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里有什么八月的乡村,是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家萧军最富盛名的小说,他甚至因为这部小说受到鲁迅的认同,在作品中强烈表现了东北满洲人民誓死保卫家乡,保卫国家领土的决心和毅力,细致地描写出了在当时的环境下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和某些思想,也是对抗战时期情形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就这部小说里面的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及其人物性格等方面阐述我各人的观点。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对这部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满洲,抗战时期最先沦陷的地区,通过这部小说我们清晰的以小见大,从这个小小的部队看到了整个东北地区人民抗战的情形。
他们虽不是正宗的军队,但是可以看到在面对国家沦陷时的农民阶层的思想的觉醒,他们勇于参加到革命之中,为了家乡,为了祖国,他们的顽强毅力和决心值得我们肯定,虽然中间也出现过一些小纰漏,但是这正是这部小说内容的真实性的体现。
其次是这部小说的语言特色。
从这部小说我们还可以看到那个年代,那个地区的语言特色。
比如,作者用到了很多的“底”——“我底祖国,我底母亲!”;比如作者在很多直接引语用到了语气词“啦”;比如作者用到了一些东北方言“敢情”等等,都很明显地向我们展示着这些语言特点。
最后,谈谈我对这部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一个是萧明,小说中点明他是刚读完书的学生,也就是那个时候人们常说的知识分子阶层,虽然带有强烈的抗战意识,但是一些区别于其他农民阶层的性格还是十分明显的。
比如,他不随便和其他部下开玩笑,比如他和安娜的爱情,带有些许浪漫色彩,革命并未阻止他对爱情的追求,这些都使他在这部小说中的形象得以突出。
第二个便是小说中的两个女主角之一的李七嫂,她代表了抗日战争年代饱受糟蹋和侮辱的广大苦难妇女,丈夫,孩子,情人均死于敌人手下,自己也被糟蹋得不成人样,虽然没能真正参加到战争中,但是从她身上看到的对于抗战的认识的觉醒却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个就是安娜了。
她是一个有知识的觉醒女性想象,积极参与到革命洪流之中,在革命期间竟然陷入恋爱之中,更出乎意料的是她大胆到敢于枪毙自己的恋爱,她的坚强,勇敢是显而易见的。
孙守名:八月的乡村【附赏析文章】
孙守名:八月的乡村【附赏析文章】孙守名:八月的乡村【附赏析文章】编辑:建老真人作者:孙守名忽拉拉一阵突出其来的骤雨,北方八月的乡村便又沉浸在清爽和温润之中。
北方,八月的乡村是燥热少雨的,农人挥汗如雨般在田间地头、院落厨房做着各种活计。
不过,早年些的乡村并非如此,雨水特别勤。
清晨起来,有些燠热湿潮,趁着毒辣的阳光还没有爬上树梢,沿着崎岖的田间小路,歪歪扭扭地走入比人还窜出半头的玉米地,还没来得及耨上几株草,漫卷的乌云已从遥远的西北方山呼海啸狂奔而来。
赶紧收拾些农具回家,只迈出三五步,豆大的雨点便哔里叭啦地砸向你。
肥硕的玉米叶啊,嫩绿鲜活的柳叶啊,还有那些还沉醉在梦乡中的杨叶啊,便在雨点声中抖颤着,承受着北方雨水的焰火般的洗礼。
八月的乡村,大大小小的池塘是最迷人的梦幻。
池塘,是乡村的岁月记忆。
一场雨过,满池盈盈,四周枝叶婆娑的柳树俯首向水,沉沉稳稳地汲取着甜滋滋的水份。
种类繁多的鱼儿飘浮在水面,唼喋嬉戏。
那些被夏季潮湿的空气憋闷已久的青蛙,鼓起腮颊,演奏出美妙的江北曲调,哇,哇哇,哇哇哇……一声,两声,众蛙和鸣,天地浑然,青草间,绿树下,瞬间全都成了音乐的海洋。
这时候最热闹的还要属于那些喜欢游水的孩子。
七八岁,年龄太小,大人一般是不放心你跳进汪洋般的池塘中的,你只有眼睁睁观看的份儿。
十八九岁,年龄过大,不宜脱得光光溜溜地跳水,那些隔壁的婆婆,邻家刚过门的媳妇,都会说你不害臊。
十四五岁的年龄,对于乡村的池塘,是再适宜不过了。
大雨一停,飞奔池塘,脱得一丝不挂,做些起跑动作,然后助力发跑,腾的一声,凌空飞起,随后,轻轻地,如惯水的鱼儿般落入大水中,三两分钟后,从离岸很远的水中钻出头来。
看看四周,池塘中早已是欢腾一片。
鱼儿最喜欢乡村的夏季。
草鱼啊,青草啊,鲤鱼啊,鲫鱼啊,还有鲶鱼,一旦到了雨季,大大小小的沟渠、方方正正的田地便成了它们快活的乐园。
漫天的大雨刚过,长满青草的沟沟渠渠里便流淌着从各处汇集而来的水流,那些不甘寂寞的鱼儿早已从池塘中悄悄跑出,不顾养鱼的主人家是否着急懊恼,先逃出来自由自在一番再说。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引言概述:八月的乡村,是一幅充满生机和美丽的画卷。
在这个季节里,乡村的大地上绿意盎然,田野里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成熟的果实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本文将从自然景观、农田生态、乡村文化、农民劳作和乡村旅游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八月的乡村的美丽与魅力。
一、自然景观1.1 丰富多样的植被:八月的乡村,植被生长旺盛,各种花卉、树木和灌木丛生。
郁郁葱葱的树木为乡村增添了一抹绿意,花海绽放的美丽景象令人陶醉。
1.2 清澈的溪流:乡村的溪流在夏日里显得格外清澈,流水潺潺,清凉宜人。
溪流旁的石头和树荫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休憩的好地方。
1.3 壮丽的山峦:八月的乡村,山峦起伏,远处的山峰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
山脉之间的峡谷和峡谷中的瀑布更是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二、农田生态2.1 金黄的麦田:八月的乡村,麦田已经成熟,金黄的麦穗在夏风中摇曳生姿。
