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资料
微生物学资料整理.

微⽣物学资料整理.五号楷体加粗部分,你们懂得!⼀名词解释1.微⽣物:指所有形体微⼩、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简单或⽆细胞结构,⼀般⽤⾁眼⽆法直接观察,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了解其形态或结构的低等⽣物。
2.微⽣物学:是研究微⽣物在⼀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理⽣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物的⽣态、进化、分类,及其与⼈类、动物、植物、⾃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等⽣命活动规律的⼀门学科3.磷壁酸:磷壁酸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化学成分,包括⽢油型与核糖醇型两类。
每⼀类⼜根据其分布位置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它们以磷酸⼆酯键连接在NAM的第六位C原⼦上。
4.细菌荚膜:是细菌⽣长到⼀定阶段时在细胞表⾯形成的⼀层松散透明、粘度⼤、粘液或胶质状的物质。
5.肽聚糖单体:由双糖单位、四肽尾和肽桥三部分组成。
6.鞭⽑:是指着⽣在运动微⽣物表⾯的1-数根细长、波纹或⽑发状的丝状结构。
7.菌⽑:细菌表⾯着⽣的许多⽐鞭⽑短、细且直的丝状结构。
其主要功能:利于细胞附着于物体表⾯。
8.伴孢晶体:主要存在于苏云⾦杆菌中,是⼀种菱形的多肽晶体。
9.芽孢:指某些细菌在⽣长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由于其发⽣在细胞的内部,为了与放线菌、霉菌的分⽣孢⼦相区别,也称其为内⽣孢⼦。
10.细菌菌落:是指细菌通过繁殖,在固体培养基表⾯或内部形成的⾁眼可见的具有⼀定形态的⼦细菌群体。
11.⽴客⽒次体:⼀类形体微⼩、杆状或球杆状,G-,⼤多数营寄⽣⽣活的原核微⽣物。
主要寄⽣在动物体内,但也可寄⽣在植物体内12.霉菌:是丝状真菌的总称,在营养物表⾯可形成绒⽑状、蜘蛛⽹状或絮状体的⼩型真菌。
分类学上⾪属于藻状菌纲、⼦囊菌纲和半知菌类。
13.酵母菌:是⼀类单细胞、卵圆形,球形或柠檬状的真菌。
但也有的酵母细胞分裂后不分开,相互连接形成丝状,称假丝酵母。
14.病毒:是超显微的、⾮细胞结构的、只含有⼀种核酸、仅在活体细胞中寄⽣,在细胞外以⼤分⼦状态存在的⼀类微⽣物。
微生物复习总结资料

微生物复习资料总结一.名词解释1. 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菌落: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集团。
3.发酵:厌氧微生物的一种产能方式,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放出少量能量和产生各种不同的中间产物。
4.转化:受体菌在环境中直接吸收供体菌的部分DNA片段,并整和到自身的DNA组合中,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5.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的一种培养基。
6.生长因子:指微生物生长所必须且需求量很小,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以满足机体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7.化能自养:利用无机物氧化放出的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为唯一碳源或主要碳源的营养类型。
8.BOD:五日生化需氧量。
9.烈性噬菌体:引起寄主细胞迅速裂解的噬菌体10. 将含有微生物的纯种或材料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11.一些属的细菌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细胞内部即形成一种圆形或椭圆形的特化的休眠体。
12. L型细菌:严格地说,专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的菌株。
13.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到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4.同步生长:这种通过同步培养而使细胞群体处于分裂步调一致的状态,就称同步生长。
15.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称为无菌技术。
2.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粒子对敏感菌宿主细胞的侵染和裂解,而在菌苔上形成具有一定大小、形状、边缘的透明圈,称为噬菌斑。
3.溶源性: 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由于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与宿主细胞 DNA 同步复制,因此,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这称为溶源性。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知识点绪论一.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是一种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泛、增值迅速、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百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二.微生物的分类1.非细胞型微生物: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多数由一种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
2.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仅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膜和核仁等结构,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胞结构,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内有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行有丝分裂。
三.正常菌群和条件治病菌人体的表面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鼻、咽部、肠道等)中都存在大量种类不同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都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
但其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故被称为条件致病性微生物。
第十章细菌学概论一.细菌的大小和形态1.细菌的测量单位:通常以微米(μm)为测量单位2.细菌的基本形态:1)球菌: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分为弧菌和螺菌二.细菌的细胞结构(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基本结构是维持细菌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结构,是各种细菌细胞共同具有的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及细胞质内的内容物等。
1.细胞壁的主要功能:赋形、保护、纳泄、抗原作用。
2.胞质颗粒:细菌细胞内的一些颗粒状内含物,多为细菌贮存的营养物质,也有的属于细菌的代谢产物。
(二)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某些细菌细胞在一定情况下才有的结构称为特殊结构。
包括荚膜、芽胞、鞭毛、菌毛。
1.荚膜的主要功能:抗吞噬作用、黏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杀伤作用、抗原性。
2.芽胞:休眠结构。
3.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四种——单鞭毛、双鞭毛、丛鞭毛、周鞭毛。
4.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性菌毛与细菌的遗传物质有关。
微生物最全资料整理

