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应用与护理课件

合集下载

血液透析抗凝剂的应用

血液透析抗凝剂的应用

体外循环与凝血
体外循环装置(穿刺针、静脉内插管、 导管、透析膜等)表面有不同的致凝血性
血浆蛋白附着
血小板黏附、聚集
产生血栓素A2, 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凝血
凝血机制
• 内源性凝血途径:Ⅺ激活到X被激活的过程,包 括因子Ⅻ、Ⅺ、Ⅸ、Ⅷ、Ca2+ 、PK、HMWK
• 外源性凝血途径:因子Ⅲ的释放到因子Ⅹ被激活 的过程,包括因子Ⅲ、Ⅶ和Ca2+
• 肝素并凝血与抗凝机制的病生基础

正 常 止
个 方 面

机四
能个


凝血机制
抗凝机制 血管壁(vessel wall) 血小板(platelet) 凝血系统(coagulation system) 抗凝及纤溶系统(anti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tic)
指南--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
• HIT患者可采用水蛭素、枸橼酸或肝素类似 物抗凝。
(证据水平:A级)
指南--肝素副作用
• 如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出现普通 肝素相关副作用,应尽量避免继续使用普 通肝素抗凝
(证据水平:B级)
肝素过敏反应及并发症
• 肝素过敏反应:心动过缓、呼吸困难、颜 面潮红、皮疹
LMWH的抗凝机制
• 通过抗凝血酶Ⅲ(AT-Ⅲ)介导抗Ⅹa活性 • 对Ⅱa因子的抑制减弱甚至消失 • LMWH的抗Ⅹa活性仅占其药理作用的20%-30% • 70%-80%的药理作用为非AT-Ⅲ的介导作用,如调
节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内源性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TFPI)和组织型纤维溶解酶原激活剂(t-PA)等
• 低分子肝素其他优点包括:改善脂质代谢(证 据水平:B级)、减少高钾血症(证据水平:B 级)和减少透析失血(证据水平:C级)

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护理PPT课件

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护理PPT课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控制病情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患者的药物治疗原则
01
02
03
遵循医嘱
血液透析患者需要严格遵 循医生的药物治疗建议, 不得擅自更改药物剂量或 停药。
定期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接受监测, 以便医生及时调整药物治 疗方案。
控制并发症
针对高血压、贫血、营养 不良等并发症,患者需要 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以 控制病情发展。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研究方向
进一步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用药护 理的最佳实践,提高患者的用药 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 将有更多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应 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为患者带来 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谢谢
THANKS
血液透析患者的用药护理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血液透析患者概述 • 血液透析患者的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 • 血液透析患者用药护理实践 • 血液透析患者用药护理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血液透析患者概述
CHAPTER
血液透析患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血液透析是一种利用人工肾脏替代自然肾脏功能的医疗手段,通过将体内的血 液引流至体外,经过透析器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 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药物疗效监测与不良反应处理
01
02
总结词:药物疗效监测 与不良反应处理是保障 血液透析患者用药安全 和有效的必要手段。
详细描述
03
04
05
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 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 病情变化,评估药物的 疗效和安全性。
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 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 理,如调整药物剂量、 更换药物种类等。

血液透析抗凝剂的选择课件PPT

血液透析抗凝剂的选择课件PPT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01
展望
02
03
04
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抗凝剂 。
深入研究抗凝剂的作用机制和 药代动力学。
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生存率。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直接因子Xa抑制剂
总结词
直接因子Xa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抗凝剂,其作用机制是直接抑制因子Xa的活性 ,从而达到抗凝效果。
详细描述
直接因子Xa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利伐沙班等,可以直接与因子Xa结合,抑制 其活性,从而阻止血液凝固。直接因子Xa抑制剂具有较高的抗凝活性和较少的出 血风险,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受到重视。
血液透析过程中,抗凝剂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在透析过程中凝固, 确保血液流动顺畅,提高透析效果。
抗凝剂在血液透析中的角色
01
抗凝剂的选择对于血液透析的效 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不当的抗 凝剂可能导致出血、凝血等并发 症,甚至危及生命。
02
抗凝剂的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凝 血酶或血小板活性,阻止血液凝 固,维持血液流动状态。
低分子量肝素
总结词
低分子量肝素是一种新型的抗凝剂,其作用机制与普通肝素 相似,但分子量较小,具有更好的抗凝效果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低分子量肝素是通过酶解或化学降解方法从普通肝素中分离 出来的片段,其分子量较小,因此具有更高的抗凝活性和更 低的副作用。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透析中逐渐取代普通肝素 ,尤其适用于有出血风险的患者。
03
抗凝剂的选择因素
患者的个体差异
出血风险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选择出血风险较低的抗 凝剂。
肝肾功能不全
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 较小的抗凝剂。
药物过敏

