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策略研究——以四川凉山为例

合集下载

观最后一个贫困村大凉山有感

观最后一个贫困村大凉山有感

观最后一个贫困村大凉山有感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关键之年。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要求,自2020年2月1日起,全国正式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后3年内稳定脱贫的目标。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后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集中特困供养区县,也是中央明确的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广大干部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众志成城、团结奋战,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决战决胜之势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书写了一部感人肺腑的扶贫脱贫故事。

一、四川凉山贫困程度深凉山彝族自治州共有7个县市、121个乡(镇)、815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79.76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5.92万人。

2019年全州贫困人口18.6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74.94%.彝族人口有54.74万人。

凉山州在全国1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属于最贫困地区。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2019年底凉山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369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96.7%.其中:贫困村286个,贫困发生率16.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贫困发生率为14.3%.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贫困村151个。

为彻底摘掉“贫困帽子”,凉山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一直挂念着这些地方。

1、总书记的深情牵挂2014年7月,针对凉山州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的情况,在北京主持召开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17年7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职工、群众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2018年7月31日在四川成都召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之时。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总之,本研究以西南民族村落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线上健康信息主动替代 搜寻意向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少数民族村落青年对线上健 康信息持有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替代搜寻意向。然而,也存在一 些问题和限制。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和使用线 上健康信息,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4、社会文化因素。彝族村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信息贫困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一些村民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较弱。 此外,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限制了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和利用。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息贫困的途 径
1、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彝族村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力度,提高通讯网络的覆盖率,为村民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
民族村落信息贫困形成机理研 究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
目录
01 一、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现状
03
三、解决彝族村落信 息贫困的途径
02
二、彝族村落信息贫 困形成机理
04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焦点。特别是在民族 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信息贫困现象尤为严重。本次 演示以四川凉山州彝族村落为例,深入探讨民族村落信息贫困的形成机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定向培养、人才引进 等方式增加基层医疗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学习 机会,提高基层医疗人才的质量。
第二,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和投入,通 过政策引导和资源倾斜等方式,使更多的医疗资源能够流入这些地区。
其次,我们要对彝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 调查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彝族人民对传统体育的认知和态度,了解传统体育在 彝族地区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贫困的影响——以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书本 费 杂费 住宿 费 合 计
表 2 2 0 年 四川 少 数 民族 地 区 中 小 学 生 “ 免 一 补” 策补 助 标 准 单位 : 人 05 两 政 元/

免除 书本费 免 除杂费 合计
一 二年 三年 四 五 级 年级 级 级 年级 年 六年 初一 初二 初三 级
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 ,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
方式的看法) 。家长 的教育观念 指导和约束着他们 的教养态度和行为 ,并 通过教养态度 和行 为影 响 着子女的个性发展 。 同时 , 家长的教养观念 自身也
受到社会 文化 、 家长 自身的经 历 、 家长 的文化水平 及 其所学 的文化知识的影响。 尤其是社会文化 , 它 直接影响家长在教育上的价值 取向 ,并在其教养 态度和行 为上表现 出来。

政策 的分 析 , 以折射 出“ 免一补 ” 可 两 对重庆 渝东 南 民族地 区贫 困农户反贫 困的影响 “ 两免一补”政策对民族地区贫困农户反


贫 困的影响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 理论认 为 “ 教育投 资是一 种极为有效 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它有利于提高 人力资本存量 , 增进个人和社会福利 , 促进经济和 社会的全面发展 。 农村义务教育“ ” 两免一补” 政策 是人力资本投资 的一种有效形式 ,必将对 民族贫 困地 区的贫 困人 口的劳动力 文化素质 的提高 、 就 业能力 的增强 、 收入 的增加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 进而加快他们脱贫 的步伐 。
孳壤锗 06 肾2 " 1 0
调 研 查究
“ 一卜策 民地 贫 农 反 困影 两 政 对 族 区 困户 贫 的 响 免 ”
以四川少 数 民族 地 区为例
。 庄 天 慧 牛廷 立 张卓 颖

