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上)
第八章、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单项选择( 年司法考试题) 单项选择(2005年司法考试题) 年司法考试题
甲乙均为俄罗斯公民。甲定居在中国, 甲乙均为俄罗斯公民。甲定居在中国,乙定居在韩 双方在汉城订立了一借贷合同, 国,双方在汉城订立了一借贷合同,其中约定有关该合 同争议有中国法院排他管辖,英国法律为合同准据法。 同争议有中国法院排他管辖,英国法律为合同准据法。 后双方因执行该合同发生争议而诉至我国法院。 后双方因执行该合同发生争议而诉至我国法院。关于该 合同争议诉讼时效所应适用的法律, 合同争议诉讼时效所应适用的法律,下列哪一个选项是 正确的 A 当事人双方都是俄罗斯公民,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 当事人双方都是俄罗斯公民, 应适用俄罗斯法律 B 当事人在汉城订立合同,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应适 当事人在汉城订立合同, 用韩国法律 C 当事人选择英国法为合同准据法,该合同争议的诉讼 当事人选择英国法为合同准据法, 时效应适用英国法律 D 当事人选择由我国法院管辖,该合同争议的诉讼时效 当事人选择由我国法院管辖, 应适用我国法律
例外: 例外:1980年《罗马公 年 约》规定在当事人没有 选择法律时, 选择法律时,适用不动 产所在地法
法律适用Biblioteka 不动产所在地法第四节 我国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 理论与实践
我国对国际合同法律适用的立法
我国法律对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
不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特殊合同
我国《合同法》 条第2款 我国《合同法》第126条第 款 条第 规定: 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 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 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 自然资源合同, 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 国法律。 国法律。
• • •
•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涉外合同的法律适⽤⼀、意思⾃治原则(⼀)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第145条第1款:涉外合同的当事⼈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41条:当事⼈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的法律。
(⼆)意思⾃治原则的例外《合同法》第126条第2款: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然资源合同,适⽤中华⼈民共和国法律。
2007年⼈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若⼲问题的规定》第8条:(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3)中外合作勘探、开发⾃然资源合同;(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股份转让合同;(5)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承包经营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合同;(6)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购买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的合同;(7)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认购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的合同;(8)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购买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资产的合同;(9)中华⼈民共和国法律、⾏政法规规定应适⽤中华⼈民共和国法律的其他合同。
⼆、最密切联系原则《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41条:当事⼈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的法律。
当事⼈没有选择的,适⽤履⾏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当事⼈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007年⼈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若⼲问题的规定》第5条:当事⼈未选择合同争议应适⽤的法律的,适⽤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民法院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应适⽤的法律时,应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及某⼀⽅当事⼈履⾏的义务最能体现合同的本质特性等因素,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
《国际私法》第九章 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合同与涉外合同的概念(Definition)
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或消灭某种民事 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涉外合同,通常是指合同关系的主体、客 体以及发生合同关系的法律事实诸因素中 至少有一项具有涉外因素。
二、合同的法律冲突 (Conflict of Contract Laws) (一)概念的冲突(Conflicts of Definitions )
Article 55
Where a contract has been validly concluded but does not expressly or implicitly fix or make provision for determining the price, the parties are considered, in the absence of any indication to the contrary, to have impliedly made reference to the price generally charged 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for such goods sold under comparable circumstances in the trade concerned.
