败笔Uber自上线以来一直采取烧钱的战略,通过为用户和司机提供高额补贴来抢占市场,然而在慷慨的投入后却暴露了巨大的安全漏洞。
虚假订单、信用卡盗刷使其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
对安全的忽视、对欺诈的容忍,直接危害到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
在以烧钱著称的O2O领域,Uber和滴滴等出行平台因其巨额投入也获得了被刷单者的“青睐”。
Uber因为补贴最高而成为刷单者的首选,而滴滴只有在提供高补贴和早晚高峰的时候才会被光顾,严重时Uber的虚拟订单量一度高达40%。
据调查,仅以小散用户为主的淘宝一个渠道,就涉及20万左右的Uber乘客账户,更多大量批发的用户则是通过电话、QQ等私下接洽完成。
面对日益猖獗的刷单行为,尽管Uber通过制定新规、更新版本加大封号力度,但为了利用光鲜数据来换取风投的融资,Uber背后实质上采取的是放任行为。
此外,信用卡被盗的情况也极其严重,Uber采取的是预授权交易,也就是说只需要信用卡的卡号、过期时间及CVV2等即可进行消费,无需验证卡片密码,那么在商家缺乏风控手段的情况下,资金极其容易被刷走。
一旦消费者向信用卡公司投诉被盗,则已支付的费用会被扣回,损失由Uber公司承担。
而反观竞争对手滴滴采取的是微信支付方式,在中国支付宝、微信支付本身就关联了身份信息及信用信息(芝麻信用、微信信用),在支付方式上的欺诈漏洞远低于Uber。
Uber在融资车轮战中消耗殆尽对于融资,不管是本土初创公司,还是试图进军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多多益善。
自2015年以来,双方一直在开展融资竞赛,滴滴在融资速度上更胜一筹。
202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套卷(A卷)2
202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套卷(A卷)2022年江苏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A卷)一、留意事项1.申论考试是对报考者阅读理解力量、综合分析力量、贯彻执行力量、提出和解决问题力量、文字表达力量的测试。
2.参考时限:建议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根据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
4.请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作答,在草稿纸上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
5.全部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
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严禁折叠申论答题纸!二、给定资料材料1黛瓦白墙风剪剪,彩帆碧水网连连。
2022年10月20日,世界互联网又如约进入了乌镇时间。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发来贺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进展动能和更加宽阔的进展空间。
……进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各国应顺应时代潮流,勇担进展责任,共迎风险挑战,共同推动网络空间全球治理,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的殷切盼望在会内会外引起热闹反响。
回望历史,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对社会进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深刻转变清楚可辨。
1994年4月20日,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互联网史册的日子。
当天,通过一条网速64K/秒的网线,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完成了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中国成为全球第77个有网络的国家,正式加入了国际互联网的大家庭。
如今被称为互联网元老的张朝阳回忆,当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就读,意识到互联网的本质是“超链”,这也是搜狐成立的初衷。
随后几年里,腾讯和京东诞生,百度开启搜寻,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萌芽,中国互联网从仿照到孕育内生力气,从少数人使用到慢慢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时的网速给老网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上世纪90年月,“上网冲浪”是用“猫”拨号上网的,用户需要将调制解调器连接上电话线,通过拨打互联网服务商的接入号连接到互联网上,全国平均网速只有每秒14.4~56K,换算成下载速度是每秒7K。
优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
优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进步,共享经济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新经济模式。
在共享出行领域,优步(Uber)作为全球最大的打车平台,成功地将这一模式扩展到了世界各地。
然而,当优步决定进入中国市场时,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难题。