血液透析中抗凝方法ppt课件

血液透析中抗凝方法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7
凝血状态的评估
二、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 患有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血管炎等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的基础疾病 ❖ 既往存在静脉血栓、脑血栓、动脉栓塞、心肌梗死等血栓栓塞性疾病 ❖ 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低血压 ❖ 长期卧床 ❖ 先天性抗凝血酶III缺乏或合并大量蛋白尿导致抗凝血酶III从尿中丢失过
最新版整理ppt
19
抗凝剂的剂量
▪ 一般60~80U/kg iv 无需追加剂量
▪ CRRT可每4~6h给予 30~40U/kg iv
▪ 血液净化前4mg/dl的肝素生理盐水 预冲、保留20分钟
▪ 生理盐水500ml冲洗 ▪ 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每30~60min, 给予100~200ml NS冲洗管路和滤器
▪静脉端0.056mmol/L氯化钙生理盐水40ml/h, 控制体内游离Ca浓度1.0~1.35mmol/L
后稀释 首剂20~30mg 追加8~15mg/h
最新版整理ppt
20
抗凝剂的给药方法
常规肝素抗凝法
肝素生理盐水浸 泡透析器和血路 管:血液透析开 始前先以肝素生 理盐水浸泡和循 环15~20min。
予适当的抗凝、促纤溶治疗。
最新版整理ppt
26
抗凝治疗的并发症
出血
常见原因: 1)抗凝剂剂量过大 2)合并出血性疾病 预防与处理 1)血液净化前充分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 2)在对患者血液透析前和过程中凝血状态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确立个
体化抗凝治疗方案 3)发生出血的患者,重新评估凝血状态,停止或减少抗凝药物的剂量 4)针对病因处理,并针对不同的抗凝剂给予相应的拮抗治疗
最新版整理ppt
13
几种常用的低分子量肝素

血液透析的抗凝课件

血液透析的抗凝课件
素剂量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
第15页,幻灯片共32页
低分子肝素
对于临床上没有活动性出血性疾病, 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在 50%以上, 脂代谢和骨代谢的异常程度较重, 血小板数量基本正常,或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
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轻度延长 具有潜在出血风险的患者。
第16页,幻灯片共32页
第23页,幻灯片共32页
不同抗凝剂的检测指标 以肝素作为抗凝剂时,推荐采用活化凝血时间
(ACT)进行监测;也可采用部份凝血活酶时 间( APTT)进行监测。理想的状态应为血液 净化过程中,从血液净化管路静脉端采集的样 本的ACT/APTT 维持于治疗前的1.5~2.5 倍, 治疗结束后从血液净化管路动脉端采集的样本 ACT/APTT 基本恢复治疗前水平。
出血
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第28页,幻灯片共32页
抗凝剂本身的药物不良反应
1、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HIT) 病因:机体产生抗肝素-血小板 4 因子复合物抗体所致。
诊断:应用肝素类制剂治疗后5~10日内血小板下降 50%以 上或降至 10万/μl 以下,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深静脉最常见) 以及 HIT 抗体阳性可以临床诊断HIT;停用肝素 5~7日后,
< 50% 的患者,不宜直接选择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应适当补充抗 凝血酶 Ⅲ 制或新鲜血浆,使患者血浆抗凝血酶 Ⅲ 活性 ≥ 50% 后, 再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 素 。
肝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加速对凝血酶 等的灭活
第10页,幻灯片共32页
枸橼酸钠 1 、严重肝功能障碍。 2 、低氧血症(动脉氧分压< 60mmHg )和 /
化”抗凝。 肝素、低分子肝素和无肝素透析三种是目前主