1. 大陆法国家(Civil Law Countries)
(1) 法国 《法国民法典》第1101条: 契约是一人或数人对另一人或数人负担给 付、作为或不作为之债的协议。
(2) 德国 《德国民法典》第305条第3款 :
合同当事人双方可以在遵守第2款所称要件 的情况下,预先就特定种类的法律行为达 成适用特定的一般交易条款的协议。
涉外合同约定适用法律

涉外合同约定适用法律由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尚待加强,出现过一些出资“购买”的技术无法自由使用、未能对国内技术发展起到应有作用的情况。
本文从国内委托方的利益出发,阐述涉外委托技术开发合同中的不侵权承诺、技术权利的分配、专利申请和保护等涉及知识产权事项的约定策略,包括约定的思路和实现该思路的表述,以期对此类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有所参考。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技术合作愈加紧密,在充足的经费支持下,为了加快某项技术的研究进程,国内的科研机构会选择委托国外的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开发。
此时需要通过签订委托技术开发合同,明确开发工作的范围、研发进度、费用支付等,确保委托方能够获取作为研发成果的技术。
但技术开发不同产品采购,技术的获取往往不是最终目的,委托方还需要考虑后续技术的使用、进一步开发、相关法律权利的取得和保护等。
而长期以来,由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起步较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尚待加强,出现过一些出资“购买”的技术无法自由使用、未能对国内技术发展起到应有作用的情况。
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需要在委托开发合同中设置有利国内委托方的知识产权条款,使得委托方在支付高昂的开发费用之后,既能够实现技术的更新换代,又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技术的自由使用和实施。
另一方面,作为国外的研究开发方,为了保持自己在本领域的技术竞争优势,会在合同中对交付给委托方的技术进行种种的权利限制。
双方博弈之下,委托方要实现自己的合同目的,就需要根据项目需求制订从高案到低案的谈判策略,在合同谈判中做到心中有底、进退有度,并将谈判成果采用适当的合同条款固定到合同中,避免合同约定的语焉不详和歧义性解释。
本文正是基该种考量,从国内委托方的利益出发,阐述涉外委托技术开发合同中的不侵权承诺、技术权利的分配、专利申请和保护等涉及知识产权事项的约定策略,包括约定的思路和实现该思路的表述,以期对此类合同的谈判和签订有所参考。
涉外法律关系适用法(解读版)

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合理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确定。
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第三条(选择准据法)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
(相关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3条、第4条)○第四条(法律规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有强制性规定的,直接适用该强制性规定。
(相关法条:《民通意见》第19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6条)○第五条(公共秩序保留)外国法律的适用将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公共利益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六条(区际法律冲突与准据法的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外国法律,该国不同区域实施不同法律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区域的法律。
(相关法条:《民通意见》第192条。
注意:因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6条不一致,《民通意见》第192条现已失效); h' C$ r- b! y% i○第七条(诉讼时效的法律适用)诉讼时效,适用相关涉外民事关系应当适用的法律。
(相关法条:《民通意见》第195条)% X4 J% W4 _5 D- f% \; E9 P☆第八条(识别)涉外民事关系的定性,适用法院地法律。
○第九条(禁止反致)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用法。
(相关法条:《民通意见》第178条第2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条)☆第十条(外国法的查明)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外国法律,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或者行政机关查明。
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应当提供该国法律。
《民法通则》涉外部分

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第一百四十二条一般规定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依照本章的规定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第一百四十三条涉外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定居国外的,他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适用定居国法律。
第一百四十四条不动产所有权的法律适用
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第一百四十六条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当事人双方国籍相同或者在同一国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适用当事人本国法律或者住所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认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发生的行为是侵权行为的,不作为侵权行为处理。
第一百四十七条涉外婚姻关系的法律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四十八条涉外扶养关系的法律适用
扶养适用与被扶养人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第一百四十九条涉外继承关系的法律适用
遗产的法定继承,动产适用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法律,不动产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
第一百五十条公共秩序保留
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及限制

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及限制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的准据法应由合同当事人双方自由协商加以选择的一项原则。
所谓合同准据法就是指一个同时与几个国家的法律有关的合同,当其发生纠纷时,选择某个国家的法律作为解决合同纠纷的法律,这个被选择适用的用以确定涉外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实体法,就是合同的准据法。
意思自治原则已成为确定合同准据法的普遍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是根据资产阶级“契约自由”的理论提出来的,首先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法国学者杜摩兰。
他主张在契约中应适用当事人意欲适用的法律(习惯)。
1804年《法国民法典》就承认个人有自由约定的权利,但不得违反有关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法律。
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更将其提到首要地位,该法第25条规定:“因合同而发生的债,双方当事人有共同国籍者,适用他们的本国法。
否则,适用缔约地法。
但在任何情况下,如当事人另有意思表示,依从当事人的选择。
”然而,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范围包括哪些?有哪些限制性规定呢?对此,笔者略陈己见。
一、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中的适用范围意思自治原则的合理性在于,它能体现个人的真实意思,符合“自愿”和“契约自由”的原则,也符合商人的追逐贸易自由的要求;既有利于当事人预知自己行为的后果,使合同关系更具确立性和稳定性;也有利于争议双方的纠纷迅速得到解决。
因此,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合同之债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
该原则在涉外合同中适用范围有:第一,合同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
所谓的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就是指当事人在什么时候选择法律的问题,它是一个时间的概念。