第一,中国特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对优步构成了巨大挑战。
在中国,出租车营运经营牌照的分配由政府集中管理,而且数量有限。
这限制了优步进入中国市场并扩大其业务的能力。
此外,中国的网约车法律法规体系相对落后,存在着条文不清晰和监管不严格的问题,这给优步的经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第二,本土竞争对手的强大威胁也是优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之一。
当优步试图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已经有了一些本土打车平台,如滴滴出行和首汽约车,它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用户基础和经营网络。
这些本土竞争对手在市场份额上具有巨大的优势,使得优步很难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
第三,文化差异和本土化问题也是优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背景和消费观念的国家,而优步的商业模式和服务理念是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和需求开发的。
在中国市场,优步必须适应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否则很难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第四,公众质疑和争议也成为了优步进入中国市场的挑战。
在中国,优步在一些城市的推广过程中遭到了出租车行业以及部分公众的强烈抵制和质疑。
他们认为优步的运营模式给出租车行业带来了冲击,并造成了交通拥堵和道路安全隐患。
这种负面声音对于优步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形成了不小的障碍。
面对这些挑战,优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他们与当地政府进行积极合作,致力于争取更多的经营牌照和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其次,优步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并注入大量资金以扩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存在。
例如,优步与中国的滴滴出行进行了合并,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完善的运营网络。
此外,优步还进行了本土化改进,推出了更适应中国市场的功能和服务,以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
Uber在中国遭遇的挑战
Uber在中国遭遇的挑战去年12月,从打车应用公司Uber泄露出来的文件显示,全球每周已有80万人次通过Uber进行叫车服务。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数字现在又增长了不少。
但是不管它增长了多少,Uber的业务量与它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快的打车”相比还是略显苍白。
快的在中国以外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但是据说它的业务量每天最多能达到600万人次。
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看,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投资的“快的打车”和腾讯公司投资的“嘀嘀打车”(嘀嘀的规模和业务量据说和快的差不多)才是打车应用程序界真正的王者。
39岁的连续创业者、快的打车的联合创始人乔·李(译音)表示:“这种交通服务在中国很有前途,目标市场非常非常大。
”要指出的是,快的打车的业务模式和Uber不太一样。
快的打车应用程序现在已经拥有1亿名用户,不过它最主要的用途是用来在300多个中国最拥堵的城市里叫出租车。
公司本身并不从中抽成,这款叫车应用程序也只不过是一个招揽用户的工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快的打车也希望利用“免费增值”模式,通过其庞大的用户群赚钱。
今年夏天,快的在20个城市推出了豪车租用服务,可以说是针锋相对地与Uber的高端租车服务进行竞争。
最终,快的打车希望将业务拓展到拼车、导游和快递服务领域,而这些也正是大多数交通类应用都虎视眈眈的领域。
那么,快的是如何在短短两年内,从零发展到1亿名用户,并拥有了100万名司机的呢?乔·李表示这要归功于中国特色——大城市交通拥堵,公共交通网络不完善,再加上有大量价格相对便宜的出租车,为这种叫车服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另外补贴也起了一定帮助。
为了扩展其网络,快的允许用户向出租车发送“愿意支付小费”的信息。
这个简单的功能很快吸引来了大批司机,同时它也使乘车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因为它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和恶劣天气时,对出租车的需求都超过了供给。
乔·李表示:“我们用这个简单的功能推动了它的整体发展。
[行业]Uber+,一共要颠覆几个行业?
Uber+,一共要颠覆几个行业?如果问现在谁是全球出租车司机的头号公敌,那一定非Uber莫属。
在国内出租车司机提起Uber无不咬牙切齿,于是向政府施压希望将Uber挤出中国。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出租车司机则直接的多,近日来法国的出租车司机就发起了一场反Uber的暴力抗议,场面之壮观堪比美国大片。
