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有答案-湖北省孝感市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某校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
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
但是,
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
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
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
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
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
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
停滞状态。
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最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
最早的纸币。
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
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
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
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
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
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
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
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
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
其中欢
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
告宣传。
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唐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
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
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
现代
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
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
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
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
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
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
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
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
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
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
壶上已发现唐
朝著名诗人的诗三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
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发现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
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
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C.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
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的象征。
B.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
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C.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
上显得委婉含蓄。
D.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
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3)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
2. 6.(2020春•武胜县校级月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
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
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两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
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
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
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海外游学增长达到70%以上,人均消费2.6万元,
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
地区的三甲。
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
(摘编自《今年国内游学人数激增》,2017年9月12日北京商报网)
材料二:
不久前,微信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
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
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
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
那么问题来了,在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
少钱呢?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做了问卷调查,大多数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养孩子还是很淡定的。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
负担,同时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寥寥无几。
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
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意愿的家长也不少。
从调查可以看出,天津的家长们还是比较
理性的,更认同在培养孩子方面应该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
者不多。
(摘编自《多少钱能撑起一个暑假?天津家长很淡定:培养孩子量力而行》,2017年8
月17日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
早
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一边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
记录下来。
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不仅开阔眼界增长阅历,而且壮丽山
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
的优良士风。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
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
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
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
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
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
因素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
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
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
(摘编自《游学精髓就在知行合一》,2017年9月4日《光明报》)
(1)根据材料,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决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学习外语,提高独立性的目的。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而多数网友并未给予孩子自主选
择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B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
料二表明中国家长对游学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谈及游学的内涵和游学的传统,并借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揭示了游学的
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从制度
上为游学做出了保障。
D.三则材料都对游学现象进行了报道与评论,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3)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3.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
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
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
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
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
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
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
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
”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
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
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
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
几千斤稻谷少
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
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
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
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
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
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
起了心思。
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
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
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
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详的观音。
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
八分,盯着父亲不放。
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
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往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
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
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
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
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
父亲大喊一声,手忙
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
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
父亲赶到时,奶
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1)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
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
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
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
(3)小说以“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4.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
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
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
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
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
蜀,鞭笞天下,劫略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
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
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
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
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
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
”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
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
一郡,王何乃比于汉!”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
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贾为大中大夫。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B.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遣臣授君王印
C.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
之/遣臣授君王印
D.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
之/遣臣/授君王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如《荆轲
刺秦王》中荆轲的表现:“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足下,敬辞,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
《鸿门宴》中有“再拜献大王足下……再
拜奉大将军足下”,两个“足下”分别是张良对项王及大将军范增的敬称。
C.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讲究。
君主聚会群臣时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
面向北。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D.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如“升”“进”“擢”等都表示升职,“贬”“谪”“左迁”
等都表示降职。
文中“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中的“拜”指升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贾极具政治才干。
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
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大中大夫。
B.陆贾游说技巧髙超。
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尉佗自傲自大。
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
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D.尉佗亦能审时度势。
在陆贾的一番劝说后,明白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汉王朝抗衡;
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②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5.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杜甫的诗,完成各题。
【甲】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
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
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
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6. (三)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海水荡漾,峰峦矗立的壮
观景象。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了他唯独喜爱莲花“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方式描写自己身世的一句是“________”,然而
诗人对自己的生死并不顾惜,因为他的人生追求是“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物是历史的“活化石”,是传承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生动体现着祖先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______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让文物“活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价值,作为文物收藏的博物馆______.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的文物资源极为丰富,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故宫博物院利用曾是明清皇宫这一______的优势,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他们的思路值得其他博物馆借鉴。
通过旅游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在旅游中增加对各种文化的了解,已成为当下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使旅游的品质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______了游客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成为国人的热门旅游目的地,“文化热、旅游火”成为了一个最鲜明的特点。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蕴含责无旁贷得天独厚契合
B.蕴藏责无旁贷天时地利契合
C.蕴含义不容辞天时地利迎合
D.蕴藏义不容辞得天独厚迎合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的大趋势是和旅游产业融合成为一体
B.旅游的大趋势是和文化产业融合成为一体
C.文化和旅游的产业融合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D.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的中国博物馆,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B.在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
C.在中国博物馆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更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D.中国的博物馆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应广泛探索让文物发挥更大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孔子特别强调①________。
学习是迅速扩大知识的捷径,不注重学习的人不可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思而不学”就不能保证思考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人们可以获得思考的坚实基础和正确方向。
由此看来,学固然重要,然而②________,它意味着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认真审视、整理甚至提升,意味着创造。
“学而不思”往往容易上当受骗,越热情越勤奋结果就越可怕。
会学习再加上能思考,则是如虎添翼。
所以,孔子
③________,又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