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酸钴分解机理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图! 试验装置图 " # % ! & ’ ( ) * ( + , ’. 1 + ( ) + $ /0
! 试验结果及讨论
由于工业上, 采用草酸钴分解法生产钴粉, 通常 在草酸钴的分解温度 (或以上) 进行, 分解过程进行 得很快, 不容易显示分解条件的对分解产物的影响。 因此, 有关分解机理试验在尽可能低的温度下 (本试 验为 " 进行。将试样 & # $ %) $ ’ 二水草酸钴置于样 品坩埚 中, 更多的作为 “牺 牲 的 草 酸 钴” 约! $ $! (图 !) 。组装完成 " # $ ’充填于坩埚组套内的空间 后, 将装有试样的坩埚组套放入马弗炉中, 开始升 温, 由室温升到设定温度时间为 ( , 在这个温度 $ ) * + 下保持所需的停留时间后, 自然冷却到 # $ % 以下, 取出样品, 混合均匀后, 称重并测量其含碳量以计算 分解率, 进行 ,-衍射分析测定样品的物相结构, 用 扫描电镜获取其表面形貌。试验结果见下表及图
, 中图分类号: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1 ’ / . ,& 23 & 4 1 5 "6 7 1 5 1 " ) %& 0 1 2 34 5 6 7 8 5
・’ !・ 水和第二结晶水。同时, 二水草酸钴的结晶体转化 为无水草酸钴的结晶体。这个过程在 ! " " # 时即可 完成。但是, 得到的无水草酸钴的 $% 衍射谱线与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 " " ,年+期 手册上的标准有些差别、 且不同样品也有差别, 这可 能表明不同的二水草酸钴和不同分解条件产生的无 水草酸钴的物相结构不尽相同。
・! (・
在草酸钴躯体内的第一次聚集长大的同时或以 后, 在较高的温度或更长的期间内, 也会发生一次聚 集长大后的粉末颗粒之间接触部位的连接、 聚集长 大 (暂称为第二次聚集或长大) 。影响钴粉粒度的最 主要因素是形成钴粉后的第二次长大过程, 它取决 于过程的温度及延续时间,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 的延长而急剧长大。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 " " $年(期 ( )钴晶核及初始钴粉颗粒的形成 ! “碳、 氧缺位的无水草酸钴晶型钴晶体” 中, “碳、 氧原子” 存在阻碍了钴原子脱离原先晶体的点阵位 置, 重新排列为钴的晶格, 随着晶体的碎裂、 比表面 的增加 (即表面能的增加) 、 以及 “碳、 氧缺位程度的 增加, 减少了对钴原子重新排列, 由无水草酸钴晶型 转化为钴晶型的迁移阻力 (即由原来无水草酸钴中 的点 阵 位 置 向 钴 晶 格 的 点 阵 位 置 移 动) 。发 生 了 “碳、 氧缺位草酸钴晶体结晶学上的变化” , 此时钴原 子结晶为发育不完善的、 初始的钴晶簇聚集而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有球化趋势初始的钴微粒。宏观上, 此时样品体积 变小, 外观呈黑灰色, 图 ! 的形貌图中, 可见到原先 的棱角状碎片转化为近球形的颗粒, 由图中的粒度 判断, 新生成的钴粉颗粒度约为" # " $ ! " # % " &。 " ( )初始钴粉颗粒的一次聚集长大 $ 这个过程发生在原先草酸钴结晶体构架的躯体 内, 由于从 “高度碳、 氧缺位的无水草酸钴晶型钴晶 体” 碎裂的碎片互相接近、 且有着相同形状的边界。 所以, 初始钴粉颗粒容易在原草酸钴结晶体的躯体 内互相聚集长大 (暂称为第一次长大) , 与原始草酸 钴粒度和形貌有关。 ( )钴粉的第二次聚集长大 ’
・# "・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 " " /年)期
草酸钴分解机理的研究
黄利伟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北京 ! ) " " " # #
摘要: 利用 $%衍射法、 扫描电镜研究了草酸钴分解过程中, 分解产物的物相、 形貌与分解率之间的相关 性。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分解机理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草酸钴; 分解; 钴粉
! 试验方法
草酸钴分解试验所采用的草酸钴形貌见图 ! 。 分解试验采用的试验装置, 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坩 埚按 “双重钟罩” 形式, 由不同功能的坩埚组套 (图 ) 、 以及由可编程、 精度为 X! + Y 的温控仪控制的马 弗炉所组成。将二水草酸钴样品置于坩埚组套内上 部的” 主坩埚” 中, 更多的草酸钴 (作为牺牲) 填充于 坩埚组合套内的空间, 形成试验样品与坩埚套外的 炉内空气之间的通道。试验初期, 组套内的空气及 分解产生的气体可通过” 牺牲的草酸钴” 内的孔隙慢
"、 "、 "为 , 粉末的形貌见图 . , 其中 " " # / $ " # / . " # $ ( "、 "、 " 为另一批草酸 同一批草酸钴, " # $ & " # / ! " # $ .
