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合集下载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学习目标】◆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课前预习】1、大气层分为__、__和__。

低层大气由干洁空气、__、__等组成。

干洁空气由__、__、__、臭氧等组成。

2、对流层:空气的绝大部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该层。

⑴温度变化: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⑵大气运动:_______。

⑶天气:_______。

⑷与人类的关系:_____。

2、平流层:⑴温度变化: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⑵大气运动:_______。

⑶天气:_______。

⑷与人类的关系: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

3、高层大气: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次。

电离层:具有______的作用。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__、__和__。

⑴吸收具有__性,__层的__和__等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_层的__吸收太阳辐射的__。

5、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⑴地面辐射是_____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⑵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以____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同时又以_____辐射形式向地面辐射大部分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对练】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2010北京文综卷改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

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请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考点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1、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3、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4、注意: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四)——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凤庆一中石凤海)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四)——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凤庆一中石凤海)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之四)——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本资料定位于为高考服务,适合高二、高三的文科生使用,不足之处敬请使用者予以指出以使内容更加完善,从而使本资料能够更好地服务自己和他人,谢谢!石凤海(凤庆一中2017届高三地理备课组)2017年1月1日四、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为12千米,但高度有纬度差异和季节变化。

低纬度地区可达17~18km,高纬度地区仅8~9km;同一地区,夏季高于冬季(2)臭氧层属于平流层的一部分,电离层属于高层大气的一部分(3)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的原因: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海拔越低,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海拔越高,距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4)逆温①含义: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②发展过程: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或黎明,日出后逆温层自下而上消失。

由于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散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幅度较小,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现象最严重的时间往往发生在冬季晴朗的夜晚,黎明时最强③影响a.出现多雾天气。

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b.加剧大气污染。

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c.对航空造成影响。

“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

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2.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温度越高,波长越短)(2)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区别:大气通过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

B1-2-2.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B1-2-2.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5.根据有关实验可知,太阳辐射波段?
6.地面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7.大气逆辐射是朝向什么方向的?强弱与什么有关? 8.大气是怎样对地面保温的?生活中有类似实例吗?
大气辐射
B1-2-2.1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大气是一种混合物。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有哪些? 各成分的数量是一成不变的吗?
氮 氧 干洁空气 CO —吸收红外线,是主要温室气体。 2 低层大气 臭氧—吸收紫外线,是生命保护伞。 水汽 —吸收红外线。 固体杂质
2.大气在垂直方向 上分为哪几层? 3.各层的主要特点 是什么?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影响无线电 短波通信
臭氧吸收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高空飞行 CO2吸收地面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垂直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 →天气复杂多变+处于地表→与人类关 系最密切
4.任何物体都在时刻不停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 射能量,叫做辐射。如人体辐射、太阳辐射、地面 辐射、大气辐射等。读图2-2-3说明太阳辐射光谱的 组成。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_第二单元_第二节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_第二课时)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1_第二单元_第二节_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课件_第二课时)

B.②④ D.②③
【练习3】下列四幅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正确的是哪幅? 〖解析〗 ①明确图形结构: 近地面与上空 ②等压面值的变化
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高、低气压一般是相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的) ③气温高低与气压值的关系(规律): 同一水平面上(高度上),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高空与地面气压变化状况相反
A B A
820 818 816 814 南半球高空
B 高
低 C 北半球近地面
C 北半球近地面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比较风速
A
1000百帕 1008百帕
B
1016百 帕
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 梯度力越大,风力也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时,近地面 与高空、海面与陆地的风速?
练习:图中是北半球近地面,画出A、B两地的风向
海风和陆风形成示意图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 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升高,空气由大 陆流入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海洋 上空因有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 由海洋流入大陆,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陆 地降温快,气温比海上低,空气冷却收缩,地 面气压比海面高,使下层空气由陆地吹向海洋, 形成陆风(如图b)。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练习1 读下图(a、b表示等压面),完成下列要求:
D
A B
a
C
b
垂直 运动,
(1)画出大气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2)图中所示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是:先有 水平 再形成 运动;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地区间冷热不均

(4)A、B、C、D四处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是
B > C > D > A。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 第三课时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 第三课时

【寄语:同学们,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就要拼搏,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让我们期待着!】地理好望角学案第15期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学案 第三课时四、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1、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大气环流的意义:调节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分布,并对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影响。

3、形成大气环流的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一)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风带名称数量 分布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北半球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湿润 极地东风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东北风东南风干燥3.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二) 海陆分布与气压带的影响1、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性质均一,因此其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

