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基础评价 第三章 生物资源评价 1-3节

合集下载

第三章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第三章 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与评价方法

(二)传统价值观的对环境发展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上,因为环境资源无价,人们的一贯目标 是以最少的劳动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 经济人就最大限度地开采使用,而不珍惜和保护 它,因而环境资源的消耗得不到合理补偿,恢复、 更新、增殖的途径受阻 。 在消费上,因为环境资源无价,人们便不知或不 肯节约,造成环境资源极大的浪费;
环境的价值评估的困难

环境及其产品或服务往往不存在市场;

没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格很低;
没有市场价格的东西能否进行市场评价?

效用价值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效用本身难以确定。决定价值的尺度是效用, 而效用本身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无法从数量上精确地加 以计量,效用价值论后来分为效用基数论和效用序数论证 明了这一点。 其二:效用论的价值观无法解决长远或代际资源利用 问题。效用论用对当代人的使用价值大小来衡量资源和环 境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把当代人的价值以无限延 伸到以后世代。这在伦理上,不可行、不公平;在经济价 值核算上,对于现时没有或只有很小效用的资源(如珍稀 物种等)的价值和价格问题,经常由于人类的短视或对未 来社会发展的难以预期而估价太低。
运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考察环境的价值, 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凝结着人类的劳动。


一种观点认为,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环境,是自 然界赋予的天然物,不是人类创造的劳动产品, 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因而它没有价值。 一种观点则认为,当今社会,已不是马克思所 处的时代,人类为了保持自然资源消耗与经济 发展需求增长相均衡,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环境资源已不是纯天然的自然资源,它有人类 劳动的参与,打上了人类劳动的烙印,因而具 有价值。
指标体系及价值评价方法, Costanza等,1997年

第3章第3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PPT课件-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第3章第3节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PPT课件-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
力)
4.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
义。(人地协调观)
自主 预习 探新 知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分类 1.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1)概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 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 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可设为自然保护区。
3.× 野生生物类保护区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 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4.√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可以发展生态旅游。 5.× 三江源地区是水源地但调蓄洪水的能力并不强。
合作 探究 攻重 难
自然保护地的概念与分类 新疆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位 于我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中游,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英 巴扎—喀尔曲尕段是塔里木盆地内陆干旱区中以胡杨林荒漠生态系 统为保护对象的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40°55′~ 41°15′,东经 84°15′~85°30′。东西长 109.7 千米,南北宽 47.1 千 米,总面积为 395 420 公顷。
(2)目的:保护珍贵的、稀有的 动植物资源及代表不同自然地带 的自然环境的 生态系统。
2.自然保护区的分类 (1)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及意义 ①分类:自然保护区分为 3 个类别 9 个类型。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 自然生态 系统类、野生生物类、自然遗迹类 三类。 ②意义:自然保护区分类系统是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与信息交流 的基础,是保护区管理体制 的核心。
(2)三类自然保护区 ①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 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 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 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②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是以 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 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③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是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 遗迹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

自然资源试题

自然资源试题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等B.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给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C.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自然资源是指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与能量2.下列资源中属于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A.森林资源B.矿产资源C.水电资源D.气候资源3.下列自然资源中,不属于矿产资源的是()A.铁矿石 B.石油 C.森林 D.铜矿4.自然资源主要的类型有()A.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动物资源、水资源、地质资源和海洋资源B.气象资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C.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D.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锁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自然资源的重要特征是()A.自然资源的质量存在差异B.自然资源的总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C.自然资源都是可以被充分利用的D.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和不均匀性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选择题1.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A.非季风区B.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C.西部高原及山地地区D.半湿润、半干旱地区2.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A.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B.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C.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D.东北山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北山地3.我国草地主要分布在()A.东部季风区 B.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区C.西部内陆高原和山地D.半湿润地区4.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区域差异明显B.人多地少C.耕地、林地比重大,难利用土地比重小D.土地资源类型齐全5.下列属于难利用的土地是()A.新疆的干旱荒漠地区B.黄土高原C.江南丘陵D.内蒙古草原6.我国可利用土地类型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A.草地B.林地C.耕地D.建筑用地7.下列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A.在陡坡上开垦梯田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可能增加放牧牲畜数量C.洞庭湖大面积围湖造田D.农村新建住宅,尽可能选择荒坡地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依法用地,规划用地B.因地制宜,合理利用C.占用基本农田,大力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D.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9.关于土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B.土地是不属于自然资源,因为它被人类改造了C.土地是土壤资源D.戈壁、高寒荒漠等也属土地资源10.青藏高原的主要土地类型是()A.天然林地B.耕地C.高山草甸D.天然湿地11.下列人类活动,不合理的是()A.黄土高原植树造林,保持水土B.半干旱草原上开垦耕地C.营造“三北”防护林D.山坡地上毁林造田12.下列地区与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连接正确的是()A.黄河下游地区——草地B.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C.大兴安岭——林地D.内蒙古高原——旱田13.我国耕地面积较小,人均耕地不足。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自然资源概况》说课稿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自然资源概况》说课稿

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自然资源概况》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自然资源概况》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利用和保护。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认识到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自然资源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还需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分布及其利用和保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分布及其利用和保护。

2.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规律,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方法和策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资源的分类、分布及其利用和保护。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分享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自然资源评价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评价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评价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区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方面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自然资源评价以自然资源的考察研究工作为基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条件和依据所在。

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提示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开发利用潜力的大小、限制性及其限制强度,并提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建议,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评价对象、评价侧重点和评价特定目的,自然资源评价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评价,其内容有所不同。

(1)根据评价对象不同,自然资源评价可以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

(2)根据评价侧重点不同,可以分为以自然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质量评价和以经济属性评价为主的自然资源经济评价。

