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摩崖石刻》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教案:高一语文《登泰山记》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正音。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page]教学重点及难点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三、整体把握[page]教学目标:1.鉴赏本文简练的语言。

2.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教学过程和步骤:一、试读全文1.提示以下句子的音节组合:当其/南北分者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海滩上的雕塑》优秀教案第二课时.doc(精品)

最新西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海滩上的雕塑》优秀教案第二课时.doc(精品)

《海滩上的雕塑》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学习作者写作的方法。

3.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描写细致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弄清文中描写了哪些雕塑,在读中领悟海滩的有趣、美好,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课1.听写生字新词。

螃蟹懊丧痕迹喧闹堡垒澄澈哎呦挖掘2.海滩上都有哪些有趣的图案,都是谁创造的?3.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二、新授(一)学习文章第一部分。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默读1——3自然段,想一想海滩上的雕塑都是谁留下的?发挥想象,海滩上还有什么样的雕塑?(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有感情读。

(2)孩子们蹦呀跳呀,来到了美丽的大海,他们发现了海滩上有许多美丽的图案,自读第二段,看看海滩上有哪些图案?都是谁留下的?2.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是呀!海滩上的图案不仅多,而且有趣。

就连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也被吸引了,它们嘎嘎地叫着,似乎在评论着什么……如果你是海鸥,面对这些美丽有趣的雕塑你想说些什么?(二)学习文章第二部分。

过渡:海滩上那有趣的图案吸引来了海鸥在此评论,更引来孩子们更加大胆的构想。

他们的构想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默读课文5——10段,想想“我们”在沙滩上都设计了什么雕塑?2.品读感悟,美读升华。

(1)指名反馈。

(2)教师导读。

(3)教师引导想象:他们还在沙滩上设计了什么?(4)引导学生讨论:孩子们为什么想把祖国搬到沙滩上?(5)“……”省略的是什么内容?大家想想孩子们还会在沙滩上创造出什么?用书上的形式自己试续编写几句。

班级交流,同桌互比,看谁最有创意?(6)有感情齐读5——10段。

(7)我们的设计真妙呀!瞧,连大海也被吸引了,贪心的大海把我们的作品吞没了,我们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懊丧,反而朗声大笑?(8)“收藏”一词是什么意思?把它换成“藏起来”或“收拾”可以吗?为什么?(9)我想:大海一定喜欢我们的雕塑,不然,怎么会把我们的作品收藏?这是个什么句式?把它改为陈述句。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小石潭记》教案(2课时)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7课《小石潭记》教案(2课时)

《小石潭记》教案教学目标1.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4.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2.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著有《江雪》《捕蛇者说》《钴鉧潭记》《小石潭记》等大量诗文。

二、整体感知1.课文朗读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相结合,通过读使学生领悟文本、体会文本,形成个性化的感悟。

2.字词质疑:(结合文本和工具书预习,检查预习结果)①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为坻(chí)珮环(pèi)为堪(kān)佁然(yǐ)俶尔(chù)翕忽(xī)参差(cēn cī)寂寥(liáo)悄怆(qiǎo)幽邃(suì)②请说说下列各词有哪几种意义(1)可(2)从(3)清(4)差(5)以(6)乐3.翻译文本(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知、体悟并结合工具书翻译、并分组讨论结果,老师略加点拨形成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然后教师大屏幕出示翻译,让学生齐读一遍)。

译文: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探寻石刻之美——走进大足石刻文化》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石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制作简单的石刻作品。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四、教学时长2课时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大足石刻图片、视频、历史介绍等。

2. 实物展示:大足石刻的拓片、石刻作品等。

3. 制作材料:石膏、颜料、刻刀等。

4. 教学活动场地:教室、美术教室。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大足石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是大足石刻,它是一种古老的石刻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播放大足石刻的历史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足石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2. 教师讲解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如雕刻手法、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

