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 PPT课件

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
1. 士家制——私兵部曲的制度化 ❖ 士家制主要是为了防止士兵叛逃。士就是指士兵,
家是指士兵的家属。
2.军队私有化 ❖ 除了某些纯粹将领往往须通过直接控制一部 分精锐的私兵,才可能掌握整个部队。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 阀政治
❖ 曹丕做了皇帝以后,面临着两个重大课题,一是重新开始道 德讲求,建构儒家意识形态。二是削平门阀,重整官僚体系。 九品中正制就是他用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一部分努力。
❖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方法:在地方设立中正官代替乡里评议考 察人才 ,吏部选官完全依照中正的考评,所以,此制度又称 九品官人法。中正编定的本地士人材料,分为两项: “家世” 和“状”,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 “品”,共分九品。
政治史第3课

请看图文
皇帝的烦恼之选官取才
中国古代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
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以上图文材料反映了历史上哪种制度?
二、选官制度
发展演变(读教材,填表格)
朝代
制度
标准
西周
世卿世禄 血缘
战国、秦、 军功爵制
西汉初
军功
汉武帝 察举征辟 品行
东汉末、魏 晋南北朝
职能
朝代
部门名称
秦
御史大夫
监察
汉 御史府(御史大夫、刺史)
宋
通判
明清 中央 (顶峰) “科道”
地方
督察院、监察御史 六科给事中 按察使司
谏议
隋唐 宋
门下省 谏院
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不能杜绝腐败和低效
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皇好帝了的歌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君权与相权
选官制度忠忠奸奸难辨难睡不辨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官是吏官吏难选不选好,贪腐污腐败败难治不治了; 最地怕方地方难造反管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监察 制度
地方制度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C提高了专制政府的行政效率
❖ D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B
三、监察与谏议
思考1: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 1、目的: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
思考2: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 2、区别概念: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 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两大基本矛盾和斗争: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二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 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
政体系存在。
(2)本质是加强皇权,维护专制统治。
2.发展基本线索 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 元代的行省
澎湖巡检司
3.清朝的边疆政策(P20)
①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 习俗和宗教 信仰,笼络各民 族的上层分子。 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 行政管理。 (2)设理藩院: 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事务 (3)改土归流: 西南地区
(1)处理好民族 关系基本原则
4.从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专题学习总结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
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 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
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 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结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君权和相权的发展趋势。
展和繁荣。(康乾盛世)
消极作用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
社会的创造力,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
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我国政治制度呈现两个趋势: 一方面,君主权 力空前强化,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另一方面,专制制度落后
于世界发展潮流。
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3.明清时期:走向极端
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 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高中历史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 1.世官制:将官职限制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世代 世官制 继承祖上的权位。 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2.察举制 (1)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 含义:是由地方向中央推荐,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概况:①兴起于西汉时期。②演变:在魏晋 概况: 兴起于西汉时期。 演变: 南北朝时期, 即九品官人法。 南北朝时期,发展为 九品中正制,即九品官人法。 (3)评价:①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程 评价: 其考选范围对象、内容、方式、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②其形式都是以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问题思考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2.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从汉到宋代为抑制相权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 提示 (1)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并形 汉代: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 成“中朝”与“外朝”。 中朝” 外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 唐代:三省六部制, 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 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宋代: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3)中央对行省的控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 中央对行省的控制: 等形式加以控制。 督,同时还采取 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 行省设置的意义 利于加强 中央集权,较好地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 关系。
