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中部崛起战略
我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济 竹
中国科 技信息 2 0 年第 2 06 期
沦 坛 Biblioteka C I CEC N EH O O Y I OMA I a 20 HN S I E A D TC N L G F R T N Jn 0 6 A N N O
我 国中部崛起的战略分析
王楠
摘
有 理 出来,枷 快实现 中部 崛起 仍拣 是必牺 洋 人杯计 的 童太 . 。 挥 耀 逝
郑州 大学
400 50 7
要 :近 几年 . 中部 崛起 已缝 迈 出 7晰 的一 步 。怔 踅・ 1 前到 . 中部 相 时落 后 的局 面还 垃 有根 苯扭 转 , 中部 地 区埴 敲的 巨太 监展潜 力迁 远近 进 面
.
l l I 埘铂 也 _ L 姐世 ” 塌 ” n 化 小
4l  ̄ 的肚小 迁, : f k.1f 、 0 J
甫 .址 辅 l I 鞋艘 【 卅世 l . I 特 ¨ ^ l 址刈I 地 I的 小公 卜 l l/ ] } 绌 L I I : .i, :  ̄ 1 _ g/ 0 "t f F
卅海 !) 【 喜 f ≈ l : .㈨箨 的歧艟 _ 奎q境 『 ¨ 力鹰址划 “ n卅 潍地 眺 }J, 歧谁敏 J , 1 时 妊 1 -
大政 协 眦会l 问祉 会 靠抖r 泛 蔓fl 。 鼬 甘 】 ’ l' 婴 -J Y 和热点 问 。 l 【{I艇 性 心 l l, ! _ 鸵 如 = l 研究 心 “l l I i州 , 起 1题组 所悦的邮 样.・嗣 起 战略 蚍然已} 5 } l I圳 I 叫确挺 m.f迁缺 乏推进的j体 ¨ 阻 】 杯 肼f政 n 特别肚列 “ I 阶 n 忾 认【 啦淋 八 . 5 } 0 } !
“两个大局”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
[ e od ] ” ooe l s aos ; ei a eoo y t r t ee p et f etnr i s.l K yw rs t vr l i tn” r o l nm ; eg a dvl m n o w s r e o ;0 w a t i u gn c h e o e gn d
REN e—p n Xu i g,L U i g I ln
(col f m nt adE oo yo ee U i rt o eho g H f 309,h a Sho o ai n cnm f f n esy f cnl y, ee200 C i ) Hu y H i v i T o i n
o c e t c d v lp n . a e a fs in i e eo me t r l r u d p a t a mb d me t o e t e r ”t o o e al i f l— o n r c c e o i n s f t o y il h h w v rl
一
u . I en w c nu y hesrtg fge t e eo igwetr e in n es ae yo p n t e e tr ,t tae o ral d v lpn s nr go sa d t t tg f h y y e h r
rjvn t gteo d s i se en r es w i eaeC1 igo t o e i e eai l i uta b ss nt ot at.hc w r 8 y l u nw i t e u n h dn r l ih h h T I nh v w
20 年 l 月 06 2 D cⅡbr 06 eele 20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部崛起战略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中部崛起战略一、引言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
全球各地区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愈发凸显。
中部崛起战略作为中国国家层面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与协调,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部崛起战略在推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二、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中部地区指的是中国地理位置居中的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河北、山西等省份。
这些地区在过去发展缓慢,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东部地区发展过快、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等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力求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措施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
三、中部崛起战略的重点措施1.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中部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各地区的联系和协作。
2.产业转移和升级–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实现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同时,推动中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3.人才引进和教育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到中部地区工作和生活。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中部地区的人力资源质量和水平,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中部崛起战略的成效与影响1.经济发展效果–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区域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
2.对区际联系的促进–中部崛起战略通过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引进,促进了中部地区与东部、西部等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了全国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3.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强调了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中部地区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协作,推动了全国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论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与中原崛起
作者简 介: 晚鹏 (9 3一 ) 男 。 谷 17 , 河南舞 IA. r 。会计 师. m 经济师 。
二十多年经济 的高 速增长 , 使约 两亿农 村劳 动力 进 入非农产业 , 大 地促 进 了我 国城市 化进 程。18 极 90 年 一 02年 , 国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由 1. % 提 高 到 20 我 94 3.% 。但是 , 界上人均 G P水平相 当的国家相 91 与世 D 比,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明显偏 低。 目前 , 国还有 约 8 我
( ) 市在 经济发 展 中的作 用将进 一 步扩 大, 三 城 大
城 市圈将成为 区域 经济发展 的主导力量
的 04 … , 国际公认 的警戒线 。 .5 超过 地 区差距 既是 长期 以来 区域经济发展 历史过程 的
综 合反应 , 也是 现实 的内外部 环境 条件差 异综 合影 响 的结 果 , 同时也 与经济 社会发 展水 平及其 所处 的阶 段
低。 ( ) 二 国内统一 市场 建设正在加 强 , 地方保 护仍 但
然在相 当程度上存在
随着基 础设施 的完善 、 场化 改革 的深 入和各 种 市 整顿市 场秩序 工作 的开 展 , 地方 保护 在一定 程度上 受 到了削弱。然 而 , 目前 地方保 护仍 然相 当严 重地存 在
展, 逐步追赶发达地区 , 达到相对平衡 的发 展状态 。找 寻适合 我国国情 的 区域 发展 战略 , 促进 区域经 济协调 发展 , 实现 中原 崛起 , 奋力 是摆 在我 们 面 前 的 当务之
维普资讯
第 9卷
第 1期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U A F HU N HE S N V R I Y O RN L O A G &T U I E ST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及新态势分析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及新态势分析本文介绍了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演进过程,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新态势,探讨了区域发展新布局的主要任务。
一是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二是贯彻“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区域合作;三是完善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四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标签:区域发展战略;演进;新态势;区域协调发展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布局的演进建国至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总体态势为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发展再到协调发展。
