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合集下载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在脱贫攻坚战中,教育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手段。

在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推广彝汉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为助力当地脱贫奔康的重要手段。

昭通市镇雄县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以彝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0%以上。

在过去,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很多当地的孩子不能够顺利接受普通话教育,导致语言隔阂,影响其后续的学习和工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镇雄县开始推行彝汉双语教学。

彝汉双语教学模式是指在学校中将普通话和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同步使用,使得学生既能够学习普通话,也能够掌握自己的母语。

这不仅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汉族社会,也能够保护并发扬当地的民族文化。

在彝汉双语教学的实践中,镇雄县首先从教师的培养方面入手。

他们选拔优秀的彝族教师,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培训。

这些教师既能够讲普通话,也能够流利地讲当地的民族语言,能够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细致的指导和更贴心的关怀。

其次,县里还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教学方案。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强调的是语音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发音。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则将重心放在语法和写作上,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长期以来,彝汉双语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语言障碍逐渐消失,普通话的学习成效也更加突出。

同时,这也使得学生们更加了解和醉心于自己的文化,激发了对自己民族的爱和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彝汉双语教学模式也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支持。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当地不少学生已经考取了大学和高职院校,成为了当地人才的重要来源,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同时,推广彝汉双语教育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之,彝汉双语教学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它既能够满足学生对普通话学习的需要,也能够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可谓是一种有益又富有前瞻性的教育模式。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民族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然而,在脱贫奔康的道路上,民族地区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成为了重要的阻碍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彝汉双语教学应运而生,成为了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重要助力。

彝汉族是中国重要的民族群体之一,分布于多个省份。

然而,彝汉族地区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脱贫难度大。

彝汉双语教学的引入,为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彝语和汉语。

这种教学方式既保留了地方民族的语言文化,又有助于民族地区青少年更好地掌握汉语。

对于彝汉族地区,双语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水平,打通晋升通道,推进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彝汉双语教学,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多种举措。

其中,重点是培训双语教师。

政府出资培训师资,鼓励地方民族群众参加。

同时,还在地方招聘了许多有汉语教学经验的教师,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此外,政府还在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彝语教育。

对于没有接受过汉语教学的孩子,优先教授彝语,为后续汉语学习打下基础。

这不仅有助于孩子掌握母语,也有助于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彝汉双语教学的推广,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在教育方面,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双语,并且在汉语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地方经济方面,彝汉双语教学也带动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参与度也更高了,国家政治安定稳定。

总的来说,彝汉双语教学是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重要工具。

它不仅保护了地方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提高了地方教育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相信随着双语教学的不断推广,民族地区的脱贫奔康大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良好的发展局面。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课题研究论文: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68873 教育理论论文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汉兼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

一、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一)普遍支持双语教育。

1978年成系统、成规模的凉山“两类模式”双语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双语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还是老师、家长都普遍支持双语教育。

在访谈中,大家都认为凉山州大部分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彝语,为了更好发展学生智力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学习汉语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就业以及人生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实施双语教育非常必要。

(二)双语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凉山州本着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群众要求的原则,积极探索双语教育的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当前,四川凉山州积极探索了一条“两类模式,四级规划,两次分流,两次接轨”的双语教学发展途径,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双语教育模式有:一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二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彝语文课程。

(三)双语教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支持地方少数民族双语教材建设,每年列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地方双语教材编写和审查工作。

四川凉山州编译出版了《彝语文》、《数学》等960余种约9. 87万字的彝文教材、教参及教辅读物,基本满足了当地彝文教学的需要。

双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为双语教学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一)政策目标和具体落实存在差距。

凉山实施双语教育的三个目标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许多学生逐渐丢失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特别是一些城市和城市郊区的二类模式学校彝族学生不会说自己民族语言,也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流于形式。

而山区二类模式学校彝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没有汉语言文化基础,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业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业失败。

