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卷(江苏镇江)(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卷03卷
八年级语文
(本试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
....的一项是()(2分)
A.拮据.倨.傲雄踞.
B.募.集蓦.地暮.色
C.摇曳.抽噎.呜咽.
D.猝.然憔悴.荟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C项读音完全相同,都是yè。
其他各项读音分别为:A:jū/jὺ/jὺ。
B:mὺ/mò/mὺ。
D:cὺ/cuì/c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项是()(2分)
A.悬涯苦涩故弄悬虚B.玛瑙婉转循循善诱
C.诬篾交卸无精打彩D.黯然荒诞自出新裁
【答案】B
【解析】B中没有错别字。
A.悬崖、故弄玄虚。
C.诬蔑、无精打采。
D.自出心裁。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踌著调谢妙手偶得触目伤怀
B.牛犊鲜腴张目结舌纵横决荡
C.婆娑开恳厌厌欲睡连绵不断
D.燥热联结重峦叠障俯仰生恣
【答案】B
【详解】
A.踌著——踌躇,调谢——凋谢;
C.开恳——开垦,厌厌欲睡——恹恹欲睡;
D.重峦叠障——重峦叠嶂,俯仰生恣——俯仰生姿。
故选B。
4.选择成语填空,恰当的一项是()(2分)
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
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不足。
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
A.吹毛求疵随心所欲
B.无中生有自得其乐
C.吹毛求疵自得其乐
D.无中生有随心所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
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
C项正确,注意结合句子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
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自得其乐:自己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5.选择关联词填空,恰当
..的一项是()(2分)
我答应妞儿不讲出她的秘密,妞儿走了以后,我心里一直想着这件事,我越想越不放心,忽然跑到妈妈面前,愣愣的问:“妈,我是不是你生的?”
A.虽然……可是B.如果……那么C.因为……所以D.既然……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填什么关联词语是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分句之间的根本关系是什么,就填什么关系的关联词语。
此题的前后分句明显是转折关系,所以填A项。
6.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B.⑤②④③①C.⑤①④②③D.⑤②④①③
【答案】D
【详解】
这是一个描写的语段,应先通读语句,把握语段的内容是写的降雨过程,找到总领句⑤,再找关键或者标志性的词语,②中“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代词,紧承⑤,按此法,抓住③“然后”,知道应为最后一句,雨是从空中降下,那么①就应在③前,④“她”应指“苗女”,如此,正确的排列出了语序:⑤②④①③。
故选D。
7.对下列句子的语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清朗的夜空,群星闪耀。
②星星离我们多远呢?
③这样“寂静的春天”是多么可怕啊!④请勿打扰春天!
A.陈述、疑问、感叹、祈使B.感叹、疑问、陈述、祈使
C.陈述、疑问、祈使、感叹D.陈述、疑问、感叹、感叹
【答案】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语气的分析。
分析句子的语气,首先要分析句子的句式。
句①是对环境的描写,属于陈述句,应读陈述语气;句②是疑问句,读出疑问语气;句③是一种情感的体现,读出感叹语气;句④“请勿……”属于祈使句,应读祈使语气。
据此分析应选A。
8.《小王子》中,“我”在六岁时画了自己的第一幅图,是一条蟒蛇正在消化大象;可大人们看了,都说“我”画的是()(2分)
A.一座小山B.一个篮子C.怪模怪样的东西D.一顶帽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小王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9.《西游记》中,黄眉老怪在小雷音寺抓住唐僧师徒是为了()(2分)
A.吃唐僧肉B.和唐僧成亲C.代替唐僧去取经D.向孙悟空报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
间、风格、内容等。
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
10.将下面的古诗默写完整。
(4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莺,啄。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小题。
(7分)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本诗的颔联是描写钱塘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用“早”形容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赶不上,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由衷的_____之情;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_______,难怪这些小生灵要“争”。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_______,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分)
12.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2分)
13.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行不足”?(2分)
【答案】
11.第一空:喜爱。
第二空:宝贵。
第三空:衔泥筑窝。
