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辉市小麦杆黑粉病发生原因及对策
小麦秆黑粉病危害回升原因及防治新技术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一、危害症状小麦幼苗期即开始发病,但症状不很明显。
拔节后症状逐渐明显。
最初在叶片、叶鞘、茎秆上发生银灰色条纹,以后条纹隆起呈灰黑色,麦皮随即破裂散发出大量黑粉状的冬孢子。
受害植株分蘖增多,叶片卷曲,植株矮小,是正常株高的1/5~1/3,抽穗前枯死,少数虽能抽穗,但麦穗常卷曲于旗叶叶鞘内,呈畸形扭曲状,不能结实,即使少数结实,子粒也非常秕瘦。
二、发病规律小麦秆黑粉病菌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
一年只侵染一次,主要是土壤传播,种子和粪肥也能传播。
发病麦株在小麦收获前很早就干枯,散落在田间大量孢子和遗留在田间病株中的冬孢子,使土壤中病菌大量积累,因此土壤带菌是传播此病的主要途径。
此外,小麦收获,病健小麦集中一场,混收混打,人为混杂和风力传播,飞散的病菌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可使种子带菌远距离传播和大面积连片发病。
用病株残体沤肥和饲喂牲口,病菌孢子混入肥粪施入麦田,也可传播病害。
小麦播种后,当种子发芽时,病菌孢子也同时发芽,以侵染丝通过小麦芽鞘进入生长点,随着小麦的发育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中,在麦株表皮下形成孢子堆,产生大量冬孢子,次年春季呈现症状。
三、危害回升原因(一)机械收获面积大。
近年小麦联合收割机得到普遍应用,收割面积达80%左右,所有病株残体随麦秸散落于田间,土壤带菌量增加,加剧了下季小麦的初次侵染菌源。
(二)自留麦种,品种单一。
小麦秆黑粉病重发区,多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条件差,群众自留种量或串换农家自留种量大,品种单一的地区,近年因大面积种植温麦系列品种,遗传基因单纯,抗病性降低,种子带菌率高,使之表现出逐年加重趋势。
(三)小麦面积扩大,倒茬困难。
随着国家粮食政策调整,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面积扩大25%,与红薯、烟叶、棉花等大秋作物轮作倒茬困难,加剧了其发生程度。
(四)放松防治。
小麦秆黑粉病经过上世纪90年代的治理得到控制。
该病发生危害程度轻,病株率低时,因病株矮小,提前枯死,田间易被健株“掩盖”,不易被人发现,放松了警惕,忽视了防治工作。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但是在种植中,它也经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这
些病虫害不仅会破坏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增加农民的成本和负担。
因此,科学防治小
麦病虫害,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灰霉病
灰霉病是小麦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病害,主要是在高湿多雨的条件下易发生。
该病害会
使小麦的茎、叶、穗被感染,导致生长不良和减产。
防治措施:早期定期进行农药喷洒,清理田间积水和秸秆,定期轮作,保持通风透气,加强养分管理。
2. 棕带叶枯病
棕带叶枯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叶子枯黄、枯萎,并且会
影响到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小麦的产量。
水稻叶枯病主要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发病期一般在初秋,会导致草翦率增加、
产量下降。
防治措施:增加土壤通透性,加强肥料和水分管理,及早采取药物喷洒和轮作措施。
1. 小麦蚜虫
2. 麦蛾
麦蛾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会在小麦叶上产卵,导致小麦叶片变得枯黄,严重时还会
导致小麦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采用药物喷洒、翻耕和日光杀虫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3. 金针虫
金针虫是一种常见的根部害虫,能导致小麦根系腐烂、黄化,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
总之,小麦病虫害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为了确保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我们
需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持田间通风透气和病虫害卫生,加
强养分管理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障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丰收。
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种要摊开晒干。 2 冷浸日晒。在晴朗天 、
浸 在 清 水 里 , 小 时 后 取 出 5
种子温度可升至 5 c 达 到; 2c,
的 , 生于 茎 、 、 发 叶 穗各 部 分 。 从 小 麦 分
蔡 时 开 始 发 病 , 初 在 叶 片 、 鞘 及 茎 最 叶
秆 上 出 现 黄 白色 条 斑 , 逐 渐 变 为 银灰 后
种 , 响发芽率。 影
3 恒 温 浸种 。 、 先将 麦种 丘 5 c热 水 中 ,充 分搅 拌 使 温 5C 4 c 。 以后 , 隔 1 ~1 5c 每 0 5 2 9{
也 细 小 、 皱缩 ;其 危 害 程 度 一 般 减 产
宜 , 利 于 该病 的 进 一 步发 展 。 有
次 ,或 用 其 他 方 法 使 麦 种 维
1 % 3 % O~ 0。 二、 发病 特点
小 麦秆 黑 粉 病 的病 源 可 随 土 壤 、 种
四、 防治 措施 ( 选育抗病丰产品种 一)
在 小 麦 秆 黑 粉病 较 重 、 以土J@ 中, 冷却后捞出晾干播种。
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特点及 防治措施
获嘉 县农 业局
小 麦 秆 黑 粉 病 是 为 害小 麦 生 产 的 主 要 病 言之 一 。 年来 , 于秸 秆 还 田 , 近 由 菌 源 逐 年 积 累 ,加 上 有 些 农 户 私 自 引 种 、 种 和 不 重 视 种 子 处 理 , 使 小 麦 串 致 症状。 小 麦 秆 黑 粉 病 的发 生 与 土 壤 温 度 、 湿 度 、 苗 出土 快 慢 以 及 品种 抗 病 性 和 麦 栽 培 制 度 等 因素 有 关 。 般 播种 过 早 或 一
品种 如温 麦 6 、 抗 5 也 成 为 感 病 品 号 矮 8 种 。 因此 , 重 视 防 治小 麦 秆 黑 粉 病 。 要
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小麦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黑穗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帮助农民科学防治黑穗病,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一、小麦黑穗病的种类小麦黑穗病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炭疽病、赤霉病和镰刀菌病。
1.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叶片。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圆形或卵形黑斑,边缘呈锯齿状。