四川省凉山州彝汉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实效性探析

四川省凉山州彝汉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实效性探析

四川省凉山州彝汉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实效性探析作者:罗平来源:《新一代》2017年第08期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在逐渐加强,四川省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在凉山州的各市县中均开展了二类模式双语教学。

本文将对四川省凉山州彝汉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开展彝汉双语教学的实效性加以阐述。

关键词:彝汉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实效性四川省凉山州彝族的人口较多且分布较广,有着自己的语言和古老的文字。

由于彝族与汉族之间自古以来交往甚密,因此拥有互通的语言文化是社会发展所需,彝族双语已经成为彝汉民族进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载体,彝汉双语教学也应运而生,并且在实效性方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四川省凉山州彝汉二类模式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虽然四川省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的发展已经持续了20余年,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四川省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彝汉双语教育人才就业困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接受彝汉双语教育的人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尤其是接受二类模式的学生就业有困难。

在凉山州的彝族地区,工厂和企业都十分少,并且在用人单位以及公务员的考试中只注重对汉语的考核,并没有将彝语纳入其中,使得接受彝汉双语教育毕业后的学生与普通学校毕业的学生相比竞争能力较低,因此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十分困难。

(二)彝汉双语教学教材不配套尽管我国目前在四川省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彝汉双语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对教材和参考书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同时学生也需要拥有大量的课外读物丰富知识体系,开拓视野。

这将要求教材出版部门以及教材编译部门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解决。

(三)彝汉双语教育的师资队伍有待提升目前,从整体来看,我国四川省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的教师队伍呈现出教师数量少、质量弱的缺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彝汉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

浅析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

浅析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

浅析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作者:吉伍尼拉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34期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少数民族双语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地方出现了双语班、民族班。

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突飞猛进,也有了很大的成就。

身为一名彝族教师,本人认为在凉山地区进行彝汉双语教学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彝族地区的学生很快掌握汉语,更快捷的理解和掌握各学科知识。

一、彝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要获取现代文明、学习先进知识,必须掌握汉语不掌握汉语制约着彝族地区经济、教育、文化等的发展,使彝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了。

所以,我们要把双语教学放在彝族地区小学教育的首位,为民族学生从小营造一个汉语学习的氛围,从彝语入手,逐步形成他们用两种语言交流、学习的习惯。

从双语教学到汉语教学的过渡阶段,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实现我族地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1、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树立信心。

学习语言是非常枯燥的过程,从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族学生对学习汉语的情绪总是从非常积极→灰心厌学→放弃。

所以,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要让学生主动克服困难、攻克难点的重要因素。

做为教师我们必须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对学生多鼓励,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及时给予肯定。

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胆小,害羞、害怕自己说错了或说得不好,所以难以开口。

那么我们必须从沟通开始,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使学生对于双语活动产生情感,积极、自信地学习。

要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孩子:"你很行"、“错了没事"。

要在孩子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督促转化为自愿时,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有实质的意义。

2、运用彝族语言与汉语有效渗透,用本地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让孩子们在观察、模仿、动手、动脑中获得知识。

(1)图文并茂,彝族语言与汉语互译,把知识教学与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起来,使他们在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摘要】彝汉双语教学在民族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对于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提升就业机会、传承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彝汉双语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当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自信,还能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来源。

彝汉双语教学还能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帮助民族地区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

未来,随着彝汉双语教学的不断推广和深化,民族地区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彝汉双语教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民族地区实现脱贫奔康的目标。

【关键词】彝汉双语教学、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教育发展、就业机会、文化传承、生活水平、发展趋势1. 引言1.1 彝汉双语教学的背景意义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彝族地区开设汉语和彝语双语教学课程,旨在提高当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维护和传承彝族语言文化。

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语言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汉民族文化的传播,彝族语言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威胁,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语言文化,彝汉双语教学应运而生。

