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学派

合集下载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

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1. 介绍清代乾嘉学派清代乾嘉学派是指明末清初时期一批杰出的文化人士,以康熙年间的“四大家”为代表,包括黄宗羲、顾炎武、方苞和王夫之等人。

他们倡导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注重研究历史和经籍,并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清代乾嘉学派对传统文学的改革2.1 知识面广泛:乾嘉学派提倡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和经典著作,减少僵化的旧有观念。

2.2 强调实证研究:他们重视实证主义和理性思维,在治学方法上打破了前人套路,推动了古代文献考证与研究的发展。

2.3 发扬国粹:乾嘉学派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国粹,让其在清朝得到更多关注与发展。

3. 清代乾嘉学派对散文的影响3.1 风格上的改革:乾嘉学派推崇古文风,强调直率、简洁,对后来的散文影响深远。

3.2 控诉社会问题:他们以鲜明的个性和批判精神,通过散文作品探讨国家政治、社会问题等,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反思。

4. 清代乾嘉学派对诗歌的影响4.1 古体诗复兴:他们提倡恢复古体诗的创作方式和美感,推动了古体诗在清朝的复兴。

4.2 注重题材选择:乾嘉学派重视民生题材和思想内涵,致力于丰富诗歌内容。

5. 清代乾嘉学派对小说的影响5.1 建立章回小说体裁:黄宗羲创作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述历史事件并加以评析的章回小说——《明夷待访录》。

5.2 推动现实主义叙事风格:乾嘉学派注重历史与现实结合,在小说中呈现出真实生活和社会问题。

总结:清代乾嘉学派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学的改革,包括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方面。

他们的实证主义思想和知识面广泛的研究方法,对后来清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乾嘉学派强调国粹和价值观念的推广,也为清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

明清时期的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

而在这个时期,乾嘉学派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学派,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乾嘉学派与社会风气变革为主题,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学派的关系。

乾嘉学派,即乾隆和嘉庆两位清代皇帝的学派。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了重新诠释和重塑,对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首先,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期。

之前的明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互联互通的时期。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和信息传播加快,这为社会风气的变革提供了条件。

乾嘉学派的兴起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乾嘉学派主张思想开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注重实用主义,反对空谈和追求虚无的学术。

这与明代自由主义的思潮相契合,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乾嘉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也为社会风气变革带来了新的动力。

乾嘉学派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批判与改革,注重实用主义,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际应用。

这与之前的儒家传统思想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道德,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圣人之道,缺乏对实际生活的关注。

乾嘉学派的理念更加以实践为导向,帮助社会更好地适应变革。

此外,乾嘉学派对文化教育的改革也非常重要。

乾嘉学派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乾嘉学派倡导实用主义,把重点放在实践和应用上,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阶层开始逐渐分化,社会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商业、工匠等实践工作。

乾嘉学派的教育理念迎合了这一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形式。

乾嘉学派的兴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影响。

乾嘉学派的发展对明清时期的社会风气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

他们的实用主义思想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

乾嘉学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成就乾嘉学派兴盛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产生的背景1.政治:清代康雍乾时期,出现了康乾盛世,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此时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确立和巩固,形成了政治上近百年相对安定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2.经济:康雍乾时期的社会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与商业都有长足的发展,经济上的发展和繁荣,为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乾嘉学派之所以能蓬蓬勃勃兴盛发展,正依赖于康乾盛世所奠定经济基础。

3.文化:清初统治者比较重视和提倡封建学术文化,大力倡导和编纂各种典籍。

从康熙到乾隆,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都重新进行了疏解、汇编和刻印。

同时,又以巨大的人力、财力编纂各种大型图书,诸如《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这些大型图书的编纂,既使当时许多著名的汉学家如纪昀、戴震等学者的学术思想得以施展和发挥,又为更多的人提供了读书治学的资料、工具书等便利条件。

清初兴起了批判理学的思潮,这一思潮成为乾嘉汉学的先导。

而清朝统治者由于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使清初形成的批判理学思潮逐渐抛弃了其经世致用的宗旨,只保留了朴实的考经证史的一面。

这就为尔后乾嘉学派的形成,在理论思维上提供了内在的逻辑和依据。

二、在史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

1.吴派吴派以惠栋为代表,他们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语言学研究
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是清朝前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宋明理学的反思与批判为主要特色。

乾嘉学派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尤其偏重于训诂、校勘、考据。

这个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继承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吸收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开创了语言文字学研究的新局面。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

