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的物质基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各项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重视以“发现”、“探究”为基础的生物学学习方法,重视以探索性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训练。

本节课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主旨。

2.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讲授完生物的生殖、发育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揭示生命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本节课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四个层次,阐述其在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为学生进一步探究遗传和变异的奥秘奠定知识基础。

教材内容涉及课标中“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三部分。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储备,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而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已经养成。

当了解到每个人和自己的父母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后,对于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性情上好玩、好动,可抽象思维能力欠缺,遇到较抽象理性的知识时,难以理解和接受。

由于这一节知识抽象,以学生现在的认知水平不容易深刻理解,所以学生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到比较困难。

因此,在学生以往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基础上,通过ppt、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再辅以实验,将本节内容人性化、直观化,层层深入,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概念的学习和伞藻的嫁接实验活动,提高思维能力,使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的科学结论。

通过对遗传学发展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重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DNA分子的结构功能;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2)教学难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三、教与学策略分析
1.教法设计:
采取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思考、小组交流、表达反馈、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

2.学法设计:
采取自主学习的学习策略: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能熟练的运用观察法、分析法、对比法等基本的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能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查找和收集资料。

学生也已习惯了课上小组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对知识重点的把握应该可以通过小组互助合作的形式完成。

四、教学环境和媒体设计
1.教学环境安排:
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好教学流程,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及时参入到学生当中去,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现场指导和适时的点拨。

2.教学媒体设计: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DNA模型、双螺旋结构示意图;提前做好伞藻的嫁接实验以备展示现象。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小纳。

1.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B.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一个DNA分子上只有一
个基因
D.DNA发生改变可产生变

2.下列有关DNA的说
法,不正确的是()
七、板书设计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遗传:
2.伞藻实验结论: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染色体:
2. DNA:
3.基因:
三、关系(用图解的形式表示)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专业性很强的理论课,为生物性状的多样性做了科学合理的解释。

但是涉及生命的微观结构基础,是学生日常看不见,平时又很少听到的一些知识,是本章教学中的一节难点课。

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学习与认知的过程中来,是教师上这节课的重要目标。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从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法及教学目标等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充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先建立知识框架,在教师情景创设的引导下,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小组间的协商、讨论,以及从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让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和培养其科学精神。

在学法设计上,让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用书本上了解的经典实验的原理及过程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并寻求答案。

指导学生探索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上完这节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令人满意的,达到了我的预期目的。

在某些方面还达到了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借鉴。

1、只要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景,不管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我觉得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2、在学科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情感教育,只要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学生普遍都能接受,并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3、要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必须在每节课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贯彻和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