通过在学校开设彝语课程,并将彝语作为学科教学语言之一,可以提升学生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彝汉双语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彝汉双语教学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1.2 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彝汉双语教学是在彝族地区的教育体系中普遍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旨在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提高彝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语言和文化传统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而彝汉双语教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立的。

彝汉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彝汉双语教学有助于加强彝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使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近年来,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我国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由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多民族共存的社会环境,他们在脱贫奔康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彝汉双语教学在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使用彝族语和汉族语进行教学,以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种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语言技能的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族文化。

通过将汉语和彝语有机结合,学生既能提高汉语的掌握程度,又能保持对彝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非常有益。

民族地区的学生往往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他们的视野和认知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而通过双语教学,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通过在教学中融入土地、民俗等当地文化元素,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彝汉双语教学还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随着国家倡导乡村振兴战略,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资金被投入到民族地区的发展中。

由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很多项目和计划无法顺利进行。

而通过彝汉双语教学,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特别是一些依靠旅游业发展的地区,通过让学生掌握汉语和彝语,他们可以更好地与游客沟通,提供更好的服务,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在推动彝汉双语教学的政府和社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对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创新,为彝汉双语教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加强对民族地区学生的资助和帮扶,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顺利脱贫。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推动彝汉双语教学不仅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要举措。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研究

凉山州彝汉双语教育发展的研究
二、彝 汉双 语教 育发展状 况
1、中小 学 双 语教 育 蓬 勃发 展 由 于 多 种原 因 1978年 前 凉 山彝 族 中 、小 学 教 学 一直 沿 用 统 编 教 材 ,照 搬 内 地汉 区 的教 学 模 式 ,结果 ,许 多 孩 子 重 读 了两 三个 小 学 一年 级 还 是 升不 上 二 年级 ,教 学 总 是在 低效 率 中 吃 力 地 运 转 ,不仅 消耗 了 国家 大 量 的 人 力 、财 力 和 物 力 ,还 挫伤 了群 众 办学 的积 极性 。民 旌 教育 质 量 的 提 高 成 了 “老 大 难 ”。凉 山州 从 1978年 秋 季 开始 逐 步建 立 彝 旌 聚居 地 中 、小 学 彝 语 文 作 为 一 门 主科 开设 和以 彝 语文 为 主 要教 学 语 文 同时 开 设 汉 语 文 课 的“双 语教 学 ”体 制 从 1984年 秋 季 起 ,在 彝族 聚 居地 区 试 办各 科 用 彝 文教 学 .同时 开设 汉 语 文课 的彝 文小 学 , 这 种 小 学 发展 很 快 ,到 1989年 ,已发展 到 11个 县 的 35个 乡 , 共 88所 小 学 ,190个 班 ,在校 学 生 3966人 在 教 学 实践 中 ,总结 出 彝 汉 双 语 小 学 语 文 的 教 学 原 则 : 母 语 起 步 ,汉 语会 话过 渡 ,双语 并重 ”。这 个 原则 ,表 明 了母 语
维普资讯
第 4卷 第 2靳 2002年 4 月
Jour nal凉 of山 Li大a ̄g学 sha学 n U报ni versity
Vo1.4 No 2 Ap 究
景 志 明 李道 华 胡清林
(西 昌师 范 高 等 专科 学 校 , 四f『l西 昌 615022)

