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民族学
(1934年成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
民族定义:1、1929年,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
2、1924年,孙中山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力的作用
3、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民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征,有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
产生标志:1、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民族学田野考查手册《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
2、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见18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
中国民族学发展: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上发表《说民族学》,提出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工作(民族识别三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1980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
二、文化
定义:1871年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格尔茨(文化为一种象征体系)
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
结构:二元(物、精)、三元(加制度)、四元(加行为)
物质文化:定义P406
(生计方式与生计类型、生产工具和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交换与商业文化、服饰文化、交通与文化行为、建筑与居住格局)
精神文化:定义(思维、语言、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P433
(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教育道德和法律、风俗习惯分类:<物质文化生活、社交、家庭、人生、岁时节令习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宗教与宗教信仰:<现代宗教的七要素:有创始人或教祖;有教义和经典;有传教场所;有教规;有组织;有神职人员;受法律保护。
宗教作用:社会整合、社会控制(禁忌)、个体社会化、心理调适、口头文学与艺术<我国最负盛名的三大史诗:《格萨尔》藏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江格尔》蒙古族>)
三、人类起源
人类的起源可分为“呼唤而出”(埃及)、“原本存在”(北美印第安人)、“植物变的”(日尔曼)、“动物变的”和“泥土造”五种。
1、最早提出“人猿同祖”的是法国布丰;后来1859年英—达尔文写《物种起源》
2、起源说:劳动创造<恩格斯>、劳动“推动力”、突变选择、
3、地球历史: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人类起源>。
4、进化过程:腊玛古猿→南方古猿<1924年汤恩>→直立人(早期:早期人属即能人;晚期:蓝田人、北京人、爪哇人) →智人(早期:尼安德特人;晚期<接近现代人>:克罗马农人、山顶洞人)→氏族
5、蒙古人种特征:铲形门齿、蒙古褶、蒙古斑
6、婚姻进化:杂婚、血缘婚(同辈兄弟姐妹中)、族外婚(血亲不通婚,出现母系)、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父系)
四、种族
1、定义: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是一种自然科学,民族是社会科学
2、与民族关系: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包含了若干民族,或者是一个民族中包含了若干个种族。
3、种族主义表现:种族偏见、歧视和隔离
4、人种分类:1870年赫胥黎提出四大人种说(高加索、蒙古、尼格罗、澳大利亚)→1946年美﹡胡顿提出三大人种(蒙古、欧罗巴、赤道<尼格罗型与澳大利亚型>)
五、语言
1、根据语言的亲密程度,按将语言按“语系——语族——语支”分类
2、人类对语言的猜疑过程:神话臆测、生理和心理学、社会学及古人类学
3、人类发音的条件:直立姿势的确立、大脑语言中枢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发音器官的完善
4、我国语系分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南岛)语系和印欧语系。
5、与民族关系:语言是民族认同与区分的重要标志、语言中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观念
6、藏彝走廊,即以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六条大河组成的广阔区域.
六、生态环境
1、定义: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植被情况、动植物的种群与结构、人类居住以及其活动情况、文化接触与交流,以及上述情况的互动。
2、五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川西
3、与民族关系: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或文化决定论)→代表学派:人类地理学或称文化地理学、互动观点→代表学派:美国的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与美国马文•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4、民族学人类生存文化类型:狩猎、采集型(山林狩猎与河谷渔捞);畜牧型(苔原畜牧、戈壁草原游牧、盆地草原游牧、高山草场畜牧);农耕型(山林刀耕火种、山地耕牧、山地耕猎、丘陵稻作、绿洲耕牧、平原集约农耕<南、北>)或者有<狩猎、采集类型、斯威顿耕作类型(刀耕火种)、畜牧类型、农业类型、工业文明类型>