麦浪翻滚的景象令人陶醉,也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2.2 绿色的稻田:稻田里的稻谷已经长势喜人,一片绿油油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稻田中的蛙声和蝉鸣更是给人带来了乡村的宁静与祥和。
2.3 多样的果园:乡村的果园在八月里丰收的季节,各种水果成熟了。
苹果、梨子、葡萄等各种水果挂满枝头,香甜可口,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三、乡村文化3.1 民俗活动:八月是乡村举办各种民俗活动的季节,如农民集市、乡村庙会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乡村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2 传统手工艺:乡村的传统手工艺在八月也得到了展示。
如编织、木雕、陶艺等,这些手工艺品展示了乡村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购买。
3.3 乡村音乐舞蹈:乡村的音乐舞蹈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八月的乡村,人们会举办各种音乐舞蹈比赛和晚会,展示乡村人民的艺术才华和生活情趣。
四、农民劳作4.1 丰收的季节:八月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结果,也是他们期盼已久的丰收的季节。
农民们在这个季节里忙碌着收割庄稼,为明年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引言概述:《八月的乡村》是一首描绘夏日乡村景色的诗歌,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充满生机和漂亮的夏日乡村体面。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夏日的天空、大地、植物、动物和人们的生活,通过详细描绘每一个大点下的小点,以及总结,全面赏析《八月的乡村》。
正文内容:1. 夏日的天空1.1 天空的蓝色:诗中描绘了湛蓝的天空,代表了夏日的明朗和晴朗。
1.2 白云的飘逸:诗人用“飘逸的白云”来形容夏日天空中的云朵,给人以轻盈和自由的感觉。
2. 大地的景色2.1 金黄的麦田:诗中描绘了成熟的麦田,金黄一片,给人一种丰收的欢跃。
2.2 绿色的草地:夏日乡村草地绿意盎然,给人一种清新和舒适的感觉。
2.3 清澈的小溪:诗中描绘了清澈的小溪,溪水徐徐流淌,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3. 繁茂的植物3.1 高大的树木:夏日乡村树木葱茏,给人一种繁茂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3.2 花朵的绚烂:夏日乡村花朵盛开,五彩斑斓,给人一种漂亮和芬芳的感觉。
3.3 果实的丰盈:夏日乡村果实累累,给人一种丰收和欢跃的感觉。
4. 活泼的动物4.1 鸟儿的歌唱:夏日乡村鸟儿欢快地歌唱,给人一种活力和欢乐的感觉。
4.2 胡蝶的翩跹:夏日乡村胡蝶翩翩起舞,给人一种轻盈和优雅的感觉。
4.3 昆虫的嗡鸣:夏日乡村昆虫嗡嗡作响,给人一种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5. 人们的生活5.1 田间劳作:夏日乡村人们辛勤劳作,给人一种勤劳和奋斗的感觉。
5.2 田园生活:夏日乡村人们过着宁静而安详的田园生活,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5.3 乡村的欢乐:夏日乡村人们欢聚一堂,共同享受丰收的欢跃,给人一种欢乐和幸福的感觉。
总结:通过对《八月的乡村》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夏日乡村的漂亮和生机。
从天空的蓝色和白云的飘逸,到大地的金黄麦田和绿色草地,再到繁茂的植物和活泼的动物,最后到人们勤劳劳作和快乐生活,诗中展现了夏日乡村的多样景色和生活场景。
这首诗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乡村生活的夸姣,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憧憬。
八月的乡村阅读题答案
八月的乡村阅读题答案①八月的乡村,大大小小的池塘是一枚又一枚迷人的图章。
一场雨过,满池盈盈,四周枝叶婆娑的柳树俯首向水,沉沉稳稳地汲取着甘甜。
鱼儿飘浮在水面,唼喋嬉戏。
那些被夏季空气憋闷已久的青蛙,鼓起腮颊,装点在池塘各个角落,演奏出美妙的江北曲调,呱,呱呱,呱呱呱……一声,两声,众蛙和鸣,天地浑然。
青草间,绿树下,瞬间全都成了音乐的海洋。
②这时候最活跃的还要数那些喜欢游水的孩子。
七八岁,年纪尚小,大人不放心你跳进汪洋般的池水中,只有站在塘边艳羡的份儿。
十八九岁,年龄已大,不宜脱得光光溜溜跳水,那些隔壁的婆婆和邻家刚过门的媳妇,都会说你不害臊。
十二三岁的年龄,是再适宜不过了。
大雨刚停,飞奔池塘,一丝不挂,做些起跑动作,然后助力发跑,凌空飞起,“腾”的一声,如戏水的鱼儿般落入浩荡的池水;三两分钟后,从离岸很远的水中钻出头来。
这时,池塘中早已是欢腾一片。
③八月的乡村,柳荫匝地,槐叶沁香,绿意盎然,是避暑的胜地。
吃过午饭,拿张凉席,找个僻静去处,寻个枝叶繁茂的树下,铺开席子,往上面一躺,饮点酒微醺最佳,这样就可以悠哉游哉地沉入甜美的梦乡。
当然,只要你心情好,还可以读点富有诗情画意的书籍,还可以听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枝间、草窠中传出的蝉鸣。
蝉是北方夏季最具特色的音乐师,比起那些高堂庙会上演奏的曲子,蝉鸣会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和思乡的情怀。
④乡村的夏夜,是浪漫多情的季节。
天一擦黑,你就得早早地掇条板凳奔向村中宽敞的场院,那儿正有一场电影或一出戏要演出。
占个地方听戏,这是早年乡村的习俗。
戏种,在北方的乡村式样繁多,梆子、柳琴、豫剧,什么都有。
那些说书的,早早摆开场子,锣鼓三通,便敞开嗓门,用破锣般的调子,演绎出五花八门的戏来,上天可摘星辰,入地可捉鳖蟹。