第1章绪论1.1 微生物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微生物术语的提出:1878年法国外科医生西帝劳特最先提出的。
主要特征: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代谢旺盛、代谢途径多;生长繁殖迅速;易发生变异。
定义:指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简单或无细胞结构,一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必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了解其形态或结构的低等生物。
微生物比表面积大也是一个重要特征微生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例称比表面积。
1.2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二界(1753年林奈)动物和植物界三界(1860年海克尔)动物、植物和原生生物界四界(1957年卡普兰德)动物、植物、原生生物和原核生物界五界(1969年魏塔克)动物、植物、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六界(1977年我国学者)动物、植物、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和病毒界三域(1978年伍兹)古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界1978年,美国Woese C.R.等对大量微生物和其他生物进行16S和18SrRNA的寡核苷酸,并比较其同源性,提出三域学说(Three Domains Theory)。
真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细菌化石,直径:10nm1.3 微生物学及其分定义:是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活动、遗传变异等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学、免疫学等内容。
1.4 微生物学发展史推测阶段:早期的酿酒、酿醋和酱油等都是不自觉地运用着微生物。
古罗马医生(16世纪)认为疾病是由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引起的,但当时未受到重视;我国明末医生吴又可(1641年)认为疾病可能由看不见的“戾气”引起的,传播途径为口和鼻。
微生物发现:荷兰商人安东尼列文虎克利用自制的单式显微镜(50-300倍)首次观察到了细菌和原生动物(微动体),绘出了第一张微生物图片,发表了第一篇微生物学术论文。
168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1.4 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学创建-奠基期:法国巴斯德和德国柯赫19世纪中期将微生物学从形态描述推向了生理学研究阶段,他们揭示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的实验技术,开辟了医学与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复习整理材料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是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7.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8.核区: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9.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10.荚膜:是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1.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具有运动功能。
12.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3.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微生物复习资料

微⽣物复习资料绪论三⼤公害:废⽔,废⽓,固体废物微⽣物是⾁眼看不见的、必须在电⼦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物的统称微⽣物的分类:域、界、门、纲、⽬、科、属、种微⽣物的命名:⼆名法。
由⼀个属名⼀个种名组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物界、真核⽣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原核微⽣物:原核微⽣物没有核膜,核质裸露(拟核),没有细胞器,只有泡沫结构体系;也不进⾏有丝分裂。
原核微⽣物包括古菌,细菌,蓝细菌,放线菌,⽴克次⽒体,⽀原体,⾐原体和螺旋体。
真核微⽣物:核内有核仁和染⾊质;有⾼度分化的细胞器;能进⾏有丝分裂。
真核微⽣物包括除蓝细菌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伞菌,原⽣动物,微型后⽣动物微⽣物的特点:1.个体极⼩2.分布⼴,种类多3.繁殖快4.易变异第⼀章病毒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物。
他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病毒的特点:个体超微⼩;结构简单(没有核糖体,没有酶系统);必须寄⽣;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物;特殊的抵抗⼒。
病毒的分类:a,按专性宿主分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放线菌病毒,藻类病毒,真菌病毒。
b,按核酸分类:DNA /RNA病毒的形态:动物病毒的形态:球形、卵圆形、砖形;植物病毒的形态:杆状、丝状、球状;噬菌体的形态:蝌蚪状、丝状。
动物病毒以痘病毒最⼤,⼝蹄疫病毒最⼩。
植物病毒中马铃薯Y病毒最⼤,南⽠花叶病毒最⼩。
病毒的化学组成:蛋⽩质和核酸(个别含有脂类和多糖)A.蛋⽩质⾐壳:⽴体对称型(主要为20⾯体)、螺旋对称型、复合对称型。
功能:1.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2.决定感染的特异性3.病毒的蛋⽩质有致病性、毒⼒和抗原性B.核酸内芯:RNA或DNA(只含其中⼀种)动物:both、植物:RNA多、DNA少、噬菌体:DNA多、RNA少功能: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C.被膜(囊膜):它们除含有蛋⽩质和核酸还含有类脂类(痘病毒:糖脂+糖蛋)A+B or A+B+C 病毒的繁殖过程:吸附、侵⼊、复制和聚集、释放噬菌体的溶原性:噬菌体分为: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微生物学资料

绪论1)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简单的多细胞,以及没有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小:指个体微小;简:指构造简单;低:指进化地位低。
3)原核微生物包括古生菌和真细菌(细菌、放线菌、蓝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等)4)真核微生物有:真菌(酵母、霉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5)微生物的五大共性(一)体积小,面积大(比面值 = 表面积/体积 = 3/r);(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分布广,种类多;(五)适应强,易变异。
6)发展史:(自己看课本P2页微生物史简表)第一章原核生物一、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基本形态:球状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单球菌,双球菌,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杆状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短杆菌,长杆菌,梭杆菌···)螺旋状螺旋状的细菌,称为螺旋菌。
(弧菌,螺旋菌有鞭毛,螺旋体无鞭毛,螺菌)二、细菌的形态是固定不变的,通常为球状、杆状、螺旋状,故可以作为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三、细菌大小测量: 显微测微尺,细胞大小表示:直径×长, 单位:微米细菌的构造(P11页图1-1):一般构造:一般细菌都有的构造特殊构造:部分细菌具有的或一般细菌在特殊环境下才有的构造四、革兰氏染色步骤1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2、用碘溶液进行媒染,染料和细胞间的结合得更牢。
3用乙醇或丙酮进行冲洗脱色。
4、用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复染。
例如沙黄。
五、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特点: (1)厚度大(20~80nm); (2)化学组分简单: 一般只含肽聚糖90%和磷壁酸10% 。
肽聚糖是真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结合在G+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
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

