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合集下载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贺知章《咏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后者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对柳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表现了___________的态度,后者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

3.两首诗虽然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什么?4.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中"碧玉"是乐府所写的一位妙龄女郎,这里以此比喻高高的树干。

"丝绦"即丝带,这里以翠绿的丝带喻写纷披下垂的柳条。

B.贺诗中三、四句设问作答,"谁裁出","似剪刀",其意思是春风像碧玉手中的剪刀,剪出了千万条的柳叶。

C.曾诗中"初黄"指柳枝初吐嫩芽,呈浅黄色。

"乱"、"倚"、"狂"表达了诗人愤怒、憎恶、嘲讽的感情色彩。

D.曾诗中"解"读作"jiě",意思是散开、抛洒。

“清霜”指秋天肃杀的严霜。

三、四句的意思是以飞舞的柳絮去遮掩日月的光明,,忘了春夏之后,秋天的严霜将把柳叶剥得精光。

5.关于这两首诗,分析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贺诗用梳妆打扮的碧玉少女为喻,描写了早春二月的垂柳。

又以春风像少女纤纤素手中的利剪为喻,写出春风下柳芽萌发。

这样写使诗的后两句与前两句紧密联系起来。

可以说想象出奇,描写生动。

B.曾诗一反"托物寄兴、言志抒怀"之常格,以所咏之柳比喻某些政治小丑得意忘形、猖獗一时的丑态;告诉人们那些得志小人以蒙骗手段为非作歹,总有一天失势遭殃,受到惩罚。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曾巩诗词《咏柳》赏析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曾巩诗词《咏柳》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

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

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

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

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

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

然而,描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诗歌句句描写柳,句句含情。

试看: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描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

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

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描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

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咏柳》作者:曾巩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早年经历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

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

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谓冠古今矣”。

元稹自己也在《同州刺史谢上表》中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

曾巩《咏柳》原文、注释及译文

曾巩《咏柳》原文、注释及译文

曾巩《咏柳》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咏:作诗以抒发情感。

乱条:凌乱的柳条。

犹:还,仍。

初黄:浅淡的青黄色。

倚(yǐ):倚仗,依靠。

东风:春风。

势:气势。

便:即,就。

狂:狂妄。

解把:懂得,知道。

飞花:此处指柳絮。

蒙:遮蔽。

清霜:白霜。

【大意】
春天刚刚到来,凌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变为浅淡的青黄色,趁着春风吹来,变得摇摆飘扬,气势猖狂。

那些柳絮只知道随风飞扬上天,遮蔽住太阳月亮,却不知道天地之间还有严寒霜冻的时候,那时它们都要枯萎凋零了。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 《咏柳》 作者:曾巩 原文: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 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 遮天蔽日, 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 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 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 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 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 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 第四句以“不 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 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 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 人深思。

早年经历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

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 父亲元宽也曾 经担任过兵部郎中。

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

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八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

前 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

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 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 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 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凤翔是唐代西北要地,有重兵把守,社会一时比较安定,元稹在这里度过了 他的童年。

母亲郑氏贤能知书,善于持家,白居易 曾大加称赞:“今夫人女美如此,妇德又如此,母仪又如此,三者具美,可 谓冠古今矣”。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郑谷《柳》曾巩《咏柳》阅读附答案及对比赏析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

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

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

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

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

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

然而,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诗歌句句写柳,句句含情。

试看: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

“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

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

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

“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专注下一代成长。

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

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曾巩《咏柳》翻译及阅读答案《咏柳》的作者是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曾巩《咏柳》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译文赏析

曾巩《咏柳》原文及译文赏析咏柳曾巩〔宋代〕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译文及注释译文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只懂得用它的飞絮蒙住日月,却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曾巩少即见长于文章,他的文风,雍容平易,不露锋芒,而曲尽事理。

他的一些咏物诗寓意很深,如这首《咏柳》,就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诗的前两句是说: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

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实际上是在为全诗主旨作准备,亦即古人所谓“蓄势”。

蓄足了气势,则必然有力地得出颠扑不破的结论,于是后两句水到渠成,警语立出:那些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到那时它就要枯萎凋零了。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咏柳》是北宋诗人曾巩的一首诗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咏柳》注释①倚:仗恃,倚靠。

②狂:猖狂。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咏柳》译文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咏柳》阅读训练及答案(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诗中指的是什么?(柳絮)(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

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咏柳》试题(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分析其寓意?(2分)(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2分)(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咏柳》阅读答案(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咏柳》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春天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咏柳》赏析: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曾巩《咏柳》阅读练习及答案

曾巩《咏柳》阅读练习及答案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解:懂得,明白。

(1)这首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在文意上也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请简述理由。