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相结合,形成了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1、均衡发展战略布局阶段我国区域发展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目的是为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极端不均衡的情况。
当时,我国工业总产值77%以上集中在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西北和西南地区工业总产值仅占全国的3%和6%。
[1]为加速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资源重点对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一五”时期,国家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地带,[2]并侧重发展内地。
60年代初,国家根据国防战略位置,将全国分为“三线”三类区域,[3]并将建设重点放在三线地区。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内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的31.9%,提高到1978 年的40.1%。
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改变了沿海与内地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非均衡发展战略布局阶段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初,我国实施的是优先发展沿海,最终实现各地区共同富裕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这是因为从国内看,在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后期,全国经济出现效率低下、整体发展水平缓慢等一系列发展问题;而从国际方面看,此时,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趋势。
[4]为此,国家采取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措施,形成了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内地发展的格局。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的发展涉及各种问题,比如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等等。
本文就区域经济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一、区域经济的现状1、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其经济结构的合理性。
在当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于经济结构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
有些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过于单一,重视的是单一产业的发展,忽视了多元化经济结构的发展。
同时,与此相应的资源配置也存在问题,导致了行业内的竞争加剧,影响了各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地区也缺乏经济实力去进行全面发展。
因此,产业布局的调整和改善就显得特别重要。
政府应该鼓励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交流,促进地区之间的产业互补。
同时,需要在各个产业之间进行合理调配,使得各个地区能够互补而不是单一竞争。
3、资源配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许多地方政府配合市场机制进行资源的配置,结果却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配置。
因此,为了进行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有必要对资源进行严格的规划和科学的分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二、区域经济的趋势1、中国的“中部崛起”中国内地地区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因此政府近年来大力支持的中部地区崛起计划已经取得了明显的发展。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是逐渐向中部地区转化,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政府已经拟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税收、资金支持等方面。
2、亚洲的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加强近年来,亚洲的区域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加强,一些新兴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出现为亚洲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外,中国、日本等经济体对于亚洲经济的发展和合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打造城乡融合的经济空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在过去是相对较少的,城乡之间的社会和经济差距也是相对较大的。
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着力点及对策
部地区变强的因素在累积 , 如在科技与创新 、 人才 、 市场机制的 完善程度 、 高端产业 等方面 , 而中部 、 西部及东北地区变弱的因 素也在 累积 。在新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 ,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 中
部、 西部 及东北地 区失去在 未来经济 中的制高点 , 始终 是被动 发展 、 跟随 发展 , 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 这在一定程
问题 , 最 后 提 出 了促 进 区域 协 调 发 展 向 更 深 层 次 、 更 高 水 平 发
展 的对 策 。
差距有所缩小。2 0 0 8 年到 2 0 1 0年 , 中部 、 西部及东北地区国民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 1 2 . 7 %、 1 3 . 6 %、 1 3 . 3 %, 而东部地 区的增长速度有所趋 缓 , 在这一时期仅 为 1 1 . 6 %, 三个地区的增
民族 团结 。十八 大报 告明确提出了 2 0 2 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 康
区生产总值 占各地区总额的比重东部由 5 5 . 7 %下降到 5 3 . O %, 而 中部地 区却 由 1 8 . 7 %提升到 1 9 . 7 %,西部地 区由 1 7 . 1 %提 升到
1 8 . 7 %, 东北地区大体保持稳定 , 由8 . 5 % 略微增加到 8 . 6 ‰ 区域协 调发展政 策实施 后 , 最近几年 虽然中部 、 西部 及东 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 但效果 仍不显著 。 目前区域间 的相对经济差距很大 , 绝对经济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 0 1 0年东
域协调发展思想 。
二、 区域 协 调 发 展 政 策 实施 的 效 果
政 策 。 虽然 国 家给 予 了大 量优 惠政 策 , 进 行 了 大量 的 投入 。 但 效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编者按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刊》长期关注主体功能区定位及优化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樊杰研究员及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刊》曾分别刊登主要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2020年第7期)专题,收到多方良好反馈。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为更好地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樊杰研究员牵头开展了前期研究;目前已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思考和战略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及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途径、综合功能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探索,以及促进高品质空间安全和高质量空间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专题,旨在为研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指导推进。