受感染的穗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穗部变黑,粒子变软,产量大幅下降。
2. 赤霉病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茎部。
病害初期,穗部出现淡黄色或浅红色的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暗红色的斑块,形成典型的赤霉病斑。
受感染的茎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茎部变黑,导致小麦倒伏。
3.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茎部。
病害初期,穗部出现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长条形黑斑,呈镰刀状。
受感染的茎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茎部变黑,导致小麦倒伏。
二、小麦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病原体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小麦黑穗病在高温多湿、土壤酸性或缺乏养分、品种易感、病原菌多的环境下易发生。
此外,小麦生长期间的管理也会影响黑穗病的发生。
例如,过度施肥、浇水不当、密植等都会增加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三、小麦黑穗病的防治方法小麦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品种抗病育种、土壤改良、病害监测、病害防治等。
1. 品种抗病育种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已经选育出多个抗黑穗病的小麦新品种,如“华麦1号”、“华麦2号”等,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产量。
2. 土壤改良小麦生长所需的土壤养分和酸碱度对黑穗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施肥、增施有机肥、石灰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小麦生长条件,降低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作者:孙杜月张海明来源:《种子科技》2019年第07期摘 ; 要: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性较大的检疫性病害,随着小麦种子调运和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加上防控措施不到位,小麦腥黑穗病在小麦生产区时有发生。
小麦腥黑穗病病菌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人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一旦发生就须销毁,造成小麦绝产绝收。
结合当地零星发生的小麦腥黑穗病,对其发病原因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就预防措施作出阐述。
关键词:小麦腥黑穗病;检疫性病害;发病原因;条件;预防措施1 ; 小麦腥黑穗病的危害1.1 ; 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又称黑麦、乌麦、黑疸,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性较大的检疫性病害。
近几年随着种子外调、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气候异常、农户自留、白籽下种等原因,使小麦腥黑穗病在部分麦区时有发生,造成小麦绝产绝收。
1.2 ; 小麦腥黑穗病症状小麦腥黑穗病主要是苗期发生侵染,成熟前基本不显示病症,直至穗期落黄后才能发现感病症状,染病植株一般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此病菌含有带鱼腥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人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危害。
1.3 ; 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播途径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播一般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粪肥、土壤、工具带菌传播为辅。
带病种子播种后将引起下一年小麦发病,具有传播快、危害大、难以根除的特点。
谚语“黄疸减一半,黑疸不见面”所说的黑疸就是小麦腥黑穗病,此病只能预防,一旦种子发芽时,病菌孢子侵入小麦幼芽,使小麦感病,就会无药可治,造成小麦绝产绝收。
2 ;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条件2.1 ; 农户自留、互换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6年小麦田间调查期间,发现两块小麦田出现黑疸病症状,发病面积约1 hm2,病株率达30%以上。
经调查,该发病麦田种子是农户在邻县邻村亲戚处互换来已使用多年的陈种子,也没有做药剂拌种等预防措施。
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
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及防治措施一、小麦病害种类介绍(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为条锈、叶锈、秆锈3种。
小麦锈病是典型的高空、气传病害。
能以夏孢子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条件适宜时可造成病害的大面积流行。
多雨、多雾或结露条件下,病害发生重;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群体密度大、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等都利于锈病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该病是目前我国小麦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以叶片受害为主,严重时在茎秆、叶鞘、穗上也有发生。
叶片发病,病斑多出现于叶片正面,严重时病斑汇合成片,使叶片提早干枯,导致穗小秕粒。
温暖高湿、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的条件利于病菌侵染。
(三)小麦纹枯病小麦发病后,叶鞘、茎秆组织坏死,轻病株穗小粒秕,重病株不能抽穗或形成枯株白穗。
主要为害基部叶鞘和茎秆,以拔节后症状最为典型。
冬春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播种早、密度大、氮肥多、湿度高时发病重。
(四)小麦赤霉病该病是世界性病害,在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易频繁发生。
小麦受害后不仅产量下降,而且品质变劣,病粒内含有多种毒素,可引起人、畜出现吐呕、腹泻、发热等中毒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五)小麦黑穗病包括小麦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3种。
小麦黑穗病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
病穗初抽出时外围有一层银灰色薄膜包被,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仅残留弯曲穗轴。