12.纷繁的野花竞相开放,渐渐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13.令人百游不厌、流连忘返(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情感和内容的理解。
读懂诗句内容是填充的前提。
第一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的“早”字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可爱的小生命由衷的喜爱之情;而空,“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温暖和宝贵。
三空,“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啄”的目的是衔泥筑窝。
此题不难,根据文意和题干要求作答即可。
12.试题分析: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如果是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春天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
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后闻虞诩有将帅之略,以为武都太守。
(诩)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①不敢逼。
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②,而今日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
诩乃令军中,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
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
明日,悉陈③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贼由是败散。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注释]①羌,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
②不虞,指出乎意料的事。
③陈,同“阵”,列阵。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杂然相许.(___________)《愚公移山》
(2)上自劳.军(___________)《周亚夫军细柳》
(3)既.到郡(____________)
(4)贸易.衣服(___________)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赛助》
(2)虏众多,吾兵少,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16.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虞诩的“将帅之略”?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答案】
14.赞同慰问已经交换(更替)
15.(1)所以君子要么不发动战争,要发动战争一定会胜利。
(2)敌军人数多,我们兵少,慢慢行军就容易被追到,快速进军对方就无法预测。
16.(1)虞诩采用增灶的方法让敌人不敢逼近;(2)虞诩用小驽诱敌,再用强弩毙敌,让敌人震惊。
(3)虞诩采用交换衣服的办法迷惑敌人认为守军人数众多。
(4)虞诩采用速进的方法让敌人无法预测
【解析】
14.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其中“既”意思是“已经”,“易”意思是“交换”。
15.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故,所以;徐,慢慢地;易,容易;测,预测,估测。
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
阅读全文,了解大意,根据第一段的内容,可知虞诩用增灶一倍的方法,让敌人以为兵力增多而不敢追;第二段中的“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先以为失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一句,可见他用小驽射敌的方式诱骗敌人;“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则又采用交换衣服的办法,让敌军以为守军人数有很多。
这三个方法都体现了虞诩具有将帅之才。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年代:南朝宋
参考译文:
太后听说虞诩有将帅之才略,升任他为武都太守,虞诩率兵日夜兼程赶路,一昼夜行进二百里,并命
令部队官兵每人各造两个锅灶,每天增灶一倍,羌兵见此情形而不敢逼近虞诩部队。
有人问道:“孙膑围魏救赵时是采用逐日减灶之法欺骗魏军的,而您却是用的逐日增灶之法;兵法上讲一日行军不得超过三十里,以防不测,而今我们却走了二百多里。
这是为什么?”虞诩回答说:“敌人兵多,我军人少,慢慢行军就容易被追到,快速进军对方就无法预测。
敌人见我军锅灶逐日增多,必定认为诸郡救兵来参战了,兵力增多而行军速度又快,敌人必然不敢追赶我们。
孙膑是故意向敌人显现自己力量弱小,而我现在是向敌人伪示自己力量强大。
(两者所用战法之不同),这是各自所处的态势不同的缘故。
”虞诩到达郡府以后,兵员不足三千,而羌军有一万余人,围攻赤亭达数十日。
虞诩便向部队下令,不许使用强弩,只许暗中使用小弩。
羌人误认为汉军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进攻。
虞诩于是命令每二十只强弩集中射一个敌人,射无不中。
羌军大为震恐,纷纷退下。
虞诩乘胜出城奋战,杀伤众多敌人。
次日,他集合全部兵众,命令他们先从东门出城,再从北门入城,然后改换服装,往复循环多次。
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汉军,于是更加惊恐不安。
羌军从此溃败离散。
(三)现代文阅读。
(31分)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小题。
(13分)
“时光胶囊”里藏了什么
①据《自然》杂志报道,不久前,科研人员把一根不锈钢管埋在了北极地区的一座岛上。
这根藏于地下5米、长60厘米的不锈钢管可以在地下保存逾50万年。
埋藏它的科学家希望在遥远的未来,在经历地质隆起、海平面上升和海蚀作用后,这根不锈钢管能够重见天日,发挥“时光胶囊”的作用。
