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

合集下载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口味的改变,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着许多瓶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以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一是观众的需求变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观众喜好多样化,对艺术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许多观众更倾向于追求新颖、刺激的艺术体验,对传统的戏曲表演形式和题材产生了疲劳感。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抓住时代脉搏,满足观众的需求。

可以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创造出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的戏曲现代戏剧作品。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二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戏曲作为传统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表演规律,但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存在冲突。

传统戏曲的演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而现代演员要应对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在这种冲突下,演员的专业水平和品质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戏曲现代戏剧的创作水平。

解决这一瓶颈的办法是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演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充分重视现代演员的生活需求。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三是缺乏原创力和创新力。

由于受到传统元素的束缚,很多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往往陷入重复、模仿的困境。

这种局面不仅限制了戏曲现代戏剧的创新发展,也无法满足观众对艺术的审美追求。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需要注重原创力和创新力的培养。

通过鼓励艺术家们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题材,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和创造力,推动戏曲现代戏剧朝着更高的艺术水平发展。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四是市场需求不足。

由于观众对戏曲现代戏剧的需求相对较低,很多剧团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着市场推广和销售的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深入了解观众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和策划精准的营销活动,提高戏曲现代戏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进而扩大市场需求。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1. 引言1.1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瓶颈的现状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瓶颈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着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的困境。

许多作品在情节、人物塑造以及表现形式上缺乏独特性,导致观众对戏剧的兴趣逐渐下降。

现代戏剧本创作者的开发与创作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问题。

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和指导,许多戏剧作者在构思和创作过程中容易陷入僵化和模式化的思维,无法在作品中体现出个人独特的风格和思想。

审查制度的限制也给现代戏剧本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许多突破性的作品往往被删减或禁演,导致创作者在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时受到了束缚。

戏剧市场需求与审美趋势的碰撞也成为了现代戏剧本创作的一个瓶颈,创作者往往难以准确把握观众的喜好和需求,导致作品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资金和资源匮乏也给现代戏剧本创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许多优秀的作品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进行精心制作和推广。

这些瓶颈导致了现代戏剧本创作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2 现代戏剧本创作的重要性现代戏剧本创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通过戏剧作品,可以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启迪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戏剧也是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表现形式,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情感,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现代戏剧本创作更是对文化创新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实践。

通过创作和表演,可以引领文化潮流,拓展艺术表现形式,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丰富当代文化生活,为时代赋予更多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

加强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研究和实践,提升戏剧作者的创作水平和能力,推动戏剧文化的繁荣兴盛,对于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字数:247】2. 正文2.1 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戏剧现代戏剧本创作中所面临的瓶颈之一就是缺乏原创性和创新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观众对戏剧作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看到具有独特性和新意义的作品。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而现代戏剧本的创作一直是戏曲艺术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戏曲形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戏曲形式的局限性。

传统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特点,传统老百姓的思想、品质和生活习惯为重要内容,但这种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快节奏。

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往往无法引起现代观众的兴趣,使得现代戏剧本的创作难以开展。

二是剧作家的创作热情不足。

目前,我国的现代戏剧本创作大多由年长的老作家完成,年轻的戏剧作者并不多见。

传统戏曲的观念和形式对年轻作家的创作意愿形成了一定的压制,使得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热情不足,进而影响了作品的质量和数量。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审美观念的变化,戏曲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现代观众更加注重戏剧作品的创新和多元化,而传统戏曲的创作形式和内容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戏曲现代戏剧本的创作面临严峻挑战。

针对以上瓶颈,下面将提出一些对策。

一是推动戏曲形式的创新。

传统戏曲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创建现代戏剧本时,可以适当地融入舞台美术、音乐、摄影等现代元素,赋予传统戏曲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提高现代观众的参与度和共鸣度。

二是培养年轻戏剧作者的创作热情。

政府和戏剧界可以通过举办创作竞赛、举办戏剧作品展演等形式来吸引更多的年轻戏剧作者参与现代戏剧本的创作。

可以开展相关的创作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年轻戏剧作者的创作技巧和创新意识,激发其创作热情。

三是增强市场运作和宣传推广力度。

戏曲市场应加强对现代戏剧本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戏曲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观众对现代戏剧的认识和接受度。

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戏曲节庆、戏曲巡回演出等形式来活跃戏曲市场,增加现代戏剧本的播出量,满足市场需求。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是当代戏曲创作的重要方向之一,它以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为基础,融入了现代的观念和创作方法,旨在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困难。

下面将对这些瓶颈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一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传统的戏曲剧本在表达方式、情节发展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特点和规律。

而现代戏剧本则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表达方式更加接地气、贴近观众。

在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会给创作带来一定的困扰。

应对这一瓶颈,我们可以通过传承与更新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创作。

在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融入现代元素,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可以通过创作新剧目,挖掘传统戏曲的内涵,赋予其以当代意义。

也可以对传统剧本进行改编,将其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加时代感和观众的共鸣。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二是现代观念的局限。

在创作现代戏剧本时,往往受到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难以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架,限制了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需要创作者有更加开放、包容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针对这一瓶颈,创作者可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接纳新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经验,吸取当代文化和艺术的营养。

也应积极参与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创作经验,拓宽思维的边界,打破现有的创作模式。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之三是市场需求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变化,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减弱。

现代戏剧本的市场需求有限,很多创作者面临着观众缺乏以及票房不佳的问题,这给戏曲现代戏剧本的创作带来了困难。

针对这一瓶颈,我们应该积极开拓和培养戏曲现代戏剧本的市场。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推广方式,增加观众对戏曲现代戏剧本的了解和认同。

