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分类汇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文综19.K1[2011·北京卷]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
A .1946、1949
B .1952、1956
C .1966、1976
D .1978、1982
课标文综19.K1[2011·北京卷]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新中国成立后所有制变化的掌握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始经济恢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到1952年底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从而出现了表格中“开始年”的情况;又通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了表格中“结束年”的情况。
课标文综18.K1[2011·广东卷] 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可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
A .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中国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D .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课标文综18.K1[2011·广东卷] A 【解析】 本题利用图片材料考查“大跃进”运动带来的浮夸现
象。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图片的有效信息:1958。
按照这一时间限制,排除B、C、D三项。
由此做出判断,该图片反映了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所带来的浮夸现象的盛行。
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学。
科。
网Z。
X。
X。
K]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
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
第(1)问紧扣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
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政策有直接联系。
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
解答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
一方面联系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远的影响。
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11.K1、K2[2011·江苏卷]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课标文综11.K1、K2[2011·江苏卷] A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变化资料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三农”问题,巧妙地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三幅图片的内容。
第一张是农业改造时期,第二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第三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其沿革体现了土地由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课标文综33.K1[2011·课标全国卷] 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 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课标文综33.K1[2011·课标全国卷] 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调整的情况。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B、C两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
文综17.K1[2011·全国卷] 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文综17.K1[2011·全国卷] A 【解析】本题是一道图表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读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才能正确作答。
从图中可知,我国工业总产值在1960—1965年间1960年最高,到1962年降到最低,而后逐渐增长但始终没有超过1960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工业总产值高是因为“大跃进”运动;1960年开始在农村工作中纠“左”,并确立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所以工业总产值迅速下降;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发展。
所以,出现图中变化的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选择A项。
课标文综29.J1、K1[2011·山东卷]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
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据《张文襄公全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
影响。
学。
科。
网Z。
X。
X。
K]
材料二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
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课标文综29.J1、K1[2011·山东卷] 【答案】 (1)减少了办厂的阻力;便于对铁厂的管理和监督;使铁厂的管理和经营带有封建性,影响铁厂的发展。
(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解析】解答第(1)问,首先研读材料一,然后联系所学,在洋务运动的背景下综合分析作答。
汉阳靠近省城——便于管理和监督;“局务皆可与闻”——减少了办厂的阻力;督、抚、司、道属封建势力的代表——铁厂管理、经营的封建性,影响铁厂发展。
第(2)问考查武汉钢铁厂建设的历史背景,注意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1955年10月、1958年9月,联系所学确定两大答题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一五计划实施。
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课标文综39.C3、F1、G1、J2、K1、K2、M1、M2、M3[2011·广东卷] 【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本问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计划经济为切入点,考查近现代中国经济受国内、国际诸多因素制约不断调整政策的曲折发展历程,把近现代中国经济置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认识。
涉及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等历史知识。
第(1)问紧扣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研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
从国际方面看,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的肯定,第三段材料,“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昭示自由放任政策的严重缺陷,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这一政策有直接联系。
从国内方面看,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列强的威胁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对国民政府来说内忧外患,要摆脱经济困境,中共面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军事“围剿”,也要加强经济建设。
解答第(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间限制。
一方面联系当时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作答;另一方面要联系当时中国国内所面临的严峻局势作答。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要注意辩证地、历史地分析,既看到积极的、现实的影响,也看到消极的、长远的影响。
第(3)问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归纳即可。
第(4)问属于开放性题目,立足于前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升华,言之有理即可。
课标文综11.K1、K2[2011·江苏卷]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B.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土地的规模
课标文综11.K1、K2[2011·江苏卷] A 【解析】本题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土地变化资料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三农”问题,巧妙地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要把握三幅图片的内容。
第一张是农业改造时期,第二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第三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其沿革体现了土地由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课标文综34.K2[2011·课标全国卷]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课标文综34.K2[2011·课标全国卷] C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题干中规定来看,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调动企业发展效益。
再结合所学知识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因此选择C项。
A、B、D三项的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
课标文综13.K2[2011·山东卷] 下图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课标文综13.K2[2011·山东卷] 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新时期经济所有制方面的新变化——个体经济等所有制出现和发展,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样化发展。
由图片中的“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判断其属于个体经济,由题干中的时间,判断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只有C项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沿海港口城市开放都始于1984年,A、B、D三项均晚于1980年,不合题意,可排除。
学,科,
课标文综19.K2[2011·四川卷] 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课标文综19.K2[2011·四川卷] A 【解析】本题立足于中共建党90周年热点问题,考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和实施。
本题解题关键是依据图片提供的信息,特别关注时间;再联系所学不难得出A项正确。
课标文综20.K2[2011·浙江卷]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课标文综20.K2[2011·浙江卷] D 【解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视察时所说。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两项。
B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
课标文综20.K3[2011·福建卷] 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Z|xx|k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课标文综20.K3[2011·福建卷]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较快增长是在1984年以后,与此相对应的重大事件是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设立经济特区从1980年就已经开始,A项错误;开发上海浦东地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分别是在1990年和2001年,C、D两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