(3)根据评价的特定目的,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自然资源保护改造评价等。

自然资源基础评价 第四章 生物资源评价 1-4节

自然资源基础评价 第四章 生物资源评价 1-4节

上,使内蒙古西部培育的阿尔巴斯白山羊每只羊的产绒量提高
3~4倍。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资源的层次与利用评价
(一)遗传资源的利用评价
2.遗传多样性的保护与现状 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增强抗性的物质基础
,因此需要保护作物的野生亲缘种资源,利用基因资源培育新
品种、发掘新的遗传性状,而且可以采取多品种混植的措施。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资源的层次与利用评价
(一)遗传资源的利用评价
3.中国遗传资源状况 (1)起源古老、栽培品种丰富;
(2)野生亲缘种保存较完整;
(3)遗传资源的转化尚很薄弱; (4)野生生物遗传多样性下降。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资源的层次与利用评价 (二)物种资源的利用评价
世界已驯化的物种资源和野生物种资源(包括植物、动物 和微生物)提供了人类几乎全部的食物、大部分的药物和部 分纤维素、能源等。但即使如此,人类已经广泛利用的生物 物种资源不足全部生物记载种类(143万种)的1%,众多物种 作为潜在资源,留待人们去认识。
二、生物资源的特征与评价原则
(五)生物资源分布的地带性与异质性
2.生物资源分布的空间异质性 因为环境因子的空间差异,生物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明 显的异质性,包括水平分布异质性和垂直分布异质性两大类。 全球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因为所处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不同,其 净初级生产力与生物量相差很大。 生物资源的垂直异质性常常表现为,生态系统中各层生产力与 生物量存在显著的垂直成层现象。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特征与评价原则
(三)生物资源的动态性与周期性
4.生态幅 生态幅是生物对每个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的大小,包括最适点 、最适区、适宜区、极限区和死亡区。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的生态幅变化很大。许多植物的生态 幅在繁殖期(花期)最窄,称为生态临界期。在这一时期,生物 对外界干扰极为敏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设计说明:建设和谐高效课堂必须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让和谐、思维之树常青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其内容包括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学生之间的合作是否愉快、教学方式是否恰当,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1、设计理念。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着,在教学中教师因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探究与小组内成员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2、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

采用知识抢答、问题答辩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标准及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第一节,依据《标准》,这是一节向学生传授“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一课。

本节选用了“自然资源和我们”、“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两个标题,表述了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国资源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为后面具体学习各种资源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满足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探究新知识的要求。

2、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有了了解,为本章节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使学生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的归类分析3.知道怎样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2.通过对收集资料的对比分析。

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我国资源现状,学会简单的数字分析和对比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对合理利用、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重要意义的认识。

七年级上册生物资源评价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资源评价参考答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科部分检测题参考答案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基础过关:1.有生命,无生命2、50多万种,150多万种3、A 4、A 5、C 6、①×,②×,③√,④×,⑤√,⑥√,⑦×。

7、资料分析1要点提示:智能机器人不是生物,构成她身体的不是细胞,不能进行呼吸等。

8、资料分析2要点提示:能在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长,而且在生长时又能腐蚀岩石,对于岩石风化、土壤形成起到促进作用,说明生物体不但能适应生存环境,还能反过来影响环境。

9、制作濒危珍稀生物档案举例虎、满洲虎、阿穆尔虎)多只,大部分濒危原因:偷猎行为是造成虎种群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滥伐森林、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影响,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2、水;3、捕食;4、C;5、B;6、C;7、D8、C9、A10、D 11、D 12、(1)乙(2)湿度(3)水分(4)作实验组13、略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1、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2、略;3、略;4、资料收集:略。

5、略。

6.略。

第二章探索生命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1、略;2、D3、镜臂,镜座;4、粗准焦螺旋;5、直接更换目镜,手握转换器边缘转动转换器更换物镜;6、调节光线强弱;7、平,凹。

8、50,1600;9、,相反倒立放大的像;10、C; 11、C;12、D;13、C; 14、B;15、C;16、①B,②C,③A,④D;17、B;18、C;19、B;20、D 能力提升: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1、纱布;2、一滴清水;3、载玻片;4、气泡。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临时装片:低倍物镜;通光孔;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1、B ; 2、C ; 3、A ; 4、④②③⑤①⑥; 5、D ;6、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观察,实验,调查;推理,判断;交流,合作。

7、略第一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测试题1.A2.D3.B4.D5.D6.C7.B8.A9.C 10.(1)× (2)√ (3)√ (4)√ (5)×(6)×11.B 12.B 13.A14.(1)他应该在镜筒下降过程中,从侧面看着物镜镜头,直到镜头接近玻片标本为止(2)看到了不透明的黑点、块或条状物像,因为用显微镜观察的玻片标本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PPT课件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PPT课件

加一大笔消耗,也是对残存自然系统增加了新的压力。当然,
觉醒的人类已不会让这样完的整版情课况件pp发t 生。
13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经济价值
一 非消耗性使用价值
估计全球的非消耗性使用价值达到312万亿美元。
1 吸收并贮存太阳能
2 稳定水文功能
3 保护土壤
4 调节气候
5 分解功能
6 保护环境的自然平衡
完整版课件ppt
6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经济价值
二 生物多样性的估价
OECD (1996)将评估方法分为实际市场价格法(市场分析) 、替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市场法( TCM、HD、PC)和模拟市场法(CVM、CRM、ICM) 。
以上三种方法可以分别针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不同方面进行评
估,并都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市场价格法适用于具有市场价格
三 直接经济价值
1 消费使用价值
直接从周围环境索取而自用的消费,如薪柴、猎物, 由于不会出现在市场上,不会反映在GDP中。
历史上,很多地方有传统的保护意识,但现在,在经 济利益的驱动下,破坏式的、非持续的获取资源已很 普遍。
这里所讲的消费使用价值仅仅是保证临近森林或其他 大自然区域、边远山区的社区生活。
二 生物多样性的估价
Turner等(1995)使用替代成本法估算了瑞典波罗的海的一个小岛 上湿地生态系统生命支持功能的价值为40万~120万美元。 Jakobsson和Dragun (1996)利用条件价值法估算了维多利亚所 有濒危物种的经济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每户平均支付意愿是118 $(澳大利亚元) 。白顺江(2006)对雾灵山森林生物多样性及生 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了雾灵山森林2005年生态服务 功能价值为17 830. 32万元,其中林木生长价值为517. 77万元。 2008年,蒋有绪院士提出完的整版“课呼件p吸pt 税”,请讨论其论点。 8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自然资源概况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概况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能为人类提 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
1.自然属性
P54页活动1和2
2.可利用性
我们身边的自然资源
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 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 源、海洋资源等。
二、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低Hale Waihona Puke 草原高草草原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P57页阅读 谈一谈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
P58页活动
中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
青藏高原降水少,云雾少,海拔高,空气稀薄, 太阳总辐射量多。
四川盆地降水多,云雾多,太阳总辐射量少。
新疆吐鲁番葡萄
山城雾都——重庆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 自然资源的状况在不断的变动之中。
– 有的矿产因大量开采而导致资源量锐减; – 有的地方水源变得越来越少,以致河流出现 断流现象。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作业:《同步伴你学》36-38页
气候资源
水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二、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的;
——合理利用,并开发新能源
太 阳 能 潮 汐 能
风 能
地 热 能
三、自然资源的特征
自然资源的质量在各个地区是有差异的;
内蒙古草原由东到西的变化
荒漠草原