3. 学生讨论:大足石刻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件简单的石刻作品。

2. 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石膏、颜料、刻刀等工具,制作出具有创意的石刻作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大足石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二、展示作品1. 学生展示自己的石刻作品,教师和同学们共同评价。

2.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作品很有创意,表现出了大足石刻的艺术特色。

三、拓展延伸1. 教师提问:“同学们,除了大足石刻,还有哪些著名的石刻艺术?”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等。

3.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石刻艺术进行研究,了解其历史、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七、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模板
一、目的与要求
1.正确诵读这两首诗。

2.区分诗中写实的诗句和想象的诗句。

3.体会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4.了解作者思绪,掌握诗的大意。

二、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点
学习这两首诗,要了解作者郭沫假定的相关状况,理清作者的思绪,想一想: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象的诗句。

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人想象的,想象又是怎样展开的。

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读读背背。

①重点与难点
1.«天上的街市»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

这一节经过街灯像明星、明星像街灯的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发明了一个充溢梦想。

充溢诗情画境的美妙意境。

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

这一节经过想象天上街市的繁华富庶,天上生活的幸福美妙,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

第三、四节,由天上的街市进而想象天上的生活。

牛郎织女,一对恩爱夫妻,在耕织之余,悠闲地在美丽的街市下
游逛,自在而美满。

2.静夜»的结构层次。

这首诗只要两节。

第一节,描画静夜的风景。

着重突出一个〝静〞字,淡淡的月光,静溢的松林,挂着的白云,稀疏的星斗,塑造了月夜静思的环境。

第二节,由静夜联想到跤人流珠的传说。

较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理想的厌恶,流显露感伤的心情。

3.联想在诗中的作用。

联想是艺术想象的方式之一,它是以理想生活中的某一点为〝触媒〞,由此及彼,由理想想到历史,由自然想到传说,想到社会,由生活想。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模板范文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四年级教材来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石刻小导游》校本课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石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石刻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实地考察和课堂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认识石刻艺术的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

2. 掌握欣赏石刻艺术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石刻艺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石刻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石刻艺术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石刻艺术吗?你们见过哪些石刻艺术作品?二、新课讲授1. 讲解石刻艺术的种类:石雕、石刻、石刻壁画等。

2. 介绍代表作品:如山西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等。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石刻艺术的特点。

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种石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所选石刻艺术的特点、代表作品及历史背景。

3. 各组汇报研究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石刻艺术的起源、发展、种类、特点及代表作品。

二、新课讲授1. 讲解欣赏石刻艺术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从线条、造型、色彩等方面欣赏石刻艺术。

三、课堂活动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代表作品,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进行欣赏。

2. 各组汇报欣赏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石刻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五年级美术上册《20、泰山石刻》教学设计

五年级美术上册《20、泰山石刻》教学设计

20、泰山石刻教学目标:1、了解泰山石刻的历史、分类、著名碑刻、文化价值、及时刻与文化的关系。

2、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对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保存。

3、融入泰山石刻文化之中,感受泰山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同学们作为泰安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泰山石刻的资料。

难点:理解泰山石刻的文化价值。

活动准备:各种资料、图片,课件教学实录:一、谈话导入1、泰山位于泰安,肥城的西北方向,我们生活在泰山脚下。

同学们,你们对泰山了解多少?请畅所欲言。

2、泰山给你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什么,,松树、水、石刻、云海, 过渡:凡到过泰山的游客无不为它数不清的古代石刻所吸引,在它6600多个“通天”登山台阶两旁的石壁上、悬崖边,几乎步步可见古代先人的题诗、石刻,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石刻走廊。

石刻成为泰山雄奇壮丽的风光之外的文化符号,它使泰山成为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山。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泰山的石刻文化。