问题思考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5.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秦汉至元朝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秦汉至元朝我国君主专政政体不断强化。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地 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最后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要服从中央,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 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 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地方缺少自主 地方基层行政组织较为稳定。 权,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难以实施有效 对中央和君主的依赖性大, 管理。 管理。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必修一) (2)PPT课件

绶。此外,武帝还
大胆启用出身寒微
的士人做官:比如
从奴隶群众提拔了 卫青做大将军等。
皇帝
尚 侍常 书 令 中侍
丞御太 史 大
相夫尉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九卿 外朝
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示意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取才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世卿世禄 :血缘
西周
选官制度
魏晋 九品中正
:门第
军功授爵 :军功
战国
汉朝 察举征辟
:孝廉
特点: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历史档案
巩固:下列各项具有监察官吏
职权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刺史
③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
皇好帝了的烦歌恼
人人说做皇帝好,
其实皇帝也苦恼; 君权与相权 忠忠奸奸难辩难睡不辨好,
选官制度 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官是吏官吏难选不选好,
贪腐污腐败败治难不了治; 最地怕方地方难造反管了, 监察制度
二、君权与相权
阅读书本第二框,联系上一节内容,梳理出汉、唐、 宋、元统治者如何创新制度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秦朝? 2、汉朝? 3、唐朝? 4、宋朝?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汉初:汉承秦制,丞相实质是掌握行政实权的 总理大臣。
材料一:汉景帝时期,窦太后想封其兄王信 为侯,景帝不敢独自做主,“请得与丞相计 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 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 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高中历史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人民必修1 (1)

五、行省的设置 1.郡县制的演变 (秦汉)郡、县两级→(唐)道、_州___、县三级→(宋)路、州、县二级。 2.行省的设置 (1)创建时间:元代。 (2)主要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_行__中__书__省___(行省)。 ②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分别由中书省和__宣__政__院__管辖。
(3)与中央关系: ①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__中__央__节制。 ②中央以__监__察__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③中央采取_省__官___互__迁__等形式对行省官员加以控制。 (4)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 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君权和相权 1.帝相矛盾 (1)“相”作为帝王的政治助手,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帝王往往采取限制__相__权__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权力消长 (1)西汉: 频 繁 更 换 丞 相 , 从 身 份 低 微 的 土 人 中 破 格 选 用 人 才 ; 建 立 “ __中__朝__” 与 “外朝”。 (2)唐代: ①中央设中书省、__门__下__省__和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同于宰相,相权分散。
点拨提示:1.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并不是将推荐当作选拔人才的唯一方式, 而是将推荐与考试相结合。
2.九品中正制相比于察举制而言,不是历史的进步,九品中正制下人才的 选拔标准实质上是按血缘关系的门第族望,选拔不出真正的人才,对此整体上 应予以否定。
(3)评价: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1)创立:隋朝创立。 (2) 特 点 : 考 试 科 目 和 内 容 大 都 不 出 儒 学 经 义 的 范 围 , 特 别 是 明 清 __八__股__取__士__。 (3)评价: ①破除了_世__家___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有益于社会__重__学__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⑤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⑥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_创__造__意__识___的人。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御史大夫
监察
太尉
军事
九卿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外朝
执行机构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唐朝三省六部制
影响: (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分工明确,提 高了办事效率;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草拟、颁发诏令) (执行命令) (审核政令) (2)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 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吏、户、礼、兵、刑、工
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二人, 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 如田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惟 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 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 武帝竟说“田蚡不足与 计”。汉武帝如此重用 内朝官,用近臣,内朝 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 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 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 绶。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丞相
汉武帝执政时期的丞相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髦 田千秋 离任原因 任职时间 免职 1年2月 免职 3年8月 去世 免职 去世 3年9月 7年6月 2年4月
畏罪自杀 3年 畏罪自杀 2年10月 下狱死 2年7月 去世 下狱死 8年3月 12年2月