如果你认为Uber只是出租车行业的颠覆者,那么就太天真了。
Uber和快的、滴滴在开仗,回头一看,陌陌已躺在血泊中,这是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很流行的一个段子。
其实,躺枪的不只是陌陌,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行业都可能遭到Uber的入侵。
Uber来了!不务正业的Uber,就是Uber所做的包括但不仅包括租车这个所谓的正业尽管,目前Uber的主要业务仍然是叫车服务,但Uber的野心远不止做叫车业的老大这么简单。
Uber正在努力打造一个运输生态圈。
在美国Uber已经推出了同城快递服务Uber Rush,Uber用户可以像叫车一样叫快递,然后,由Uber的司机将物品派送到目的地,用户可以看到物品预计的到达时间和物品的实时位置。
一切看起来都如此眼熟,是的Uber Rush 就是利用了Uber现在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只是将送人变为了送物,在运输的过程中,Uber快递员可能会使用徒步或自行车等方式,但其核心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如果这一业务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或将成为Uber未来的另一主要业务。
除Uber Rush外,Uber还在美国推出了Uber Essential和Uber Eats等服务,涉及了日常用品的送货、送餐等领域。
Uber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碎片化的需求与碎片化的供给连接起来,使整个社会的资源得到整合,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令参与者可以从中受益。
因此,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无生命的物,只要有移动的需求,Uber都可以将其纳入自己的业务当中。
Uber的本质就是整合闲置的资源,将其利用起来创造价值。
但Uber在整合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人”。
为什么Uber 在中国存活并繁荣Part1:战争的艺术——天时地利人和
“滴滴打车”手机应用截图。
左:请输入你的目的地。
中:已通知了42辆附近的出租车。
右:司机正赶来接您,出租车现在距您2.1公里,预计4分钟后到达。
(译者注:截图中“嘀嘀”为滴滴出行的曾用商标,已于14年正式更名)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中国的打车行业之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而所有变革的导火索都是优步——2013年优步的专车叫车服务先后进入了北京商业中心区、上海和广州。
我们熟悉的出租车市场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一系列的题为“为什么优步在中国存活并繁荣”文章中,我将会针对这场日益激烈的打车应用战争的不同阶段进行探索,讨论优步是如何在地区竞争中取胜,如何在政策和法规中摸索,如何吸引客户并提高用户黏度,以及我们能从优步卓越的本土化中学到什么。
一、中国,一个巨大而独特的市场在我们深入探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打车市场的概况:2014年,中国每1000人拥有113辆汽车,而美国2011年就已达到每1000人809辆。
即使公共交通系统便利,对商务车和豪华车的需求量也非常高。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租车和打车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优步看到了这个大馅饼,于是来到中国抢夺市场。
早在2014年,出租车司机通常有2部手机接单,一部开着“滴滴”,而另一部开着滴滴当时最大竞争对手“快的”。
图源:彭博社(Bloomberg)中国与其他地方有着显著的不同。
正如优步扩展中国市场时,其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Travis Kalanick说的一样:中国和任何地方都不同……因此,你不能把其他地区的模式或模型套用到中国。
你就是不能。
你必须对中国市场区别对待。
除了复杂的政策,优步也面临过与“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后来这两家公司合并了)的激烈竞争。
2014年2月,优步宣布进入中国。
与此同时,“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家公司正在为抢夺出租车打车的市场而激烈角逐着。
他们砸了几十亿人民币补贴司机和乘客。
之所以滴滴和快递敢这么烧钱,不得不感谢背后腾讯和阿里的支持。
Uber的行走困境
Uber的行走困境作者:程楠侯彦全来源:《互联网经济》2015年第05期如今,诞生仅5年的打车软件Uber已进入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服务超过300个城市,它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和现有的交通管理条例,但同时也存在着监管风险,陷入行走困境。
今年“五·一”前夕,Uber广州总部被查封,引发国内各界舆论的热议与思考。
击中市场痛点一切都源于用户的一个痛点。
2008年某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参加完活动的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和加勒特·坎普在巴黎街头冻得瑟瑟发抖,却迟迟未能打到车,二人决定开发一款革命性的新应用解决打车难的问题。
