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概论课件1(精选)

合集下载

民族学pptx

民族学pptx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
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民主改革(1954~1956)前的封建经济形态。其特点 是建立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政治统治权和土地所有权合为一体,实行劳 役地租,并逐渐向实物地租转化,阶级关系表现为严格的等级结构。它属 于封建领主制经济范畴,既不同于汉族地区战国到秦汉以后的封建地主制 经济,与西欧中世纪封建农奴制也有区别。
三 民族学研究方法
田野工作— 资料分析的 方法 A
资料分析方 法 B
理论构建方 法 C
3.1田野工作—资料搜集的方法:
• 定义:田野工作(Field work),又称实地调查,是民 族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是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 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 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 意义:田野工作对于民族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民族 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
民族学
美国、英国 德国、法国、俄罗斯
(民族、族群)
(科学)
主要是对不同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等的研究
研究重点:针对 社会和文化,针 对当代
研究方法:读社 会而不是读文献
A
B
即民族学比较多地强调对不同人群、民族的社会、文化的研究。在时 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重点是通过对当代的社会与文化进行实地的调 查开展研究。
独龙族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残余
独龙族的婚姻状态较复杂,几乎包含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婚姻 形态。由原始的"群婚"、"对偶婚"到一夫多妻以及从妻姊妹婚到非等辈婚 几种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的婚姻关系也表明了家庭公社解体期的特点, 它标志着家族公社制度的结束和个体家庭的确立。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婚姻法在独龙族地区逐步地得到了贯彻,旧的 婚俗有了很大改变。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妻姊妹婚,夫兄弟婚,非等辈 婚,以及固定的家族外婚制,已经基本废弃。

民族理论课件

民族理论课件

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
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
共民同族理论繁荣的原则。
18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贡献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 发挥各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 极性,发展平等、团结、互 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 系,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 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社会主 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 巨大的作用。
第2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 地位
第3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 持和完善
民族理论
2
第1节 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历程 四、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五、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民族理论
3
返回章目录
一、 民族区域 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 150个民族自治地方。 包括5个自治区,30个
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内蒙古自治区(1947
年5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
区(1955年10月);广西
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
10月);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民族理论
11
——民族自治地方的名 称,除特殊情况外,按 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 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
上一页下一页
9
第8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二、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三、行使民族自治权
返回章目录
民族理论
200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民政府向中央回赠礼品
上一页下一页
10
返回章目录
一、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学导论(王庆仁教授)Powerpoint

民族学导论(王庆仁教授)Powerpoint

•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 第四节 智人
劳动创造说
• 恩格斯:
•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 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 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 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劳动推动力说
• 劳动只是作为从猿到人转变 的主要推动力,并不反映事物内 部的矛盾性,显然不能说它就是 人类起源的内因。劳动只是一种 持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 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独 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 导论 •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

•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 第四节 智人
根据地史学的研究,地球大约形 成于40至50亿年前。整个地球的历史 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大阶段。其中每个 代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人类起源和发展于新生代。新生代分 为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 (Quatemary),新生代一般认为是距 今7000万年,其中第三纪便占了6700 万年,最后为300万年是第四纪。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 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 衡性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 残余形态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第六节 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单元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十二章 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群婚及其家庭形式‘ 第三节 对偶制婚姻家庭 第四节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

民族主题ppt课件

民族主题ppt课件

详细描述
民族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品等,而民 族音乐则包括民歌、器乐、舞蹈等。这些艺 术和音乐形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审 美观念和精神追求。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族艺 术和音乐,可以更好地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内
涵和精神世界。
2023
PART 05
民族问题与冲突
REPORTING
民族分离主义
总结词
民族分离主义是指一个民族要求 从现有国家中分离出来,成立独
详细描述
民族通常具有共同或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是一个拥有 共同认同感和凝聚力的群体。民族特点包括民族文化、民族 传统、民族性格等,这些特点在民族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逐渐 形成并得到强化。
民族的形成与演变
总结词
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共同或同类语言、文化和风俗的认同而形 成的。
详细描述
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常与该民族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 会背景密切相关。民族演变则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包括 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变化。
2023
PART 02
世界民族分类与分布
REPORTING
亚洲民族
总结词
亚洲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地区之 一,拥有众多具有悠久历史和文 化的民族。
详细描述
亚洲有50多个国家,其中包含汉 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50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 、文化、宗教等方面具有多样性 。
非洲民族
总结词
非洲是世界上民族最为众多的地区之 一,各民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 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2023
民族主题ppt课件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民族概述 • 世界民族分类与分布 • 中国民族 • 民族文化与习俗 • 民族问题与冲突 • 民族团结与发展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通论、概论与专论1、通论:通指整个、全部的意思,如通史主要指连贯地叙述各个时代史实的史书;通论则是指某一学科全面的论述.2、概论:概指大略的意思,用于书名的主要有概观、概要、概论等。