(六)小麦全蚀病幼苗发病,根和根茎呈黑色,病苗矮化,底叶发黄。
拔节期,根部变黑加重,茎基部的第一、二节叶鞘内侧和茎秆表面产生黑色菌丝层。
灌浆期重病株早枯,形成“白穗”。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随土壤粪肥传播及种子中混杂的病残体远距离传播。
(七)小麦其他病害如小麦根腐病,小麦叶枯病,小麦胞囊线虫病,小麦黑胚病等。
二、小麦害虫种类介绍(一)蝼蛄常见的有东方蝼蛄、华北蝼蛄两种。
蝼蛄食性很杂,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多种植物种子、幼根、幼苗、茎、块根和块茎,被害处呈乱麻状。
此外,蝼蛄在表土层活动时,造成纵横隧道,拱倒幼苗。
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诱发病原防治措施
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诱发病原|防治措施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等,在我国许多小麦产区都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严重可达10%以上。
近年来,特别是在农民自留麦种的地区,小麦散黑穗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让我们了解一下如何进行防治吧!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主要危害穗部,茎和叶等部分也可发生。
1、穗部受害形成一包黑粉,外部包有一层浅灰色薄膜,随后表皮破裂,黑粉散出,最后残留一条弯曲的穗轴。
有时穗的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株主杆及分蘖全部抽出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未受到病菌的危害而生长正常。
2、茎部受害在田间不易看到,病部多发生在邻近穗轴的基部,孢子堆成疱状和条纹状,灰黑色。
3、叶部受害,症状多出现在叶片的基部,其症状类似于茎部,发生也很少。
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后,除外部表现典型的症状外,其内部组织也发生变化,使细胞增大,气孔增大且数目增多,叶肉栅栏组织变得紧密,细胞变短。
小麦散黑穗病诱发病原小麦散黑穗病病原为黑粉菌,小麦散黑穗病分枝菌丝为单核,培养基上菌落性状不稳定,菌丝生长仅由原来的先菌丝细胞发生。
冬孢子球形至卵形,浅黄色至褐色,一半色泽较暗,一半较淡,表面有微刺。
孢子大小5—9微米,平均6.5—7 微米。
冬孢子在水中和营养液中均能萌发,萌发最低温度为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1、越冬和传播小麦散黑穗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在种子胚内越冬,因此,唯一的越冬方式是种子带病。
冬孢子在田间只能存活几个星期,越冬后绝无侵染的可能性。
在田间,小麦散黑穗的病菌的冬孢子主要由风力传播,通过伸出或张开的雄蕊颖壳裂口侵入内部。
一般冬孢子可以传播到距发病中心100米以外的地方,最远客传播到1000米以外。
传播远近与风速和气流的运动有关。
2、侵染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小麦散黑穗病菌侵入丝是直接从子房壁侵入的。
扬花和授粉期是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
当病菌冬孢子落到柱头、花柱、子房壁上后,24小时就能萌发,长出先菌丝,在子房下部或籽粒冠毛基部,从子房壁表皮部分直接侵入,然后穿过珠被侵入珠心组织,再进入籽粒基部,潜伏于胚部。
小麦黑穗(粉)病
小麦黑穗(粉)病Wheat Smuts小麦黑穗(粉)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火烟包、乌麦等,是病理学上的一个典型性病害,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
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如在南亚和拉丁美州,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
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
其中光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各省,网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腥黑穗病是全国各产麦区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达10%~20%。
解放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后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此病危害。
但近年来一些省的局部地区,病情有所回升。
此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还降低面粉品质。
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
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
小麦秆黑粉病又称“铁条麦”,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
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
但20世纪70年代后,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症状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抽穗早。
起初,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
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
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穗。
表2-2 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病害名称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危害部位整穗籽粒茎杆、叶片、穗株型正常或稍矮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黑穗病植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常扭曲,枯死茎秆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叶片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易扭曲、干枯穗部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粒少粒秕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
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种而异。
小麦秆黑粉病
[ 2 ] P e w E n v i r o n me n t G r o u p . wh 0 §Wi n n i n g t h e C l e a n E n —
,. ’ , , 一 . ’ , 一 , . ^ , - ,. ^ 一 ,,. ^ 一
f 1 0 ] 任庆 生, 龙慧敏. 微 生 物 固碳 制 造 新 物 质 能 源技 术
研究进展 [ J ] .天然气化工 , 2 0 1 1 , 3 6 ( 2 ) : 6 4 - 6 9 .