浅谈凉山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浅谈凉山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 彝区乡村小学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援员 双语教师缺乏袁彝汉语言与文字的脱节 据调查了解袁 彝区乡村小学懂彝文的双语教师不到 20%袁80%的
彝族教师会说彝语但不懂彝文袁汉族教师即不会说彝语也不懂彝文更 谈不上双语教学遥 彝语是当地群众社会交往的公共语言袁彝族学生从 小生活在本民族的语言环境中袁因接触汉语少袁不会听袁不会讲汉语袁 入学后接触的是全国统编汉文教材袁一时难以理解汉语文的含义和规 律袁再加上教材是按照汉族地区的实际统编的袁所以对于彝族学生来 说袁语言障碍大袁搞野直接过渡冶学习汉语文效益低袁形成语言和文字脱 节袁因而统编教材中的知识和层次很不适应彝族地区的实际袁使彝族 学生不得不用机械的办法来死记硬背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袁难于理解和 分析出一篇文章的实质内容袁造成了野进了校门学汉语援出了校门说彝 语冶的学用不一致的反差现象遥 双语师资队伍仍难以摆脱量少质弱和 不稳定状况袁双语师资仍待加强建设步伐遥 1.2 双语师资队伍素质及待遇问题有待提高
. Al高l中渊我R即国i各是g县h一尧t个市s以民汉族R族中e为学s主冤e等体r等v的但e统主d一要.的是尧基多础民教族育社普会及主阶义段国遥家遥 党和
政府一贯重视各民族教育尧各民族平等袁制定了民族语言政策袁提出各 民族使用语言文字问题袁培养双语人才袁提倡相互学习汉语和民族语 言遥 彝汉双语教学是从彝族地区实际出发袁尊重民族特点尧地区特点袁 并把社会主义内容同民族形式正确结合起来的一种特殊教学手段袁是 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袁对于提高民族素质袁加强人才培养袁适 应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袁尽快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 落后的面貌是十分必要的袁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将长期存在下去遥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袁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袁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 握的知识遥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袁我要求学生从五个方面渊公式 名称尧公式适用条件尧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尧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冤进行 全方位复习遥 其次袁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 解决实践问题袁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袁并通过对基础 习题的解答训练袁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 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袁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 模式袁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袁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遥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简介凉山彝族自治州,坐落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州是中华文化与彝族文化交融的地方,素有“东方森林王国”之称。

在这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并存的地区,双语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

凉山州的双语教育凉山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一直重视本地语种的教育。

2003年,凉山州政府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从法制层面支持和促进少数民族语言发展。

在实践中,凉山州在双语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双语学校的普及凉山州目前已经有不少的双语学校。

这些学校一般将汉语和彝语作为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许多学校还另外增设英语、藏语和蒙语等课程。

作为大资讯时代的产物,这些双语学校也通过微信、QQ、微博、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向外界传递先进经验。

此外,凉山州政府还注重加强幼儿园和小学的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为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保障。

双语教学的推广在许多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中,凉山州的教育部门也开始推广双语教学。

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语言需求,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形式,如“汉语辅导、少数民族语言补课”、“文化交流课程”、“语言研讨班”等形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双语教学成效据凉山州有关部门统计,双语教育的成效得到了肯定。

在此背景下,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成果明显提高,并且他们也开始逐渐了解和接受汉族文化。

此外,彝族等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结论综上所述,凉山州是一个独特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

在这个地区,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凉山州政府在落实《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同时,也通过推广双语教育、丰富教学方式和方法等,为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必要保障。

考虑到该地区的特殊性,未来在双语教育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将会是如何更好的结合多文化与当代思维方法,推广双语教育的同时保护本身的民族文化。

浅议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

浅议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

浅议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三官彝寨以其浓厚的彝族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地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现旅游与文化的双赢,对三官彝寨进行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就三官彝寨的双语教学进行浅议。

一、搜集当地彝族文化资料在进行双语教学之前,首先需要搜集当地彝族文化的相关资料。

这些资料可以包括彝族语言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彝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其代表性的艺术形式等内容。

还需要了解当地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资料将为后续的双语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依据。

二、设计双语教学课程基于搜集到的彝族文化资料,可以设计一系列的双语教学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分为语言课程和文化课程两大类。

语言课程主要包括彝族语言的基础知识教学,如发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文化课程则重点介绍彝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服饰、饮食、建筑、音乐、舞蹈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彝族文化,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彝语交流能力。

