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湖大典初稿选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河湖大典》初稿选编
第3期2007年6月5日
目录
说明 (2)
吉林省
小石河[河短条] (3)
黄泥何[河短条] (3)
沙河[河短条] (4)
珠尔多河[河短条] (5)
宝泉河[河短短条] (7)
查干湖[湖中条] (7)
大布苏湖[湖中短条] (10)
花敖泡[湖短条] (12)
三角龙湾[湖短条] (13)
大龙湾[湖短条] (14)
星星哨水库[库中短条] (15)
浙江省
湖州城市河网[河断条] (16)
菱湖[湖短条] (18)
钱山漾[湖短条] (19)
和孚漾[湖短短条] (19)
南湖[湖短条] (20)
青山水库[库短条] (21)
对河口水库[库短条] (22)
赋石水库[库短条] (23)
老石坎水库[库短条] (24)
椒江[河中短条] (25)
永宁江[河短短条] (27)
长潭水库[库短条] (28)
温椒黄河网[河中短条] (29)
说明
在各流域和省市区的共同努力下,《河湖大典》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有些省市区的初稿撰写工作已基本完成,有些省市区也接近完成,有些正在稳步进行,一些分支的初审工作也在准备中。

保证初稿的质量将是下一步《河湖大典》工作的重点。

为此,专家组在06年11月和07年1月曾先后编发了《<中国河湖大典>初稿选编》第1期和第2期,受到大家欢迎。

一段时间以来,有不少省市区寄来初稿,普遍撰写质量有提高,为适应目前工作的需要,我们选择了吉林省和浙江省的部分文稿编辑成第3期,供大家参阅。

此次选编的文稿,除注意了河湖状况的准确和简洁外,其对每一河湖特色的描述更值得每位撰稿人和审稿者的关注。

两省分处北方和南方,其笔下的河流或湖泊,不论是自然生态或人文生态,形象和内涵都清楚地体现了地域的区别;而同在南方或北方,不同条件下的河湖,其间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其他省市区的文稿质量也有同样的提升,此次选择这两个省,就是希望做个对比。

请大家在撰稿和审稿中,充分注意这个问题。

本期还选编了浙江省的椒江水系的4个条目作为一组刊出,目的是展示条目间的联系。

它们的内容,相互间既有区隔又有联系,不能各写各的,更不能出现矛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还要重复上两期说明中的话,此次选编的文稿都是初稿,未经审稿程序审阅,也未对内容的准确性进行核对,仅供撰稿和审稿中参考。

这些条目的定稿,以经审稿程序审阅后的稿本为准。

《中国河湖大典》专家组
2007.6.5
吉林省
小石河
小石河是牡丹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翰章乡张广才岭山脉新开岭西,由西向东流经敦化市翰章乡、江南镇,在市区东北部汇入牡丹江。

河流总长54.7千米,河源高程860米,河口高程494米,坡度3.8‰,流域面积259平方千米。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625毫米,年内分配不均,6月至9月的占全年70%。

年平均径流量0.7亿立方米。

流域30平方千米的支流为小北沟和柳树沟。

流域属温带湿润气候区的冷凉区,年均气温2.8℃,昼夜温差大,日照较足,一年四季分明。

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4月。

小石河上游植被良好,保存有大量的原始森林。

水量充沛,水质良好,河床稳定。

无工业、农业及生活污染。

景色尤以冬季最美,每年9月底即飞雪满天,至次年五月山下放雾,山中仍雪雾迷茫。

在这八个月里,山岭便是一片银装素裹、晶莹剔透的白雪世界。

雪大时岭上无风,大片的雪花漫天飞舞,白绒绒的雪花厚厚地笼罩山岭,“雪松树挂”漫山遍野,一片冰雪园林。

早在上个世纪,我党老前辈林伯渠曾在此留下“西来峻岭连天白”的诗句。

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外景。

中游于1975年建成总库容1398万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库,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点工程。

日供城市用水4万立方米;电站装机365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0万千瓦时;设计灌溉水田面积1500公顷。

河流下游段环绕敦化市区北端,敦化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县”之称,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靺鞨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在此建立渤海国,被唐玄宗皇帝封为渤海郡王,留有二十四块石、贞惠公主墓等国家级文物。

