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转运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手术室器械处理流程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手术室器械处理流程中的应用目的分析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手术室器械处理流程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严格按照《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中的相关流程,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评估手术室器械处理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进行干预。
结果手术室器械处理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冲洗不彻底、流程差错、初步消毒缺失、医疗精密仪器损耗等问题。
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管理和改进。
应用风险优先数(RPN)进行分析,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之后的RPN显著下降。
结论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能够改进手术器械处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规范在实际应用的实施。
标签: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手术室;器械处理[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method and effect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instrument treatment in operation room. Methods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the process of the cleaning and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technology operating norms “using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operating room instrument processing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the process,develop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measures. Result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eatment of the operation room instruments are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washing is not thorough,the flow errors,the lack of preliminary disinfection,the loss of medical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so on. Management and improvement for a series of problems. Application of risk priority number(RPN)analysis,the application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after the RP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can impro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surgical instrument,and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andard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Failure Mode;Effect Analysis;Operation Room;Instrument Processing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是一种前瞻性的分析方式,通常应用于对系统流程中可能造成失效的因素进行评估,找出流程中需要改进的环节,防止失效现象的出现[1]。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的应用陈小燕;单君;崔秋霞;吉云兰【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中的效果,防范护理差错发生的风险。
[方法]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对科室管理进行重新定位,针对门急诊输液过程中潜在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寻找应对措施,进行流程改造和优化。
[结果]FMEA 优化输液流程后,护理差错发生率由2012年的0.152%下降到2013年的0.014%(P =0.002)。
[结论]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前瞻性地对门急诊输液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改进,优化了门急诊输液流程,可以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ailure model and effect analysis in optimization of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process,so as to prevention of the risk of nursing errors.Methods:The appli-cation of failure model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was used for the repositioning of department management. It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potential unsafe factors in 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process,and found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improvement and optimization.Results:After FEMA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intravenous infusion,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errors decreased from 1.52 ‰ in 2012 to 0.14 ‰ in 2013 (P=0.002).Conclusion:It uses FMEA theory to analyze the potential risks in 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process prospectively,It has optimized the outpatient and emergency infusion process and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errors.【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5(000)024【总页数】3页(P2371-2373)【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静脉输注;流程优化【作者】陈小燕;单君;崔秋霞;吉云兰【作者单位】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2600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9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是前瞻性评估系统流程的方法,通过根本原因分析及流程改进,以达到杜绝或减少缺陷发生的目的[1]。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现状摘要:介绍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的实施步骤,对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管理应用的优势,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2001年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Jointcom-mission on Accreditationof Healthcar Organiza-tion,JCAHO)要求每家评审合格的医院每年至少进行一项前瞻性危险评估项目,并推荐使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法(failure modean and effect analyesis,FMEA)作为完成该任务的工具[1]。
失效模式和效益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el Analysis)是一种系统性、前瞻性的、基于多学科团队工作的管理方法,简称FMEA[2]。
急诊科作为医院服务的窗口,重症病人最集中、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要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的必经之路,所以流程管理尤为重要。
可保证绿色通道的通畅、患者流程管理避免患者拥堵。
引入FMEA作为急诊管理工具和方法,对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就FMEA程序在急诊管理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 FMEA程序的实施过程FMEA程序实施分8个步骤:(1)选择一个高风险流程并组成团队;(2)画出流程图;(3)头脑风暴法找出潜在的失效模式与后果,针对流程各个步骤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以及引起失效的原因;(4)为失效模式订出行动优先次序;(5)找出失效模式之根本原因;(6)重新设计流程;(7)分析与测试新流程;(8)实施与监测新流程。
为失效模式订出行动优先次序,计算风险优先系数(Risk priority Numbet,RPN),根据RPN的大小判断是否有必要对流程进行改进或确定流程各个环节改进的优先程度,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减少事后损失,提高系统安全性。
其公式为:RPN=S×O×D。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转运效果的影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转运效果的影响张婧婷,欧阳鹏,郝晋忠,张伟芹,陆甘兰,褚 豆摘要:[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转运效果的影响㊂[方法]选择2018年12月 2019年10月急诊科需院内转运的危重症病人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实施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运效果㊂[结果]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P <0.05);观察组病人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病人及接收科室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㊂[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缩短转运时间,提升病人及接收科室满意度㊂关键词: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诊科;院内转运;不良事件A n a l y s i s o fm e d i c a l f a i l u r em o d e s a n d e f f e c t s o n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e f f e c t s i n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i n e m e r g e n c y d e pa r t m e n t Z H A N GJ i n g t i n g ,O UY a n g p e n g ,H A OJ i n z h o n g ,Z H A N G W e i q i n ,L UG a n l a n ,C H U D o u (S h e n z h e nL u o h uH o s p i t a l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G u a n g d o n g 51800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f f e c t s o fm e d i c a l f a i l u r em o d e s a n d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o n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e f f e c t s i n h o s p i t a l s f o r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i n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M e t h o d s :At o t a l o f 200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r e q u i r i n g i n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o r t i n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f r o m D e c e m b e r2018t oO c t o b e r2019w e r es e l e c t e da ss t u d y s u b j e c t s ,a n dr a n d o m 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c o n t r o l g r o u p a n d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100c a s e s i n e a c h .T h e p a t i e n t s i n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u n d e r w e n t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t r a n s p o r tm o d e ,w h i l e t h e pa t i e n t s i n o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u n d e r w e n tm e d ic a l f a i l u r em ode a n d