三、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来进行教学。

可以邀请当地的彝族长者来进行语言和文化的传授,让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和学习到正宗的彝族语言和文化。

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民俗村寨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当地彝族文化的魅力。

四、开展双语教学活动为了增强双语教学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活动。

可以举办彝族语言和文化的比赛活动,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来宣传和传承当地的彝族文化。

五、加强双语教学的持续性双语教学不仅是一次性的事情,更需要注重持续性的开展。

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双语教学体系,包括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更新、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等方面。

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够让双语教学在三官彝寨得到稳步发展。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将彝族语言与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彝汉双语教学中,彝族语言作为母语教学语言,汉语则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保留和发展自己的母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教育质量。

彝汉双语教学能够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

彝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

但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彝族语言也面临着濒危的境地。

通过彝汉双语教学,能够让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的保留和发扬自己的母语,增强对彝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彝汉双语教学能够提高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效果。

彝汉双语教学将彝族语言与汉语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语言需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生能够在母语的基础上更快地掌握汉语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同样,学习汉语也将帮助学生更好地与外界沟通和交流,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彝汉双语教学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随着彝汉双语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青年能够掌握彝族语言与汉语,成为彝汉双语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在民族地区担任重要职务,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还能够在外地工作或创业,为民族地区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遇。

彝汉双语教学有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动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能够加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不断加深,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愈发频繁。

而能够掌握双语的彝族人才成为了各类政府、企事业单位对接民族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他们不仅能够在语言上与外界展开有效的沟通,更能够更好地代表和推广民族地区的文化与资源。

彝汉双语教学的推进,将有利于加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共同发展。

彝汉双语教学作为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的一种重要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浅析凉山彝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浅析凉山彝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前景

浅析凉山彝区双语教学的发展前景摘要:积极推进双语教学,促进社会的发展关健词:凉山彝区双语教学发展前景彝语作为彝民族聚集地凉山州,双语教学的发展优劣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整体的和谐。

目前,由于种种主观因素,我州双语教学未能真正发挥其职能效益。

那么如何积极有效地推进双语教学的健康发展、务实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本人结合几年从教经验和调查思考,浅谈我州彝区双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几点观点。

一、营造氛围常言道:“环境塑造人”。

环境是一切工作的“主心骨”,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促进整体效益的双丰收,而且对激励人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虽然我州彝区双语教学的大环境是非常好的,似有“春风拂面人心振”的鼓励。

如:近年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大部分顺利考入大学,其中相当一部分考入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但实际运用与推广中存在“擦脂抹粉”现象。

如:95%以上的工作领域中未能使用彝语文字。

使学彝文、懂彝文、精通彝语的人才找不到立足的一席之地,更别说靠彝语事业前途飞黄腾达。

因此,为实现就业梦,不管学生或家长知识一时对彝语产生“热衷”而也,真正意义上没有形成共识或得到重视,更没有将本民族语言文字发扬光大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究其原因是工作岗位上彝语使用频率过低,造成学用氛围不浓,大家都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沮丧和失落感。

特别是一批批双语“尖子生”上岗后,不仅从事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偏离自己的“初衷”,而且事业成就的道路上“荆棘密布”。

就这样,因伟大的梦想扼杀了现实的“沙滩”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偏激”。

所有为子女前途和人生命运时刻忧心的父母们将最赤裸的现实作为教子育女的“主题”,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

从而,出现双语教育发展的成绩停留于领导的讲话稿、年终的总结和常谈的报表,未能真正意义上得以普及和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尴尬局面?首先是将双语作为我州彝区“治世定坤”的前提,倡导社会各界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从而全面提高彝语使用频率;其次是领导干部使用上,优先提拔民族干部,特别是双语“尖子生”,从社会意识领域的源头上遏止住追时髦和赶潮流的弊病;三是进一步提高各类考试中彝语的占有分值比列,尽最大可能将比列至少提高到20%;四是构建彝语学习与认清其重要意义的宣传格局,营造出“人人热爱彝语、人人学习彝语、人人使用彝语”的浓郁氛围。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