贫困差异问题初探——以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

贫困差异问题初探——以四川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例

力嘶的 顾田, 会条什方面的原因. 时还有经济条件方面的僚 , 嚼 也 州: 同 下r我们就来 具体分析一下造成四川省两大贫 区贫困程度如此大差异的原因。 1n . 然条什的差昴 f j 然条件对经济发艘有很大的影响. 尽管两大贫困区都分布 我I 足一个经济发展 极不 衡的发 展中嘲家. 贫困^ 特别足 的贫【问题. q 题. } { 在自 然生态环境恶劣的区 似两大贫凼区的内然区位条件和自 域. 然生态环境叉例娃不 直是K 期田扰我闫的一 火社会 题。尽 f 1 8 4 管 1 9 年以 我1就开 7 来, 日 始对 农村进行扶 同。 汉族贫田区主 要分靠在秦巴山区和喀 斯特 地貌, 以中低l l J 和丘陵为主 要地形. 坡耕 贫开发.! 但直至2 世纪初. 1 我国仍存_贫嗣人口 , [ 和贫困 现象. 截止到2 H年底, 农 () x 全 地所占比 重大, 耕地过渡,壁. i 水土流失严重. 土壤贫礴. 然灾害以 、 风、 为 自 涝、 雹” 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 人口 30 万人. 农村总人口 3 还 00 占 的 %左彳; T低收入人 主; 少数民族贫 R的区位条件则叫显比 汉放贫困区的差. 从总体来看, 少数民旅贫困 口还有6O OO多万人. 00多万的农村人t是新阶段农村执贫, 发的基乖对象 为 这9( 1 l 区主要分存在青藏高原向四 川盆地的 过渡地带和横断山区 东北部的高山峡谷区. 平均 了 更好地抓 盯新阶 段农村的欹贫开发工作, l 『 { 政府在 2 1 月召 } 0 年5 开【央扶贫开发 0 J 海拔在 2 0 0 米以上. 0 耕地面积 较少. 且轮歇地、 坡耕地所占比 重大 , 林草资源丰寓但分 工作会 颁布了(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0 ~2 1 年) . 人1集巾的【艇 议. 中国 2 1 (0 > 把贫 0 1 1 } I 布不均, 且退化严重, 河流密集, 是长江上游和成部平原的重 要生态屏障区, 然灾害频 自 部少数民族 地区、 革命老区、 边疆地区 和特田 地区作为扶贫,发的 r 雨点, 并祚全国中西 繁发生, 泥石流、 以“ 拊坡、j I t  ̄ 低温霜冻” l 、 ) 为主, 并且是地 方病的 高发区, 环境 牛态 非常 部 2 个省区市确定了 52 1 9 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以下简称重点县)儿巾. , 网川省作 脆弱. 耕地承载能力、 环境弈量极低。 为贫困高发的西部 人口 最多的农业大省, 6 有3 个县( 区) 市、 被确定为重点县。 2 社会条件的差异。一般说来, . 社会发育程度对贫田程度有极大的影响, 社会发 依据(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01 0 年) , 巾囡 20 ~2 1 > 四川省有 3 个县卅区被确 0 6 定为 育程度越高的地方越有利于 经济的 发展。 两大贫困区 的社会发育程 度不同, 总体来看。 围家级扶贫 开发工作重 点县, 从地理分布上来看, 他们主要分稻彳川西北高 卜 原地区、 乌 少数民 族贫困区 的社会发育程度低于汉族贫困区的杜会发育程度, 少数民族贫困区地 蒙山区和大凉山区以及秦岭大巴山区等贫困高发区。 总面积 155 平方公里, 639 占全省 汉族贫困区则 I 人- I 密集, 3 个重点县中. 个百万人口大县, 在 6 有4 并且这 4 个 总面积的 3 +%: 41 共涉及人 口 17 万人 , 省总人 【的 1.%, 46 占全 l 7 3 其中少 数 民族人 V 广 】 l 人稀, 县全部分布在汉旅贫困 区。 我们也可以 通过考察两大贫困区的 交通 运输通讯设施状况 2919人, 752 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 .7 78 %。 社会发育程度上存在的差 异。 四 据( 川统计年鉴. 通过考察各个县、 区的民威构成特点. 市、 我们可以把四川省的遗 3 千重点县分为 以及受教育状况来考察两大贫困区的 6 2 n 的统计数据, 0 年两大贫困区的公路密度、 o ) e 2 3 0 万人拥有的电话数量以及受教育状 两大贫困区. 汉族贫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区。其巾, 即 汉族贫困区主 车 广元市的朝 萼包括 况如表二所示 : 灭区、 旺苍县、 苍溪县, 巴中市的南江县、 通江县和平吕县, 南充市的嘉睃区、 内部县.l f } I 拳二 2 0 0 3年两 大贫阳区交通 运输通讯设施状况盈受教 育状况 中 市和仪陇县, 州市的宜汉县和万源市, 达 广安市的广安区, 泸州市的 阿 县和叙永县, 以 及宜宾市的屏山县等 l 个县( 区)主要集中在J东盆周山地丘陵地区, 6 市、 , l I 以中低山 和丘陵为主要地貌, 革命老区为主, 积共计 435 以 面 1 平方公里, 点县总贫困c积 8 占 f 『 i 的2, %, 共计 1 94 50 人口 3 2 .万人, 全省总贫困人 口 8. %。 0 占 的 1 9 少数民族贫困区则 从戒二中 我们可以明 显看出两大贫困区交通运输通讯设施状况存在很大的差异。 主要包括阿坝藏族彝族自治州的黑水县、 小金县和壤墉县, 甘孜州的石粟县、 色达县、 理 其巾, 汉族贫困区的 公路密度为 7.5m 10 m, 14k ] k t 0 甚至远远高于四J 省平均的 2 . l I 33 塘县、 新龙县和雅江县, 凉山州的术里自治区、 盐源县、 雷渡县、 } 越西县、 甘}县、 } 弗拖县、 k / , ml  ̄k 而少数民族贫困区的公路密度则仅有 l.1 m ̄ kt 27 k/ O m, O 仅为四 l J省平均 I 金阳县、 昭觉县、 喜德县、 普格县和美姑县. 以及乐山市的马边拂族 自治县 。 2 共 0个垦 45 仅为汉族贫困区 5 平均水平的 1. %: 77 少数民 9 族贫困区 万人拥有的固 ( 区)主要集中在川西 市、 , 北高山 原、 川两南山地等高寒地区, 地质地貌复杂, 耐积其 水平的5 . %, 区的 5 . %, 52 万人拥有的移动电 5 话数量仪为汉族贫困区 计 13 4 29 平方公里, 点县总贫困 7 占重 面积的7 . %, E 49 人 l 266 7 共计 6 万人, 占重点县 定电话数量也仅为汉族贫困 的 6 . %. 27 这些数 9 都表明 少数民 族贫困区的交通运输通讯设施条件远远不如汉族 总贫困人口的 增.%, 1 其中. 少数峙 族人口149 人. 重点县 989 占 少数民 族总 _ 9 人【的6 . 】 贫困区。 通过对两大贫凼区 1 岁以上人口 5 的平均受教 育年限和文盲率的考察, 们也 我 7 3%。 会发现, 少数民族贫困区 1 岁I - l 5 r 人g A J 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 均仅 37 年, .1 远远低于汉 二、 川省贫困 四 程度差异分析 的 .1 少数民 族贫困区 的文盲率是汉族贫困区文盲率的4 倍还多, 通过 对于贫困问题, 我们不但应该进行定性的“ 共性” 研究, 更应该 充分考虑 地区发展的 族贫困区 66 ��

凉山脱贫攻坚措施

凉山脱贫攻坚措施

凉山脱贫攻坚措施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

为了全面推进凉山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凉山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介绍凉山脱贫攻坚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为了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凉山州政府全面落实了精准扶贫政策。

首先,通过建立贫困人口信息登记管理平台,对每个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梳理。

然后,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凉山州政府制定了精准扶贫措施,将扶贫资金和资源精准投放到贫困户手中,确保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凉山州政府还注重贫困群众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

推进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内容之一。

凉山州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

在农业方面,政府加强了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效益。

在林业方面,政府鼓励贫困户参与山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林下经济的发展。

在畜牧业方面,政府鼓励发展牛、羊等畜牧养殖业,并提供相关技术培训和市场对接服务。

在旅游业方面,政府通过发展旅游景点和提供旅游服务,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凉山地区旅游,带动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增长。

加强教育和医疗保障教育和医疗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凉山州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和医疗的投入。

在教育方面,政府修建了更多的学校,改善了教育设施,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

在医疗方面,政府修建了更多的医院和诊所,加强了医疗设备的更新和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了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凉山州政府加强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方面。

在交通方面,政府修建了更多的道路和桥梁,方便贫困地区居民的出行和物资运输。

在水利方面,政府加大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农田水利的改造,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在电力方面,政府修建了电网和供电设施,解决了贫困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喜德县代理县长曲木伍牛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西跨横断山脉,东抵四川盆地,北至大渡河,南临金沙江,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415.48万人,其中彝族181.55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43.7%,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资源富集,是有名的攀西“聚宝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是,在这样一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却令人不可思议地存在着普遍的、原始的贫困。

凉山州所辖17个县市,有11个县(主要是彝族聚居程度较高的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整个四川省36个县的近三分之一。

这里贫困面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贫困人口之多、贫困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民族即彝族身上,在全国都是少有的。

长期以来,凉山各族干部群众为消除贫困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扶贫工作先易后难,从平坝地区到二半山区再到高寒山区,不少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但是,凉山连片贫困、普遍贫困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贫困现状依旧令人触目惊心,特别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聚集了整个凉山州的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可以说,凉山的贫困根本上就是彝族的贫困。

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不利于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目标的实现,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进步。

消除贫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是凉山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西部大开发和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所以,深入认识凉山彝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分析研究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凉山彝族地区贫困现状及其特点贫困,就是生活困难和贫穷。

联合国《1981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和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舒适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状态”。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

凉山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区县,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民族文化而闻名。

然而,凉山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等。

本文将对凉山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善凉山状况的建议。

2. 经济发展不平衡凉山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市场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凉山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方面,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资和人才,但农村地区的发展却滞后。

另一方面,不同县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导致资源分配不均。

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鼓励各县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3. 贫困问题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凉山地区的贫困问题相对突出。

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山区。

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导致农业收入较低。

此外,教育和医疗资源也相对匮乏,限制了人们的发展机会。

针对凉山的贫困问题,政府应加大扶贫力度,制定有效的扶贫政策。

一方面,提供农业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帮助农民提高收入。

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

4. 生态环境破坏凉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但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威胁着凉山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凉山的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推行可持续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模式,减少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5. 结论凉山的现状分析显示,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凉山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通过政府的努力和社会各方的合作,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为了改善凉山的状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农民的生产条件。

同时,加大扶贫力度,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总第503期Vol.503大学(社会科学)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2021年3月Mar.2021作者简介:卫月函(1994—),女,硕士在读,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师教育;薛巧巧(1981—),女,博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教育、教师教育。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卫月函,薛巧巧(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6)摘要:《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已经进行了两轮。

计划实施以来,凉山彝族自治州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成就与困难并存,凉山州的基础教育与全省乃至全国相比,其水平差距和发展阻力仍然非常明显。

本文依托“教育部-中国移动中西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聚焦制约凉山州中小学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教师队伍建设和校本课程建设,从学校领导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了凉山州学校面临的主要困境和改进策略。

关键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校本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发展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114-03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全国扶贫开发重点推进的区域。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在物质上实现了脱贫。

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该地区知识上的贫困现象仍然存在。

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川滇交界处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情况更是因为历史原因面临着严峻形势。

凉山州是我国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2000年以前义务教育普及人数不足全州人数的1/3[1]。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石,也是阻断凉山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凉山州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所关心的问题。

凉山州精准扶贫方案

凉山州精准扶贫方案

凉山州精准扶贫方案一、总体目标二、具体措施1.产业扶贫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的根本途径。

我们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养殖业和旅游业。

比如,在喜德县发展苹果产业,在布拖县发展花椒产业,在昭觉县发展中药材种植。

同时,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如养鸡、养猪、养羊等。

利用凉山州的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

2.教育扶贫扶贫先扶志,教育扶贫是关键。

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拔优秀教育人才到贫困地区任教。

落实教育资助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不失学。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就业能力。

