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
![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af397a3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a.png)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包括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
二地理学的产生,关键人物有哪些?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 时间:人文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前2. 特点:古代人文地理学;探索、描述3.关键时段或事迹地理学发轫于古希腊,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即Geogrophe ,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自15世纪以后,随着人们对地球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人们的视野极大的开阔,从而加速了地理科学的发展。
对古代、近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Karl Ritter,1799-1859)。
三西方人文地理学派及其代表人物。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四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及其概念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四、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
文化区的定义: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内涵: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如语言、民族。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2)自然状态的形式,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3)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4)常常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地理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整理
![地理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f2bee4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662b859.png)
地理高考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重点整理一、引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人类活动的学科,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主要分支。
本文将对高考地理科目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进行重点整理,帮助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二、自然地理的重点整理1.大地构造及其运动自然地理研究地球的大地构造和运动。
重点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类型与特征、地震与地震带等。
考生需关注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历程,掌握地球内部结构及板块构造的特征。
2.地表形态与水文地理地表形态与水文地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内容。
重点包括地形构成要素、地貌类型及其地质背景、河流的形成与发展、湖泊与湿地的特征等。
考生需理解各类地貌形成的原因和特点,熟悉地表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气候与气候变化气候是地理科目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掌握气候要素及其分布规律、气候类型与区域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与其影响等。
重点关注气候系统的构成、气候带与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形成原因。
4.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是自然地理中的关键问题。
考生需了解自然环境的脆弱性和保护方法、资源类型与分布规律、可持续发展等。
重点掌握不同生态区域的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注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三、人文地理的重点整理1.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考生需了解人口数量与分布的规律、人口迁移与人口问题、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等。
重点关注不同地区人口的数量变化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和问题。
2.农业与农村农业与农村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熟悉农业类型与分布、农业发展方式与问题、农村地区的发展等。
重点关注不同农业区域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理解农村地区的问题与对策。
3.工业与城市工业与城市是人文地理中的关键问题。
考生需了解工业类型与布局、工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问题、城市体系与城市规划等。
重点关注不同工业区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了解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4.交通与通信交通与通信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整理
![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9b39b43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3.png)
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整理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发展、人口迁移、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对人文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一、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的分布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都对地理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城市化现象的兴起,使得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
这导致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如城市贫困、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等。
二、文化地理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包括了语言、宗教、艺术、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地理研究的是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例如,不同地区的人们会因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涉及到产业的空间分布、交通运输、贸易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工业区的产业布局就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的便利性也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四、城市地理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地,也是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地理的研究关注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问题。
城市化过程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例如,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逐渐多样化,郊区的发展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城市发展方向。
五、乡村地理乡村地理研究与农业、农村发展等相关的内容。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地区也在不断变化。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村人口的流动以及农村经济的多元化都对乡村地理产生了影响。
乡村地理的研究旨在找到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路径。
六、旅游地理旅游地理是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带动了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
旅游地理的研究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旅游对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c6ad750be1e650e52ea997c.png)
人文地理学是以研究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核心,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演变和传播及其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特点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地域性,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人地关系论: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评价: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选择取决于人。
评价: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认为地只提供可能。
适应论:人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区域之间的关系。
生态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而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
文化景观论: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景观。
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的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
唯意识论: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环境感知论:不同人群对相同环境的感知不同,引起对环境的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
文化决定论:人对地的影响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