可以将戏曲现代戏剧本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观众的接受度和兴趣。

振衰起敝,艰难前行—新时期戏曲概论

振衰起敝,艰难前行—新时期戏曲概论
三是通过各种会演、调演、评奖等方式,激发了 地方政府、剧团与演职人员创排新的剧目、练功习艺 的积极性。现在许多人对会演、调演、评奖等方式有 着一些非议,这主要是地方政府的官员将种种保护与 传承戏曲的方式,变成为自己争名取利的政绩工程所 致,就方式本身而言,是没有错的。即使成了某些官 员的政绩工程,也有着一些正面的作用,如给剧团创 造了排演新戏与走出去和姐妹剧种、兄弟剧团交流的 机会 ;提高了一些演员的知名度,使得剧团、剧种有 了名角效应 ;一些摹写时代风貌、表现时代美学精神 的作品得以产生。
四是 要求 戏曲进 学 校、 进 课 堂, 以 培 养 青少 年 观 众。 许 多小 学 校, 设 立了“ 戏曲兴趣 班”, 不但培
养了少年儿童对戏曲的感情,还为戏曲学校输送了热 爱戏曲的学员。在中学、大学设置“戏曲音乐”与“戏 曲鉴赏”等课程,无疑为青少年接触戏曲创造了条件。
五是大力培养戏曲人才。这项工作首先是从昆曲 开始的。在 1985 年昆曲艺术家俞振飞等就向中央领 导提出了保护昆曲的建议后,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开 始陆续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等培训班 ; 组 织昆曲老艺 术 家 进 行 教学 示范演出并对 之 录 音 录 像。近几年,文化主管部门凭借“国家艺术基金”的 经 费支 持, 举 办了几十届旨在 培 养 戏曲表 演、 作 曲、 编剧、舞美、评论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研修班,学员已 有千人之多。另外,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教育主管 部门在一 些高校 设 立了戏 剧 戏曲学 的 学位 点, 以 培 养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戏曲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现 在每年获得戏剧戏曲学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至少有 200 人。
朱恒夫
振衰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艰难前行
—新时期戏曲概论
衰萎和振兴,是新时期戏曲的主要状态。衰萎的主要原因是上个世纪末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轻视。 但是,党和政府出于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对文化建设的长远考虑,采取了系列得力的“振兴 戏曲”的措施,使戏曲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振兴的主要成绩在于新编剧目的大量问世 与民营剧团的活跃。而要想在根本上扭转戏曲的命运,必须创制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与程式性 的声腔音乐。

新世纪戏曲现代戏的成绩与不足

新世纪戏曲现代戏的成绩与不足

筋骨与温度—对戏曲现代戏的探索多年来,现代戏创作一直是戏曲新剧目创作领域争论的焦点。

一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戏一直备受政府支持;另一方面,现代戏的创作虽也涌现过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作品,但其整体艺术成就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

时至今日,关于戏曲现代戏的各种理论已层出不穷,成熟说、青春期说、尚未破题说……对戏曲现代戏的评价体系和思想价值标准,已然超越了题材和形式标准。

戏曲现代戏如何突破现有困境,仍不失为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泪仇》《穷人恨》等。

那么,为何到了我们党已经掌握了政权,社会进入了和平建设时期,还要大力倡导现代戏呢?因为党和政府认识到,新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指导思想确立之后,必然会对包括戏曲在内的上层建筑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与政治、经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关系密切的文学艺术,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戏曲不能运用传统的形式来表现现代的生活、摹写现代的人、反映现代的精神风貌,必然会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结果必然是被观众抛弃。

再说,从接受者的心理上说,大多数甚至绝大多数观众喜欢观赏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自己较近的故事,更喜欢在舞台上看到自己的身影。

为了传承、发展戏曲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党和政府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直至现在,始终不渝地鼓励现代戏的创演。

21世纪虽然只过了二十年,但创演的现代戏却有数百部之多,较有影响的剧目就有下列:京剧:《红土》《七个月零四天》《老倔头“斗酒”传奇》《宋家姐妹》《浴火黎明》《向农》《生活秀》《水上灯》《美丽人生》;沪剧:《挑山女人》《敦煌女儿》;秦腔:《大树西迁》《柳河湾的新娘》《金果梦》《家园》《花儿声声》《王贵与李香香》《血泪仇》《陕北往事》《尕布龙》《秦腔》《狗儿爷涅槃》《白鹿原》《易俗社》《项链》《西京故事》;二人台:《月照金河套》《万家灯火万家梦》《山那边》《北梁》;豫剧:《戈壁母亲》《丹水情深》《马本斋》《山城母亲》《太行小八路》《天职》《重渡沟》《焦裕禄》《村官李天成》《常香玉》《秦豫情》《风雨故园》《农家嫂子》;淮剧:《浦东人家》《半车老师》《祥林嫂》《小镇》;柳琴戏:《淌水崖》;河北梆子:《当家哥哥当家嫂》《日头日头照着我》《人民英雄纪念碑》《黎明前的星光》《子弟兵的母亲》《百合岭》《吕建江》《李保国》《耿长锁》《女人九香》;采茶戏:《憨宝组长》《有事找老杨》;赣剧:《那杆秤》;姚剧:《浪漫村庄》《童小姐的战场》;芗剧:《生命》《谷文昌》;江苏梆子:《母亲》;上党梆子:《长江支队》《太行娘亲》;评剧:《奉天·1932》《我那呼兰河》《安娥》《母亲》;婺剧:《基石》;吕剧:《突围》《英雄之铭》《百姓书记》《回家》;弋阳高腔:《方志敏》;晋剧:《上马街》《起凤街》《泥火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托起太阳的人》《守护夕阳》《红高粱》;花鼓戏:《父亲》《月亮河》;湘剧:《李贞回乡》《月亮粑粑》;茂腔:《秧歌乡的故事》《失却的银婚》《红高粱》;五音戏:《源泉》;眉户:《泾渭清风》;潮剧:《向东渠》;苏剧:《国鼎魂》;道情戏:《吕梁护工》;越剧:《林巧稚》《早春二月》《山海情深》;甬剧:《宁波大哥》《暖城》;越调:《丑娘》《孝母》;线腔:《洽川人家》;蒲剧:《山村母亲》;吉剧:《良子》;平弦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昆曲:《陶然情》《梅兰芳·当年梅郎》《眷江城》;北路梆子:《黄河管子声》;阿宫腔:《天女》,等等。