8 5 — 8 7.
随着世 界各 国对 能源 需求 的不 断增 长 和对环 境保 护 的 日益加 强 , 清 洁能 源 的推 广 应 用 已成 必 然趋 势 ¨ 。党 的 十七 大 报 告 提 出 , 系,
[ 9 ] 葛小萍 , 刘财钢 , 石琰臻. 微生物 燃料 电池在 污水 处
目旨在把 藻类 反应 器 建 在燃 煤 电厂 旁 , 让 绿 藻来 吃掉 屯 厂排放 的 大量 C O , , 并 , 出高 质量 的生 物
柴 油 。尽管微 生 物 固碳 制 造新 物质 能源 目前 尚处
[ 6 ] 李冬敏 , 陈洪章 , 李佐 虎. 生物制 氢技 术的研 究进展
[ J ] . 生物技 术通报 , 2 0 0 3 , ( 4 ) ; 1 — 5 . [ 7 ] 王 莉.生物能源的发展现 状及 发展前 景 [ J ] . 化 工
陕西农业 科学 2 0 1 4年第 6 0卷第 1期
主要 有 微 藻 、 蓝细菌 、 光合 细菌、 氢 细菌、 硝 化 细
源生 产上 的独 特优 势是 绿色 环保 、 可再 生资 源 , 因 此备 受人 们 的关 注 , 必将 得 到快速 的发 展 。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会经常发生,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小麦减产和绝产。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小麦病虫害有哪些,以及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有哪些。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小麦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黄矮病、红矮病、全蚀病、赤霉病、叶斑病等。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真菌病害:如小麦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等。
细菌病害:如细菌性条斑病、黑节病等。
病毒病害:如土传花叶病毒病、黄矮病毒病、丛矮病等。
线虫病害:如禾谷胞囊线虫病、根腐线虫病等。
生理病害:如缺素症、湿害、冻害、旺长等。
虫害有小麦蚜虫、麦种蝇、吸浆虫、红蜘蛛、叶蝉、蛴螬、金针虫、蝼蛄、麦叶蜂、麦秆蝇等。
二、小麦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本文主要针对小麦种植过程中几种小麦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以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如下:1、小麦锈病的防治主要危害的是小麦的叶片和叶鞘以及茎秆等位置,小麦条锈病呈现规则的性状,而叶锈病呈现混乱的性状,秆锈病主要呈现一个大红斑。
其中发病种类最为常见的是小麦叶锈病,其次是条锈病,秆锈病的发病情况较少。
防治对策:一般在三月中下旬用药控制发病中心,四月初对发病麦田进行全面的防治,在防治过程中可以使用25%的丙环唑乳油,50%的粉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者25%的粉唑醇悬浮剂。
或者三唑酮粉剂每平方公顷兑水750~1125公斤进行喷雾防治,其中药物的使用量分别问600m1、450m1、375m1、1500g。
2、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小麦纹枯病有被称为立枯病、尖眼病。
最近几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逐渐加重,如果该种疾病得不到及时的防治一般会导致减产10%~20%左右,严重的地区可以导致减产达到50%以上。
小麦纹枯病的防治关键技术是药物喷剂。
施药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小麦拔节初期,以组织病害侵入茎秆,所用药剂可以是23%的宝穗乳油、2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的三唑酮乳油、20%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者使用12.5%的烯唑醇悬浮剂等药物。
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介绍了小麦秆黑粉病的病原、发病症状、侵染特点,分析了小麦秆黑粉病在卫辉市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秆黑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秆黑粉病;发病症状;侵染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河南卫辉中图分类号s435.12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1-0146-01卫辉市是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2.9万公顷左右。
多年来,小麦秆黑粉病在本市均属零星发生,2005年以来,该病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尤其是2008年小麦拔节期秆黑粉病在本市的太公镇、安都乡、唐庄镇等山丘旱区麦田严重发生,平原灌区麦田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市发生面积约5 200hm2,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17.8%,平均病株率19.5%,严重地块病株率达45%以上,病田平均减产20%左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为此,笔者对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重发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1小麦秆黑粉病病原小麦秆黑粉病的病原菌urocystis tritici korm,异名urocystisaqropyri(preuss) schrot是一种担子菌亚门真菌,属条黑粉菌属,病菌侵入寄主的最适土温为14~21℃,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田间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5年,带有病菌的麦糠被牲畜吃后,虽经肠胃消化但病菌并未致死,故混有病菌孢子而未经腐熟的牲畜粪肥有致病作用。