他们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深入探讨了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问题,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戴震在《声类表》中对于汉语声母的分类和归纳,以及在《方言疏证》中对于各地方言的调查和分析,为汉语语音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汉字的构造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为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念孙、王引之等人则在古文献的校勘和注释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后人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乾嘉学派的语言学研究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语言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他们不仅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
后人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为汉语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华而被称为朴学.二、乾嘉学派奠基人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知识渊博,顾炎武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出以“实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

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阎若璩,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对经史、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

他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曾与阎若璩等帮助徐乾学修《大清一统志》。

撰《易图明辨》,考定宋儒所谓“河图”、“洛书”之误。

又撰《禹贡锥指》,搜采方志舆图,阐释《尚书.禹贡》,将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沿革变化,祥加说明,特别重视治水,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沿革的重要参考书。

另有《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

三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1)吴派以惠栋为首。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流派之一,兴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主要代表人物为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

该学派以“乾”和“嘉”二字为名,乾即“阳刚”,嘉即“阴柔”,寓意着对万物阴阳两极性的探究。

乾嘉学派是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乾嘉学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追求心性合一:乾嘉学派重视理、气、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他们认为,通过对自身心性的追求和修养,可以达到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境地,从而实现心性与道的合一。

2. 强调道德自我完善:乾嘉学派强调修身养性,注重个人道德的完善。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道德修养,追求善行和道德的高尚境界,才能实现人的理想境界。

3. 倡导知行合一:乾嘉学派强调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并体验到道。

他们主张将知识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思想,增进对道的认识。

4. 提出“格物致知”:乾嘉学派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关系,揭示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来获得真知。

他们认为,通过观察和思考自然界的现象,可以从中领悟到道的真谛。

5. 清理各家观点:乾嘉学派试图整合各家学派的思想,梳理出合理的哲学观点。

他们试图超越儒、佛、道的局限,吸收三家学说的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乾嘉学派在思想层面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在哲学、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见解,对后世儒家学者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乾嘉学派的理念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强调知行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持。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不苟
吴派代表--惠栋
惠栋(1697~1758)清代汉学家。汉学中吴派的代 表人物。字定宇,号松崖,学者称小三世传经,赞为一 代佳话。早年,随其父至广东提督学政任所,父卒归里, 课徒著述,终身不仕。其学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 为宗,以昌明汉学为己任,尤精于汉代《易》学 乾嘉考据学派主要分为吴、皖两大派。吴派以惠 栋为首。他们的治学方法是信家法而尚古训,一切务在 恢复汉人的说法。主要著述尚有《后汉书补注》、《九 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
阎若璩
• 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 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 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 太原人。清初著名学者,清代 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 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对经史 、地理都有很精深的研究。他 的名著《尚书古文疏证》,证明 古文《尚书》是伪书,推倒了宋 学的根基,打击了宋明理学,从而 为汉学的恢复开辟了道路
乾嘉学派
作者: 蔡蔡 韩梦
一.乾嘉学派的定义
乾嘉学派是在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以考据为治学也称考据学、考证学、汉学、古学.又因其朴实无 华而被称为朴学.这是就该学派的学术特色而言的.这一学派不仅主宰了 清代学术界一百多年的时间,而且对此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产 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存真
Soloman’s Design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企鹅:1369099781 更多作品九逸,请关注微博:/jiuyisky
四 乾嘉学派代表学派及人物
进入乾隆、嘉庆间,朴学达到鼎盛,出现了“乾嘉学派”。乾嘉 学派是个统称,其中可分出“吴派”和“皖派”两大学派,稍后的 “扬州学派”则对两家有所发展和总结。
存真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

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乾嘉学术,又称“乾嘉学派”,是指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学术思潮。

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考据、训诂、音韵等为主,强调“返璞归真”、“回到经典”,推崇“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学术精神。

本文将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对乾嘉学术进行深入剖析。

一、乾嘉学术的起源乾嘉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学术背景。

在明朝末期,经学研究逐渐兴起,学者们开始注重对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和探究。

到了清朝初期,经学研究逐渐发展成为清朝学术的主流。

然而,乾嘉学术的兴起,则是在乾隆嘉庆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为乾嘉学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乾嘉学术的主要代表人物1、惠栋惠栋是乾嘉学术的先驱,他推崇汉代经学,主张“惟汉人说经,去古未远”,强调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应该以汉代经学为基础。

他的代表著作有《易经注》、《诗经注》、《礼记注》等。

2、戴震戴震是乾嘉学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以“求真”为核心,强调“以文字考据为基础,以训诂为手段,以理解古人为目的”。

