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麦琪的礼物》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 领会小说构思之巧妙,学习运用悬念、巧合组织情节的方法。
3. 学习主人公善良、纯洁的美好心灵和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1. 小说精巧的结构,出乎意料的结局。
2. 理解作者对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接受别人礼物或者馈赠别人礼物的机会,礼物往往代表了一种情感的传递,表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情愫。
然而礼物的轻重,是否就完全代表情感的厚薄呢?礼物的价值就完全决定情感的价值吗?今天,欧·亨利会告诉你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麦琪的礼物》。
二、作者简介。
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
他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
幼年丧母,15岁即走向社会,先后做过药房学徒、牧羊工、会计和银行出纳员等。
后来他被人控告,涉嫌盗用公款,为了避免受审,他背井离乡到处流浪。
后因妻子病重,冒险回家而被捕入狱。
贫困的岁月、流浪的生活、监狱的禁闭,以及和各种各样人物的接触,大大丰富了他的创作题材。
于是,他在狱中开始了写作生涯。
他小说的主要风格:1.“含泪的笑”。
2.“欧·亨利手法”——出人意料的结局。
3. 善用夸张和比喻,小说语言幽默风趣,诙谐俏皮。
三、研习课文。
1.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篇幅较长,约4000字,宜训练速读,以每分钟500 字计,要求学生8分钟内读完。
(1)扫清字词障碍,掌握下列词语。
抽噎馈赠掂斤播两相形见绌
(2)整体感知: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小说主要人物是谁?
(4)粗略谈谈本文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小说的主要人物是杰姆和德拉夫妇,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圣诞节快到了,夫妇二人想互相赠送礼物,但家境拮据,无奈之下,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换回对方心爱的东西。
结果妻子卖掉了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白金表链;而丈夫却卖掉了祖传的金表,给妻子买来了她向往已久的发梳。
珍贵的礼物变成无用的东西。
其实,他们得到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
2. 具体研析,突出重点。
教师导学:
可能提出来的问题有:
(1)是谁要购买赠送礼物?会买什么样的礼物?既然家境贫寒,为什么还要购买礼物?双方是怎样实现为对方购买礼物愿望的?
(3)德拉卖掉金发买来白金表链,杰姆卖掉金表买来发梳,珍贵的礼物都成了无用的东西,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样的巧合可信吗?
(4)作者在文末围绕礼物这样议论道:“在所有馈赠礼物的人当中,他们两个是最聪明的。
在一切授受礼物的人当中,像他们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明确:
(1)德拉要买赠送礼物,要买有价值的礼物。
之所以要购买礼物是因为德拉对杰姆的爱。
双方都通过变卖自己最值钱的东西换来了给对方的最好的礼物。
(2)在故事的结尾交代结局,这样会使人物的活动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小说的主题更加耐人寻味。
(3)不可信,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可见爱的深沉,爱可以创造一切。
(4)他们不管是赠送和接受,都理解了对方的爱,带着爱来看待礼物,那么礼物就无价。
他们都明白了爱的内涵,他们当然是最聪明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讨,我们不能不佩服欧·亨利是个编故事的能手。
他能将一个“没有曲折,不足为奇”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靠的是精巧的构思,结局既出人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五、布置作业。
构思一个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故事的结局应该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
试着整理下来,或者流畅生动地表述出来。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欧·亨利独具匠心的精巧构思。
大家是否有这样一种感觉:读过一篇小说,故事情节我们很容易记住,但如果让我们来写,肯定会大打折扣,原因何在?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寻读,赏析细节描写,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
1. 教师导学。
精彩的小说,一定不乏精彩的细节描写。
细节,展现人物形象;细节,能够打动读者。
本文有哪些这样的笔墨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相关细节,并品评其表达作用。
(1)德拉夫妇拮据家境的描写。
(2)德拉卖金发前内心活动的细节。
(3)杰姆见到剪掉金发后的德拉的细节。
2. 学生细读,品味交流,教师点拨。
示例:
(1)拮据家境。
“一块八角七分钱”的反复出现。
朗读第 3—5 自然段关于“房租”“信箱”“电铃”“名片”等的描写。
品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德拉一家生活拮据,读来令人心酸,营造了一种忧郁、凄凉的气氛。
也为后文夫妇二人无奈卖掉金发与金表埋下伏笔。
(2)德拉卖金发前的内心活动。
方法:分析行动、神态描写背后的心理(第8—11自然段)。
站在镜前,两眼“晶莹明亮”——为自己想到卖头发的办法而高兴。
“二十秒钟内”她的脸“失色”了——金发毕竟是自己心爱的,舍之能不心痛?
“解开”“披散”“神经质”地梳起——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内心极度痛苦。
眼睛还留着“晶莹的泪光”,“飘然”走出——作出抉择后的轻松。
品析:心理描写细腻而富有层次,将德拉卖掉金发前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
分明看到了一个为了心爱的人而舍弃自己心爱之物的女性的善良与美丽。
(3)杰姆见德拉的细节。
方法:朗读第25—26 自然段,第 31—32 自然段运用再造想象,想象杰姆此时的心理。
杰姆的形象:在小说中,杰姆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挣扎在底层的小职员的形象。
他年仅22 岁,略微瘦削,本来正应该是拥有青春活力的人,却因为家庭的重担,过早地承受了生活的艰辛。
他很善良,对于爱很真诚,也很执著,懂得牺牲也懂得包容。
他给妻子买了发梳,说明对妻子的爱很深沉,而彼此了解了结局之后,杰姆又微笑面对,足见他是一个聪明的懂得爱的人,又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
但是这个人的弱点也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冲击下所具有的虚荣心和自卑的心理,这一点,从他把名字改为杰姆斯·狄林汉·杨先生和看表这件事就能看出来。
但是我们依然要肯定他的追求和承担重负的准备。
他们在生活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他对妻子的爱没有变,相反越爱越深。
他的勇气令人佩服,这样对待爱的人,也同样会用爱来对待他的生活。
所以说,杰姆不仅仅扮演了一个好丈夫,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也同样给当时的人们一种勇气,至少是敢于微笑地面对生活,真诚地体验爱的勇气。
三、品读:领会语言特色。
1. 教师点拨。
本文充分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营造一种戏剧性的氛围,语言俏皮,幽默风趣。
2. 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品析交流。
(1)“楼下的甬道里有一个信箱,但是永远不会有信件投进去;还有一个电铃,鬼才能把它按响。
”
赏析:鬼才能按响,说明这个按铃已经破到人无法用的程度了。
(2)“这时德拉的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一样,波浪起伏,金光闪闪。
”赏析:瀑布有流动的美感,又充满了力量,可见德拉的头发多么的美,又充满着魅力。
(3)“随后的两个钟头仿佛长了玫瑰色的翅膀似的飞掠过去了。
”
赏析:既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又写出了人物内心为能买到礼物而快乐无比。
(4)“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
”
赏析:可见当时杰姆的神情是惊呆了,一动不动,内心的震动是多么的大!
(5)“德拉像一只挨了烫的小猫似的跳了起来,喊道:‘噢!噢!’”
赏析:写出了德拉神经质的样子,有刚刚的失落,有内心的惊喜。
四、布置作业。
阅读作者另外一篇小说,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字数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