岳飞、包公、杨家将,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讲着讲着,已是三更时分,说书人故意卖个关子,于最紧要处戛然而止。
听书人正耳热心跳,非要再来一段不行。
再来一段再如此,看看天色渐晓,说书人和听书人实在无奈,便只好悻悻离场,把希望和美妙留待翌日晚上。
萧军《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传播
萧军《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传播作者:郑朝然来源:《对外传播》2019年第05期《八月的乡村》是较早被译为英文且在美国取得一定传播效果的中国近现代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二战”为背景,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太平洋战场上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1934年,萧军完成了小说《八月的乡村》的创作,署名田军。
小说一经发表就在文坛引起轰動,很快被翻译为英、俄、德、挪威、瑞典等语言并在多国出版发行。
其中,英文全译本《八月的乡村》由译者伊万·金(Evan King)翻译,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作序推荐,于1942年在美国出版发行,并获得很高的评价。
一、《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馆藏情况图书馆的馆藏是衡量一本图书思想文化价值的重要标尺,因此,《八月的乡村》的中文原本和英文译本在美国图书馆的收藏数据可以从一定角度上说明这部作品在美国的传播情况。
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即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可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通过检索本部小说相关数据,可分析《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影响力。
(一)英文全译本的馆藏状况英文全译本《八月的乡村》在美国传播状况良好。
据OCLC数据统计,《八月的乡村》在美国出版四次,其中三次集中于“二战”期间,且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呈依次递增的趋势。
《八月的乡村》在美国首次出版于1942年,出版社为纽约史密斯·达雷尔出版社(Smith & Durrell),作者名为田军(Tien Chün)。
该版本图书在美国的传播范围较广,美国的50个州中有47个州共计215家图书馆馆藏了这部作品。
从图书馆类型看,大学图书馆和社区大学图书馆所占比例达到90%,而其余10%则为公共图书馆。
在47个州/市中,馆藏图书馆数量最多的是加利福尼亚州,有27家,紧随其后,纽约市和俄亥俄州均有18家,宾夕法尼亚州16家,伊利诺州10家,马萨诸塞州8家,康涅狄格州8家。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引言概述:八月,是一个充满丰收和丰盛的季节,尤其是在乡村。
乡村的八月,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丰盛的果实,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和生机盎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八月的乡村之美。
一、丰收的果实1.1 金黄的稻田:八月的乡村,稻田里金黄的稻谷随风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1.2 红彤彤的果园:果园里各种水果红彤彤的挂满枝头,香甜诱人,让人垂涎欲滴。
1.3 绿色的菜园:菜园里各种蔬菜长势喜人,绿叶嫩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人感受到生机勃勃的气息。
二、和谐的田园生活2.1 农民劳作:八月的乡村,农民们在田间劳作,忙碌而又充实,他们的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
2.2 田园风光:田园里的风景如画,远处的青山碧水与近处的金黄稻田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
2.3 乡村生活:乡村里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又充实,清晨的鸡鸣犬吠,傍晚的落日余晖,让人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安宁。
三、丰富的乡村文化3.1 乡村节庆:八月的乡村,各种传统节庆如丰收节、中元节等活动丰富多彩,吸引着游客和游人前来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
3.2 乡村手工艺:乡村里传承着丰富的手工艺文化,如编织、木工等,这些传统工艺代代相传,展现着乡村人的智慧和技艺。
3.3 乡村美食:乡村的美食丰富多样,各种地道的乡村美食让人垂涎欲滴,传统的烹饪技艺更是让人大饱口福。
四、清新的乡村空气4.1 绿树成荫:乡村里绿树成荫,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呵护和慷慨。
4.2 鲜花盛开:乡村的田间地头,各种鲜花盛开,芬芳四溢,让人沉浸在花海之中,心旷神怡。
4.3 晨雾弥漫:清晨的乡村,晨雾弥漫,宛如仙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和美妙。
五、和谐的人文环境5.1 乡村人情:乡村人情淳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让人感受到一种温馨的家的感觉。