他的代表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等。

三、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乾嘉学术的知识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据学:考据学是乾嘉学术的基础,主要研究古代经典的版本、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问题。

考据学的目标是通过对于古代经典文本的详细研究,探究古代文化的原貌。

2、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学科。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词语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内涵和思想。

3、文字学:文字学是研究古代文字的学科,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古代文字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符号学维度。

4、音韵学:音韵学是研究古代音韵的学科,主要研究音韵的演变和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乾嘉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音韵的研究,揭示了古代文化的音乐性维度。

5、哲学:乾嘉学术中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于古代经典的解释和探究,以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深化。

这些学者们通过对于古代经典的重新解释,对于传统哲学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和理解。

乾嘉学派清朝思想与文化的新风潮

乾嘉学派清朝思想与文化的新风潮

乾嘉学派清朝思想与文化的新风潮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社会的尾巴。

在这个时期,乾嘉学派的出现给清朝的思想与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带来了一股新的风潮。

本文将从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乾嘉学派对清朝的影响。

一、乾嘉学派的思想乾嘉学派是由清朝末年的学者们组成的,他们的学说主张兼收并蓄,主张思想的自由开放。

乾嘉学派强调以实用为导向,注重经世致用。

这与封建社会相比,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首先,乾嘉学派提倡“道法自然”,强调顺应天地之道。

他们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顺从自然规律。

这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以人为本”的观念,重新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乾嘉学派主张实学,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他们认为知识要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只有实用的知识才能为社会和人民带来真正的意义。

这一观点对于清朝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启发。

此外,乾嘉学派还推崇“通古今”,认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明白现实。

他们鼓励人们学习古代经典著作,以此为基础来研究现实问题。

这种深入思考的态度在清朝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影响。

二、乾嘉学派的文化乾嘉学派除了在思想上的影响外,还对清朝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他们推崇艺术和文学的发展,注重创作和创新,为清朝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首先,在文学创作上,乾嘉学派倡导“白话文运动”,提倡使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来表达。

这种革新的文学形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文人墨客的封闭性,使文学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乾嘉学派还对戏曲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们提倡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把关注点转向百姓生活和社会问题,推动了戏曲剧本的创新和演出方法的改进。

这使得戏曲艺术更加贴近现实,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乾嘉学派还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反对旧有的刻板印象,鼓励画家们创作新颖和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这种观念变革为清朝的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乾嘉学派的影响与意义乾嘉学派的出现给清朝的思想与文化带来了新的风潮,注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

关于乾嘉学派的成因及派别划分之商榷乾嘉学派亦称乾嘉汉学,或朴学与考据学。

由于它是清代居支配地位的学术思潮与学术流派,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因而在近年来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热潮中,海内外学术界对之进行了较多的关注和讨论。

学者们就讨论中所涉及到的该学派一些基本问题,相互争鸣诘难,看法不尽一致。

其中,关于该学派产生、形成的原因及其派别划分问题,就是讨论较多、分歧较大的两个问题。

这里拟提出些商榷意见,以求教于方家。

关于乾嘉学派产生、形成及其兴盛的原因乾嘉学派为什么在清代产生、形成并逐渐兴盛?这是研究乾嘉学派时首先提出并应予解决的问题。

对此,清末以来,章太炎、梁启超等人主要从清廷的文化专制政策――滥行文字狱加以说明。

如章太炎在《清儒》一文中,开宗明义即说:“多忌,故歌诗文史;愚民,故经世先王之志衰。

家有智慧,大凑于说经,亦以纾死,而其术近工眇踔善矣!”[①a]梁启超也谓:“其后文字狱频兴,学者渐惴惴不自保,凡学术之触时讳者,不敢讲习。

然英俊之士,其聪明才力,终不能无所用也。

诠释故训,究索名物,真所谓于世无患,与人无争。

”[②a]自此而后,学术界在论及乾嘉学派产生和形成的原因时,大多采纳章、梁之说,几成定论。

80年代以来,才有些学者从清代康乾盛世经济的繁荣、政治的稳定和统治者对学术的提倡等角度去解释,认为文字狱并非是乾嘉学派产生的唯一的或主要的原因;也有些学者提出“文字狱和乾嘉学派并无必然联系”。

随后,又有学者从学术思想本身的发展说明乾嘉学派的成因,认为乾嘉学派是清初反理学思潮的延续和发展,应从学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寻求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