下狱腰斩 2年2月 (昭帝时 2年 死)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 一切大权。相权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 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 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金识源专版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人民版必修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和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和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从汉到元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影响非常深远。
那么这一时期究竟有哪些制度?他们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学习本课。
教学(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创立: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便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政体:(1)特征: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2)弊端: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3)影响:秦朝以后,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群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公”与“奴才”的关系。
史料链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论大小皆决于上”。
历朝皇帝制度是否继承了这一特点?为什么?【提示】继承了,而且日益加强。
满足统治者的私欲和权力欲,巩固“家天下”局面。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族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掌握家族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2.理解君主政治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掌握君主政治的基本原理、制度架构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分析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探讨两者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在古代社会中的利弊得失。”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话题。要求各小组整理讨论成果,准备课堂分享。
3.各小组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或反驳,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的选择题、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的短文,巩固课堂所学。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的案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家或唐朝的李氏家族,分析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君主政治的关系。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教师对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概括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的特点、关系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影响。
全国通用版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案人民版必修1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皇权具有(1)独断性。
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2.限制相权的措施(1)。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御史大(2)夫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以监察地方政治。
刺史发展:唐代设置(3)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县、郡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1)三级。
高三历史《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教案、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播放一段关于家族文化和君主政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兴趣和思考。
2.教学内容:通过观看短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3.教学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家族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如何影响和塑造了君主政治?”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4)采用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家族制度和君主政治的历史背景。
2.教学策略:
(1)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2)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适时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三历史《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掌握以下重点知识:
(1)家族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2)君主政治的形成、发展及制度特点;
(3)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以下技能:
2.学生在历史思维方法方面的运用能力:观察学生在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
3.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需求:关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家庭、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动机方面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高中历史第七分册备课笔记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教学目标:无教学重点:探讨儒家文化、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家族制度1.概念:家族制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是由同一位男性祖先的若干代子孙汇集聚居,按照一定规范,以血缘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制度是基石。
2.伦理关系:家族制度中的“五伦”多为家族亲缘关系,其余都可由亲缘关系推出。
这些“五伦”是尊卑、长幼、夫妻、父子、朋友,多为亲缘关系。
这些内容体现了儒家思想。
3.儒学与家、国的关系:儒家理论奠定了家族伦理观,传统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也都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
儒学与家、国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4.发展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家族制度的形态有三种:宗法制、门阀制、宗族制。
宗法制:___在政治上是“天子”,是天下共主;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