5.2 乡村风情:乡村的风情独特而又韵味十足,民俗文化、传统习俗等让人感受到一种淳朴的乡村风情。
5.3 乡村建筑:乡村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传统的木质房屋、青瓦白墙,展现着乡村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引言概述:八月的乡村,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大自然的美丽。
在这个季节里,乡村的景色变得格外迷人,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八月的乡村之美。
一、丰收的季节1.1 金黄的稻田八月是稻谷成熟的季节,田野上金黄一片,随风摇曳,仿佛是大地的金色地毯。
这些丰收的稻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给人一种温暖和满足的感觉。
1.2 丰收的果园除了稻田,乡村的果园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桃子、苹果、梨子等各种水果在这个季节里成熟,挂满枝头,香甜可口。
游客可以在果园里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大自然的慷慨。
1.3 忙碌的农民八月是农民们最忙碌的季节,他们忙着收割庄稼、晒谷子、晾晒果实,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做准备。
他们的汗水浸透了这片土地,也浸润了乡村的生机。
二、大自然的美丽2.1 蓝天白云八月的天空格外湛蓝,洁白的云朵在空中飘浮,像是一幅优美的画卷。
蓝天白云下,乡村的景色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2.2 翠绿的田野大自然的色彩在八月里格外丰富,田野上翠绿的稻苗和果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微风吹过,田野泛起一层绿波,令人心旷神怡。
2.3 多彩的花海在乡村的角落里,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如蔷薇、向日葵、牵牛花等。
这些花朵绽放着生机和活力,吸引着蝴蝶和蜜蜂前来觅食,构成了一幅多彩的花海。
三、清晨的乡村3.1 晨雾弥漫清晨的乡村,弥漫着一层薄薄的晨雾,宛如仙境一般。
太阳初升,透过薄雾,照耀在田野上,显得格外温暖和祥和。
3.2 鸟语花香清晨是乡村最美好的时刻,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花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宁静和美好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3.3 农民的劳作清晨,农民们早早起床开始劳作,他们挥舞着镰刀、锄头,忙碌地在田野里劳作。
他们的劳作是乡村生活中最美的画面之一,展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敬畏。
四、夕阳下的乡村4.1 落日余晖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田野上,金黄的光芒洒满大地,照亮了整个乡村。
《八月的乡村》赏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军小说《八月的乡村》一部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史诗——《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不仅是萧军的代表作,也是“九·一八”事变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作品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主题:《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与萧红的《生死场》一起,被鲁迅先生编入了奴隶丛书。
鲁迅先生评价说:“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作品也分明留着前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的影响”。
思想内容:《八月的乡村》从正面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游击队员李三弟、崔长胜等新的农民形象。
而陈柱司令的刚毅沉着、铁鹰队长的英武、萧明的明白事理、富有感情、以及在战斗任务和个人恋爱之间的忧郁徘徊、丧魂落魄都刻画得极为鲜明,有声有色。
小说从知识分子出身的萧明,带领一支由农民、工匠、旧士兵、胡子组成的队伍,投奔了人民革命军写起,正面描绘了陈柱司令率领的人民武装与日伪军队血与火的搏斗。
铁鹰队长率领队伍伏击了日军运送给养的火车,夺得了大批火药,敌军闻讯袭击了革命军的根据地,大肆抢掠,进行围剿,在这期间革命军一边发动农民群众参军参战,一边决定撤退,留下萧明保护伤员,但萧明此时正与女秘书安娜恋爱,斗志涣散,关键时刻,是鞋匠出身的李三弟挺身而出,带领留守部队掩护了伤员转移。
小说的构思带有一点知识分子改造的意味,如知识分子萧明和鞋匠出身的李三弟的比较。
作品还使人感受到,每一个走向斗争行列的人,都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这不仅存在萧明,也存在李七嫂、唐老疙瘩、铁鹰队长等人的身上。
从而较深地挖掘了民族灵魂大冶炼的过程。
在陈柱司令、铁鹰队长、萧明、李七嫂等人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正气,反抗的烈火。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赏析引言概述:八月的乡村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间的宁静与和谐。