前不久,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专门就“乾嘉学术”进行座谈讨论,在论及乾嘉学派产生的原因时,将上述三种观点分别概括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外在因素说,以及内在因素说,并予以评论:“无论是从外在或是内部的层面,来探讨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的可信性。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school in Qianlong and Jiaqing times),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兴起的学派,以讲究训话考据为特色,致力于古籍整理和语言文字研究。

因以汉儒经注为宗,推崇东汉许慎、郑玄之学,又称之为汉学派。

初时以校订经书为主,后扩大到史籍和诸子,开始考究历史、地理、天文历法、音律、典章制度等。

乾嘉学派主要分为以惠栋(1697—1758)为首的“昊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两大支。

乾嘉学派的算学研究活动,对十九世纪中国数学发展造成极深远的影响。

通过他们的辑失、校勘与考证等工作,失传五百年之久的古算典籍《算经十书》,乃至宋金元四大家的杰出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并进一步成为十九世纪中国数学家所凭仗的主要研究资源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谈天三友”:焦循(1763~1820年)、汪莱(1768~1813年)和李锐(1768~1817年),在方程论和符号代数上的成就,为中国传统古算可以更新,留下了最优美的一个脚注!在子部第十六天文算法类的“推步之属”中也包括一些数学著作。

这些书是由当时任纂修兼分校官的戴震等人负责校勘和编写“提要”的。

其中的《周稗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经算术》经戴震本人详加校勘,改正许多误文夺字,对学者很有帮助。

其他被校勘的算书还有《海岛海经》、《五曹算经》、《夏侯阳算经》、《张邱建算经》、《缉古算术》、《数术记遗》和《数书九章》、《益古演段》、《测固海镜》等。

随后,李清、李锐等人又对其中一些算书进一步注释或做“细草图说”,逐渐形成一个研究传统数学的高潮。

一些数学家还有所发明创造,例如焦循关于四则运算基本定律的总结,汪莱关于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李锐关于高次方程系数符号变化规律等等。

同时,阮元和李锐等人编写了一部天文数学家传记—《畴人传》(1795—1810),收集从黄帝时期到嘉庆四年(1799)已故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270余人和明末以来介绍西方天文数学的传教士41人。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什么是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代表人物有哪些?>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

因为它采用了汉朝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因为这一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又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都认为是清朝封建统治阶段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

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

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

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

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

但乾嘉学派专门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他们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

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

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清代考据学的先河。

但是,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乾嘉学派,一般说来可以分成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

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

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

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

吴派的主要学者有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参见本书“吴派”条)。

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

乾嘉学派具体是做什么的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

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

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

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

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

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

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

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

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

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

这类评价在乾嘉学派的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指导思想。

声近义通例子乾嘉学派

声近义通例子乾嘉学派

声近义通例子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有不少学者,如朱子、程颐之徒,朱子和程颐都是理学名家,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创始人。

宋明时期理学发展了很大的幅度,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学问家,例如朱子、程颐和理学大家朱熹等。

同时理学经过宋明时期的发展和积淀,已经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和学术主张。

而在宋代,由于理学开始了发展和兴盛,加上理学家们的思想活跃于明清两代中国社会舞台上,所以就产生了许多学派。

乾嘉学派中又以朱子最为杰出。

这与朱子晚年积极倡导义理之说和宋明时期文化兴盛有着密切关系。

一、关于乾嘉学派乾嘉学派在明代中后期到清代中期盛行,乾嘉学派中以朱子最为杰出。

在《清史稿》中共收录有关于朱子的传记共十卷,朱子本人也是这十卷书当中的重要一员。

但因为学者众多,所以朱熹、周敦颐、程颐等人都在这其中有了自己的学派,有一定代表性的就是乾嘉学派。

南宋乾嘉时期涌现了许多学派以朱子和程颐为代表,其中以乾嘉学派最为杰出。

乾嘉学派中也产生了许多学派如刘基、马王、程朱、张载等都是乾嘉学派中代表人物。

乾嘉学派是一个以理学为主要观点而不是以政治中心而影响政治思想倾向于理学而非政治思想传统在思想领域内广泛传播着乾嘉学派之影响。

二、朱子对义理之说的总结过程朱子晚年对义理之说也进行了总结,他对义理之说的总结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早年以降,朱子曾受过程颐等人思想的影响,其思想对清代儒道两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朱熹也曾受过程颐等人的影响,但是其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所以更多的是以社会政治问题为出发点来对其思想进行总结和阐述。

第一阶段至第二阶段主要是经过了朱熹晚年的修养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

第三阶段是随着对理政思想的深入研究、实践和完善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这期间朱熹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与此相适应的学术思想体系与理论体系,并开始重视学风建设。