3.健康扶贫健康扶贫是解决因病致贫问题的关键。

我们要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看病有保障。

同时,加大健康扶贫宣传力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健康素养。

4.易地扶贫搬迁对于生活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我们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选择生态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建设安置点,确保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5.金融扶贫金融扶贫是解决贫困地区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

我们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同时,鼓励贫困地区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提高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1.政策保障我们要完善扶贫政策体系,确保扶贫政策落地生根。

加强政策宣传,让贫困地区群众了解扶贫政策。

建立健全扶贫政策执行监督机制,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2.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扶贫资金充足。

同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扶贫资金保障体系。

3.人才保障选拔优秀人才到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

同时,鼓励贫困地区群众参加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精准扶贫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凉山州贫困地区的人民谋福祉,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在这场战斗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NGO视野下的贫困山村社会综合发展模式探析——以凉山州黑塘村的调研为例

NGO视野下的贫困山村社会综合发展模式探析——以凉山州黑塘村的调研为例

【 b t c 】 H i a g iae taioclt ntr, clg ,cn my sc t, ut a 廿 dt n, A sr t a eT n l g ,h tn sua s‘ ue eooe eo o ,oi y clul aj0 ’ vl e a a r i
h s a d e e tp v ry a d t e s n e c c u e o p o . t o e y i l s ia ee ae a e p s o e n h y t t a s st o r I p v r sc a sc l lg t s t h i s t d t e mo ti u a r a wh c s o r h n i e d e o e t.Ba e n t e o e  ̄l h ua n r r l a e i h i c mp e e sv e p p v r y sd o h v r
工2 I
公 共
管 理
求 索
非政府组织
N O视野下的贫困山村社会综合发展模式探析 G
以凉 山州黑塘村 的调研为例
朱 炜
西 南交通 大学
袁 媛
公共 管理 学院
濮德 璋
成都 6 03 10 1
【 摘
要 】 黑塘村是一个集 自然、生态 、经济 、社会 和文化传统于一体 的,贫困程度最深和贫困
【 e rs】 HeTn ia e K ywod i agv l mo t n ua a a GO oi nht dv l met at n lg ua rlr N sc ly tei e e p n t r ir e as c o p e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 重要组成部分 ,是进一步推进农村 的改革和发展、统筹城 乡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党的宗 旨的根 本体现。改革开放 3 0年来 , 国通过多种措施在缓解贫 困方面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成就 ,但因我 国 我

浅谈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四川凉山为例

浅谈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四川凉山为例

浅谈中国民族政策的研究成果——以四川凉山为例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还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

凉山州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贯彻执行更是让凉山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口述者XXX是凉山彝族地区出生并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之下成长起来的彝族领导干部,年轻时曾赴攀枝花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后历任乡镇干部、普格县委书记、中共凉山州委副书记等职。

2004年1月当选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3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XXX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者和发扬者。

一、改革开放前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建国前,凉山被称为“荒凉之山”,由于历史、社会、地理、自然等各种因素,长期封闭,与世隔绝。

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地区仍然停留在反动、黑暗、野蛮、残酷的奴隶社会,藏族地区停留在封建农奴社会。

因为凉山有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甘洛、越西等都有藏族,广大奴隶、娃子(凉山解放前没有自由,可以被奴隶主买卖的贫苦群体)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世代过着铁链缠身、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结绳记事的苦难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凉山,当时红军分别走的两条线,一条是走会理、德昌、西昌,毛主席在会理召开了会理会议。

另外一条是何长工、罗炳辉带队从巧家、会东、宁南,进入普格,在西昌礼州与主力部队会师。

后来红军过冕宁才有了著名的彝海结盟。

以前彝海结盟的“彝”还是这个“夷”字,后来毛主席才改成“彝”,意为让我们这个民族有米吃,有丝穿。

彝海结盟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昭觉、美姑、布拖、普格、喜德、金阳、普雄7县。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甘孜州_凉山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甘孜州_凉山州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_以阿坝州_⽢孜州_凉⼭州为例第28卷第5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 .5Vo.l 28Journal o fH ube iU niversity fo r N ationa lities(2010年第5期) (Ph il osophy and Soc i a l Sc i ences) No .52010收稿⽇期:2010-08-10基⾦项⽬:2009年国家社科基⾦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场化研究 (项⽬编号:09CRK 008);西南民族⼤学2009年社科项⽬: 我国少数民族⼈⼝发展路径研究 (项⽬编号:07S Y B012)。

作者简介:杨风(1972-),男,⼭东平⾢⼈,博⼠,现主要研究⽅向为⼈⼝经济学。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路径研究以阿坝州、⽢孜州、凉⼭州为例杨风1,李继红2(1.济南⼤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东济南250002;2.西南民族⼤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从经济总量、⼈均经济⽔平、经济增长速度⽅⾯分析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从以下⽅⾯⼊⼿:积极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强交通⽹络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继续实施倾斜性的扶持政策,以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制机制。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协调发展中图分类号:F 123.3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941(2010)05-0153-04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和发展的⼀项战略任务[1]171。

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构建和谐四川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路径选择。