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天人和一观:天人关系是有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同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自然。
第二章:农业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强烈的地域性,明显的阶段性。
地理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农业经济活动以直接影响为主,1.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是农业的劳动对象,生产资料和生产场所,2.土壤是陆生农作物生活的基质,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和交换的重要场所,3.地形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影响以高度,坡度,坡向和地表破碎程度等最为明显。
4.气候是一种农业资源,水是生物生存生长的先决条件。
人文环境的影响:1,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活动的因素之一,2.农业科学进步减小了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减小了对土地的依赖性,3.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既影响农业生产布局,又影响农业生产水平,4.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同一劳动对象为人类的服务功能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5.市场需求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布局,6.交通运输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7.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布局起调控作用。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bd1a893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f.png)
人文地理考试重点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题,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他区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应用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统一性、预测性。
对古代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德国地理学家是: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 特尔,亚历山大冯· 洪· 堡创立了因果,综合,比较,范围的原则。
法国白兰士: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他认为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强调人对外界环境是主动地,不是被动的。
人地相关论。
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 研究方法的革新(计量方法与数学模型的应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3s 的应用)3.研究内容与方法的社会化我国古代四种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人文地理研究的五大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儿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个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其次,采用演绎逻辑,从一般规律处理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人口转变模式:西北欧模式,日本模式,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印度模式,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2.人们从事一切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来源于自然环境 3.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7805c190912a2161579290e.png)
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 兰士和白吕纳 3.)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
人群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是通过文 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4.)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 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5.)环境感知:是文化地理学借心理学新的研究成果来分析人地关系的。 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 的和毫无规律的,是受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 境感知。 5、挑战与应战学说(英国的汤因比): (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 劳动,创造人类文明(埃及文明) (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由于生活环境条件特别好,而是相 反。五类逆境:困难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击的刺激、压力 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 (3)中庸之道:逆境与挑战的对应关系是有限度的,超过其限度,其结 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岛成功、格陵兰失败。
(1)法国维达尔·白兰士,维达尔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 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白吕纳 白吕纳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
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 ,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他同时
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 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
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 识。 形式文化区: 内涵:某种(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
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 文化区。如语言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 特征:(1)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 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2)自然状态的形式。 评价: 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形式 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另外,形式文化区, 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 烙印。 内涵: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 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1)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 响)。(2)界限确切性。(3)有功能无区(报纸、开放思想、文 化辐射) :内涵:居住在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4dc5b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7.png)
人文地理主要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人类地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地球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公转、赤道和子午线等地理要素对人类定居、移民、生产和文化活动产生了影响。
地球上的人类活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比如,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农作物种植方式、居住方式、服装食物等均有所不同;而低纬度地区气候炎热,农作物生长丰富,居住方式和文化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不同的地形地势条件决定了人类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比如,山地地区交通不便,土地利用受限;平原地区地势开阔,适合农业生产等。
二、人口与城市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迁移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集聚的地方。
城市的发展与人口增长、工业化、商业化、资本积累、信息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城市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成为了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城市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规律,城市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与空间结构、城市的功能与地位等。
三、聚落与农业聚落是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基本单位。
聚落的分布与形态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对象之一。
不同的聚落类型和分布特点反映了不同的地区环境、资源利用和人类活动的规律。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经济活动。
农业种植方式、农田布局、水利建设、农作物种植与养殖、农业技术等都是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
四、交通与通讯交通是连接世界各地的纽带。
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人文地理的研究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组织与发展等。
通讯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类社会结构。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需要了解通讯技术的发展对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五、文化与意识形态人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文地理的研究中,我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传统风俗、语言、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245b99f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3.png)