e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t o c o m p a r e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e f f e c t s o f p a t i e n t sb e t w e e n t h e t w og r o u p s .R e s u l t s :Th ei n c i d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 5%,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l o w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T h e t r a n s p o r t t i m e o f p a t i e n t s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s h o r t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T h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 p a t i e n t s a n d r e c e i v i n g d e p a r t m e n t s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i n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P <0.05).C o n c l u s i o n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e d i c a l f a i l u r em o d e s a n d e f f e c t s a n a l y s i s i n t h e i n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o f 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 p a t i e n t s i n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c a n r e d u c e t h e o c c u r r e n c e o f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h e l p t o s h o r t e n t h e t r a n s p o r t t i m e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 p a t i e n t s a n d r e c e i v i n g d e pa r t m e n t s .K e yw o r d s m e d i c a l f a i l u r em o d e s a n de f f e c t s a n a l y s i s ;e m e r g e n c y d e p a r t m e n t ;i n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a d v e r s e e v e n t s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2104/j .i s s n .1674-4748.2020.29.003 急诊科是医院危重症病人最集中㊁病种最多且抢救任务最重的科室㊂因检查㊁治疗需要,急诊科护士需在专科病房间多次转运病人,故需保障院内转运安全㊂相关研究显示,超过70%的急诊科危重症病人转运时易出现相关并发症或不良事件,且转运病人病死率增加了9.6%[1]㊂为降低急诊科危重症病人转运风险,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还需加强对院内转运流程的优化,作者简介 张婧婷,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18001,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欧阳鹏㊁郝晋忠㊁张伟芹㊁陆甘兰㊁褚豆单位:518001,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㊂引用信息 张婧婷,欧阳鹏,郝晋忠,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转运效果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20,18(29):3915-3919.做好院内转运管理工作㊂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 F M E A )是一种前瞻性危急分析系统,基于系统化㊁前瞻性的检查分析,能明确流程问题及其原因,据此实现对流程的优化处理,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2]㊂H F M E A 在医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能增强治疗安全性,可实现对病人㊁医疗服务及医疗设备潜在风险的有效识别[3]㊂本研究在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H F M E A ,探讨其对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转运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2月 2019年10月急诊科需院内转运的危重症病人200例为研究对象㊂纳入标准:与急诊科收治标准相符者;需院内转运者;病人或家属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㊂排除标㊃5193㊃全科护理2020年10月第18卷第29期准:院内转运前死亡者㊂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㊂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4~68(42.63ʃ6.29)岁;接收科室:辅助科室检查45例,转科病房32例,重症监护室(I C U)23例㊂观察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22~69(43.24ʃ6.31)岁;接收科室:辅助科室检查48例,转科病房36例,I C U16例㊂两组病人性别㊁年龄㊁接受科室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1.2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内转运模式,先对病人病情实施评估,据此确定院内转运需求㊁时机等,而后根据医嘱实施院内转运,并予以转运监护及应急处置,最后完成转运交接[4]㊂观察组采取H F M E A,具体如下㊂1.2.1组建H F M E A小组选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从急诊科选拔优秀护士为H F M E A小组组员,共12人㊂组员选拔要求:工作年限>3年;院内转运经验> 1年;熟知院内转运要求,且年度工作考核位居科室前60%;自愿加入H F M E A小组㊂1.2.2院内转运流程分析本研究结合我院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实况绘制流程图,将院内转运分为院内转科㊁外出检查两类,对应流程图见图1㊁图2㊂图1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科流程图图2急诊科危重症病人外出检查流程图1.2.3失效模式分析评价选用严重度评估量表评价失效模式,并借助危害指数(R P N)二维矩阵评估严重度,包括严重度㊁发生率两部分[5]㊂①严重度(S)评估表:1分为轻度,存在意外事件,但未形成伤害或增大医护负担;2分为中度,因非疾病因素作用导致短期功能障碍,如因医疗因素影响导致1例或2例病人住院时间延长;3分为重度,因非疾病因素作用导致功能丧失,如因医疗意外事件引起3例以上病人出现永久性损害;4分为严重度,因非疾病因素作用致亡,如用药错误致亡㊁院内自杀等[6]㊂②发生率(O)评估表:1分为发生频次为每隔5~30年1次,即极少发生;2分为发生频次为每2~5年1次,即不常发生;3分为发生频次为每2~5年1次,即偶尔发生;4分为发生频次为每年>2次,即经常发生[7]㊂③H F M E A风险㊃619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O c t o b e r2020V o l.18N o.29R P N㊂R P N=SˑO[8-10],R P N数值越大则风险越大,临床干预界限为ȡ8分或严重度评分达到4分㊂1.2.4决策树分析法结合我院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流程,绘制决策树并实施分析,见图3㊂针对图3实施分析以明确干预环节,并分析失效模式,据此探究潜在原因,具体见表1㊂图3院内转运流程决策树表1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潜在失效模式及原因分析潜在失效模式潜在原因分析转运需求评估问题缺乏合理的转运分级标准与转运接收科室沟通不畅缺乏协作认知;沟通机制不全转运用品缺失转运流程不完善;缺乏准备标准转运及陪同护士应急处理能力不足转运前病情评估不足;转运人员选拔不严转运路线不畅,转运速度缓慢转运前未规划路线,科室间缺乏沟通电梯管控不足未能评估电梯转运需求缺乏对病人体征的有效监测转运或陪同人员经验不足转运交接不清缺乏执行标准医疗记录不全或不规范未制定统一记录标准,缺乏规范化培训1.2.5院内转运完善策略1.2.5.1分级处理标准划分研究参照第10版 中国重症病人转运指南(草案) [11],结合我院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实况,编制转运分级处理标准,见表2㊂表2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分级处理标准级别病人病情运送人员电梯需求Ⅰ级呼吸或脉搏停止;插管伴呼吸窘迫,出现明显胸凹医生㊁护士㊁护工需要生命体征不稳;存在不可控内出血;昏迷或抽搐急性中毒,体征不稳定者体温ȡ41ħ或<32ħ,收缩压ȡ220mmH g(1mmH g=0.133k P a)或<80mmH g严重创伤或烧伤病人Ⅱ级急性腹痛㊁突发性神经学症状及其他部位疼痛护士㊁护工需要昏厥,意识逐渐得以恢复收缩压180~220mmH g,体温39~40ħ或32~35ħ存在自杀倾向,或其他生命征象不稳Ⅲ级生命征象平稳㊁无抽搐症状,但咳吐血护士㊁护工无需存在局部性疼痛,与急诊要求相符服药过量,但意识清晰Ⅳ级根据实际需求确定转运与否护士无需1.2.5.2院内安全转运培训 ①培训主题:提升院内转运技能,防控院内转运风险[12]㊂②培训负责人:急诊科护士长㊁I C U主任㊁影像检查科主任㊂③培训周期:7d,共7课时㊂④培训方式:集中授课㊁个例分析㊂㊃7193㊃全科护理2020年10月第18卷第29期⑤培训实施:培训人员通过集中授课,借助演示文稿(P P T )开展教学,向受训人员介绍院内转运流程㊁常见危重症㊁病情评估㊁应急处置等[13];选择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实施分析,明确不良事件发生原因,探究护理干预策略,并完善院内转运流程㊂⑥培训考核:本研究基于随堂问答形式向受训护士提问,每人5题,如答对题数ȡ3题,则培训合格㊂⑦培训考核结果:首次考核合格护士为10人,合格率为83.33%;再培训后考核合格护士为12人,合格率为100.0%㊂1.2.5.3 院内转运情景模拟 ①情景模拟人员:急诊科院内转运人员㊁影像学检查科室人员㊁转科病房接收人员㊂②情景模拟实施:院内转运人员㊁检查科室人员及转科病房接收人员扮演各自角色,挑选2名护理人员分别扮演病人及家属,转运人员对病人病情实施评估,以明确院内转运需求,并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以了解相关情况,而后根据医嘱确定转运路线,并与电梯管控人员联系,说明电梯使用需求,做好转运准备工作[14];转运过程中密切监测病人体征指标㊁观察病情发展,加强对相关管路的管理,将病人送达接收科室后向接收人员说明病人病情㊁转交相关资料,并配合安置病人,签署转运交接单㊂③情景模拟考核:本研究采取 自评+他评+客观条件 形式评价情景模拟训练,自评为护理人员参照院内转运要求及标准对自身表现进行评价,总分10分,合格分为8分,分值越大则表现越好;他评为护士长观察情景模拟训练过程,参照院内转运评价标准打分,总分10分,合格分为8分,分值越大则表现越好;客观条件为院内转科转运时间>40m i n ,则不合格;外出检查转运时间>30m i n,则不合格㊂1.3 评价指标 ①不良事件发生率: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常见不良事件包括设备故障㊁交接不明㊁病人心律失常㊁窒息㊁血压下降㊁管道堵塞,统计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15]㊂②转运效果:本研究中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效果评价指标包括转运时间(m i n )㊁病人及接收科室满意度,其中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 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满意度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风险评估㊁转运耗时㊁转运交接㊁病情监测4个维度,总分100分,问卷C r o n b a c h 's α系数为0.842,评分<70分为 不满意 ㊁70~80分为 满意 ㊁81~90分为 很满意 ㊁ȡ90分为 极为满意 ,满意度=(满意+很满意+极为满意)例数/总例数ˑ100%㊂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选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选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表3 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组别例数设备故障(例)交接不明(例)心律失常(例)窒息(例)血压下降(例)管道堵塞(例)发生率(%)对照组10025103314观察组100110215注: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χ2=4.711,P =0.030㊂表4 两组病人院内转运效果比较组别例数转运时间(m i n ) 病人及接收科室满意情况不满意(例)满意(例)很满意(例)极为满意(例)满意度(%)对照组10038.43ʃ4.322534311075观察组10030.28ʃ6.13817433292统计值t =7.549χ2=10.488P<0.0010.0013 讨论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是急诊救治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疗风险事件多发环节㊂相关数据显示,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已超过70%[16],对急诊治疗效果影响极大,病人死亡率明显偏高㊂为强化急诊科临床干预效果,减少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需加强对院内转运流程的分析,明确其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㊂本研究在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了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成立了H F M E A 小组,结合院内转运实况绘制了转运流程图,对失效模式实施分析评价,并通过决策树分析明确常见失效模式及其原因,据此提出了转运分级处理标准㊁院内安全转运培训㊁院内转运情景模拟三大改善措施㊂研究发现,观察㊃8193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O c t o b e r 2020V o l .18N o .29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P<0.05)㊂分析原因:在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明确了院内转运常见不良事件及其原因,能提升转运人员的认知水平,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通过绘制院内转运流程图,包括院内转科流程图㊁外出检查流程图,明确了院内转运路线及其实施过程,为院内转运工作开展提供了参照,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17];本研究明确了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潜在失效模式及其原因,增强了不良事件防控的针对性,能明显减少不良事件发生[18]㊂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及接收科室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㊂分析原因:研究划分了转运分级处理标准,结合病人临床表现㊁病情实施转运分级,明确了各级病人的转运需求及运送人员,有助于实现快速转运,减少转运耗时[19];H F M E A根据转运需求绘制了相应流程图,并结合失效模式分析结果对转运流程实施优化,保证流程完善度和合理性,能缩短转运时间[20];开展了院内安全转运培训,说明了院内转运流程及注意事项,强调要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了解其需求并予以满足,能明显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研究编制了转运分级处理标准,针对不同病情病人实施分级,据此明确了转运需求,便于接收科室快速掌握病人情况,能明显提高接收科室的满意度[21];研究组织开展了院内转运情景模拟训练,促使转运人员及接收科室人员对院内转运流程具有清晰认知,有助于提升转运人员与接收科室人员间的默契度㊂综上所述,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能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缩短转运时间,提升病人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㊂参考文献:[1]周小敏.I A B P辅助下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J].