彝汉双语教学,助力民族地区脱贫奔康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对于一些民族地区来说,由于受到地域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脱贫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这些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往往成为阻碍脱贫的重要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彝汉双语教学成为了一种重要手段,为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山区和偏远地区。

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许多彝族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教育水平整体较低,这也成为了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障碍。

一方面,彝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着语言障碍,这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缺乏汉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面临了一定的困难。

开展彝汉双语教学成为了助力彝族地区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

彝汉双语教学是指在彝族地区的学校中,既开设了彝语课程,又开设了汉语课程,以帮助彝族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汉语水平。

通过双语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彝语,保护和传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学习汉语,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双语教学也有助于增进汉族和彝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彝汉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得到了积极推广。

政府加大了对彝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政府也积极扶持和鼓励彝族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励政策,激励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中来。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双语教学在彝族地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促进了彝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提高。

双语教学不仅在彝族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其他民族地区也得到了积极的借鉴与推广。

在藏族地区、壮族地区等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以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我国彝族地区语文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

我国彝族地区语文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

我国彝族地区语文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发表时间:2019-05-13T15:32:12.12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6期作者:罗斌[导读] 我国彝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是新时期背景下对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其中语文作为彝族地区学生认识汉字、应用汉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作为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切入点。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磨盘乡中心小学)摘要:我国彝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是新时期背景下对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其中语文作为彝族地区学生认识汉字、应用汉语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作为开展双语教学的主要切入点。

彝族地区的语文教育实施双语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零星到成熟教学体系的转变。

在地方教育部门以及省、州党委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下,彝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

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我国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实施彝汉双语教学进行相应的探究,通过对当前民族地区小学语文疑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并立足于当前彝汉教学存在的问题,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推动我国彝族地区小学语文彝汉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学;教学现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各个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民族已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新时期背景下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实现共同繁荣昌胜实现共同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要实现语言的互通。

在彝族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相关的教学工作能够正确的认识汉语,应用汉语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为促进新时期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我国彝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中彝汉双语教育现状分析(一)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学已初现规模经过相关教学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当前彝族地区开展的彝汉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初具规模。

首先学生的在校人数已经超过了30余万人,其中一类模式小学超过100所,二类模式小学超过1000所。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作者:闫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15期【摘要】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汉双语教育为对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凉山;双语教育;现状;建议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汉兼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

一、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一)普遍支持双语教育。

1978年成系统、成规模的凉山“两类模式”双语教育体系建立起来。

双语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还是老师、家长都普遍支持双语教育。

在访谈中,大家都认为凉山州大部分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彝语,为了更好发展学生智力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学习汉语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就业以及人生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实施双语教育非常必要。

(二)双语教学体系初步形成。

凉山州本着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群众要求的原则,积极探索双语教育的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当前,四川凉山州积极探索了一条“两类模式,四级规划,两次分流,两次接轨”的双语教学发展途径,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双语教育模式有:一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二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彝语文课程。

(三)双语教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国家支持地方少数民族双语教材建设,每年列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地方双语教材编写和审查工作。

四川凉山州编译出版了《彝语文》、《数学》等960余种约9. 87万字的彝文教材、教参及教辅读物,基本满足了当地彝文教学的需要。

双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为双语教学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一)政策目标和具体落实存在差距。

凉山实施双语教育的三个目标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许多学生逐渐丢失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特别是一些城市和城市郊区的二类模式学校彝族学生不会说自己民族语言,也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流于形式。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双语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从双语教育的定义及意义入手,介绍了凉山州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随后,分析了凉山州双语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资源和学生双语能力的情况。

也探讨了凉山州双语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结论部分强调了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的重要性,希望能引起人们对双语教育的重视和关注。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更加了解凉山州双语教育的现状,为未来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双语教育,凉山州,发展历程,现状分析,挑战,改进,重要性。