(完整版)人文地理学重点复习资料人文地理学重点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已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即地理学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的传统。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
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①社会性。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
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
人文地理 难点重点
![人文地理 难点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670a232f60ddccda38a032.png)
三、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本章重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法、英、美、俄的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本章重点:(1)文化结构及文化的特点(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及其比较(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第一节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概念二、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节文化的形式与特点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文化适应)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景观第四节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本章重点:(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本章难点:人口迁移的机制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人口密度一、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二、中国人口分布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社会、历史与政治)第二节人口移动一、人口移动的一般概念二、人口迁移的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三、人口迁移的机制第四章人口与发展本章重点:(1)世界人口增长趋势(2)人口转变的模式(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及人口与发展本章难点:人口转变模式与人口转变理论第一节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四、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第二节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第三节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第四节人口与发展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本章重点:(1)农业的发展与主要类型(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特征比较本章难点:农业的起源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晏享说)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特征、类型)三、现代农业(特征、类型)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本章重点:(1)产业类型与工业区(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本章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一节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与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三节产业类型与工业区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三、其他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第四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第五节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式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本章重点:(1)种族与环境及种族的划分(2)民族的形成过程与民族特征及民族的迁移与集聚(3)民俗的特点及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种族的起源第一节种族与地理人种一、种族的起源二、种族的划分三、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地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第二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第三节民俗文化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民俗的内涵特征、民俗的外延特征)二、民俗与环境(民居、饮食、服饰)三、流行文化第八章语言地理学本章重点:(1)语言的本质特征与语言的发展(2)语言的传播与环境(3)地名景观本章难点:语言的传播与环境第一节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二、语言的本质特征三、语言的发展(汉语的七大方言)第二节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印语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第三节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一、语言传播特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件)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二、地名景观(我国的地名景观、世界的地名景观)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本章重点:(1)民族宗教与世界三大宗教及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2)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理论(3)宗教景观本章难点:宗教的传播第一节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第二节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第三节宗教的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二、宗教与文化三、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第四节宗教景观一、基督教堂二、伊斯兰教清真寺三、佛教寺庙第十章聚落地理本章重点:(1)中国城市和村落的发展(2)城市区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城市景观与感知(3)集镇,乡村的概念及其类型本章难点: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第一节聚落一、起源和发展二、城镇标准第二节城市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与发展及其模式四、城市景观与感知第三节集镇与农村一、集镇(具有与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二、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活动型村落、特殊类型)第十一章旅游地理本章重点:(1)旅游的区域特征(2)旅游动机与决策(3)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及其类型(4)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本章难点:旅游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二、大众旅游的发展第二节旅游的区域特征一、客源地与目的地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第三节旅游动机与决策一、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旅游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二、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一、旅游资源(概念、形成条件、特征)二、旅游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第十二章行为地理本章重点:(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2)行为空间及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本章难点: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第一节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二、地理物象三、物象评价与行为第二节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与闲暇活动与空间行为)三、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行为第三节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第十三章政治地理本章重点:(1)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2)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3)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本章难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第一节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国家级的、国际级的、国内级的)三、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主权的变化)第二节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一、国家的基本特征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三、国家的政治性区域四、边界与边疆第三节国家权力一、国家权力要素(领土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国民士气、政治的质量)二、国家实力分析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马汉海权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本章重点:(1)人口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可持续发展内涵及可持续发展与人文地理学的任务(2)21世纪的政治地理新现实(3)文化景观建设本章难点: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人类当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及其对策第一节可持续发展问题一、人口的迅速增长及其引发的问题二、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节世界新的格局中的人地关系一、世纪之交的政治地理新现实二、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合与分(国家间的联合趋势、国家内部的分离倾向)三、合与分的政治格局中的人地关系第三节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一、阿米什人生产中的节能农业村二、客家人土楼中的传统文化三、万丰村——一个共同富裕的城市村落四、文化景观的建设考试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绪论考试内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考试要求:1.