2010年,Uber上线,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手机打车软件,并用数年时间从一个仅限小范围私人邀请的豪车接送服务商,成长为硅谷最热门的租车垂直行业服务公司。
五年间,Uber已经走进58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城市。
2014年初,Uber来到上海,正式进军中国市场,目前已登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武汉、重庆、天津等9座城市。
Uber的势如破竹源于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痼疾。
目前,全球出租车行业大多实行“特许经营”政策。
在美国,由于政府实行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出租车牌照成为稀有资源而价格不菲。
去年,黄色出租车牌照拍卖的成交价格高达80万-100万美元,很少有出租车司机个人可以负担。
因此,他们大多选择向持有牌照的出租车公司租赁出租车开展运营,数百家持有出租车牌照和营业执照的公司经营着约70%的黄色出租车,而无论独立车主或公司车队,都要上交不菲的“份子钱”。
在法国,出租车司机的身份主要分为个体司机、薪酬司机、公司司机和股份司机。
个体司机拥有独立的出租车经营权,需要购买价格约10万欧元的运营牌照;薪酬司机受雇于出租车公司,每天上交所有的运营收入,由公司发放固定工资和业务提成;公司司机则需要上交高额“份子钱”。
而阿根廷的出租车司机每天给公司上交的“份子钱”几乎占收入的一半,且工作时间长。
Uber(中国)营销策略分析要点
天津农学院课程论文(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题目:Uber(中国)营销策略分析课程名称企业营销策划任课教师张健学生姓名王得生学号 1202034116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 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1班成绩评定摘要近年来,全国一二线城市普遍存在打车难问题,运营效率低,市场供求严重失衡,根本原因在于乘客与司机间信息不对称。
市场需要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
快的与滴滴的合并,打车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专车服务模式涌现。
目前,专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还处于竞争整合阶段,稳定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
Uber是一家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和交通网络公司,成立不过才五年,虽饱受争议然其市场已经扩展到全球58个国家和311个城市。
本文将通过swot分析及4p营销理论重点分析Uber在中国的营销策略,通过Uber独具特色的营销模式帮助大家了解这个快速发展的创业型公司。
外企Uber作为专车鼻祖,进入中国市场确立了一定市场地位,也遇到很多问题,通过分析Uber的营销策略,专车企业要立足中国市场应从加强业务灵活性、明确细分市场、上下游产业融合及跨行业合作等方面寻求突破。
关键词:Uber中国;营销策略;商业模式目录1 引言 (1)2 Uber中国的营销现状 (1)2.1 派单导致刷单 (1)2.2 10亿美元豪赌 (3)3 Uber中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3)3.1 外部环境分析 (3)3.2 内部环境分析 (4)3.3 swot分析 (5)4 Uber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策划 (8)4.1 市场细分 (8)4.2 目标市场选择 (9)5 Uber中国的市场营销策略制定 (10)5.1 产品策略 (10)5.2 价格策略 (11)5.3 渠道策略 (12)5.4 促销策略 (14)6 Uber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建议 (14)6.1 支付方式多样化 (14)6.2 车型的分类除档次应兼顾实用性 (15)6.3 用户粘合度与忠诚度 (15)6.4 投诉的及时处理性 (15)6.5 消费者的可选择性 (15)6.6 软件的不稳定性 (16)7 结论 (16)【参考文献】 (18)1 引言最近,打车软件的日子似乎没有那么好过,之前高调邀请全民周一坐专车的滴滴打车近日相继被北京市交通委约谈,之后便取消了周一“免费快车”的活动,风头一时的专车平台陷入了两难境地,而作为全球打车软件的鼻祖Uber之前虽然也被约谈查处,却并没有阻挡其全球扩张的步伐,成立才五年,市场已扩展到全球58个国家和311个城市,其估值也已经达到了400亿美元,Uber快速扩张的背后依靠的是独特的营销策略,才能够在全球市场披荆斩棘获得用户的广泛肯定。
Uber,中国市场拓展的三个死结
Uber Uber,,中国市场拓展的三个死结中国市场拓展的三个死结2015年05月29日2013年,当我们正乐此不疲地预测与调侃,天猫的“双十一”将带给我们怎样一串眼花缭乱的数据时,一款叫做Uber 泊来打车软件,悄无声息地正式进驻中国上海。
也正是在这一年的年末,腾讯旗下的“滴滴”和阿里旗下的“快的”,掀起了一场无比惨烈、又无比欢乐的“请全民打的”的促销大战。
与“滴滴”、“快的”瞄准的出租车行业不同,Uber 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就直取私车市场的资源整合。
按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的市场推进步骤,Uber 明显属于不按套路出牌的搅局者。