1、医学微生物复习资料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与核质等各类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仅某些细菌具有,为其特殊结构。
3、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者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者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又称细菌L型。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
5、根据功能不一致,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与性菌毛两类。
6、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者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之芽孢。
产生芽孢的细菌都是G+菌。
7、革兰氏染色:原理:(1)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透入;而格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少,脂质含量多,乙醇易渗入。
(2)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低(pI2~3),革兰阴性菌等电点较高(pI4~5),在相同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且不易脱色。
(3)革兰阳性菌细胞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结晶紫与碘牢固地结合成大分子复合物,不易被乙醇脱色;而革兰阴性菌细胞内含极少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吸附染料量少,形成的复合物分子也较小,故易被乙醇脱色。
方法:(1)初染:将结晶紫染液加于制好的涂片上,染色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2)媒染:加卢戈碘液作用1min,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摇动玻片数秒钟,使均匀脱色,然后斜持玻片,再滴加酒精,直到流下的酒精无色为止(约3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4)复染:加稀释石炭酸复红染10s,用细流水冲洗,甩去积水。
结果:G+菌:紫色G—菌:红色8、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与碳源的不一致,将细菌分为自养菌与异养菌两大营养类型。
9、某些细菌生长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务必由外界供给的物质称之生长因子。
10、营养物质进入菌体内的方式有被动扩散与主动转运系统。
微生物考试复习资料

微生物复习名词解释:1、基内菌丝:生长在固体培养基内,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故亦称营养菌丝。
2、细菌菌落: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几天即可由一个或几个细胞分裂繁殖聚集在一起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称为细菌菌落。
3、菌苔:许多菌落相互联接成一片称菌苔。
4、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的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结构,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称芽孢。
6、孢囊:有些细菌由营养细胞缩短变成球形,表面形成一层厚的孢壁,称为孢囊。
7、革兰氏染色法: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
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
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8、伴孢晶体:指少数产芽孢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即为伴孢晶体。
9、荚膜:指一些细菌生活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层黏滞性较大.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具一定外形.厚约200nm的黏性物质。
10、球状体(原生质球):用人工方法部分除去细菌细胞壁后剩下的细菌细胞称球状体。
一般由G-细菌形成。
11、古细菌:指在细胞壁组成.细胞膜组成.蛋白质合成的起始氨基酸.RNA聚合酶的亚基数等方面与真细菌有明显差异的原核生物。
包括:产甲烷古细菌群.还原磷酸盐的古细菌群.极端嗜盐的古细菌群等。
12、L型细菌: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发生突变形成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许多G+和G-细菌都可形成。
当诱发突变的因素去除后这些缺壁细菌又可回复到正常细胞状态。
微生物整理资料

1.病毒具有什么样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答:一、病毒的化学组成:病毒的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个体大的病毒如痘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类脂类和多糖。
二、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
整个病毒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
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
寄生在植物体内的类病毒和拟病毒结构更简单,只具RNA,不具蛋白质。
1、蛋白质衣壳:是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成为蛋白质衣壳。
由于衣壳粒的排列组合不同病毒有三种对称构型:立体对称型,螺旋对称型和复合对称型。
2、蛋白质的功能:保护病毒使其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使病毒与敏感细胞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病毒可牢固的附着在敏感细胞上。
病毒蛋白质还有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
动物病毒有的含DNA,有的含RNA。
植物病毒大多数含RNA,少数含DNA。
噬菌体大多数含DNA,少数含RNA。
病毒核酸的功能是: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对敏感宿主细胞的感染力。
3、被膜(囊膜):痘病毒、腮腺炎病毒及其他病毒具有被膜,它们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有类脂质,其中50%~60%为磷脂,其余为胆固醇。
痘病毒含糖脂和糖蛋白,多数病毒不具酶,少数病毒含核酸多聚酶。
2、细菌有哪几种形态?各举一种细菌为代表。
答:细菌有四种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和丝状。
分别叫球菌、杆菌、螺旋菌和丝状菌。
1、球菌:有单球菌(脲微球菌),双球菌(肺炎链球菌)。
排列不规则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四联球菌。
八个球菌垒叠成立方体的有甲烷八叠球菌。
链状的有乳链球菌。
2、杆菌:有单杆菌,其中有长杆菌和短杆菌(或近似球形)。
产芽孢杆菌有枯草芽孢杆菌。
梭状的芽孢杆菌有溶纤维梭菌等。
还有双杆菌和链杆菌之分。
关于微生物的知识点