在这个季节里,大地上的一切都变得丰盛而生机勃勃。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八月乡村的魅力。
一、大自然的盛宴1.1 丰收的季节:八月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麦田金黄一片,稻谷如同翠绿的海洋,果树上的果实沉甸甸。
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丰盈。
1.2 花团锦簇:八月的乡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朵,如牵牛花、向日葵、玫瑰等。
花朵的绚丽色彩和芬芳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给人们带来愉悦和舒适的感受。
1.3 纷繁的昆虫:八月是昆虫的繁殖季节,各种昆虫在乡村中纷飞纷舞。
蜜蜂、蝴蝶、蜻蜓等成为了乡村的常客,它们的存在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份生动和活力。
二、宁静与和谐2.1 田园风光:八月的乡村是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田园风光。
田野上的牛羊悠闲地吃着青草,农民忙碌的身影在田间来回穿梭。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和谐共处的画面。
2.2 清晨的宁静:八月的清晨,阳光温暖而柔和,大自然仿佛沉浸在宁静之中。
清晨的乡村,鸟儿的歌声和清脆的蝉鸣交织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一份宁静和平静。
2.3 夜晚的宁静:夜晚的乡村,星空璀璨,月光洒在大地上。
远离城市的喧嚣,乡村的夜晚宁静而祥和,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宁静的美好。
三、乡村生活的情趣3.1 农民的辛勤:八月是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季节,他们忙碌着收割庄稼,为丰收努力奋斗。
农民的辛勤工作是乡村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3.2 乡村美食:八月的乡村,各种新鲜的农产品丰富多样。
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农家特色美食让人们品尝到大自然的馈赠,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
3.3 乡村文化: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宝库,八月的乡村举办各种各样的庆典和活动,如农民画展、乡村音乐会等,让人们感受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休闲与放松4.1 乡村度假:八月的乡村是度假的好去处,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乡村的宁静和清新空气。
在乡村度假,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远离压力和繁忙的生活。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赏析引言概述:八月的乡村,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丽的季节。
在这个时候,大自然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田野里金黄的稻谷、丰满的果实和翠绿的树木,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八月的乡村进行赏析,分别是丰收的田野、丰盛的果实、翠绿的树木、欢乐的孩童和宁静的夜晚。
一、丰收的田野1.1 金黄的稻谷:八月的乡村里,稻谷已经长势喜人,一片金黄,随风摇曳。
稻谷的丰收不仅是农民的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大自然的馈赠。
当稻谷成熟的时候,农民们会欢呼雀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将有丰足的收成。
1.2 绿油油的麦田:八月的乡村,麦田里的麦穗也已经长满了田野,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麦田的丰收是农民们辛勤耕耘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农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1.3 丰满的菜园:八月的乡村里,菜园里的蔬菜已经长势喜人,丰满的果实挂满了枝头。
农民们通过精心的耕种和照料,让菜园里的蔬菜长势良好,为人们提供了健康的食材。
二、丰盛的果实2.1 红彤彤的苹果:八月的乡村里,苹果树上的果实已经成熟,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人们可以品尝到甜蜜多汁的苹果,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和丰饶。
2.2 香甜的葡萄:八月的乡村里,葡萄藤上的葡萄已经饱满而甜美。
人们可以品尝到新鲜的葡萄,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美好。
2.3 饱满的梨子:八月的乡村里,梨树上的梨子已经饱满而多汁。
人们可以品尝到梨子的清脆和甘甜,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丰盈。
三、翠绿的树木3.1 茂密的树林:八月的乡村里,树林里的树木长得茂密而翠绿。
树木的繁茂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还为乡村增添了一抹绿意,使整个乡村更加美丽。
3.2 翠绿的果树:八月的乡村里,果树的叶子也呈现出翠绿的色彩。