若不是“滴滴”和“快的”一场促销乱战吸引了公众的注意力,Uber 被交管部门和出租车行业联手绞杀的新闻,本应该提前一年上到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时下最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所谓的跨界整合,更有粗俗一点的说法称之为“杂交”。
以软件为传播载体,以分公司为地推依托,直击出租车行业天价牌照、份子钱等弊病的Uber,不到一年时间,在其官网公布的亚太区业务拓展范围中,就已经渗透到了包括重庆、天津、武汉在内的等9个国内城市。
Uber 的布局之快,甚至让“滴滴”和“快的”都有了如芒在刺、如坐针毡的感觉。
今年年初,“滴滴专车”加大了电视广告的投放力度是其反应的第一步,而“滴滴”和“快的”选择在情人节的前一天宣布合并,也是为这种被超越的风险再上一道围栏。
其实,对Uber 而言,竞争对手不一定是最可怕的。
2015年4月30日,广州Uber 被查;5月4日,上海开始整顿Uber 专车行动;5月5日,杭州市场监管局对Uber 线下培训点进行执法检查;5月6日,Uber 成都总部被查。
一连串的坏消息,敲得Uber 几闷棍一时间找不到东南西北。
既不熟悉中国市场的“中国特色”,又一再忽视中国交管部门的警告,远涉重洋的美国Uber,没被第一波浪头给呛死,也算是生辰八字够硬的。
作为一款国外软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以“为中国人民提供安全、便捷和舒适出行服务”为使命的“人民优步”,怎么着就在一夜之间沦落成了命运多舛的弱势群体?是Uber 没有不懂中国市场,还是中国人民没有领会Uber 的良苦用心?窃以为,一个号称为移动中的人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在线下推广时如果仅有复制粘贴的习惯,而没有田野调查的耐性,那就不得不让人怀疑进驻中国市场的初衷了。
深度调查:Uber 优步中国30个月功过是非
深度调查:Uber中国30个月功过是非从2009年诞生开始,Uber就以极强的侵略性在全球多个城市制造“麻烦”,即使如此它依然没有停步。
只是在中国,它改变了自己,但未改变市场。
“10亿消费者”,尽管环境复杂又竞争激烈,还要面对监管“黑天鹅”,但是任何一家有野心的国际互联网公司都不会对中国市场无动于衷,Uber是最新的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功的一个。
从2009年诞生开始,Uber就以极强的侵略性在全球多个城市制造“麻烦”:在美国、欧洲和亚洲,与出租车公司、法院、政府、行业监管部门的摩擦司空见惯,关停、罚款、搜查也经常发生在它200多个城市分公司中,即使如此它依然没有停步。
只是在中国,它改变了自己,但未改变市场。
对于Uber来说,中国市场无疑是特殊的一个。
投入20亿美元进入60多个城市是Uber摆在台面上的数字。
另外一方面,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几乎在尽自己所能在迎合或者说开拓这个市场:2015年,他总共在中国待了75天,算上往返中美的飞行时间,这几乎能够占到工作时间的一半,他的朋友甚至开玩笑说他应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尽量与中国政府和媒体搞好关系,甚至会去参加在边远西南省份贵州举办的数博会;接受有中国背景投资机构和百度的投资;聘请中国背景深厚的柳甄作为中国的负责人。
Uber在中国独特的“All in”方式一方面来自于公司一贯的行事风格,也来自于它的竞争对手滴滴。
无论是后来的多轮融资大战,还是补贴大战,卡拉尼克与优步中国的终极目标是与滴滴正面拼杀,最终击败竞争对手实现超车。
然而,这个目标最后还是随着滴滴并购优步中国画下句点。
尽管曾经满怀心愿,但Uber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没有成功过。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跨国公司在中国犯下的同一个错误,即过度迷信于复制这些公司原来的模式。
早期,Uber在中国采取的精英小分队模式通过花样频出的营销活动将优品牌和知名度打响,但发展中后期由于没有把握好市场节奏导致发展节奏过慢、客服等用户体验饱受诟病、内部管理问题集中爆发、政策关系不佳等问题,再加上遭遇到滴滴的全力狙击,这家美国公司最终以合并在中国收场。
uber 中国2篇
uber 中国2篇第一篇:Uber在中国的兴起与挑战Uber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打车平台,自2014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迅速崛起,并给传统出租车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
然而,Uber在中国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争议。
首先,Uber在中国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Ub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已经存在着一些类似的本土打车平台,如滴滴出行。
这些本土平台在中国市场已经站稳脚跟且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
因此,Uber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并非一帆风顺,需要与这些本土竞争对手展开激烈的竞争。
其次,Uber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还面临着许多法律和监管方面的挑战。
中国出租车市场的监管体系相对严格,与现有的法律法规相比,Uber的商业模式并不完全合规。
这导致Uber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存在许多法律风险,需要与相关部门协商并寻求合规的方式。
此外,Uber在中国还面临着与出租车司机和地方政府的矛盾。