戏曲艺术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戏曲艺术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详细描述
戏曲艺术人才传承困难, 存在断层现象,同时培养 机制存在缺陷,难以吸引 和培养优秀人才。
解决方案
加强戏曲教育体系的建设 ,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培养更多优秀的戏曲人 才。
戏曲艺术创新不足与缺乏国际竞争力
总结词
创新性不足、国际影响力有限
详细描述
戏曲艺术在创新方面相对滞后,缺乏与国际接轨 的竞争力,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戏曲艺术发展瓶颈及解决措 施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戏曲艺术发展概述 • 戏曲艺术发展面临的瓶颈 • 解决戏曲艺术发展瓶颈的措施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戏曲艺术发展概述
戏曲艺术的起源与特点
戏曲艺术的起源
戏曲艺术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各种民间 表演艺术,如说唱、舞蹈、杂技等, 经过长期的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 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数字化与信息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与信息化将成为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 等将被广泛应用于戏曲演出和传承。
多元化与国际化
未来戏曲艺术将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形式进行交流和融合,提升戏 曲艺术的全球影响力。
对戏曲艺术发展瓶颈解决的进一步思考与建议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面临着许多发展瓶颈,如观众流失、演出场所不足、缺乏优秀的年轻演 员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戏曲艺术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戏曲艺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解决其发展瓶颈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当前文 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未来戏曲艺术发展的方向与趋势预测
戏曲艺术的特点
戏曲艺术具有丰富的表演手段、高度 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学思想,其特点 包括虚拟化、程式化、综合性等。

戏曲艺术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戏曲艺术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戏曲艺术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然而,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文化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在原有的传统文化因素下,戏曲艺术也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面临的问题。

本文将重点阐述戏曲艺术存在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措施。

一、戏曲艺术发展瓶颈1.观众数量下滑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年轻人对戏曲艺术的接受度越来越低,导致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小。

大量的观众流失导致戏曲艺术市场的萎缩,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2.演出内容陈旧戏曲艺术的传统剧目虽然丰富,但演出方式、演出技巧、演员表现等有些过时。

这些因素让戏曲艺术显得陈旧,呈现出一种守旧的感觉,新一代年轻观众缺少现代感,未能吸引年轻观众的兴趣。

3.优秀人才匮乏戏曲艺术需要传承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开创性的创作能力。

但由于社会因素以及现实的人才问题,戏曲艺术的优秀人才不断减少,导致传承的缺失和作品的陈旧。

二、戏曲艺术发展解决措施1.开拓观众市场应该从想方设法扩大观众群体。

我们可以通过在网上宣传和在大都市电视频道推广戏曲艺术来吸引年轻观众,特别是那些从未接触过这些保护的文化传承。

同时,戏曲艺术在中小学的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戏曲故事,宣传戏曲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戏曲的爱好,最终扩大观众市场。

2.更新演出内容戏曲艺术需要发展,需要在演出内容上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创新,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

通过探索新的角度、新的创意,对传统剧目进行现代表现,将戏曲诠释成更丰富多变的艺术形式,提高戏曲艺术的美学价值,吸引观众的兴趣。

3.培养人才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需要扎实的艺术才华和文化修养。

我们应该成立优秀的艺术和文化院校,培养出大批符合戏曲运作的人才,让他们掌握优秀的民间文艺表演技巧,有意识地进行表演和创作的提升和创新。

4.保护传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保护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戏曲艺术的相关条例,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保护艺术家的合法权益,防止恶意竞争,确保戏曲艺术的稳定发展。

浅谈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及发展建议

浅谈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及发展建议摘要:当代戏曲舞台,呈现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同时并举的生存态势。

文章指出了戏曲现代戏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分析了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戏曲现代戏的创作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关键词:戏曲现代戏创作曲创作;创作力量;审美特征;创作思路;题材发展现代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的"三并举"方针,是戏曲艺术创作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戏曲所坚持的创作原则。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戏曲艺术创作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许多戏曲剧种,在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创作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新的创造。

1.戏曲现代戏对于戏曲发展的意义笔者认为,一切戏曲皆是当代史。

关汉卿等元杂剧剧作家的创作,倾向于选择贴近市民生活与情感的戏剧题材,在唱词和道白中使用方言、俗语、谚语等具有人民语言基础的语言,《窦娥冤》、《汉宫秋》等元杂剧作品以借古讽今艺术手法,传递出作者所处历史发展阶段的时代精神、人民诉求和审美特征。

这一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题材既有洋装新戏,又有时装新戏,还有时事新戏[1]。

舞台装置以写实性布景为特征,不再是古典的空舞台或一桌两椅式的象征性舞台表现形式。

20世纪50 年代,如何利用传统戏剧形式表现当下题材,创作“现代戏”成为重要课题[2]。

2.戏曲现代戏创作现状2.1题材选择多元化本文以《中国戏剧年鉴》2010 年至2015 年戏曲剧目词条收录统计的现代戏剧目的创作为基础,以近两年观摩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剧目为补充,进行分析论述。

