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考前进行语文知识梳理和高考语文考场基本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考前进行语文知识梳理和高考语文考场基本做(2009-06-02 10:14:12)转载标签:2009年高考语文知识语文考场教育分类:聚焦高考
2009年高考考前进行语文知识梳理和高考语文考场基本做法的意见
李锋丁
过几天就要高考了,这几天观察了同学们的复习情况,觉得不少同学对语文知识的梳理感到茫然,不知做些什么为好。
现就我多年考前一星期内语知复习的指导经验,为同学们提出下例参照意见,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梳理哪些东西?
第一,语言知识。
从全国考卷来讲前四道题,我要求我的学生这些天要做到题不离手,手不离题。
每天用8至10分钟的时间,一定要不停的练这个题,老找这个感觉,不能放。
例如病句,一定要把这六种病句类型掌握了,而且每天做,对号入座这样考试才有把握。
第二,语言表达题。
考察重点,一个扩展语句,一个压缩语段,一个语言得体。
全国高考题,近两年来一卷和二卷主要的也是考察这三个内容。
提醒同学们的是扩展语句考察同学的创新联想,考察同学表述质量。
由短写长,一定是考察同学的表述质量。
表述要有文采,这是扩展语句。
压缩语段,由长变短,一定是考察同学概括能力。
要清楚考察压缩语段具体做法,要求同学对这个语段的句子进行标号,研究句和句的关系,提炼考察的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把题答好。
语言得体更多是日常生活中语文考题,涉及到不少文化常识,你只要将考过的题串起来就可以了。
第三,就是文言文的考察。
按照考试说明,第一点要对文言的语言现象娴熟于胸。
比如考察虚词,虚词有18至20个,如果整个都弄,现在恐怕是没有时间了,就重点抓好几个文言虚词,比如“以、为、其,之,因,而,焉”,掌握常用虚词的用法。
实词方面重点讲究应用。
在文言语段中碰到的实词重视就够了,四种文言句式,大家尤其对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一定要熟悉。
考察翻译题很重要的一个是语言现象都涵盖在被翻译的语句里。
大家注意,我在这里强调的是正确和准确,我觉得不是一个概念,文言文翻译一定要做到准确,而不是翻译大意正确就行了,所以一定对文言文的语言现象要清楚,比如宾语前置句,倒装句中就考宾语前置句。
一定要知道几种情况,疑问句的宾语前置,举个例子“沛公安在”这就是前置句,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这就是否定句宾语前置。
比如“唯利是图、马首是瞻”都是宾语前置。
“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这样把这些东西一定弄很得熟,在考察翻译的时候,就不会出现错误了。
这是文言文的语言现象,考试说明说得很清楚了,但是我觉得同学们应该在最后阶段再敲定一下,对这些语言现象一定要清楚。
文言文第二方面,高考考察的就是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是考察的重点。
牵扯到阅读文言文,无论是全国高考题还是地方高考题都考察文言文阅读,我的意见是抓整体把握,对这段文字一定要从整体上了解意思,这是我的意见。
给大家介绍希望最后阶段大家在这方面下点工夫。
全国高考考察的都是人物传记。
今年是旧课程标准的最后一年,我想不会有大的变化,仍然考察人物传记。
既然考察人物传记,所以离不开人和事,在阅读一个文言段子的时候,首先抓“人”这头,问自己这段里有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是谁,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什么关系。
把“人”这头清楚了,再看“事”这头。
事情一定是主要人物做的,两个问题,主要人物做了几件事,什么事,第一个问题是几件事,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事,如果能够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那么“事”这头你清楚了。
主要人物做了几件事,什么事你清楚了,我觉得这个文言文你清楚了,如果这段文言文的意思你清楚了再错题,好办,是属于微调。
人和事没有把握清楚是大问题,就是没有读懂文字,就需要下大功夫了,读懂了再做题微调,看自己是不是经常错最后一题,或者经常错第一题,实词的使用,在这就要下点功夫,如果自己这个题一错就找问题,到底错在什么地方。