(3分)
(3)根据你的物候知识,你觉得这首诗写的是那个季节的景象?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分)
答案:
(1)答:运用了托物寓意。

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讽刺、揭露生活中那些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人间自有正义,最终必无好下场。

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

(2)答:(天地好,“天地”是指代人间。

“清霜”是指代正义。

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正义之气充满人间)(可从修辞、句式及写此诗的用意,主题来析)
(3)答案:初春(或“春季”) 咏柳未变初黄(或“犹未变初黄”) 飞花(任说两词即可)。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的诗词《咏柳》赏析《咏柳》宋•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赏析】诗题为“咏柳”,实为讽柳,这也算是此诗的标新立异之处。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两句写凌乱的柳枝。

柳枝在贺知章的笔下是垂下的“绿丝绦”,是非常美丽的形象。

在曾巩的笔下,柳条是讨人厌的,它的枝条凌乱不堪,而且无生机可言;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首二句,作者抓住了柳条的特色,并使之人格化,丑恶化。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两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意思是说,柳树试图想用柳絮把天日遮住,殊不知到人间还有清霜降临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不正是柳叶凋零之时吗?这两句依旧紧扣柳树的特点,以柳絮纷飞来比喻势利小人妄图蒙天蔽日的行径;以天地间的清霜喻指人间正气;以清霜摧残柳叶的自然现象暗写邪不压正的真理。

咏柳而讽世,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扩展阅读:曾巩的简介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代表作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

曾巩以著称,师从欧阳修门下,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曾巩生于1019年,1057年中进士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分别任过馆阁校、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

在京九年,一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后经本人要求,先后任越州通判,知齐、襄、洪、福、明、毫诸州。

任地方长官十二年。

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关心和帮助解决人民疾苦。

他在任齐州太守时,有一周姓豪族,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任后,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解人民之忧。

齐州地势低洼,常遭水患,他倡修水利,对内外水位进行彻底治理,修渠道、筑水厅,既解决了城内水患,又有利于农业生产,美化环境。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托物言志诗歌鉴赏指导

(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 海棠花早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 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意对即可)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爱花之将谢。
(2012· 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 “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
(1)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 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 来衬托鹰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 也算对) (2)"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 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 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 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 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 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 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 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 妙之处。 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 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 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 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 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 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

咏柳曾巩阅读答案【篇一:《柳》《咏柳》阅读答案】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

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

意思对即可(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篇二:【浙江新高考ib模拟题选(语文)】曾巩《咏柳》】lass=txt>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题目】1.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3分)2.请从“情”“理”的角度鉴赏本诗。

(7分)【参考答案】:1.用“天地”好,“天地”着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2.本诗抓住柳树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的特点,赋予其像征意义,讽刺那些像柳树一样得势便猖狂的小人恩赐“清霜”则是“正义公正”的象征,意味着善恶终有结果,公道自在世间的真理理结合,更好的抒发了作者对那些倚仗权贵,得志猖狂者的憎恶。

同时指出他们最终的下场,对真理正义充满信心。

【参考资料】一、注释:①倚:仗恃,依靠。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比赏析

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赏析李商隐《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赏析 柳属落叶乔⽊或灌⽊的⼀种,枝细长下垂,叶狭长,其中多种有重要经济⽤途,如作⽊材,编篮⽤柳条,或树⽪⽤于鞣⽪,其中少数(如⽩柳和垂柳)为观赏遮荫树⽊。

下⾯是⼩编为你带来的李商隐,欢迎阅读。

《柳》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对⽐赏析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已带斜阳⼜带蝉! 咏柳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

断肠:销魂。

试题 试题 (1)两⾸诗中,李诗以柳⾃喻,曾诗以柳喻⼈,请简要分析两⾸诗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4分) (2)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 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时的.⼩⼈的憎恶之情。

(4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2分。

意思对即可) (2)“逐”字⽤拟⼈⼿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

(2分,⼿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拟⼈⼿法,⽣动地突出了⼩⼈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 对⽐赏析对⽐赏析 两⾸咏柳诗中,李诗以柳⾃喻,曾诗以柳喻⼈;李诗重在抒情,以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时的⼩⼈的憎恶之情。

李诗中的“逐”字⽤拟⼈⼿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

曾诗中的“倚”字运⽤拟⼈⼿法,⽣动地突出了⼩⼈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

曾巩诗词《咏柳》赏析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曾巩诗词《咏柳》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