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现代戏曲作品是当代戏曲创作的一大特点,各地纷纷从成熟的文学作品中寻找艺术创作灵感,相继涌现出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改编的现代戏作品晋剧《红高粱》、豫剧《红高粱》和评剧《红高粱》,曹禺先生作品《雷雨》中的女主人公蘩漪也被多次搬上戏曲舞台,创排了新派评剧《蘩漪》和新编锡剧《蘩漪》,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京剧《金锁记》将张爱玲同名小说搬上舞台[3],京剧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把莎士比亚笔下的西方经典故事与京剧的唱念做打融合在一起,成都市京剧研究院创排的《落梅吟》也是改编于巴金小说《家》的现代戏作品[4]。

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的发展与创新一、传统戏曲的历史与特点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曲以其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独特的音乐和舞台美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戏曲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传统剧目和表演方式,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传统戏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传统戏曲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传统戏曲观众逐渐减少。

其次,传统戏曲的剧目和表演方式相对较为固定,缺乏新鲜感和创新性。

此外,传统戏曲面临人才断层和资源匮乏等问题。

三、传统戏曲的发展与创新探索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需求,传统戏曲必须进行发展与创新。

首先,可以结合当代社会的热点话题和现实问题,创作具有现代感的戏曲作品。

通过引入新的故事情节和创新的表演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同时,传统戏曲演员也需要接受现代表演技巧的培训,提升自己的演技水平。

其次,可以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舞台效果。

例如,利用灯光、音响和舞美技术,打造更加精彩的舞台画面,增强观众的视听体验。

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扩大传统戏曲的影响力。

同时,传统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传承和培养新的人才。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传统戏曲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资金支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戏曲演员和创作人才。

此外,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保护制度,保护传统戏曲的版权和知识产权,让传统戏曲得以良性发展。

四、中国传统戏曲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也应该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魅力。

通过加强戏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使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

同时,中国传统戏曲也可以吸收国外戏曲的优秀元素,丰富自身的艺术内涵。

五、结语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面临发展和创新的重大课题,但是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不容忽视。

通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结合现代科技革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中国传统戏曲必将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发展。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主要包括:传统观念的束缚、市场需求的限制以及创作环境的不利因素等。

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克服这些瓶颈。

传统观念的束缚是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重要瓶颈之一。

戏曲传统观念认为,戏曲必须保持传统形式和传统内容,对于现代话题和创新形式缺乏包容性。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我们需要鼓励戏曲艺术家们加强对现代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培养他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并鼓励他们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市场需求的限制也给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带来了瓶颈。

由于市场上更多的关注度和资源倾向于流行娱乐产品,戏曲现代戏剧往往面临较小的受众群体和商业投资的不足。

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可以推动政府和企业加大对戏曲现代戏剧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给戏曲艺术家,同时加强宣传推广工作,提高戏曲现代戏剧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创作环境的不利因素也制约了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发展。

戏曲现代戏剧需要完善的创作环境和良好的创作条件来落地实施,如剧团、演出场地、专业技术人才等。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可以着力提高戏曲现代戏剧的创作条件,鼓励建设专业的戏曲现代戏剧剧团和演出场地,吸引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参与戏曲现代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同时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从国际化的角度提供更多的创作机会和平台。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着多方面的瓶颈,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来克服这些瓶颈。

通过推动创作者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市场需求、改善创作环境等方面的工作,我们可以为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进一步推动戏曲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创新。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

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唐宋以来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戏曲的发展现状与传承的问题。

1.戏曲的发展现状(1)传统剧种的衰落。

目前,受到电视、电影、互联网等现代文化的冲击,传统剧种的观众逐渐减少,许多剧团停业倒闭。

(2)新生代观众的持续减少。

由于文化环境的改变,新生代观众对于戏曲这种古老的文化形式不再感兴趣,也不愿意耗费时间和金钱观看表演。

(3)缺乏行业标准。

由于行业自律不严,戏曲表演的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剧目的内容与服装道具等都不够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观众的观感和体验。

2.戏曲的传承问题(1)传统经典的保护和传承。

很多戏曲剧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目前继承传统经典的人才十分缺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2)新人才的引入。

为了使戏曲得以传承,在新生代中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培养新一代的演员和观众。

(3)弘扬文化价值。

在戏曲的传承中,要注重弘扬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增强观众的文化自信心,培育传统文化的带动力。

3.戏曲传承的相关政策和措施(1)加强经典剧目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一些重要的戏曲剧种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对传统戏曲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工作。

(2)加大对戏曲传承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年轻一代的扶持和引导,制订相关政策,推出一系列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措施。

(3)鼓励戏曲市场的发展,支持相关机构和演出团体进行创新和探索,建立行业标准,加强演出质量的监管,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

在总结中,戏曲传承是一项浩大的工作,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的支持。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中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戏剧本创作作为戏曲形式的延续和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着诸多瓶颈和挑战,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推动现代戏剧本创作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的瓶颈主要包括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题材与观众需求的对接不足、创作人员素质的不足等问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传统的戏曲形式在现代社会中显得过时,并且难以与现代生活和价值观相契合,很多传统戏曲的元素已经不再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现代戏剧本创作的题材与观众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部分传统的观众对现代戏剧本缺乏了解和兴趣,一些现代戏剧作品的题材和表现形式难以吸引传统观众,甚至难以在当代社会中产生影响。

现代戏剧本创作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创作者对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创作水平和表现力有限,导致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面对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的瓶颈,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现代戏剧本创作迈上新的台阶。

我们应当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通过对传统戏曲与现代戏剧的融合创作,使得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和价值观相适应,从而产生更多具有现代审美特点和观念的现代戏剧作品。

我们要关注现代观众的需求,提升现代戏剧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深入挖掘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创作更加紧贴社会现实和观众心理的现代戏剧作品。