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应用与护理ppt课件

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应用与护理ppt课件
精选ppt
•目前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
• 1、低分子肝素钠 • 5000IU/ 0.4ml/支
• 2、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 • 4000AxaIU/ 0.4ml/支 • 6000AxaIU/ 0.6ml/支 • 3、达肝素钠(法安明): • 5000IU/支
• 4、依诺肝素钠(克赛):
• 4000AxaIU/ 0.4ml/支
血液净化抗凝技术及护理
精选ppt
血液净化常用的抗凝技术
普通肝素抗凝技术 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技术 无肝素抗凝技术 局部枸橼酸盐抗凝技术
精选ppt
血液净化常用的抗凝技术
一、普通肝素抗凝技术
肝素是由两种多糖交替连接而成的多聚体, 分子量6000--25000Da。
通过与抗凝血酶III(AT-III)结合,使之构 型改变,与凝血酶、凝血因子Xa、IXa、 XIIa结合并灭活。是常用的抗凝剂,在体 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
并发症的防治
肝素的半衰期在个体间差异很大,正常人为 (37±8)分钟,尿毒症患者可延长至60-90分 钟。所以应制定个体化的使用方案,并在血液 净化过程中,密切监测。
高危出血患者不宜使用肝素
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可选择低分子肝素
对透析过程突发出血的患者立即停用,并给予 肝素拮抗剂——鱼精蛋精白选p(pt 1:1或1:2)
精选ppt
血液净化常用的抗凝技术 二、低分子肝素抗凝技术
低分子量肝素LMWH通过普通肝素解聚而获 得的,主要抑制Xa活性,对凝血时间影响小,显 现明显的抗栓/抗凝作用分离现象。出血危险性 小,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使用方法安全, 有效,更适宜长期使用的抗凝剂。
精选ppt
血液净化常用的抗凝技术
精选ppt

血液透析抗凝剂的应用

血液透析抗凝剂的应用

血液透析抗凝剂剂量的选择抗凝剂剂量的选择:一、普通肝素1、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或血液透析滤过一般首剂量0.3~0.5mg/kg,追加剂量5~10mg/h,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血液透析结束前30~60min停止追加。

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剂量。

2、血液灌流、血浆吸附或血浆置换一般首剂量0.5~1.0mg/kg,追加剂量10~20mg/h,间歇性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预期结束前30min停止追加。

实施前给予40mg/L的肝素生理盐水预冲、保留20min后,再给予生理盐水500ml冲洗,有助于增强抗凝效果。

肝素剂量应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

3、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采用前稀释的患者,一般首剂量15~20mg,追加剂量5~10mg/h,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采用后稀释的患者,一般首剂量20~30mg,追加剂量8~15mg/h,静脉注射或持续性静脉输注;治疗结束前30~60min停止追加。

抗凝药物的剂量依据患者的凝血状态个体化调整;治疗时间越长,给予的追加剂量应逐渐减少。

二、低分子肝素一般给予60~80IU/kg静脉注射。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吸附或血浆置换的患者无需追加剂量;CRRT患者可每4~6小时给予30~40IU/kg静脉注射,治疗时间越长,给予的追加剂量应逐渐减少。

有条件的单位应监测血浆抗凝血因子Xa活性,根据测定结果调整剂量。

三、枸橼酸钠用于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或CRRT患者,枸橼酸浓度为4%~46.7%,以临床常用的一般给予4%枸橼酸钠为例,4%枸橼酸钠180ml/h滤器前持续注入,控制滤器后的游离钙离子浓度0.25~0.35mmol/L;在静脉端给予0.056mmol/L氯化钙生理盐水(10%氯化钙80ml加入到1000ml生理盐水中)40ml/h,控制患者体内游离钙离子浓度1.0~1.35mmol/L;直至血液净化治疗结束。