全科护理,2019,17(4):461-462.[2]刘静,秦玉红,王鹏,等.P D C A循环在提高急诊抢救室病人院内转运安全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31):3933-3935. [3]陈健梅,曾昭群.品管圈活动降低院内转运病人气道安全隐患因素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8,16(5):599-600.[4]李英,孙玉娟.P D C A循环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9):47-49.[5]余敏.预见性护理在急诊抢救室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8,29(3):381;384.[6]王田乔,叶茹芳.P D C A循环模式在降低抢救室患者滞留率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8,31(7):115-117.[7]张文容,张伟,邓鸿雪,等.品管圈对降低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不安全因素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8,8(11):45-46. [8]徐春芳,丁万红,徐平,等.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12):173-176.[9]岳磊于,石贞仙,吴慧,等.I C U患者在院内转运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2):1478-1482.[10] N U C K O L STK.R e d u c i n g t h e r i s k s o f i n t r a h o s p i t a l t r a n s p o r t a m o n gc r i t i c a l l yⅢp a t i e n t s[J].C r i t i c a l C a r eM ed i c i n e,2013,8(8):2044-2045.[11]B L A K E MA N T C,B R A N S O N R D.I n t e r-a n di n t r a-h o s p i t a lt r a n s p o r t o f t h ec r i t i c a l l y i l l[J].R e s p i r a t o r y C a r e,2013,6(6):1008-1023.[12]裘文娟,陈肖敏,俞永美.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58-61. [13]费杏珍,孙丽丽,邓仁丽,等.基于S B A R交接模型的急诊患者转运交接单的设计和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3):229-232.[14]安莹,李飞,付博晶,等.567例急诊高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9): 3740-3744.[15]刘学英,黄丽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核查单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7,16(2):134-137.[16]胡宇凡,张立新,胡英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与防范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14):1734-1736. [17]关欣,董辉.转运交接单在急诊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1):149-150.[18]黄发妮.精神病住院患者改良电痉挛治疗转运交接单的设计与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35-1837. [19]温美玲.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2):142. [20]马茹,刘雪艳.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抢救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5):157-158.[21]马乐,王华,郗春梅.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8,24(35):187-188.(收稿日期:2019-07-25;修回日期:2020-10-01)(本文编辑李进鹏)㊃9193㊃全科护理2020年10月第18卷第29期。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4022· E-mail:zgqkyx@·急诊急救·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孙茜1,孙春霞2,孙晓阳3*【摘要】 目的 探讨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改善和优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4月江苏省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和重症监护室(ICU)转运的1488例危重患者纳入对照组,2017年5—8月其转运的163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
对照组采取凭经验转运的方法,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找出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失效模式,对失效模式的严重度和发生率评分,计算危害指数(RPN),通过决策树分析,决定优先改善的流程,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案。
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94%(97/1632),低于对照组的22.58%(336/1488)(χ2=180.249,P<0.001)。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96%(1566/1632),高于对照组的77.96%(1160/1488)(χ2=229.378,P<0.001);观察组接收/检查科室满意度为94.98%(1550/1632),高于对照组的68.95%(1026/1488)(χ2=364.806,P<0.001)。
结论 通过运用HFMEA优化了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了转运过程中失效模式的发生风险,保障了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
【关键词】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危重症;风险指数;院内转运【中图分类号】 R 197.1 【文献标识码】 B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18.32.022孙茜,孙春霞,孙晓阳.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2):4022-4027.[]SUN Q,SUN C X,SUN X Y.Application of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the hospital transfer proces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8,21(32):4022-4027.Application of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in the Hospital Transfer Proces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SUN Qian1,SUN Chunxia2,SUN Xiaoyang3*1.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fice,Hua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aian 223300,China2.Department of Nursing,Hua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aian 223300,China3.Huai'an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aian 223300,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SUN Xiaoyang,Chief physician,Professor;E-mail:sunxiaoyang2012@【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HFMEA) on improving and optimizing the intrahospital transfer proces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1488 critical patientswho were transferred from emergency room or ICU between January 2017 and April 2017 in the Third Grade & Class a Hospitalin Jiangsu were included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1632 patients who were transferred between May 2017 and August 2017were inclu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empirical transfer method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whereas HFMEA was used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potential failure modes were identified,and their severity and incidence were scored to calculaterisk priority numbers (RPN).The decision tree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optinal processes,and the associated solutionswere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94% (97/1632),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22.58% (336/1488)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180.249,P<0.001).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in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96% (1566/1632),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77.96% (1160/1488) in the control group(χ2=229.378,P<0.001);the satisfaction of the receipt/examination depar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98% (1550/1632),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68.95% (1026/1488)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364.806,P<0.001). Conclusion The use of HFMEA optimizes the intrahospital transfer process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reduces the risk of failurein the transfer process,and ensures the safet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Key words】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Critically ill;Risk priority numbers;Hospital transshipment1.223300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运营管理处2.223300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3.223300江苏省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通信作者:孙晓阳,主任医师,教授;E-mail:sunxiaoyang@·4023· E-mail:zgqkyx@ 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但又常因检查、诊断和治疗需要进行院内转运。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长途转运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长途转运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究在长途转运危重患者时采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需要长途转运的危重患者进行观察,其中60例采用传统转运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另60例采用HFMEA方法转运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记录两组患者平均转运时间、患者满意度、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护理人员对转运流程及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知晓率。