引用格式:樊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Fan J. Theory, strategy and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樊杰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1408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 1期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新概念。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新问题的凸现 , 这一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早期的研究注重区域协调、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 , 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 , 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 , 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 ; 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 , 涉及同代人之间与代际之间的关系 ; 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 , 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1]笔者比较认可上述观点 , 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和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时 , 改革开发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意扶持 , 使大量的资源和要素向东部沿海聚集 , 并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 而且新的区域合作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 亦存在一些病灶 , 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 , 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 , 双重约束已显端倪。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引起中部省份极大关注;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经济优势,加强现代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拓中部地区大市场,发展大流通。
2006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
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继作出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
促进中部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在中部地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将有利于中国“三农”问题的破解,并通过农民增收最终助推“扩大内需”这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中部崛起”的意义远远超乎中部地区本身。
在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40%,这个地区的山西、江西等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该地区的发展无疑有利于提高中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
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深入中部六省进行调查研究。
先后用50多天时间,赴20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调查,召开了28个不同类型座谈会,就中部地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各地领导进行了交流。
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汉经济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发展;安徽、江西既“东张”又“西望”,一方面积极融入东南沿海,一方面渴盼与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东部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以沿海地区为主导,特别是广东、上海等地。
中部地区虽然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持,如“中部崛起”战略,其发展势头逐渐加快。
西部地区则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的挑战,但近年来在内陆开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显著进展。
同时,东北地区则面临着经济转型的艰巨任务。
二、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1.政策因素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要影响。
例如,中央政府通过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赋予特区更大的自主权、鼓励跨省区域合作等,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此外,国家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帮助欠发达地区提升经济水平。
2.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放度高、资源丰富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投资,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对外资企业的支持和鼓励政策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
3.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地区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为了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中国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
4.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打破了地理和交通上的瓶颈,促进了经济的协同发展。
三、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为了促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通过推出针对性的政策,提高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
2.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鼓励更多的投资流入欠发达地区。
3.加强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4.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
区域经济发展的中 国模式及其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及其启示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推动了中国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统筹规划。
政府在区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政策,如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等,促进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政府还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区域之间的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为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例如,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人员流动。
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中国合理规划了产业布局。
东部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经济环境,重点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中西部地区则在资源开发、能源产业、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承接,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和互补发展。
一些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仅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为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
创新驱动也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
各地纷纷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载体,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通过培育创新型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区域的创新能力。
例如,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其强大的创新活力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区域合作的不断深化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特色。