果树的翠绿给人们带来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也预示着果实的丰收。
3.3 高大的松柏:八月的乡村里,松柏树高大挺拔,树冠茂密。
松柏树的翠绿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感觉,使人们心情愉悦。
论萧军《八月的乡村》的抗战叙事
论萧军《八月的乡村》的抗战叙事作者:毛斯琪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4期内容摘要:萧军的《八月的乡村》是抗战文学中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他的抗战叙事意味深长,从表层来看,它无疑歌颂了英勇抗战的东北人民,肯定了抗战的合理性;但从深层来看,这是一部对“抗战”具有双重书写的小说。
它一方面颂扬抗战,另一方面在文本的叙述中还原生活本身,对抗战没有作拔高描写。
关键词:萧军《八月的乡村》抗战叙事双重书写萧军《八月的乡村》是较早描写抗日战争的小说,它一经发表就引起文坛的关注,鲁迅为它作的《序言》更是肯定了其主题的深刻性。
对《八月的乡村》的研究,学界多从小说的人物形象、抗战主题和作家的生存意识来进行阐释,而本文关注的是萧军的抗战叙事。
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的成功,是因为它既适应了时代需要,又适应了政治需要。
但今天回过头来再看,它所表达的应该不只是宣扬抗战那么简单,在抗日救国的主线下,似乎还埋藏了萧军有关抗战的另一层思考。
一.战争:正义与野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而东北人民的抗日历史早已被纳入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中。
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毋庸置疑,那么东北人民抗日行为的正义性也是不证自明的。
“对抗日战争的书写,本质上是一种历史的书写,而历史的书写实际上是一种‘历史记忆’的行为。
”①关于历史的书写,王德威曾说:我们若视历史为人类以往活动的记录或理念的一种类型,必然会涉及到将个别事件、思维组织排比,以形成叙述串联的过程。
换句话说,历史可视为一种拥有本身话语类型的叙事陈述。
更甚于此者,一旦‘语言’(无可避免地)介入其中,历史话语亦必然受制于文化、意识形态及文学等他种话语类型的限定。
②历史本身就具有叙事性,更不用说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事件了,作家必然对笔下的历史怀揣某种感情。
《八月的乡村》对抗战的认可反映在文本的组织编排上。
它的确突出了抗战的正义性,但是萧军在关注战争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战争带来的影响。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赏析引言概述:八月的乡村,是一个充满生机和美丽的季节。
在这个时候,大自然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介绍八月的乡村的美丽之处。
一、丰收的景色1.1 金黄的稻田:八月是稻谷成熟的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感。
1.2 绿意盎然的果园:夏天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八月的乡村果园里,各种水果挂满枝头,绿叶掩映下更显得诱人。
1.3 蔬菜丰收的季节:八月的乡村,农田里的蔬菜也迎来了丰收的时刻,各种瓜果蔬菜争相展示,给人一种丰富多彩的感觉。
二、丰富多彩的农事活动2.1 农民的辛勤劳作:八月的乡村,农民们忙碌于田间地头,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耕耘着土地,为我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2.2 采摘的乐趣:八月是采摘的季节,游客们可以亲手采摘各种水果,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享受到农田的乐趣。
2.3 农耕文化的传承:在八月的乡村,我们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农耕文化,了解农耕的历史和传统,感受到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3.1 远离城市的喧嚣:八月的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空气清新宜人,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3.2 美丽的田园风光:八月的乡村,田野里的各种花卉竞相绽放,山水之间的景色如诗如画,给人一种美丽的享受。
3.3 清澈的溪流和湖泊:八月的乡村,溪流和湖泊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四、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4.1 乡村民俗活动:八月的乡村,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农民舞、农具展示等举办,游客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乡村的文化底蕴。
4.2 乡村美食的享受:八月的乡村,各种农家菜肴和特色美食琳琅满目,游客们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感受到乡村的独特味道。
4.3 乡村艺术表演:八月的乡村,各种艺术表演如农民歌唱、乡村戏剧等举办,游客们可以欣赏到乡村艺术的精彩表演。