⼀、四川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四川民族地区主要包括阿坝藏族羌族⾃治州(简称阿坝州)、⽢孜藏族⾃治州(简称⽢孜州)、凉⼭彝族⾃治州(简称凉⼭州)、马边彝族⾃治县、峨边彝族⾃治县、北川羌族⾃治县等地。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为实践——以凉山州扶贫事业发展建设为例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行为实践——以凉山州扶贫事业发展建设为例

12作者简介:沙马阿比(1995— ),男,彝族,四川凉山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观点赋予了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为新时期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表现。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事业发展改革开放之前的凉山民族地区,在经济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以农业与牧业为主,尤其是解放前,基本上无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许多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方式上。

经过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加上国家一直以来对凉山民族地区的扶持下,使凉山逐渐改变生活生产和生活水平的转变,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扶贫投入与扶贫力度,全国扶贫、脱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

因此,凉山州的脱贫扶贫工作对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来说依然是重中之重。

纵观大凉山扶贫、脱贫历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首先是单一救济式扶贫,所谓单一式救济就是指通过直接发放救济物资来达到短期内大大提升扶贫效率的扶贫方式。

在改革开放之前,凉山彝族地区扶贫方式就是单一救济式。

当时的凉山彝区政府扶贫工作基本上是在“边打边改边建”的特殊情况下开展,开始单一式救济后,凉山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提升,但是由于不能长期开展救济式扶贫,且救济式扶贫返贫率极高,不是长久之计,没有扶到根上。

体制性扶贫是凉山彝区扶贫方式的第二阶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年到1985年期间,凉山地区开始过度到体质性扶贫阶段。

凉山州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由原来的传统农耕技术逐步向先进的耕植技术发展,解决了凉山彝区的大部分温饱问题,同时也改变了原来传统落后的以物换物的经济模式,随着现代农业的技术不断提高,在凉山地区的农业增收明显极高,但高海拔的山区农作物依然现代农业技术也无法施展。

第三个阶段是1986年到1993年间开始的体制性扶贫,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党和政府开始进行开发式经济扶贫,第一次制订了国家级贫困县标准,凉山地区昭觉、布拖、美姑、金阳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了该地区部分地区的教育情况。从中感觉到 , 凉山州的教 育状况特别是“ 十一五” 期间在全国贫困民族地区中有一 定代表性, 若能对此作进一步定量的、 规范性的调查和研 究,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那么, 上对决策, 下对实践都是有益
的。