关于微生物的知识点1. 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肉眼无法直接看见,需借助显微镜观察的生物群体,包括但不限于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以及一些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2. 生物分类地位:微生物涵盖了多种生物分类,其中包括:- 原核生物界:细菌(如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蓝藻菌(蓝绿藻)等。
- 真核生物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原生生物界中的原生动物和部分藻类。
- 病毒界:非细胞生物,仅含核酸和蛋白质外壳,依赖宿主细胞复制。
3. 生物学特性:- 体积微小:大多数微生物大小在微米级别,甚至纳米级别。
- 结构简单/复杂:原核微生物结构相对简单,没有真核膜和复杂的细胞器;真核微生物和病毒结构有所不同,前者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后者结构更为简化。
- 种类繁多:地球上已知微生物种类数以百万计,且随着技术发展还在不断增加。
- 分布广泛:几乎存在于所有生态系统中,包括极端环境如极寒、高温、高压、酸碱极端等地都有微生物存在。
- 繁殖迅速: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繁殖速度,可在短时间内大量增殖。
- 易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复制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微生物种群具有较高的进化速度和广泛的适应性。
4. 应用与功能:-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起到重要作用,参与地球物质循环、氮素循环、碳循环等生命过程。
- 在医药工业上,微生物用于抗生素生产、疫苗研制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
-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发酵被广泛应用,如酿酒、制醋、乳制品加工等。
- 在环保领域,微生物可用于废水处理、有机废物降解、生物能源生成等方面。
- 在农业生产上,有益微生物可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防治病虫害等。
5. 具体微生物实例:- 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在不利条件下形成芽孢保护自己,条件好转时又能恢复生长。
- 破伤风芽孢杆菌为厌氧菌,只能在缺氧环境下生存,其感染会导致破伤风病症。
- 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既能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也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酒精。
微生物 复习资料

1、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及适应环境能力强。
分类:原核生物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非细胞型微生物。
2、细菌:是属于原核细胞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
个体微小以微米为单位。
细菌的大小是以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幼龄细胞或对数期培养物为标准,基本形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3、革兰式阴性菌:细胞壁较薄,由多糖脂、蛋白、脂质双层组成。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较厚。
由肽聚糖、磷壁酸、特殊的表面蛋白。
4、质粒:是染色体外的小型游离闭合环状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菌毛、鞭毛、芽孢,6、荚膜的功能:抗吞噬,黏附,抵抗体液中杀菌物质7、鞭毛的功能: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具有鞭毛的细菌在液体环境下能自由游动,运动迅速。
8、革兰氏染色法、流程:①在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1~3分钟,水洗。
②加革兰氏碘液媒染,作用1~2分钟,水洗。
③加95%酒精脱色30s至一分钟,水洗。
④加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30s,水洗,吸干后镜检。
结果: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9、细菌的营养物质:水分、碳源、氮源、无机盐类、生长因子。
10、细菌营养吸收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因移位。
11、需氧菌:如果细菌只具有催化有氧呼吸的酶系统,必须在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够完成生长和繁殖。
12、厌氧菌:细菌只能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
13、霉素是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包括外霉素和内霉素。
14、抗生素是某些细菌能合成自身所需的维生素,并能分泌到菌体外供人体吸收利用。
15、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PH 3、温度4、气体环境5、渗透压。
16、细菌生长繁殖的规律:细菌个体生长方式是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
微生物资料

绪论:1.微生物: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它们都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2.环境微生物:指所有对环境污染物有降解和净化作用的微生物类群。
3.微生物的特征:微(个体微小)、简(构造简单)、低(进化水平低):4.20世纪70年代前,R.H.Whittaker提出的五界分类系统为学术界所承认: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5.20世纪70年代后,提出崭新的三界分类系统(即三域学说):古生菌、真核生物、真细菌。
6.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性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7.七级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8.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可分:亚种、变种、型、类群、菌株。
9.微生物的命名微生物名称:俗名、学名学名:按照《国际的菌命名法规》命名,国际学术具公认并通用的正式名字。
命名原则:双名法,即:学名=属名+种名+首次定名人+现名定名人+定名年份1、属名:拉丁词、希腊词或拉丁化学的其它外来词所构成为名词。
表示该属的特征;有时可用人或地名。
2、种名:拉丁语中的形容词,也可用人名或地名表示。
如:大肠埃希氏菌(简称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Migula)Castellani et Chalmers 1919 3、亚种或多种:属名+种名+subsp或Var.+ 种(或复种)的加词如: 苏云金芽孢杆菌蜡螟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galleria4、某属中一个种或几个种时,属后加sp.或SPP.如: “Bacillus sp.”即表示一个尚未定出种名的芽孢杆菌,可译为“一种芽孢杆菌”;5、新名称的发表根据细菌命名法规的规定,有效发表新的细菌名称应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进行.发表新名称时,应在新名称之后加上所属新分类等级的缩写词,如新目“ord.nov.”、新属“gen.nov.”、新种“sp.nov.”等。
微生物复习资料