5、生物分为三类:合成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七、民族社会形态
1、封建领主:西藏封建农奴制(庄园农奴)、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农村公社)、新疆墨玉县夏合勒克乡维吾尔族封建农奴制
2、少数民族政治制度:原始民主型(基诺族长老制、瑶老制和石牌制、侗苗布依水族的款)、血缘纽带型(黎族合亩制、景颇族山官制、凉山彝族家支制)、中央委任型(政教合一制、盟旗制、土司制)
八、西方民主学派
1、进化论派
A观点:人类社会是循序进化的过程;人类差别是发展速度不同导致
B人物:英*斯宾塞、英*泰勒(贡献:人类学之父;文化的整体定义;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法,遗存法和统计法;万物有灵论;著《原始文化》)、摩尔根(贡献:亲属称谓和家庭进化;考察美洲土著;学术名著《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古代社会》)、弗雷泽与《金枝》该书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巫术和宗教起源)
C贡献:自然社会统一的整体观;原始人是现代人祖先,提供人类平等依据;心理一致、人性普同、制度进化、技术积累、社会变迁,现在仍是学科的共识;
D不足:材料不坚实;任意拆材料拼凑追求理论或适应自己的框架;教条主义,简化社会文化现象。
2、传播论
A观点:人类文化是靠传播习得的。
B人物:文化圈说(格雷布纳*形的标准、量的标准;施密特)、泛埃及说(史密斯;佩里)
C贡献:提出了收集民族志材料的系统方法;强调地理环境的作用
D不足:将分散的文化要素机械组合来解释文化和重构文化中的作法;忽略了文化自身的结构
3、美国历史特殊论
A观点:文化现象极其复杂,是人与社会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民族学研究的是整体性文化;强调细腻的经验调查和文化的整体关联性
B人物:博厄斯(文化区分析法、文化最小单位为文化特质、同一功能的系列→文化丛结→文化类型→文化带→文化区、反对古典进化论和传播论)
C贡献:文化相对论在民族学的意义;各民族的文化价值是平等的
D不足:长于经验归纳,资料收集;短于理论方法的总结
E其他:历史特殊论之后的文化人格论(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菊与刀》、《文化模式》、米德与文化人格:《萨摩亚人的成年》)
4、法国社会年刊派
A观点:社会不是简单个体的总和,而是他们结合的体系;社会独立于个体并大于个体之和,因而能对个体形成强制;社会强制力来源于无形而有力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
宗教是社会的核心形式;可以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研究。
B人物: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社会分工论》、《自杀论》)、莫斯(《礼物》)
5、功能学派
A观点:要把文化作为有机统一整体去考察,弄清各部分对整体的贡献及各部分的相互关系。
B人物:马凌诺夫斯基(文化功能观;基本需要产生文化,文化满足需要,就是所谓的功能;贡献:参与观察法;不足:不能解释文化变迁和冲突;无法解释文化差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文化论》)、拉德克利夫-布朗(结构功能论;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的贡献;一切文化现象都有特定功能;用归纳法进行研究,自然科学研究法去调查。
)
C贡献:推动民族学进入现实主义时代,奠定了民族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强调文化整体;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历史转到现实,转向当代社会的研究;确立了现代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典范
D不足:布朗的不足(局限于小处,范围太窄;无法解释社会变迁现象)
6、美国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是互相影响的)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化模式》、米德《萨摩亚的成年》
7、结构主义(建立模式去分析说明文化背后的真正的社会结构,并揭示人类思维结构)
法*列维—斯特劳斯(观点:人有分类天性;人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去寻找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文化是符号体系;结构有深浅两个层次,深层结构反映了人类的普同心性/《结构人类学》)、利奇(最理解列维;《缅甸高地的政治制度》)8、新进化论(就是一些人类学家在重思进化论背景下,加以修正、改进的文化进化学说)
怀特<美>(文化学、能量进化)斯图尔德<美>(文化生态学、多线进化论)塞维斯的进化链
9、象征人类学(将文化看成象征符号加以探讨的研究路数;格尔兹<解释人类学>、维克多—特纳、道格拉斯<>象征与社会)
10、后现代主义:最大特点质疑
九、田野调查
1、定义:学者生活在异文化或本民族文化的研究对象群体中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
他是一种过程。
2、田野调查的经验性调查特征通常是:学会当地语言;不少于一个年度周期的居住时间;参与观察
3、田野调查特点(社会性与多元性、文化性与生活性、历史性与现实性、实践性与探索性、艰苦性与变化性)
4、类型(自观与他观、微观与宏观、社区与个案、定性与定量、专题与综合)
5、田野调查法
(调查课题的选择<了解前人与调查地情况>;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队员组成及协作性、装备、物品的购置、田野角色『拟亲属关系类型、熟人关系』>;调查的开始<选点和安排生活、说明来意、熟悉环境、到当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如何接近人民及选择报告人;关于学习语言;关于参与观察;关于访问;材料的记录和核实<影视记录、文字记录>;实物标本的收集;调查成果的整理公布和存档<取舍>;田野报告<应有调查地的生态人文环境、当地的社会文化主体、文化标志物>)
6、三大责任:对研究对象、对资助者、学术责任
7、课题类型:全面调查、问题调查、过程调查
8、调查法:观察与参与观察、个别访问、问卷法、谱系调查法、自传调查法、定点跟踪调查法、文物文献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