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合集下载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②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③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

(1)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2)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回声)。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2.声源:物理学中把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介质。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5.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振动的物体发出声音,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例题1】如图所示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

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填“能”、或“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答案】音叉振动幅度小;不能;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解析】小华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而不直接观察音叉是否振动的原因是音叉振动幅度小;当小华用手捂住正在发声的音叉后,小华不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变式1】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例题2】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铃声是由物体 产生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推理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验探究,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学法: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罩,音叉,乒乓球,烧杯,闹钟,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体产生一些声音。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同学们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喉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1.你在说话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喉部在振动?2.你知道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桌的器材产生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各有什么特征?教师活动: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活动,概括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简要提示——声音不一定消失。

教师活动:物体振动发声的事例有很多,如:音叉振动发声。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振动发声音叉发声时,我们能否清晰地看到音叉的振动,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到哪些方法会使得音叉的振动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使音叉振动更加明显的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展示,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利用水证明音叉的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溅起水花。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音叉振动放大的具体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课件
实验 玻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放一个小电铃,接通电源,我们 听铃声;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走, 我们再听铃声有什么变化?
推理法 真空不能传声,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一种重要介质。
小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 液体和固体;
真空中不能传声。
三、声波
声是一种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 它叫做声波.
波是物质运动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真空 中不能传声。
三、声波
声是一种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四、声速 声速与介质及温度有关, 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有振动一定有声音。( (2)有声音一定有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 振动 ,通常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 称为声源,由声源发出的声音是通过 介质 以_____ 声波 的形式传播到人耳的。 ______ 真空 中声音是不能传播的。 ______
振动
振动停止后 还能听见声 音吗 不能 怎么验证呢
声音是由于物体 归纳法
振动 而产生的
一、声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 ? ?
实验一: 用发声的音叉 放入水中观察 现象。 转化法
我们敲击音叉 使其发声,用 一个乒乓球去 靠近正在发声 的音叉进行观 察。
一、声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 ? ?
四、声速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四、声速
你看到的是什么资料
表中的“331”等代表什么意思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精品练习(附答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

精品练习(附答案)《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训练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选择题1.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 B.磁性物质 C.真空带 D.金属物质2.如右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3.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在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B.声音不能在固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水中传播D.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4.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如图五所示为音叉共鸣实验: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用橡皮槌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

此现象可以说明()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声音传播不需要介质C.声音传播不需要时间D.物体不振动也可产生声6.下列现象中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敲击音叉发声,与音叉接触着的乒乓球被弹开B.敲击一下长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的人先后听到两次打击声C.敲击打击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D.敲击水中的石块,岸上的人也能听到敲击声7.某同学在学习了“声音是什么”以后,总结出以下四点,其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一种波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具有能量8. 一艘快艇在平静的湖中启动并向湖边驶去.此过程中,水中的鱼可听到马达声,岸边飞行的鸟、散步的人也可听到.若距快艇的距离三者都相等,最先察觉快艇起动的是()A.鱼 B.人 C.鸟 D.三者同时察觉9.喜庆的锣鼓敲起来,不少同学发现,在敲响锣以后,虽然停止了对锣面的敲击,但锣声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A.锣面仍在继续振动B.锣面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锣声的回音D.人的听觉发生“暂留”10.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11.关于人听觉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是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B.只要是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会永远听不到声音C.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能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听到声音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2.助听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仪器()A.引起头骨、颌骨振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B.产生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C.产生超声波直接作用在听觉神经引起听觉D.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二.填空题13.上课时老师讲话的声音是由于______ 振动产生的,并通过______传到同学们的耳朵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解读)(原卷版)2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解读)(原卷版)2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解读)(原卷版)1、声音的产生注意:“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马上消失。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声波的传播也伴随着能量的传播。

注意:有声音一定有声源在振动,有声源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3、声速、回声及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1)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跟介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较快,气体中最慢。

在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2)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人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3)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4、骨传导以及双耳效应(1)骨传导原理:固体能传声,且效果更好;神经性耳聋者)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