加强戏曲现代戏剧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不断拓展现代戏剧的受众群体,促进现代戏剧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

提升现代戏剧创作人员的素质是关键,我们需要加强现代戏剧创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其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推动现代戏剧本创作走向更加成熟和精致的舞台。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挑战和瓶颈,但是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现代戏剧本创作迈上新的台阶。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146艺术家The artists身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一个成熟的戏曲编剧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文史知识,还要精通各戏曲剧种的表演规律,因此培养的周期较长,成本投入比较大,这时候聘请外地的创作人员仿佛成为一种“捷径”。

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让经济欠发达地区分享更多优质的人才资源,但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本土创作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反映正面典型多,反映社会问题少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回潮”,戏曲的创作题材也朝着现实主义的方向发展,和国家倡导的理念结合得比较紧密,如有关“一带一路”相关主题的创作。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革命历史、先进人物的宣传和讴歌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作品内容浮于表面,缺乏对戏曲现代戏作品现实意义的探讨,导致作品呈现出人物形象生硬、艺术水平较低的问题。

怎样从常规的创作主题中挖掘现代戏发展的新思路,提炼出更有现实意义的主旨,是当务之急。

(三)与戏曲传统审美特征融合不够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强调情绪渲染和写意,由一个中心事件引出其他的故事,这对戏曲创作者的要求就是在铺陈情节的过程中,分清故事主次,将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中心事件提取出来,让观众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要想做好戏曲现代戏剧本的创作,要充分考虑造型和表演如何更好地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相结合。

现代戏的创作要领在于表演是否能够一方面在传统风格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保留完整的美学性。

虽然一些新编的作品在不断进行尝试,如在越剧《江南好人》中融入踢踏舞和爵士舞等元素,但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四)缺乏生活情趣部分戏曲现代戏剧本虽然内容丰富,但缺乏一些生活情趣,没有充分关注人的多面性,因此对于观众来说不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戏曲剧本创作者一定要注重情趣,否则作品就像是无本之木,没有趣味的作品,会给人以味同嚼蜡之感。

需要注意的是,情趣并不意味着过度迎合观众,不是泛娱乐化,而是要拿捏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

二、新时期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策略(一)创作内容要关注大众生活不管哪种艺术形式,要想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都入到人民生活的土地上去寻找素材,还可以与高校或者文艺团体进行合作,创建戏曲创作基地,让戏曲创作更“接地气”。

新世纪京剧创作成果与缺憾

新世纪京剧创作成果与缺憾

作者: 赵锡淮
作者机构: 中国戏曲学院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80-8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新世纪 京剧创作 成果与缺憾
摘要:新世纪初十年,全国京剧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创剧目数量可观,优秀剧目脱颖而出。

同时,全国京剧院团创作态度积极,创作手段灵活丰富,创作题材有所拓宽,时代特色较为鲜明,剧目演出场次大为增加,创作影响广泛深远等。

但是,新世纪京剧创作也存在着诸多缺憾,如历史题材戏过多,现实题材戏匮乏;扛鼎大作缺失,创作界浮躁功利风气蔓延;京剧观众群被严重割裂,城市市民观众群被漠视抛弃等等。

中国现代戏剧的挑战与创新

中国现代戏剧的挑战与创新

中国现代戏剧的挑战与创新中国现代戏剧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面临着许多挑战与机遇。

在这个全球化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国戏剧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观众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戏剧所面临的挑战,并分析其中的创新之处。

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中国现代戏剧在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创作滞后和创新不足的困境。

传统剧种在演出方式和创作内容上逐渐显现出枯燥乏味的特点,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当代青年更倾向于追求新颖、多元和刺激的艺术形式,这对传统戏剧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中国现代戏剧也在不断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例如,一些剧团开始引入现代舞蹈、音乐剧等元素,增加演出的多样性和艺术性,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创作上也开始呈现出多种风格和主题,在题材上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使得现代戏剧更具时代特色。

二、观众口味的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观众的口味也日益多样化。

中国现代戏剧需要适应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中国现代戏剧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对观众需求的多方面满足。

以话剧为例,剧作家和导演们开始深入研究观众的心理和喜好,创作出具有现实意义和观赏性的作品。

同时,剧团们也加大对舞台技术的应用和改进,提高了演出效果和观赏性。

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更愿意选择观看中国现代戏剧。

三、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国现代戏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传统元素在现代戏剧中的应用不仅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也给作品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在剧目创作上,中国现代戏剧开始借鉴传统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与演出技巧,在内容上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传统特色的戏剧作品。

在舞美设计上,也开始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舞美效果。

这种融合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观众的关注。

结语中国现代戏剧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中寻找机遇。

创新涵盖了戏剧创作、观众满足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等方面。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承载着人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追求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在当今社会,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却面临着诸多瓶颈,这些瓶颈不仅制约了中国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发展,也影响了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创作水平。

有必要深入分析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该领域的繁荣和发展。

一、瓶颈分析1. 缺乏创新意识对于许多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者来说,他们过于追求传统和经典,缺乏对当代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理解,导致作品内容单一、形式陈旧,难以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

缺乏创新意识成为了困扰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一大瓶颈。

2. 缺乏有活力的创作者团队在现代社会,一部优秀的戏曲现代戏剧本往往需要一支有活力、富有创造力的创作者团队来共同完成。

由于许多剧作的创作团队缺乏一定的水平和能力,在创作的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导致了作品质量的下降和创作水平的不断下滑。

3. 缺乏市场化运营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相比,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在市场化运营方面相对滞后。

在当今经济社会中,艺术作品的成功不仅仅依靠于创作者的才华和作品的质量,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宣传和推广,以及有效的营销模式。