侵入后其冬孢子在土温为9~26℃间都可以发生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
此外,发病率的高低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较干燥的地块发病率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2发病症状小麦幼苗期即开始发病,此时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小麦拔节后逐渐显现出症状,至抽穗期仍有发生,其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茎秆、叶鞘及叶片上。
病斑初为黄白色条斑,后逐渐隆起呈灰黑色,条斑内长满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病株显著矮小,茎叶扭曲,分蘖增多,在播种密度较稀的情况下,有时无效分蘖可达100余个。
小麦病虫害——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
一、简介
小麦腥黑穗病,别名小麦腥黑粉病,真菌病害。
二、病状
主要危害穗部,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
小麦接近成熟时,病穗颖片仍保持绿色,病穗颖片张开,病粒稍微露出,病粒比健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为病菌的冬孢子,病菌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故名腥黑穗病。
三、发病条件
1)菌量一种病害的发生,常需要一定数量的病原物,称为致病菌量,种子或土壤中菌量高时,一般发病较重;
2)土壤温度土壤太干,由于水分不足,限制了孢子萌发;土壤太湿,则氧气不足,也不利于孢子萌发。
一般土壤温度40%以下对孢子萌发有利,在10%-24%范围内发生侵染;
3)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病菌只能在幼苗出土前侵染,一旦幼苗出土,则需经伤口才能侵入,春麦早播或播种过深则土温偏低,出土迟缓,延长了幼芽受侵染的时期,发病较重。
四、侵染循环
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落入土壤和粪肥中越冬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春天小麦发芽时,越冬的冬孢子也随着萌发。
病菌的双核侵染丝由胚芽鞘侵入幼芽,达到生长点,随小麦生长而扩展。
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破坏花器,形成黑粉。
五、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用内吸杀菌剂拌种,目前效果好的有粉锈宁、羟锈宁、拌种双等;
2)建立无病留种田;
3)栽培措施春麦适当晚播,播种勿过深,促使小麦早出苗;
4)采用优良抗病品种小麦品种间对小麦腥黑穗病有一定抗性差异,尤其在土壤传病地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吉林扶余曾推广合作一号控制了当时土壤传病的问题。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小麦病虫害有哪些,如何防治小麦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叶枯病、纹枯病、黑穗病、蚜虫等。
1、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还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几种,是一种气传病害。
一、小麦病虫害有哪些1、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俗称“烂麦头”,它是一种真菌病害,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
小麦扬花灌浆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空气中又存在大量病菌时,病害就会发生。
阴雨和潮湿环境下,病穗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小麦赤霉病是因为这一特征才得名。
表现症状: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烂、秆腐和穗腐,其中最严重的是穗腐。
2、小麦白粉病该病可危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一般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小麦的颖壳和芒也会受害。
危害症状:初发病时,叶面会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然后会逐渐扩大为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会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时就会立即飞散。
后期病部霉层会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还会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
3、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主要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它是一种气传病害。
症状表现:小麦锈病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受侵染叶片或茎秆上会出现鲜黄色、红褐色或褐色的夏孢子堆,后期病部会生成黑色的孢子堆。
该病会影响小麦的发育和灌浆,使麦粒秕变瘦,从而影响其产量和品质。
4、小麦叶枯病小麦叶枯病主要在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生,叶枯病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初发病时叶片上会长出卵圆形淡黄色至淡绿色小斑,慢慢的会迅速扩大,形成不规则形黄白色至黄褐色大斑块。