五、人文和自然的和谐共生5.1 农田与村庄的融合:八月的乡村,农田与村庄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赏析八月的乡村是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卷,它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乡村生活的美好。
在这个季节里,田野间的稻谷金黄丰满,果树上的果实红彤彤,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大地,傍晚的晚霞染红了天空。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八月的乡村之美。
一、大自然的魅力1.1 丰收的季节在八月的乡村,田野里的稻谷已经长势喜人,金黄的稻穗随风摇曳,田间的农民正忙着收割成果。
他们辛勤的劳作换来了满满的收获,这是大自然给予乡村的馈赠。
1.2 果树的盛宴八月的乡村,果树上的果实丰盈多汁。
樱桃、葡萄、苹果等各种水果成熟了,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人们可以在果园里品尝到新鲜的水果,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
1.3 大自然的色彩八月的乡村,大自然给予了我们丰富多彩的色彩。
清晨的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晚霞染红了天空,形成了壮丽的景象。
这些美丽的色彩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二、乡村生活的美好2.1 宁静的环境八月的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拥有宁静的环境。
在这里,你可以远离尘嚣,享受到大自然的宁静和安宁。
清晨,你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傍晚,你可以欣赏到蛙声的合奏。
这种宁静的环境让人心灵得到了净化。
2.2 纯净的空气八月的乡村空气清新,没有城市的雾霾和污染。
你可以深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这种纯净的空气有益于身心健康,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
2.3 简朴的生活乡村生活以其简朴而美好而闻名。
在八月的乡村,你可以看到农民们勤劳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土地,过着朴实的生活。
这种简朴的生活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让我们明白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
三、乡村风情的魅力3.1 田园风光八月的乡村充满了田园风光的魅力。
田野中的稻谷、麦子摇曳生姿,花草在微风中摇摆,各种农作物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生机。
这些美丽的景色让人忘记了繁忙的都市生活,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3.2 乡村文化八月的乡村有着丰富的乡村文化。
你可以欣赏到农民们的民俗表演,品尝到地道的农家菜肴,了解到传统的农耕技艺。
期待视野的背离——读《八月的乡村》
期待视野的背离——读《八月的乡村》
侯玲宽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7(000)009
【摘要】《八月的乡村》是一部反映东北革命军英勇抗战的力作,同时对战争状态下旧中国农村中农民的心理做了比较真实而丰富的刻画.但今天看来,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这部小说在整体结构布局、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与不足.
【总页数】2页(P29-30)
【作者】侯玲宽
【作者单位】甘肃兰州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期待视野”下的小学生“赏读”教学实践 [J], 蒋惠琴
2.文化视野下的乡村口承叙事价值呈现——《乡村口承叙事与地方乡民的文化生活空间》读评 [J], 吴英文
3.化解经济背离风险期待政策创新破局 [J], 张茉楠
4.东北乡村电视剧与观众期待视野的碰撞 [J], 任伟
5.政策的期待与实践的背离:一个分析框架——基于杜镇“大学生村官”案例研究[J], 郭明[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八月的乡村
八月的乡村
钟立红
【期刊名称】《师资建设》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八月的乡村,阳光灿烂,篱笆外那丘熟透了的生活早就驼着沉甸甸的心
事了;而森林一样举起的镰刀挥舞成耀眼的银弧,收获一种名叫成熟的感觉,隆隆的打谷机将汗水和希冀装进禾桶,然后演绎成金黄的情节。
这时会有红衣女郎从田野里猛地直起身来冲你甜甜一笑。
禾场上刚刚垒起的稻草垛,顷刻成了麻雀欢愉的领地。
一只黝黑的小手伸进去,很快便掏出几只毛绒绒的小雀鸟。
牛在坡堤上,黑而粗的尾巴悠闲地抽打着群飞的蚊蚋。
【总页数】1页(P115-115)
【作者】钟立红
【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政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
【相关文献】
1.别样的乡村——浅析萧军《八月的乡村》
2.从空间设置看萧红与萧军的生存意识差异r——以《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为例
3.抗日救亡时代精神下:《生死场》与《八月的乡村》的比较分析
4.论萧军小说的空间叙事——以《八月的乡村》《第三代》《五月的矿山》为中心
5.萧军《八月的乡村》在美国的传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师讲题】萧军《八月的乡村(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八月的乡村(节选)萧军在茂草间,人可以听到诸多种的声音和谐地随伴着夜,广茫地爬行。