关于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一般认为,既可以在订立合同的当时,也可以在订立合同之后。
目前,多数国家允许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重新选择一个法律而改变原来的选择。
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之后选择法律的时间有:一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选择合同准据法,包括合同订立后争议发生前,以及合同争议发生后;二是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后,对订立时所选择的法律,通过协议将其变更。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涉外合同的相关规定)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涉外合同的相关规定)简述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第四百六十四条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本编规定。
法律主观:涉外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是: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的,按照当事人的约定适用;当事人没有约定的,可以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合同纠纷是适用民事诉讼法的。
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
法律分析: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判决书应当写明判决结果和作出该判决的理由。
我国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有法律分析: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如下:当事人协议原则;适用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原则。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中国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如下:意思自治原则。
涉外劳动纠纷的法律适用4、两类特殊合同的法律适用:(1)涉外消费者合同:消费者合同,适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法律;消费者选择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或者经营者在消费者经常居所地没有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的,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
5、法律客观:《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2、适用商品、服务提供地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三条劳动合同,适用劳动者工作地法律;难以确定劳动者工作地的,适用用人单位主营业地法律。
劳务派遣,可以适用劳务派出地法律。
涉外合同纠纷法律适用是怎样的当事人选择法律时需要“明示”。
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司法解释全文

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司法解释全⽂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司法解释全⽂《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若⼲问题的解释(⼀)》已于2012年12⽉10⽇由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2013年1⽉7⽇起施⾏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若⼲问题的解释(⼀)(2012年12⽉10⽇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3次会议通过)法释〔2012〕24号《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若⼲问题的解释(⼀)》已于2012年12⽉10⽇由最⾼⼈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2013年1⽉7⽇起施⾏。
最⾼⼈民法院2012年12⽉28⽇为正确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的规定,对⼈民法院适⽤该法的有关问题解释如下:第⼀条民事关系具有下列情形之⼀的,⼈民法院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当事⼈⼀⽅或双⽅是外国公民、外国法⼈或者其他组织、⽆国籍⼈;(⼆)当事⼈⼀⽅或双⽅的经常居所地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外;(三)标的物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外;(四)产⽣、变更或者消灭民事关系的法律事实发⽣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外;(五)可以认定为涉外民事关系的其他情形。
第⼆条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实施以前发⽣的涉外民事关系,⼈民法院应当根据该涉外民事关系发⽣时的有关法律规定确定应当适⽤的法律;当时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参照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的规定确定。
第三条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与其他法律对同⼀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规定不⼀致的,适⽤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的规定,但《中华⼈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民共和国民⽤航空法》等商事领域法律的特别规定以及知识产权领域法律的特别规定除外。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对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没有规定⽽其他法律有规定的,适⽤其他法律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法[经]发[1987]27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法[经]发[1987]27号](https://img.taocdn.com/s3/m/66c1996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9b.png)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正文:----------------------------------------------------------------------------------------------------------------------------------------------------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的通知(1987年10月19日法(经)发<1987>27号)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现将《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发给你们,请在涉外经济审判工作中贯彻执行。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和意见,望及时报告我院。
附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1987年10月19日)一、关于涉外经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问题(一)涉外经济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是我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包括货物买卖合同、合资经营企业合同、合作经营企业合同、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信贷合同、租赁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工程承包合同、成套设备供应合同、加工承揽合同、劳务合同、补偿贸易合同、科技咨询或设计合同、担保合同、保险合同、仓储保管合同、委托代理合同等。
但国际海上运输合同、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国际铁路运输合同以及国际复式联运合同除外。