因此至清初末期,朱熹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丰富的义理之说体系。

三、乾嘉学派的影响:宋明时期文化发展与理学兴起的关系乾嘉学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明清两代理学的主要代表,并为中国文化在宋代之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名词解释乾嘉学派,又称“皇风学派”,是晚清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儒家学派,以清末大臣胡宗南为首,张祜、朱培训、傅培、郭梦、萧赐等人鼎力相助。

他们在中国儒家传统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受到西方经济政治思想影响,对儒家经典进行改革与启蒙,提出“清蒙合一”、“能解雷洪”的理论,标志着中国启蒙思潮的开端。

乾嘉学派秉持“兼收并蓄”的旨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与西方现代化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乾嘉学派的特有文化思想体系。

他们认为,只有完善清廉的治国治民制度才能改变旧的社会制度,推动学术新风,实现社会改革及国家强盛。

他们主张综合运用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想,尊重科学,认真调查社会问题,在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其中,乾嘉学派以“清蒙合一”为主要理论,认为清末西方新思想的出现使传统与现代思想形成了新的对话关系,融合了古今,从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胡宗南在《晚清论文堂诵稿》中提出,要把清文化融合到西方现代思想中,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

乾嘉学派以“能解雷洪”为其另一重要理论,认为以学者和贤达为核心,能以理性研究学术、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从而解决这个时代的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

乾嘉学派主张以儒家传统观念为核心,结合现代思想,通过全面教育和治国实践,发展和完善清朝制度,实现社会改革和国家强盛的目标。

乾嘉学派更主张“三德合一”,既重视文以贯思想,又强调以学贯社会。

他们认为,教育要综合文化,加强德行、操守、思想等方面的教育,重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结合,以培养一批实践的改革家、有理想的国家主人。

乾嘉学派的出现开创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的新政法革新、军事更新,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乾嘉学派的学术思想为晚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使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思想史上新的纪元。

乾嘉学派的理论为当今许多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大激发了近代新民主思想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乾嘉学派

谈乾嘉学派

一谈乾嘉学派历来谈乾嘉学派的,总是说这一个学派有所谓吴派、皖派之分。

其实,与其这样按地域来划分,还不如从发展上来看它前后的不同,倒可以看出它的实质。

乾嘉考据学派往往被认为脱离政治,没有思想内容,为考据而考据。

其实,考据学派的奠基者顾炎武,正好和这种学风相反。

他关心政治,反对理学,是以考据作为工具以明“经”,一方面“通经致用”,一方面阐明“经学即是理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是《日知录》和《音学五书》。

《日知录》的前七卷是书中的主要部分,他的“拨乱世而返之正”的顾炎武是一个笃实学者,也是极端自信的人,他相信《日知录》是不朽著作,也相信《音学五书》,他以为三代“六经”之音久失其传,因而后人有改经之病,经而可改,则难语乎通经。

他以为《音学五书》出,“则俗韵不攻而自绌,所谓一变而至鲁也。

又从是而进之五经三代之书,而知秦汉以下,至于齐梁,历代迁流之失,而三百五篇之诗,可弦而歌之矣,所谓一变而至道也”(《亭林文集》)卷四,《答李子德书》)。

这些话如果仅是单纯的比喻,以为通古音后等于一变而至于道,也有些比拟不伦。

而且他的意思还不是单纯的比拟,他以为读古经必须通古经的训读,否则无法通经,无法通经则不能致用,更无法拨乱世而返之正。

古音学是乾嘉学派的核心,抽去古音学就不成其为乾嘉学派,但顾炎武之治古音却是为了“治国平天下”!阎若璩是与顾炎武同时而稍后的人,也是清朝考据学派奠基者之一。

他博贯群书而又精于考据,代表性著作有《尚书古文疏证》、《四书释地》、《潜邱札记》等书。

在这些书中没有政治思想。

他没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也没有远大理想,他只是当时权贵的食客。

但在他的著作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反王学的内容。

在《尚书古文疏证》里,他曾经不断地抨击王学,而主张于孔庙中“近罢阳明,远罢象山”(《疏证》八)。

反对理学或者王学本来是考据学派兴起的原因之一,顾炎武之提倡“经学即理学”,事实上否定了理学;阎若璩虽然没有这种明确的主张,但他反对空疏的王学而鼓吹朴实的汉学,仍然保持有考据学派的思想内容。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