(2)人耳的构造:外耳、中耳、内耳声音的传导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内耳声音传到两耳的时间不同形成的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安阳市三中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能力检测题 新人教版

安阳市三中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能力检测题 新人教版

第二章综合能力检测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B)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2.(新疆中考)下列成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大的是(D)A.鸦雀无声 B.窃窃私语 C.宛转悠扬 D.声如洪钟3.从物理学的角度对下列成语进行解释,正确的是(A)A.震耳欲聋——声音的响度很大B.隔墙有耳——声音的传播可以不需要介质C.掩耳盗铃——固体可以传声D.耳熟能详——声音的传播速度很大4.(济南中考)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做法,能在传播过程中有效地减弱噪声的是(A)A.在高架路的两旁修建隔声板 B.机器旁人员佩戴防噪声耳罩C.在路口处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D.市区道路行车禁鸣汽车喇叭5.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时感觉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6.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图所示。

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C)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色C.声音的音调D.琴弦的振幅7.如图是幼教机器人正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C)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能区分机器人和小朋友的声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8.(黄石中考)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B)A.只要物体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B.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C.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D.道路旁的隔音板是为了防止噪音产生9.(赤峰中考)关于图中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C)A.甲中敲打鼓面,附近的烛焰跳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乙中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丙中弹吉他时,增大拨动弦的力度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D.丁中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钟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振动减弱10.下列应用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B)A.小孩对着山壁喊话 B.蝙蝠探测飞行途中的障碍C.工人用电钻钻墙 D.路旁安装隔音板墙11.(长沙中考)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A.发声的琴弦在振动B.长而粗的琴弦与短而细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悠扬的琴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乐音D.布谷鸟的叫声让我们感知季节的更替,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12.(广州中考)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
(1)15℃时,V声=340米/秒
(2)固体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3)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1)老师讲课的声音可以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下 课的铃声通过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我们便知道下课了。
结论:可以传播声音。
(2)我们坐在平静的湖岸看鱼 时,然突有一玩皮的小孩在一边大哭,我们会发水中的小鱼会吓走,说明小孩的哭声通过和传播,使鱼听见声音。
结论:也可以传播声音。
(3)古代士兵打仗时,经常会用耳朵贴着地面去听敌军的马蹄声,这样能听得更加清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传播。一同学在桌子的一端轻轻敲击桌面,另一同学用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上就能清晰的听到敲击声,说明声音能够通过_____传播。
4.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这样就形成了。当原声和回声相差以上时,人就能分辨出回声,则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米。若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太近,则原声回声混在一起,使声音加强。
5.骨传导:声音可以通过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板书设计
一、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特点。




●导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声音,可以说声音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老师给你们讲课需要声音,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声音,美丽动听的音乐还是声音,声音是如此的重要,那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
1.声音的产生
(1)我们发出“啊”的声音,用手接触声带,我 们会感觉到;轻轻的敲击鼓面,用手去触摸鼓面,我们会感学到鼓面在。
课题