发病时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枯死,逐渐向上发展,严重的全株叶片都会变黄枯死。
5、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叶鞘和茎秆上,小麦拔节后,症状就会逐渐明显。
危害症状: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各生育阶段会出现烂芽、病苗枯死、花秆烂茎、枯株白穗等症状。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小麦腥黑穗病是小麦上的一种种传病害,我县70年代曾发生流行。
近年来随着麦种频繁调运,加上耕作粗放,该病在我县周边市县(金坛市、宜兴市等)严重发生,我县今年在小麦上也查见病株。
为害我县小麦的主要为小麦光腥黑穗病,属限定非检疫有害生物。
症状:病穗略显暗绿色,颖壳和麦芒稍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
病粒比好麦粒粗短,初为暗绿色,以后变为灰黑色或淡灰色,外面包着一层灰白色膜,里面充满鱼腥味的黑粉(病菌的厚垣抱子),所以俗称腥乌麦或臭黑疽。
病株一般比健株矮小,分孽增多。
两种腥黑穗菌的区别:网腥黑穗病菌厚垣抱子的表面有网状花纹,光腥黑穗病菌的表面是光滑的。
发病规律:小麦脱粒时,病粒破裂,病菌抱予飞散,粘附在种子表面,是传病的主要途径。
有些地区用混有病菌的麦糠、麦秸、淘麦水等沤粪或喂牲口,使粪肥中带有病菌,施人麦地,可以传病。
在个别寒冷干燥的地区,落在土中的病菌袍子存活时间较长,也可传病。
小麦播种后,粘附在种子表面或粪肥、土壤中的病菌袍子发芽并侵入小麦幼芽,以后病菌在麦株内生长,最后到达花部,破坏花部正常发育,形成病粒。
病菌只能侵害未出土的幼芽,因此,播种愈深,出士愈慢,发病愈重。
土壤温度在5—12 C、土壤湿度中等时,最容易侵染。
因此,冬麦迟播,春麦早播,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由于黑穗病是种传病害,带菌种子是来年发生危害的主要来源,坚决杜绝发病田块留种,以确保种子质量,杜绝病害来年再次发生。
药剂拌种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使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拌种,每100公斤种子用6%立克秀30~40亳升拌种;再按每10公斤种子用水150~200毫升的比例,量取所需水量,混合药液搅拌成糊状;再倒入所需的种子并充分搅拌均匀,保证每粒种子都均匀沾上药剂,抖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处晾干后即可播种。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小麦的3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明显不同。
(1)小麦腥黑穗:小麦收获时,病粒掉落田间或小麦脱粒打场时病菌孢子沾附穗子的外表。
秋天播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病菌也发芽,病菌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并到达生长点。
到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侵入子房,破坏子粒,种子全变成黑粉。
(2)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开花时,病菌孢子借风力传到健株的柱头上,孢子萌发并侵入子房,到小麦成熟时,以休眠菌丝在种胚内进行休眠。
秋天播带病的种子,种子发芽时,种胚内病菌也开始萌动并到达生长点。
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迅速蔓延到麦穗,麦穗除穗轴外全部变成黑粉。
(3)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生长后期,随着病株枯死,病菌孢子部分落入土中,或打场脱粒沾附种子外表。
小麦播种后,麦种发芽,土壤中或种子外部的病菌也发芽,并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内部。
第二年春天,随小麦生长发育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形成银灰色的条纹,病菌在病组织表皮下形成黑粉。
小麦腥黑穗病防治技巧
小麦腥黑穗病防治技巧一、危害性小麦腥黑穗病是毁灭性的检疫对象,一般发病田块小麦可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小麦发病后不仅造成减产或绝收,而且病粒内含有带腥臭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严重降低麦粒及面粉的品质而不堪食用,人畜食后还会引起中毒。
二、侵染循环麦收后病菌附着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夏。
秋季小麦播种后发芽时,病菌侵入幼苗,第二年春季再向上侵入幼穗,破坏小麦穗部的正常生长,抽穗后形成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呈黑粉状。
小麦收获脱粒时,病粒破裂,黑粉状的病菌分散粘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越夏,越夏后秋季侵入小麦幼苗。
三、防治方法(一)整地麦播期防治1、使用无病腐熟净肥:带菌粪肥是土传病害一种很重要的传播渠道,提倡堆沤农家肥时不用病残体原料,施用无病腐熟净肥,以切断粪肥传染源。
2、合理轮作倒茬: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区应实行与油菜、马铃薯、红薯、棉花、花生、烟草、蔬菜等作物5-7年的轮作,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效。
3、严禁病区自行留种、串换麦种:种子夹带病麦粒、病残体是远距离传播和当地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应禁止从病区引种;严禁病区的小麦做种子用,杜绝自行留种串换麦种。