乾嘉学派的名词解释乾嘉学派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中的一种重要流派,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起源于北宋时期,并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张载、程颐、程颢等,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乾嘉学派主要从理论源流和学术思想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乾嘉二字分别取自十五天干的第六和第七位,意味着乾嘉学派希望能够在乾颐之上,给予传统文化新的启蒙,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学派的理论源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儒学,然而乾嘉学派在对传统经典的阐释和推广上提出了一些创新和突破。

首先,乾嘉学派对经典文献的研究和解读给予了更加精确和深入的关注。

他们尤其注重对礼、乐、易、诗四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和理论。

张载在《正蒙》中强调了禹贡之礼的意义,认为它体现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程颢则在《二程集》中解释了乐曲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程颐在《展转》中解读了《易经》,认为变化的核心是“道”,进一步丰富了经典理论。

其次,乾嘉学派在道德伦理思想方面也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程颐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念,鼓励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事物来获取人生的智慧。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因此要通过对物体特征和规律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要求。

另外,张载也提出了“理学”这一概念,强调人类理性的重要性和发展。

他认为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实践,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境界,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乾嘉学派在文学艺术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

程颢注重传统文化的宣扬和弘扬,他提出了“文学”的概念,旨在通过文学作品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张载则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他的《产真偈》以及《宣和四年五月二日予家人书》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乾嘉学派对文学艺术的推崇和充分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乾嘉学派的思想和成果在宋代影响深远,并在其后的历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

乾嘉学派与清代词学内容提要乾隆、嘉庆两朝是清代朴学昌盛的时代,这一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浙派”也深受乾嘉考据学风的影响。

它的许多成员同时也是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他们运用乾嘉学派治学的考证学方法进行词学研究,还从乾嘉学派那里借来汉学观念讨论词学的复雅、重情、协律问题。

乾嘉学派为清代词学的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人力、方法和思想“资源”。

关键词乾嘉学派汉学考证词学一、乾嘉学派与乾嘉词坛乾嘉汉学作为有清一代的主流学术,是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在乾隆中期的出现为其重要标志的。

然而,它实由明末清初的实学发展而来,实学的兴起则是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清初学者在批判、反思宋明理学的过程中达成一致的共识,这就是反对空谈心性,强调崇实黜虚,主张经世致用,力求恢复原始儒学朴实淳厚的学风,实学思潮就是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蔚然兴起。

康熙中叶以后,清王朝结束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状态,政局的稳定,国家的统一,经济的恢复,百姓生活的安定,带来的是文化的复苏和繁荣①。

在明末清初崛起的实学逐渐放弃了它对社会的批判精神,走上了朴学的考证经史的治学途径,至雍正末、乾隆初完成了由实学到朴学的过渡,乾隆中期便形成了表征有清一代之学术的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形成的同时,也正是清代词学发生蜕变的时期。

清初词坛百派回流、百家腾越的繁荣景观,在乾隆初年已趋于消退,主导词坛的是以厉鹗为首的“浙派”。

厉鹗是雍正至乾隆前期的浙派领袖,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后期生活的主要场所――扬州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基地之一。

当时,徽商马曰�g、马曰璐兄弟“贾而好儒”,致力于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了扬州地区经史之学的研究,还修筑有名闻天下的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为全祖望、陈撰、厉鹗、金农、姚世钰等提供最好的著述条件,著名性灵诗人袁枚有诗赞曰:“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