正觉寺,是北方佛教朝觐地,世界最大尼众道场。

敦化也有龙兴之地之说,清代初敦化被封禁二百余年,直至1881年才设制立县,寓《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的敦风化俗之意,定名敦化。

黄泥河
黄泥河是牡丹江一级支流,因河水中含泥量较大而得名。

该河秋梨沟镇以下河段原称雷风气河,1983年水利区划,将整个河流统称黄泥河。

黄泥河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张广才岭山脉东大砬山,自西向东流经敦化市黄泥河镇和秋梨沟镇,在秋梨沟镇横道河子入牡丹江。

河长82.4千米,河源高程800米,河口高程415米,河道坡降2.9‰,流域面积670平方千米。

有流域面积20~100平方米的支流8条。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636.2毫米。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6—9月的占全年70%。

年平均径流量1.05亿立方米。

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4月。

流域属温带湿润气候区的冷凉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2.6℃,昼夜温差大,年均风速3.1米/秒。

流域内已建成一座库容413万立方米的团山水库,设计灌溉面积0.15万亩,养鱼水面0.11万亩。

流域内上游植被较好,生长有红松、落叶松、白桦、柞木等天然林木,森林覆盖率为75%。

沿河两岸大部分是开阔平坦的草甸子和沼泽地,秋梨沟以下河段为玄武岩U型深谷,河床稳定。

水能理论蕴藏量3850千瓦,可开发容量1500千瓦。

但至2005年尚未开发。

历史上黄泥河流域古木参天,山清水秀,野生动物种类繁多。

盛产狗鱼、细鳞、鲶鱼、鲫鱼等30多种鱼类;狍子、野猪、野兔、山鸡等成群结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中下游沿河两岸林地、草甸子被开成耕地,黄泥河林业局木材采伐量的加大,原始生态、环境已遭破坏,河水由清变浊,泥沙量加大。

20~21世纪之交,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措施,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恢复,野生动物又出没山涧溪流间,但河流鱼类稀少,仅有少量鲫鱼和野杂鱼。

沙河
沙河是牡丹江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烟筒砬子屯北,从东南向西北流经敦化市的大石头、大桥、沙河沿、官地等四个乡镇,在西崴子水电站下游600米处汇入牡丹江。

河流总长186.5千米,河源高程960米,河口高程394米,坡度1.6‰。


域面积1849平方千米,有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9条。

其中,二道河最大,流域面积341平方千米。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570.4毫米。

其中6月至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

年平均径流量4.81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12340千瓦,可开发容量9850千瓦。

流域属温带湿润气候区的温凉区,年均气温3.0℃,昼夜温差大、日照较长、四季分明,无霜期为120天。

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4月。

沙河上游群山葱翠,重峦叠嶂,植被茂盛。

两岸大部分为平坦开阔的草甸子或沼泽地。

在上游支流哈尔巴岭沟下游建有总库容2610万立方米的哈尔巴岭水库,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总库容2200万立方米的大林水库,这两座水库的主要效益是养鱼。

1970年,在大石头镇沙河沿岸曾出土一具生存于七千万年前更新世晚期的完整的猛犸象化石,全长11米,头长1.3米,牙齿如茶杯大小,现存吉林省博物馆。

中下游大部分为玄武岩U型深谷,河床稳定,下游切割深达20米~50米,长约5千米,两岸巨石林立,悬崖峭壁,并有多处岩洞。

河道落差很大,河水湍急,轰然作响,甚为壮观。

中游沙河沿镇沙河岸边有孙船口古城遗址,为渤海国时期所建,辽金时沿用。

主要为确保与上京龙泉府(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间水上通道的安全。

两岸有大面积的耕地,1940年,由朝鲜迁来的农民和当地朝鲜族农民,在中游修建简易拦河坝和引水渠,种植水稻2.7公顷。

到目前已发展为实灌水田面积1500公顷的沙河灌区。

1955年在灌区渠首大桥乡,由当地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试建了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大桥水电站,装机50千瓦。

1957年,大桥水电站全景模型在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该站是东北农村最早建成的小水电站之一,当时被誉为东北第一颗夜明珠。