2、北半球: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海洋升温慢,形成冷高压。

冬季陆地降温快,形成冷高压,海洋降温慢,形成热低压。

由于海陆分布不均,所以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如月份 被切断的气压带 亚洲大陆气压中心 海洋上气压中心 太平洋 大西洋 1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蒙古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一月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下图)七月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上图)时间:2011、11、29 编辑: 高玉晓气压带名称 数量分布成因气流 运动对气候 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1个) 赤道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降水多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30º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降水少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60º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 降水多 极地高气压带(2个) 极地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降水少亚洲高压(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三)季风环流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1.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大气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四处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因为近地面温度较低,空气下沉B.②处暖湿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C.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北风D.④处空气因为堆积下沉,常形成高压【答案】B【解析】①处纬度比较低,近地面温度较高,空气下沉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A错;②处暖湿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B对;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南风,C错;④处空气因为气温低形成高压,D错。

【2】若甲、乙位于大陆西岸,此季节两地之间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湿润D.低温少雨【答案】C【解析】若甲、乙位于大陆西岸,此季节两地之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选择C。

2.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N表示(晨线或昏线)。

(2)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3)②位置的日期是,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极昼现象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9月5日至7日,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正午太阳高度变;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

【答案】(1)昏线(2)①③(3)6月22日前后(夏至日)短北(4)长小 b 南【解析】(1)MN表示昼夜分界线—晨昏线。

(2)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

全球昼夜平分的是春分和秋分。

(3)②位置的日期是6月22日(夏至日),该日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小值,极昼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9月5日至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小,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b段。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公转。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公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二单元 第二节 (第二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西风带
夏季,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北半球)
400N
大 洋



大 洋
30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夏季受北 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冬季,西风带南移。(北半球)
西 风 带 大 洋

400N
大 洋
300N
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00N——400N的大陆西岸(甲地),冬季受南 移的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冬季,东北信风带南移。(北半球)
东 北 信 风 带

0 0N 甲地,冬季受南移的东北信风带控制,进入干季
东北信风带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东南信风带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
世界气候分布图.swf
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高温,有明 显干湿季之分的热带草原气候
极低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形成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4)西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陆






甲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大陆的东岸和西岸,大洋的东岸和西岸
大 洋






甲地位于大陆的西岸,大洋的东岸; 乙地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岸
南 北 半 球 的 暖 冷 气 流 从 北 方 来
20°S 60°N
40°S 40°N
陆地
60°S 20°N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有关辐射的基本规律
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能力也强,黑体 的吸收率最大,故它是最好的放射体; 对于 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为T时,它放射某一 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 同样波长的辐射; 任何物体在向四周放射能 量的同时,也吸收能量; 高温物体在单位面 积上放射的能量比低温物体多。斯蒂芬—波 尔斯曼定律:E=δ.T4 .δ=5.67×10-8W (m2.K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可看作 黑体辐射)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000K左右, 是炽热的气态球体。
地表温度有一定影响;其含量多少,还直接影响到大 气能见度的好坏。
(注意)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 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 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 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 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 剂、火箭推进剂等,到了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 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臭氧的含量下降。
(2)空气以垂直运动为主。但由于空气稀 薄,所出现的天气现象已不如对流层复杂。
(3)在80km处白天出现一个电离层。
4、暖层的特征
高度:中间层至800km处
特征:
(1) 空气质量小,空气稀薄,空气密度只角空气总 质量的0.5%,在120km高空,空气密度小至声音都 难于传播。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 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 虽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肥 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物 (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氧遭 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不利于 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理课件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大气
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 夹角
思考题:
A 995 1000
1005 1010(百帕) B
北半球
在上图所示的气压场中,A、B 两地风向如何?何处风力较大?为什么?
课堂练习: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C )
A.地球自转偏向力
B.摩擦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面冷热不均
2.关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的叙 述正确的是 ( A) A.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B.风力大小与摩擦力无关 C.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与风向无关 D.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 直的
思考:
•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受哪种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这 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 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 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大小 ----取决于气压梯度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 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1024 1016 1008
F2
V F1
A

海 拔 升 高 气 压 降 低
N
M
等压面
1006
1008 1010
B
A
C

海 拔 升 高 气 压 降 低






原) (百帕
1006

1008
1010
若 A、B、C 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B
A
C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 相平行的水平面。
A
B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2020)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2020)