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

”②厉鹗曾馆于马家达三十年之久,不但教授马氏子弟,也从事文史著述,还在马氏提供的优越条件下,先后撰写了《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东城杂记》、《湖船录》等,特别是《辽史拾遗》采摭群书达三百余种,厉鹗常自比之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可见其在学术上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乾嘉学派是指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着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故得名。
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 乾嘉学派
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清代乾嘉学派的出现,一般认为是清朝统治阶层残酷镇压和笼络羁縻臣民政策的产物。雍正、乾隆时期,清朝的统治获得了相对的稳定,对文人采取了严酷的统治政策。尤其是乾隆时期,屡次禁毁书籍,大兴“文字狱”。当时的文人学士不仅不敢抒发己见,议论时政,即使是诗文奏章中有一言一名的疏失,也有遭致杀身灭族惨祸的探讨,而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古代典籍的整理上,寻章摘句,逃避现实。乾隆即位后,大力提倡经学的考据,一些达官贵人如阮元、毕沅等,也出而倡导经学。 考据,作为治学的一个内容和方法,各代都存在。但时至清代初期方专业从事考据,把学术全部纳入考据的轨道,甚至在考据和学问之间划一等号。乾嘉时期学人反对宋明 乾嘉学派
意的,是“谈天三友”:焦循(1763~1820年)、汪莱(1768~1813年)和李锐(1768~1817年),在方程论和符号代数上的成就,为中国传统古算可以更新,留下了最优美的一个脚注! 不过,乾嘉学派的过度醉心复古,却不可避免地在算学的认识上造成了一些局限,他们对汪莱的算学创新无法赋与恰当的评价,可以说是相当显著的例证之一。由于汪莱的《衡斋算学》概以“西法”立论,而且多半无关“兴复古学昌明中法”的宏旨,因此,汪莱被批评为“尤于西学太深,虽极加驳斥,究未能出其范围”,当然就很容易了解了。 这个例子发生在乾嘉学派大儒钱大昕、阮元以及杰出数学家李锐身上。钱大昕先是从《隋书律历志》 ,获知祖冲之的圆周率π值的估计: 古之九数,圆周率三圆径率一,其术疏舛,自刘歆、张衡、刘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设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从事史祖冲之更开密率,以圆径一亿为一丈,圆周盈数三(刻本作二,误)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数在盈朒二限之间,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又设开差幕、开差立,兼以正圆参之,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圆周径率,自刘徽、祖冲之以来,虽小有同异,大要皆径一周三一四而已。溉亭独创为三一六之率,与诸家之说迥殊。余考秦九韶《数学九章》 「环田三积术」,其求周以径幂进位为实,开方为圆积,是九韶亦以三一六为圆率,与溉亭所创率正同,盖精思所到,闇合古人也。江宁谈教谕秦,今之算学名家,曾作一丈径木板,以篾尺量其周,正得三丈一尺六寸奇,以为溉李之说,至当不可易也。 针对这样的断言,乾嘉学派的算学家似乎都不曾提出评论,有意见的,反倒是些热衷西学的算学家,譬如曾任江苏巡抚的徐有壬(1800~1860年)即以“内容外切,反复课之,其说遂破。” 有关徐有壬的这一辨驳,并未刻入现传的《务民义斋算学》,上一段引文出自诸可宝撰着的《畴人传三编》,但无法知道原始数据为何。不过,稍早的董佑诚(1791~1823年)已经发难在先了,在他的《董方立遗书》中,论文《圆径求周辨》就是为此目的而写。 董佑诚字方立,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少年时工为骈体文词,继通数理、舆地之学。晚清张之洞的《书目答问》(1875年)曾把他归类为骈体文家和中西法兼用算学家。其实,我们光看他的算学著作如《割圜连比例图解》(1819年)、《堆垛求积术》、《椭圆求周术》和《斜弧三边求角补术》(后三种都撰于1821年),即可断定他比较热衷西学。 董佑诚的《割圜连比例图解》 ,是在北京友人朱鸿处见到明安图的《割圜密率捷法》第一卷抄本以后,“反复寻绎,究其立法之原”而写成的。《割圜密率捷法》第一卷纳入“西士杜德美圆径求周诸术”,因此,董佑诚对于杜德美的π近似值当不陌生。然而,董佑诚在他的论文《圆径求周辨》中,却只字不提杜德美,反倒是口口声声刘徽,利用刘徽的“割圆术”和它的改良形式「今割圆术」,来证明阮元、钱大昕、钱塘乃至李锐的谬误!
,有着细致、专一、锲而不舍等可贵的治学精神。清代之前,旧有的学术研究长期致力于对于古代经典的阐述,处处讲求微言大义,而对于经典本身的真伪却不闻不问。至清代时期,古代的“疑古”学风达到一定的高度,学者在梳理旧有经典过程中,证实了很多被前辈学人奉为圭臬的经典为前人伪作,开一代学术疑古之风气。他们对古代经典的细心整理,为后来学者的学习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乾嘉学派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脱离实际、烦琐细碎。脱离实际主要表现在存古薄今、舍本求末。他们考订问题,用形式逻辑的归纳法,把同类材料罗列一起,旁征博引,然后得出结论,只讲证据不讲道理。结果在细微末节上功夫很深,涉及圈套的需要说明解决时,就无能为力,造成了不通世务,不切实用,考据愈细愈是无有物恶果。烦琐细碎主要表现在许多考据家的作品,都是以繁为贵,一字的偏旁、音训考证动辄千言。为了标新立异,解释一个字的古义,疏至盈千累百,议论不休。结果是杂引衍流,不知所归。学者们毕生的精力,耗于一字一句的正讹,一名一词的渊源,造成很大的浪费。嘉庆以后,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考据学派提出异议和批评,乾嘉考据学也开始由极盛转向衰落。 中国清代的学术,称汉学、朴学、考据。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 乾嘉汉学家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以古音学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古字古音以明古训,明古训然后明经,为其共同的学术主张。此风自清初顾炎武开其端,中经阎若璩、胡渭等人的推阐,至惠栋、戴震、钱大昕而张大其说,迄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遂臻于极盛。这一学派首重音韵、文 乾嘉学派