2005年,大桥水电站经扩建,装机容量达到250千瓦。

在大桥水电站下游沙河沿镇三合村境内,于1980年建成了装机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电站。

2002年,在沿山水电站下游沙河沿镇上沟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沟水利枢纽沙河引水工程,该工程是在沙河干流上筑132米长、22米高的浆砌石重力坝,通过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沟水电站的发电量。

珠尔多河
珠尔多河是牡丹江的一级支流,“珠尔多”系满语“渡口”的意思。

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额穆镇张广才岭山脉老爷岭西南。

流经额穆镇,在敦化市黑石乡丹南村西北入牡丹江。

河流总长80.1千米,河源高程1450米,河口高程366米,河道坡度3‰。

流域面积1750平方千米。

有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1条,其中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为:威虎河、东北岔河、额穆索河、大石头河、小威虎河。

流域年平均降水量665.2毫米。

年内降水分配不均,6月至9月的占全年70%。

年平均径流量6.22亿立方米。

水能理论蕴藏量32190千瓦,可开发量13800千瓦。

流域属温带湿润气候区的冷凉区,年均气温2.7℃、昼夜温差大,日照较足,一年四季分明。

结冰期为11月至次年4月。

珠尔多河源头,地处长白山北麓张广才山脉老白山(原名老爷岭),海拔高度为1696.2米。

老白山山高路险,人迹罕至,保存着较完整的天然原生植被和多种生物群落,是吉林省珍稀濒危植物和珍禽异兽传种接代、繁衍生息的物种资源基因库。

山上有三处瀑布,最大的落差40余米,在树木映衬下形成绿色飞瀑。

高山偃松、牛皮杜鹃、狭叶棉花莎草、泥炭藓沼泽湿化植被等在中国首次大规模发现。

奇峰异石,悬崖陡立,有数百公顷的石瀑,自然造化,形态各异,仍保留着原始风貌。

从源头下行70余千米到额穆镇,两岸山、水、松、石、花等各俱特色。

额穆是千年古城,明朝(1407年)在此设立了驿站。

额穆是满语古地名的缩写,含义是枣形的湖或水边之意,两种说法都与水有关。

清顺治年间,江南名士吴兆骞因科举案发配宁古塔,路经额穆宿驿站曾留下“树梢月犹见,城头角已残。

荒途归五国,归骑发三韩”的的诗句,可见额穆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交通发达的盛况。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皇俄国军队占领了额穆,放火烧毁了半个城,1932年5月17日,侵华日军又把额穆剩余部分烧毁,额穆古城遭到毁灭性破坏。

额穆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据《清稗类抄》记载,吉林每年贡品达百余种,数次往皇宫进贡土特产品,其中大部分由额穆索罗打牲乌拉(满语,是专门给清皇室采集贡品的部门)采集。

如今山野菜、林蛙、人参、高山红景天、黄豆等仍是出口
创汇的拳头产品。

烟叶、水稻等作物,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推行无公害化养殖产品而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额穆人民素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在抗俄、抗日战争中,团结一致,共抵外寇入侵;抗美援朝战争中,青壮年踊跃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了许多英烈,现额穆镇村村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体现当地民风的特别风景。

额穆镇以下至河口共10多千米,两岸谷地多辟为农田。

宝泉河
宝泉河是饮马河三级支流新凯河的支流。

发源于吉林省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东北。

流经公主岭市和农安县,在农安县三岗乡注入洼中高灌区排水系统,经中央排水路汇入新凯河。

流域面积144平方千米,河长28.9千米,河道平均坡度1.4‰。

宝泉河多年平均降雨量509.4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量87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仅占250万立方米,泉水占627万立方米。

这些泉水主要来自宝泉河上游的宝泉、草炭、玛瑙3条河沟。

泉水水质优良,特别是宝泉河的泉水,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甘甜爽口,水中硅酸盐和锶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符合饮料矿泉水的标准。

在宝泉河下游农安县三岗乡永远村境内,于1958年,共青团组织1200名团员和青年,历经170天的艰苦奋斗建成了一座共青团水库。

始建时为小型水库,1970年扩建成为总库容112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为下游3500公顷耕地提供了防洪保护,开发水田500公顷。