通过建立城市群、经济圈等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形成了产业集群和规模效应。
“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
“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论文报告:中部塌陷与中部崛起一、引言二、中部地区的现状与问题三、中部地区崛起的优势因素四、中部地区崛起的困境和挑战五、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六、案例分析七、结论与建议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但地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直存在。
中部地区是我国的重要区域,但却长期以来面临着经济困境和发展难题。
中部地区的塌陷,也是整个中国经济内在结构调整的必然产物,中部崛起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中部地区塌陷与崛起的原因、发展路径以及案例分析。
二、中部地区的现状与问题中部地区包括沿海经济带内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地理位置与交通网络等因素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一直相对滞后。
中部地区一方面受到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许多传统行业已经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和北部地区,并且大量的劳动力也随之流失。
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些问题在经济形势下滞后的中部地区尤为突出。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优势因素中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一方面受到中国“转型升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另一方面得益于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等因素,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崛起因素包括:地理区位优势、资源环境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
四、中部地区崛起的困境和挑战中部地区待解决的经济困境,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受限、国际贸易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些困境和挑战,不仅妨碍着中部地区发展的步伐,也让经济崛起的进程更加困难和曲折。
五、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有关中部地区经济崛起的路径,目前国内学界和经济学界也多有关注和讨论。
基于中部地区的现实与实践,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就需要:坚持创新驱动,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培育新兴产业;加速全方位对外开放,深化对外经济合作及贸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升交通物流、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统筹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科学规划城市化、工业化,助推一二线城市的拓展国际市场;加大科技投入与人才培养,大力推进转型升级重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讲解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 1期经济与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是上个世纪 9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提出的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新概念。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 , 专家和学者们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 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发展新问题的凸现 , 这一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如早期的研究注重区域协调、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新的历史时期 , 区域协调发展一方面要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更重要的是强调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 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 , 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
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首先是区域中人地关系的协调 , 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协调 ; 其次是区域中人的协调 , 涉及同代人之间与代际之间的关系 ; 再次是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
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质是利益的追求和分配 , 即效率和公平的平衡。
[1]笔者比较认可上述观点 , 因为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减缓区域经济差异扩大、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和增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所在。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东部沿海地区持续快速发展依赖于我国实行非均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为了促进经济基础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当时 , 改革开发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 先富带动后富 ,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市场的力量和政府的有意扶持 , 使大量的资源和要素向东部沿海聚集 , 并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经济区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 而且新的区域合作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但是 ,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 , 亦存在一些病灶 , 主要是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 ,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对不足 , 资源和环境难负其重 , 双重约束已显端倪。
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
中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摘要:为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本文对我国东西部区域协调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我国东西部地区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四大阶段。
并对1978年以来的表征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主要经验,以期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关键词: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经验一、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历程我国东西部地区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统筹协调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新阶段四大阶段。
(一)均衡发展阶段建国初期,占全国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西北和内蒙古地区虽然国土面积占了全国的45%,然而工业总产值仅为全国的3%;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西藏在全国23%的国土面积上,工业总产值却仅占6%。
为了改变区域差距过大的局面,也为了国防安全的考虑,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采取了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即以内陆地区作为投资重点,尽快缩小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距,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建国后的25年内,我国先后在大西北、大西南投入2000多亿元,形成固定资产1400多亿元,先后建立了25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机构。