结果观察组平均转运时间、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护理人员知识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长途转运危重患者风险较大,采用HFMEA可以准确评估转运风险,优化转运程序,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HFMEA)in long distance relay of critical patients.Methods 120 cases of long-distance transport of critical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were selected in this reaserch,60 cases of patients was transfered by traditional transfer meth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60 cases of patients was transfered by HFMEA transfer method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average transit time,patients′ satisfaction,accident rate oft ransshipment,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transshipment process and risk management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of the nursing staff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average transit time,accident rate of transship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knowledge rate of nursing staf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Long distance relay of critical patients has high risk,HFMEA can accurately assess the risk of transport,optimized transport procedure,reduce the transit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Long distance transportation;Critical patients;HFMEA;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危重患者在进行长途转运时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窒息、心跳暂停等多种并发症,风险性较高[1]。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新生儿院内转运的应用研究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新生儿院内转运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构建新生儿院内转运流程,降低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方法成立新生儿院内转运小组,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方法,列出转运过程中每个流程步骤及子流程,进行危急值计算及决策树分析,拟定行动计划与结果评价,对实施转运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后实施转运。
比较流程方案实施前与实施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结果低体温、溢乳、输液管滑脱或堵塞、窒息、氧饱和度下降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家属对转运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运用HFMEA构建新生儿院内转运流程,可以提高新生儿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关键字】新生儿院内转运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安全管理新生儿病房(NICU)是急危重新生儿集中的科室,患儿检查、明确诊断和治疗经常需要进行转运,院内转运成为NICU治疗中重要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有文献报道,高达71%的患儿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乃至严重的不良事件,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病死率比平常高9.6%[1]。
新生儿作为特殊群体,器官系统功能发育不成熟,生理调节能力弱,因而,新生儿在院内转运中可能存在较成人更大的风险。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是一种质量管理模式,通过系统地对某个流程可能发生的失效进行量化评估及分析,识别出失效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为避免失效提供建议和制订措施,其本质是持续的质量改进过程[2]。
HFMEA强调的是事件发生之前的行为,而不是事后补救。
2003年美国健康保健鉴定联合委员会(JCAHO)规定美国每所医院每年应运用HFMEA理论进行持续改进以降低医疗风险[3]。
2017年9月,我院将HFMEA引入新生儿院内转运的管理中,取得了初步成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将2016年4月-2017年3月入住本院新生儿室需院内转运的新生儿共200例作为对照组(均未使用医疗失效模式),其中,男性113例,女性87例,年龄0-28天,平均年龄(7.8±3.69)天,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改进转运流程后,将2017年4月-2018年3月入住本院新生儿室需院内转运的新生儿200例为观察组(使用医疗失效模式),其中男性117例,女性83例,年龄0-28天,平均年龄(6.5±2.87)天,其中早产儿67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8例,新生儿肺炎3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9例,新生儿低血糖12例,新生儿脐炎1例。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手术室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

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患者用药管理中的应用

㊃护理管理㊃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患者用药管理中的应用王㊀倩,仇兰香,薛㊀艳(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㊀江苏徐州221003)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患者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 2019年1月1日急诊输液患者100例㊁护理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50例㊁护理人员10名㊂对照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护理人员的输液安全质量风险值㊁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满意度㊂结果:研究组护理人员给药方式错误㊁换药无人回应㊁拔针无人应答㊁药物更换错误㊁穿刺ȡ2次㊁药物保管不当及未核对身份等风险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意外脱管㊁静脉炎㊁过敏反应㊁空气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㊂结论:急诊输液用药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有效减少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输液护理安全质量,保证患者输液安全,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㊂ʌ关键词ɔ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PDCA循环管理;急诊;输液用药中图分类号:R473.5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1.11.060㊀㊀文章编号:1006-7256(2021)11-0160-03㊀㊀急诊为医院重要的组成科室之一,主要负责入院患者的急救和治疗㊂输液为急诊重要且常用的治疗方式之一,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复杂㊁年龄跨度较大,加上护理工作繁琐,护理工作强度较大,易在输液用药中出现不良事件,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且降低急诊整个科室的护理质量,增加护理纠纷的发生[1]㊂因此,在急诊输液中实施相应的护理安全管理,对保证急诊输液的顺利实施,提高疾病抢救㊁治疗效果至关重要㊂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均是临床广泛应用的管理措施,PDCA管理利用计划(Plan)㊁实施(Do)检查(Check)㊁处理(Action)对急诊输液用药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2]㊂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具有系统性,可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风险事件并进行优化㊂本研究选取100例急诊输液患者及护理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分析PDCA循环管理联合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取得的管理效果㊂现报告如下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临床资料㊀选取2016年1月1日 2019年1月1日急诊输液患者100例㊁护理人员20名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50例㊁护理人员10名㊂对照组男24例㊁女26例,年龄15 45(31.24ʃ2.15)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实习人员1名,工作人员9名;年龄23 38(29.17ʃ2.37)岁㊂研究组男25例㊁女25例,年龄17 42(32.41ʃ3.02)岁;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实习人员2名,工作人员8名;年龄25 40(30.04ʃ3.02)岁㊂两组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性别㊁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㊂1.2㊀方法1.2.1㊀对照组㊀实施PDCA循环管理㊂①计划阶段(Plan)㊂对急诊输液用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发生原因㊂a.护理人员沟通不到位,交代输液注意事项不明确㊁不易懂㊂b.手卫生依从性差,急诊输液患者较多,一名护理人员需负责多例患者,降低手卫生依从性㊂c.护理人员工作能力差距较大,静脉穿刺技术不成熟[3]㊂干预对策:强化对护理人员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知识㊁熟练操作技能,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㊂对患者的疑问进行正确解答和指导,避免因知识㊁技术㊁态度等问题引发护患纠纷㊂强化对患者输液知识教育及安全教育,使其充分重视输液不良反应造成的危害,强化自身护理[4]㊂②实施阶段(Do)㊂建立急诊质量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经验丰富㊁工作年限>5年的护理人员担任副组长,并选取参与研究的护理人员为组员㊂首先明确组内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完善规章制度,制订完整的工作流程,由副组长负责干预实施的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后才可参与研究㊂③检查(Chek)㊂制订急诊输液质量管理考核调查表,包括医患纠纷㊁手卫生依从性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㊁患者满意度等,评估获取结果后,对质量较差的项目进行统计,讨论和改进急诊输液中存在的问题㊂④处理(Action)㊂科室每个月召开护理质量管理讨论会,总结和分析每个月科室管理㊁院感督导和护理部检查结果,讨论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改进方案,对无法解决的不良问题进入下一个管理循环,使急诊输液质量得到持续改进㊂1.2.2㊀研究组㊀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㊂1.2.2.1㊀建立质量控制小组㊀选取的成员包括护士长㊁质量控制人员及急诊护理人员,所有成员受教育程度均为大专以上,工作经验丰富,熟练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规范和流程㊂对小组成员进行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操作培训,制订干预实施具体计划,并制订预期目标,急诊输液患者投诉率<1%,满意度达90%[5]㊂1.2.2.2㊀制定输液流程图㊀接收输液单后-认真核对医嘱-查对患者姓名-明确使用药物名称㊁剂量-再次核对患者姓名和061齐鲁护理杂志2021年6月第27卷第11期药物-打印输液贴贴瓶-合理摆放药物-配药护士再次核药物-对药物进行配置-保留药瓶以便备查-连接输液管-在输液贴和输液单签全名-标注配药时间-再次核对患者信息-宣传教育输液相关注意事项-进行穿刺-进行巡视-执行者签名-注明日期[6]㊂1.2.2.3㊀计算各环节风险值㊀分析急诊输液过程中导致投诉的潜在失效模式,评估其发生的严重程度㊁发生率以及可能发生率,对每项指标计算相应风险值,计算方法:风险值=SˑOˑD㊂其中各字母分别表示意思,S为严重性,O为可能性,D为被发现的可能,S㊁O㊁D的值分别为1 