也可采用枸橼酸置换液实施。

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技术及护理

血液透析中的抗凝技术及护理

抗凝目标
理想的抗凝剂 尿毒症患者的凝血状态
凝血功能低下的原因
血液透析的抗凝监测指标 目标值 血液透析时肝素抗凝观察 指标
抗凝目标
不影响膜的生物相容性 使用最小剂量的抗凝剂 避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理想的抗凝剂
抗血栓作用较强 出血的危险较小 药物抗凝作用只局限于透析器内 药物监测简单易行 长期使用无全身副作用 使用过量有相应的拮抗剂
不良反应:
出血:不能完全避免出血,必要时用鱼精蛋白中和,但效果不如普通 肝素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普通肝素
过敏:罕见,应用肝素过敏者不能用LMWH
对比: 抗凝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小, 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 使用方法安全,有效,更适 宜长期使用的抗凝剂。
作用机制 低分子肝素主要抑制Xa活 性,对凝血时间影响小,显 现明显的抗栓/抗凝作用分 离现象。
使用方法:
3.间歇给药 血液中肝素浓度波动大,抗凝活性也大。 首剂:透前5-15min,内瘘端一次推注肝素4000U 追加:每小时检查凝血时,若ACT或WBPT下降 至正常150%或LWCT不超过20min则追加1000-2000V肝 素.并在30min后重复测凝血时间。 由于肝素持续输注时凝血时间可维持在某一稳定 的水平 而间歇性给药时凝血时间波 动较大,目前 血液净化装臵均采用持续肝素 输注法。 4.首次肝素剂量的调整 增加肝素剂量 减少肝素剂量 体重的影响 5.停止给药的时机
配制:
肝素每支2ml含12500u. 500ml生理盐水+10支 12500u的肝素,每毫升含 250u的肝素. 须由两人严格核对,配制 后写明日期,剂量及配制 者姓名. 肝素配制后只能保存24h 并且要冷藏.
使用方法:
1.预冲: 生理盐水500ml+肝素20mg冲洗透析器及管路 2.持续给药 肝素持续给药时血液中肝素浓度稳定,抗凝作用稳定 体内首剂肝素 于血透开始前5-15min。肝素 2000IV(16mg)从静脉 端一次推注。按 50-100u/mg 维持剂量 肝素500-2000IV/h从动脉端管路持续泵注 必要时监测凝血常规,调整剂量,使凝血 指 标维持在相应的目标范围。 肝素平均半衰期50min,透析结束 前30-60min停止肝素注入。

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应用与护理

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应用与护理
形成风险增加的情况。
03
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护理
抗凝前护理
01
02
03
评估患者情况
了解患者的病情、凝血功 能、是否有出血倾向等, 以便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和 剂量。
准备透析器和管路
确保透析器和管路清洁、 无破损,并按照规定进行 预处理,以减少与管路相 关的凝血风险。
患者准备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锻炼 、控制饮食和液体摄入量 ,以改善血液循环和减少 凝血风险。
局部抗凝剂抗凝技术
总结词
局部抗凝剂抗凝技术是通过在透析过程中局部使用抗凝剂,如硫酸鱼精蛋白或卡巴克络 等。
详细描述
局部抗凝剂抗凝技术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通过特定的给药方式,如动脉注射或体外循环 回路中加入抗凝剂,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常用的局部抗凝剂包括硫酸鱼精蛋白和卡巴 克络等。这种抗凝方法适用于特殊情况下需要加强抗凝作用的患者,如高凝状态或血栓
个体化抗凝方案的发展
患者特异性因素
个体化抗凝方案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 体重、健康状况、遗传因素等个体特异性因 素,以制定更加精准的抗凝治疗方案。这种 方案能够更好地平衡抗凝效果和安全性,降 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动态监测与调整
个体化抗凝方案将通过动态监测患者的凝血 状态和抗凝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 治疗效果的最佳化。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 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抗凝技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
联合治疗策略
为了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 量,抗凝技术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 。例如,抗凝药物可以与抗炎药物、免疫调 节药物等联合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和减少 不良反应。
跨学科合作
跨学科的合作是实现抗凝技术与其他治疗方 法联合应用的关键。医生、药师、护士等医 疗专业人士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治疗方

血液透析的抗凝技术

血液透析的抗凝技术

血液透析的抗凝技术一、全身肝素化抗凝(一)常规肝素抗凝法1.预冲血液透析开始前先以肝素生理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20mg)冲洗透析器及管路。