依次而下的诸侯、卿、大夫,也都在各自的封国、封地中集政治权力和家族权力于一身。
门阀制: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大庄园往往就是同祖子孙合族聚居的大家庭。
世家大族维系此类门阀制家族,除凭借其社会特权外,人们的血亲观念和儒家的纲常礼教也起了重要作用。
宗族制:宋代以来,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家族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
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考虑,极力宣扬传统礼教,提倡“敬宗收族”,将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姓族人纳入家族,并以祠堂、家谱、族田等手段,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
此类宗族制家族沿至近代而不衰。
5.家国同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家国同构,即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共通性,国家是家的扩展,家是国的缩影。
产生家国同构的根源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
夏、商、___既是国家政权,同时又是___姓、子姓、姬姓的大家族。
在西周宗法时代,家国同构的特征得到了典型的体现。
从历代皇帝的更替来看,多数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第3课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门阀制度是古代中国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 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 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 张贴功状。后人就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 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独尊儒术 后,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他们授徒讲学, 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种社会力量,其 子孙承家学,继续为官。久而久之,到东 汉中叶出现了世代为官的大姓豪族。
结论:儒家学说既是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产 物,又对家族制度、君主政治的长期延续, 对“家国同构”精神的不绝如缕,起了至关 重要的作用。
第4课 礼制规范
礼仪:“礼” 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后 引申为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规范,“仪”是依 据“礼”的精神而确立的一系列具体的礼节仪式。 礼乐:“礼” 的本义是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后 引申为社会政治和行为道德的规范;乐指音乐、 舞蹈、歌咏等(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人事)。 礼俗:儒家学者从伦理道德上阐释《礼记》,使 之不断普及化和世俗化,由此形成中国古代礼仪 色彩浓厚的生活习俗。宋代时,礼俗与封建伦理 道德说教相融合,起着准法律的作用。 礼制:与礼有关的一整套制度,包括礼仪制度、 道德教化、援礼入法等。
二、君主政治
演变:1.西周宗法时代的君主政治建立在分封制的 基础上,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2.秦汉以来的帝国 时代,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 治。3.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对君主 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君主政治与儒学的关系:1.儒家的伦理纲常强化了 君与臣、官与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历代皇 帝依旧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分(社会成员的政治 权利)。2.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儒家学 说为取舍标准(从最高权力的更替)。
人民版必修一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47ppt

(四)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
建立选官制 度目的:吸 纳人才充实 官僚队伍, 保证官僚队 伍的素质和 执政水平, 巩固统治
科举取士:考试成绩
隋唐
世 血卿缘世禄:西周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 魏晋 德才、门第
军功授爵:
军功
战国
汉朝 察举:德才
历史拓展:察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由皇帝确定。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岁科与特科。岁科有孝廉(孝敬父母, 清廉勤政)、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 (质朴、敦厚、逊让、有行)。「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公正无私、敢于直言)为最重 要。此外,还有「贤良文学」(德行与文才兼备)、「明 经」科(通晓经学)、「明法」科(通晓律令)。
史料链接: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 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 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还坐着,宋太祖说 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 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考试程序严格 科举制进一步发展
科举制废除
隋
唐
朝
朝
宋
明
190
朝
清
5年
唐太宗:明经科、进士科等科 武则天:开殿试,设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主要内容 科举制不断完善。
进一步形成规范的 考试制度。更加注重 考试公平。八股取士。
“摆尾摇头,便道是圣 门高第。可知道《三通》 、《四史》是何等文章, 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 …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 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 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
第3课家族制度和君主政治

• 明清时期的宗谱一般由序文、谱例、 目录、家训族规、族墓、祠堂、族 田、全族谱系世表等几部分内容构 成,有的家谱还包括祖先的画像、 诰敕、传记、墓志和著作等。 宗 谱的序文可以有多篇,而且每次续 修也可以增加序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宗祠:宗祠一般称作祠堂.是供奉祖 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南宋时的祠堂大概是以家庭而不是 以宗族名义建立的,只供奉高祖、 曾祖、祖父和父亲;而且与居室相 连,还不是单独的建筑。到了元代, 以宗族为单位建立的祠堂已经出现.
• 明初越发多起来,尤其是明世宗鼓励 民间联宗立庙,更使宗祠遍立,推广 开来。 •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其规模形制,视 家族人口和财产而定。祠堂内供奉着 全部或部分祖先的神主牌位。
• 祠堂的功能: 一是全族祭礼祖先的场所,每逢春秋祭 祀,全族聚会,沐浴斋戒,齐集祠堂, 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 二是族长向族众宣讲礼法的课堂,在祭 礼仪式开始之前,族长本人或指派专 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 难创业的历史,宣读家法族规或劝诫 训勉之辞;
唐朝时改 为中书省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
(1)背景: (2)措施: 中央
皇帝