1-3第三章 人与自然

1-3第三章  人与自然
第三章 人与自然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人对自然的依赖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 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结果。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各种各样 的自然资源,包括光能资源、水资源、气候资 源、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等自然资 源,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最终来源,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活动 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人 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在实践 中遭受失败。
第二节 人工自然的产生和扩展
一、人工自然是自然界的重要 组成部分
人工自然,是指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过的自 然物和自然条件,以及受到人的实践活动所影 响的各种自然条件。人工自然是自然界的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天然自然而言的。 天然自然则是指没有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过 的自然物和自然条件,以及没有受到人的实践 活动所影响的各种自然条件。
第二,人类在社会关系方面,需要建立 一种能够有计划地生产现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利用和 改造。
第三,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革命。科学 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头系的主要工具。 现代科学的发展,为人们揭示出人与自 然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现代技术的 发展,则可为人类解决人与自然协调发 展提供各种物质技术手段。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人工自然?什么是天然自然?两 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何? 2.人工自然的产生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3.如何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以及人与 自然的协调发展?
第二,取决于人的生产活动的性质、方 式和规模的变化。随着人类认识自然和 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生产活 动的性质、方式和规模也不断发展,从 而促使人工自然不断产生发展。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可再生性特征,并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的价值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

三、教学准备准备教学资源包括地理教材、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

同时,准备一些自然资源的实例图片或视频资料,以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和价值。

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然资源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此外,准备相关练习题,以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环节在本环节中,我们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系列自然资源的图片(如森林、水源、矿产等)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接触过的自然资源。

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们知道这些资源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新课内容呈现本环节是课程的主体部分,教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全面、系统地介绍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1. 讲述法教师将利用讲述法,结合课本内容,详细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在讲述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 互动讨论在讲述完自然资源的概念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和看法。

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学

自然资源学
• 2、资源的冲突与争夺(引起战争的因素之一)
需求与供给的冲突(世界总的态势)
资源争端(地区态势:资源存在争议的地区) “文明的冲突”还是“资源的战争”——战略层次的资源观“
全球文明冲突论”“货币战争” 全世界范围需求的膨胀,资源短缺的日益显著,以及资
源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争夺构成资源争夺的三大要素
• (1)自然资源的原始利用时期
• (2)对自然资源记载描述时期
• (3)分学科进行自然资源研究的是时期 • (4)资源科学的形成和蓬勃发展时期
共一百四十页
• 3、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3.1我国资源科学研究的历史 • (1)初始阶段
• 解放以前的漫长时期,处于经验积累和对经验的记 录阶段。
矿产主要分布西部;P51) 资源禀(bing)赋欠佳:耕地、矿产等都是好的少。 资源潜力可观:可开采的多;技术节约的空间大。
共一百四十页
• 2、自然资源稀缺的挑战 矿产资源:供给保障程度不够(目前),需求压力持
续增大 耕地资源:人口与人均消费粮食增加,耕地在不断减
少。 水资源:一方面短缺,又浪费严重。
共一百四十页
第一章 资源(zīyuán)学发展概论
• 1、什么是资源科学? • 现代资源科学是研究各种(ɡè zhǒnɡ)资源和资源整体(主要是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特征、空间结构与分 布规律、时间演化规律、形成环境以及合理开发、规划、 利用、改造、更新、保护与管理的一门科学。 • 2、国外资源科学发展简述
•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 ,其空间分异是不均衡的。
•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
• (5)动态性:资源概念、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 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演变。

自然资源学三四章重点内容总结

自然资源学三四章重点内容总结

第三章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1.从矿藏成因角度看,矿产大致可分为:外生、内生、变质矿产2.我国地质构造上包括三个全球性的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滨(环)太平洋成矿域、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3.从横向看,我国境内南北方向有三条明显的纬向构造带:⑴位于北纬40º~43º的阴山—天山构造成矿带,以盛产铁、铬、镍为特征;⑵位于北纬32º31'~34º30'的秦岭-昆仑构造成矿带,主要有钼、铁、铬、镍、铜等;⑶位于北纬23º30'~25º30'的南岭构造成矿带,有钨、锡、铜、锑等4.从纵向看,我国东西方向存在北东向的三个隆起带和三个沉降带:⑴第一隆起带,主要指我国台湾省、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等地,矿产有铜、金、铅锌;第一沉降带,指黄海、东海、南海及我国广大陆棚区并包括钓鱼岛在内,石油客观⑵第二隆起带,包括张广才岭、老爷岭、长白山岭、辽东半岛,往南至胶东半岛、东南沿海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第二沉降带,包括松辽、华北、江汉三大平原和渤海及北部湾,油气和盐类矿产⑶第三隆起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湘西黔东汞、锑及钨、金矿等;第三沉降带,包括鄂尔多斯和四川两个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盐类。