了解西方及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考试内容: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和特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区、文化的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考试要求:1.掌握文化的概念与文化结构及文化的形成与特点2.理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3. 了解其他的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考试内容:人口分布、人口移动考试要求:1.了解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和转变模式2. 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3.掌握人口因素的两重性及适度人口理论第四章人口与发展考试内容: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发达国家人口转变模式及与中国人口转变模式2.理解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并联系中国人口增长及其人口政策3.掌握人口与发展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考试内容:农业的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考试要求:1.了解农业的起源及农业文明2.掌握农业的发展与类型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考试内容: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和工业区、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2.理解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及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3.掌握产业类型及其分布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第七章种族、民族、民俗考试内容:种族的起源、种族的划分、地理人种、种族主义、民族的形成和特征、民族的分布、民族和文化考试要求:1.了解种族的划分2.理解民族的形成及特征3.掌握民俗与环境第八章语言地理考试内容: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世界语言分类和分布、语言的扩散与影响、语言景观考试要求:1.了解世界语言谱系2.理解语言的扩散及结果3.掌握语言及其本质特征;第九章宗教与宗教地理考试内容:宗教的产生、世界主要宗教、宗教的传播与分布、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宗教景观考试要求:1.了解世界主要宗教及起源2.理解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3.掌握世界主要宗教的传播与分布第十章聚落地理考试内容:聚落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的发展、村落的发展考试要求:1.了解聚落的起源与发展2.理解集镇及其一般特征3.掌握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及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和景观第十一章旅游地理考试内容: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考试要求:1.了解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2.理解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3.掌握旅游者动机及影响因素第十二章行为地理考试内容: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考试要求:1.了解行为理论基本观点2.了解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十三章政治地理考试内容: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考试要求:1. 了解政治地理现象,全球政治格局的形成及基本特征2.理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3.掌握国家政治地理特征与国家权利要素第十四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考试内容: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考试要求:1.了解当前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2.理解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3. 掌握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文地理学的重点
![人文地理学的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27899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8.png)
人文地理学的重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城市规划、文化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等。
在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时,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方面。
1. 居住与迁移居住与迁移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也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人们选择居住地的决策通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因素等。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居住与迁移模式,揭示了城市化和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模式。
2.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因素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问题涉及语言、宗教、艺术、建筑、风俗习惯等,以及这些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规律。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交流,人文地理学揭示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塑造作用。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影响。
这包括农业、工业、贸易、城市化等方面的研究。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问题包括资源分布、区域发展差异、商业中心的形成与转移等。
通过研究经济地理学,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4. 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在地理环境中的表现和影响。
它探讨政权的形成与变化、领土争端、政治边界以及国家建设等问题。
政治地理学不仅关注国家层面的政治现象,还关注地方政治、社会运动以及政治力量在地方层面的分布与影响。
5.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关注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居住模式、交通网络、城市社区等。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核心场所,其地理特征对生活质量、社会组织、经济发展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城市地理学通过比较不同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城市环境问题,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关注地理现象本身,还关注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人文地理必背的49个知识点
![人文地理必背的49个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632aef831b765ce050814a1.png)
人文地理必背的49个知识点1、自给农业与商品农业是相对而言的,判断时要注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之间联系密切,资金密集型农业和技术密集型农业一般属于商品农业,但劳动密集型农业大部分属于自给农业。
2、人类对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违反自然规律。
温室大棚农业一般出现在纬度较高地区和冬季;热带地区一般不会发展温室大棚农业,因为热量非常丰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适合在坡度比较小的地区,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区都可以通过修建梯田来改造自然条件。
4、季风水田农业属于自给农业,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属于季风水田农业地域类型的亚洲国家商品率都低,机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国的商品率就较高,日本的小型机械化程度也非常高。
因此,分析问题时要根据具体信息进行,防止脱离材料盲目归类。
5、水稻种植业分布地区需要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但并不是绝对的。
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资源丰富,能够发展灌溉农业,则它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业,如我国河西走廊。
6、混合农业是按生产对象划分的。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虽然与澳大利亚和西欧混合农业相差甚远,但仍然属于混合农业。
7、工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采矿工业受自然(资源)条件影响较大。
8、不同指向型工业的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要能获得经济利益,市场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档家具厂;原料指向型工业也可以靠近市场。
所以分析工业区位时要用发展的观点。
9、劳动力素质并不专指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劳动者的经验和熟练程度。
10、注意区分电子工业和电子装配工业,前者是技术指向型工业,后者是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11、新兴工业可分为劳动力密集型(意大利的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型(美国“硅谷”),并非特指技术密集型工业。
12、传统工业和高技术工业对交通条件要求都较高,但前者侧重于运量大的水运、铁路运输等方式,后者侧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运输等方式。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fe3f572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1.png)