(二)涉外经济合同法也可以适用于港澳地区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同内地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订立的上述经济合同,以及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港澳地区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与港澳地区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在中国境内订立或者履行的上述经济合同。
(三)在中国境内成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以及它们同我国其他企业、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不应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而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涉外合同能否约定适用外国法律

涉外合同能否约定适用外国法律篇一: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概述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往往分属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而合同的订立和履行过程可能会涉及更多的国家.由于合同当事人所属国家的法律及合同所涉及的国家的法律往往有所不同,就产生了法律适用的问题,即是适用我国法律还是适用外国法律,国际条约或者国际惯例.与国内合同完全适用我国《合同法》和有关民事法律不同的是,涉外合同由于具有涉外因素,会涉及到国外法律的适用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涉外合同不受我国《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民事法律的调整.《合同法》作为统一调整合同关系的基本法律,同样适用于涉外合同.不过,涉外合同并不像国内合同那样当然地用《合同法》和我国其他有关民事法律,其适用是根据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或者按照有关规定而确定的.一般情况下,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作法,涉外合同适用什么法律由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选择.如果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适用我国法律,则应当适用《合同法》等.反之,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我国法律的,除了我国法律另有规定外,就应适用国外法律.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适用国际条约,包括国际公约和其他国际条约在内.涉外合同适用国际条约规定的前提条件主要是:一是涉外当事人选择适用这些条约;二是这些条约必须是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三是条约同我国的《合同法》和其他民事法律有不同的规定;四是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迄今为止,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涉外合同有关的国际公约主要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等.需要指出的是,在涉外合同中,我国与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签订有关双边或者多边涉外合同协议的,还要遵循这些协议的规定.至于国际惯例的适用,一般是在涉外合同当事人选择适用中国法律,或者依据最密切联系的原则适用中国法律,而中国法律没有相应规定时,同时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也没有规定情况下,才适用有关国际惯例.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条规定,适用国际惯例的,不得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这些国际惯例如果违背我国社会公共利益,则不能适用.涉外合同争议的法律适用涉外当事人双方因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产生争议时,就需要适用有关法律来解决争议.从广义上讲,处理涉外合同的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包括程序法和实体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处理涉外合同纠纷的程序应当适用受理纠纷案件国家的法律;认定事实,判明当事人合同权利和义务,违约责任等实体方面应当分别情况适用受理案件的国家法律,外国法律,国际公约或者国际惯例.由于程序方面只能适用受理案件的国家的法律,所以,通常所说涉外合同争议的法律适用仅指处理该争议的实体方面的法律适用.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司法解释,处理涉外合同争议时,应分别下列情况确定适用的法律:1.当事人选择法律的适用当事人自行选择适用的法律是”意思自治”原则或者合同自由原则的体现,也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项原则.其基本含义为合同当事人可以根据合同的性质,内容等在合同中规定法律适用的条款,以这种法律作为处理合同争议的法律依据.合同当事人可以在订立合同时,在合同中约定处理争议所适用的国家法律;在合同中未规定适用法律的,也可以在发生合同争议时选择适用的法律;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或者发生争议后,对于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未作选择的,我国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受理案件后,应当允许当事人在审理以前作出选择.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可以是中国法律,也可以是港澳台地区的法律,外国法律,还可以是国际条约.当事人对于合同所适用的法律已有选择的,我国有关机构在处理该项合同纠纷时,应以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为依据.但是,当事人选择适用处理涉外合同的法律,必须符合下列两个基本条件:当事人选择不得违背我国法律对某些合同适用法律的特别规定.当事人的选择必须是经双方协商一致和明示的.也就是说,我国不允许当事人一方选择法律和以默示方式选择法律.当事人选择的外国法律不得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当事人选择的外国法律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的,则不予适用,而应当适用我国的相应法律.2.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法律的,处理涉外合同争议时应当适用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是客观标志原则的一种体现,其基本含义为当事人未选择适用的法律时,由受理案件的机构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作为解释合同,处理合同争议的法律依据.当事人未选择适用的法律时,对下列涉外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按照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所适用的法律,在通常情况下是: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一般情况下,应适用合同订立时出卖人营业所所在地的国家法律.但是,如果合同是在买受人营业所所在地谈判订立的,或者合同主要是依买受人确定的条件并应买受人发出的招标订立的,或者合同明确规定出卖人须在买受人营业所所在地履行交货义务的,则适用合同订立时买受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银行贷款或者担保合同,适用贷款银行或者担保所在地的的法律.保险合同,适用保险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承揽合同,适用承揽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技术转让合同,适用受让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工程承包合同,适用工程所在地的法律.科技咨询或者设计合同,适用委托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劳务合同,适用劳务实施地的的法律.成套设备供应合同,适用设备安装运转地的法律.代理合同,适用代理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不动产租赁,买卖或者抵押合同,适用不动产所在地的法律.动产租赁合同,适用出租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仓储合同,保管合同,适用保管人营业所所在地的法律.需要指出的是,在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时,一般情况下应根据上述规定确定适用的法律,但是,合同明显地与另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有更密切的关系,人民法院应以另一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作为处理合同争议的依据.3.中国法律的强制适用对有关外国投资,资源开发的涉外合同,国际上一般适用合同履行地所在的国家法律,即东道国法律.我国法律对此也作了同样的特别规定,即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自然资源合同,必须适用中国法律,而不得适用国外的法律;这类合同的当事人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该合同条款无效.也就是说,对上述三种涉外合同,不允许当事人选择适用国外的法律,而只能适用我国有关法律.另外,在确定适用的国家法律时,还应当遵守下列要求:以营业所确定适用法律的,如果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所时,应以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营业所为准.当事人没有营业所的,以其住所或者居所为准,即适用其住所或者居所所在地的法律.总之,实践中,应根据上述规定区分具体情况,确定处理某项合同争议时所适用的法律篇二:从涉外合同纠纷看涉外合同中争议解决”及法律适用”条款崔璐(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100000)摘要:我国法律对于涉外合同的定义并无直接规定。