板书课题:泰山石刻文化二、泰山石刻文化的历史——中国刻石博物馆(1) 泰山汇集了中国2200多年的历史、16个朝代的碑刻,被誉为“中国刻石博物馆”。

泰山石刻、碑刻如同一部绵延几千年不灭的石书,展现着中国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

不同时期的石刻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你们交流的资料。

,课件出示历史时期, 1、秦汉时期的泰山石刻:石刻受到了帝王的重视,石刻的形制渐趋统一固定,数量逐渐增多,文字、内容由简而繁,其书法由小篆体逐步过渡到汉隶。

2、魏晋南北朝时期:就书体而论,篆、隶、楷、行各体俱备,有的同一处石刻兼有篆、隶、楷、行各种笔意,且笔法、刀法更加娴熟。

享有盛名的“魏碑体”,即形成于北朝时期。

38就形制而论,北朝时期的石刻几乎具备所有的石刻形制,尤以造像、墓志、碑刻、摩崖四种石刻数量最多,艺术造诣最高。

3、隋唐时期的泰山石刻:第一,石刻的形制更加多样,内容多样。

第二,石刻的书体有新的发展。

前代石刻皆为篆、隶、楷书,而唐代开始使用行书。

校本课程小导游教案:摩崖题刻

校本课程小导游教案:摩崖题刻

第16课摩崖题刻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欣赏图片等活动,了解仙岩“摩崖题刻”概况及由来,激发热爱仙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亲历活动中,提高搜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摩崖题刻”的由来。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搜集资料、欣赏图片等活动,了解仙岩“通源胜、仙岩铭、乐寿、通玄通”这四个摩崖题刻概况及由来,激发热爱仙岩、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亲历活动中,提高搜集信息、发布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摩崖题刻吗?今天,我们来了解和欣赏一下这些优美的文字吧。

请欣赏。

(生赏图片)二、访景点(一)通源胜1、图片出示:了解“通源胜”具体位置;温州最早的摩崖,距今近1600年。

2、了解“通源胜”的由来。

境指的是:皇宋:指的是南朝时期的刘宋。

朝代前加“皇”是“伟大”的意思。

元嘉:宋主刘义隆的年号。

癸酉:433年。

(二)仙岩铭1、图片出示:了解“仙岩铭”具体位置;它是姚揆写的,内容是维仙之居,既清且虚。

一泉一石,可诗可图。

2、了解“仙岩铭”题刻简介。

摩刻时间:距今1200多年姚揆:唐德宗贞元前曾任温州郡丞。

此诗收录于《全唐文》901卷仙之居,既清且虚。

(三)乐寿1、图片出示:了解“乐寿”具体位置;所处位置:仙岩圣寿禅寺东、三姑潭西之翠微岭峭壁上。

摩刻时间:明代万历年间2、了解“乐寿”题刻简介。

“乐”的读音:音乐的yue 快乐的le需要的yao,是“喜爱”之意落下的luo,是“剥落”之意“乐寿”出自孔子《论语·雍也》:知(智)者乐(音“要”)水,仁者乐(yao)山。

知者乐(le),仁者寿。

(四)通玄通1、图片出示:了解“通玄通”具体位置;2、哪处摩崖与张果老有关?“通玄先生”是哪位皇帝赐的雅号?3、了解“通玄通”题刻简介。

相传八仙来游仙岩,其中倒骑毛驴的张果老发现此洞冬暖夏凉,格外清幽;人若入内,顿觉神清气爽。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教案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教案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核舟记》教案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

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

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

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木”,树。

“罔不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

云南省峨山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教案2苏教版

云南省峨山县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核舟记教案2苏教版

核舟记2课题核舟记2教学目标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体会本文空间说明顺序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了解文章语言的准确、简明。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合作探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一、复习上节可内容导入新课1、朗读全文2、重点词语解释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1、这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细的观察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征来写的?(找出文中的一个词)——“奇巧”一词(材料微小,工艺精细,题材生动,构思巧妙)朗读课文,回顾上节可所学重点字词进入新课的学习2、作者是以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可分几部分?——“总—分—总”结构。

分三部分。

3、结构第一部分(1):综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2-—5):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

分两层:第一层(2-—4):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

第二层(5):介绍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6):对“核舟”总结、评价.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