10分,1分为没有发生的可能,10分为发生具有很大的可能性,分数越高表示此项的风险越大㊂1.2.2.4㊀确定急诊输液失效模式㊁并分析其原因㊀①输入卡信息录入错误:不了解药学知识㊁未进行严格查对㊁与医生沟通不到位㊁对接受药物流程不熟悉㊂②输液速度过快:巡视不到位㊁未根据要求严格控制滴速㊁患者自行调节滴速㊁缺乏健康知识教育㊂③呼叫无人应答:科室护理人员配备不足㊁正在参与其他护理工作㊂④药物外渗:针头出现移位,针头脱落㊂⑤穿刺位置血肿:按压方式不对,儿童配合度较低,健康教育不到位㊂⑥接收药物错误:未识别医嘱,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生急诊不清晰,辨识不清,护士责任心较差㊂⑦药名错误:药物专业知识欠佳,查对不严格,出现疑问未及时进行沟通㊂⑧穿刺失败:患者血管条件较差,穿刺技术不成熟,未全面评估血管情况㊂⑨配置药物错误:配药时未集中注意力,计算药物剂量错误,未掌握药物配伍禁忌,查对制度不严谨[7]㊂1.2.2.5㊀改进措施的制订和实施㊀针对上述失效模式和失效原因,实施相应改进措施㊂①强化用药知识和技术操作㊂组织培训,主要培训常用药物知识,新药㊁特殊药知识,药物配伍禁忌㊁用药注意事项㊁用药保存及不良反应,尽量避免护理人员因缺乏药物知识,导致在核对中出现错误㊂培训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并于训练后进行考核,对成绩较好者给予鼓励,未合格者继续进行培训㊂指导护理人员医护㊁护患的沟通技巧,提高其对应激事件及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8]㊂②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㊂对护理工作法律㊁法规,护理工作服务意识㊁工作责任心㊁职业道德素养㊁急诊输液规章制度㊁护理风险控制等宣传教育,重点强调三查七对的重要性,减少护理工作中因未严格实施查对㊁责任心不足等引发的风险事件㊂③药物使用的严格查对㊂若对处方中药物存在疑问,应及时沟通和交流,再次核对医嘱㊂对长期输液或每日输液药物较多患者应建立独立的登记本,详细记录信息,并做好交接班[9]㊂④急诊护理人员合理调配㊂护士长应严格按照排版制度安排护理人员工作,保证每班人员充足,同时合理㊁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避免输液高峰期出现换药无人应答的现象,并强化护理人员对输液巡视的重视[10]㊂⑤质量控制㊂每个月定期由小组成员收集科室内高风险事件,并计算风险值,组织科室会议,对整改数据进行讨论㊁分析,评价是否改善失效风险㊂1.3㊀观察指标㊀观察两组护理人员输液安全风险值㊁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㊂1.4㊀统计学方法㊀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㊂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㊁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2.1㊀两组护理人员输液安全质量风险值比较㊀见表1㊂表1㊀两组护理人员输液安全质量风险值比较(分,xʃs)项目研究组(n=10)对照组(n=10)t值P值给药方式错误125.34ʃ23.15257.68ʃ35.469.882<0.001换药无人回应102.14ʃ20.06231.48ʃ24.2710.174<0.001拔针无人应答130.17ʃ24.08195.48ʃ32.677.699<0.001药物更换错误103.34ʃ27.18171.34ʃ22.186.130<0.001穿刺ȡ2次77.98ʃ16.47141.37ʃ14.279.199<0.001药物保管不当35.17ʃ13.0785.49ʃ21.066.420<0.001未核对身份25.18ʃ11.3454.37ʃ11.085.822<0.0012.2㊀两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㊀见表2㊂表2㊀两组患者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组别n意外脱管例%静脉炎例%过敏反应例%空气栓塞例%总发生率(%)研究组5000.0000.0012.0000.002.00对照组5024.0024.0048.0048.0024.00χ2值10.699P值0.0012.3㊀两组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比较㊀见表3㊂表3㊀两组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比较组别n非常满意例%满意例%不满意例%满意度(%)研究组503060.001836.0024.0096.00对照组501836.001938.001326.0074.00χ2值9.490P值0.0023㊀讨论输液室是急诊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由于急诊具有人流量大㊁工作复杂的特点,常会导致多例患者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照顾,而在繁忙的工作中,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若护理人员专业能力较差㊁沟通不到位㊁综合素质能力低,易导致患者在输液中出现不良事件,降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影响急诊护理质量的提升和进步[11]㊂为规范急诊输液用药护理管理,尽量减少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应在急诊输液用药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㊂PDCA循环管理主要是指遵循P-D-C-A循环过程,通过4个不同过程,不断完善护理质量,改善护理效率,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综合素质,通过解决护理环节中的不良问题,提高护理质量,降低安全隐患㊂虽然应用PDCA循环管理取得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其重视护理质量的提升,在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环节管理较弱,因此,应用PDCA循环管理的同时联合应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至关重要[12]㊂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实施中首先评估各护理环节中易出现失效的项目,并对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计算其风险值,根据各护理项目的风险值高低进行逐步优化,预防失效项目发生,为前瞻式管理的一种,其在应用中重视对未出现的风险事件的预测和控制,而不是在风险事件发生后采取措施㊂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给药方式错误㊁换药无人回应㊁拔针无人应答㊁药物更换错误㊁穿刺ȡ2次㊁药物保管不当及未核对身份等风险值均低于对照组161齐鲁护理杂志2021年6月第27卷第11期(P<0.01);研究组意外脱管㊁静脉炎㊁过敏反应㊁空气栓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对急诊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㊂分析原因,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应用可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指导急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的问题,通过强化用药知识和技术操作㊁强化护理人员综合素质㊁急诊护理人员合理调配㊁质量控制等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及时发现急诊输液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护理工作项目的风险值,以减少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13]㊂综上所述,在急诊静脉输液用药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使护理质量管理的实施不断改进和进步,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预防及控制不良事件发生,减少护理纠纷,值得推广和应用㊂参考文献[1]㊀孙小莉,王怡,李丹.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在小儿静脉输液护理中的构建及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2):128-129.[2]RoseM.Assessingadequacyofemergencyproviderdocu⁃mentationamonginterhospitaltransferredpatientswithacuteaorticdissection[J].World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2019,10(2):94.[3]汤鸿,陆忠华,张熔熔,等.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理论的肝活检组织标本制片质量提升与流程优化模型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27(3):210-212.[4]汤鸿,孙军霞,张熔熔,等.基于故障模式与效应分析进行病理技术实验室医疗设备管控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9,48(8):656-658.[5]李宵,任炳楠,崔赛,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医院冷链药品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21):2216-2221.[6]Yasushi,Takatsuno,Ito,etal.ACaseofUnresectableSig⁃moidColonCancerwithPeritonealDisseminationTreatedwithChemotherapyafteranUnintendedEmergencyJejunos⁃tomyFormation[J].Cancer&chemotherapy,2019,46(13):2482-2484.[7]王丹,徐国兵,王国洪,等.基于PDCA循环的床旁血糖质量管理体系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20,40(1):57-58.[8]周赛,马红丽,阮文珍.基于信息化构建的静脉安全用药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4):3064-3069.[9]马昭朝,司延斌,庆昕,等.PDCA模式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风险评估及管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20,55(16):65-69.[10]沈国荣,王永,金唐慧,等.静脉输液自动加药混合调配系统在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药房,2020,31(3):364-367.[11]BurtonFM,CoadyG,SimMAB.Istheretimefortarget-con⁃trolledinfusionintheEmergencyDepartment[J].EuropeanJournalofEmergencyMedicine,2019,26(4):309-310.[12]钟巧,王明浩,蒋绍艳,等.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1):68-72.[13]郭维英,卢海雷,欧顺玲.直肠癌肝转移输液港植入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影响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21):13-16.本文编辑:姜立会㊀㊀2021-04-02收稿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宋庆如,马㊀颖,张馨曼(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㊀江苏徐州221003)ʌ摘㊀要ɔ目的:探讨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选取2016年1月1日 2019年12月31日接受静脉治疗的COPD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行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㊂比较两组护理质量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人员综合能力㊂结果:实验组药物使用㊁穿刺工具㊁管道管理㊁感染控制及职业防护等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人员理论知识㊁操作技术㊁风险意识㊁服务态度等各项能力评分及综合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㊂结论:在COPD患者进行静脉治疗期间,积极开展精益管理联合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㊂ʌ关键词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益管理;PDCA循环;静脉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56㊀㊀文献标识码:B㊀㊀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1.11.061㊀㊀文章编号:1006-7256(2021)11-0162-04㊀㊀静脉治疗是一种采用输液器㊁中心静脉导管㊁外周留置针等工具,经静脉将各种药物㊁血液制品㊁血液等液体输入人体血液循环的治疗手段,据统计,我国每年接受静脉治疗人次已达50亿人次,占全球静脉治疗总人次80%以上[1]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治疗难度大,需要长期用药治疗,相比口服用药,静脉治疗能使药物更快发挥效果,治疗效果更佳,所以261齐鲁护理杂志2021年6月第27卷第11期。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中的应用王群,左霞,王璐*,陈月莉,吴玲莉苏北人民医院,江苏225001A p p l i c a t i o no f f a i l u r em o d e a n d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i n t h ew r i t i n g o f e m e r g e n c y r e s c u e r e c o r d sW A N G Q u n,Z U OX i a,W A N GL u,C H E NY u e l i,W UL i n g l iN o r t h e r nJ i a n g s uP e o p l e'sH o s p i t a l,J i a n g s u225001C h i n a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W A N GL u,E-m a i l:17517668@q q.c o mK e y w o r d s f a i l u r em o d e;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e m e r g e n c y;r e s c u e r e c o r d s;w r i t i n g摘要目的:探索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 M E A)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随机选取2022年1月 6月的300份急诊抢救记录作为对照组,2022年7月 12月的300份急诊抢救记录作为观察组㊂对照组采用常规质量控制管理,观察组采用F M E A管理,分析抢救记录书写过程中的失效模式及原因,计算优先风险数值,找出前5位的失效模式,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㊂比较两组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情况;比较两组护士护理文书书写相关法律知识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㊂结果:观察组共发现缺陷71份,对照组共发现缺陷220份,观察组客观性缺陷㊁真实性缺陷㊁准确性缺陷㊁及时性缺陷㊁完整性缺陷㊁规范性缺陷的发生率分别为5.00%㊁2.67%㊁2.33%㊁3.67%㊁6.67%㊁3.33%,低于对照组的10.67%㊁8.33%㊁7.33%㊁15.67%㊁18.67%㊁12.