试论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问题

试论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问题摘要:迄今为止,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对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问题均无明确的规定。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问题,对国际上这方面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也缺乏足够的重视。
本文拟在比较分析各国相关立法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对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适用一、涉外经济合同的特征涉外经济合同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其他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
为实现特定的经济贸易目的,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关系而签订的协议。
这类经济合同主要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但其中货物买卖合同,还要适用对我国生效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涉外经济合同的主要特征有:1、它是中外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协议:2、它涉及两国的经济交往,关系两国的利益,并常常受国家之间政治关系的影响:3、由于合同主体的国籍不同,涉及到适用的法律问题:4、要受国家间条约及当事人所在国承认的国际公约的支配,并需遵守国际惯例。
二、内国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一)内国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直接适用的法理依据部分学者认为,这些强制性法律的直接适用效力来自其本身的“公法”属性。
“公法”,是强行法,具有高于任意法(对比私法)的效力。
由此,在本国领域内,内国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可以排除根据内国冲突规则选择的内国“私法”或外国“私法”,而优先适用于涉外经济合同关系。
然而,应当看到,这些管制立法的适用与传统的合同法律(指“私法”)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同属于涉外经济合同法律适用制度的整体,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半公法半私法”性质的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而言,这两种法律适用方法更是互为融合。
难以截然分立。
显然,简单地援用公法适用理论难以圆满解决这些管制立法的法律适用问题。
另外,一些学者主张,内国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等强制性法律的适用可纳入传统国际私法积极性公共秩序保留制度的范畴。
解读《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

解读《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纷案件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规定》陈纪忠最高人民法院一、起草背景及过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各国主要采用国内立法的方式加以规定。
我国针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在立法上的规定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四十五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条(“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百六十九条(“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合同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第一百八十八条(“民用航空运输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合同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也对相关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作了同样的规定。
我国首次规定涉外经济合同法律适用的法律是1985年3月2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
1987年3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公布了《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对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作了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处理涉外经济合同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1999年3月15日颁布并于1999年10月1日施行。
根据该法的规定,自施行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同时被废止,而《解答》也不再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条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的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五条的规定基本相同,但该条规定条文简略,缺少可操作性。
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doc

2018年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2018年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所谓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是指劳动合同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要素之一,具有涉外因素的劳动合同纠纷。
按劳动合同履行地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劳动合同的履行地在中国境内,但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为外国企业或外国自然人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另一种情况是,劳动合同的履行地在中国境外,但用人单位或劳动者为中国企业或中国自然人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
本文拟就上述两种情况下的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涉外劳动合同纠纷的司法现状1,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现行法律规定极不完善。
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跨国投资的增加,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以及中国人到国外工作已经是越来越多。
据上海市媒体报道,自2004年初至2005年4月底,上海工会系统法律机构共为8100余名外商投资企业的员工提供了法律服务,其中代理仲裁、诉讼及非诉讼调解劳动争议案件331起,处理来信298件,法律咨询6200余人次。
从进入仲裁、诉讼等司法程序的纠纷来看,涉外劳动合同纠纷中通常涉及问题的焦点是应当适用哪一个国家的法律来调整,以及在解决此类纠纷时,中国的劳动法对这些劳动者是否适用,在处理此类纠纷时是否只能适用中国的《劳动法》等。