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2)王叔远雕刻的特点是什么?——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大苏泛赤壁2。

讨论第二段:(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通州两人一小组进行谈论,并积极起来交流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教师明确后认真做好笔记。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3)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4)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

小学石刻特色教案年级:五年级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时:2课时教材来源:《石刻文化》校本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石刻的基本知识,认识石刻艺术的价值。

2. 培养学生对石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石刻创作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

4.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教学内容:1. 石刻的基本知识:介绍石刻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等。

2. 石刻艺术的价值:分析石刻艺术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3. 石刻创作实践活动:教授石刻创作的基本技巧,引导学生动手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石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对石刻艺术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石刻艺术的看法,教师总结导入。

二、讲解石刻的基本知识(15分钟)1. 教师讲解石刻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等基本知识。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分析石刻艺术的价值(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石刻艺术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石刻创作实践活动(25分钟)1. 教师教授石刻创作的基本技巧,如选题、构图、雕刻等。

2. 学生分组进行石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石刻创作进度(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石刻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2. 学生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继续进行石刻创作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继续进行石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2. 教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三、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培养学生对石刻艺术的热爱。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肯定。

四、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善自己的石刻作品。

2. 学生领取课后作业,认真完成。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石刻艺术的认识程度。

2. 学生参与石刻创作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鲁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精品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再现“核舟”的形象。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1、读法2、点评法。

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

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弓|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入题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今天,我要向同学们推荐的是一篇介绍工艺小品的文章一一《核舟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关于作者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 ―― 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

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

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

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

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2)词语积累罔(w?ng)贻(y 1)有奇(j i)黍(sh?)糁(sh?n)髯(r a 门)褶(zh e )膝(x 1)篆(zhu a 门)狭(xi a)3)朗读指导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珠/历历可数也4)字词把握通假字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诎右臂支船诎通曲:弯曲左手依一衡木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5)词的活用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泰山石刻美术教案

泰山石刻美术教案

泰山石刻美术教案篇一:美术教案5课时教案篇二:八下美术第二课教案第二课《黑白世界》课时:二课时教材分析:木刻版画是一个独立的画种,教材较全面地将木刻的基础知识由浅到深地通过几个活动贯穿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木刻版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

学情分析:这个课目是一个典型的技法训练课,学生以前未接触过。

因此,这个课目必须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兴趣浓厚地发现黑白木刻的基本知识点,通过课堂活动的渗透让学生了解木刻、掌握木刻,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强调自主性学习,作业内容不定上限,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空间,但是在作业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简单的形象资料供学生参考。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感受——认识——创造时量分配:课题分两段三课时完成。

第一段:40分钟;第二段:80分钟。

整体操作思路:第一时段主要围绕对木刻的基本认识和基本技巧来组织教学,其中结合一个活动。

第二时段主要结合黑白处理来组织教学,其中贯穿一个活动。

具体操作程序:第一时段:40分钟(第一课时)。

一、欣赏由电脑多媒体演示的图片——导入课题《黑白世界》之木刻版画。

二、欣赏作品数幅:木刻与其他画种作品欣赏思考:木刻版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教师小结(从形式上较主动地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学习内容):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木刻工具。

材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言提示激发学生的体验意识——导入活动一。

教师演示三角刀和圆刀特点。

(将两种刀法线条在展示仪上边演示边小结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木刻刀法及线条的认识。

)三、活动一:初步体验不同木刻刀在板材上的感受和效果,5分钟后提问。

四、木刻版画的黑白处理:欣赏木刻作品让学生分析并说出感受。

1.主要归类: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黑白互衬。

2.灰色的处理是黑白木刻的关键。

第二时段:80分钟(第二、三课时)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的木刻黑白处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根据具体作品分析黑白处理在木刻版画中的多种变化形式,让学生更加透彻地认识黑白处理的重要性。