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

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

古人折柳赠别,有挽留,依依不舍之意。

古典诗歌中,柳这一意象与离愁别绪、思乡怀远紧密相连。

所以,题目虽只有一字,但却主题鲜明。

然而,描描写对象为柳,诗中却无一个柳字。

其实,诗歌句句描写柳,句句含情。

试看:首句半烟半雨江桥畔,描写柳树在烟雨中摇曳多姿。

江桥畔是离别的地点,而柳却偏偏生长于此,不免触动离人的满怀愁绪。

半烟半雨表明送别是在春季的一个阴雨天。

四周烟雾飘渺笼罩,给人一种朦胧之感。

此处诗人用意精妙:一是朦胧的烟雾就像是离人朦胧的眼泪,就像是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

纵观一、二句,描写景清新自然,但又愁绪绵绵。

用语复沓回环,节奏舒缓,平仄声调起伏,与离人步伐缓慢、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十分吻合。

如此愁绪,恰似一江春水,蓄势待发。

第三句会得离人无限泪,一语点破离情,奔涌而至,并迅速弥漫,令人窒息。

会作领会,体会解,连无语的柳树都深受感动,居然体悟出离人之情,可见这愁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穿透力。

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阅读及答案参考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①断肠:销魂。

1.两诗第一句都突出了春柳的特征,两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答:贺诗侧重突出柳叶晶莹剔透,精致美丽。

(2分)李诗侧重突出柳枝婀娜多姿,充满生机。

(2分)
2.两首诗最突出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4分)
答:贺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无形的春风比作剪刀,形象贴切,鲜明生动,抒发了诗人对春柳的无限赞美之情。

(1分)李诗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1分)将春日之柳的'繁盛和秋日之柳的凋零进行对比,抒发了诗人的悲叹之情。

(1分)或:李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柳枝逐东风、拂舞筵,形象生动,明艳可爱。

(1分)
对比赏析
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作于越州(绍兴)。

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
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咏柳(曾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曾巩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标签
讽刺、咏物、春天、古诗三百首、柳树
译文
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狂扭乱舞。

把它的飞絮想蒙住日月,但不知天地之间还有秋霜。

注释
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赏析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关于作者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咏柳阅读答案

咏柳阅读答案

咏柳阅读答案咏柳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柳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柳阅读答案1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

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

意思对即可(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咏柳阅读答案2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2023年咏柳阅读答案

2023年咏柳阅读答案

2023年咏柳阅读答案2023年咏柳阅读答案1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

断肠:销魂。

(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分)(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4分)答案:(6分)(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

(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

意思对即可(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

(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意思对即可)2023年咏柳阅读答案2柳郑谷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柳是传统意象之一。

两首诗同为咏柳诗,但画面风格迥异,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请分别分析。

(4分)(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手法。

(4分)答案:(1)郑诗:描写了一幅江畔桥边柳丝轻拂,依依袅袅、柔美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表达了离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曾诗:描绘了一幅杨柳借东风之势,柳条狂舞柳絮纷飞的画面;讽刺了得势猖狂的恶势力。

(2)郑诗:衬托。

以春风骀荡,杨柳妖媚之美景,衬托离人眷恋之情。

曾诗:比拟。

以借东风之势狂舞之柳比拟得势猖狂的小人。

托物言志(象征)。

借对杨柳的贬抑,讽刺(小人)邪恶势力。

郑诗赏析:题目只一柳字,柳即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巩《咏柳》阅读答案及赏析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势便狂。

解把飞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
①倚:仗恃,倚靠。

②狂:猖狂。

③解把:解得,懂得。

④飞花:柳絮。

【】
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训练及答案】
(1)解把飞花蒙日月中的飞花,在中指的是什么?(柳絮)(2)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柳表达了怎样的用意?
(讽刺得势而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最终没有好下场。


(3)第四句的天地如果改为秋后也通顺。

你觉得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秋后与清霜语意上重复。


(4)用现代散文的语言表达后两句的含义。

(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降临、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试题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

请分析其寓意?(2分)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

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2分)
(3)分析诗中倚字的艺术效果。

【阅读答案】
(1)讽刺、揭露得势便张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用天地好。

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

(3)倚字有依仗、依靠之意,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的狂放之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讽刺了仗势猖狂得志的小人。

注释
•①倚--仗恃,依靠。

狂--猖狂。

这两句形容柳树在绿得很快:柳条似乎还没有发黄,但趁着东风吹暖,一下子便飞快地变绿了。

②解把--解得,懂得。

飞花--柳絮。

③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只看到柳絮飞扬,遮天蔽日,要知道还有清霜临降、柳叶飘零的时候啊!
:
这首诗把柳絮飞花的色写得十分生动。

柳絮在东风相助之下,狂飘乱舞,铺天盖地,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

抓住了事物的特色。

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未变初黄,准确地点出了早春季节,此时柳树枝上刚吐新芽,正是且莫深育只浅黄的新柳。

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炖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