培养方法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人工培养 宿主细胞 宿主细胞
核酸种类 DNA 和RNA DNA 和RNA DNA 和 RNA DNA 和RNA DNA和RNA DNA 和RNA
核糖体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大分子合成 有 有 有 有 进行 进行 产生
10.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答: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认为: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皮层的离 子强度很高,从而使皮层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而核心部分的 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关键是芽孢有生命的部位即核心部位的含水量很稀少,为 10%~25%,因而特别有利于抗热。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 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 :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 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6、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的耐热机制的? 芽孢的耐热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渗透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 这就使 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欣中的水分, 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 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
微生物复习资料

19.病毒大小测量单位其化学组成如何病毒的大小测量单位是:nm基本成分:蛋白质——包围在核心周围,形成衣壳核酸——位于中心,称为核心20.什么是烈性噬菌体其增殖过程分哪几步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这5个阶段而实现繁殖的噬菌体,称为烈性噬菌体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 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21.什么是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几个时期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作一步生长曲线潜伏期: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
裂解期: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稳定期:溶液中噬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22.什么是溶源菌、温和噬菌体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称为温和噬菌体含有温和噬菌体的DNA 而又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叫溶源性细菌。
23.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化学组成如何类病毒:它仅含一个由359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RNA分子分子内有很多碱基(~70%)通过氢键配对而形成双螺旋区.拟病毒:拟病毒极其微小,一般仅由裸露的RNA(300~400个核苷酸)或DNA组成。
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小型蛋白质颗粒,约由250个氨基酸组成,大小仅为最小病毒的1%。
24.微生物营养物质六要素包括哪些有机物: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无机物: 无机盐和各种离子25.根据碳源、能源及电子供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划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
光能无机自养型光能有机异养型化能无机自养型化能有机自养型26.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几种各有何特点1.自由扩散特点:①物质在扩散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反应;②不消耗能量;不能逆浓度运输;③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2.协助扩散特点:①不消耗能量②参与运输的物质本身的分子结构不发生变化③不能进行逆浓度运输④运输速率与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⑤需要载体参与3.主动运输特点:物质运输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而且可以进行逆浓度运输。
4.基团移位特点:基团移位是另一种类型的主动运输,它与主动运输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而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
微生物资料总结

微生物资料总结1.微生物:一般是指绝大多数凭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或看清,以及少数肉眼能直接看到的单细胞、多细胞和无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
3.微生物中能引发人们食物中毒或导致传染病的类群被称作病原微生物。
4.微生物是揭示自然生命过程的最简单研究材料原因是微生物具有生物有机体共同的生化特性。
5.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
姚学甲显微镜第一个看见微生物精确形态。
巴斯德:微生物学奠基人。
巴氏消毒法、首制狂犬疫苗、驳斥微生物自然出现学说、微生物活动。
科赫:细菌学奠基人。
氢铵培育:使用液态平板拆分单菌落赢得纯种的方法。
在液态培育时首先用明胶并作凝固剂,设计了为美绿协调俾斯麦棕二次染色。
6.微生物的共性: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2.吸收多、代谢快。
3.生长旺盛、繁殖快。
4.适应性强、易变异。
5.分布广、种类多。
7.细胞五个特征:新陈代谢、激活、分化、通话化学信号、演化。
8.细菌大小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
单位(细菌μm,亚细胞结构nm),球菌以直径表示。
杆菌用长度和宽度。
螺旋菌的长度是以菌体两端点间距离而定、此距离非真正长度。
9.同种细菌的相同生理状态有时大小相同:通常幼龄细菌比明朗或老龄细菌小。
10.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
特殊结构:细菌芽孢、荚膜、鞭毛和菌毛。
11.细菌细胞壁特点:多孔;存有一定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就是许多抗生素促进作用位点。
细胞壁形状及强度依赖于肽聚糖。
12.革兰染色过程: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结果(染色):革兰氏阳性呈紫色。
革兰氏阴性呈粉色或红色。
13.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均一肽聚糖共同组成、革兰氏阴性菌由相对的肽聚糖和外膜共同组成。
14.古细菌细胞壁缺乏肽聚糖。
15.革兰氏阳性菌长肽尾为:l-丙氨酸-d-谷氨酸-l-赖氨酸-d-丙氨酸(l-ala-d-glu-l-lys-d-ala)革兰氏阴性菌长肽尾为:l-丙氨酸-d-谷氨酸-meso-二氨基二酸-d-丙氨酸(l-ala-d-glu-meso-dap-d-ala)d型氨基酸和dap可以维护肽聚糖免遭肽酶水解。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那么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即ð内毒素〕。
L型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1.没有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细胞呈多形态,有些能通过细菌滤器,故又称“滤过型细菌〞。
对渗透敏感,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落〔直径在左右〕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如产甲烷菌及大多数嗜极菌。
革兰氏染色机制: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G-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使细胞退成无色。
复染: 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那么仍保存最初的紫色。
重要性: 革兰氏染色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通过这一染色,几乎可把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
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结构、成分、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简单的革兰氏染色,就可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
第二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2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外表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3 二级菌丝:又称气生菌丝,由基内营养菌丝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
它是担子菌中由相应的异性的初生菌丝进行体细胞接合而形成的菌丝。
微生物学资料