一方面,Uber通过提供更高的收入和灵活的工作时间来吸引大量的出租车司机加入其平台,从而提供更好的乘客服务。
然而,这也导致一些本土出租车司机抗议和反对,认为Uber的存在威胁了他们的生计。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Uber的存在持有负面态度。
他们认为,Uber的发展对传统出租车市场有很大的冲击,不仅导致传统出租车公司的生意受损,也减少了政府的税收收入。
因此,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限制和打击Uber的措施,如禁止或限制Uber在某些城市运营。
尽管面临着这些挑战和争议,Uber仍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通过持续的市场投入和创新,Uber成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出租车司机加入其平台。
此外,Uber还与大型的本土合作伙伴达成合作,如与百度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技术。
总而言之,Uber在中国市场的兴起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尽管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法律风险和争议,Uber仍然通过市场投入、创新和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然而,要想在中国市场长期立足和发展,Uber还需要与政府、出租车行业和相关利益相关方加强合作与沟通,达到共赢的结果。
Uber陷扩张尴尬:边烧钱边被禁
Uber 陷扩张尴尬:边烧钱边被禁
于优选轿车UberX.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此前Uber 多项业务已在中国台湾、韩国、荷兰、西班牙、印度、泰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被禁,甚至在美国本土的波特兰市、内华达州、加州洛杉矶地区、旧金山等城市和地区也被当地政府部门叫停。
不过,遭受封杀的Uber 却并没有停下融资拓展的脚步,毕竟它已在全球推广至58 个国家和311 个城市,其中,中国市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市场之一。
据了解,Uber 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卡拉尼克(TravisKalanick)已多次到访中国,并抛头露面进行品牌推广。
据悉,在卡拉尼克刚刚宣布Uber 中国获得百度等12 亿美元融资后,Uber 中国再次被传出在寻求最高25 亿美元融资的消息。
不过该消息并未获得Uber 的官方回应。
Uber 押宝中国市场是面对全球多个国家封杀的应对策略之一。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自2013 年8 月宣布正式在华试运营,Uber 用两年时间顺利将市场份额扩充至第二位,仅低于深耕中国市场的滴滴出行。
不过,高速拓展中国市场的Uber 并非一路坦途,依然面临司机刷单跳槽、高层人事变动,以及来自滴滴出行、神州专车等出行市场巨头的竞争压力。
在互联网分析师于斌看来,Uber 靠烧钱推广中国及全球市场的策略难以为继,Uber 作为洋品牌一直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
未来Uber 需要更重视精细化、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和推广策略。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Uber 日前刚刚宣布在中国成都市场推出优步同行的拼车服务,值得玩味的是,拼车服务正是此次法国市场宣布明令禁止的服务。
事实上,在中国市场,政府对拼车、顺风车等出行新业务态度也并未。
Uber为何无法占领中国市场?
Uber 为何无法占领中国市场?Uber 到了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
最近,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副教授RobertSalomon 发表《Uber 为何无法占领中国市场?不了解中国是主因》一文,文章指出:西方企业很难像在自己的国家那样经营其中国业务。
西方经理人发现,中国的政治结构、法律体系以及监管规则既复杂又令人困惑。
市场竞争、企业运营分析,当就事论事。
2013 年11 月中国开始全面深化改革,2014 年2 月,Uber 进入中国。
并不合法的约租车网络平台Uber 受益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即便在地方政府层面,Uber 的在华待遇,也不比在法国巴黎糟糕。
仗着财大气粗,Uber 一开始频频打折送券。
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依据商业品质理性消费,而不是一次购买终身购买。
垄断性的出租车体制外终于有了选择权,愿意及有能力网约车的大体是大中城市的年轻人,这代人是中国大陆迄今知识结构最完善的。
Uber 应该感谢中国社会。
实际上,Uber 已经很努力地在适应中国国情了。
RobertSalomon 爆料说:Uber 明白缓慢推进以及对关系进行投资的重要性。
卡兰尼克经常到中国来,目的就是培养政治人脉并建立庞大的司机网络。
但对涉足中国市场的西方公司来说,找到合适的本地业务伙伴也很关键。
相较于找到合适的本地业务伙伴,Uber 动辄封杀用户的杀伤力无疑更大。
有些用户,的确是消费品质有问题,问题是Uber 常常误打误杀。
有多起案例表明,即便消费者道歉认错,Uber 也绝不收回成命。
深层原因恐怕是,Uber 中国只有区区800 员工,偌大的中国市场,怎么有精力做到精细鉴别?如此,信奉依赖科技而忽视人性化服务的机器人独裁主义,成为Uber 的第一。
Uber产品团队告诉你:为何不做中国本土产品?