5.[名]生物圈资源:指生物圈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它主要包括由地貌、土壤、植被等因素构成的土地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构成的水资源,由光、热、水等因素构成的气候资源和由各种动植物构成的生物资源。

6.生物圈特性:⑴整体性⑵地带性、区域性和不平衡性⑶可更新性、循环性、不可逆性和可培养性第四章资源评价原理与方法1.[名]资源评价:是根据资源类别、属性、形成原理和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从科学角度对其存在、数量、质量和可使用情况进行客观评述和估价。

2.[名]自然资源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定和估价。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篇一:八年级地理上册《自然资源概况》湘教版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一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特征。

本章是学习、研究人地关系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而本节又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

因此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特征必须使学生有个清醒的认识。

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着重介绍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在技术进步下,自然资源范围不断的扩大四个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2、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量之间的矛盾;4、通过阅读矿产分布等图,了解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和不均匀性;⑵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片,举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概念;2、通过分组、利用多媒体手段、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六类自然资源的认识;3、通过玲玲和贝贝的论点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特征;5、通过比赛让学生说出家乡自然资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现象、解决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三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正确的资源观教学难点:1、自然资源的范围是不断变化的2、自然资源的数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四课时计划:1课时五教具准备:自制电脑。

六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作文中经常用到这样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那么如何的“地大”,我们在前面的课程中都已经学到了。

那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我们伟大的祖国的“物博”。

〔电脑视频〕视频介绍:首先我给大家播放一段法国经典的保护水资源公益广告,它介绍了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诉人们要保护水资源,那么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带着问题观看短片〔学生讨论〕饮用,消防,洗澡,烹饪,清洁,种植,养鱼,云层保护地球,冰山储存水,调节气候〔教师小结〕同学们看的很仔细,水的作用还有很多,不仅用于生活,还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等等方面,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同学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水资源对我们影响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资源的一种,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文p54自然资源概况〔电脑打出自然资源概况〕〔教师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吗?它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怎么区别它们呢?(学生: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就是自然资源)〔电脑打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教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的好,那么请大家把这个概念在课本中划出来。