枪声在这个时候也渐渐喑哑下去。
小红脸摸出了小烟袋,可是很快地又掖在原来的地方。
他的小烟袋已经是一个整天没在他的嘴里出现过了。
平时小烟袋很少离开他的嘴。
当他的小烟袋咬在嘴上的时候,他快活、闲暇……他一只手还在摸索着烟口袋,同时开始在思想:为什么还不该停下歇歇,让他吃一袋烟呢?枪声不已经没有了吗?还是不如做农民时候自由多了!他可以随便什么时候吃一袋烟。
就是在手里提着犁杖柄手,也是一样哪,也可以使小烟袋很安全地咬在嘴里呢!那样的日子不会有了!他遥遥看着那边的田野在叹息,小烟袋又凄默地捏在手里,抵近嘴巴边:“我们该歇一歇了吧?”小红脸不大的声音提议着。
“小红脸同志说得对——我们全该赞成他。
”这是谁的声音呢?人们没有工夫去察看。
什么“同志”,什么“赞成”……他们觉得谁能说出这样几个字眼,那真是太进步的家伙!“弟兄们,我们就在这块石头上歇一歇吧。
我到对面那个小山上去担任警戒,明天一早晨,我们也必得赶到王家堡子……”谁也不注意萧明说完了话,怎样自己提了步枪,走下谷底,跨过小河,努力地躬下身子爬向对面的小山上去……他默然地数着,日间他们和敌人接过仗的每个山头。
隐约还可以看见那个独立而不甚高大的山峰——在那里被击死了两个弟兄!“这又是牺牲了两个弟兄!”萧明的眼睛有点朦胧——悲伤和疲乏攻打着他。
从这一面石头上,他看出那是旧军队出身的刘大个子,腿拉长地睡着了。
别的几个人,蹲伏着身子,有的像青蛙一般饮着水,浇着头发,小红脸吸烟时候的火光,很急速地在闪动。
蛙声更是显得响亮了。
晚云发展得非常迅速。
“弟兄们起来,我们马上就走吧!天是不可靠,怕是要下雨——”在对面小山上守望的萧明回来了。
又开始出发了,沿着这无边际的桦林,探索着无边际的夜,踏了蛙的声音和虫子的声音……老年的崔长胜说:“我呢!只要一看到萧同志说过的‘新世界’,只要看到,只要看一眼……我就甘心啦!——萧同志,你说的那样好的世界,什么时候才能来呢?把日本兵全赶跑了就成吗?”在阴夜里,萧明走在六个人的前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月的乡村》赏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萧军小说《八月的乡村》
一部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史诗
——《八月的乡村》赏析
《八月的乡村》不仅是萧军的代表作,也是“九·一八”事变后,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品,开了抗日文学的先河。
作品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主题:《八月的乡村》这部小说叙述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在血腥中艰难成长的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决心。
与萧红的《生死场》一起,被鲁迅先生编入了奴隶丛书。
鲁迅先生评价说:“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致失去的茂草、高梁、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和活路。
作品也分明留着前苏联作家绥拉菲摩维支的《铁流》的影响”。
思想内容:《八月的乡村》从正面描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伍的成长,刻画了陈柱司令、铁鹰队长、游击队员李三弟、崔长胜等新的农民形象。
而陈柱司令的刚毅沉着、铁鹰队长的英武、萧明的明白事理、富有感情、以及在战斗任务和个人恋爱之间的忧郁徘徊、丧魂落魄都刻画得极为鲜明,有声有色。
小说从知识分子出身的萧明,带领一支由农民、工匠、旧士兵、胡子组成的队伍,投奔了人民革命军写起,正面描绘了陈柱司令率领的人民武装与日伪军队血与火的搏斗。
铁鹰队长率领队伍伏击了日军运送给养的火车,夺得了大批火药,敌军闻讯袭击了革命军的根据地,大肆抢掠,进行围剿,在这期间革命军一边发动农民群众参军参战,一边决定撤退,留下萧明保护伤员,但萧明此时正与女秘书安娜恋爱,斗志涣散,关键时刻,是鞋匠出身的李三弟挺身而出,带领留守部队掩护了伤员转移。
小说的构思带有一点知识分子改造的意味,如知识分子萧明和鞋匠出身的李三弟的比较。
作品还使人感受到,
每一个走向斗争行列的人,都在不断地摆脱困惑,超越自我,这不仅存在萧明,也存在李七嫂、唐老疙瘩、铁鹰队长等人的身上。
从而较深地挖掘了民族灵魂大冶炼的过程。
在陈柱司令、铁鹰队长、萧明、李七嫂等人身上,看到了民族的正气,反抗的烈火。
农妇李七嫂被日军凌辱,情人唐老疙瘩被杀,她背上唐老疙瘩的枪,爬山越岭去寻找游击队,生动说明了中国人民的心是征服不了的。
小说在突出描写人物抗击侵略者的战斗精神的同时,也写出了抗日队伍中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各种不同的性格。
如萧明和安娜恋爱和战斗的矛盾,唐老疙瘩仇恨日本侵略者和无纪律的农民习气的矛盾等,表明了抗日队伍在血的战斗中锻炼、改造、成长的思想转变过程。
作品渗透着憎恨日本侵略者、热爱东北故土、热爱浴血抗争中的人民战士的热烈情感。
《八月的乡村》是萧军在组织义勇军失败,想参加实际战争而不能的情况下,变换战场从事文学写作的。
作品以犀利的速写力透纸背的素描、随同关东大地的莽莽森林、繁密的枪声,给正在崛起的民族抗争的文学,带来悲愤强悍的气息和粗犷奔放的推动力。
作为一部崭新的军事题材小说,它不仅展现出由痛苦的呻吟到抗争的呐喊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且也开创了现代长篇军事题材小说的某种范式,赢得了抗战作家的声誉。
艺术特色:①风格激昂写实,雄浑遒劲,质朴刚健,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音调。
②画面少修饰、结构是短篇连缀式的,更接近生活的原型。
③结构松散,艺术风格粗糙。
阅读思考题:
1、简述《八月的乡村》的艺术特色。
2、结合作品谈小说《八月的乡村》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