2.持续给药法肝素持续给药时血液中肝素浓度稳定,抗凝作用稳定。

(1)体内首剂肝素:于血透开始前5-15分钟。

肝素2000iu(16mg)从内瘘静脉端一次性推注。

(2)维持剂量:肝素500-2000iu/h从动脉端管路持续泵注。

(3)必要时监测凝血常规,并酌情调整剂量,使凝血指标维持在相应的目标范围。

(4)肝素平均半衰期为50分钟,血透结束前30-60分钟停止肝素注入。

(二)肝素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 不良反应(1)出血:某些患者可发生急性脑出血、大呕血等;某些患者表现为长期隐性出血,如出血性心包炎、消化道出血等。

(2)血小板减少症:部分患者在长期应用标准肝素后发生血小板减少,少数患者在应用肝素后3-4天即发病。

(3)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个别患者有荨麻疹、皮疹、哮喘等过敏症状。

(4)血脂异常:肝素激活脂蛋白酶,促进脂肪分解,使游离脂肪酸(FFA)增多,使血液甘油三酯浓度增高。

(5)骨质疏松:见于长期应用肝素的患者,与累积肝素剂量有关,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肝素在骨组织中蓄积影响骨矿化有关。

(6)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下降、脱发等。

2. 防治正常人肝素半衰期为(37±8)分钟。

尿毒症患者可延长到60-90分钟,并且每个透析患者对肝素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故对高危出血患者不宜使用肝素;对于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可选择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对血液透析中突发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肝素,并给予鱼精蛋白中和。