调发展 , 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 人才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州委州政府关于教育五个决定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凉山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凉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必将为教育的发展提供越来越多的经济支持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将有力地推动凉山教育的持续健康均衡发展
维普资讯
第2 2卷 增 刊
Vo . 2 12
l l  ̄) 教育学 院学报 l
J 0URN F I HU Al S C ANC L EOF UC I OL EG ED AT ON
20 06年 l 2月
D c2 0 e .o 6
西 南 少 数 民族贫 困地 区教 育发 展 问题 研 究
— —
的历史 机遇。以人为 本 , 出教 育的前 瞻性 和 服 务性 , 突 是
缺、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是经济发展对人才的 急切需求与教育结构、 质量、 效益不相适应的矛盾。从民族 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现状看 , 教育管理机制还不能适应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 , 教育的布局和结构不 能适应经济结构 调整的需要 , 育的发展 及培养 的人才 还 教 远远不能满足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建设 的需要, 因而普及义
务教育面临的任 务相 当艰 巨和紧迫 。同发 达地 区 比较 , 民
族 贫困地区的教育仍然处 于低层次 、 低水平 , 尤其在经济快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旅游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旅游网站论文题目1、基于对比分析法的旅游目的地AP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三亚、杭州、香港官方APP为例2、基于旅行社线路的甘肃省旅游特征研究3、旅游目的地官方APP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基于层次分析法4、旅游网站信息组织的优化研究5、运城市盐湖景区旅游形象感知研究6、“互联网+”形势下传统旅行社的变革创新分析7、中国在线旅游网站服务模式革新的必要性--以“携程网”为例8、智慧旅游导向下加强景区实时信息反馈系统建设的意义9、移动大数据时代我国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10、对四川旅游业再上新平台的战略研究11、中小旅游电商企业商业模式比较分析--以杭州游侠客与合肥奔色为例12、基于最短路径的旅游咨询网站的设计与应用13、互联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14、基于虚拟旅游的网站实现与镜像体验研究15、TEA排名前25的中国主题公园网站营销分析16、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行为特征及对策分析17、从消费者角度分析我国OTA的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以携程网和途牛网为例18、定制旅游在传统旅行社中的应用创新19、基于非参数检验的人口统计量对旅游网站忠诚度影响差异研究--以携程网为例20、基于在线旅游社(OTA)发展态势的旅行社网络营销策略21、“微营销”时代的“绍兴样本”绍兴古城智慧旅游的探索和实践22、肇庆市“互联网+乡村游”新型智慧旅游模式发展的建议23、阿里飞猪的盈利模式研究24、基于用户感知的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25、旅行社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实现26、旅游信息系统的前台界面研究27、“互联网+”与舟山市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探索28、梵净山旅游形象传播模式调查与分析29、基于在线旅游“UGC”的目的地形象感知研究--以新乡南太行旅游度假区为例30、建构主义视角下网络媒介对区域旅游形象的构建--以新疆旅游网站为例31、一款城市景点自助讲解APP的设计及实现32、武汉市旅游企业微博营销研究33、旅游辅助类App产品的用户体验研究34、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设计35、旅游虚拟社区用户参与对忠诚的倒“U”形作用机理36、基于AHP的森林公园网站营销评价体系研究--广东森林公园为例37、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环青海湖地区旅游感知形象研究38、互联网在自助旅游发展中的作用研究39、“互联网+”背景下建设河南省智慧旅游新构思40、入境旅游景区的外宣策略与国际游客实际需求之间的对比分析--以河南主要入境旅游景区为例41、陕西民俗旅游品牌网络传播路径与对策探析42、基于文本挖掘的典型旅游网站旅游分享比较研究--以甘肃省为例43、大学生智能旅游推荐网开发研究44、旅游电子商务研究述评45、分享经济模式在旅游业中的应用46、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历史街区旅游体验研究--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47、旅游区品牌虚拟社区的经营策略--以故宫微博为例48、旅游业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研究分析--以携程为例49、基于隐式反馈数据的在线旅游推荐研究50、基于技术接受理论的在线旅游UGC平台用户使用意愿研究生态旅游论文题目1、四川凉山彝区林竹生态旅游开发与精准扶贫研究2、城市湿地生态旅游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以广州市南沙湿地为例3、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4、基于生态旅游扶贫理念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为例5、黑龙江省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研究6、生态旅游规划研究综述7、天津七里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8、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实证研究——以“太行山大峡谷景区”为例9、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比分析——澳门氹仔与广东茂名红树林景观旅游案例10、游客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呼伦湖自然保护区为例(英文)11、陕西省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环境研究12、生态旅游视域下的岷江上游贫困山区生态安全评价13、芦芽山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基于SWOT-AHP的实证分析14、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探讨15、从人文主义角度解析农家乐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6、生态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7、统筹整合建设全域生态旅游省——以打造“国际集美节”为例18、供给侧视域下乡村生态旅游创新模式探析——以广东佛山为例19、生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丹东白鹭自然保护区为例20、可持续生计视域下的岷江上游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模式21、银发经济视角下的苏州生态旅游养老产业布局策略研究22、生态旅游与环境绩效审计问责的探索与分析23、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24、中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25、天津大神堂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26、生态旅游资源识别及旅游线路开发研究——以海南省五指山市为例27、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研究28、生态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广东最美度假天堂盘龙峡为例29、景观可视化技术在生态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应用——以广东省陈禾洞自然保护区规划为例30、生态旅游在自然保护区实践的研究进展31、浅谈运动休闲体育产业与茶园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32、建海洋牧场带动休闲渔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新标杆海洋牧场只是修复,还不够33、海南农业生态旅游的移动电子商务策略34、我国农村地区生态旅游与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研究35、全域旅游视角下升金湖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36、全域旅游视角下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37、“一带一路”倡议下张掖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38、浅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39、“互联网+”时代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探析40、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研究——以温州三垟湿地生态旅游的保护和开发为例41、基于熵值TOPSIS法的地级县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研究——以长江黄金水道生态旅游片区地级县为例42、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监测预警模型及应用43、生态旅游涉入、群体规范对旅游者环境友好行为意愿的影响——以观鸟旅游者为例44、公路选线生态适宜性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以东山环岛生态旅游公路为例45、森林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46、鄂西土家族生态旅游产品包装设计研究47、中部六省国家级保护地生态旅游区位优势测评48、基于DEA-模糊综合评价的游客满意度研究——以秦岭地区生态旅游景区为例49、我国生态旅游对农牧户减贫的非线性效应研究50、世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及借鉴旅游管理本科论文题目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6、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7、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8、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9、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10、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11、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12、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13、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14、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1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1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1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20、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21、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2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2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24、饭店服务人员个人能力培养途径25、饭店文化对员工行为的影响探讨26、旅游业的网络营销发展态势及对策27、如何树立优秀旅游区域形象探讨28、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9、我国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思考30、旅游交通对旅游业发展的推动及完善措施分析31、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32、河南省生态旅游产品创新研究?33、中国演艺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34、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及对策35、四川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36、关于我国影视旅游的分析与思考37、信阳市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38、论海南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开发39、新形势下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研究40、旅游市场细分中的旅游主体消费特征研究41、旅游自然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42、旅游人文客体建设与扩大旅游消费需求研究43、关于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44、探讨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45、对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46、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47、旅行社组织机构设置及人的管理研究48、浅析网络时代的旅行社的发展战略49、浅析客户关系管理与提升旅游企业客户满意度50、旅行社服务管理模式研究51、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新探讨52、旅行社财务成本管理途径的研究53、浅析导游人员素质对旅游活动的影响54、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旅行社管理创新模式55、导游薪金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思路56、论我国旅行社业实现科学管理的途径57、需要层次论及其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58、中外饭店业营销管理比较研究?59、如何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的市场调研60、贫困地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研究与实践。

民族地区新闻报道创新策略的现实路径研究——以《四川观察》凉山

民族地区新闻报道创新策略的现实路径研究——以《四川观察》凉山

2019.9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博士论坛党的十九大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多种形式、多种力量的创新推手,而当下融入生产生活最为普及、最为活跃的手机成为重要利器。

一、手机新闻直播在我国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适应性随着互联网覆盖范围在我国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进一步扩大,网络基础设施的“最后一公里”逐步被打通,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我国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4%,已提前实现“宽带网络覆盖90%以上贫困村”的发展目标,更多居民用网需求得到保障。

