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部分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部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
二、简答题
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
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
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
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2)
1.简述“三礼”的主要内容。
《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世合称为“三礼” 、、。
《周礼》主要内容为周王室的管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
《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礼记》是对《仪礼》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秦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 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尹志平、李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河北、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甘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 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四、分析题
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宋徽宗以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官道职。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简答题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
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 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寥寥几笔,却能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论述题1.简要论述《桃花扇》的主要内容。
《桃花扇》以复社(东林党后身)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从而也就写出了明王朝最后的崩溃。
《桃花扇》表现了危难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图景,抒发了巨大的历史变化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深深的感概。
全剧弥漫着悲凉与幻灭之感。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创作,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
四、分析题1.请分析《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春江花月夜第3 页共5 页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张若虚的《春江花
月夜》是诗歌名篇,全诗从月生写到月落,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时空的跳跃空灵飞动,展现出一派鲜丽华美而又澄澈透明的景观,全诗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形成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
自此以后,这些富有青春旋律的诗篇就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唐诗的鲜明特色之一。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乃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4)
简答题
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西周法律是夏商的继承和发展,总的来说是以礼为法的。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主张“正名” ,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
张“父子相隐” ,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 ,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 ,用礼来指导立法。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
(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
(2)主张“法治”须维护民族利益。
(3)主张“法治”须体现尊君分权的原则。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
四、分析题
1.简要分析孟子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
(1)主张人性善,“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
(2)主张仁政就是对人们“省刑罚,薄税敛。
” (3)主张民贵君轻。
(4)“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 。
仁政最早是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有利争取民心的政治方略,即指仁慈的统治措施。
第5 页共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