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八年级物理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章回顾
• 长度的直接测量,时间的直接测量。 • 定性:运动与否(需选定参照物) • 定量:运动快慢(速度概念的引入) • 速度的间接测量
现象
在非洲干旱炎热的草原上,万籁俱寂。一群大象慢慢地向前走。 这群象要去哪里?也许,它们发现了水源,或者可口的食物。 象群的行进速度虽然缓慢,但方向是确定的。
实验 观测 未知的 实验现象 应用 生活改善
理解
预测
实验结论
理论
实验测量更精确、理论计算更准确、应用范围更广泛
实验结论
• 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 • 声速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其他实验测量结果
•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Q: 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
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
科学是对自然界人类未知的探索
实验 观测 未知的 实验现象 应用 生活改善
理解
预测
理论 实验测量更精确、理论计算更准确、应用范围更广泛
实 验
实验现象
• 无空气时,我们听不见声音 • 玻璃里面有空气时,我们可以听见声音
忽然,不知什么原因,象群停住了。 一些象竖起鼻子站在那儿,另一些则左顾右盼犹豫着。
但是很快,它们又继续前进了,不过这次它们改变了方向。
A: 实际上,大象可以用我们人类听不到的 "声音"进行交流。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武钢三中 曾哲
科学是对自然界人类未知的探索 实验 观测
实验
注意区分 实验现象 和实验结论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要点及考点方法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要点及考点方法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点方法
一、声音的产生 二、声音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播
三、声速
一、声音的产生
注意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3) 振动一定发声,但有时不能听见;(4)发声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3、声源是指可以发出声音的物体,也称为发声体。
v=340 m/s(15 oC的空气中) (1)介质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2)介质温度。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 oC,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 的距离增加约0.6 m。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是向着低温 方向的。如上方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高处的人容易听到低处的声音。
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二、介质与声音的传播 1、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声的介质。任何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2、声音的传播:
传播条件 介质状态
内容
固体 液体 气体
实例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隔墙有耳 说话声吓跑游鱼 人与人相互交谈
定义 计算公式
常数 影响因素
三、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v=s/t,其中v指速度,单位m/s;s指传播距离,单位m;t指传播时间,单位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声音 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要点及考点
方法
一、声音的产生 二、介质与声音的传播
三、声速
1、声源:
一、声音的产生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是声源。
2、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停止 发声体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自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全文。

三、合作探究(一)声音的产生(1)橡皮筋实验:和小组共同完成。

一人拉紧橡皮筋,一人拨动。

a能听到声音吗?橡皮筋处于什么状态?b当橡皮筋振动停止还能听到声音吗?(2)刻度尺实验:自己完成将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另三分之一用手压在桌面上,另一手拨动尺子伸出端。

a能听到声音吗?尺子处于什么状态?b当尺子不再振动时,还能听到声音吗?(3)敲击桌子实验:将碎纸屑放在桌子上然后敲击桌面a看到什么现象?能听到声音了吗?b停止后看到什么现象?还能听到声音吗?c.纸屑在什么情况下跳动?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跳动?小结:声音使物体————发出的,————停止,物体————就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是如何传播的呢?我们能听到彼此说话, 钓鱼时岸边太乱会吓跑鱼, 古代将一大瓮埋在地下可以听到远处的敌方兵力的多少, 在月球上的宇航员为什么只能用无线电交谈?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

————、————、————都是介质,都可以传声。

————不能传声,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三)声速认真阅读观察P30小资料,完成:一般情况下————传播声音的速度快,其次是————,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的速度是V=————m/s,声速的大小与传播声音的————有关。

三、你的收获或疑问。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在运动会上,小明进入了100米短跑决赛。在比
赛时,他做好起跑准备后,一听见终点线处的发令
枪响他便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出去。请你帮他计算,
当他起跑时,终点处裁判手里的秒表显示已经过了
多长的时间?
答案:假设当时的气温是15℃左右,则秒表
显示已经过了约0.29s,他是吃亏了还是占便宜了?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做?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用手摸颈前喉头的位置,说话和不说话,感受
一下吧。 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 Nhomakorabea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介质; 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
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三、在介质中,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演示
四、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回声

回声和原声相差0.1s以上才能感觉到回声
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小结
振动
声 音 的 产 生 和 传 播
产生
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传播
以波的形式 声速
不思,故有惑; 不求,故无得; 不问,故不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产 么它在介质中是以一种什么形式
生 在传播呢?
类比法



可类比水波

声速

的 为什么敲击铁管会听到两个声音?

生 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快慢
与 不一样



声速

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声速

人能够区分两个声音的最短时间为0.1s


那么:要使敲一次铁管能听到2个声音,铁管 至少要多长?

人耳能够区分两个声音的最短时间为0.1s


要能听到回声,空谷得有多长的距离?


S=vt=340m/sx0.05s=17m


布置作业


的 必做题: 课后1、2、4、5题
产 生
选做题: 铁管里有水,最多能听见几 个声音?这时铁管至少多长?