[1]在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完善的硬件保障下,手机媒体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普及度越发广泛,逐渐取代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第一选择,而视频直播的形式也更加为受众青睐,手机新闻直播在我国民族地区体现出较好的特殊性和适应性:(一)手机传播的即时性,弥补了民族地区的地理偏僻、信息闭塞的弱势手机媒介拥有移动性、即时性、受众的广泛性、形式的多元互动性等优势,在特定环境,特别是在偏远的民族地区手机媒体的优势更为凸显,手机媒介往往超越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介及其他传统媒体。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超过8亿,手机媒体在民族地区的受众群体的数量也相当庞大,逐渐成为了民族地区的“主流媒体”和“第一媒体”。

(二)手机直播新闻的形式增强民族地区新闻价值,凸显民族特色民族地区新闻内涵丰富,从新闻传播的内容形式来看,视频承载量远高于静态、扁平的图文形式,呈现更直观、立体、丰富,新闻记者必须到现场进行直播,还原新闻真相,增强现场即时感。

而在民族地区的多样元素手机直播中,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艰苦卓绝的扶贫攻坚等等,无疑增添直播的价值,凸显了民族特色。

(三)手机直播新闻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技术赋权增强了受众对其民族文化的积极关注和参与,手机已经打破了传统传播秩序的制高点,打破了被动接受的秩序,增强了个人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关注,手机为个人提供了传播行为的主动权,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并成为【作者简介】江凌,文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网络新媒体系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社会。

凉山州越西县大花乡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凉山州越西县大花乡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凉山州越西县大花乡乡村民宿旅游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沙马广福1 曲模打铁2 许媛萍3 肖 旭2本文以越西县大花乡民宿旅游发展为具体的研究对象,结合田野调查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大花乡民宿旅游发展的条件、不足进行了研究,提出大花乡的民宿旅游发展应该发挥区位优势、打造民宿旅游基地的建议。

引言民宿兴起于欧美,以英国的B&B为代表。

大多数国家用B&B来表示民宿。

国外民宿是一种与传统酒店相对应的个性化旅游住宿产品。

国外对民宿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包括民宿旅游产业研究、民宿旅游企业管理、民宿旅游行为研究等方面。

国内凉山州学者主要以研究乡村旅游为主,对于民宿旅游的分析较少或只是略有提及。

西昌学院的陆铭宁分析了凉山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为凉山应该抓住机遇、扬长避短;西昌学院的李浩淼以白庙村为例,分析了拥有优势资源的民族地区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呈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西南民族大学的王菊在论述凉山彝族文化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中,阐释了积极培育文化资源的源头,让凉山彝族以自己的文化资源参与到主流的旅游产业中等内容。

结合国内外的分析,发现学者在分析方法上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同时把某地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整体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目前,凉山乡村旅游和民宿旅游还没实现结合,民宿大多是以农家乐、渔家乐形式为载体,还处于低中端开发阶段,特色乡村民宿较少,现有特色民宿发展欠佳。

在此背景下,笔者引入乡村特色民宿发展观念,在完善旅游产品组合和季节性民俗活动挖掘上,运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方法,探讨越西县大花乡发展乡村民宿旅游的可行性是非常具有意义的。

一、大花乡调研情况笔者及团队于2018年7月13-15日在越西县大花乡进行问卷访谈,深入越西县东方农业公司分公司种植樱桃基地、文昌故里景区“水观音”景点以及三峡新村,采取随机入户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

通过入户访谈,笔者了解到很多有关大花乡的信息,包括休闲资源、邻里关系、政策反馈等。

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分级诊疗为例

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研究:以四川凉山州分级诊疗为例

Research 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Providing Better Health Care in Deeply Poverty-stricken Areas ——A Case Study of Liangshan Prefecture 作者: 黄国武[1];仇雨临[2];肖喻心[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1-129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健康扶贫;分级诊疗;家庭医生
摘要: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难点和重点之一,尤其是连片特困的少数民族地区。

分级诊疗能够有效提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缓解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供给的不足,是健康扶贫的有效途径。

凉山州由于自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特殊性,医疗卫生服务发展"
不充分、不均衡"问题较为突出,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密度和服务半径不匹配,传统就医文化和习惯与合理就医存在内在冲突等。

虽然近年来凉山州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分级诊疗
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如医疗卫生政策的变动性,医疗服务连续性不足,病人上转容易下转难等。