如果总错一词多译的问题就看自己是否在一词多译方面,尤其是考察虚词的时候,为什么产生这种错误,是否虚词使用上还出现问题,在那好好的下点工夫。
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不怕错题要找准原因。
我觉得越到最后越清楚明白自己的同学,是有希望的同学,所谓有希望就是能考上自己理想大学的同学。
一定要清楚明白自己,不要盲目的紧张,或者错了或者怎么着了,要分析好自己错误出现的原因,然后解决。
所以说文言文着重考察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出现的实际问题,就是“迁移”的考察。
抓整体阅读我认为是非常好的,这是关于文言文。
第四是诗歌鉴赏。
我提议同学们最后阶段着重抓三点:
第一点按照考试说明抓景或物。
由景物到情景,然后到情感。
景或物到情景到情感,是意境情感的问题,因为考试说明很清楚的给咱们标出,考察同学的意境,由景到物。
诗歌是什么?诗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景和物是客观存在的,就是咱们所说的“象”。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志”是主观的东西,就是意向。
这两个结合就已经把握住意境由此已经产生出什么样的情感。
这三个关系一定要把握住,是统一的。
第二个重点是比较阅读。
不仅是考一首诗相关内容的比较,或者从写法考察,或者从思想内容考察。
这种比较阅读大家一定要关注,考察知识面更宽一些。
第三是将诗歌鉴赏题五种出题的提问方式及提问变体和基本的答题步骤了然于心。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同学们应扣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是要忠实于原诗,二是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新,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阐述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本诗歌中有一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哪个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诗歌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歌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五是现代文阅读。
不要盲目的感到自己困惑,同学们在现代文阅读方面主要是深层阅读出现问题,浅层次的问题你能对我也对,而深层阅读的问题大家就感到很棘手了。
语文学习基础好的同学能够得到分数,语文基础差的同学就很难得到分数。
深层阅读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的主张等等。
全国高考,现代文阅读还是以散文阅读为主。
我希望同学们在散文阅读中,首先要抓文章的结构分析,把文章的结构理清楚,或理得大致清楚了。
因为现代文阅读高考时间大概就20分钟,详细弄清楚不可能,短时间把一篇文章分析很清楚不可能,全靠底下训练。
大致结构要清楚,尤其要抓段落中能反映作者思想倾向、主张、见解的段落。
散文里同样有表现作者思想情感、思想倾向的见解主张,把这些段落把握住,这是解决深层阅读的关键。
同学们往往在这方面抓得不够,或这种意识不强。
作题就陷入盲目,着重分析作者的这些思想,我想是不是可以能够在得分上更高一些?这是现代文阅读的问题。
这阶段不要盲目认为自己得分好一点就不用复习了,差一点的就没有办法了。
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不清楚的东西要攻克。
我想深层阅读,就是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的思想、认识、见解和主张。
最后,我想谈谈作文。
这时候谈作文是想同学们可以在作文的材料上做一些准备。
我多年指导高三,在这关键的几天时间我要求我的学生,高考前手头上有四五个以上过硬的,生动感人的材料备用。
这是可以用这几天搜集积累做到的。
材料创新是咱们考试说明中很重要的一条,而作文中支撑作文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大家能够伸手做到,这是一方面。
看了这么多年同学的作文,材料用得是不够理想,比较陈旧。