目前,无论是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是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往往犹豫不定,究其原因是因为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有效的调整涉外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
2,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案件审级偏低,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最高院劳动争议的解释)第八条“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的规定,人民法院一般认为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是劳动争议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作第一审。
但是,根据2002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最高院涉外民商事管辖的规定)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一般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或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据此,笔者认为,涉外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是涉外民事案件,依该规定应由开发区人民法院或中级人民法院作第一审。
涉外委托设计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

析 结 果 却 是格 格 不入 、 不成 一 体 的 。 因为 。 据 最 密 切 联 系原 根
则 ,法 官处 理 法 律选 择 问 题 的逻 辑 顺 序是 在 对 法 律 关 系进 行 识 别 之后 , 这 个 法 律关 系 分 解 为多 个 方 面 。接 着 , 官 需 要 将 法 权 衡各 个 方 面对 法 律 选择 问题 的 影 响 .这 种 影 响表 现 为 联 系
的 疏密 , 系 越 密切 , 响越 大 。 法 官要 从 中选 出影 响 最 大 的 联 影
一
力 以及 当事 人 之 间 的权 利 和 义 务 。正 确 的做 法 应 该是 对 一 个 合 同适 用 一 个 准 据 法 , 样可 以保证 法 律 适用 的统 一性 , 免 这 避 第 二次 的法 律 冲 突 。这 种所 谓 的第 二 次法 律 冲 突是 相 对第 一
( g lrl i si ) 1 a ea o h ,它 的 各 个 要 素 就 被 称 为 法 律 问 题 ( g l e tn p 1a e
毪 关键 l
i 邙
妥 议进售
D 9 F7
务裁论 意思电淹 |
谒A | t
囊 橡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涉 外 委 托 设 计 合 同概 述
找 到 合 同 的准 据 法 的 。 ( ) 代 涉 外合 同法律 适 用的 几 大原 则 符 合分 割 论 。 三 现 第一, 当事人 意思 自 原则 。这一 原则在 统一论 与分割 论中 治 都是作 为首要 的原则 . 不能 看 出统 一论 和分割论 的分歧所 在 。
同 涉及 知识 产权 的归 属 与保 护 , 体 地 说 , 能 涉 及 专 利 权 、 具 可 商标 权 和 著 作权 。所 以 必须 考 虑 到相 关 国 家 国 内法 及其 缔 结
涉外合同纠纷怎么选择适用法律

涉外合同纠纷怎么选择适⽤法律在现实⽣活中因合同产⽣的纠纷是⾮常多的,⽽进⾏贸易往来时,产⽣的合同纠纷也是⾮常多的,这类纠纷是属于涉外合同纠纷,要选择合同的法律才能解决,那么涉外合同纠纷如何选择适⽤法律?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涉外合同纠纷怎么选择适⽤法律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适⽤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没有选择的,适⽤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七条【⽆名合同及涉外合同的法律适⽤】本法或者其他法律没有明⽂规定的合同,适⽤本编通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适⽤本编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合同的规定。
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然资源合同,适⽤中华⼈民共和国法律。
对合同当事⼈选择适⽤法律的限制1、明⽰选择适⽤的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3条规定,当事⼈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的法律。
最⾼⼈民法院关于适⽤《中华⼈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若⼲问题的解释(⼀)第8条规定,当事⼈在⼀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协议选择或者变更选择适⽤的法律的,⼈民法院应予准许。
各⽅当事⼈援引相同国家的法律且未提出法律适⽤异议的,⼈民法院可以认定当事⼈已经就涉外民事关系适⽤的法律做出了选择。
2、选择范围的限制《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9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适⽤的外国法律,不包括该国的法律适⽤法。
因此,涉外合同的当事⼈在选择合同的准据法时,不能选择外国的法律适⽤法。
这是为了防⽌当事⼈通过制造特殊的连接点,进⾏反致和转致从⽽达到规避我国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3、适⽤法律的顺序要求(1)如果国际条约与国内民事法规规定不⼀致的,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以外,国际条约的规定优先适⽤。
(2)我国未签订相关国际条约的,当事⼈⾸先须找到明确规定当事⼈可以选择涉外合同纠纷适⽤的法律,其次根据前述法律的规定⾏使意思⾃治就涉外合同纠纷的准据法作出选择。
合同协议的涉外法律适用问题

合同协议的涉外法律适用问题在国际贸易和跨国合作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涉外合同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当合同双方具有不同国籍或跨越多个国家辖区时,如何确定适用的法律成为解决合同纠纷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涉外合同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旨在为相关合同当事人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一、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在涉及涉外合同协议的法律适用问题上,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际私法以解决私法关系中涉外元素的法律问题为核心,其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国别原则、最有关联原则和自动适用原则。
国别原则是指法院应根据与案件有关的国家法律解决争议,并以该国的法律为准据法。
最有关联原则则是以认定与合同相关事项最有紧密连接的国家为适用法律的依据。
自动适用原则是指涉外合同在没有选择法律适用的情况下,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和合同中的约定,自动采用具有最有关联性的法律。
二、合同条款的选择合同当事人在签订涉外合同时,可以通过明确选择适用法律的条款来规避法律适用问题。
根据国际上的主流做法,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以下三种方式确定适用的法律:自相关国家法律、国际公约以及国际习惯法。
自相关国家法律即以当事人共同选择的国家法律为准据法。
这种方式相对灵活,当事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在合同中明确适用的国家法律。
国际公约是指由多个国家签订的关于涉外民商事关系的协定,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承认与执行外国裁决公约》等。
当合同双方选择适用国际公约时,该公约即成为适用的法律依据。
国际习惯法则是指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遵守的法律原则和规则,当合同双方选择适用国际习惯法时,该习惯法将成为适用的法律依据。
三、合同标的和签订地的法律在缺乏明确选择适用法律的情况下,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合同标的物、履行地和签订地等多种因素来确定适用的法律。
合同标的物是指合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所涉及的事项,其法律适用应以与合同标的物最有紧密连接的国家法律为准。
履行地是指合同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和权利的地点,其法律适用应以履行地国家的法律为准。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主张二:意思自治是相对的、有限制的,当事 人必须选择与合同有实际联络的法律。
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一章第105条规定,有 关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可以任意选择另一国、 州的法律,但这些国家(guójiā)或州的法律必须与 合同有“合理的联络〞。
莫里斯〔Morris〕批判Vita 案?