三司 (财政) 宰相 (行政) 枢密使 (军事) 三衙 (统率禁军)
地方 派文官任地方行政官,下增通判 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禁军(屯驻京师,更戍);厢军(无战斗力)
2、儒学对中国古代君主政治的影响 (1)从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看,儒家的伦理纲常强化了君 与臣、官与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历代皇帝依 旧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份。政治与道德的合力推动 政治不断朝专制集权的方向发展,皇帝对臣民的人身 控制也呈现日益严密的趋势。 (2)从最高权力的更替看,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 家礼教,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 儒家学说为取舍标准。汉魏至南北朝,建立在道德评 价基础上的推举制是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儒家提倡 的孝、悌、廉、贤是评价的重要准则。科举制创立 后,隋唐元宋都有儒家经典的考试科目,明清科考更 是全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出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由于隋文帝杨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隋唐
三省六部制和政事堂(官制)
皇帝
中 草 书 诏 省
尚 书 省
执 行
门 下 省
审 核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凡 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形式颁布 执行。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 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简称同三品、一度改称同二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致使宰相人数 多至一二十人。
• 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相辅相成、互相配 合的,因此,宗法制度最典型的是在西周 时期,当时“家国同构”、“宗君合一” 的特点也最明显。春秋战国以来,严格意 义上的西周那种宗法制度渐趋瓦解,社会 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宗法组织、宗法关系、 宗法原则、宗法观念依旧长期存在,并成 为古代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
四是宣扬团结一致、互助互爱的精神,维护 本宗族的稳定; 五是为维系家族声誉,规定了对族众修身、 持家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六是为了保证宗族血统的纯正,规定了立后 承嗣的原则和程序; 七是规定了对族众违反族规家训、败坏纲常 伦理、损害国家和宗族利益的处罚办法。
• 宗族制度与宗法制度有交叉、重叠乃至相 同的部分。 • 这是因为人们在谈论“宗族制度”和“宗 法制度”时,往往会涉及其组织结构、成 员关系、基本原则、运作模式等,于是在 广义层面上就将两者视为同一概念了。
东汉地主豪强势力的发展
原因
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他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夺取政权的 豪强地主是东汉政权的支柱,他们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规模大,分布广; 多种经营,自给自足; 1.经济上,拥有田庄 控制大量依附农民(徒附); 2.政治上,世代为官, 拥有“家兵”。 逐渐形成门阀
特权
影响
1.不利于国家的租赋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 2.成为东汉末年分裂割据的社会基础。
宗谱: 北宋欧阳修作欧阳氏宗谱、苏询父 子作苏氏宗谱,都是严谨求实的学 术著作,在当时影响甚大,修宗谱 之风再起。到了明清,“家之有庙, 族之有谱”,宗谱已经非常普及。
• 宋以后的宗谱以宗法为“谱心”,本意 在敬宗收族。 • 所谓敬宗收族,出自《礼记》,指人们 由亲亲(把 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而尊重 自己的祖先,又由尊重祖先而敬重同宗, 由敬重同宗而达到团结族人的目的。
• 明初越发多起来,尤其是明世宗鼓 励民间联宗立庙,更使宗祠遍立, 推广开来。 • 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其规模形制, 视家族人口和财产而定。祠堂内供 奉着全部或部分祖先的神主牌位。
• 祠堂的功能: 一是全族祭礼祖先的场所,每逢春秋 祭祀,全族聚会,沐浴斋戒,齐集祠 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 二是族长向族众宣讲礼法的课堂,在 祭礼仪式开始之前,族长本人或指派 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 艰难创业的历史,宣读家法族规或劝 诫训勉之辞;
三是族众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 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续修家 谱、购臵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 重大事宜; 四是家族的法庭,族长在此裁决 有关族众的官司,并施以杖责、 罚金直至打死、沉潭等刑罚。
族田: 族田又称公田,包括祭田、义田、 学田等几种,是家族制度赖以维系 的物质基础。族田的最早设臵当推 范仲淹。朱熹在(家礼)中明确规定 了祭田制度。
(3)门阀制家族制度影响:
汉、魏、两晋、南北朝的大庄园是同祖 子孙合族聚居的大家族。世家大族凭借 社会特权、血亲观念、儒家的纲常礼教, 维系门阀制家族。
3、宋以后的宗族制家族制度
(1)出现的原因 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和私有财产的增长,家族 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儒家学者提倡“敬宗收 族”,以增强家族的约束力和凝聚力(近代) (2)两种表现形式: • 一是累世同居的大家庭组织, • 另一种是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 (3)特点: • 祠堂、家谱、族田
• 族田是家族的公田,不能买卖、 转让和馈赠,其来源或为家族集 体购买,或‘为富裕人捐赠;收 入由族人共同享有。 • 其用途: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娠济 贫困族人;三是家族办学和族中 儿童的束修、考试;四是兴建族 中公益事业。
• 明清以后,出现了族人租佃或耕种族田 的现象,标志着家族制度开始瓦解。 • 所有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都具有祠堂、 家谱和族田三要素,其作用是敬宗收族, 祠堂、家谱从精神上,族田从物质上团 结族人,形成聚族而居的家族组织,达 到敬宗收族的目的。祠堂、族谱和族田 是宋元明清封建宗族制度的主要特征。
二、君主政治
• 演变:1.西周宗法时代的君主政治建立在分封制的 基础上,集君权和父权于一身。2.秦汉以来的帝国 时代,在郡县制基础上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 治。3.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对君主 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 君主政治与儒学的关系:1.儒家的伦理纲常强化了 君与臣、官与民之间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历代皇 帝依旧保持着君与父的双重身分(社会成员的政治 权利)。2.历代皇帝多遵循宗法原则和儒家礼教,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历代的选官制度也多以儒家学 说为取舍标准(从最高权力的更替)。
宗法制度是由父系氏族社会的家长制演 变来的,在商代已经产生并有所发展, 西周到春秋时期臻于完善,战国时代逐 渐瓦解。秦汉以后,严格的宗法体系不 复存在,但深深地打上宗法烙印的家族 制度却贯穿着封建社会的始终。
古代家族制度的演变
1、春秋以前的宗法制家族制度 2、汉魏至唐的门阀制家族制度 3、宋以后的宗族制家族制度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秦---汉) 初步形成—战国;确立---秦朝;巩固---西汉 (1)特点:A.皇帝专权;B.地方听命于中央 (2)秦朝的措施: 皇帝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郡县制等
君权与相权
皇帝
丞 相
如何加强 皇权、削 弱相权?