17、胜归山石刻 教学参考

17、胜归山石刻  教学参考

17、胜归山石刻教学参考一、教学目标:1、知道胜归山的具体地理位置、了解胜归山的有关基本情况。

2、让学生体会家乡余姚灿烂光辉的文化,激发学生探究家乡历史文化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保护家乡的名胜古迹。

3、了解胜归山石刻的精湛技艺,体会家乡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艺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第一部分总体介绍胜归山主要的三个部分东山崖、中山崖和西山崖。

第二部分具体介绍中山崖的有关情况,由于中山崖石刻保存较完好,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石刻图片进行介绍,并且介绍了胡公岩的来历。

第三部分介绍中关西山崖的情况,由于西山崖破坏严重,教材用了一张具体西山崖的位置图进行介绍。

第四部分介绍东山崖的有关情况,东山崖有两个石宕,气势宏伟,教材用了多张图片进行介绍。

三、激情导入:1、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实地参观,教师在课前可制作好幻灯片进行教学。

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处景点在小组内进行介绍,然后全班同学以旅游为方式,其中一组的代表为导游进行学习。

四、拓展延伸:胜归山在余姚镇北郊,原名圣龟山,相传东晋刘牢之战胜孙归来屯兵于此改名。

因历来开山取石,开成了刀削斧斧劈一样的山崖和广阔幽深的水潭,古时已为游览胜地。

清霍维瓒《游胜归山岩洞》诗:“径向秋山去,不知山路深。

洞门晴有雨,岩壑昼长阴。

怪树悬崖挂,游鱼带叶沉。

会须风雨夕,来此听龙吟。

”形象地描绘了胜归山及其岩洞的奇景。

胜归山的山崖分中东西三处。

中山崖称“胡公岩”,多石刻造像。

胡公即明代的胡宗宪,任过余姚县令,后任浙江总督,剿倭凯旋,曾屯兵于胜归山。

后人为纪念他,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在断崖陡壁上镌刻“胡公岩”3个行楷大字,下方又镌有“胡公殿”三字和头戴乌纱帽,身空官服,左手捋须,右手扶案,身躯向前微俯的胡公半身浮雕像。

在胡公雕像左右及下方尚有明代至民国早期的摩崖石刻佛像14个。

靠右边有个袒胸裸肚、捧腹大笑,体态臃肿的弥陀佛;还有一个头戴和尚帽、手执笆蕉扇、神态疯癫的济公像;下面有座观音大士像,曲腿盘坐在仰莲须座上,容相端庄,姿态静雅,旁边有两名仙童侍立左右,下雕凿巨鳌游戈在浩瀚的南海,浪涛滚滚,水花四溅;另有佛祖释迦牟尼的站立像,高约5米,头戴毡帽,身披袈裟,脸型丰满、慈祥,右手自然下垂,左手弯曲弹指,赤脚踏在宝莲台上;左侧有6个罗汉,有的盘膝禅坐,沉思冥想,有的横眉竖眼,面目可怖,其中一龛“伏虎尊者”,粗眉大眼,上穿斜襟短袄,下围短裙,脚登占靴,身骑猛虎,右手高擎乾坤圈,左手按抚虎头,青筋暴现,显得骁勇粗犷。

2023年《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2023年《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2023年《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小石城山记》【教学目标】1、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2、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领悟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一、说到唐宋山水游记,一个不行逾越的高峰就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幻灯片一),它们写于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到永州的十年之间。

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幻灯片二),这是写水的,那我们今日来看《永州八记》中的最终一篇《小石城山记》,看是如何写山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三次鉴赏品读,力图领悟的感情和信念,并感受文章中的意境。

二、检查预习,字词、句式(幻灯片)三、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在大家预习和上一节课解决字词疑难的基础上,能不能看出这两个段落各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思索这个问题,可参照课文的旁批。

明确:第一部分,记叙和描写,描绘小石城山的景致;其次部分,谈论与抒情,面对景物时的联想和思考。

本文依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谈论两个段落。

[板书:景情]讲读课文一、一读文章:品景⑴我们在介绍山水游记的文体特征时讲到,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幻灯片三)老师范读。