Uber产品团队告诉你:为何不做中国本土产品?为什么不建立中国本土的产品呢?Nundu(Uber集团产品经理):Uber的核心产品架构是高度统一的,同时对本地化授予了极高的自由度。
很多功能都是来自于独立的城市运营团队,比如动态定价模型就是SanFrancisco团队发现的,我们把这个做成产品核心构件,全球都可以使用。
城市团队拥有很高的运营和市场的自治权,比如Driver和Rider 的开拓、团队设立、政府关系,甚至PR。
我们不在各个城市设立独立产品的原因是,大多数产品的构成是一样的,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开发。
让不同地方的产品团队做不同的功能开发的话,整个产品的框架就会混乱,系统的复杂度骤然提高,系统内部的交互性也会随之崩溃。
但Uber会有一套机制来协调城市之间的产品需求,我们每一个职能部门里都有一个产品运营对应一个国家或城市,他们是功能产品经理和城市团队的桥梁。
Uber能在一天时间上线一个城市的产品。
每次启动一个新的城市,只需要按照产品模版勾选功能,就能快速上线适应当地需求的产品。
这样即利用了统一产品来缩短上线周期,又高度适应本地要求。
如何用全球数据,给各个城市做产品优化?Rafi Lurie(Uber负责实验性平台):利用数据做产品优化简单来说分三步:首先获得一个数字,比如说改变请求按钮的颜色,提交请求的比例改变了多少。
然后你会根据数字做一个实现功能的假设。
最后,实验。
进行AB测试和实时监测。
Nundu:但我觉得很多公司做得不够的一点是,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传递给大家。
公司越大,对这些实验性的宽容度就越低,但Uber是一个充满了各种测试和实验的公司。
所以对于城市团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其他城市的实验数据,而不是重复地犯同一种错误。
一个公司的BI,不应该仅仅是公司的一个工具,而是集合这些公司在不同阶段中的经验,这样每个人都与CEO有同样的视野和认识。
我们对于一些问题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但是我们有一个智慧库(Wiki)来共享经验。
[其他论文文档]Uber探路本土化
Uber探路本土化在北京百盛购物中心从事行政工作的戴先生刚刚注册成为一名Uber司机,这是他在工作之外的新身份。
年假第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点开Uber,不到30秒,后台推送了离他最近的叫车乘客,戴先生和对方通了电话,不到两分钟便接上乘客,开始了自己作为Uber司机的一天。
和戴先生一样的Uber司机每天都在增加,在全球280多个城市中都能找到他们的同类。
这款于2009年创立,来自美国硅谷的打车应用App,希望为人们提供一种“即时叫车+专属司机”的服务。
在美国,Uber和出租车公司、汽车租赁公司甚至私人签署合同,让车主通过Uber接收订单。
与滴滴快的等打车应用不同,Uber实行的是派单制,秉承效率优先的原则,永远都是距离你最近的司机去接你。
2014年7月,北京成为Uber进入的第100个城市。
这也宣告:Uber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但Ub er在中国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遭遇水土不服“但目前北京的Uber车主很少,Uber也并没有大力进行推广。
”戴先生说,自己的车型其实已经可以升级到Uber X,但目前来看,更多人还是使用人民优步,而使用Uber X和Uber Black车型服务的并不多。
记者点开Uber中国App的界面,选择人民优步叫车服务只需等待不到5分钟的时间,Uber X与Uber Black却需要等待20分钟左右,而有些地方甚至没有Ube r Black车型。
如今的打车应用市场已是滴滴快的的天下,占据了99%的市场份额。
易到、AA等也呈现小范围竞争不休的局面。
尽管在华深耕数年,但Uber很少透露规模、订单等相关的数据情况,其市场占有率和盈利都还没有出现明显成效。
快的与滴滴情人节联姻抢占市场第一的宝座,这无疑将对易到以及Uber造成威胁。
与此同时,Uber正在全球各地遭遇出租车司机和政策阻力。
除了Uber最为成熟的美国市场之外,Uber还在其他14个国家面临挑战,因“黑车”身份引发争议,Uber在泰国、印度、法国、西班牙屡屡遭受禁令。
Uber中国难题
Uber中国难题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5年第20期文 NEW ECONOMY 陆一夫对于估值高达500亿美元的Uber来说,中国可能是最令它难舍难离的市场。