字、训诂之学,扩及史籍、诸子的校勘、辑佚、辨伪,留意金石、地理、天文、历法、数学、典章制度的考究。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迈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长于考据,这是清代汉学家朴实力学的传统。但清初汉学兴起之时,有浓厚的反理学内容及反民族压迫的思想,而考据只是借以通经致用的手段。顾炎武关注社会现实,反对理学,进而主张以经学去取代理学,目的就在于“经世致用”。顾氏之后,此风渐趋蜕变。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以下,更是远离社会现实,止于训诂考据。因此,乾嘉学派是清初之学的倒退。清初,为确立封建专制的政治统治,在文化上也推行了极为酷烈的专制政策(见文字狱)。在文网罗织之下,学者无不噤若寒蝉。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然而就其为学的特色及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言,乾嘉学派又是清初之学的发展。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其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而扬其帜。乾嘉学派诸学者,无论在经学、史学、音韵、文字、训诂,还是金石 、地理 、天文 、历法、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当时最好的成就。其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道光以后,清王朝摇摇欲坠,加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入侵,封建士大夫再不能不问社会的现实问题。于是,学术风气久经酝酿而发生了一个较大的变化,沉沦千余年的今文经学得以复兴。一时学者遂多舍弃文字训诂,而从事于“经邦济世”之学。同治、光绪之世,汉学于穷途末路之中,得俞樾、孙诒让诸人坚守壁垒,在古籍整理上同样做出了值得称道的成就。而章太炎重倡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之学,以伸张其政治主张,是汉学的一个光辉结束。
理学好发空论言之无物的弊病,走上从书本上寻找疑难问题进行考据的务实道路。所以在思想发展史上,他们建树不大,在学术研究方面,却有一定的造诣和贡献。 乾嘉学派的奠基人,学术界有多种说法。大致可以追溯到清初学者黄宗羲、顾炎武、方以智、阎若璩、胡渭和毛奇龄等人重视对儒家经典的研究,顾炎武被公认为是开了清代考据学的先河。但至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家,遗其大而传其小,他们沉溺于故纸堆中,脱离实际,放弃了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本意。 乾嘉学派,一般说来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吴派的学风即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它的特点是“唯汉是信”,即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度的传统。凡属汉学,就一概予以采纳而加以疏通解说。吴派的主要学者有沈彤、江声、余萧客、江藩、王鸣盛等。皖派则重视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中名物制度的考证。此派的特点是从音韵、小学(即文字学)入手,通过文字、音韵来判断和了解古书的内容和涵义,即以语言文字学为治经的途径。他们在文字、音韵等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此外,皖派也颇重视思想和理论,如戴震作《孟子字义疏证》就是例证。戴震的学生很多,以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最为有名。 乾嘉学派重视客观资料,不以主观想象轻下判断,广泛收集资料,归纳研究 乾嘉学派
编辑本段算学研究
《算经十书》 正文 乾嘉学派的算学研究活动,对十九世纪中国数学发展造成极深远的影响。通过他们的辑失、校勘与考证等工作,失传五百年之久的古算典籍《算经十书》 ,乃至宋金元四大家的杰出作品,才得以重见天日,并进一步成为十九世纪中国数学家所凭仗的主要研究资源之一,更值得注 乾嘉学派
编辑本段概述
清代的文字狱对乾嘉学派的研究影响较大 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 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但是总体特点是避免涉及与明、清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一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清代的文字狱盛行,研究前朝或当朝一不小心就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到了学派发展的全盛期时,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完全脱节,与明代朱张等理学学以致用的情况大相径庭。 嘉庆朝以后,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对于思想学术等的高压统治则不得不放缓,之后的学者于是放弃了只致经典不问世事的姿态,乾嘉学派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虽然学派有一定的压抑新思维和脱离社会的缺点,但是由于百余年间一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编辑本段学风
乾嘉学派的学风:立义必凭证据、援据以古为尚,孤证不为定说,隐匿或曲解证据为不德,剿袭旧说为不德,文体贵朴实简洁,辩诘不避本师,不出本题,词旨务笃实温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