第二十六页,共六十六页。
2、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不违犯强迫性规那么。 强迫性规那么〔mandatory rules〕是指当事人
不能通过协议减损的法律规那么。 目前(mùqián)的各国立法和国际公约根本上都成认
强迫性规那么的优越地位和优先适用性。 1987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
第二十七页,共六十六页。
第十三页,共六十六页。
整体论 V. 分割论—关于(guānyú)合同准据法适用
范围的两种不同理论
整体论认为,一项合同无论从经济还是从法律 观点看,都应是一个整体,因此其形式、履行 、效力、解释、解除都应该只由一种法律支配 。
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来讲,他们也不可能期望 将一合同分割为假设干方面,分别受制于不同 的法律,在理论(lǐlùn)中也是困难的。
两份判决书
美国总统轮船(lúnchuán)公司与菲达电器厂、菲 利公司、长城公司无单放货纠纷再审案
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穗中法 民三初字第297号民事判决书
第二页,共六十六页。
案例 分析 (àn lì)
深圳某外商投资企业总经理甲国公民A和其秘 书乙国公民B签订了一项赠与合同,合同规定 A赠送B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钻石戒指一只。 但条件是B必须和A共同在该外资企业工作十 年,并且在10年内B不得与别人结婚,否那么 (nà me)A可收回赠送的钻石戒指。双方明示选择 甲国法作为该赠与合同的准据法,依甲国法该 赠与合同有效。三年后B与别人结婚,A欲讨 回钻石戒指不成,诉至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上)内容摘要: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是指解决合同的订立和效力等问题所适用的法律。
包括当事人的缔约能力、合同的方式、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同订立的时间、地点以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合同条款的解释、合同履行与不履行的后果等整个过程的法律适用问题,这也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对合同争议的解释。
论文的研究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的。
整篇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简要说明问题提出的原因,是伴随《合同法》的颁布,原来的司法解释是否应赋予新的含义,对此,许多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分析不是很深刻。
笔者认为,不能以《合同法》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没有改变就认为原解释应继续适用,应该考虑到十几年来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的变化而赋予法律以新的含义。
笔者还感觉到,随着我国加入WTO速度的加快,在涉外合同领域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而这方面正是我国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给予重视,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也正是笔者作此研究的主要原因。
论文在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合同法律适用的两组对立的理论,第一组是统一论和分割论的对立,第二组是客观论和主观论的对立。
前者反映了合同法律适用中对合同整体性和复杂性的不同认识;后者则反映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国家干预经济的矛盾。
当今社会合同的分割论是主流,而客观论和主观论则需要有机的结合适用。
在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合同法律适用的四个原则,包括客观标志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特征履行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
通过对各项原则的起源、应用及社会评价,说明各原则的现实意义,并为分析我国在合同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理论依据。
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从我国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理论和实务效果的分析,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我国当事人利益,找出我国在新形势下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笔者的研究不脱离理论,但更注重对法律的理解,因为法律实务工作者不同于法学评论之处在于,对现有法律的理解比批评法律缺点更重要,不希望把对法律的批评写入法律条文之中,法律本来就是正义和利益的调合产物。
在理论部分,笔者通过分析认为,我国以及许多大陆法系国家虽然在理论上接受了最密切联系原则,实际处理都是以特征履行原则确定合同的法律适用的。
最密切联系原则更适合于英美普通法系国家。
针对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论文中主要作了以下分析:我国暂时还不宜加入1985年海牙公约。
原因在于:1985年海牙公约在当事人未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时,以卖方地法为首选,对于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很不利的;因为我国要大量进口国外设备等,这样做会减少我国法律的适用机会,对我国国家和当事人的利益可能不利;比较1980年罗马公约,说明国际社会也不完全赞同海牙公约的规定,而我国以特征履行方法确定最密切联系地法律有利于保护我国当事人的利益,应继续适用。
合同是否成立应适用合同成立的准据法来确定,并且法院地的强行法律规定不得违反。
原因在于:第一,依照《合同法》规定,涉外合同的争议应适用涉外合同本应适用的法律解决,涉外合同成立也可能发生争议,应以合同本应适用的法律解决该争议;第二,许多学者的著作也同意这种观点,依据来自国外学者的理论,即合同成立与否,应以假设合同已经成立时依据合同准据法确定;第三,因为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于合同的法律,那么合同成立本来就应该满足合同准据法的要件;第四,缔约地法的观点有缺点,因现代社会缔约地具有偶然性,并且异地签约时合同的缔结地难于确定。
第五,至于合同的有效性,即使成立的合同也不能违反我国强制性法律的规定,这是各国的通例。
而对于在双方履行中对合同成立的评价,必要时,应适用分割理论确定合同成立适用的法律,因为双方的履行本来就是对合同成立的认同,不能以争议发生后,利用否定合同成立来否定合同的效力。
我国应承认当事人默示的法律选择。
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一,从历史上看,杜摩兰在提出意思自治原则时,就认为法院应推定当事人的默示意向;第二,商人并非法律专家,其同意某种法律选择可能因种种原因未能明确表示,不能因此否定当事人的选择;第三,国际社会普遍接受默示的法律选择,第四,批评者认为默示的法律选择有时可能是法官替当事人作出的,其目的是适用法院地法。
其实,这种批评不能阻止外国法官这种作法;但不承认默示的法律选择,也可能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如果能确定当事人默示选择中国法律,我国法院也可以多一个确立本国法适用于合同的机会。
管辖权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法院审判中,一旦管辖权确定,合同适用的法律最多的就是法院地法,还不必说程序法和冲突规范的强制适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合同管辖权的选择比选择适用于合同的法律更为重要。
发生争议时,当事人最重要的是通过起诉确定对自己有利的法院;甚至没有诉因时,也可采用“被动宣示”,请求法院判决自己没有责任。
我国没有这种规定,应考虑增加而允许当事人起诉。
另外,为尽量避免争夺管辖权和方便执行,应支持当事人对仲裁的选择。
为公平解决因争夺管辖权引起的争议,各国还是会发生适用外国法的情形,我国也是如此。
但在实质意义上,适用外国法难于保证适用的准确性,因为法官受本国法律教育,适用外国法缺少权威性。
当事人选择适用某国法律评价其间的争议,最好选择该国的法院或涉外仲裁机关。
实际上,电子商务的发展会给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带来许多新问题,但研究所限,没能加以分析,只有待日后再做了。