人文地理学重点整理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人地关系: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球表层空间的相互关系,包括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和适应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的形成、功能和变化,包括城市居民的分布、经济活动等。
4.农业地理学:研究农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方式等。
5.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
6.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和组成等,包括人口数量、结构和空间分布等。
二、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方法:1.空间分析:通过地图、图表等方式对地理空间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人类活动的地理规律。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地理定位信息对地理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
3.区位理论和中心-边缘理论:研究地理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地位,揭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
4.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5.地理心理学:研究人类对地理环境的感知、态度和行为,揭示人地关系的心理机制。
6.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的起源、发展、布局和规划,关注城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化。
2.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的变化,关注农村地区的城乡差距和农民问题。
3.旅游与文化遗产:研究旅游业的发展和影响,关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及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利用。
4.人口与移民:研究人口的分布、数量和结构,关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5.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社会和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和变化,关注地理环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6.城乡差距与区域发展: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差异,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https://img.taocdn.com/s3/m/8c0d27c23186bceb19e8bbd8.png)
一人口与环境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集中式: 1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 2 节省市政投资 3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组团式: 1 用地较为分散,各片之间的联系不太方便2 市政工程设施的投资相对要高条带式或放射状: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城市沿主要交通道路发展而形成。
人文地理重点
![人文地理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f7af425a8102d277a22f07.png)
人文地理名词解释1.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形成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人文事象:人类活动产生的事物现象。
3.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4.形式文化区: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相互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内部彼此间相互联系并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如一个国家,城市,农场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6.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存在的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应,还可以作为一种标志。
4.文化扩散:文化事物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
5.扩展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6.接触扩散(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接受,几乎接触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就自然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而实现了其扩散。
7.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8.刺激扩散:指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成为刺激扩散。
9.文化迁移扩散: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别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10.文化整合: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11.文化景观:指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居住于某地的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材料,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12.文化生态学: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6地理环境决定论:指在人地关系中,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唯一原因和决定因素,人类社会活动是自然因素作用制约的结果,一切人类活动都是地理环境的必然结果,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人文地理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40ecf2cc281e53a5802ff94.png)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主体:人文现象(人文事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于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人文地理学中三大主题: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小展):1社会性:1)研究对象——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其分布又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
2)人文现象具有历史性2区域性:1)区域性是人文地理的凭借。
2)区域性的体现: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3综合性:1)综合性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复杂性。
2)综合性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在综合分析中,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影响因素的力度与顺序)。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公认的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简答)环境学派:德国的拉采尔、美国的森普尔人地相关学派: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区域学派:德国的赫特纳、美国的哈特向景观学派:德国的施吕特尔、美国的索尔德国: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法国: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英国:麦金德的“大陆腹地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美国: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索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地理学派和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经济学派。
第二章形式文化区定义:某种文化现象(习俗)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民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特征: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和边界模糊的过渡带。
自然状态的形式。
人文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a0d8f8d6529647d27285208.png)
五、城市化机制: 1、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在决定性力量;2、农业生产力的 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4、第三产业是 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和延缓城市化进程;6、土 地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城市化的牵引机制;7、技术市场建设是城市化的提 升机制。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 (1)城市地域结构:中心商务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零售商业区、 文化区、混合职能区、郊区。(2)城市地域结构模型:1、同心圆模型(中 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家庭带、中产阶级住宅带、通勤带)2、扇形模型; 3、多核模型。 一、语言的产生及本质属性: (1)产生:劳动—后肢直立行走—肺部种声带得到发声—发出声音 劳动—获得食物—增加营养—促进人类意识和思维发展 (2)本质属性:1、社会性(语言中语音和语义的结合是由社会决定、 语言依赖于社会,社会也同样需要语言、语言的学习要于社会中的各种事件 结合在一起)2、交际性(交际工具)3、工具性。 二、汉语的形成与发展:(1)北方方言:占汉语方言区的3/4,使用人口占汉语 人口的70%,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 湖北,云贵川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2)吴方言: 在南方各方言中历史最悠久,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浙江大部分地区。 (3)湘方言:湖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北部(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 南部和广西东南部。(5)闽方言:分布于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以及台湾省 的绝大部分地区。(6)赣方言:江西北部和中部。(7)客家方言:粤东、 粤北、闽西、赣南。