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观察组护士护理文书书写相关法律知识成绩(92.54ʃ3.39)分㊁理论知识成绩(93.08ʃ2.71)分,均高于对照组(75.78ʃ7.14)分㊁(83.28ʃ4.8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F M E A模式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及护士的书写能力㊂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急诊;抢救记录;书写d o i:10.12102/j.i s s n.2095-8668.2024.07.018急诊科是急危重症病人就诊的第一场所,急危重症病人多㊁病情重,从急诊到入院的整个就诊过程,每个环节都可能涉及各种法律问题㊂因此,急诊科是医院中医疗风险高发的科室之一[1-2]㊂有研究显示,20%~ 30%的国内医疗纠纷与病人病历书写缺陷有关,部分与护理文书书写缺陷有直接关系[3]㊂急诊抢救记录是护理人员对急诊抢救病人进行抢救㊁治疗㊁病情观察的原始文字记录[4],是重要的护理文书,在医疗纠纷处理中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㊂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 a i l u r em o d e a n d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F M E A)是一种前瞻性㊁系统性㊁以团队协作为主的管理方案[5],通过对医疗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以提示医护人员采取前瞻性防范措施,从而达到减少医疗护理风险的作用[6-7]㊂F M E A基金项目院级基金项目,编号:Y Y G L202109作者简介王群,主管护师,本科*通讯作者王璐,E-m a i l:17517668@q q.c o m引用信息王群,左霞,王璐,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抢救记录书写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7):1241-1244.模式主要用于病人的管理,少有关于护理文件书写的报道,本研究将F M E A管理模式用于急诊抢救记录的书写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22年1月 6月的300份急诊抢救记录作为对照组,2022年7月 12月的300份急诊抢救记录作为观察组㊂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急诊抢救记录为同一组护士书写,共36名护士㊂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F M E A管理模式,责任护士书写的急诊抢救记录由护士长和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定期进行检查,每次检查完成后告知责任护士书写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并指导其纠正;科室每月汇总护理文书书写常见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对全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㊂1.2.2观察组采用F M E A管理模式㊂具体步骤如下㊂1.2.2.1组建团队成立F M E A 小组,由10名人员组成,其中包括护士长2名㊁质量控制专员1名㊁专科组长2名㊁护士5名,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主管及以上职称,均接受过F M E A 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㊂1.2.2.2 绘制急诊抢救记录书写流程(见图1)图1 急诊抢救记录书写流程图1.2.2.3 查找书写质量问题并绘制检查表参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㊁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结合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特点,从客观性㊁真实性㊁准确性㊁及时性㊁完整性㊁规范性6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㊂1.2.2.4 计算危机值(r i s k p r i o r i t y n u m b e r ,R P N ) R P N 值包括风险发生可能性(O )㊁被发现的可能性(D )和严重性(S )3个维度,每个维度计1~10分,不可能发生 计1分, 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计10分㊂3个数值相乘即为该失效模式的R P N 值㊂采用R P N值确定失效模式的优先级,R P N 最低分是1分,最高分数是1000分,分值越大,风险越高[8-9]㊂1.2.2.5 针对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对R P N 值较高的项目分别开展头脑风暴法,分析其潜在原因,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每个环节的高风险因素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督促落实,见表1㊂表1 抢救记录书写过程中失效模式分析及R P N 值失效模式失效原因改进措施R P N 值(分)字迹潦草㊁涂改㊁无法辨认㊁有错别字管理者质量控制不到位,未对护理文书书写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风险防范意识,记录时不认真实行护理三级质控模式,即责任护士遵循护理文书质量标准和指导,正确书写抢救护理记录,再由质量控制组长/抢救组长监察,最后由护士长负责质量控制监管;加强护士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438.2抢救记录有缺项对抢救记录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年轻护士不知道如何正确书写抢救记录加强法律知识和护理文件书写知识的培训,提升护士的书写能力和对抢救记录的重视411.3抢救记录不真实,医护记录不一致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对抢救记录书写及病历书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护士忙于病人的抢救而忽视抢救记录的书写,抢救结束后无核对医生病历的习惯制定标准化医护沟通模式(S B A R )及口头医嘱执行流程,设计口头医嘱记录单;在抢救危重病人时,加强医护沟通,补记抢救记录时,及时提供原始材料,注意查对医疗记录,保持医护记录的一致性352.0(续表) 失效模式失效原因 改进措施R P N 值(分)特殊诊疗㊁用药㊁治疗㊁护理记录不准确对于特殊诊疗㊁用药等的规范书写培训不到位;护士忙于抢救,忽视抢救记录的书写,补记时由于记忆的偏差容易导致书写不准确加强特殊诊疗㊁用药等相关书写规范的培训;设计简单㊁明了㊁便捷的临时医嘱记录表格,以缩短护士书写的时间,防范漏记㊁错记等问题,便于护理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338.2采取的护理措施记录不完整㊁缺乏针对性部分年轻护士缺乏工作经验,知识掌握不全面,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差,记录重点不明确,不知该如何观察㊁描述㊁记录病人病情㊁用药等情况加强专科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年轻护士,对岗位胜任力低㊁工作经验少,观察㊁分析㊁判断病情能力不足等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培训315.91.3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情况㊂按照护理部制定的护理文书质量控制检查表,由急诊科护士长和质量控制专员对急诊抢救记录进行检查,记录各类缺陷发生的频数㊂按照护理文书书写要求,并结合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特点,从客观性㊁真实性㊁准确性㊁及时性㊁完整性㊁规范性6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并将结果逐一记录㊂2)比较两组护士护理文书书写相关法律知识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㊂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 P S 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行t 检验;定性资料采用频数㊁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㊂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情况观察组共发现缺陷71份,对照组共发现缺陷220份㊂观察组缺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㊂表2 两组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结果比较单位:份(%)组别份数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对照组30032(10.67)25(8.33)22(7.33)47(15.67)56(18.67)38(12.67)观察组30015(5.00)8(2.67)7(2.33)11(3.67)20(6.67)10(3.33)χ2值6.6729.2678.15324.73619.52617.475P0.0100.0020.004<0.001<0.001<0.0012.2 两组护士护理文件书写相关法律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组护理文件书写相关法律及理论知识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㊂表3 两组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及理论知识得分比较单位:分组别人数法律知识理论知识对照组3675.78ʃ7.1483.28ʃ4.89观察组3692.54ʃ3.3993.08ʃ2.71t 值-12.723-10.528P<0.0010.0103 讨论3.1 急诊抢救护理记录的重要性及F M E A 模式的应用优势急诊科是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急诊抢救记录是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抢救㊁治疗㊁护理及病情观察的真实记录,是急诊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10],是检验和衡量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㊂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多,随时可能突发病情变化甚至死亡,尤其在抢救时,护士往往着重于积极采取抢救措施,而忽视急诊抢救记录的书写㊂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急诊抢救记录是医院举证的重要法律文件㊂F M E A 模式作为风险评估㊁改进及流程管理工具,重点关注 事前预防 而非 事后纠正 [6],其主要通过识别㊁分析㊁评价和控制风险,达到预防潜在风险的发生㊁避免发生不良事件的目的[11],2008年被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确定为一种重要的前瞻性风险分析方法,被应用于国内外医疗风险管理领域[6,12-16]㊂3.2 实施F M E A 管理模式有利于培训管理实施F M E A 管理模式过程中,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和流程的培训,是有效的改进措施㊂在本研究中,利用F M E A 对急诊抢救记录书写流程㊁法律知识㊁抢救记录规范书写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能有效降低抢救记录书写缺陷事件的发生风险㊂在医护沟通和口头医嘱执行2个环节中,经小组讨论并结合本院急诊抢救记录特色,制定了S B A R沟通模板及口头医嘱执行的具体流程,并设计了口头医嘱记录单㊂此外,科室组织护士每周集中学习并考核常用病种的抢救记录书写知识,提高护士急诊抢救记录书写能力,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㊂3.3 F M E A模式可以降低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率本研究应用F M E A模式对急诊抢救记录书写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并利用R P N风险值对其风险进行预测,筛选风险较大的事件,在分析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㊂科室建立护理文书质量三级质量控制网络,进行全员F M E A培训㊂一级质量控制由责任护士负责完成,重点是遵循护理文书质量标准和指导,正确书写抢救护理记录;二级质量控制由抢救组长/质量控制组长完成,重点评估质量控制关键环节,通过检查㊁指导㊁示范等实施质量控制,并监控指引或标准执行;三级质量控制由护士长完成,重点是建立质量控制系统,负责培训和监管质量控制标准,建立F M E A分析报告㊂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F M E A模式后,在客观性㊁真实性㊁准确性㊁及时性㊁完整性㊁规范性6个方面,观察组缺陷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基于F M E A模型的管理可降低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率㊂综上所述,F M E A作为一种系统性㊁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方法,应用于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管理,可有效降低急诊抢救记录书写缺陷率,提高护士护理文书书写能力㊂参考文献:[1]周雪,倪杰,龚志忠.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纠纷高危因素及根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21,42(2):41-45.[2]钟林涛,王将军,周山,等.445例北京市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诉讼案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8,34(11):927-931.[3]雷芳,陈渊青,罗红,等.护理质量管理知识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23(3):67-70.[4]姚桂芬,叶先智,赵晶.急诊抢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J].中国病案,2019,20(12):14-16.[5]赖丙娇,肖婉静,黄庆英.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消毒供应中心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4):131-133.[6]孙玉勤,彭丹,赵锦昌,等.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手术患者术前交接流程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2,37(4):64-66. [7] A U T A A,A D E WU Y I E O,T O R-A N Y I I N A,e t a l.G l o b a lp r e v a l e n c eo f p e r c u t a n e o u s i n j u r i e sa m o n g h e a l t h c a r e w o r k e r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o fE p i d e m i o l o g y,2018,47(6):1972-1980.[8]罗德生,李龙倜,杨宝义,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优化E C MO护理流程管理中的应用[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22,41(3):300-303.