经常初中就已经用了多少年的材料,今天还在用,比如司马迁受宫刑,发明电灯泡的爱迪生不折不挠坚持创造。
我认为这些材料太陈旧了。
改革开放30年,可歌可泣的事有多少,为什么总用旧的材料呢?旧材料不是不能用,只是您不感觉过时了吗?最好用些新鲜的材料。
同样,古人的材料可不可以用,也可以用。
如果这个材料用得很少,或没人用过同样是新的材料,也可以用。
不要重复用大家都在用的材料,我认为那是没有意思的。
材料方面是可以创新的。
请记住陈玉秋教授给我们讲课时说过的,要用有冲击力的材料。
另外,作文的角度也是可以创新的,曾经有一道作文题,“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说坏鸟,不好的现象,于是同学
们都是批判不好的现象。
恰恰有个别同学就谈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各种鸟的声音都有不是一个好现象吗,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出新,我认为那就很好。
做到角度出新,尤其老师阅卷的时候能够提高很多分数。
这是我的经验,同学们是否可以在角度上创新。
记得北京高考好像是2003年考察“包容”,一个学生谈到大包小,然后来了个小包大,小的事物能够包容大的事物。
举了糖果,就是咱们吃得话梅糖的例子,话梅糖纸到今天还是紫色的,话梅糖三个字还是白色的几十年没有变。
这个同学就从吃糖的小包大来谈,当年是满分的文章,首先是得角度新颖。
同学们不妨在写作文前用两三分钟在作文的角度上下点功夫,角度就是内容,在作文的角度上下点功夫,我想能够使作文创新就更得力。
以上所谈,仅为我个人的感受,请同学们在最后复习时,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结合自己高三近几次考试的实际情况,结合考题认真的总结,把失误的地方再弥补一下就够了,不要再多做更多的题,只做题不抬头看路是不行的。
但是我强调,语言知识前的几个小题一定要坚持做,做到考试前。
文言文每天可以做一个小段,找到语感,读、做,再落实,我觉得这个是必要的。
其他的现代文阅读,我认为多做不宜,重点分析透就可以了。
作文也不宜多做,材料上、角度上积累点东西是必要的。
下面补充几种类别的作文审题思路和方法,请各位同学认真阅读和把握。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思路和方法。
1.分清类型,明确要求。
从材料的数量上看,材料作文有单材料和多材料;从材料文体上看有记叙的、说明的、议论的和应用的;从材料的内容上看:有故事、寓言、童话、名言、警句、新闻、诗歌、微型小说、对联等;从材料的语言看,有古文和白话;从所给材料类型的性质看,有正面的和反面的。
了解材料类型,便于分析把握内涵和含义,为立意打下基础。
但仅此还不够,还要明确考题所提出的要求。
2.吃透材料,提炼观点。
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就是整体感知材料的情感倾向,真正读懂材料,而不是断章取义。
材料作文可从多个角度提炼观点,但是提炼出的观点要相互比较,哪个便于入手,就抓住哪个,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切忌四面出击,面面俱到。
3.掌握方法,巧中取胜。
①重点词句法。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推敲,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②执果溯因法。
根据事物的结果去推导事物的原因。
③提示寓意法。
越过现象看本质,悟出寓意,确立论点。
④归纳概括法。
多则材料,归纳他们的同一内涵,确立中心。
⑤联想类比法。
对有些材料可以通过联想类比来进行观点提炼。
⑥逆向立意法。
为使文章独树一帜,卓尔不群,可以逆向思维,确立观点。
二、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
1.字斟句酌,弄清语义。
题目是以词语、词组或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命题者对作文的要求全部体现在这些词语中。
因此,要正确理解题意首先得对题目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弄清语义。
2.抓住题眼,把握关键。
题眼是题目中的关键,一般为一两个字。
题眼的情况有两种:一
是修饰语是题眼。
偏正结构短语的题目或话题,题眼在偏上,因为修饰成分起限定作用。
二是谓语是题眼。
动宾结构的题目或话题,题眼多在动词上,因为动词起支配作用。
3.假如是半命题作文,审题、补题、必须兼顾新颖、选材和立意。
三、看图作文的审题方法。