执教《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反思(2020)
本节知识学生只有理解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才能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只有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才能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的形成,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增强认识,而且
增强了信息量,体现了新课程“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的基本理念。

同时为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自制模型,变抽象的知识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事物。

同时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读图认识,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避免了死记硬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合理,教法选用得当,讲解精练准确,化简为繁,层层推进。

课堂中通过习题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从课堂练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基础规律方法的掌握较
好,能运用知识解觉决实际问题。

在语言上可以再精炼一些,使过渡更流畅,承转更自然。

2020年11月。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教案 鲁教版必修1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背景情境导入在“神舟”七号飞船降至100千米高度时,返回舱进行姿态调整。

在距地面约80千米时,返回舱再入稠密大气层。

进入黑障区后,通信中断。

约距地面40千米高度时,出黑障区,通信恢复。

什么叫稠密大气层?什么叫黑障区?稠密大气层是指对高速飞行物体产生较大阻力的大气层,一般距地表100~120千米以下,该层大气密度较大。

稠密大气层之外称为外层空间,大气逐渐变得稀薄,它一直可以延伸到3000千米左右,这一层也被称为稀薄大气层。

稠密大气层之外一般称“天”,之内就是“空”。

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的就是航空飞行器,在外层空间飞行的就是航天飞行器。

当返回舱大约以每秒8千米的速度进入稠密大气层时,返回舱与周围空气发生剧烈摩擦,使返回舱周围气体分子呈黏滞状态,温度不易散发,形成一个温度高达几千摄氏度的高温区,返回舱变成一个火红的流星,周围的气体和返回舱表面材料的分子被分解和电离,形成等离子鞘套电磁屏蔽。

因为等离子体能吸收和反射电磁波,会使返回舱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衰减,甚至中断,雷达也无法发现它的踪迹,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黑障区”。

黑障区范围取决于进入大气层的物体的外形、材料、再入速度、无线电频率和功率等。

如果无线电频率选择合适,也可以避免黑障现象。

返回舱在下降到距地面大约40千米时,返回舱升力控制系统开始起作用,速度也有所放慢,黑障现象就会消失。

问题: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教材内容详析知识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知识背景 近地面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

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

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大气的组成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不仅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而且对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有重大作用;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成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或者危害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燃烧矿物燃料→CO 2增加→温室效应,制冷工业发展→氟氯烃含量增加→破坏O3层,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高三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1.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

图为某年4月17日至26日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该热带气旋经过①城前后的风向分别是A.西北风、东北风B.西北风、西南风C.西南风、西北风D.东北风、东南风【答案】C【解析】从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分析,热带气旋大致由东向西运动,热带气旋经过①城前气旋位于城市的东部,因气旋中心为低压,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受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影响,①城风向为西南风;热带气旋经过①城后,气旋中心位于①城南部,同理可知①城风向为西北风,所以C正确。

【2】该时段,图中①、②两城A.日出日落时刻相同B.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增大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日出日落时刻差值增大【答案】D【解析】4月17至2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昼夜长短相同、日出日落时间相同,故A、C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知①②两城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不变,B错;此时段内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故两城日出日落时刻差值增大,所以选D项正确。

【考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及风向判断;地球运动的意义2.2013年11月到2014年春季,全国多地区出现大雾天气,东北三省接连发布了大雾橙色预警,华东多地能见度不足200米。

部分高速公路和机场被迫关闭。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深秋初冬时节是大雾的多发期,这其中的地理原理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答案】D【解析】深秋初冬时节受高气压影响,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夜间地面辐射强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是大雾的多发期;晴朗干燥,有充足的凝结核。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聊城市高中地理教学能手评选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设计(聊城市高中地理教学能手评选教学设计)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数要求,保证作业质量。
3.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书写清晰、表述准确。
4.对于案例分析,请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深入分析,体现自己的思考。
5.对于实践作业,请确保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并在分析时注重逻辑性。
2.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层次划分及大气运动形式,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要素和变化规律。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测、气象数据分析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关系。
4.案例分析:选取我国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措施。
1.根据大气圈的层次划分,描述各层次的特点。
2.分析某一地区的天气系统,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
3.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基本知识,巩固重点内容。
2.强调大气圈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大气运动原理,以及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要素、变化规律。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气象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天气观测、气象数据分析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详细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的层次划分及其特点。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 气 辐 射
地 面 辐 射
答:夜晚多云,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晴天高。
答: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 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问:月球白天气温可高达127 ℃,夜间可降至 -183 ℃, 昼夜温差远大于地球。这是什么原因呢?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吸收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蓝天:空气分子散射蓝光所致
太 阳 辐 射
问: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太 阳 辐 射
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 答:多云的白天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少,所以气温较晴天低。
问: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高 层 大 气
平O O 3 3 流 层 对流层
50km
O3 O3
12km
利于 飞机 飞行
下冷上暖,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气流平稳,利于飞机飞行。
平流层利于飞机飞行
大气的垂直分层
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 对 流 层 平 流 层
高 层 大 气
平 流 层 对流层
电离层80 ~ 500km 50km
12km
月 面 辐 射
大气上界 太 阳 辐 射
月球表面
地球表面
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而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
针对性练习
1.图示箭头中,表示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2.表示大气补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的箭头是( C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
三、大气的运动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 空气__ __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_______ 空气的_______运动(风)。