图2 3—衍射图谱 " # % 2 & ’ (3 4 5 . . + + ( 5 7 ) $ 6/ 小。所以采用 2 批号草酸钴的试验装置所消耗的 热量相对于 6 批号小, 而进入试验装置的传热速度 是相同的, 所以发生上述现象。但同时也就明: 传热 速度是分解草酸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 是, 分解率与产品的 ,—衍射图形有较明显的对应 关系。 由上表 及 图 " 可 见: 按碳含量计算分解率达 样品还是以无水草酸钴形式存在; 分解 ( . 4 & & 1时, 率达5 已经出现了钴相, 虽然本试验 / 4 ! 1以上时, 中未能确定出现 “钴相” 时的起始分解率。但可以说 明, 新相 “金属钴晶核” 的形成与二氧化碳的形成不 是同时进行的, 先发生分解反应, 排出二氧化碳。分 解率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形成金属钴相。这与原先 的设想, 即形成金属钴晶核的同时, 也产生二氧化 碳, 这种经典的分解机理不同。 初步认为, 草酸钴分解为钴粉的过程可分为几 个阶段: ( ) 结晶水脱除和无水草酸钴晶体的形成 / 含有两个结晶水的草酸钴分阶段脱除第一结晶
钴。
编号 ) " # $ . 2 " (2 ) " # $ & " (2 ) " # / !
" (6) " # $ ( " (6) " # / $ " (6) " # / . " (
时间 / 0 . & / ! ( / $ / .
分解率 / 1 " 3 4 " ! 5 . 4 " # 5 3 4 # " 5 4 $ ( ( . 4 & & 5 / 4 !
( 结语
二水草酸钴在 ( 先脱除结晶 $ " ) 进行分解时, 水以后, 形成无水草酸钴结晶体。然后分解出二氧 化碳, 但仍然保持无水草酸钴晶体结构, 暂且称为 “碳、 氧缺位的无水草酸钴晶体” , 当分解率达 ’ $ * 以上某种分解程度时, 才出现金属钴相。 致谢: 本试验中, + 衍射及形貌图均由隋娟玲高 工完成, 特别在解决从纯草酸钴到纯钴粉的 “中间状 态样品” 成像困难方面, 作了许多努力, 特此致谢。
图! 粉末 " (% ) # $ 形貌图 & ’ ( ) * , ! . /0 * 1 2 3 2 4 .3 6 " # $5 4 7 7 / 2 8 + + 5 品的不均匀性, 个别的草酸钴晶体分解率高于或低 ( )二氧化碳的形成和排除 ! 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 在无水草酸钴晶体中, 氧 于这个值。也就是说: 碳、 氧缺位率达 & ’ ( ) ) * 或更 和碳原子各自脱离原先结晶体中的点阵位置, 同时 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分子, 两者同时发生, 互为因果关 系。形成的二氧化碳分子在草酸钴晶体内扩散离开 结晶体、 进入草酸钴结晶体之间的空隙、 进一步扩散 离开草酸钴料层、 排除出物料系统。$% 衍射分析 表明: 在碳、 氧原子形成二氧化碳脱离无水草酸钴结 晶体的过程中, 钴原子还停留在原先的点阵位置上, 整个晶体还保留了原先的无水草酸钴晶体结构, 但 是碳、 氧原子减少了, 形成 “碳、 氧原子缺位的、 富钴 的无水草酸钴结晶体” 。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 “碳、 氧 原子缺位的无水草酸钴结晶体” 物相结构竟然相当 稳定, 分解产物按含碳量计算的分解率达 & ’ ( ) ) * 万方数据 时, 还保留原来的无水草酸钴晶型的结构。由于样 高时, “碳、 氧缺位的无水草酸钴结晶体” 物相结构还 能稳定的存在。 ( ) “碳、 氧缺位无水草酸钴晶型钴晶体” 的机 + 械碎裂 随着碳、 氧缺位程度的增加, 在 “碳, 氧缺位程度 高的结晶体” 的内部, 虽然没有发生结晶学上的变 化, 但内应力也随着增加。在这种内应力的作用下, 晶体内部发生 “机械性能” 方面的变化。由图 ’ 可 见, 每一个碳、 氧缺位的无水草酸钴结晶体, 延着结 晶体的长度的方向产生纵向贯通或不完全贯通的裂 缝、 以及纵横方向分布的不贯通的裂缝, 并进一步碎 裂成为许多条条块块、 或不规则的碎片。这时, 样品 的外观呈灰白色, 松装密度稍微增加一些。
物相 无水草酸钴 钴 钴 无水草酸钴 无水草酸钴 钴
上表中, 分解时间与分解率之间的关系没有规 律性, 是由试验条件的设置不周密造成的, 试验中, 作为 “牺牲的草酸钴” 仅仅以充填坩埚组套内空间为 标准, 未进 行 定 量。第 一 批 试 验 采 用 6 批 号 草 酸 钴, 第二批进行补充试验时, 6 批号草酸钴已使用 完, 采用 2 批号草酸钴, 由于其松装密度相对于 6 批号较小, 充填作为 “牺牲的草酸钴” 加入量相对减 万方数据
作者简介: 黄利伟 ( , 男, 广东普宁人, 教授级高工 ! W ) ( %)
图< 草酸钴形貌 (= ) > ? @ A / C < D ( ), / + 9 & 9 1 (& 2 + & 4 1 5 " & 7 1 5 1 " ) B B -
万方数据
有色金属 (冶炼部分) ! $ $ #年"期
(9 , , ) 8 5 5 ; 8 ; 8 = > ?@ 8 A 8 > = B C D ; A E 5 E F E 8 G HI 5 ; 5 ; 8 E > ? ? F = 9 8 5 5 ; " " " # # L C 5 ; > : <3 <J I < K : <!
: , ’ 8 4 . " 9 1 + " & C 8 = 8 ? > E 5 M 5 E 8 E 7 8 8 ; E C 8O C > A 8 P 5 B = G = > CG H B G N > ? E G Q > ? > E 8 A R 8 B G P G A 5 E 5 G ; A F N A E > ; B 8 > ; R E C 8R 8 6 KN < O O , , B G P G A 5 E 5 G ; = > E 8 5 A A E F R 5 8 RN 6 = > ; RS T I G ; E C 8G E C 8 =C > ; RE C 8R 8 B G P G A 5 E 5 G ;P 8 B C > ; 5 A PC > AN 8 8 ;R 5 A 6 O K$ K> O B F A A 8 R 5 ;R 8 E > 5 ? N > A 8 RG ; E C 8 E 8 A E = 8 A F ? E A * : ( ) ; ; U G 7 R 8 = : ) ; & 9 $ .L G N > ? E G Q > ? > E 8L G L 8 B G P G A 5 E 5 G ; L GO O % + # V 从理论上讲, 二水草酸钴可直接分解为水 (脱除 结晶水) 、 金属钴粉和二氧化碳。但实际生产过程 中, 多数情况下都通入氢气; 或者在真空 (低压下) 分 解后期, 再通入氢气。分解、 还原过程中, 各种因素 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本文将结合试验对草酸钴分 解过程的机理进行探讨。 慢排出; 试验后期的降温阶段, 作为” 牺牲的草酸钴” 已分解为钴粉, 消耗了因坩埚组套内温度降低吸入 外部进入空气中的氧, 保护了样品中的分解产物不 受氧化。用样品的碳含量计算草酸钴的分解率, 研 究了不同分解率样品的物相、 电镜形貌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