鱼精蛋白剂量为透析时肝素总剂量的1/2。

由于鱼精蛋白半衰期较短,可出现反跳性出血,这时可再给予原剂量的1/2。

使用前先用生理盐水将鱼精蛋白稀释后缓慢推注,再用生理盐水讲内瘘针残余的鱼精蛋白缓慢推入,以防因剂量不足而反跳引起出血。

每个血液透析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血红蛋白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用肝素,并根据医嘱给予其他抗凝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抗凝技术的 应用与护理
标题
历史沿革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血液透析抗凝的护理
总结
历史沿革
没有合适的抗凝方法
早期血液透析进展的一大障碍
➢ 天然水蛭素是早期然水蛭素是早期血液透析主流 的抗凝方法,但因液透析主流的抗凝方法,但因其 严重而多发的不良反应阻止了它进一步的应用。 ➢ 1918年人类发现肝素,但当时制剂不纯,影响了 临响了临床使用。
Qb为血流量,r为空管半径, Δp为外压,l为空管长度, η为流体粘度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血管通路
静脉导管打折或位置改变 置管部位的选择 导管的口径、长度、形状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治疗模式的选择
前稀释
前稀释法减少滤 器凝血发生率
标题
历史沿革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血液透析抗凝的护理
普通肝素抗凝技术 低分子抗凝技术 无肝素透析 局部枸橼酸盐抗凝技术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普通肝素抗凝具有很多优点:
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鱼精蛋白可中和
同时普通肝素是混合物,存在 许多差异性片断,导致药物结 合率、清除率不同,以及其它 问题:
出血发生率高
高脂血症
药代动力学多变 对血小板影响
骨质疏松 脱发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四、局部枸橼酸盐抗凝技术
➢ 抗凝原理:
枸橼酸钠能与血中游离钙螯合生成难以解离的可 溶性复合枸橼酸钙,使血中钙离子减少,阻止凝血 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 输入方法:
枸橼酸钠浓度应为160-1600mmol/L,血液进入透 析器时枸橼酸钠浓度维持在2.5-5.0mmo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即可获 得满意的抗凝效果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法安明
从猪肠粘膜提取的低分子肝素,平均相对分子量为5000 保留抗栓作用,抗凝作用较弱
适用于中、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三、无肝素透析
适用于:
活动性出血、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脑出血、 消化道出血、近期手术、大面积创伤或创伤性检查等
应用肝素有禁忌症者,如肝素过敏、肝素引起血小 板减少症等
维持用药:肝素量10~30U/kg/h(500U~2000U/ h),由静脉端持续滴注。
必要时应随时监测凝血指标
透析结束前30~600~60分钟停止给药
(二)间歇肝素化法
体内首剂肝素:透析前5~15分钟,肝素3000~4000U, 由内瘘静脉端一次性注入。剂量按75U/kg
维持用药:首剂后约1~2~2小时,当ACT延长至1.5倍 时,由静脉端注入肝素1000~2000U。之后根据每半小时 复查ACT的结果,追加肝素,500~1500U/30min
标题
历史沿革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血液透析抗凝的护理
总结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尿毒症患者的凝血状态
正常的凝血机制可由血管因素、纤溶∕凝血因素和血 小板因素三大部分组成,三者之一发生变化,都会引起 凝血系统的变化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下降,凝血因子减少,贫血 导致的血液粘滞度下降是导致尿毒症患者凝血功能不 良的原因,另外某些疾病导致血管条件不良可能在尿 毒症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中出现(糖尿病血管病变,血 管炎等)
耐药问题
过敏反应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肝素的半衰期在个体间差异很大,且随使用 剂量增大而延长,应制定个体化的使用方案, 并在血液净化过程中,密切监测。
普通肝素常用抗凝方法
‡ 持续肝素化法 ‡ 间歇肝素化法 ‡ 小剂量肝素化法 ‡ 局部肝素化
(一)持续肝素化法
体内首剂肝素:透析前内首剂肝素:透析前5~15 分钟,肝素按50U/kg(2000~3000U),由内瘘静脉 端一次性注入。
历史沿革
➢ 直到30年代,肝素得到较好的纯化,才较多 的应用于血液净化,直至现在已成为最常用的 抗凝剂。
随着时代发展,血液净化的抗凝技术在各个 方面(抗凝剂的种类、制剂、使用方法等)都取 得了较大进展
标题
历史沿革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血液透析抗凝的护理
总结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三)小剂量肝素化法
首剂:可给予750U,3分钟后复查ACT或APTT,调整 剂量使结果延长至基础值的140%。根据肝素剂量与APTT 或ACT延长的时间成正比的规律来调整剂量
维持剂量:可予600U/h追加,根据复查凝血指标调整
适用于中、低危出血倾向
(四)局部肝素化
肝素由动脉输入,鱼精蛋白由 静脉回心输入,保持滤器中 (体外循环)肝素化,而对全 身的抗凝作用较轻微。可减少 全身出血。但仍存在肝素的过 敏反应,另外还有反跳现象。 有人认为缓慢、持续输注肝素 和鱼精蛋白可减少上述不良反 应。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膜的材料
膜材影响生物相容性, 进而可影响凝血系统
在体外循环,由于管路、透析器 等人工合成材料尚无法做到完全的 生物相容,故凝血因子的激活将不 可避免
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
透析器形状
透析器的几何性状也影响凝血情况
大口径、短长度的管路有利于 降低循环阻力,提高血流量而 减少凝血的危险
π× r4×Δp Qb= 8× l ×η
(四)局部肝素化
适用于活动性出血、高危出血倾向者
透析器动脉端给予肝素,静脉端给予适当剂量的鱼 精蛋白中和
肝素输入点
鱼精蛋白输入点
dialyser∕filter
反应体外肝素化 反应体内肝素化
反映肝素中和程度
局部肝素化可提供较长的滤器试用寿命 和较低的出血发生率,有一定的价值
缺点: ➢ 凝血指标检测繁琐
持续给药法较间歇给药法并发症少
肝素剂量调整
依据肝素药物动力学测算结果调整,计算肝素敏感 性,从而得到个体的肝素剂量
计算频繁 一般根据经验值给予首剂50ukg然后在首剂给予后 3-5分钟可检测APTT或ACT,根据结果调整用量,一 般使结果延长至基础值的1.5-2倍(180%)
计算原则:肝素使用量与APTT或ACT的延长值成正比
➢ 反跳
鱼精蛋白用量不足
细胞和组织破坏,释放肝素
体外循环的低温促使肝素代 谢减慢 鱼精蛋白的代谢速度比肝素 快,致使后期肝素浓度上升
鱼精蛋白与其他非肝素物质结合
鱼精蛋白渗出血管外间隙,经淋巴 管和胸腔导管再逐渐进入血循环
血浆酶促使肝素由鱼精蛋白-肝素 复合物中释放
血液透析常用的抗凝技术 二、低分子抗凝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