目前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中缺乏市场化运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了优秀的作品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推广。

4. 文化认同感不足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国际文化的渗透以及国人对当代文化的崇尚,许多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者的文化认同感不足。

他们往往不自觉地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这不仅影响了作品的内在文化特色,也使得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流失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创作价值。

二、对策建议对于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者来说,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积极关注当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化发展,善于发现和把握时代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将这些问题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感。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1. 引言1.1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及对策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但在实际创作中却面临着诸多瓶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这些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常常缺乏新意和创新,重复的题材和故事线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难以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在传统戏曲中注入现代元素,让作品更具时代感,是值得思考的议题。

市场需求与传统审美之间存在冲突,制作团队和资源匮乏也是制约该领域发展的障碍。

文化认同与现代戏剧融合困难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这些难题,我们需要加强创新意识和探索,不断挖掘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培养跨界人才和建立合作机制,让不同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创作,融合各种元素。

要引导市场需求与传统审美共融,寻找到平衡点,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将逐渐被打破,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

2. 正文2.1 缺乏新意和创新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面临的一个瓶颈是缺乏新意和创新。

传统戏曲在剧情、人物以及表演形式上都有着固定的模式和规范,这导致一些现代戏剧作品缺乏新颖性和创新性。

过于依赖传统元素的复制和模仿,使得现代戏剧本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为了克服这一瓶颈,创作者们可以尝试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和突破。

可以通过融入当代社会现实题材,反映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性。

同时也可以尝试结合不同艺术形式和风格,创造出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审美体验。

不断汲取新的灵感和思想,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拓展戏剧创作的边界,才能在现代戏剧创作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加强创新意识和探索,对于缓解现代戏剧本创作的瓶颈是至关重要的。

2.2 难以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难以融合传统和现代元素是戏曲现代戏剧本创作中的一个明显瓶颈。

传统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现代戏剧则更注重现实生活和当代社会问题的表现,两者在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戏曲艺术的深度表达与研究缺陷

戏曲艺术的深度表达与研究缺陷

《中国艺术报》2018年6月4日刊登了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的《樊粹庭、陈素真联手打造豫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的文章。

此文作为学术研究规范,无论出于对戏曲艺术的挚爱和兴趣、文艺评论的职责、还是文化传播的需要,我认为通篇结构存在着结论主观臆断、概念过于随意、艺术用语错误和与历史真实不符的问题。

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了15年前自己潜心学习研究戏曲的初衷,当时明显感到的就是作戏曲理论研究的缺少表演艺术知识,表演艺术家又缺乏理论素养,上升不到理性高度,“两张皮”的问题十分突出。

从国学大师王国维研究戏曲开始就从不观剧,戏曲研究仍然停留在文学意义上,因此说这种学术现象也是由来已久。

其研究缺陷就是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无法彰显和得到发扬,本文重点与各位专家和读者探讨这个问题。

该文章一开始表述的观点我认为既不严谨,也并不准确。

文中这样写道:“我们不妨这样认为:豫剧选择了樊粹庭,樊粹庭发现了艺术天才陈素真,樊、陈的密切合作打造了豫剧史上的‘黄金时期’,实现了土梆戏向现代豫剧的历史性跨越”。

这是全文的核心观点,第一个问题,当时的豫剧,也就是河南梆子仅比清末民国初期进步了一些,比河南区域的梆子戏早些时候甩掉了“讴音”,还远没有脱离土梆戏的雏形,而音乐规制上“叽叽咕咕”的听觉效果比怀梆、宛梆也好不到哪里去,还不如曲剧和越调受追捧,当时民间就还有“一京二曲三越调,河南梆子胡热闹”的谚语。

1936年陈素真在开封录制的十面唱片就是最好的例证,建国后的文艺体制推进才是真正形成现代豫剧实现土梆子戏转型的内在原因。

第二个问题,“打造了豫剧史上的‘黄金时期’”,这是建国后现代人的认识评论观点,不代表历史时期真实的文化生存状况。

基于当时剧场观众的数量,传播范围的局限,艺术水平的限制,特别是板式结构在音乐体制框架下的程式方式,沿袭个体单一的演出无法让河南梆子粗放型的艺术形态有很大的改观。

第三个问题,陈素真根本无法和樊粹庭先生相提并论。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憾

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憾

作者: 胡非玄
作者机构: 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69-7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新时期 豫剧 现代戏 创作
摘要:从文学角度看,新时期豫剧现代戏创作既有成就又有缺憾。

所谓“成就”在于这些剧作的文学品味得到了提升:题材选取和主题提炼更加多样化,塑造了一大批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所谓“缺憾”在于,由于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过近,剧作存在一定的模式化情况,很多剧本在戏剧冲突的构设上不够自然。