明确:“奇”。

[板书:奇]⑴设问: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划出原文的句子。

提问。

明确:三个方面。

小石城山的外形,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

⑴设问:小石城山的美景在眼里真是自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觉了如此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

这么鬼斧神工的秀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制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

二、二读文章:品情面对如此秀丽之景,不仅发出“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在其次段通过谈论表达联想和思考,下面我们来看是如何谈论的。

最新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最新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空间说明顺序.3、积累文言词汇,理解课文的大意.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解读课文内容.2、了解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把握结构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 .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雕艺术,读来令人惊喜(板书课题)二、题解(图示核舟形象)核舟:根据课文内容,指的是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题意:介绍说明了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三、识记下列词语的读音、字形(检查预习)罔(Wang) 贻(Yi) 有奇(ji) 黍(Shu) 糁(San)髯(ran) 褶(Zhe) 膝(Xi) 楫(Ji) 篆(Zhuan) 狭(Xia)四、朗读课文 ,请三名同学朗读课文每名同学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五、理清文章结构提问: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全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明确:结构形式:总分总(第1段) (第2-5段) (第6段)六、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本课时讲解分析前两段)具体方法:请学生参照注释和老师的提示,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分别讲解各自然段的大意,最后老师释疑并明确意思.学习第1段(总说)1、重要词语:(1)奇巧 (2)为(Wei)(3)罔不因势象形 (4)尝:曾经(5)贻 (6)核舟一:用桃核刻成的小船2、根据以上词语,学生讨论译出大意,老师再明确意思.3、概括文段大意:概略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4、问题探究: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医师技艺的精湛超凡?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二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 ,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 ,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3.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2.讲解文章1、2段.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二、学生朗读课文.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三、讲解课文1、2段.第1段讲解: 明有奇巧人 , 巧 ,技艺高明, 奇巧 ,技艺高明超凡.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 以 ,用; 木 ,木头,木材; 为 ,制,这里指雕刻. 木石 , 木 ,树.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罔wǎng,没有; 因 ,根据; 具 ,具有. 尝贻余核舟一 ,本句谓语贻 (y ,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 ,是个双宾语. 盖大苏泛赤壁云 , 盖 ,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 ,泛舟, 泛作飘浮讲; 云 ,语气词,无义.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奇巧)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盖大苏泛赤壁云.)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3、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第2段讲解: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有 ,y 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奇,jī,零数,余数. 中轩敞者为舱 , 轩 ,高起; 敞 ,开阔; 为 ,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启 ,打开; 而 ,连接状语与谓语; 望 ,通方 ,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 闭之,则右刻 , 则 ,连词,就(看见).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2.阅读3 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讲解3 6段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先叫学生朗读3 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二、讲解3 6段.第3段讲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峨 , ,高耸; 为 ,是. 佛印居右 , 居 ,位于.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 执 ,拿着; 端 ,头; 抚 ,按,搭在上面. 鲁直左手执卷末 , 末 ,尾部. 其两膝相比者 , 比 ,紧靠; 者 ,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 . 各隐卷底衣褶中 ,省略句式, 隐后省略于 . 佛印绝类弥勒 , 绝 ,极度; 类 ,相似. 左臂挂念珠倚之 , 倚,yǐ,靠着; 之 ,代左膝. 珠可历历数也 , 历历 ,分明可数.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 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 .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 佛印极似弥勒,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 左手抚鲁直背 ,与之共阅一手卷 ,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 卧右膝 ,竖左膝 , 挂念珠 ,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 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 念珠粒粒清楚分明, 可历历数也 .