一、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 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1、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空间是物质对 象的一种秩序)2、人地关系的传统。 三、人文地理学学科特征:1、区域性,(1)人类活动表现出区域差异(2)人 文地理学注重区域特性的研究。2、社会性(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社 会现象、活动、所以具有社会性。(2)影响社会现象形成和分布的因素主要 是人文因素,所以具有社会性。3、综合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4、历史性。 一、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向的 不断革新。3、现代地理学观察和收集资料、信息的手段有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人文地理学(2)新中国 成立之后的人文地理学:1、1949至1978年处于停滞阶段(当时特殊的背景 强调经济地理)2、20世纪80年代是复兴阶段。3、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 阶段a,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空前繁荣b,研究内容有了更多对中国实际问题的研 究。c,研究也有一些局限性(研究领域过于宽泛,带来了理论构建的困难, 研究层次有待深入,重地轻人) 展望未来:提高阶段,决策化、社会化、区域化、国际化、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185c048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a.png)
地理学考研必看人文地理重要知识点归纳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涉及人类活动、社会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
在地理学考研中,人文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掌握人文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备考非常有帮助。
本文将对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供考生参考。
一、城市与城市化1. 城市的定义与分类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发达的地区。
根据城市的规模和经济、社会、文化特征,可以将城市分为不同类型,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新兴城市等。
2. 城市化的过程与影响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农业转移人口和非农业转移人口。
城市化对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如推动工业化进程、改善居民生活水平、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等。
3. 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
城市设计则是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于具体的城市建设项目进行设计、布局、美化等。
二、城市系统与城市体系1. 城市体系的层次与组成城市体系是指多个城市之间形成的一种有机关系。
城市体系可以分为全球城市体系、国家级城市体系、地区性城市体系等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城市组成。
2. 城市中心与城市辐射城市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地。
城市辐射是指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产业扩散、人口流动等。
3. 城市网络与城市交通城市网络是指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关系,主要通过交通网络实现。
城市交通是城市中人口、物资、信息流动的重要保障,包括公共交通、道路交通、水路交通等。
三、社会文化地理1. 人口与人口迁移人口是一个地区的聚居人口数量。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流动、农村人口迁移等。
2. 社会差异与社会问题社会差异指的是不同个体、群体在经济、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差异。
初三地理人文地理重点概念总结
![初三地理人文地理重点概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c9f37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b5.png)
初三地理人文地理重点概念总结一、人文地理的概念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以人类社会及其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关注的问题是人类在地球表面的活动、分布、迁徙、文化、经济、政治等,以及这些问题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采取了不同的适应措施,如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
2.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人类通过农业、工业、城市化等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的面貌,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三、聚落与城市化1.聚落的形成:聚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因素有关。
2.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市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问题。
四、农业的发展1.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为了获取食物而进行的一种生产活动,它的起源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有关。
2.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阶段,现代农业依靠科技手段,提高了产量和品质。
五、工业的布局与分类1.工业布局:工业布局是指工业企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它受到资源、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2.工业分类:工业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重工业以提供生产资料为主,轻工业以提供生活资料为主。
六、交通与通信1.交通:交通是连接不同地区、促进人员、物资、信息流动的手段,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2.通信:通信是传递信息的技术手段,包括邮政、电话、无线电、网络等。
七、人口与民族1.人口:人口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体。
2.民族:民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的人群。
八、文化与旅游1.文化: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文地理学重点
![人文地理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71948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e.png)
人文地理学重点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它关注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地理空间的塑造和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重点在于探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人类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也受制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人类的居住与定居。
人类的居住地选择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理条件、气候特点、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居住地模式和空间布局也会呈现出差异,比如山区和平原地区的居住模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空间布局等。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的居住与定居行为,可以了解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人类的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文化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文化表现出多样性,比如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等。
地理环境对于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人类的文化活动也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文化景观、宗教建筑、城市规划等都是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文地理学还关注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方面。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不均,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
交通条件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发展,交通便利的地区更容易发展经济。
人文地理学通过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人类的居住与定居、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复习题第一章1、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地球表层”具有特定的物质结构形态:上界:对流层的高度为限(极地8km、赤道17km、平均10km)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约5-6km、海洋中平均4km)3、地理环境,尤其指现代地理环境,具体而言,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生物圈、智慧圈组成的、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
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特定的内核):人地关系、区域研究、空间分析5、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这间相互关系的学科6、性质: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属于社会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社会性——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区域性——地理科学的灵魂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7、洪堡创立了地理学研究的原则:因果原则和综合原则第二章1、《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泰勒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克罗伯和克鲁克洪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定义的三个层次:文化是行为模型;文化符号是文化载体;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2、文化的结构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文化分为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⑴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总和,是文化整体演进的基础。