1965年至1975年仅十年内,内地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9%,明显快于沿海12.33%的速度;内地工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明显提高,由1965年的36.9%提高到39.1%,提高了2.2个百分点。
该阶段大力推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均衡分布,但也抑制了我国整天生产力水平。
特别是“三线”建设时期,我国将大部分的国防、工业、科技都布局到了西南和西北地区,这种布局方式是完全处于国防安全的考虑,工厂的位置都十分偏僻而且分散,完全不符合工业区位论的布局原则,这也导致了企业的后续发展瓶颈,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也影响社会发展公平性;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发 展,也影响人与自然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 有助于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按照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要求,未来5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要保持在6.5%以 上。实现这 样 的 增 长 目 标 , 需 要 在 遵 循 经 济 规 律的前提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培育新的区域 经济增长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 济轴带”“加快城市群建设发展”。贯彻落实 这些部署和要求,将培育和形成规模不等的区 域经济增长极。 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在经济新 常态下实现新发展,不能再走主要靠资源要素 大规模投入的传统工业化道路,而必须着力提 高经济运行效率。提高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效 率,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按照 “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塑造要素有序自由 流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将进一步促使区域 分工合理化,提高各地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资 源要素空间配置效率。 有助于增进社会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防止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过大,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 要。“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加大对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这 将有力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确保这些地区的人 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有助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要求 各地发展必须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不能 超越生态系统的许可限度。“十三五”时期,国 家将强化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 制度的作用,推动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 展。这将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格局与资源环境 承载力空间格局的匹配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中部崛起战略《经济谍报与竞争情报》课程期末论文作者:刘晨光单位:天津大学材料学院2011级材科三班学号:3011208062时间:2012年5月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中部崛起战略刘晨光(天津大学材料学院2011级材科三班3011208062)内容摘要:中部承东启西,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源基地和劳动力市场,中国经济版图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中部的区域经济崛起。
因此,国家响亮地提出了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并把它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之中作为国家战略予以实行。
本文首先深入分析了中部崛起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意义,指出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减少贫富差距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经济深入调整升级的必然要求。
随后又引用数据表现了中部在中国区域经济中所处地位及其变化,最后本文提出了中部加快崛起,绿色赶超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协调经济发展中三角合作与竞争新世纪以来,国家对各经济区域陆续进行了规划调整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到目前已形成了东部先行先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四个大的国家区域发展规划。
在这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格局下,中部崛起的意义在哪?其现实基础又是什么?中部崛起赶超的出路又在哪里?一、中部崛起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意义中部地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六个相邻省份,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国19.3%的GDP。
中部是我国的人口大区、重要资源基地、农业重地、交通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政策和条件的限制,中部的经济发展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
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是重要的劳动力基地、粮食基地、资源基地和生态基地,它就像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所以中部崛起战略是势在必行的。
中部崛起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各区域间的共同富裕。
而中部是我国土地最广阔、人口最集中的区域之一,中部崛起的力度越大,处于中等富裕水平的地区和人口就越多,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后方就越大,共同富裕的基础也就越牢固。
只要中部崛起的战略得以实现,就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也能缓解区域发展不均衡带来的巨大压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
2.中部崛起有利于推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部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仅仅依靠东部沿海的龙头,也要依赖中西部的广大腹地。
所以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离不开中部,中部自身的崛起发展也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
中部无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科技实力还是资源储量都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在全国均处于不错的水平上,工业化已经进入加速阶段,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各种产业兴起的可能性巨大。
所以可以预见,中部崛起的前景一片光明。
而在崛起进程中,中部必然会掀起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热潮,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大流通战略,构建快捷交通网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
当中国最广大的腹地都完成了现代化时,我国的现代化离实现就不远了。
3.中部崛起有利于东部产业升级和西部大开发,从侧面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对东部沿海来说,中部是东部新兴产品的一个巨大消费市场,还是承东启西的交通要道,有利于东西物流交通。
更重要的是,中部可以承接东部的相对落后生产力的转移,而通过产业转移东部就可以淘汰落后产业,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西部来讲,中部提供大量商品粮,饲料粮和各种农牧产品,可以维持退耕还林还草的进行,保护西部生态环境,为西部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环境。
其次,中部可以发挥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助力西部大开发。
中部还可以作为西部产品的大市场和东西经济沟通的要道。