20世纪80年代,农安县为解决洼中高地区防病改水问题,以共青团水库为水源,于1983年至1986年兴建了洼中高防病引水工程,使4400户、21865口人和数千头大牲畜结束了饮用高氟水的历史,开始饮用优质自来水。

在宝泉河上游,公主岭市双城堡镇也利用宝泉河的泉水,在玛瑙村建成一处防病改水工程,使双城堡镇两个村群众饮用上优质自来水。

查干湖
查干湖,蒙古名为查干淖尔,意为圣洁而纯白之湖,中国七大淡水湖之一。

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前郭县)西北部,北纬45°09′~45°30′,东经120°03′~124°34′之间。

概述
查干湖是河成湖,历史上曾是嫩江主河道的一部分。

由于地壳运动,气候变迁,河流摆动、淤积等原因,致使嫩江改道,东移至大安台地以东,留下了大安古河道;另一方面,支流霍林河来水逐渐减少,河道逐渐淤积,出口被堵塞,形成了盲尾河。

加之,这里区域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因此,在被称之为“八百里瀚海”的吉林省西部地区造就了省内最大的淡水湖泊。

东、南、北三面被前郭县蒙古屯、八郎、长山三个乡镇围拢,西南边缘与乾安县接壤,西北与大安市毗邻。

东部与北部绕有漫岗,高低差5~20米。

沿湖有农田、草原、树林围绕,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

查干湖形似猪肚,湖面呈狭长状,自东南向西北延伸较长。

湖面纵长37千米,宽17千米,本湖水面面积228.5平方千米。

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28千米,蓄水量5.89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最深达6米。

查干湖水位在130米时,与辛甸泡、马营泡构成一体,其姊妹泡是新庙泡和库里泡。

新庙泡水面面积31平方千米,水位130.5米。

位于查干湖东南岸,相距1.25千米,由引松渠将其贯通,并由渠尾节制闸控制湖、泡之间的水位。

库里泡水位129米时,水面面积14平方千米。

它由查干湖泄水闸和溢流堰相连通,之间相距7千米。

查干湖与两个姊妹泡首尾相连,高程不一,错落有致,总面积达420平方千米。

纪实
查干湖,原称查干泡、旱河,1983年吉林省地名普查时,正式更名为查干湖。

历史上,在宋、辽时期称之为“大水泊”、“大渔泊”。

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记载:“大水泊周围三百里”。

明代查干湖称之为“拜布尔察罕大泊”。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

卓帐冰上,凿冰取鱼。

冰洣,乃纵鹰鹘捕鸭雁。

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弋猎网钓,春尽乃还。

”自辽金以来历代帝王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

元代至清初,这一带江流泡沼星罗棋布,银鱼穿梭,水草肥美,雁鸭栖
集。

沿岸林木蓊郁,田野芳草葳蕤,风景如画。

是辽、金、元几代帝王巡幸游乐的渔猎之地。

清代,这里曾一度成为封建王公的“放生泡”,严禁捕鱼。

到了清代末期,捕鱼业又发展起来。

东北沦陷时期,据日本人岗本正一的《满支水产事情》载:1936年王府屯封建王爷的近亲包彥荣,他从前郭旗取得许可证,于湖心(夹芯岛)建起兴业渔坊,当年冬,出拉网24趟,每趟拉网捕鱼24万斤。

1948年2月出版的《东北经济小丛书·水产》载:当时(嫩江)的主要渔场为大赉城南25千米的查干淖尔(查干湖)。

东西约12千米,南北约40千米,水深4尺,野泡网达24统之多。

1936年各种渔具捕获量百分比为墚子、冰槽子占44%,野泡网占44%,大网4%,其他8%。

墚子、冰槽子、大网、野泡网等冬季渔具占主要部分。

墚子、大网等渔具发祥最早,墚子远在清代乾隆年间即已开始,大网则始于同治年间。

野泡网直至最近始出现,大部分在1930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9年和1960年是查干湖历史上产鱼的黄金时代,当年冬最多出网达48趟。

1960年鱼产量达6142吨,芦苇产量高达30000吨。

20世纪50~60年代,区内来水丰富,当时查干湖水面特别大,南至新庙泡,北至通让铁路以北约10余千米,仅查干湖就有湿地面积656平方千米,湖内主要栖息的鱼类有红鳍鲌、鲤鱼、鲫鱼、鲶鱼等,沿湖浅水域生长着繁茂的挺水型、沉水型和浮水型水生高等植物,主要有芦苇、菖蒲、菱角、芡实等。