1. 引言1.1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凉山州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在这里具有重要意义。

双语教育是一种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两种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竞争力。

在凉山州,由于不同民族的共存,双语教育成为一项必要举措,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凉山州的双语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本土语言和汉语双语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本民族文化。

双语教育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共存。

凉山州的双语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资源不足、师资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仍然存在。

有必要对凉山州的双语教育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深入了解和关注双语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推动双语教育的发展,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发展。

2. 正文2.1 双语教育的定义及意义双语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教育方式。

通常情况下,一种语言是学生的母语,另一种语言则是学校规定的目标语言,比如英语、法语、德语等。

双语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双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通过学习两种语言,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则、语法结构和词汇,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语言环境。

文化位育下的凉山彝族双语教育

文化位育下的凉山彝族双语教育

文化位育下的凉山彝族双语教育教育是人类获得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与技能、促进本民族发展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途径。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形式。

而语言则是必不可少的媒介。

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

双语教育是一种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育系统。

这种教育系统首先让学生学习母语(或第一语言),以使主要教学用语同学生的语言基础及当地社会的语言环境相吻合。

教师用母语讲述相关知识,以便使学生尽快地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保证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及其他方面的因素,使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教学时间,保证教学活动预期目标的实现。

双语教育在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本研究介绍了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及凉山彝族双语教育的历史,进而用文化位育的视角去透视双语教育,以期双语教育能取得良好的发展。

一、双语教育民族教育之标志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种文化相互碰撞、接触和交融的过程。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这样产生的文化并不是多种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民族教育就成为了民族传统教育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的连接点。

民族教育承担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是少数民族儿童融入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和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

而要完成这两项任务,一要学习主体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二是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那么,能够促使这两个目标实现的手段即是双语教学,这是由语言、文化和教育的关系所决定的。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有下列四个特性:第一,语言是构成民族的一个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成为群体认同的一个标志,语言的学习必然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价值系统紧密相关;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道德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形成;第三,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第四,语言是文化的媒介,一个人在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具有了学习与这种语言相联系的文化的基本条件。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发表时间:2011-10-09T08:28:08.3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陈智友[导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陈智友(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521 G527.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2-01摘要: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在教育领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彝汉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当前彝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彝语;汉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汉语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除汉字外,有29个少数民族有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如何让那些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接受汉语文教育,是一个难点;也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因为,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现象,其实这种双语言形式不仅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更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度和质量。

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它与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概况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情况来看,双语教育是正式开始于1978 年秋季,1984年发展成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汉双语教学概况
发表时间:2011-10-09T08:28:08.3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下供稿作者:陈智友
[导读]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陈智友
(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1 G527.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272-01
摘要: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在教育领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彝汉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当前彝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总结提高。

关键词:双语教学;教学模式;彝语;汉语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

汉语是我们国家的共同语,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除汉字外,有29个少数民族有与自己语言相一致的文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如何让那些以本民族语言为母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好的接受汉语文教育,是一个难点;也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重点,因为,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表面上是一种语言教学现象,其实这种双语言形式不仅有助于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更影响着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度和质量。

双语教育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是我国民族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成份,它与语言学、教育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等诸学科都有着直接的联系,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概况
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情况来看,双语教育是正式开始于1978 年秋季,1984年发展成为两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在边远山区彝族聚居的地方,对多数不懂汉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语文教学,另再单独开设一门汉语文课;第二种教学模式是对平坝和城镇多数不懂彝语的彝族小学生实行以汉语文为主的语文教学,另开设一门彝语文课。

四川省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双语教育工作的发展,先后两次下达文件,对双语教育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彝藏族地区要有步骤地实行‘各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各科用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两种体制并举的方针”。

四川省教委、省民委《关于彝藏族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肯定了“实行两种体制并行的双语教学工作方针是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一项重要措施。