②这个“时光胶囊”里,装有一块45亿年历史的陨石碎片、冰岛火山喷发产生的玄武质熔岩,人类、鼠、三文鱼和土豆的DNA干样本、一只包裹在树脂中的蜜蜂、植物种子,以及手机、信用卡、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这些物品,分别对应着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球地质的理解、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当今科技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生活的日常等方面。
其目的是“希望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一个纪念”,并向未来的发现者展示这个时代的科技,包括人类“对自己所处星球的自然历史和生命演化的认识”。
③这并非人类首次设计“时光胶囊”并向遥远的未来文明传递信息。
40年前的1977年,随着两艘“旅行者”飞船升空的旅行者金唱片中,就包含115张图片、歌曲、自然音轨和口头问候,希望获得唱片的地外生命能读懂这些信息。
有关时间旅行、星际探索的话题总能勾起人的遐思,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始终驱使着人们探寻生命的源头、探求文明的未来,并渴望被理解“我们是谁”,这也正是人类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最基本需求之一。
④在看来只能购买单程票的时间旅程中,为未来留下一条意义深远又独具创意的信息,让科学家们挖空心思。
不过,试想未来某一天,这个“时光胶囊”如果真的被发现,而且发现者解读上面的信息后露出
会心一笑,那么,不管多么费尽苦心也都值得。
⑤古代的人们用壁画和制作的简单工具等不自觉地传递远古的信息,也被动地在现代考古学家的努力下显露着那时的生存状态。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让我们制作“时光胶囊”或是发射星际飞行器,跨越更遥远的时间,超越以光年计的距离,主动用“技术化石”呈现这个时代的文明和文化,这也意味着人类对自己的当下发展更有信心。
⑥因此,小小的“时光胶囊”恰恰是人们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取得不凡成就的重要见证。
只要人们的好奇心不减,探究未知的勇气不少,会有更多更新更具科技含量的“时光胶囊”被制作出来并等待未来的开启,使未来的发现者足够清晰地了解“我们是谁”,促成穿越时空的握手。
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进步本身就是最好的“时光胶囊”,值得我们不断去追求和刷新。
(选自2017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作者余建斌)17.通读全文,看看文中介绍了哪些“时光胶囊”?请用简要概括
....。
(2分)
18.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人类制造“时光胶囊”有什么目的?(4分)
19.根据文章简洁概括“时光胶囊”有哪些特征。
(3分)
20.这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小品文,语言具有生动性、准确性的特点。
请结合下列语句
......具体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4分)
在看来只能购买单程票的时间旅程中,为未来留下一条意义深远又独具创意的信息,让科学家们挖空心思。
【答案】
17.不锈钢钢管 @ 旅行者金唱片
18.为这个时代留下纪念;向未来者展示时代科技和对历史及生命的认识;探寻生命的源头;探求文明的未来;并渴望被理解“我们是谁”.
19.能久远保存;含有时代文明和文化信息(向未来文明传递信息);自觉主动的创造.
20.(1)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过程比喻成“购买单程票”的旅程,这样的说法使抽象的时光流逝过程变成了形象生动的旅程,具体可感,体现了本文语言的生动性的特点。
或分析(2)“只能”表明没有其他选择,准确表达了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
看到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本文介绍了不锈钢钢管和旅行者金唱片。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简单的概括。
从第三自然段的结尾处就可以找到相关的目的。
19.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可以概括为:能久远保存;含有时代文明和文化信息;自觉主动的创造。
20.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出能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
最好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结合比喻的修辞方法和重点词语“只能”来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18分)
三年级往事
路明
①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生病了,先是躺在镇卫生院的病房挂盐水,后来转院去了上海。
上海的医生说,发现得早,没什么大问题,但要开刀。
②我懵懵懂懂,并不觉得担忧或是哀伤。
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
以前都是我妈爬起来给我做早餐,她去上海后,我爸每天早上给我一块钱,让我自己去买早点。
九十年代初的一块钱可以买很多东西,肉包子三毛钱一个,菜包子和烧麦两毛钱一个,豆浆一毛五分一碗,小笼包八毛一笼,要是加一点,一块五毛钱,就可以买一碗加了雪菜的咖喱牛肉面,牛肉切得很薄,铺满整个碗口,只有十字路口的“北方饺子馆”卖这种据传是上海风味的面。
③剩下两顿饭去爷爷家吃。
放学后,我不用写作业了,牵了爷爷家的草狗到处瞎逛。
爷爷有个邻居是自来水厂的职工,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
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
晚饭后,我爸来接我回家,我坐在他自行车后面,上桥时跳下来一路小跑,到了桥顶再跳上车。
我爸是高中部老师,他上夜自修的时候,我就自己回家,脖子上挂着钥匙,一路晃荡晃荡。
回到家,溜到爸妈房间偷看一会电视。
至少要在我爸回来前十分钟关电视,不然我爸一摸,电视机壳是热的,那么我就要挨打了。
④周末,我爸去上海陪我妈,我彻底自由了。
爬树打鸟,下河摸虾,跟一帮野孩子玩打仗,折根竹子当青龙偃月刀。
我爸给我的早点钱通常能省下一半,到游戏机厅打三毛钱一个的铜板,打完了站着看别人打。
直到我爷爷找到游戏机厅,揪着我的耳朵回去吃饭。
我想起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几个字,我想,原来是这个意思。
⑤一天中午,我吃了饭早早到学校。
教室里没几个人,我有点百无聊赖。
咸菜瓶问我,你怎么来这么早?