板书设计

音 的
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声音的产生

与 利用空气声速是340m/s,铁中声速是5200m/s, 传 间隔时间0.1s,可求得铁管至少37米。说明我
播 选取47米的理由。
回声 声

的产生Fra bibliotek空与 传
谷 喊 话


回声
音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障碍物会
的 被反射回来,产生回声。 回声是声音的
产 生
反射现象。

应用:回声测距



回声
声音的产生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

初中二年级上学期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作业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发声C.没有发出声音的物体一定没有振动D.物体的振动停止后,还会发出很弱的声音2.如图实验中,是为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C.声音可以在海水中传播D.声音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传播4.近年各地地震使灾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最佳的是()A.大声呼救B.见缝就钻,说不定能从废墟中爬出来C.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营救D.用硬物敲击墙壁或管道向营救人员求救5.小宇在观看龙舟赛时,他听到的阵阵鼓声是由鼓面的_____而产生的,并经过_____传入他的耳朵。

6.在发声的喇叭.上放些碎纸片会出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表明。

如图乙所示,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振动引起的。

7.物理小制作的课堂上李斌、张丽两位同学用纸杯和细线制成了“士电话”(如图所示),并在相距很远的地方进行了通话交流。

这种现象说明了也能传播声音.8.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观察到与甲音叉接触的泡沫塑料球将会,这个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

9.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逐渐往外抽气,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选填“强”或“弱”)。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结论: 。

10.阅读下列表格可知: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液体中的(选填“大”或“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的影响。

11.小明随父母到山区爬山,他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2s后听到回声,他们距山崖大约m(声速按340m/s计算);若停止向山崖喊话,回声(选填“会”或“不会”)立即消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

教材从一开始用一幅插图展现古筝发声的情景,再列举一些实例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让学生参与一些发声体发声的活动,进一步探究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教材安排了“演示实验”-------真空罩中的闹钟和“想想做做”的栏目,旨在通过实验和探究过程,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这一结论。

声速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从分析数据中获得信息的能力,结论不能由教师强加给学生。

三、学情分析学生刚刚进入物理学习的起步阶段,对物理的知识还是比较陌生,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有生活体会,但了解不够深入,所以也会有比较大的兴趣进一步的去学习。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概括的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比较薄弱,但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的意识逐渐增强,喜欢并且更希望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操作。

四、设计思路依据教材和学情,本节课我将采用“生本幸福课堂模式”来实施教学。

五步中,将第二步自主探究和第三步分层释疑合并,根据内容,设计为“一探究一释疑”,将探究和释疑交替进行。

本节课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以生为本”理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物理学既有趣又有用。

五、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1)动一动:让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2)想一想:①实验中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②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③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小结:实验表明:一切发声的物体(声源)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下列关于声音产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只要有发声体存在就可以听到声音 B.昆虫都是用翅膀振动发声的 C.只要发声体在振动,我们就可以听到声音 D.凡是在发声的物体一定都在振动
老师在台上讲课,同学们能听清楚。
为什么在月球上人与人之间即使离得很近,相互 说话也听不见,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2,影响声速的因素:
介质的种类(