特点:物质性(实体性)——文化的支撑骨架与表现载体(经济)基础性——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时代性——变化快,如服饰文化、建筑文化⑵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内涵:强调文化的社会调节功能,反映社会关系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刚性约束缓慢变迁性——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成本有时很大,尤其是对于既得利益集团而言相对独立性——制度的孕育、制定、修改、完善与创新涉及到很多因素,也有着自己的内在要求与规律⑶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层精神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
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结构层面: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心理文化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a.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b.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c、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d、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e、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4、[文化区]文化区是具有相似文化特征的地理区域,它是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分布。
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5、[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构成: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过渡区)特征:⑴具有特征典型的核心区、相对一致的外围区、边界模糊的过渡带⑵自然状态的形式评价:形式文化区,以文化的同质性和均质性为主要特征。
形式文化区具有同心圆的模型空间模式。
另外,形式文化区,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圈。
而功能文化区带有明显的人工影响烙印。
6、[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特征:⑴功能性(政治、经济或某种社会功能影响,尤其是政区、社区的影响)⑵界限确切性。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⑶有功能但区域不确切(报纸、开放思想、文化辐射)⑶区内功能联系紧密7、[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地缘意识、归宿感、倚赖感等构成的情结、思绪),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如:美国的迪克西;中国人所谓的家乡8、三种文化区比较区别: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联系:三种文化区具有作用上的互补性、空间上的重叠性、时间上的动态性。
9、文化扩散分两大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通过其居民,不断向四周传递、辐射,占据空间扩大的过程。
特点:1空间上的(相对)连续性2扩散速度的差异性类型: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等级性)刺激扩散(刺激—反应)[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作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2、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特点: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即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传播速度快3、文化传承文化的时间现象除了文化的横向扩散,即不同文化区(相对静态)间的文化要素交流、传播、冲击、融合之外,在文化区这一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区域内部,也有文化要素的代际间纵向的传承、文化绵延乃至发扬光大的问题。
10、文化生态学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内涵:文化产生于人地关系,蕴涵着人地关系,表现着人地关系,影响着人地关系,受制于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根源、途径)。
这种人地关系,在早期,主要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后,人与社会的关系比重持续上升,并混合,使人地关系表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模糊性。
11.“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地域中,文化是人地关系的具体形态,“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文化系统对人产生作用,其相互机制表现在文化与环境、文化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
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文化生态关系]。
11.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1.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 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 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12.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3.环境条件的差异性影响地域文化发展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13. [文化整合]---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文化特质:指一种普遍的自觉的观念和方法系统,主要表现为基本文化素质、文化的个性与最擅长的文化能力(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亦称文化元素)。
14.文化整合的重要性:发挥文化正向功能,促进文化系统迅速发展,提高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扩散力。
15.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在各国文化系统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特质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
一般说来,接受外来物质文化比较容易,而接受外来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比较慢,并且需要一个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
16.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景观内涵: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 landschaft ,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
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
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文化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对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聚落型式。
描述并解释某一地域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
土地利用类型。
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
建筑。
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
17.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行为论.人地关系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 环境决定论可能论生态论适应论和谐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的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地关系含义的几点说明:①人地关系是自人类开始即已存在的客观关系,是一种不以人们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现象②与其他学科重视研究人地关系不同。
人地关系的地域性或地域组合,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特殊对象③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人必须以所处之地为基础,主动地去认识地理环境规律,按自然规律去利用、改造自然,从而达到使地为人服务之目的。
18各流派人地关系理论可归纳为三类:①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唯物论②强调人定胜天、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作用文化决定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二元论 ③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人地关系的适应与协调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19.实现人地关系的真正协调,必须遵守的原则:⑴多级协调:根据全球性人地协调、区域性人地协调与局地的人地协调等三个空间层次建立多级协调体系⑵重点协调: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人地关系中的主要矛盾⑶同步协调:在时空上密切配合和互相联系:第一、是存在着全球环境问题;第二、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同步实施(4)统一协调: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人地关系的各个方面。
①生产观点与生态观点相统一②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⑸综合协调:人类社会与整个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综合协调20.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理念:第一,人对环境除了生物适应,还有文化适应。
人是社会动物,有思想、意识,有发明,创造,建成一种社会,并在不断完善这个社会。
第二,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关系。
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有一个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