微生物学资料第一章:1.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细胞壁有何区别?其结构对细菌的致病性、药物敏感性、革兰氏染色性有什么影响?答:革兰阳性菌:强度较坚韧,厚度约20~80nm,肽聚糖层多,可达50层,呈三维结构,肽聚糖量多磷壁酸+,外膜-,脂多糖-,脂蛋白-,致病性菌多产生外毒素,对青霉素敏感,革兰染色+,呈紫色。
革兰阴性菌:强度较疏松,较薄,5~10nm,肽聚糖层数少,1~3层,呈二维结构肽聚糖含量少,磷壁酸—,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致病性多产生内毒素,药敏对链霉素等敏感,革兰染色性-,呈红色。
2、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而G-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较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退成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菌呈红色,而G+菌仍为紫色。
意义:证明了G+和G-主要由于其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而引起了物理特性(脱色能力)的不同,正由于这一物理特性的不同才决定了最终染色反应的不同。
3、什么是缺壁细胞?试简述4类缺壁细胞的形成,特点,实践意义。
P17 答:缺壁细菌是指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或在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发生缺细胞壁的细菌。
分为4类:1)L型细菌—专指那些实验室或宿主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新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细胞膨大,成油煎蛋壮菌落。
2)原生质体—彻底人工除尽。
3)球状体—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
4)支原体—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也是油煎蛋壮。
4、何谓“栓菌试验”,它何以证明鞭毛的运动机制?答:把单毛菌的游离端用相应抗体“栓”在载玻片上,然后在光镜下观察该细胞的行为,发现该菌只能不断的打转而未作伸缩挥动,因而证明了旋转论的正确性。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第一部分