它符合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平等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和交流,符合我省彝藏族地区存在多种语言环境的实际,有利于授课用语与学生语言基础的衔接,消除妨碍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语言障碍,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笔者长期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进行彝汉双语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关心和直接指导下,在全体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本地区的学生入学率、巩固率稳步上升。

十多年来双语教育的成效充分证明它是发展民族教育的最好途径。

但是,双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大阻力,主要是部分干部、群众及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甚至在认识有偏见或误区,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
1.无用论。

在部分民族干部和群众中,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他们认为学习民族语文用处不大,不能解决招工、招干、升学、就业提职晋级等问题,因而不愿子女接受双语学习,对双语教学持观望态度,不积极支持。

2.多余论。

在部分汉族以及部分懂汉语文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中,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只需要掌握汉语文就行了,因为汉语文是全国通用的语文,并说多年来都用汉语文教学也过去了,而今花很大的力气开设民族语文课,简直是多余的事。

3.过渡论。

在教育界,一些同志对双语教育的目怕不明确,他们中有的认为“学习民族语文的目的是学习汉语文”、“民族语文只是一种过渡,是辅助汉语文学习的工具”,有的甚至认为“反正语言最终要走向融合,不如就直接学习汉语文”等等。

因此,对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积极。

对以上几种错误认识,应通过积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广大民族干部和群众弄清双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目的、意义,从而积极参加并支持这项工作。

否则,对今后双语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凉山彝族自治州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双语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量少质弱而不稳定。

一个学校是否有一支合格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

目前民族中小学以及民族院校尚存在双语师资量少质弱不稳定的情况。

从教师数量上看,不能满足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

有的教师负担太重, 一人要讲几门课或要担任几个班的教学。

从师资质量上看,业务水平完全合格达标的很少,精通双语,懂现代教学方法和教育规律的不多。

另一方面,教师对当前的工资待遇不甚满意致使教师工作激情不高,甚至想调离教师岗位,造成师资队伍的不稳定。

(二)缺乏配套的双语教材和参考读物。

多年来,民族地区从小学到中学均使用汉语文进行日常教学,教材也是使用全国统编的汉语文教材,学制和教学计划也与全国汉族地区一样。

由于生活和生长环境的限制,聚居区的少数民族儿童大多不懂汉语,一进校就学汉语文,教学使用的语言和学生的语言实际脱节,教学质量很难提高,更达不到全国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

虽然后来有些高校的组织编写了一些教材,但由于双语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不断变化、教材需求量的增加,到目前为止,双语教材仍存在一些觅待解决的问题。

(三)办学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民族教育起步晚,基础差,要发展民族教育必须走双语教育这条必由之路。

而双语教育的发展除解决好双语师资、教材外, 还要解决好校舍、教室、教学设备、宿舍等一系列硬件问题。

过去国家已采取很多措施,多方设法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但因民族地区经济落后,民族教育基础差,在全国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民族教育经费缺乏就更加突出。

一些偏僻边远的学校校舍狭窄、陈旧、桌凳不足、缺乏必要的设备。

教材不能课前到手,教师无办公室、宿舍,学生家庭居住分散,教学时间无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教学实验无法
开展,教学计划完不成,因此严重影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彝汉双语教学发展前景
实践证明, 双语教学是民族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它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特点,而且也是教育领域执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

这种教学形式符合民族地区实际,深受群众欢迎。

二十多年来,各种不同模式的彝汉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彝民族的文化素质,还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因此说双语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在民族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柠.民族双语双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德尔基彭错.四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
[3]宋新平.发展凉山教育先行——对凉山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滕星.影响与制约凉山彝族社区学校彝汉两类模式双语教育的因素与条件[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5]史军.四川凉山州双语教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措施[J].民族教育研究,2006,5.
[6]曲木铁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2
作者简介:陈智友,1995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彝语文专业,就职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民族初级中学,长期从事彝汉双语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