生物八上资源与评价答案

生物八上资源与评价答案

第14章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1简单水;2衣藻硅藻紫菜海带;3茎叶根输导组织;4根茎叶输导组织陆地;5孢子;6水阴湿;7种子裸子被子;8裸露果皮果皮果实;9 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氧气;10根系水分无机盐气道氧气;11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12C 13A 14C 15B 16C 17C 18D 19B 20C 21B 22 B 23A 24D 25C 26B27281阴湿2背光面3北2930.应摆放在室内或背阴处,经常给它洒水;31.提示:自然条件的变迁或人为的破坏;32提示:赤潮主要由藻类引起,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33.提示: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苔藓植物对一些主要污染气体十分敏感,可以通过观察苔藓植物的生长情况来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1.无脊椎2 腔肠口肛门 3. 体节贝壳乌贼4.节肢动物分节外骨骼附肢5.两对翅三对足6最高鱼两栖爬行鸟哺乳脊柱7.水生陆生8水中鳃陆地上肺皮肤9生殖10流线型翼羽毛11哺乳类12蝙蝠13大熊猫18A 19B 20C 21B 22B23 1一头部二胸部三腹部 2绿利于捕食和个体生存及种族延续3保护支持体内柔软的器官防止水分蒸发 4三 3后足 5 两飞行241流线型阻力2被覆鳞片减小阻力3鳃背鳍尾鳍臀鳍胸鳍腹鳍4侧线感知水流的方向5鳔25.提示:不相同;不同种类的无脊椎动物适于生活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26提示:可以从为人类提供食品、药物、衣物等方面举例;27.提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任何动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虽然对人类有害,但可能却是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不能因为人类的好恶决定动物的生存权;28.提示:白鳍豚是生活在水里的哺乳动物;特点有:吻部狭长成喙状,上下颌等长,眼很小,前额成圆形隆起等;29 ①B F ②EF ③G ④E D ⑤B EF ⑥ABCD EFG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1.简单外壳遗传物质 2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荚膜鞭毛3.寄生腐生4.酵母菌5.促进物质循环6.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腐生寄生20.提示:容易受到细菌的感染;21.提示:如蘑菇、木耳、香菇、银耳、金针菇、平菇、猴头菇等;22.提示: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利的,病毒对人类的影响有利有弊;如: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等;23.略24.提示: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发酵生成以甲烷为主的可燃气体;第四节生物的分类1相似程度等级2种物种形态结构生理功能3 门纲属种4越大越近越远91C 2 门纲目科3种4 D 5ABCD10月季与玫瑰亲缘关系近11科学探究:共同特征:以食肉为主的哺乳动物;分为两大类猫科、犬科;猫: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虎豹: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豹属→豹狼: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狼狗: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狗12从分类学上说,现代人类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13 略第14章测试题一填空题1、藻类苔藓蕨类种子2、水阴湿3、种子裸子被子4、无脊椎哺乳5、蛋白质遗传物质核酸细胞二、选择题:三、连线题22、①—D ②—C ③—B ④—A 23、①—D ②—C ③—B ④—E ⑤—A四、材料分析题24、1②⑤⑧⑨⑧⑧⑨2④⑥⑩④3①③⑦③⑦①4B5D 6B 25、1①青蛙④蜜蜂⑤蚯蚓 2恒温动物3哺乳 4④第15章第一节生物多样性1、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2、遗传物质、遗传基因多样性、3、B;4、C;5、D;6、C;7、A8、C9、D;10、桫椤、大熊猫,扬子鳄11、①×②×③×④√⑤×14、1生态系统2遗传3环境物种遗传自然环境生态系统15、直接价值:观赏、间接价值: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净化环境、调节气候等、潜在价值:提取印染色素、制成保健食品、提取美容物质16、我知道:黎明湖、三涌湖、红旗泡等17、不认同这种说法;①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遗传的多样性②导致一些食物链中断、生物间的关系紊乱,使一些物种的种类迅速增多或减少甚至灭绝③破坏当地的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生物圈的相对稳定状态④间接对人类的生存形成威胁第二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1、物种绝灭、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的破坏性加剧2、就地保护迁地保护3、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14、D;15应该防止有害物种的入侵,慎重引入;16、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古树长期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对原来的生活环境很适应,并且古树的根系的再生能力较差,一旦离开原生活地必定会造成大量死亡,而古树蕴藏着很多古代的气象信息,死亡后对科学研究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把古树运到城市中来还会破坏原始森林的环境,不仅造成古树的大量死亡,也会对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不利的影响;17、1偷猎、栖息地丧失2栖息地丧失3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栖息地不被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设立科研机构,进行人工繁殖;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制定法律等18、略第15章测试题一、选择题 3B 4C 5A 6A 7D 12C二、非选择题1、1就地保护2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濒危生物的同时,也是对其他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2、1裸子植物2爬行类、两栖类等3基因多样性4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退耕还林,建立自然保护区;5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原料等;3、1外来物种入侵2环境污染3乱捕滥杀第16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生命的诞生6 A71甲烷氨氢水蒸气原始地球原始大气2原始地球上的闪电3水4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5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6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1、遗体遗物遗迹2、单细胞多细胞低等高等简单复杂水生陆生3、始祖鸟7B 8、D 9、1e 2 b 3e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学说1、达尔文自然选择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2、生存淘汰101自然选择2竹节虫枯叶蝶11、1有翅2变异暴风3外因自然选择第四节人类起源和进化1、哺乳灵长人猿2、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3,C71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2黑猩猩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为0 酵母菌组成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最大第16章测试题一、1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原始哺乳类 2自然选择物种起源3有利变异遗传不利变异 4生存斗争生存淘汰自然选择 5人猿同祖6脑容量二、三、24× 25√ 26× 27× 28× 29×四、301黑猩猩螺旋菌2人与蚂蚁的细胞色素C的差别大人与蜥蜴的亲缘近311原鸡2人工选择3饲养变异遗传人工具有不同变异的鸡五、分析说明题:321自养型单细胞植物2苔藓蕨类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单细胞多细胞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331变异遗传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3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4生存斗争六、341模拟原始地球的闪电2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3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4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5容器中产生了原来不存在的有机小分子;6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第五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 10.C二、填空题 1、蛋白质遗传物质核酸 2、真菌 3、就地保护 4、智人 5、根茎叶三、判断题1.√2.√ 3. √ 4. ×5.√ 6. × 7.× 8. × 9. × 10. √四、分析说明题1无脊椎2变态发育3陆地4翼5胎生哺乳6脊柱五、材料分析题1环节动物特征是身体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2蚯蚓的体内含有人和动物体内所必须的多种氨基酸3净化环境的成本低,不仅能改善环境,消除污染,而且还能生产出一定量的蚯蚓及蚓粪,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17章动物的运动第一节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1.D 2.A 3.C 4.A 5.D 6.A 7.B 8.A 9.D10.a鸵鸟①游泳b白暨豚A水中c狼②奔跑d袋鼠B陆地e蓝鲸③跳跃f蝙蝠C空中g鲫鱼④飞行11.