第一章1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通称。
2 微生物学的开展:1664年,胡克〔Robert Hooke〕曾用原始的显微镜对生长在皮革外表及蔷薇枯叶上的霉菌进行观察。
法国人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德国人柯赫〔细胞学之父〕3 微生物学〔Mic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第二章一、细菌〔Bacteria〕1.细菌细胞形态a球菌(Coccus) b杆菌(Bacillus)c螺旋菌(Spirlla) d其他形状的细菌2.观察细菌的方法1活体观察压滴法悬滴法菌丝埋片法2染色观察(细菌染色法)死菌: 正染色: 1)简单染色法2)鉴别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抗酸性染色法芽孢染色法姬姆萨染色法负染色:荚膜染色法等活菌: 用美蓝或TTC〔氯化三苯基四唑〕等作活菌染色3.细菌细胞的结构1 细胞壁〔cell wall〕通过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G+〕和革兰氏阴性〔G-〕。
a.细胞壁的功能A.固定细胞外形B.协助鞭毛运动C.保护细胞免受外力的损伤D.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E.阻拦有害物质进入细胞F.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b.细胞壁化学组成1)高等植物纤维素2)霉菌几丁质3)酵母甘露聚糖,葡聚糖4)细菌: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 N-乙酰胞壁酸, 短肽);磷壁酸;脂多糖注意: G+` G-细胞壁成分的区别占细胞壁干重的%成分G +G -肽聚糖含量很高〔30-95〕含量很低〔5-20〕磷壁酸含量较高〔<50〕0类脂质一般无〔<2〕含量较高〔-20〕蛋白质0 含量较高A细胞膜的生理功能:①选择性地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屏障;③合成细胞壁和糖被的各种组分〔肽聚糖、磷壁酸、LPS、荚膜多糖等〕的重要基地;④膜上含有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等能量代谢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场所;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和鞭毛旋转的供能部位;B间体〔mesosome,或中间体〕:与细胞壁合成有关;可能与核分裂有关(有学者认为间体是一种赝象)C细胞质(cytoplasm )和内含物( inclusion body)质粒(circular covalently closed DNA )质粒功能:R因子:与抗药性有关; F因子:与有性接合有关其他质粒:与抗生素,色素合成有关; 基因工程中作为目的基因载体D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细菌的核较原始,无核膜和核仁,在核区中充满深度卷曲、折叠的DNA双螺旋细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科三班微生物笔记绪论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一类低等生物。
微生物共性:种类多,分布广;个体小,繁殖快;面积大,戴谢旺;食谱杂,易培养;适应性强,易变异微生物的发展简史:史前期:初创期: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能放大200~~~300倍的简单显微镜奠基期:巴斯德的主要贡献:(19世纪中叶,法国)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劲瓶实验免疫学—提出了预防接种措施(制备了狂犬疫苗)证明发酵由微生物引起(酒精发酵)其他:消毒法、家蚕软化(病原学说)柯赫的主要贡献:提出了柯赫法则;制备培养基技术;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第一章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具有核膜、核仁,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和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区别:分布在细胞有线粒体,能量有明显核区,分布在内质网膜上,沉降系数为80S质中,沉降系数为70S核糖体代谢和许多合成代谢在线粒体中进行无线粒体,能量代谢和许多物质代谢在质膜上进行细胞器有核膜,核仁无核膜、核仁细胞核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细菌:是单细胞原核微生物,个体微小,形态简单,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
在自然界中,细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细菌的形态和大小:测量单位:微米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影响细菌形态的因素:培养时间、温度、培养基成分、浓度、PH值等一、细菌的细胞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浆)、核区、间体、核糖体、气泡和储藏物特殊结构:鞭毛、纤毛、芽孢、糖被(荚膜)1.细胞壁:包在细胞膜表面,是一层无色透明、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构造(1)细胞壁的功能保护细胞免受外力损伤,维持菌体外形协助鞭毛运动与胞膜一起完成细胞内外物质交换为正常细胞分裂所必需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2)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结构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成分比较细菌细胞壁的结构:肽聚糖—— 细胞壁的基本骨架肽聚糖:是由 N —乙酰胞壁酸(NAM )和N —乙酰葡糖胺(NAG )以及少数氨基酸短肽链组成的亚单位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复合体。
肽聚糖单体:是由NAG 、 NAM 、肽尾、肽桥构成。
磷壁酸:是多聚酸甘油或多聚酸核糖醇的衍生物。
根据磷壁酸在细胞中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磷壁酸的主要功能:与细胞的某些代谢活动有关;磷壁酸的抗原性很强;与致病性有关;为某些噬菌体提供特异的吸附受体。
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典型代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分内壁层和外壁层。
外壁层由外膜蛋白、磷脂]脂多糖组成。
脂多糖(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 、核心多糖和O —特异性多糖(O-抗原)三部分组成。
典型代表为大肠杆菌革兰氏染色:革兰氏染色原理:第一步:结晶紫使菌体着上紫色第二步:碘和结晶紫形成大分子复合物,分子大,能被细胞壁阻留在细胞内。
第三步:酒精脱色,细胞壁成分和构造不同,出现不同的反应。
G+ 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交联度大,当乙醇脱色时,肽聚糖因脱水而孔径缩小,故结晶紫-碘复合物被阻留在细胞内,细胞不能被酒精脱色,仍呈紫色。
G ˉ菌:肽聚糖层薄,交联松散,乙醇脱色不能使其结构收缩,因其含脂量高,乙醇将脂溶解,缝隙加大,结晶紫-碘复合物溶出细胞壁,酒精将细胞脱色,细胞无色,沙黄复染后呈红色。
基本步骤: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1min —— 碘液媒染1min ——95%乙醇脱色0.5min —— 番红复染1min结果: 革兰氏阳性菌——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红色。