高一学案: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 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学习过程】知识点4:热力环流自主梳理交流展示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8图2—2—6“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高低与温度、高度的变化有什么关系?2.图中A 处的近地面与高空哪里气压高?为什么?3.图中A 、B 、C 三地在什么情况下等压面呈现水平分布状态?4.图中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为什么由低压流向高压?图中气流在水平方向上为什么由高压流向低压?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2题和第4题。

知识点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自主梳理 热力环流 1.成因: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 、 。

力与大气水平 运动(风)的关系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 指向 ,垂直于 。

2.地转偏向力:与 垂直,北半球 偏,南半球 偏。

交流展示1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高空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2.分别绘制北半球、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并标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互动探究读教材中P 39图2—2—9“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和2—2—10“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2.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和等压线有何关系?此风向在哪几个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有何关系?迁移应用完成《同步导学》P 29同步导练第3题。

巩固练习完成《同步导学》P 29当堂导测第1、2、3、4题。

• 北半球 530百帕 522百帕 514百帕 • 南半球 514百帕 522百帕 530百帕 • 北半球1020百帕 1012百帕 1004百帕 • 南半球 1004百帕 1012百帕 1020百帕高三学案:第三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编号: 主备人: 审核人:学校: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了解地转偏向规律及影响;掌握晨昏线及其判读方法;掌握日期确定和时间计算的方法。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前预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⑴原因:。

⑵形成:近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要求:图上标上冷热、气压高低、画上垂直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

注意:①、高压、低压是的比较。

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②、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多阴雨天气;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多晴朗天气(3)应用:(1)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3、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气流运动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大气环流,即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城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

城市风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产生扩散、稀释作用,同时加剧了城市污染向农村的扩散。

①、城市热岛的成因:ⅰ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工业活动发达且集中,“废热”排放量大ⅱ高楼林立,空气流动不畅,影响散热ⅲ地表组成物质比热熔小,增温快ⅳ城市绿地、湖泊面积小 ②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ⅰ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ⅱ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ⅲ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植树造林,起到净化和增湿作用。

(2)、山谷风:白天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在山顶和谷地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的风向是由山谷刮向山顶的;到了夜晚山顶的热量散失的快,山顶气温低于山谷,热力环流的方向改变,近地面风向由山顶刮向山谷。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一
▪ 在垂直方向上影响空气密度的因素不仅仅是温度,地球的引力作用对高低空 大气密度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越靠近地面,引力越大,空气密度也就越大, 相反就越小。在对流层里上冷下暖的温度结构,可以减小由于引力作用所造 成高低空大气密度的差异,因而有利于对流运动发展,特别是在上冷下暖差 异特别大时最为有利。
▪ 这里说对流层里上冷下暖有利于空气对流,意思是它并不一定形成大气对流 运动,还需要在水平方向上冷热分布不均,才能产生对流运动。因此,对流 层里大气的对流运动,是由于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递减和水平方向上冷热 不均所造成的。
2023/4/30
2
气象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大气的特性和状态:包括大气的组成、范围、结构、 湿度、温度、压强和密度等等。
➢研究导致大气现象发生、发展的能量来源、性质及转化。
➢研究大气现象的本质,解释大气现象发生、变化的规律。
➢讨论如何利用这些规律,通过一定的措施,更好的满足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 循环: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 蒸腾,特别是海洋蒸发;借助空气对流垂直上升凝结后又 以降水的形式降到陆地和海洋。
➢ 循环周期:32次/年,11D/次。
➢ 水汽的变化:时间变化特征:夏季多于冬季。
空间变化特征:低纬度低空中水汽含量最大;高纬度寒冷 干燥陆面极少。
垂直方向,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 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减少,离海洋愈远水汽含量减少。
➢ 特性:唯一发生相变的大气成分,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 热量。
2023/4/30
15
水汽的循环过程(相位变化)
2023/4/30
16
2023/4/30
17
1.3 固、液体杂质
大气悬浮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也可以称之为气溶胶粒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时)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