⑥咸菜瓶大名严彩萍,吴语“咸”“严”不分,到后来,连老师都叫她咸菜瓶。
咸菜瓶拖两根鼻涕,坐在最后一排,长得比我还高一头,成绩长期在倒数几名徘徊。
我跟她平时不怎么说话,有个老街的纨绔子弟教育过我,我们“街上囡”就跟“街上囡”玩,不要跟“乡下囡”玩。
⑦我懒洋洋地回答,我妈去上海了,家里没人呀。
⑧你妈干嘛去上海?她生病了……你妈死了。
⑨我清清楚楚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
咸菜瓶歪着头,挑衅地看着我。
⑩我脑子“嗡”的一声,血涌上来。
我走到咸菜瓶面前,朝她脸上用力一拳。
她低头擦了一把鼻子,手上沾了鼻血。
咸菜瓶的脸上闪过疼痛,愤怒,还有不可思议的表情———这个弱不禁风的“街上囡”,居然敢先动手。
拳头雨点般地落在我身上。
我也发了狂,扑过去拳打脚踢。
几个同学跑过来,连拉带拽分开了我们。
猪猡,我骂道。
你才猪猡,她对我怒目而视。
我抓起她的铅笔盒,扔到楼下。
她冲过来想抢我的书包,我死死地拽着书包带。
课桌掀翻了,两个人滚到地上。
在场的同学惊呆了,在此之前,没见我打过架。
办公室里,班主任坐在一杯茶后面。
有目击者汇报,是我先打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班主任问,为什么打人?她骂我。
骂你什么?
我低下头,不说话。
说呀,班主任不耐烦了,他用圆珠笔敲敲桌子,赶紧说。
她骂我妈。
骂你妈什么?
我死死地咬住嘴唇,一言不发。
哪怕是小孩子,也会有这种说不清的忌讳吧。
我不愿重复那几个字,仿佛那是一句可怕的符咒,说出来就会变成现实。
班主任显然对我的强头倔脑很不满意,骂你你就骂回去啊,干嘛动手打人,还把人家打出血了……罚你做一个礼拜的值日,从今天开始。
他不耐烦地挥挥手,出去吧,都出去。
放学后,同学们都回家了,留下我一个人翻凳子,扫地,倒垃圾。
泪水滴到地上,溅起一小团尘埃。
咸菜瓶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
我擦擦眼睛,对她说,滚。
她愣了一下。
我又说了一遍,滚。
她的脸涨得通红,想说什么,但终究没说出来。
她一跺脚,转身走了。
晚饭后,我爸来接我,他已经听说了我打架的事情。
你干嘛跟她打,我爸叹气,严彩萍是个没妈的孩子。
啊,我惊异地抬起头。
你不知道啊,我爸说,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生病死掉了,她爸后来又讨了个女人,听说经常打她。
对了,她骂你什么?
(《文汇报》2017.12.7)
21.第②段中“我妈不管我了,这是一件好事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述
..对我来说都有哪些“好”事情。
(3分)
22.第③段中:邻居“每次看见我都会说,啊呦,今朝又过来骗饭吃。
我咯咯乱笑,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
”邻居为什么“每次”都这么说?当时,我为什么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呢?联系上下
文,说说理由
..。
(3分)
23.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所表达的情感及作用
.....。
(4分)
我清清楚楚
....地看见她的嘴巴一张一合。
....地听见她说出这几个字,我明明白白
24.试分析下列两句话中加点的“抢”字分别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她一把抢.过我的扫帚,要扫地。
我抢.回来,她又要来抢。
25.试分析文章结尾最后一段有何好处
..。
(4分)
【答案】
21.①早晨,有钱买早点。
②放学后,去爷爷家“骗”饭吃,还能牵了狗到处瞎逛。
③晚饭后回家,可以偷看一会儿电视。
④周末,“彻底自由”,还能用省下的钱打游戏。
22.邻居每次都这么说,是因为看到这孩子没了母亲的管束,每天蹭吃蹭喝、游手好闲,所以常常善意地嘲弄一下,亦是提醒。
当时“我”之所以觉得“骗这个字用得很高级”,是因为:①得意:每天贪玩混日子,白吃白喝,无所事事。
②无知,不懂事:没有听出邻居的用意,更没把母亲的病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