游泳、游泳和跳跃12.1× 2× 3√ 4×13. ①斧足——河蚌②刚毛——蚯蚓③伪足——变形虫④翼膜——蝙蝠⑤四肢——河马⑥纤毛——变形虫⑦膜翅——蜜蜂⑧腕足——乌贼⑨翼——大雁⑩鳍——鲤鱼14.咏鹅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15.1消化吸收 2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16.1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2游泳、行走、奔跑、飞行第二节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1.B 2.C 3.C 4.A 5.C 6.D 7 C 8.1×2× 3√ 4√ 5√ 6× 9.D 10.C 11.C12.1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2收缩舒张 3舒张收缩13. 探究鸡脚的构造:1保护2骨骼肌氧气、养料3活动4运动、协调模拟人的上肢制作肌肉牵拉骨运动的模型:1骨、骨骼肌、关节2收缩3肌腱4屈肘5骨、关节 14、1E 2D 3 C 4 B 5 A第17章测试题一、选择题1、A2、D3、D 4.B 5.C 6.A 7 B 8.C二、1行走奔跑飞行2获得充足的食物,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逃避敌害2.1蜿蜒运动;覆带式运动 2肋皮肌收缩和舒张,由地面上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 3食物 3.骨关节三、金丝猴攀援袋鼠跳跃蚯蚓蠕动猎豹行走和奔跑蝴蝶飞行第18章动物的行为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1.适应性 2.分工合作社会行为 3.①生殖②防御③觅食 4.D 5.C 6.B 7.D 8.C 9.A 10.A 11.A12. A. 蜜蜂采蜜-----觅食行为 B. 蚁后-----产卵乌贼喷墨-----防御行为兵蚁-----保卫蚁穴家燕南飞-----迁徙行为雄蚁-----与雌蚁交配家鸽产卵-----繁殖行为工蚁-----筑巢、喂养幼蚁13.D 14.C15.1繁殖 2降低蝌蚪密度利于捕食和呼吸,对青蛙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是十分有益的16.1 嗜甜性 2 社会17.略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1.先天性后天性 2.生来遗传物质生活经验学习 3.解决问题生活环境4.A 5.D 6.B 7.A 8.A 9.B 10.A 11.C 12.C 13.A 14.D 15.D 16.B 17.D 18.D 19.1C 2B 3D20. 1 雄鼠的冲突行为从行为获得途径来看属于先天性行为;2上述动物行为的发生与雄性激素有关;雄性激素是由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分泌的;3动物的行为除了受上述系统调控外,还受神经系统调控;18章测试题一、选择题二、非选择题1.蜜蜂采蜜觅食行为乌贼喷墨防御行为家燕南飞迁徙行为家鸽产卵繁殖行为2.1先天性后天性 2遗传物质先天后天学习适应复杂的生存环境3①美国红雀通过飞行捕虫喂食金鱼②金鱼通过游泳到水面求食 3.略第六单元测试题1.神经系统 能量2. 运动 空间位置 生存 延续3.食物 配偶 敌害 种族 24.1√2×3×4×5√6√7× 25.1材料一、材料二说明的都是动物的觅食行为;2 “材料一”猴子洗红薯的行为是属于后天性行为;这种行为是在积累生活经验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这种行为可以使动物大大提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3 “材料二”所表达的黄面兀鹫的行为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是动物的本能;26.1① 爬行 ② 游泳 步足 游泳足 2捕食 防御第19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1、 非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2、吸收 不断积累 10.C 11.B12. ① 6条 ② 4种 ③ 6种13.⑴细菌 真菌 二氧化碳 水 无机盐 ⑵二氧化碳 水 光合 ⑶分解 生产 消费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1.太阳能2.热能 生长 发育3.物质循环4.二氧化碳5.食物链6.食物网三、非选择题:14.15.实际上是: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因把地球本身称作1号而得此名; 提示:需要准备:动物包括、软体、节肢、昆虫、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等、植物包括浮游、、蕨类、裸子和等约3000种,包括、、、微藻等约1000种以及水等;16、1生产 消费 2物质循环 递减性 3细菌,真菌 ; 有机物 ; 二氧化碳第19章 测试题一、选择题:二、填空题:1.光合 呼吸 2.太阳能 3.能量 物质 4.食物网三、问答题: 1.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动物和人是消费者,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许多微生物是分解者,它们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再被绿色植物利用;2.提示:如果没有分解者,整个生态系统不能维持,动植物的遗体得不到分解,物质循环不能进行,最终所有生物都不能生存;这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缺少任何一个成分都不行;3.提示:天然水体中由于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的排入,引起各种水生、植物异常繁殖和生长,这种现象称作水体富营养化;这些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某些工业废水;A B G CF D E四、能力提升:1.答:1.7条2.43.取食与被取食竞争4.减少2.答:1能量相对稳定2有机物和氧气3二氧化碳有机物4动植物尸体5金鱼藻3.答:1非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2消费者3树→毛毛虫→麻雀4.答:1草光合作用生产2、狼和狮竞争3、由于鹿的天敌狼狮基本被消灭,所以鹿大量繁殖数目增多,草的数量减少;5.答: 1A E C B D; E2A 浮游植物生产者3光合作用 A固定的太阳能 A固定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食物链五 D第20章第一节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1.水域、陆地;2.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3.生物多样性4.1√2×3√4√5√9.1相对稳定物质能量 2氧气3是10.1消费者2经济生态社会3水稻稻冥青蛙 4青蛙5相对稳定食物链第二节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1.科学技术2.自然资源多样性3.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和谐相处、满足、环境、生存和发展、、、、、、10.A、、、、15.1人类的大面积毁林、垦草、过度放牧等活动,都可能引起草原荒漠化2会;沙尘暴是指大风挟大量泥沙和干土,被卷到空中的沙尘,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可以向周围扩散,严重的甚至可以漂洋过海3积极参加植树活动,不随意毁坏花草树木,不乱扔垃圾等第20章测试题一、1、生物圈 2、水域陆地 3、稳定 4、种类和数量 5、生物多样性二、 2.B三、1.×2. √ 3. √ 4. √5. ×四、①—C ②—E ③—D ④—F ⑤—A ⑥—B 五、1杀虫剂对蚯蚓的生活有没有影响2杀虫剂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3喷洒杀虫剂的土地每立方米所含蚯蚓平均数为条,未喷洒杀虫剂的土地每立方米所含蚯蚓平均数为条4在喷洒杀虫剂的土地中,蚯蚓数量大幅减少,因此杀虫剂对蚯蚓的生活有影响;5放归大自然第7单元测试题.、2.B、、、、、8、C、9、D、10.C、、、13.C、、17.1自我调节能力2存活下来的棉虫有较强的抗药性3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18.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2害虫、杂草等;温度、阳光、水等3松树松毛虫喜鹊、、20.1微生物、分解2水、二氧化碳、有机物3分解者21.1温暖有阳光 2藻类、水草;小鱼 3泥沙 4自我调节 22. 1非生物分解 2多多 3食物链 5 食物网4草鼠蛇鹰 5草、狐、蛇;鹰期中综合测试一、选择题:二、填空:1、种、物种2、水生、陆生3、物种、遗传、生态系统4、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5、甲烷、有机小分子6、细胞蛋白质外壳遗传物质核酸三、连线题:珊瑚软体动物艾滋病乳酸菌章鱼腔肠动物酸奶 AIDS病毒海豚味精结核杆菌虾肺结核黄色短杆菌海马海龟四、1、绿藻对水体自净起相当大的作用;这些都是绿藻对人们的益处;绿藻也有一些害处;在淡水鱼池中如有丝状绿藻大量生长,鱼苗和幼鱼陷入罗网而致死;2、甲烷菌生产沼气乳酸菌制酸奶黄色短杆菌制味精作为分解者的细菌被称为“大地清洁工”3、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五、1、1变异 2颈长有利变异不利变异 3颈长颈短 4遗传物质5生存竞争自然选择2、1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2栖息地的丧失 3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栖息地不被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设立科研机构,进行人工繁殖;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制定法律等六、1、1哺乳类被子植物两栖类 2复杂高等水生 3自然选择2、1能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使之成为球形体而破裂溶解2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个别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体和放线菌有抗菌活性;3有,本品临床应用的副作用发生率约为5%~6%,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所以应正确使用抗生素;期末综合测评题答案一、、2.B、3.C4.D、5.A、6.A、7.B、8.D9.C、10.C、11.D、12.C、13.D、14.B15.D、16.A、17.C、18.A、19.D、20.D、21.D、22.D、23.C、24.D、25.A、26.B、27.A、28.D、29.D、30.D、二、1.生产、2.简单、3.孢子、4.种、5.两栖、6.化石、7.物种、8.自然选择、9.生物圈、10.生态平衡;三、1.×、2.×、3.√、4.×5.×、6.×、7.√、8.√9.×10.√四、1、1黑猩猩果蝇 2果蝇金枪鱼鸡狗马猕猴黑猩猩3黑猩猩猕猴狗马;鸡;金枪鱼;果蝇2、172蛇3消费 4分解非生物5狼草五.迁移拓展1植物;2:植物;3鹰;六.创新博发1该湖泊水源污染源中污染严重性由重到轻依次是:3.2.1.4;2为了保护湖泊的生态系统,应该首先必须治理3号水源;这一水源的污染物可能来自化工厂排出的废水,我们应该采取关闭化工厂或废水严格治理等治理方法;。