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道理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时安排:1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教师:这节我们就学习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我们看本节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导入]探究1:读P36图2-2-1回答问题;(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由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板书题,以及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含义:2、组成:3、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2223水汽和固体杂质4、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教师点拨,学生阅读和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完成表格。

)依据分层温度变化大气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学生回答探究1;点评略。

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的形状。

(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

引出下)(二)、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本图2-2-4,分析说出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温室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那么,大气受热后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在下一节我们一起学习大气的运动。

这节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热力环流的成因和不同条下风的变化。

并完成本节的后练习及后延伸拓展作业。

九、板书设计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含义:2、组成:3、大气圈的结构——大气垂直分层4、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十、教学反思本的设计采用了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堂效率的目的。

本节时间4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分钟,探究讲解18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7,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肖玉荣审稿人胡玉芹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时)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说出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二、预习内容(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

(2)大气成分作用氧氮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和杂质(3)大气垂直分布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空气显著,天气现象复杂②平流层:大气主要靠增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大气以为主。

③高层大气: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__________,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__________()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_________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知道大气不同圈层温度变化的原因;运动状况不同的原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重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学习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读P36图2-2-1回答问题:探究1:(学生回答较多的是飞机飞到了云的上面。

教师设问为什么下面有云雨而上面没有呢?探究2:人造卫星为什么能安全的运行在高空大气层?而神五、神六回收舱进入大气层以后却成了大火球?阅读气温垂直变化图2-2-2,说出原因。

探究3:在“大气的垂直分层”图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一种竖起的“”的形状。

(由探究3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变化取决于大气的受热状况。

引出下)。

当气温垂直分布出现不同变化时,大气的运动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又会形成怎样的天气状况,对人类有什么影响?2、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本图2-2-4,分析说出探究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哪些?南极地区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对当地有何影响?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探究6:解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探究7:在图“2-2-4大气的保温作用”上,标出长波辐射,解释保温作用的道理。

探究8根据活动题2-2-温室保温示意图,试解释温室保温的原理三、反思总结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2、各层大气的密度、温度、运动及天气特点3、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四、当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是以氮氧为主的混合物,氮氧占99%B.大气中的氧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大气中的氮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还有保温作用D.固体尘埃和氧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2.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A.对流层B.平流层.臭氧层D.高层大气3.下列说法真确的是()A.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气和固体杂质组成B.水气和固体尘埃是成云致雨的充分条.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但对地面不具有保温作用D.臭氧含量很少,但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二、为什么霜冻多发生在冬半年晴朗的夜间和早晨?参考答案一、1—3 D A D二、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天空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能量损失大,气温下降快!所以容易造成明显的降温霜冻天气后练习与提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对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纬度地区高度最高B、几乎全部的大气质量都集中在此、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大气平稳,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下列干洁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构成生物体基本成分的是()A、氧气B、氮、二氧化碳D、臭氧3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A、氮B、臭氧、二氧化碳D、氧4.低层大气中,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A、氧和臭氧B、氧和二氧化碳、氮和一氧化碳D、氮和氧二、双项选择题.有关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极少B、四分之三都集中在对流层、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原料D、固体杂质可作为水汽的凝结核6.大气对流层的特点有()A、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B、由于上部冷下部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由于上部热下部冷,空气对流运动显著D、水汽和杂质最集中的一层,天气复杂多变三1、绘制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晴天和阴天气温日变化曲线,对比两种天气条下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异。

参考答案一、1---4BD二、—6 D AD三、要点: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

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因为晴天时,云量少,白天太阳辐射强烈,地面增温强烈;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有效辐射强,降温强烈。

最高气温,晴天高于阴天;最低气温,晴天低于阴天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肖玉荣审稿人胡玉芹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二时)大气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在介绍完大气的组成、分层及大气的热力状况这些静态的特性与人类的关系后,教材又介绍了由大气而产生的一系列的环流系统及天气系统,这些动态的特性与人类同样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节内容所处的位置非常好的解决了从静态到动态的突然性,解释清楚了很多问题:静止的大气为何会运动?运动的大气有哪些类型?不同的条下大气运动方向等等,起到了很好的承转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能力。

③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测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时可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