2.细胞膜:是紧贴细胞壁内侧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富有弹性的半透明薄膜。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磷脂、糖类、少量核酸,不含有胆固醇、缁醇(支原体例外) 含量很低(含量很高(肽聚糖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5~20)无含量较高(~20)含量较高30~95)含量较高(<50)一般无(<2)无磷壁酸类脂质蛋白质占细胞壁干重的%成分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一种管状、层状或串状物,一般位于细胞分裂的部位或附近。
3.核区(核质体、拟核):由大型环状双链DNA纤丝不规则地折叠或缠绕而构成的无核膜、核仁的区域。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5.细胞质及其内含物:是在细胞膜内除核区以外的细胞物质。
细胞质是无色、透明、粘稠状物质。
细胞质的化学成分:基本成分是:水(约占80%)、蛋白质、核酸、脂类、少量的糖和无机盐细胞质中的内含物:①气泡:由蛋白质膜构成的充满气体的泡状物。
有些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几个或多个气泡。
②颗粒状内含物:细菌细胞质中含有各种颗粒状内含物,它们大多数为细胞贮藏物,颗粒状内含物的多少因细菌的种类、菌龄及培养条件不同而改变。
主要有:异染粒、聚β-羟丁酸、肝糖粒、淀粉粒、脂肪粒、硫粒和液泡等等。
③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颗粒状结构,由核糖体核酸(占60%)和蛋白质(占40%)组成。
④异染粒:是普遍存在的贮藏物,主要成分是多聚偏磷酸盐。
是多聚偏磷酸盐的聚合物,分子呈线状。
是细菌磷源、能量的储藏物⑤硫粒:是硫元素的贮藏体。
⑥糖原和淀粉粒:都是α-1,4或α-1,6糖苷键的葡萄糖聚合物。
这些贮藏物通常较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内,颗粒较小。
是细菌碳源、能源的储藏物⑦脂肪粒:脂肪粒的折光性较强,它可被脂溶性染料染色;细胞生长旺盛时,脂肪粒增多,细胞遭破坏后,脂肪粒可游离出来。
特殊结构:1.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根据荚膜的形状和厚度的不同,将荚膜分为四类:荚膜:粘液状物质具有一定外形,相对稳定地附着在细胞壁外微荚膜:粘液状物质较薄,与细胞表面牢固结合。
粘液层:粘液物质没有明显的边缘,比荚膜松散,可向周围环境中扩散,增大黏性。
菌胶团:多个细菌共有一个荚膜。
荚膜的组成:因种而异,除水外,主要是多糖(包括同型多糖和异型多糖),此外还有多肽,蛋白质,糖蛋白等。
荚膜的生理功能:▪保护细胞,抗干燥。
▪贮藏养料,是细胞外碳源和能源的储备物质。
▪表面附着作用。
▪荚膜具有抗原性。
▪与致病力有关。
2.鞭毛:某些细菌表面由细胞内生出的细长、波曲、毛发状的结构。
化学组成:主要由鞭毛蛋白构成,还含有少量的多糖、脂类和核酸等。
菌毛(纤毛):长在菌体表面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直、中空、数量较多的蛋白质丝状物。
鞭毛结构是由基体、鞭毛钩、鞭毛丝组成功能:定居性毛:构造成分与菌毛相同,一般多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功能:结合3.芽孢:某些菌生长到一定阶段,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椭圆形或卵圆形的内生孢子,是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休眠体。
芽孢的组成和结构:芽孢有多层结构,主要包括孢外壁、芽孢衣、皮层和核心.功能:休眠繁殖体(营养体):未形成芽孢的菌体芽孢的耐热性与抵抗不良环境能力:芽孢含水量低(40﹪),含有特殊的DPA-Ca和耐热性酶以及具有多层次厚而致密的芽孢衣,使其具有极强的抗热、抗干燥、抗辐射、抗化学药物和抗静水压等不良环境的能力。
二、细菌繁殖细菌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一般为无性繁殖,采用二分裂法。
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一般情况下,裂殖居多。
同形裂殖:裂殖后形成的子细胞大小相等。
异形裂殖:分裂产生两个大小不等的子细胞。
细菌分裂过程:①核分裂②形成横隔壁③子细胞分离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菌苔: 大量细胞密集生长,结果长成的各“菌落”连接成一片常见的主要的几个细菌属:1、假单胞杆菌属2、醋酸杆菌属3、埃希氏杆菌属4、沙门氏菌5、变形杆菌6、乳杆菌属7、双歧杆菌属8、芽孢杆菌属9、梭状芽孢杆菌属10、葡萄球菌属11、其它放线菌:是一类具有丝状分枝细胞和无性孢子的G+原核微生物,由于菌落呈放射状而得名。
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大部分放线菌由分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大多无隔膜,属单细胞。
菌丝的粗细与细菌中的杆菌宽度相近(1μm左右)。
细胞壁含胞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阳性。
菌丝:根据形态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功能:吸收营养物质气生菌丝:功能:繁殖后代,传递营养物质,气生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可分化出繁殖结构,即孢子丝孢子丝:功能:繁殖繁殖方式:放线菌主要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也可借菌丝断片(液体培养时)进行繁殖。
无性孢子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生孢子、孢囊孢子和横隔孢子。
真核微生物:真菌:酵母、丝状真菌——霉菌、担子菌纤维藻类原生动物一、酵母:酵母的特点: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多数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能发酵糖类产能细胞壁常含有甘露聚糖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环境中生长酵母菌是一群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其形态因种而异.通常为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
假菌丝: 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产生的芽体与母细胞不分离形成的特殊形态。
酵母菌的细胞结构:一般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液泡、线粒体、内质网、微体、微丝、及内含物等,有的菌体还有出芽痕、诞生痕。
1、细胞壁化学组成:葡聚糖、甘露聚糖、蛋白质、脂类、几丁质。
电子显微镜下,酵母菌的细胞壁结构呈“三明治”状。
几丁质并不是所有的酵母菌中都有,其含量也因种而异。
裂殖酵母一般不含几丁质,酿酒酵母含1~2%,有的假菌丝酵母含量超过了2%。
细胞壁结构:外层:主要为甘露聚糖内层:主要为葡聚糖中间层:主要是蛋白质壁外成分:有些菌壁外含有由多糖构成的类似荚膜的结构。
如异多糖和淀粉类物质酵母菌的出芽过程:在母细胞系构成牙体的部位,由于水解酶对细胞多糖的水解,使细胞壁变薄,细胞表面向外凸起,逐渐冒出小芽,称为芽体,而后,母细胞核分裂成两个子核,其中一个随母细胞的部分增大并延长的细胞质和细胞器进入牙体,最后芽体从母细胞得到一淘完整的核质体、线粒体、核糖体、液泡等细胞物质。
当芽体长大到接近母细胞的大小时,即成为子细胞,子细胞与母细胞相连部位形成一隔壁层,最后,子细胞与母细胞在隔壁层处分离,成为独立的细胞。
出芽痕和诞生痕:酵母出芽繁殖时,子细胞与母细胞分离,在子、母细胞壁上都会留下痕迹。
在母细胞的细胞壁上出芽并与子细胞分开的位点称出芽痕,子细胞细胞壁上的位点称诞生痕。
2.细胞膜:是双磷脂层构造,其间镶嵌着蛋白质和甾醇,酵母菌的细胞膜与原核生物的基本相同。
但有的酵母菌如酿酒酵母中含有固醇类(甾醇),这在原核生物是罕见的3.繁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主要是无性繁殖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芽裂繁殖和产生无性孢子有性繁殖:主要是产生子囊孢子假酵母:只有无性繁殖过程。
真酵母:既有无性繁殖,又有有性繁殖过程无性繁殖:1、芽殖是酵母菌无性繁殖的主要方式。
一个酵母能形成的芽数是有限的。
(平均24个)出芽方式:多边出芽、两端出芽、三边出芽、单边出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