4、选用抗病品种:应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利用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选择丰产性能好、适应性广、早熟、发病较轻或产量损失较小的品种。
在病区应使用正规渠道供销的无病良种,有条件的乡村组应大力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拌种。
5、杀菌剂拌种:药剂拌种是预防和控制小麦腥黑穗病蔓延的一种简便、经济、有效、省工、省时的好方法,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可用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20毫升,加水150毫升充分混匀后,倒入要处理的10公斤种子上,种子最好盛在塑料袋或桶中,快速搅拌或摇晃,直至药液均匀分布于每粒种子上。
敌萎丹悬浮种衣剂,由先进的成膜剂加工而成,成膜固化快,拌种后无需晾晒即可播种。
6、土壤药剂处理:土壤药剂处理也是一种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等土传种传病害的好方法,对重病田效果更为明显。
小麦秆黑粉病
小麦秆黑粉病症状主要为害小麦茎、叶和穗等。
当株高0.33m左右时,在茎、叶、叶鞘等部位出现与叶脉平行的条纹状孢子堆。
孢子堆略隆起,初白色,后变灰白色至黑色,病组织老熟后,孢子堆破裂,散出黑色粉末,即孢子。
病株多矮化、畸形或卷曲,多数病株不能抽穗而卷曲在叶鞘内,或抽出畸形穗。
病株分蘖多,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病原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病菌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褐色,大小12―16×9―12(μm),由1―4个冬孢子形成圆形至椭圆形的冬孢子团,褐色,大小35―40×18―35(μm),四周有很多不孕细胞,无色或褐色。
冬孢子萌发后形成先菌丝,顶端轮生3―4个担孢子。
担孢子柱形至长棒形,稍弯曲。
该菌存有不同专化型和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冬孢子团散落在土壤中或以冬孢子粘附在种子表面及肥料中越冬或越夏,成为该病初侵染源。
冬孢子萌发后从芽鞘侵入而至生长点,是幼苗系统性侵染病害,没有再侵染。
该病发生与小麦发芽期土温有关,土温9―26℃均可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
此外发病与否、发病率高低均与土壤含水量有关。
一般干燥地块较潮湿地块发病重。
西北地区10月份播种的发病率高。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北京5号、阿勃、矮丰1号、矮丰2号。
换用无病种子。
(2)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可与非寄主作物进行1―2年轮作。
(3)精细整地,提倡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净肥,适期播种,避免过深,以利出苗。
(4)土壤传病为主的地区提倡用种子重量0.2%的40%拌种双或0.3%的50%福美双拌种。
其他地区最好选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0%三唑酮或0.015%―0.02%有效成分的15%三唑醇等内吸杀菌剂拌种,具体方法参见小麦腥黑穗病。
警惕小麦秆黑粉病局部严重发生及治理对策
警惕小麦秆黑粉病局部严重发生及治理对策
童金春;张海燕;杜立芝;宋凌云;柳婷婷;王远亮;白兴勇;吴宝瑞
【期刊名称】《农村科学实验》
【年(卷),期】2018(000)008
【摘要】小麦秆黑粉病在聊城市是一种偶发性小麦病害,近年来有逐年加重趋势,甚至个别地块发生危害非常严重.小麦品种间发病差异较大,感病品种以鲁原502、山农27为主.土壤肥力及小麦长势与该病的发生危害呈反比.种子杀菌剂包衣有防效.【总页数】1页(P75)
【作者】童金春;张海燕;杜立芝;宋凌云;柳婷婷;王远亮;白兴勇;吴宝瑞
【作者单位】聊城市植物保护工作站,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市植物保护工作站,山东聊城 252000;高唐县农业局,山东高唐 251300;聊城市植物保护工作站,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市植物保护工作站,山东聊城 252000;聊城市植物保护工作站,山东聊城 252000;高唐县农业局,山东高唐 251300;茌平县植物保护工作站,山东荏平252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
2.小麦秆黑粉病在汝南县的发生状况及防治措施
3.南阳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4.永城县小麦秆黑粉病回升严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5.小麦秆黑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辉市小麦秆黑粉病发生原因与对策
摘要:介绍了小麦秆黑粉病的症状和危害、小麦秆黑粉病的病原菌的寄生方式、萌发的气象条件。
分析了小麦秆黑粉病在卫辉市发生的主要原因。
给出了几条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麦秆黑粉病;症状;病原菌;侵染特点;危害;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卫辉市是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2.9万hm2左右。
多年来,小麦秆黑粉病在本市均属零星发生,2005年以来,该病发生为害逐年加重,尤其是2008年小麦拔节期秆黑粉病在本市的太公镇、安都乡、唐庄镇等山丘旱区麦田严重发生,平原灌区麦田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市发生面积约0.52万hm2,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17.8%,平均病株率19.5%,严重地块病株率达45%以上,病田平均减产20%左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为此,笔者对我市小麦秆黑粉病重发原因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小麦秆黑粉病的症状、病原及侵染特点