御史大夫
太尉
监察
助理
军事
全 国 政务
3、西汉巩固: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1、春秋以前的宗法制家族制度
• 宗法制度由氏族公社制中的父系家长制 直接演变。 • 西周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 影响:周王是“天子”,是天下共主; 在家族内是最高家长,是天下“大宗”; 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互相转换。
• 《礼记· 大传》中说:“别子为宗,继别为宗, 继被为小宗,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着,五 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 也。” • 天子为天下之大宗,诸侯为一国之大宗,大夫 为继别子为宗,天子、诸侯、大夫之位皆嫡长 子继承,百世不迁。诸侯相对于天子而言为小 宗,大夫相对诸侯而言为小宗,大夫以下,亦 有大宗、小宗。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
• 就中国古代的“宗族”或“家族”而言,其实 都是指“父家长制大家庭”。如果一定要分析 两者的细微差别,就是学术界有些人习惯上将 较大规模的家族称为“宗族” 。所以,如今 仍有人习惯上将规模由小至大的社会单元依次 称为家庭、家族、宗族。 • 按照国际学术界研究“家庭史”的惯例,父母 及其亲子女组成的社会单元被称为“核心家 庭”,三代(包括祖父母、父母及孙子、孙女) 以上的家庭共同体被称为“扩大的家庭”。由 此可见,家族、宗族都属于“扩大的家庭”。
族长: 是负责管理全族事务的最高首领。族长 和宗子是不同的概念,宗子是以宗族的 大宗世嫡的血统继承而来的;而族长不 是世袭的,一般经选举产生。
• 族长的权力: • 第一,主持祭祀典礼权。这种权 力还可以派生出主持修订宗谱和 管理宗祠等权力。 • 第二,主管族田和其他族产权, 这实际上控制了宗族的经济命脉。 • 第三,教化和处罚族众权,这种 教化功能和初级裁判权是封建制 度的重要补充。 • 第四,处理纠纷、调停争端权。
第3课
家族制度与君主政治
一、家族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 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 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 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 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的法则。
一、家族制度
2、家族:
家族则由若干具有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家 庭组成。
一、家族制度
3、宗法制与家族制的关系: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一)形成与发展
1、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分封制 (1)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分区管理,“以 番屏周”。 (2)诸侯国与周王的关系:诸侯世袭,臣属周王。 (3)分封制的作用:加强了对原来殷商地区的统治,而 且扩大了势力范围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成为疆域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强国。但最后导致列国纷 争的结果。 拓展要求:井田制
• 宗族:指中国古代由血缘纽带凝聚而成的社会单 元、社会单位或社会组织。提及“宗族”,人们 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史中的“社会实体”这 一角度去看待宗族的。讨论“宗族制度”,首先 应侧重的是宗族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成员的 地位和相互关系等问题,然后也可扩展到宗族组 织之间以及宗族组织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等等。 • 宗法:原始含义是指在宗族组织中生成并为维系 宗族组织而存在的一系列法则和规矩。所谓“宗 法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凭借 血缘关系,遵循宗法原则,对宗族成员进行管辖 和处置的制度。宗法制度(包括其一系列原则) 的维持依靠了俗、礼、法三个层面的支撑。
唐朝彩绘釉陶文官俑
唐太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
(1)背景: (2)措施: 中央
族规: 又称族训、族约、宗规、宗约、家 规、家训、家礼、家范、祠规等, 是宗族内部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条款,也有“正以辅国家法制之所 不及”的作用。
• 族规的作用: 一是强调尊崇君权,履行对封建国家的 义务; 二是把尊祖、敬宗、收族的宗法原则具 体化,规定了祭祀祖先的种种礼仪、 族长的特权和宗祠、族田的管理办法 等等; 三是提倡封建伦理道德,规定不 同宗族 成员长幼尊卑的不同秩序和名分以及 符合礼教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