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第4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这句的主语是左右 ,不是楫 ,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 ,泛指人,如男子、女子 . 居右者椎髻仰面 , 居 ,位于.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 攀 ,抓着,拉着; 状 ,情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 , 蒲葵 ,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 抚 ,摸着. 其人视端容寂 , 端 ,直,正; 容 ,容貌.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停下了呢?从何见之?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第5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 则题名其上 , 则 ,就; 题 ,书写,这里解为刻上; 名 ,字.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文 ,文字; 曰 ,是: 天启壬戌秋日 ,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 甫 ,指男子的字. 钩画了了 , 钩画 ,字的一钩一画.第6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 通计一舟,为人五, 通,全部,整个; 为 ,有. 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 , 各 ,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简 ,选择; 为 ,制作. 嘻,技亦灵怪矣哉 , 嘻,xī,赞叹声; 灵 ,善,好; 怪 ,奇异,罕见.小结: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 )2.一词多义为:①制,做. 为宫室、器皿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 中轩敞者为舱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有. 通计一舟,为人五 .木:①木头,木材. 能以径寸之木 .②树. 以至鸟兽、木石 .曰:①叫做.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②是. 文曰初平山人 .奇:①奇异. 明有奇巧人.②jī,零数,余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①动词,表存在. 明有奇巧人 , 炉上有壶 .②y 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八分有奇 , 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①开头一边. 东坡右手执卷端 .②直,正. 其人视端容寂 .3.特殊句式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 , 隐后省略于 . 则题名其上 , 名后省略于 . 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 者 ,标志定语后置.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 尝贻余核舟一. 双宾语是余、核舟一 . 拓展延伸: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板书设计:总---分---总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主题.第二部分(第2 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24.《大道之行也》鲁教版初中语文核舟记教案优秀范文三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2、学习生字,熟读全文.3、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教学重难点:1、掌握字音,熟读全文.2、借助书下注释独立疏通文义.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1)罔不 ( ) (2)贻( ) (3)箬篷( )(4)八方有奇 ( ) (5)石青糝之 ( ) (6)髯( )(7)天启壬戌 ( ) (8)篆章(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1)罔不: (2)尝贻余核舟一:(3)绝类弥勒: (4)诎右臂支船:(5)篆章: (6)视端容寂:(7)曾不盈寸: (8)桃核修狭者:3、填空.《核舟记》选自________朝人________编辑的________,《核舟记》的作者是________朝人________.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yī)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3、整体感知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断句.(三)研读探究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奇巧: 以: 木: 木材; 为:罔 : 因: 具: 轩: 敞: 为: 兴: 徐: 糁比: 类: 矫: 诎: 倚: 楫:椎髻: 夷: 了了: 盈: 题:简: 为: 灵: 怪:多媒体展示重点句子: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其人视端容寂: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⑥技亦灵怪矣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主学习,自己疏通文意,可以小组内互相讨论.2、学生小组内通译全文.3、找学生翻译课文,不当之处老师及时纠正.4、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词语.5、齐读,整体把握文意.三巩固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不( ) 贻( ) 有奇( ) 黍( )箬篷( ) 糁( ) 峨冠( ) 髯( )髻( ) 衣褶( ) 诎( ) 楫( )椎髻( ) 虞山( ) 篆章( ) 矫( )(二)、写出下列加线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 ) 8.雕栏相望焉(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 )11.中峨冠而多髯者( ) 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 )14.佛印绝类弥勒( ) 15.矫首昂视( )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17.珠可历历数也( ) 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 )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 22.钩画了了,其色墨( ) 23.长曾不盈寸( )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①木:能以径寸之木( ) 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 ) 文曰初平山人 ( )③奇:明有奇巧人( ) 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 ) 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 )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 ) 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 珠可历历数也( ) 此中人语云( )。