1.小麦秆黑粉病症状小麦幼苗期即开始发病,此时症状不明显,不易发现,小麦拔节后逐渐显现出症状,至抽穗期仍有发生,其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茎秆、叶鞘及叶片上。
病斑初为黄白色条斑,后逐渐隆起呈灰黑色,条斑内长满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病株显著矮小,茎叶扭曲,分蘖增多,在播种密度较稀的情况下,有时无效分蘖可达百余个。
重病株不能抽穗而枯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常卷曲于旗叶叶鞘内,多数不能结实,少数虽能结实,但籽粒秕小皱缩;轻病株只有部分分蘖染病,未染病的分蘖仍能正常抽穗结实。
2.病原小麦秆黑粉病的病原菌Urocystis tritici Korm,异名Urocystis aqropyri(preuss) schrot是一种担子菌亚门真菌,属条黑粉
菌属,病菌侵入寄主的最适土温为14~21℃,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在田间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5年,带有病菌的麦糠牲畜吃后,虽经肠胃消化而不致死,故混有病菌孢子而未经腐熟的牲畜粪肥有致病作用。
侵入后其冬孢子在土温为9~26℃间都可以发生侵染,但以土温20℃左右最为适宜。
此外发病率的高低还与土壤含水量有关,一般较干燥的地块发病率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3.侵染特点小麦秆黑粉病是幼苗侵染,一年只侵染1次,是以带菌病残体及落入土中的越夏厚垣孢子,在幼苗出土前从芽鞘侵入,并随种子萌发而发芽,逐渐蔓延至生长点,然后进入茎秆、叶鞘和叶片,造成系统性发病。
病菌在病组织的表皮下产生大量冬孢子团,成熟后便散落于土壤中,待秋播时再侵染下季小麦。
二、发病原因分析
1.气候因素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特点是幼苗侵染,以土温20℃左右侵染最适宜,干燥地块比湿度大的地块发病率高。
2008年,该病在卫辉市重发的原因是2007年10月8~20日小麦播种出苗期间土壤温度持续稳定在18~21℃,且太公镇、安都乡、唐庄镇多为山丘区,无灌溉能力,播种期的10月上中旬雨水极少,使土壤十分干燥,适宜秆黑粉病菌的侵染和萌发,对发病有利,加之2008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全市持续干旱少雨,温度适宜,有利于该病的进一步发展为害。
近几年来,发病率增加的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其一是由于农民种田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小麦实际播种期普遍偏早,造成小麦播种出苗期土壤温度偏高,10月份为秋冬季交替期,月内温度变幅较大,卫辉市近20年的气象记录证明,5厘米地温10月上
旬平均为18.1℃,中旬为16.1℃,小麦播种深度一般不到5厘米,种子萌发层的温度要高于5厘米地温,如果在10月上旬或中旬前期播种,土壤温度正好适宜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使发病率增加。
其二,卫辉市10月份降水不多,干旱发生率较高,平均每三年一遇,10月上中旬平均气温在15℃以上,最高气温有时高达30℃以上,蒸发量还相当大,所以麦播期土壤湿度多数年份较小,特别是北部山丘区,无灌溉条件,土壤较干燥,极有利于小麦秆黑粉病的侵染。
2.田间菌源充足近几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培肥地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病残体在田间的积累,病菌以厚垣孢子越夏,成为侵染幼苗的主要病菌来源,为秆黑粉病的高发提供了基础条件;其次,本市山区农民有饲养大牲畜的习惯,用病株残体沤肥或饲养牲畜,病菌孢子被混入粪肥,施入麦田后成为侵染麦苗的又一菌源;三是农民自留种麦田,病菌孢子在小麦脱粒打场时粘附在种子表面,使种子带菌直接传播病害。
3.农民防病意识淡薄近年来,由于小麦秆黑粉病在本市很少发生,多数农民对该病害缺乏认识,农民在播种时很少使用药剂拌种,即使拌种也只用杀虫剂,而忽视杀菌剂的使用,导致病菌逐年积累,菌源充足。
三、防治措施
1.适时足墒下种小麦适播期因每年气候特点不同会有差异,所以应增强科学种田意识,及时了解气象信息,适时播种。
我市麦播期降水偏少,靠自然降水往往不能满足麦播需要,所以应合理利用好麦播前期降水,注意保墒,如果前期降水不足,应注意提前灌溉,以保小麦足墒下种,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2.加强健身栽培不用带菌麦秆积肥,牲畜粪肥要经高温堆沤、充分腐熟后使用。
要精细整地,深耕细耙,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更要深翻,深埋秸秆,使小麦出土前躲过病菌侵染,播种不能过深或过浅,确保播种深度3~5cm,。
这些做法都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播前种子处理一是用石灰水浸种。
播前用生石灰1kg,加水100kg,浸种60kg。
气温30℃时浸种1~2天,25℃时浸2天,20℃时浸3~4天。
浸种时种子厚度以不超过70cm为宜,水面以高出种子面7~10cm为宜。
麦种投入水中后不要搅动,以免破坏水面的石灰膜,降低杀菌效果。
浸种后捞出充分晾干,以备播种。
二是药剂拌种。
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100克干拌种子50kg,拌后堆闷24小时后播种;也可用2%戊唑醇种衣剂0.7~10克或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20ml或20%萎锈灵乳油50ml拌麦种10kg,拌后堆闷2~3小时后播种,可有效预防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
4.土壤处理在小麦秆黑粉病发生较重的地区,为提高防效,在药剂拌种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土壤处理。
具体做法是每667m2用50%六氯代苯1kg对干细土7.5kg,与种子拌匀后混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