一方面是庞大市场空间的引诱,另一方面是日渐严苛的监管和旷日持久的补贴战,Uber能否征服这个外企的“百慕大三角”?对于Uber中国来说,随着刷单问题和专车监管细则的出台,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9月14日,成都市上千名Uber司机账号被系统封停,遭遇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而在半个月前,Uber已经着手对北京地区涉及刷单行为的司机账号进行封号。
Uber成都在微博的声明中表示,对于刷单这种欺诈行为,优步在与车主订立的“加入优步平台协议中”有明确禁止规定,在前期针对司机的培训中,也对违规后果进行了告知。
优步称,中国的刷单量占总体成单量的比例在3%左右。
按照每天100万订单,每单30元补贴的标准来计算,优步每天需要为3%的虚假订单支付90万元,一个月就是2700万元。
此前Uber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刷单是任何一个020商业模式下都无法避免的问题,“将用技术手段解决。
”她还表示,“现在为止,优步在中国运行的各个城市里平均的欺诈率不到4%。
”事实上,Uber已经主动调低对司机的补贴力度,过去每周最多高达7000元的补贴已经一去不返,不少Uber司机已经转投到补贴更高的平台司机和用户一样,品牌忠诚度太低严重伤害类似Uber这样的020公司。
另一方面,即将出台的专车监管细则对Uber的影响更大。
据《界面》报道,由交通部等部委出台的专车监管意见规定,车辆和平台公司均需要获得道路经营许可证,参与营运的私家车需要把车辆属性变更为营运车辆,专车司机需持有上岗证,而且专车的价格要高于出租车50%。
假如报道所说属实,新政出台后私家车参与专车运营就必须变更车辆性质,而变成营运车辆后,私家车的报废年限将缩短为8年,这对私家车而言将会是极大的限制,同时也将专车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ber能否冲破在华水土不服的魔咒
根据Uber的运营模式,其竞争对手是如易到用车、AA用车此类的租车服务提供商。
在众打车应用被北京市交通委收编之际,美国租车服务公司Uber则悄然入驻上海,开始进入试用期。
Uber已经开通全球四大洲40多个城市的服务。
继进入中国台北、韩国首尔、新加坡市场后,上海是Uber进军东南亚的第四站。
以往,国外互联网企业入华,多半都会遭遇水土不服的魔咒,在国外行得通的运营模式,往往无法进行良好的本土化而败北。
Uber是否会有同样的遭遇?还是会克服魔咒?
很“洋气”的用户体验
在Uber准备入华开始体验期之初,Uber已经上线了中文网站,发布了中文版App,并给Uber注册用户发布了英文邮件,以表示要来上海了。
根据邮件传递的官方信息,Uber目前仅在上海前法租界和新天地区域提供服务,且车源比较有限。
根据一位打车应用负责人在上海地区查找的车源信息,目前在上海的车源可能在10辆以下。
吸引用户的是其车型,Uber选用车型是高端洋气上档次的“黑车”(黑色豪华型轿车)。
车型包括奔驰S级、宝马7系以及奥迪A8。
价格方面则比较昂贵。
打车起步价为人民币40元,最低消费为50元。
计价规则分两种:1、每公里4.6元;2、每分钟0.9元。
如此一来,用户每次约车
所付费用大约是一般出租车的2-3倍,目前仅限美元支付。
Uber给出的理由是,“作为国际服务提供商。
”
同其他地区一样,用户账号需要绑定信用卡,全程采用信用卡结算,在用户乘车结束后,Uber再给用户发账单,之所以这样做,希望用户“高贵的离开”。
在中国能否走得通
比出租车贵,用信用卡且是美元支付,这些看起来足够的西化,但是否能取悦中国用户,这是个问题。
一位做打车应用的人认为,Uber选择上海也比较巧妙,“上海的洋人比较
多,服务洋人非常好”。
他很看好Uber服务在上海的外国人。
另一点对Uber有利的是营销和用户体验。
该位人士预测,“在上海,他也会利用Facebook和Twitter做外国人的营销。
”
但如何取悦基数更为庞大的中国用户?
上海网友搜到周边的Uber车源(腾讯科技配图)
根据Uber的运营模式,其竞争对手不是之前设想的嘀嘀打车、摇摇招车等打车应用,而是如易到用车、AA用车此类的租车服务提供商。
在运营策略上,Uber主要是自营车辆,易到主要是跟私家车合作或大型的
租赁公司合作。
在中国,这种相对比较重资产公司的道路是否还能走得通?
上述人士表示,如何跟易到用车等中国应用竞争高端用户,尚需要研究策略,也需要时日。
不过,Uber不差钱。
前不久,一份文件披露,Uber C 轮融资 3.6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Google Ventures、TPG和Benchmark。
此次融资主要用于拓展新市场、市场营销、抗击保护主义和反竞争。
上海应属于拓展的新市场之一。
另一个可导致水土不服的原因是管理团队。
“目前看到的管理团队都是外国人,如果专注在华的外国人还好,倘若都是外国人,做中国人市场基本没戏。
”上述人士说。
腾讯科技宗秀倩 8月27日报道
相关阅读:
Uber创始人:从失败中走向成功
租车服务Uber欲融资数亿美元进军中国大陆
打车服务Uber获谷歌投资估值35亿美元
文章来源于:/article-19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