广西版高中美术教案洞穴摩崖壁画(精编版)

广西版高中美术教案洞穴摩崖壁画(精编版)

广西版高中美术教案洞穴摩崖壁画高中美术欣赏课案例壁画—洞穴摩崖壁画一、教材:广西美术出版社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中学试用课本《美术欣赏》高一年级全一册二、课题:第二章壁画三、教学内容:洞穴摩崖壁画欣赏四、课时:一课时五、教材分析:壁画这一章内容我分两个课时,一个是着重学习原始艺术的板块,一个是中西方壁画相比较的板块,本课是第一课时洞穴摩崖壁画欣赏,重点在于认识人类最早的绘画,从作品美术语言的角度和从文化的角度展开美术欣赏课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和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六、教学对象:高一乡镇学生在高中生心理及生理都趋于成熟的阶段,学生已经形成较独立的个性,各自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审美主张。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等进行联想、感受、以激起思想的火花。

一般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美术鉴赏知识,联系文学、地理、历史等人文学科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洞窟、摩崖壁画作品,着重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肌理、造型、构图等艺术语汇,使学生了解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2、能力目标:以多种提问、讨论方式引导学生交流、评析和欣赏作品,体会从多角度去鉴赏艺术作品,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鉴赏、求知、探究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用文化比较的方法,比较中、西方不同时期的原始艺术的异同及联系,认识人类早期的原始艺术及其文化艺术价值,提高对壁画艺术的认识、欣赏能力,培养文化关怀的素养,对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尊重和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八、教学重点: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野牛图》、广西花山岩画《人物图》九、教学难点:体会史前人类的洞穴壁画、壮族先民摩崖壁画的风格特征及表现手法,形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十、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壁画2、《野牛图》、《人物图》的相关图片、影像资料十一、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讲授法、评述、讨论法为主,在学生个人审美经验基础上,结合影像、图片资料展示,引导学生比较、评析和欣赏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南山摩崖石刻》
瓶窑一中骆剑强
【教材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余杭地方课程资源》沈元璋主编
【教材分析】:《余杭地方课程资源》第2课中的“南山摩崖石刻”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区瓶窑镇境内,距杭州市中心2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

为省级文保单位。

石壁上存有一座座高耸的元代佛教、道教摩崖单身造像。

自西向东有释迦牟尼坐像、慈航观音立像、三世佛像、如来坐像等12尊佛像,绵延360多米。

12尊石像依次立在面南的山坡上,有的傲立在深潭之上,有的湮没在杂草树丛之中,石像所在的石壁上留有密密层层龟鳞般的刻痕,大小均匀、整齐划一,像是用手指甲一片一片剔抡出来的痕迹。

所有造像造型生动端庄,肃穆庄严,气势恢宏。

其中最高大的一座如来坐像,高达6.6米,面容慈祥,高悬于石壁之上,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石刻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被学术界称为“第二飞来峰”。

所以《南山摩崖石刻》可供挖掘的教育教学元素是丰富的。

但是教材中对摩崖石刻的介绍过于简单,图片、文献资料较少,其中的一些图片资料已经较为陈旧。

在本教案的设计中,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南山摩崖石刻现状的多媒体展示,对摩崖石刻的各个局部细节进行逐一的赏析,在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家乡精美文物的艺术风格和对摩崖石刻蕴涵的历史、人文、社会价值进行探究。

从而使学生对摩崖石刻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增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授课年级】:7、8年级
【学生分析】:7、8年级的学生在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上具备一定的能力,同时随着认识水平、对各种信息的接受、归纳与整合能力的日渐提高,初中生正处在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时期。

“南山摩崖石刻”就在瓶窑境内,我校的学生对这一历史遗迹都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会感觉比较亲切。

但是,学生对南山摩崖石刻所展现的宗教艺术形式缺乏理解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中作品赏析形成了影响,难以理解摩崖石刻本身具备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①通过对南山造像的赏析初步了解现存的南山摩崖石刻。

②了解南山摩崖石刻相关知识。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石刻的观察分析了解南山摩崖石刻的艺术特色。

②通过合作探究探索开发和保护南山摩崖石刻的方案。

3 情感目标:①通过学习了解南山摩崖石刻的宝贵价值,增强对摩崖石刻的保护意识。

②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历史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南山摩崖石刻现存的12尊造像人物局部细节的赏析和作品形式美的认识。

【教学难点】:南山摩崖石刻艺术特色的认识。

【教学用具】: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余杭地方课程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请学生结合所学谈谈对南山摩崖石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