因此说,豫剧现代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简单搭乘政治快车的弊病,但仍然同政治靠拢过近,豫剧现代戏的健康、长远发展存在着隐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名声的起灭 ,也如光的起灭一样 ,起的时候 ,从近到远 ,灭的时候 ,远处倒还留着余光 。梅兰芳的游 日 ,游美 ,其实已不是光的发扬 ,而是光在中国的收敛 。他竟没有想到从玻璃罩里跳出 ,所以这样的搬出 去 ,还是这样的搬回来 。①
这里涉及梅兰芳以及由他所代表的京剧艺术的诸多问题 ,其中个别论断或许不无偏颇 ,但 无法否认 ,鲁迅击中了以京剧为代表的近现代戏曲的要害 ———不是由古典走向现代 ,而是疏离 现代品格 ,迷恋古典趣味 (鲁迅所批评的“士大夫”审美取向不只是远俗近雅) ;剧本创作以突出 “角儿”的表演技艺为目标 ,挤压文学 ,削弱剧目的思想蕴涵 ,文学品位严重滑落 。域外也有人 指出 ,梅兰芳的表演确已臻炉火纯青之境 ,然而其代表剧目“文学平平”,而且“离中国人民的现 实生活太远”。可惜这些击中要害的批评一直未引起梨园的重视 。正因为如此 ,近现代戏曲文 学不只是在世界文坛上无足轻重 ,在我国近现代文坛上 ,其地位也已边缘化 。近现代戏曲的代 表不再是为舞台铸塑灵魂的剧作家 ,而是“一招鲜 ,吃遍天”的“角儿”。代表我国近现代戏剧文 学最高成就的自然也不是本土的戏曲 ,而是舶来的话剧 。
近现代戏曲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没有地位 ,固然与突出表演技艺 、挤压文学的审美取向有 关 ,也与近现代梨园缺乏走向世界的自觉意识有关 。正如鲁迅所指出的 ,梅兰芳等京剧表演艺 术家坚持按“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去提高戏曲的艺术品位 ,他们生活在追赶世界潮流的现代 ,而 且将戏曲带到了域外 ,接触了不少追求现代品格的域外艺术大师 ,但他们却拒绝吸纳来自域外 的现代艺术精神 ———没有想到要从“玻璃罩”里跳出来 ,戏曲是“这样的搬出去 ,还是这样的搬 回来”。这与西方的戏剧特别是西方现代戏剧形成鲜明对照 。从古希腊开始 ,西方戏剧就一直 保持一种开放的姿态 ,剧作家力图使自己的剧作既立足本土 ,又面向世界 ,因此 ,他们特别注意 选择那些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生活现象 ,寻找共同的“世界话语”,揭示具有普遍意 义的题旨 。索福克勒斯 、莎士比亚 、莫里哀 、大仲马 、易卜生 、萨特 、贝克特 、达里奥·福的名作从 题材选择到题旨揭示 、从叙述方式到话语选择无不透露出开放的世界眼光 。也正是因为如此 这些名作才具有超越时空的穿透力 ,被许多国家搬上舞台 ,产生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我国近代 梨园十分重视戏曲的民族性 ,这是应予以充分肯定的 。正因为戏曲是独树一帜的 ,它才有不可 替代的价值 。与人相仿佛并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强调世界性并不意味着取消民族性 。但 毋庸讳言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 ,我们实际上是用民族性取代世界性 ,以为只要具有了民族 性就一定有了世界性 ,民族性在一部分人那里变成了一成不变的东西 ,甚至成了拒绝世界性和 现代性的盾牌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追赶世界潮流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实现现 代化 。现代性和世界性因而成为新时期诗歌 、小说 、电影 、话剧力图确立的品格 。追求现代性 和世界性的当代诗歌 、小说 、电影和话剧并未因此而失去民族性 。然而 ,新时期的戏曲作家中 , 真正自觉地去寻找世界性话语 ,注意揭示世界上普遍关心的题旨的人还不多 ,新时期戏曲文学 的目光常常局限于本乡本土 ,有的甚至局限于本剧种或本剧团 ,各守疆界 、回归乡土成为戏曲 界相当强劲的创作思潮 ,放眼世界 、超越本土的冲动似乎尚未勃发 ,能引起世界剧坛 、文坛关注 的戏曲作品如同凤毛麟角 。剧坛上的传世之作无不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目光限于一隅不可 能创造出传之久远的真正的传世之作 。改革开放的中国已意气风发地走向世界 ,在诸多领域 作出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贡献 ,当代中国人民自己的戏剧 ———现代戏曲一定能够走向 世界 ,对世界剧坛和文坛发生重大影响 。
65
审美取向提出尖锐批评 :
梅兰芳不是生 ,是旦 ,不是皇家的供奉 ,是俗人的宠儿 ,这就使士大夫敢于下手了 。士大夫是常要夺 取民间的东西的 ,将竹枝词改成文言 ,将“小家碧玉”作为姨太太 ,但一沾着他们的手 ,这东西也就跟着他 们灭亡 。他们将他从俗众中提出 ,罩上玻璃罩 ,做起紫檀架子来 。教他用多数人听不懂的话 ,缓缓的《天 女散花》,扭扭的《黛玉葬花》,先前是他做戏的 ,这时却成了戏为他而做 ,凡有新编的剧本 ,都只为了梅兰 芳 ,而且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梅兰芳 。雅是雅了 ,但多数人看不懂 ,不要看 ,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 。
新时期戏曲文学创作的成就与缺失
郑传寅
内容提要 近现代戏曲突出表演技艺 ,疏离现代品格 ,文学巨匠与戏曲疏离 ,戏曲的文学品位滑 落 ,文坛地位边缘化 。近 20 年的戏曲创作致力于提升文学品位 ,在思想意蕴的开掘 、戏剧情境的 构筑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诗性品格的保持等层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出现了一批思深力厚 、 耸人观听的佳作 。但新时期戏曲文学仍然存在缺失 :部分作者仍热衷于搭乘政治快车 ,简单配合 现实 ;用民族性取代世界性 ,缺乏走向世界的自觉意识 ;剿袭导致少数作品雷同 ,趋同导致对作家 艺术个性的遮蔽 ;部分作品出语粗疏 ,诗性品格丧失 。