结合凉山州特点,应充分利用健康扶贫政策优势,按服务半径进行资源配置,明确不同医院之间的分工,减少同质竞争,发挥医保杠杆作用,促进家庭医生本土化等,提高凉山州居民的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族 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比较效益分析 ( 一 )旅游扶贫经济效益更高,有助于民族贫困地区实现 从输血
经济 到 造 血 经济 的转 变 。
从旅游业发展角度来看 ,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蕴 涵着得 天独厚 的旅游 资源 ,旅游业 是民族 贫困地 区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相对 于工农业投资数额多、市场风 险大来说 ,旅游扶贫投入则具有较大的 比较优势和投入产 出比,具有很好 的经济 回报 。因影片 《 芙蓉镇》而 炮走红的湘西永顺县 ,原是一个典型 “ 老、少,边、穷”的山区农 业县 。近几年来,县委 、县政府立足本地漂流旅游资源和土家族少数 民族风情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其开发的猛洞河漂流被誉为 “ 天 下第一漂 ”,不二门公园被 列为 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旅游业的兴起使 这些原本是需要国家拿钱 出来帮助 的村 、县反过来向国家缴纳税金, 不但减轻 了国家的负担 ,而且真正富裕了当地的百姓 。 ( 二)旅游扶贫就业效应更高 ,有助于缓解 民族贫困地区就业压 力。 我 国现有人 口高达 1 3 亿之多 ,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 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 困地 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 达 ,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 力更大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旅游 产业 ,解决就业 问题 ,有其重要 的现实意义 。以凉 山为例,截止2 0 1 4 年,凉山总人 口为5 n. 7 8 万人,乡村人 口数达4 3 2 . 6 万人,占总人 口的 8 4 . 5 3 % ,上年增加6 . 6 万人 ,增长1 . 6 % 。乡村就业压力巨大。据有关资 料统计,投 资旅游业所创造 的就业面是投资五金行业 的3 倍,电气行业 的5 倍。世界旅游组织认为 ,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能为社 会创造5 个 以上就业机会 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将 为民族贫困地 区解决 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提供广阔的上升空间。 ( 三)旅游扶贫 生态效 益最好 ,有助于实现 民族贫 困地区经济社 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贫 困地 区大 多位于祖 国的边陲 ,是祖国最重要的生 态屏 障之一 ,同时也是全国生态环境最脆 弱的地 区之一 。实践告诉我 们 ,经济发展决不能 以环境为代 价。而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是和 生态环境矛盾最小的产业,适度 的旅游开发又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促使人们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达到生态环境保护 的目的 。一方面 ,发 展旅游为 当地带来 了社会经济效益,一部分居 民从土地上解放 出来 , 减少 了对 自然 的索取 ;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过程 中,加强 了对旅游 者 、旅游地居 民、旅游经营者的环 境意识 ,使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成为 人们 的自觉行动 。因此,在少数民族贫困地 区实施旅游扶贫是实现当 地 经 济 社会 环 境 可 持续 发 展 的有 效 途 径 。
( 西 昌学 院 经 济 与管 理学 院 , 四川 西 昌
摘 要 :旅 游扶 贫 以其 强 大的辐 射效 应 、丰 厚 的经 济 效益 , 良好 的生 态环 境 效益 和社 会 效益 ,具有 明显 的 比较 效益 优 势 。但是 在 民族 贫 困地 区旅 游扶贫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农民不能公平分享旅游开发的成果;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对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够。因 此提 出民族地 区旅 游扶 贫发 展 的相 关对 策 。 关键 词 :贫 困地 区; 旅 游扶 贫 ;开发 路径 基 金 项 目: 西 昌学 院资 助科研 项 目 ( 编 号 :X S l 2 0 1 );四 川省 教 育厅 资助 科研 项 目 ( 编 号: 1 3 S B 0 2 5 1 )
二旅游扶贫就业效应更高有助于缓解民族贫困地区就业压我国现有人口高达13亿之多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将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吸纳劳动力十分有限就业压力更大
理 论 探 索
民族贫 困地 区旅游扶贫 开发策 略研究
— —
以 四川 凉 山为 例
陈秋 静
6 1 5 0 1 3 )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 远,经 济发展 水平 较低 。然 而 民族 贫 困地 区往 往 蕴 含 着 极 其 丰 富 的旅 游 资源 , 悠久
的 古代 文化 、奇 特 的 民族 风 情 、 多 彩 的 自然 风 光 为 这 些 地 区旅 游 业 创
造了优越的前提条件 。凉 山彝族 自治州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旅游扶 贫对 我国经济 欠发达地 区,尤其是少数 民族贫困区的未来发展 有着十 分重要 的意义。

会 也只能无奈地让其溜走 ;另一方面贫困地区的贫 困人 口一般素质较 低 ,市场 意识淡薄 ,缺乏进取心,缺乏摆脱贫 困的主动性 ,依赖、懒 惰 思想严重 。因此 ,绝大部分贫困人 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简单体力劳 动,工 资相 当微薄 。贫 困人 口往往不具备与投 资商对等合作的实力 , 处于被动地位 ,即便是形式上的对等,在利益分配上也不可能公平地 分享旅游开发带来的成果 。 ( 二)民族地区人 口素质不高 ,缺 乏旅游专业人才和培训机构。 民族贫困地区 由于受教育所限,普遍文化素质不高 。以四川省凉 山彝族 自治州为例 ,文盲或半文盲、小学文化 、初 中文化程度人数 占 农村人力资源比重高达9 2 . 3 % ,而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 口占农 村人力 口比重 较低,且 培训 内容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 ,对旅游业的针 对 性不 强,培训 时间较短 。同时 民族地区 目前的旅游人力资源还不成 规模 ,结 构也 比较单一 ,景区相关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较少,且 学历普遍偏低 。在培训方面 ,景区内相关的旅游培训机构和培训活动 都很 少 ,覆 盖面 和 持 续性 都 不 够 。 ( 三 )对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不够 ,环保意识淡薄,追求 短期 效 益 , 缺 乏可 持续 发 展 。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带 ,由于生计的需要 , 些地区对 自然 资源采取掠夺性开发 ,使 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形 成了 “ 贫穷——开发——破坏一一更贫穷”的恶性循环 。旅游项 目乱 设、旅游 区的规划与管理不善、旅游者的旅 游活动无序 以及 因挤 占当 地居民的生存 空间和生活资源而间接造成的环境影 响。民族地区的旅 游资源 相对比较 丰富,但是仅把旅游经济的增长看作是评价扶贫工作 的 重要 指 标 ,为 了实 现 旅 游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追 求 短 期 效益 ,忽 视 整 体 的社会 文化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原汁原味的文化传 统被现代文 明冲 击,少数 民族民风 民俗逐渐消退,将不利于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