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参与活动积极性不足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积极性不足的一些思考
高校团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素质拓展最重要的平台,对弘扬社会主旋律、丰富青年的情感体验、教育管理服务广大青年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在我院共青团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奇怪的“二八”现象,即20%的青年团员参加了80%的团学活动,其余80%的青年团员对各种形式多样的团学活动或持观望态度或犹豫不决或完全不关心,20%的学生活动群体要么是文体特长生、要么是“被要求”“被组织”的、要么便是学生干部,或者老师助理等等。
怎样吸引80%的青年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是我院团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做了如下三点不成熟的尝试,现向大家汇报。
首先是注重品牌活动的建设与深化,结合专业特色建立品牌活动。
从品牌的概念来看,专业特色是最容易形成而又最不容易被模仿的品牌特征,各学院的建设都应该是本高校独有的专业。
大学的教育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因此团学活动的品牌建立也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活动的定位和建设。
例如,我们学院以经济类学科为范畴,打造的“经济人”案例分析大赛,外贸创业模拟大赛等,既有利于提高同学们课堂上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又有利于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又比如,除了结合专业特色之外还结合社会热点打造品牌。
团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关注社会焦点,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例如结合当前社会就业难的热点问题,学生们普遍存在就业、择业、考研的迷茫,对就业时所须具备的社会实践经历和个人素质能力等方面存在困惑,他们需要的是在大学期间获得真实、实用、有价值的社会信息和就业指导。
为此,经贸学生论坛打造的四大板块之一:“优秀毕业生演讲团”,让低年级的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了深刻的了解,收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将社会热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建立的品牌活动,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更能够提升团学活动的品牌效应。
第二,实施推行学生参与活动的考核、竞争、鼓励机制是调动80%的同学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的有效保证之一。
我院推行第三课堂考核机制,第一课堂是教学,第二课堂指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活动即是效仿第一课堂采用学时记载、活动表现考核以及期末评优奖励的办法,为每一位同学制作第三课堂登记卡,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性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文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对学生素质扩展及参与活动实施了学分管理,学生所参加的品格塑造和人文陶冶类、创业演练类、科研实验类、社会实践类活动,经过审核确认、达到一定要求、获得一定成果的,可以等额抵消学分或者获得奖学金加分。
这样从制度上保证80%的中间群体同学能从学生活动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不断为校园文化建设补充新鲜的血液。
最后一种尝试就是扎扎实实练好内功,点面结合地开展团校培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主
体的综合能力。
所谓点面结合,即是把对需要特殊技能的团干部进行培训与对全体团学干部进行的培训结合起来。
我院团委对全体团学干部的培训分为三类,分别包括业务理论培训、户外素质拓展以及心理素质拓展。
业务理论培训首先是让团学干部、干事了解一下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懂什么,比如说有的团干部分不清团组织名称,不了解团员青年的思想状况和动态,即不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所以,对于团工作很难得心应手地完成。
另外,培训还让他们了解常规工作有哪些,应该怎么做。
在业务培训中侧重于让他们了解学会日常活动该如何开展,从前期策划,到中期准备,再到后期实施,每一步每一个环节会如何承接,遇到问题该如何解决等能力的提升。
此外,通过实施户外素质拓展,打造学习型团队。
我们本周日将组织60名团学干部干事前往苏州的训练营进行“熔炼团队,提升自我”为主题的户外素质拓展培训,培训每期设有一个主题,所有培训内容围绕主题设计。
经过专业、系统培训,团学干部队伍从最初缺乏对未来的竞争意识、缺乏自信、责任心不强、沟通不畅、协调能力差、做事不认真、缺乏主人翁精神等诸多缺陷到最终被打造成为一个爱心、激情、责任、付出、互信、沟通、协作、感恩、全力以赴的学习型团队,团学干部队伍的改变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开发心理素质拓展,完善团学干部的人格。
通过心理素质拓展,可以让受训者直接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去完成一种体验,进行反思,获得感悟。
通过训练活动,使其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默契以及团队领袖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受训者对团队精神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增进受训者的内部团结。
综上所述,能不能有效地改善“二八”现象、调动80%的同学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是检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怎样调动则又能检验共青团工作是否真的做到服务广大青年。
我院努力从制度上保证学生参与活动的有效性,从活动开展上提高吸引力、扩大覆盖面,多听取80%学生群体对学生活动的要求和建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不让校园活动成为青年们的烦恼和负担,努力实现团学活动锻炼学生、塑造学生,服务大家、丰富校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