概论简意为概括论述,比通论范围要狭小。

3、专论二、学习民族学的意义1、民族学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关键词:应用民族学(人类学);本尼迪克特;“文化类型”;《菊与刀》2、学习民族学可以丰富知识结构。

3、学习民族学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可以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产翁制三、学习民族学的三种途径1、经验归纳:从某些民族个别文化事项的实际观察出发,逐步扩充和综合这些民族事项,直到形成民族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民族学的一般问题。

2、系统演绎:首先了解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对象、范围、任务、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总的研究课题的一般概念,然后沿着整体的阶梯,逐渐过渡到系统地掌握研究各族文化和各种个别问题,以具体的实际材料充实研究内容。

3、历史求证与反思第一章民族学名称与定义第一节民族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一、“人类学的时代”当代人类学家克娄伯曾在其大著《人类学》一书中称当今时代是“人类学的时代”(Age of anthropology Science)。

二、人类学的定义1、词义:人类学,英文写作Anthropology,此词来自希腊文,是“anthropos”与“logos”的合拼,“anthropos”义为“人”,“logos”义为学问、学科。

从语义上看,人类学即指研究人的学问。

2、定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从语源学上讲,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科学。

这门学科试图依据人类的生物特征和文化特征,综合地研究人,并且特别强调人类的差异性及种族和文化的概念。

”林惠祥:“人类学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人类及其文化之科学:包括人类的起源,种族的区分,以及物质生活,社会构造,心灵反应等的原始状况之研究。

换言之,人类学便是一部‘人类自然史’,包括史前时代和有史时代,以及野蛮民族与文明民族之研究;但其重点在史前时代与野蛮民族。

课件 民族概论

课件 民族概论

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区别
氏族、部落
国家
民族
种族
阶级
1.民族与氏族部落
(1)联系方式不同
地缘关系、文化为纽带——血缘关系为纽带
(2)发展阶段不同:
氏族是民族的前身,民族是由氏族发展 而来的。
(3)职能特性不同:
氏族是一种有社会职能的制度。
2、民族与种族
划分标志不同
民族是从人的社会属性来划分的,标志是民族成员所共 同具有的地域、语言、文化、经济生活及心理素质; 种族是从人们的自然属性来划分,标志是人们共同具有 的肤色、毛发、面容、体格等生理特征。
概念不同
组成要素不同
所属的社会领域不同 历史作用不同
概念不同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其 本质而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 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
•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积极作用:增强民族凝聚力;宗教文化是民 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一些宗教教义对民族发展有
促进作用。
消极作用:宗教信仰的极端化往往会导致该 民族一些成员的狭隘性和盲目的排外性。以宗教 信仰作为标志用来处理社会多方面的关系,对这 些民族的发展也不利的,甚至还会导致教派之间
和民族之间的冲突。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组成要素不同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 宗教是由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 教行为和宗教组织制度等要素组成 的;
• 民族是由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 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等要素 组成的。
所属的社会领域不同 民 族 与 宗 教 的 区 别

民族理论课件第二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理论课件第二章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分化,是指民族的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 中分化出来的现象。这种分化多是因民族迁徙等 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在一 定的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民 族分化、民族组合是民族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 分,特别是在过去的民族发展历程中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历史现象。 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 一个民族的整体或一部分失去自己民族的特征, 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历史现 象和社会过程。

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第一节 民 族 第二节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三节 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
民 族
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中国化的理论 与实践
一、“民族”概念的出现及含义的演变
古希腊学者最早在《荷马史诗》中使用过 “民族”这个词(伊利亚特)

制约民族发展的因素 内部 制 约 因 素 外部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民族间的交往
社会生活中的阶级斗争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民族素质 人口状况 宗教信仰 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
民族发展的基本模式 民族的常态发展 模 式 民族的异态发展
民族的跳跃式发展
民族的类型与发展趋向 前资本主义民族
类 型
资本主义民族
社会主义民族
1924年孙中山《三民主义》 中提出了他的民族定义。。
民族概念的最早使用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前9—公 元前8世纪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 亚特》当中。 在中国最早使用汉文“民族”一词的 是王韬,他在《洋务在用其所长》 (1882年)一文中称:夫我中国,乃 天下之大国也,幅员辽阔,民族殷繁。