第三章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三章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哪些问题? 2、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我国先后 颁布了哪些法律,并确立了什么土地基本国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流 失严重。据调查统计,1980-1999年的20年间,我 国挤占挪用及损毁的耕地超过600万公顷,平均每 年流失耕地超过30万公顷。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 土流失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陆地面积 的五分之一,每年流失表土在50亿吨以上,流失的 土壤养分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 我国的土地荒漠化以每年1000-2000平方千米的 速度蔓延。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 土地沙化面积有160多万平方千米。风沙蔓延导致许 多地方的牧场、良田和村庄被毁坏、埋没。 再看教材60页的景观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哪两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 源、风能等 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矿 产资源等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一、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二、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三、了解我国国土主要保护措施 四、课堂检测 息陬镇春秋中学 孔祥猛
活动一: 你能说出图中显示的是哪种土地利用类型吗?
耕 地
草 地
林地
建设用地
耕地 林地 草地 建设用地 非农业用地 农业用地 土地资源
学以致用
我们春秋中学附近的土地有 哪些利用类型?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特点一:我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草地和难利用土地比重最大,林地和耕地比 重偏小。
土地类 面积(万 世界地 中国人均 世界人均 型 平方千米) 位(第 (平方米) (平方米) 几位) 8100 27762 总面积 960 3