[9]马晓静.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手术室器械回收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23):144-146.[10]于雪燕.品管圈在改进急诊抢救室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效果分析[J].中国病案,2021,22(3):33-36.[11] L E E F T I N K AG,V I S S E RJ,D EL A A TJM,e t a l.R e d u c i n g f a i l u r e si n d a i l y m e d i c a l p r a c t i c e:H e a l t h c a r e f a i l u r em o d ea n d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c o m b i n e dw i t hc o m p u t e r s i m u l a t i o n[J].E r g o n o m i c s,2021,64(10):1322-1332.[12] C H I L A K AMA R R I P,F I N NEB,S A T H E RJ,e t a l.F a i l u r em o d ea n d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e n g i n e e r i n g s a f e r 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 c a r e t r a n s i t i o n s[J].N e u r o c r i t i c a l C a r e,2021,35(1):232-240.[13]P U E Y O-LÓP E Z C,S N C H E Z-C U E R V O M,VÉL E Z-DÍA Z-P A L L A RÉS M,e t a l.H e a l t h c a r e f a i l u r e m o d e a n d e f f e c ta n a l y s i s i nt h ec h e m o t h e r a p yp r e p a r a t i o n p r o c e s s[J].J O n c o lP h a r m P r a c t,2021,27(7):1588-1595.[14]V A N D A A L E N F V,S M E U L E R S M,B A R T E L S E,e ta l.Ah e a l t h c a r ef a i l u r e m o d e a n d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t o o p t i m i s e t h ep r o c e s s o fb l o o dc u l t u r e p e r f o r m a n c e[J].N e t hJ M e d,2020,78(6):341-348.[15]吕倩,赖晓全,徐敏,等.基于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的发热门诊医院感染风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12): 1861-1865.[16]顾芸莹,郝桂华,李超,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重症监护室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6):74-77.(收稿日期:2023-04-25;修回日期:2024-03-14)(本文编辑薛佳)。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在防范急诊针刺伤风险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在防范急诊针刺伤风险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模式防范急诊室发生针刺伤风险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急诊2018年的4月~5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作为FMEA管理前组,实施临床注射、静脉采血操作常规操作流程;以2018年的8月~9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作为FMEA管理后组,实施基于FMEA管理模式的风险优先指数(PRN)评分构建预防针刺伤的改善操作流程。
比较两组操作的针刺危险环节的发生率。
结果:FMEA管理后组针刺危险环节的发生率14.8%,比FMEA管理前降低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MEA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急诊护士针刺风险,提高急诊护士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并应用。
【关键词】针刺伤失效模式与效应模式风险引言针刺伤是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
[1]职业性锐器伤是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主要途径;医护人员中护士从事临床操作较多,长期承担注射、整理利器等工作,是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高危人群。
[2]急诊就诊人数多,血源性病原体携带者比例庞大,针刺伤防护显得更为重要。
据我院的院感办统计,2017年至2018年度我科职业暴露例数共18例,其中针刺伤类共17例。
因此,为保护急诊护士的健康安全,我科自2018年4月开始实行FMEA管理模式,通过对急诊发生针刺伤操作的流程进行失效分析,找出需要改善的环节,制定防范对策,收到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5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记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8~9月针刺伤危险环节的发生情况记为观察组。
1.2方法1.2.1 组建小组2018年4月,由护士长组织成立4人FMEA管理小组,要求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主管护师资质,且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及理论积累,组织全组人员学习FMEA的管理模式及相关知识,并对本科针刺事件发生频度、失效环节及严重程度进行讨论、归纳。
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刘春香;韦涌初;汪莉;石娟;梁艺;黄文伶【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 (FMEA模式) 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转运的136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 实施常规转运;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转运的148例急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 实施FMEA模式转运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RPN值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05) , 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 可有效解决转运的监护难题,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降低转运风险,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期刊名称】《齐鲁护理杂志》【年(卷),期】2019(025)001【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FMEA模式;急危重患者;转运风险;防范管理;满意度【作者】刘春香;韦涌初;汪莉;石娟;梁艺;黄文伶【作者单位】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31;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2.2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或得到更有效的专科救治,通常需对急危重患者实施转运。
70%的急危重患者转运过程可增加转运风险,且45%的不良事件与监护设备不全及环境改变有关,其中呼吸系统不良事件概率最高达26%,比不转运患者高于10%[1]。
鉴于急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危重、变化快且转运过程需要依赖生命支持手段维护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其转运难度增大等特点,为确保患者生命安全、降低转运风险和有效提高院内转运安全管理,改善患者愈后生存质量,我院急诊科自2015年7月起将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2]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防范管理中,取得满意效果。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王海燕;李红芳;沙玲【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运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对急诊输液室用药流程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列出可能的失效模式,制定改进措施和行动方案,计算干预前后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并调查干预前后护士、病人对输液室用药的满意度。
[结果]干预后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降低,病人以及护士输液用药满意度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用于改进急诊输液室用药流程,可促进输液用药安全,提高病人和护士满意度。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for medica-tion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infusion room.Methods:The risk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medication in emer-gency infusion room were analyzed by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method,then to list the possible failure model,formulate improvement measures and action plan,calculate the priority risk numberof failure mod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and investigate the nurse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medication in infusion room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priority risk number of failure mode was reduced,the nurses and patients’satisfaction to infusion medication was increased,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FMEA could promote the infusion medication safety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nurses when it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medication process in emergency infusion room.【期刊名称】《护理研究》【年(卷),期】2016(030)036【总页数】4页(P4518-4521)【关键词】失效模式;效应分析;急诊输液室;用药安全;满意度【作者】王海燕;李红芳;沙玲【作者单位】226000,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26000,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226000,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急诊输液室病人病情较复杂,用药量较大,输液室护士面对各科不同的医生和药品,工作量大且繁琐,病人用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张燕;杨芸;徐芳芳【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22(19)31【摘要】目的探究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方法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治疗的102例急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管理模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管理模式。
观察并比较两组实施干预后院内转运流程风险危机值、转运意外发生率及转运效果。
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无评估分级标准、责任心不强、缺乏准备标准、急救通道不合理、未选择最佳路线、无执行标准风险值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转运过程中窒息、心律失常、管道脱落、设备故障、用品不齐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转运时间低于对照组,接收科室及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急诊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管理中实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后,有效降低院内转运风险值,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院内转运时间,提高患者及接收科室满意度。
【总页数】4页(P186-189)【作者】张燕;杨芸;徐芳芳【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相关文献】1.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2.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3.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4.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的风险管理模式在妇产科急危重症转运患者中的应用5.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常用的质量管理工具,用于识别并降低潜在的系统、过程或产品中的失效模式和效应。