《民族学概论》课件

《民族学概论》课件

课程总结和问题讨论
知识回顾
• 课程中学到的重要概念 • 对不同民族的认识和理解 • 民族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思考与讨论
• 全球化对民族身份和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如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存 • 为什么研究民族学对于现代社会很重要
《民族学概论》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探讨民族的多样性、相互影响 及演变过程,并引发对民族问题的思考和讨,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2 认识民族学的重要性
了解为什么研究和理解不同民族对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3 课程目标
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民族学知识,拓宽他们的世界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民族学的定义和意义
探索人类的多样性
了解民族学如何研究和理解人 类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习俗 和社会行为。
推动文化包容和理解
认识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 异,促进和谐共存和文化交流。
拓宽人类的思维和视野
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经验和智 慧,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族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3
起源和迁徙
探索民族形成的原因,了解民族迁徙对文 化和人类历史的影响。
社会变迁和政治因素
了解社会变迁和政治因素如何影响民族的 形成和演变。
民族的多样性和相互影响
多元文化共存
了解不同民族如何在共享的地 理空间上和平共存,相互影响 并互相学习。
文化衍生与创新
认识到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和互动如何推动新的观念、 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全球化与民族身份
思考全球化对民族身份认同和 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 田野调查和实地研究
了解民族学家如何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和参与观察来了解和研究不同民族。

民族理论(课件)

民族理论(课件)



民族理论解读 社会热点透析 高考真题体验
高效知能检测


政治
2.民族凝聚力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1)民族凝聚力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等共同构成综 合国力。民族凝聚力属于软实力,是构成综合国力的灵魂所在。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凝聚力已经成为衡量一 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2)为什么: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凝聚力,就等 于一盘散沙,就会四分五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 凝聚力,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凝聚起来的民族才是 强大的民族,团结一致的国家才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②民族 凝聚力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强大力量。③民族凝聚 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 力量。④民族凝聚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强大力 量。 (3)怎么做: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 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大力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 园,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源。只有团结稳定,才能巩固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只有团结
稳定,才能保护和谐安定的大好局面;只有团结稳定,才能维 护各族群众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民族理论解读 社会热点透析 高考真题体验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迫切需要
维护和发展好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高效知能检测


政治
9.遵守宪法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1)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必定是高度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法 制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是各民族共同团结 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2)为什么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只有坚决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 有效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才能有效维护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为促进民族 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制基础和法律保障。 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 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依法打击 暴力犯罪、打击民族分裂活动,是维护法律尊严、伸张公平正义的 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需要,是确保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中国民族概况PPT课件

中国民族概况PPT课件
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2个民族,在100 万以上的有16个民族,在100万以下10万以 上的有17个民族,在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有 13个民族,1万以下的有7个民族。
1000万以上:壮族、满族 100万以上: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苗族、
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 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 100万以下10万以上:傈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 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 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撒拉族、 毛南族、锡伯族 10万以下1万以上: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 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 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 1万以下: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 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东北三省: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等。
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有维吾 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塔吉克族、蒙古族、柯 尔克孜族、回族等
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贵州、四川主要有藏 族、傣族、彝族、景颇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 布依族、苗族、傈僳族等
南部地区的广西、海南主要有壮族、瑶族、黎 族等。
万平方公里,而人口密度却达到了每平方公 里459人。
经济生活பைடு நூலகம்型可以分为:渔猎型、游牧 型、半农半牧型、农耕型
特殊的政治制度:由于各民族的经济社 会发展不同,社会结构不同,各民族又有自 己独特的政治制度,形成了少数民族地区政 治制度的多样性。
多元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风俗 习惯
第二节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汉族遍布全国各地,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或多或少的居住着汉 族;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有着自己面积上或 大或小的聚居区,在汉族集中的地区也有聚 居或散居的少数民族,即使在以一个少数民 族为主的聚居区内除了有汉族居住外,也有 其他少数民族居住。

民族理论PPT展示

民族理论PPT展示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此, 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日。 “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酒肉 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的搓 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与 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 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亲 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歌 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 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 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男 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 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特 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 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 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 饰。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饭熟之
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 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全家人 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 饭菜。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
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 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 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 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 说。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 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 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 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 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 治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最新文档-【经管类】民族学概论-PPT精品文档