介质的温度
3,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返回的现象。 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条件:时间差大于0.1s.
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
大脑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古诗《小儿垂钓》中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面对路人询问,只是招招手却默不作声,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的角度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声音能在水中传播,会惊跑鱼儿。 B. 回答路人的询问会产生声波,而招手则不会产生声波。 C.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不能在水中传播。 D. 声波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
达标检测
发生地震时,小花被困在废墟里,她处乱不惊, 通过敲击附近的铁质管道,被救援对战红通通 发现,并获救。小花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能
够( )A
A传声
B导热
C导电
D通风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你手中的物品,进行发声实验。
展示你们的发声小实验 你能指出发声体么(即正在发声的物体,也称声源) 想一想:这些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点是什么?
用手拨动尺子的时候,尺子在做什么运动?
说话时,摸一摸声带,有什么发现?
风吹树叶沙沙作响时,树叶在做什 么运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且无论在教室的哪个角落都能
听见响铃,说明在空气中传播 是四面八方的。
•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否想
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声音是 在任何时候都能传播吗?是我 们什么情况下都可以听见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 题。
声音传播的实验
• 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是可以传播声音的,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 其他的东西吧。
本节总结
• 1.声的产生: •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 2.声的传播: •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
空中传播; •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且固体>液体>气体),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初中物理 人教版
•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 开.它说明了
• A. 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 • B. 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 C. 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 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声音的产生条件
生活中,声音是丰富多彩的。首先 我想请大家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 让后发出“啊”的长音。是否有感受 到自己的手有震动现象呢。当声音 停止时是否感觉自己的手又不震动 了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这些“奇怪 的事情”。
• 液体: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盆里放一个防水 的闹钟,当闹钟响时,发现我们是可以听见的,由此说明,声音 在液体中是可以传播的。
实验
• 固体:小时候常玩的用两个一次性杯子中间打上眼,然后用一个 细线连接当作电话,我们会听到对方说话,而且说话的声音还要 比在空气中更加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 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在真空中声音 不能传播。
在月球上宇航 员们不能直接
听到对方的声
音,有办法让 他们交谈吗?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 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四、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声音的传播速度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的速度 不相同,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v固>v液>v气 ;通常情 况下, 15℃时,V空气=340m/s
停止。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找找看,是什么物体在发声呢?
琴弦
金属锯齿

二、声音的传播
闹钟响时,铃声是通过什么传入你们的耳朵的? 空气 假如没有空气,你们也能听到铃声吗? 不能
三、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源振动时,会造成周围的空气跟着振动,这种振动通
过空气传播出去,声音就被传到远方了。
声音既然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那你们猜猜看,声音可以
第二章
1.
z.xx.k
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Z.x.x. K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对于声音,同学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发出“啊——”的声音,同时用手摸喉头,有什么感 觉?说明人是怎样发声的?
学.科.网
一、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把音叉的振动放大:
我们用转换法把不容易 观察到的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你们有办法让音叉的声音 马上停止吗? 用手按住音叉的两臂,音叉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了。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
5.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在铁管的另一端敲击铁管,出 现的现象是( C ) A.只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B.只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C.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D.先听到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后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6.在较狭小的岩洞中说话,听起来比野外洪亮得多?这是为
部潜入泳池中时,
为何仍能随音乐起 舞?
水是介质。
探究声音是否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 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 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 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 注意声音的变化
有大陨石撞上月球时,地球上的人能否听 到撞击声?
不能,声音在真
空中无法传播。
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实 验 探 究 : 固 体 能 否 传 播 声 音 ?
固体传声的应用

音乐家贝多芬耳 聋后,就是用牙 咬住木棒的一端, 另一端顶在钢琴 上来听自己演奏 的琴声,从而继 续进行创作。
实验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
现代的捕鱼船
利用声纳装置 发出鱼喜欢的
声音,诱鱼入

水上芭蕾选手的头
什么? 答:在狭小的岩洞中说话,声音被岩壁反射回来,再传入人 耳,就产生了回声。由于岩洞狭小,回声与原声几乎同时到 达人耳,两者相差不到0.1秒,人耳就不能区分回声与原声, 这时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因此,在岩洞中说话听起来比 野外洪亮,在屋子里说话比屋外说话响亮,也是这个原因。
7.在运动场上举行百米赛跑时,终点 线上的计时员为了精确计时,应该
小结
声 音 的 产 生 和 传 播
产生
振动
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或气体 传播 以类似水波的形式 声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
的大小关系:v固>v液>v气 ;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振动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
介质 真空中 不能传播. 2.声音必须靠__________ 传播,它在_______
340m/s 3.1标准大气压下,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 4.铁路工人为了尽快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轨是固体,声音在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 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较快,而声 音的传播速度要慢得多
8.在一雷雨夜,小明在看 见闪电后6s听到雷声。求 闪电位置与小明相隔的距 离。
提示:打雷与闪电是同时在同一地点发生的,
但光速与声速不同,传到人耳的时间不同。
解:t=6s v=340m/s
由 v=s/t
答 :略 .

s=vt=340m/s×6s=2040m
9 、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
一声, 1.5 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 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