芦蒲等水生植物,高2.5米左右,人在草地行走十分困难。

沟汊等一些地方长有塔头等植物。

野生动物狼、狐、獐、狍等种类繁多。

野生禽类山鸡、鸭、雁成群结队,产卵季节草地上各种鸟蛋多不可数。

在1962年以后的10余年中,由于查干湖主要水源区人类活动加剧,霍林河上游修建了罕嘎力、兴隆、胜利、大段等水库,层层蓄水,洮儿河较小的水流又被堵截,使湿地面积明显退缩,查干湖湿地面积缩小到23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184平方千米,芦苇面积47平方千米,面积虽然缩小但还能出船捕鱼。

但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查干湖大面积湿地逐步退化,趋于干涸。

水面仅存50平方千米,湖水变色,水质的PH值由原来的8.5逐渐上升到12.8,鱼类及湿地动物、植物近乎灭绝,整个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灭顶之灾,素有“天然宝库”美称的查干湖变成了鱼苇绝迹、盐碱泛起的“害湖”。

由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雨量逐渐减少,大风天气逐年增多,大风卷起沙碱漫天飞扬,遮天蔽日。

湖区周边群众生活日趋贫困,一些渔民仅靠熬碱度日。

1976年,中共前郭县委、县政府在几乎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带领全县
各族人民,靠手抬肩挑,经先后两期,历时八载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84年修通了一条长53.85千米、底宽50米的人工运河——引松渠,使松花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查干湖。

引松渠不仅给查干湖注入了新的生命,也明显地改变了自治县区域性的自然状况与生态环境,使这里的渔业生产,芦苇生产和旅游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到21世纪初,查干湖水域面积已由工程开通前的50多平方千米扩大到420平方千米,湿地面积达到了514.2平方千米,年产鱼稳定在3500吨左右。

查干湖盛产的胖头鱼获得了国家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双认证。

被誉为“世界奇观”的查干湖冬捕规模(每日出6趟冰下大拉网,每网60人,共计360人作业)和单网产量(14.9万千克)于2005年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查干湖已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并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查干湖边的青山头,早在13000余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居住,一直到距今四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仍然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查干湖东北十余千米的辽金古城塔虎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吉林省内规模较大、保存比较完好的辽金古城之一。

塔虎,蒙语为“胖头”之意,因查干湖和古城周围江河盛产胖头鱼,故得此名。

相传1211年,成吉思汗率领九万蒙古铁骑,在大水泊(查干湖)边焚香祭拜。

他认为,山水是天神赐予蒙古民族的恩惠,是兴旺发达的守护神,并向大水泊中洒马奶,宰杀了九九八十一只绵羊,供奉在岸边,以示祭祀,从此,查干湖就有了圣湖的说法。

查干湖还是清孝庄文皇后的发迹之地,她是辅佐清朝三个皇帝开创全盛时期的重要人物,她认为查干湖这块圣水,给她带来了好运。

查干湖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草原风情和淳朴的蒙古族风俗,为全面进行旅游经济开发奠定了基础,吸引多部影视剧来此拍摄。

几年来,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同时,编制了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和查干湖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按照规划要求,确定了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宗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发展格局。

按规划,完善旅游设施。

随着建设与保护的并重,方针的贯彻落实,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已形成了集旅游、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大布苏湖
大布苏湖为盐碱湖,“大布苏”即蒙语“盐碱”之意。

原称大布苏泡,1988年改泡为湖。

位于吉林省乾安县城西南约35千米,地理坐标在北纬44°51′~45°46′,东经123°37′~123°42′之间。

概述
大布苏湖处于松辽平原西部沉降带中心,是嫩江和西辽河之间广大闭流区内的较大湖泡之一。

湖泡总面积为56平方千米,雨季有水面积约为37平方千米,水面标高122米,湖底海拔高程120.5米。

泡水为碱水,丰水期水深1.5米,枯水期平均0.5米,蓄水量60327万立方米。

湖区年降水量在404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1243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145天,日照4410小时。