自然资源学3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自然资源学3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稀缺与冲突
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态势 第二节 全球自然资源稀缺的态势 第三节 资源冲突
目前,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废物产生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
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趋势仍然迅猛,工业化和经济
发展仍未实现,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并正在努力发展。
资源稀缺日益严重、物种加速灭绝、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人类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将支配我们这个星球的未来。
总体该议定书。2007年
12月,澳大利亚签署《京都议定书》,至此世界主要工
业发达国家中只有美国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 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 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但世界上最大的 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的排放量比1990年上升了1 5.8%。20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 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
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稀缺的态势
一、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1、总量大、类型多 2、人均资源量少 3、空间分布不均匀 4、资源禀赋欠佳 5、资源潜力可观
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类型多
1、土地资源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目前耕地面积约1.3亿
hm2,居世界第四位;森林面积约1.7亿hm2,居世界第六位;草地面积
人均消费量是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中国正处于 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在数十年 内还会成倍增长,需求压力越来越大。 2、供给保障程度不足
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可用资源储量寿命指数表征。储量寿命指数是
当前探明储量与年产量之比,显示储量可供开采的年限。 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静态储量寿命指数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京都议定书》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 %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之后,才能成为具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方法有固定样地连续观测(定位研究)、更新苗调查和 遥感动态监测等。评价指标包括生物量变化量△B、出生率和死 亡率以及更新苗多度和生活力等。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五)生物资源动态监测
(1)定位研究
生物资源概述
定位研究是在某种生物资源的分布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 地,设立若干观测点,每隔一定时段进行重复观测的一种动态 研究方法。样地面积的选取应足以代表群落的大部分特征,观 测间隔可以为数小时、一天、一月或一年。定位研究所包含的 内容广泛,如生物量变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群落演替、 更新状况等,而在所有的研究中,生物量变化和资源更新都是 重要的内容。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第一节
•(3)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④ 生态幅
生态幅是一定生物种类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在不同的发 育阶段,生物的生态幅变化很大。许多植物的生态幅在繁殖期 (花期)最窄,称为生态临界期。在这一时期,生物对外界干 扰极为敏感。 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所表现出的各种节律对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特别重要。植物、动物都在一年内一定时节繁殖、发育、成熟 。生态系统也在一定时期达到较大的生物量积累和较稳定的结 构。因此必须适时收获、放牧、捕捞和狩猎等。
N :M n:m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测定
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活植物体所生产的有机物质总量称 为总第一性生产力(Pg),如果减去同一时期因自身呼吸消耗 的物质(R) ,剩余数量则是净第一 性生产力(Pn)。 即 Pg= Pn+ R。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物量测定方法有较大的差异,现分 述如下: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3)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② 干物质成分 生物体内的糖类、蛋白质、脂肪以及各种特殊化学物质常在 昼夜之间和不同季节之间相互转化。特别是植物在成熟之前水 分含量偏多,而糖类等干物质较少,不少种类含有一些有害成 分未得到分解,而过熟则富含纤维素或造成落果等。 ③ 种群密度 属于同一生物种类的有机体在地域空间分布通常集合成群, 占据某个特定空间,同种个体集合群称为种群,在此范围内单 位面积的个体数量便是种群密度。生物种群密度明显地表现出 年际周期变化,如许多果树品种的“大年小年”现象,猞猁和 雪兔的周期为9~10a的种群波动等。见下图-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生物资源概述
(二)种群密度 对于不断移动的动物,直接统计个体数困难较大,可以应用 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经一 定期限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 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即
M n N m 式中:M:标志数;n:再捕个体数;m:再捕中标志数;从以 上三个已知数可估计种群密度N.
第一节
•(4)生物资源的不均衡性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生物资源尤其是物种资源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有的物种广 泛分布于全球各大陆,称为广布种;而更多的物种的分布只局 限一定地区内,称为特有种。还有一些种类其分布范围极其局 限,只严格分布于一个小的区域内;或者分布虽广,但个体极 其稀少和分散,称为稀有种。 从蕴藏量和使用量来看,广布种构成了生物资源的主要部分 ,但与此同时,稀有种和特有种因其稀缺性和独特性而常常具 有广布种无法相比的高价值。稀有种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往 往远高于其实用经济价值。
第一节
•(2)生物资源的稳态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生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减缓外部压力,维护自身稳定性的自 我调节能力,这便是生物的稳态。稳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性质: ①抵抗性; ②缓冲性; ③恢复力;
第一节
•(3)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生物资源的周期性是生命现象特有的在时间的层次序列。周 期是指有规律的重复的变化。这种变化或多或少是由生态系统 中生物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决定的。生物资源的大多数内在功能 ,特别是我们关心的生物量积累量、干物质成分、种群密度、 生态幅、系统稳定性等都呈现一定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年际变 化。生物资源的时间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测定
(1)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对于多数木本植物,生物量的测定是通过对标准木的分析, 建立生物量估算模型,进而推广到整个同类型森林群落。具体 做法是先根据立木径阶或断面积分布,选择并收获一定数量的 成组标准木,获得其各部分器官的干重,然后建立标准木的测 树因子(胸径、基径等)与标准木各部分器官干重两组变量之 间的回归模型,从而计算出森林群落上层乔木的生物量。 除此以外,平均木法、随机抽样法和收获法也是较常用的木 本植物生物量测定方法。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生物资源概述
生物资源量的大小由该资源的分布区面积、种群密度、分布 格局和生物量等指标来确定。资源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以上 指标都是它的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一)生物资源的分布区面积 分布区面积表示生物资源分布的大致范围和实际覆盖面积。 它一方面通过显示该资源在全球或一定区域出现频率的大小来 区分资源是广布种还是特有种或稀有种。另一方面,实际覆盖 面积是估算资源蕴藏量的重要参数,它影响人类对资源的开发 规模。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和范围 (三)分类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 其中: 动物资源包括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内陆渔业资源、海洋动 物资源。 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和海洋 植物资源, 微生物资源包括细菌资源、真菌资源等。 从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为森林资源、草场资源、栽培 作物资源、水产资源、驯化动物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遗传 基因(种质)资源等。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四)生物资源的更新
生物资源概述
间接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资源更新苗数量与生态因子定量关系 的分析,从而建立更新状况的间接测定指标。生物资源只有保 持持续的增长和不断更新才能及时补充由于开发或其他干扰因 素造成的资源耗减。因此,一种生物资源的增长与更新能力是 评价生物资源的重要方面。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测定
(1)植物生物量的测定 对于多数草本植物群落,生物量的测定是采用采样称重法, 即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多采用,在样方中将不同种的个 体分别连根取出,直接称重即得鲜重。如果烘干后再称重,得 到的便是干重。严格地讲,生物量是指其干重,鲜重可用干/ 鲜之比来换算。将各个植物种的单个生物量累加,就得到群落 的生物量。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5)生物资源的关联性 在一定地域内,所有生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构成生物群 落,其中的生物通过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形式而发生错 综复杂的关联。生物群落与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气候、水文 、土壤、基岩等)也存在非常密切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具有 一定特征的生态系统。对任何一个种或组成成分的扰动,都会 引起与之相关联的生物资源的变化,因而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应 系统地考虑,以便使相关联的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开发。 生物资源除了有以上几个明显的特征外,还有有限性(其资 源量有限,承受力有限)和层次性(具有结构上的分化)等特 征。认识生物资源的特征对于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有着重要的 指导作用。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生物资源概述
(二)种群密度 统计种群密度最直接的方法是计算种群中每一个体,如一个 岛屿上所有的棕榈树,湖泊中所有鲤鱼等。 航空遥感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大型哺乳动物和疏林中乔木的密 度,但应用范围有限。最常用的方法是样地法,这种方法对所 有植物和部分移动较小的动物适用。 样地法----调查时在若干样方中计算种群的全部个体,然后以 其平均数推广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样方必须有代表性,并通 过随机采样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这种可靠性由数理统计中方 差和显著性来检验。
第三章 生物资源评价
• 生物资源概述 • 生物资源类型及其评价 • 生物资源的估价原则
第一节
(一)背景
生物资源概述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和范围
生物资源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过5亿种生物。在整个生 物进化过程中,生物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曾发生过多次重大 变化,生物在自然选择和本身的遗传与变异共同控制下,也 不断地发生分异与发展,旧种逐渐灭亡,新种相继产生,不 断演化和发展而形成今日地球繁荣的生物界──丰富的生物 资源。现在大约有数百万种生物,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无脊 椎动物和植物。
第一节
•(3)生物资源的周期性
生物资源概述
二、生物资源的主要特征
① 生物量积累 单位面积内活的生物干物质量称为生物量;这是一个不断变 化的数值。白天是绿色植物的物质积累阶段,夜晚则是其物质 消耗阶段。大多数温带草原区的牲畜在仲秋达到物质的最大积 累,而对于作物而言,要依耕作制度而定。大多数生物种群由 幼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的年龄结构,其中中年期的生物量积 累最大;而对于多数生态系统,生物量在达到顶极之前最大。
第一节
生物资源概述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和范围 (二)概念和范围
•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对人类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的基因、物
种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基因是包含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个体内的遗传信息,通过遗传 和变异可以维持生物性状的代间传递和不断产生新的性状。物种 是人类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基本形式,多样化的物种满足了人类 生产生活的不同需求。
第一节
三、生物资源量的测定
生物资源概述
(三)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测定 (2)动物生物量的测定法 由于动物经常移动位置,给生物量的测定带来很大困难。目 前最常用的办法是利用同化量A(第二性总生产力)和呼吸量R 来估计生产量P(生物量的变化值): P= A- R。 直接测定同化量是相当困难的,通常通过测定动物的摄食量C (或称消耗量)和粪尿量FU,按A=C-FU求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