看图作文的关键就是看图,即审题。
常用的方法是:
1.观察画面要细而全。
首先,要从整体看,看有哪些人哪些物;其次,要细致看,看什么身份,什么特征,什么表情,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联系等。
2.依据图意,展开合理联想。
联系实际让画面鲜活起来。
明确画面的指向性,旨意性。
3.围绕中心合理组织材料。
组织材料要抓住中心,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注意多图之间的联系。
如果是多幅图画,就要看懂每幅图,概括出共同的主题。
四、读后感的写法及一般结构如下:
(一)引:
1.引原作:可以概述原作基本内容,可以直接引原作观点,也可以有选择的只引原作中的某一片段、某一细节、某一句话。
对它做引导式的议论。
总之,这一环节是要交代读了什么、针对什么而感。
2.引感点:即由引述的原作有关内容,点出自己的感受或启示。
这环节类似于一事一议的点论点的环节。
(二)议:
1.议原作:扣住感点,回到原作中,做就事论事的议论。
目的是交待自己感点得来的思想过程,即:对原作相关内容进行议论。
谈谈自己对此的议论、感悟,对它作出自己的评价。
2.议感点:紧扣感点,有议原作引发开去。
可以对自己感物的道理或观点作论证式的议论。
(三)联:
在所给原作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系现实生活中或自己或他人、与感点同理、同类、或相对、相反的现象或经历进行对照,谈自己的看法。
(四)结:
1.照应开头。
2.深化或总结全文。
高考语文考场应注意的几点
第一门考试是语文,每年考完语文后,同学们出了考场都特别高兴,都认为自己答得不错,但是一发成绩却不理想,往往有这样的情况。
考试答题应该注意些什么,我想谈一点体会。
一是做题时间的安排:这一点要合理。
原则上是每一大题多少分值就用多少分钟去做:三大文:文言文阅读,小文阅读,还有大阅读题。
这三个文阅读题40分钟,文言文10分钟,科技文阅读,小文阅读10分钟,大的现代文阅读20分钟。
作文一定留出一个小时。
这样两个半小时还剩下50分钟,这50分钟做什么?基础知识题、文言文翻译、默写、、诗歌鉴赏、语言表达,这些小题用50分钟,这样整两个半小时。
第二点,一定要做到先易后难。
但是先易后难,最后把难题留下了千万不要漏题、空题。
高考最忌讳空题,如果空题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素质,无形中老师对你就会有看法,千万不要空题。
所以,先紧后松,先易后难是对的,但是绝不能空题漏题。
第三点答题卷面。
尤其语文考试,卷面一定要干净、整齐、字迹工整,让人看得清楚明白,千万不能用涂改液。
作文字迹尤其要清楚。
表述如果出现涂涂抹抹,字写得不清楚,老师印象中你的等级就下降。
看了这么多年作文,我阅卷的时候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卷面不干净,真是让老师很烦,那么多的作文老师一篇篇的看,看到你这卷面不干净,看着很吃力,你的等级无形中往下降。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在卷面干净等级上尽量做到好上加好。
语文考试,尤其作文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出现病句。
错别字要扣分,病句也扣分,影响整个成绩。
就是刚才说的老师对你的印象分,对卷子的印象分就不好,无形中就降低了等级。
同学们在作文中间不写错别字,不出现病句。
第四答题表述题:尽量做到分点答题,做到言简意赅。
分点答有什么优势呢,反映该考生思路清楚,表述要做到言简意赅,这样考察了表述,也考察了思维清晰,同学们这点一定要注意。
另外一点建议是:同学们在考场上,看到人家答完自己还没有答完就紧张,心气要平和,不要看周围,踏踏实实把自己积累的东西表现出来。
他考察你什么,根据自己的积累能够表达出来就够了,不要留有遗憾。
在考场上,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还有这样一个经验:语文第一门考,一拿到卷子,拿起笔前两三分钟内有些紧张,这很正常,答了两三分钟后感觉都是自己学过的,这时心情就放开了。
就客观的答题了,就好多了。
慢慢的就进入角色,大家就可以放松了,大家千万不要紧张。
时间稍微延下去,心气自然就平和了,答题就正常了。
客观题每答完一道大题立即将答案选项规范涂写在答卷上,主观题的答题,请每个同学严格在每道题规定的区域上作答。
关于语文考场,我就提醒同学们这几点。
我衷心地祝愿同学们高考成功,我真诚期待着同学们取得辉煌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