综上所述,笔者主要对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有关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应用、合同的成立、当事人的默示法律选择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法律实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解决方法是否能够成立,有待于专家的进一步论证,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AbstractApplication of law to international contract refers to the laws that solve the problems occur in the signing and performing of the contract. It involves all the issues related to application of law, including capacity to sign contracts of the parties, the way to sign contract, the validity of a contract, the time and address of signing contract and the parties?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explanation of contract, consequence of break a contract. Such a definition is in keeping with the explanation made by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of contractual disput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research work is carried out inside the mentioned scope.The article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n Chapter One the author gives the reason for the arising of the issue, that is, following the Law of Contract, people hold different opinions on whether new implications should be imposed upon the former judicial explanation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former judicial explanations should not be applied any longer, even though the basic rules on application of law to international contract weren?t modified in the Law of contract and peop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social and economical changes abroad and at home so as to impose new implications upon laws. Besides, I feel that, if China joins WTO, more issues will occur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ontract where more research work will be needed. This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for my choice of research field.In Chapter Two the author expounds two groups of conflicting theories on application of law to contract. The first groups include Uniform Theory and Picking and Choosing Theory; the second group includes Objective Theory and Subjective Theory. The first group reflects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grity and complexity of contract in application of law to contract. The second group reflec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utonomy of Will of the parties and interference with economy by the state. At present, Picking and choosing Theory occupies the leading position while Objective Theory and Subjective Theory work as complementary tools for analyzing.In Chapter Three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four principles on application of law to contract, including Objective Theory, Theory of Autonomy of Will,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performance, Theory of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ir origins and applica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on them, I point out thei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so as to establis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nalyzing those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a on application of laws to contract.Chapter Four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effect analysis of the existent problems,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measures which should be taken in the new situation so as to safeguard the state interest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hinese party?s benefits.The author?s research is founded upon basic theories while laying stres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laws because, for one who is engaged in legal practice, to understand the existent law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 criticize them. Any way, a law is a thing that medicates justice and benefit.In the theory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y have accepted the Theory of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China and many other nations which belong to the Continual Legal Family use the Theory of Characteristic Performance in practice to dertimine how to apply laws to a contract. In fact, Theory of Mos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is more suitable for nations of the English-American Law Family.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application of law to international contract as followed:For the time being, China is not fit for joining Hague Pact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