50 年代 ,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得到空前的重视 ,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上世纪后期就已启 其端绪的反映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创作和历史剧创作不久再次提上工作日程 ,并被推上“并举” 的重要位置 ,表明梨园内外的有识之士力图对挤压文学的倾向进行适度反拨 ,提高戏曲剧目的 原创性 。但由于政治话语的强力牵引 ,戏曲创作很快走上了简单配合现实 ———“写中心 ,唱中 心”的道路 ,戏曲被当作政治宣传的简单工具 ,政治价值乃至新闻价值取代了文学价值 ,不少新 创作的剧目和辛亥革命后不久便已步入衰微期的“时装新戏”一样带有明显的概念化色彩 ,其 速朽性自不可免 。只有陈仁鉴等少数剧作家能克服简单配合现实的“幼稚病”,尊重戏曲文学 的独立性 ,创作了一批能经受时间淘洗的优秀剧目 。“文革”期间 ,极“左”思潮对戏曲文学创作 的戕害远甚于小说和诗歌领域 ,当时独霸艺坛的 8 个“样板戏”(其中有 7 个是戏曲剧目) 在戏 曲改革方面 ———特别是在赋予音乐和舞台表演以现代品格方面 ,虽然也取得了不容抹煞的成 就 ,其中有些剧目 ———譬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等 ,有些段落颇为精 彩 ,文学性很强 ,但从总体上看 “, 样板戏”所奉行的政治强暴艺术的“三突出”原则 ,不只是断送 了刚刚露头的现代戏 ,同时也给整个文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实践证明 ,没有文学巨匠的加 入 ,没有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提升文学品位只能是一句空话 。
新时期的戏曲文学未能完全走出这一误区 ,仍然有部分剧目 ———其中包括获得文华剧作 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少数作品 ,热衷于用直奔主题的剧情 、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图解某些现行 政策 ,演绎现成的观念 。尽管这些政策 、观念并不错 ,有的还可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但由于这类
66
剧作“应时”的政治热情压倒了娱情悦性的审美兴趣 ,未能很好地将有价值的政治社会生活内 容充分地转化为审美对象 ,缺少对生活底蕴的深度开掘和真切体验 ,因而缺乏艺术震撼力 。这 些作品的“亮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力”获得的 。
1999 年第 1 期 第 36 卷
(总 191 期)
文学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o. 1 , 1999 General No. 191
Vol. 36
追求思想蕴涵的深刻性与丰富性是新时期戏曲文学的一个突出特点。
2 自近代的“时装新戏”开始 ,现代戏创作就开创了追随时代步伐 ,伸张社会正义的 优良传统 ,但同时也存在着搭乘政治快车 ,简单配合现实的“幼稚病”。因此 ,现代戏 的“浅薄”之弊常为人所诟病 ,有相当一部分现代戏剧目思想浅陋 ,蕴涵瘠薄 ,情感虚假 。
新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为戏作灵感 ,拓宽审视社会生活的视野奠定了基础 ,越来越多的戏曲作 家克服了简单配合现实的“幼稚病”,同时又继承追赶时代 、弘扬崇高的优良传统 ,使自己的创 作与疏离时代 、放逐理想 、消解政治热情的不良倾向判然有别 ,有相当多的作品克服了概念化 的弊端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思想意蕴深刻而丰富 ,观察生活的视野比以前要开阔得多 。80 年 代初 ,出现了《徐九经升官记》等耸人观听的新编古装戏 ,80 年代中后期佳作迭出 ,既有《曹操 与杨修》这类思深力厚的新编历史剧 ,也有《鸭子丑小传》《、皮九辣子》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 现代戏剧目 。进入 90 年代 ,新编古装戏 、表现现代生活的现代戏创作获得大面积丰收 ,出现了 《铁血女真》《、金龙与蜉蝣》《、山歌情》《、一夜皇妃》《、山杠爷》《、榨油坊风情》《、三醉酒》《、变 脸》《、丑嫂》《、石角凹》(其中有些剧目创作于 80 年代后期 ,于 90 年代获奖并产生广泛影响) 等 一批新作 。这些作品既精心描画复杂生动的社会政治图景 ,同时也展示人生际遇 、情感纠葛等 个人生活图景 ,有些剧目还通过摄取民族风情来增强作品的蕴涵 。《原野情仇》《、死水微澜》、 《琵琶记》《、金钗记》等则选取文学名著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以凸现剧目的文学性 。这些立意高 远 ,内蕴厚重的佳作 ,主题集中明确 ,但又绝非三言两语所能道明 ,其蕴涵的多义性能触发观众 的多向性思考 ;这些剧目既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指向 ,又不是简单地配合现实 ,热衷于“应时”,而 是力图透过表层的生活现象 ,探求其底蕴 ,让观众领会更深远的旨趣 。譬如 ,聚焦改革开放的 几部优秀剧作均对这场历史性巨变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但没有哪一部剧作去图解改革开放的 具体政策 ,也没有哪一部剧作对改革开放的功绩作浮泛的歌颂 《, 鸭子丑小传》《、皮九辣子》、 《榨油坊风情》《、山杠爷》《、三醉酒》《、丑嫂》和《石角凹》等都能独辟蹊径 ,从不同侧面描写人们 在这场历史巨变中的灵魂撞击 、感情纠葛 、观念变化和人性升华 ,不只是表现了这场伟大变革 的艰难历程和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而且将笔触伸进各色人等的心灵深处 ,揭示了这场巨变无 与伦比的深刻性 。又譬如 ,描写少数民族历史 、涉及民族关系的新编历史剧《铁血女真》,不是 简单地图解现行的民族政策 ,而是站在今天的高度 ,俯视辽金易代的历史变迁 ,既热情赞美了 为民族崛起而舍生忘死 、忍辱负重的崇高精神和百折不回的顽强毅力 ,同时也鞭挞了以强凌 弱 、以大欺小的民族压迫行径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人性的美好与卑劣 、心灵的崇高与褊狭 和民族命运的生死搏击紧紧地交织在一起 ;既肯定了民族团结 ,但其意蕴又并非“民族团结”四 字所能尽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