而所有的这些好处,在中部崛起之后会更加明显,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将最终形成。
综上,中部优势明显,崛起有望并且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有巨大意义。
那么,中部的自身情况又如何呢?二、现阶段中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后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的政策照顾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经济率先崛起,各种产业先后发展起来。
而相对闭塞的中部地区则一度停滞不前,与东部的差距越来越大。
1978年、1992年、2005年东、中、西部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2.41%、30.67%、16.93%;56.86%、27.81%、15.33%;61.69%、25.41%、12.90%。
在1978年-1992年的13年间,东部GDP占全国比重提高了近4.5个百分点,而中、西部所占比重分别下降了2.9和1.6个百分点。
到2005年,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GDP总量占全国比例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总量已超过60%以上,比1978年增加了9.3个百分点,而中部西部地区持续下降,分别下降了5.3和4.0个百分点。
从人均GDP来(看下图),79年到2004年,东中部人均GDP比值一直在扩大。
Figure1东西中人均GDP比较Figure22006年后东中西部GDP增速比较但是事情在2006年发生了变化。
2006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了36条政策措施,提出要把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及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国家的政策很快产生了效果,中部各种经济指标迅速飘红,崛起势头十分明显。
从下图中可以看出2006年后中部的GDP增速开始超过东部,显示了很强的发展后劲。
从此。
中国出现了“西快东慢”的经济发展格局,中西部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08年中部地区GDP总额占中国的19.3%,占比一直在上升,社会总消费占中国的21.7%,俨然成为中国经济版图里一颗新星。
到现在,中部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全面超越东部沿海,经济总量迅速放大,消费实力不断提升,社会投资总额一直维持高水平并持续增大,对外进出口蓬勃发展,外向型经济体系逐步建立。
各省通过大力招商引资,抓大项目,已经形成了很多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工业化水平。
从宏观上看,中部经济的确提升了不少,但是与东部相比的话,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部人均GDP、城镇农村人均年收入与东部相差悬殊。
从发展质量和模式上看,中部仍有多不足,很可能影响后来中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部现在的状况是农业现代化不足,农业包袱沉重;工业大多是东部转移的的环境污染型、资源浪费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少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第三产业、高科技术产业的发展比较滞后。
中部交通、水利设施落后,资金、人才短缺,科技实力较低,劳动力素质差的现实状况都成为阻碍中部更好更快发展的因素。
中部经济迅速发展实际上与政府的大力招商引资、开大项目有很大关系,靠这种以大投入换取大发展的发展战略虽然在眼下可以迅速拉动经济,提高政绩,但在长远却是不可持续的。
总之,中部正在缩小与东部的差距,经济规模发展很快,但质量有待提高。
那么面对所有的这些自身不足和全国范围内区域经济陆续崛起,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的局面,中部更好更快可持续的举起赶超之路在哪里呢?三、中三角:区域合作共赢,绿色崛起才是中部腾飞的出路今年年初,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共同签署了《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省将通过省际联席会议制度携手合作,逐步实现“中三角”区域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五个一体化”,共筑长江中游城市群,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群。
中三角代表了湖北武汉“8+1”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圈、江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它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相距很近的中部省会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呼应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国两个区域经济龙头,促使其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
中三角面积有20多万平方公里。
中三角实际上是一个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概念,是中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战略。
中三角战略的提出势必将加快中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
而这实际上也是在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下提出的。
2009年以来,国务院为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细化了业已确定的区域发展四大板块格局,先后批准了10多个以省域范围为主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如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于是乎各地都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奋力赶超,在这种形势下,中部崛起的战略也细化为环鄱阳湖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皖江经济带和武汉城市圈这几个规划。
国家细化区域经济的发展看似效果显著,却因此产生了区域经济恶性竞争的问题。
各个地区政府因为有了自己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便开始独立经营自己的经济,视周边自己兄弟省市为自己经济发展的竞争对手,与周边区域不合作,不交流。
于是在中部便出现了各区域经济恶性竞争,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的现象,GDP崇拜的妖风也长期肆虐。
东部的发展中曾经也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
上世纪90年代,东部各城市都不注重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合作,而只管自己的经济发展。
新世纪以后,东部各省市也开始认识经济合作圈到给自身带来的好处,于是东部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进程迅速加快。
现在的长三角就是一个跨省经济协作的典型。
现在中国各地经济实力的竞争,不在于城市的竞争。
而在于城市群的竞争。
一个城市只有融入一个大的城市圈中,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各种经济要素的配置,更有效地承担它的经济职责,迅速放大整个城市群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
所以中部要崛起,就一定要加快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大力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反之如果中部各省不能齐心协力、实现经济合作,那么在全国各地区因经济一体化而争相崛起的背景下,中部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只会越来越低。
因此,制订中部跨省区区域经济协作规划势在必行。
只有靠中部各省市自己团结合作,进行经济上的深入整合与互动,才能有效放大中部的经济总量,避免中部被边缘化和中部各个经济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
而中三角战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提出的。
三省目前都站在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沿,共同面临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机遇。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正在进行国家“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鄱阳湖地区正在建设国家生态经济区。
而三者围成的三角区域是三省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它们正逐步成为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湘赣鄂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核心引擎。
只要对中三角的若干城市和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和集成,形成跨省域的经济一体化城市集群,中三角将来就会是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极大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