纪实
湖周围有水蚀面积31平方千米,百米以上侵蚀沟18条。

湖东岸有明显的两级阶地。

两级阶地标高为150米,阶地前沿高差为20米。

这个阶地前沿黄土状土,因被雨水冲刷切割形成了当今奇特的“狼牙坝”地貌景观。

此种景观在湖东岸学字井一带发育最好。

两级阶地的一级阶地,标高为140米,高差1~2米,向西倾斜,冲沟发育而破碎。

湖东岸称之为“黄土斯特”地形。

形成南北长7.50千米,东西宽约1千米的地下泥林,有“土林”和“蘑菇状土柱”,还有侵蚀陡崖、金字塔状的“土塔”,有的外形像“土桌”、“土堡”、“土坎”等奇形怪状。

在泥林的最北端北泉沟,有当地称之为“陷兽沟”的一条长1000多米,深50米的大峡谷。

2000年6月,在这里一次性出土了几百件2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其中有披毛犀、猛犸象、虎、原始牛、野驴、骆驼等18种。

1964年,在大布苏泥林地下曾出土一具类似山顶洞人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在泥林对面,是大布苏古墓葬群,这是青铜器时期的墓葬群,它的特点是“竖葬”。

而中国目前还没有“竖葬”的记载。

在湖北、西、南三面陡崖与水面之间,有不太宽的斜坡,东和东北还有较宽的洪积平地和泥炭沼泽湿地。

北岸冲沟发育,是典型的水土流失区。

大布苏湖已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名录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大布苏湖形成的时代,可能在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初。

湖水质由淡水转为碱水的时间大致为全新世晚期。

盐碱成分来源,主要是地表径流从四周汇入的钠离子。

在水呈强碱性,PH值10~11。

湖水化学特征与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
系,湖形成初期,气候温暖湿润、湖体为淡水所充填。

后来由于气候趋于干旱、风力强、蒸发强烈,湖水浓缩,水位下降,致使湖内形成重碳酸钠、重碳酸氯化钠镁型水。

湖含有丰富的盐、芒硝和碱,据20世纪60年代考察记载,矿床储量为:盐232万吨,可开采量153万吨;碱139万吨,可开采量为75万吨;芒硝202万吨,可开采量137万吨。

每年在300多平方千米的集水面积上带入湖中大量的盐、碱、芒硝。

大布苏湖周边的近代文明始于盐碱,至清末达到鼎盛时期,当时熬碱用的大铁锅周长3.45米,产品远销至河南、山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大布苏的“土盐”也很出名。

盐碱业的兴旺带动了陶瓷业的发展,大布苏湖周边的烧陶窑遗址有30多座。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盐碱业虽已衰退,但至今仍是乾安县发展商品经济生产基地之一。

1976年,由国家投资在湖北岸建立了大布苏化工厂,年产纯碱3000吨。

近几年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慕名而来,对大布苏做了多方面的考察,据有关考古资料记载:大布苏湖沿岸尤其东岸,从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居住。

当时气候温暖湿润,许多低洼地积水成湖,动植物繁盛,鱼类蚌类得到迅速繁殖。

在这样水草丰富的地方,居住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从事狩猎和捕鱼等生产劳动,到距今三千年左右,这里居民开始使用青铜器,以后气候逐渐干旱,但也有辽金及以后时期的居民留下的遗物。

它们不仅成为今天研究大布苏湖沿岸历史的实物资料,而且是探讨本区自然环境变迁的科学依据。

花敖泡
花敖泡属松花江流域闭流区的河成湖。

位于乾安县城西约12千米处,地理坐标在北纬45°02′~45°58′,东经123°49′~124°55′之间,为桶形泡子。

花敖泡所在地区属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温差悬殊,四季分明。

年降水量在404毫米左右,年蒸发量为1243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145天,日照4410小时。

闭流区内地表水非常贫乏,花敖泡水面面积受降水量影响很大。

据1985年《乾安县水利志》统计,花敖泡总面积19.94平方千米,丰水期水面面积13平方千米,枯水期水面面积12平方千米,水深1.4米,蓄水量1699万立方米。

泡水为碱水,适合养鱼。

1985年之后,由于干旱少雨,花敖泡水面缩小,趋于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