最新文档-【经管类】民族学概论-PPT精品文档

➢ 文化层:文化层是由不同的文化圈重叠而构成的, 用来表示文化存在的时间。
➢ 施密特(W.Schmidt,1868-1954 ) ,奥地利民 族学家、语言学家,天主教神甫。创办传教士民 族学博物馆,维也纳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亚 洲最古的文化圈》、《比较宗教史》均有中译本。
连续标准:是指在两处相隔较远或并不连接的地 方,假如在其中间地区发现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因 素,即使这些文化因素不一定明显或完整,仍可 以推测这两地过去曾有过文化联系。
➢ 费孝通1910—2019,当代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早年学医,后转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33年毕业,后入清化,在社会学及人类学系 读研究生,1936年底入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 在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学习社会学、人类学,并 根据农村调查的资料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 济》,1938年获博士学位。
➢ 林耀华:1910—2000,当代民族学家、人类学 家和社会学家,1935年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40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以文学体裁撰写的 《金翼》一书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南方汉族农村宗 族与家族生活的传统与变迁,该书在伦敦出版。 1941年回国后,深入凉山地区,对凉山彝族社 会结构与诸文化现象做了缜密的考察,《凉山彝 家》在美国出版,是中国学者对凉山地区彝族进 行系统调查与研究的早期著作之一。
两个标志: 1、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
了专门从事民族学研究的组织 ,并有组织的 开展研究工作。 2、1874年由伦敦 “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出版 《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一书。
➢ 民族学研究的基本资料:
➢ 1.民族学调查报告;这其中还分专业工作者的工 作成果和非专业人士的成果两部分,后者包括游 记、旅行记、考察报告等等。在使用时,要注意 区分两者的科学性,不能一视同仁。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

民族学概论一、民族学(1934年成立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民族定义:1、1929年,斯大林(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个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1924年,孙中山的“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五种力的作用3、2005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民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心理认同方面都有共同特征,有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产生标志:1、1874年,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民族学田野考查手册《人类学的记录与询问》2、中国最早使用“民族”见1889年梁启超的《东籍月旦》中国民族学发展:1926年蔡元培在《一般》上发表《说民族学》,提出民族学;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工作(民族识别三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1980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

二、文化定义:1871年英国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其他任何能力和习惯。

格尔茨(文化为一种象征体系)特征:普遍性与特殊性、后得性、分化与整合、变异与涵化结构:二元(物、精)、三元(加制度)、四元(加行为)物质文化:定义P406(生计方式与生计类型、生产工具和技术文化、饮食文化、交换与商业文化、服饰文化、交通与文化行为、建筑与居住格局)精神文化:定义(思维、语言、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法律、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等)P433(思维语言和民族心理、教育道德和法律、风俗习惯分类:<物质文化生活、社交、家庭、人生、岁时节令习俗特点<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宗教与宗教信仰:<现代宗教的七要素:有创始人或教祖;有教义和经典;有传教场所;有教规;有组织;有神职人员;受法律保护。

民族概论 完整版

民族概论 完整版

民族概论;<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其中《国风》便是北方十五个地区的民歌。

<二>、民歌的艺术特征(一)一般特征1、口头性2、集中性3、变异性4、地域性5、民族特色6、短小精悍7、始终和人民生活保持亲密联系8/民歌时曲作者的素材基地<三>、劳动号子(1)劳动号子的种类1、搬运号子(哈腰挂)2、工程号子(伐木采石)3、农事号子(春米号子)4、船渔号子(川江号子)5、作坊号子(榨油盐井)6、叫卖号子(卖饺子/新货郎)(2)节奏和旋律音乐形式只接受劳动条件的制约;劳动负荷重的劳动号子,音乐节奏、旋律固定少变。

劳动负荷轻的劳动号子音乐节奏、旋律灵活多变。

(3)演唱特点演唱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一领众唱。

以一领众和的形式为常见<四.>、山歌(1)节奏和旋律山歌的节奏较自由,有字密腔长的特点,即在陈述唱词时节奏较密集;在唱词顿逗处则拉宽唱腔,并常将旋律上扬,形成高音区的自由延长音。

(2)演唱特点山歌的唱法有高腔和平腔两种。

高腔主要用假唱,平腔山歌用真声或以真声为主的真假声唱,音调高亢,。

<五>、小调(分为吟唱调谣调时调三类)(1)节奏和旋律小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

它的旋法变化丰富,小调的旋律装饰性强,善于表达那些抒情性的题材内容,小调结构以单曲体为基础。

小调的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鲜明而不强烈。

(2)演唱特点在分节演唱时,随谈每唱段词不同,但衬词衬腔是原样反复。

<六>、山歌;泛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歌唱<七>、信天游;是山歌的一种,主要流行于陕西的西北河宁夏、甘肃的东部。

代表作品《脚夫调》《蓝花花》<八>、山曲;产生于晋西北高原,流行于晋西北河曲、保德、偏关一带的山歌歌种。

《提起哥哥走西口》《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九>、小调;又称“小曲”产生在群众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流传广泛普遍,形式规整、对称、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并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