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FMEA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识别并减轻护士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急诊护士的工作安全性和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探讨FMEA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一、FMEA在急诊护士职业暴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1. 确定关键过程FMEA首先要确定关键过程,对急诊护士来说,关键过程包括接诊患者、给药、使用医疗设备、处理突发事件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过程进行FMEA,可以识别可能的失效模式和效应,帮助医疗机构有针对性地减少风险。
2. 识别失效模式FMEA需要对每个关键过程的每个步骤进行分析,识别可能的失效模式,包括人为失误、设备故障、程序漏洞等。
以急诊护士接诊患者为例,可能的失效模式包括患者信息录入错误、药物配错、患者诊断遗漏等。
3. 评估失效效应在识别失效模式的基础上,需要对失效效应进行评估,即失效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
药物配错可能导致患者毒性反应、延误治疗等严重后果,需要对每种失效效应进行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可能性。
4. 制定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加强护士的培训、改进工作流程、优化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失效模式的发生和降低失效效应的严重程度,提高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性和工作效率。
1. 降低事故发生率通过FMEA分析,医疗机构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急诊护士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针对药物配错的失效模式,可以加强药物管理制度,实行双重核对,减少配药错误的发生率,从而减少患者的安全风险。
2. 提高工作效率FMEA分析可以帮助急诊护士发现工作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FMEA分析发现急诊护士在接诊患者时可能面临的信息录入错误问题,可以引入智能化的信息录入系统,减少护士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运转中的应用体会杨慧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运转中的应用体会杨慧发布时间:2023-06-08T09:46:58.561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5期作者:杨慧[导读] 目的分析在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运转中予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HFMEA)的应用效果。
方法从我院 2023 年 1 月-2023 年 6 月期间选取 102 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随机分配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1 例)。
扬中市人民医院江苏镇江 212200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运转中予以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HFMEA)的应用效果。
方法从我院 2023 年 1 月-2023 年 6 月期间选取 102 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随机分配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1 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内转运,观察组给予 HFMEA 转运模式。
观察两组效果。
结果观察组转运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HFMEA 转运模式可优化转运流程,缩短转运时间的同时,还可降低转运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确保患者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急诊;院内运转前言:急诊科是每个医院主要接受危重症患者救治的重要场所。
危重症患者一般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且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多次进行院内转运,如在转运期间,出现任何差错,则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甚至出现死亡。
转运途中出现各种并发症以及不良事件也会提高死亡风险,因此,保障患者在转运期间的安全是极为重要的。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是一种新型的科学模式,可通过潜在的风险因素,确定可能引发的问题以及原因,并以此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从而降低在转运期间发生的不良因素,进一步提高患者在转运期间的安全[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 2023 年 1 月-2023 年 6 月期间,对 102 例急诊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效率中的实践探究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效率中的实践探究发布时间:2023-03-04T13:00:01.68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0月20期作者:陈小丽[导读]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效率中的实践探究陈小丽 (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江西九江332000)摘要:目的:评估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应用在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中对提高管理效率的作用。
方法:以FMEA评估耗材出入库管理流程,寻找高风险因素,且据此拟定解决方案,不断优化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流程。
结果:实施FMEA前,医疗设备科仓库医用耗材出入库条目总数为485,出入库准确条目数为342,出入库准确率为70.52%,而实施FMEA后,医疗设备科仓库医用耗材出入库条目总数为519,出入库准确条目数为502,出入库准确率为96.72%,P<0.05。
结论:FMEA能够提高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效率,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疗设备科;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仓库;管理效率医疗设备科仓库通常负责医院医用耗材发放、存储、验收入库等工作[1],但是由于医用耗材种类多、使用频率高、需求量大、使用范围广等,故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效率低下,导致每项物资发货时间长,难以满足临床需求,所以本院在2021年引入了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管理工具,旨在提高医疗设备科仓库管理效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三甲医院,年手术量为15400台次,总开放床位1400床,耗材年使用费用约2.3亿元。
另外,我院于2021年开始耗材精细化管理,期间团队采用了FMEA管理工具,通过统计分析FMEA实施前后出入库条目数,了解仓库管理效率。
1.2方法1.2.1组建团队以信息科、护理部、医疗设备科、医务科等多部门组建品质管理团队,且邀请专家进行FMEA培训,全员借助头脑风暴法,以及遵循FMEA活动步骤,展开风险评估。
1.2.2确定指标结合本院仓库管理现状、《医疗机构医用耗材管理办法》等,将医用耗材出入库准确率作为评价考核指标。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优化急救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优化急救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优化急救流程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
方法:于2020年6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在患者和其家属知晓同意以及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下选取了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成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0例患者。
给予对照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实验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干预,最后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指标。
结果:在经过两种不同模式干预下,实验组的救治时间(包括分诊时间、心电图获取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D-to-C 时间、D-to-B 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治疗成功率和病死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以上相关指标对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优化急救流程,不仅可以优化急诊流程和救治时间,还可以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降低医患纠纷,对改善医患关系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优化急救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指患者心脏的心肌出现了突然的坏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冠状动脉内突然的血栓形成,把血管完全堵死,血流不能通过,而造成了心肌长时间内没有供血和供氧,就发生了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生,就必须要尽快地到医院就诊,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除血栓等因素,让冠状动脉血流再通,能够继续地给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分,让已经出现问题的心肌细胞逐步的恢复。
但如果要错过了最佳就诊时间,心肌细胞的坏死往往不能恢复,就会造成像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等严重的后果[1-2]。
基于此,本文以2020年6月-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优化急救流程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谭春兴;林巧;李红涛;李共甜;赵珍喜【期刊名称】《护理实践与研究》【年(卷),期】2015(000)006【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FMEA)在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院内转运的120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抢救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根源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提前规避转运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
比较两组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风险系数(RPN)。
结果:试验组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的RPN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MEA改造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明显降低影响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具有临床可行性。
【总页数】3页(P7-8,9)【作者】谭春兴;林巧;李红涛;李共甜;赵珍喜【作者单位】529000 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江门人民医院急诊科;529000 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江门人民医院急诊科;529000 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江门人民医院急诊科;529000 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江门人民医院急诊科;529000 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江门人民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便携式气动呼吸机配合转运护理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J], 赵学玲2.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分级转运系统及应用研究 [J], 洪成娣;周慈霞;蒋玲;王海霞3.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送方案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J], 陆涵;赵媛;朱晓丽;林惠仙;史婷婷4.新型转运器具联合信息管理转运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研究 [J], 郭晓娟;王蓉;冒鑫娥;柏基香5.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J], 孙茜;孙春霞;孙晓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
理
学
报
No v e mb e r , 2 0 1 3 Vo 1 . 2 O No . 1 1 A 1 9
J o u na r l o f N u r s i n g ( C h i n a )
【 护 理 管理 】
( 1 i k e l i h o o d o f d e t e c t i o n , D ) ,危 机 值 f r i s k p r i o r i t y
n u mb e r , R P N ) = S x Ox D, 根据 R P N 大 小 判 断是 否 有
【 作者简介】章娟亚 ( 1 9 7 6 一) , 女, 浙江海 宁人 , 本科 学历 , 主管 护
急 诊科是危 重患者 的聚集地 。 为 了明确诊 断及更 好 治疗 . 危重 患者需要 院 内转 运进行 辅助 检查和 收住 专 科病 房 或 I C U。 而 在转 运过 程 中 。 患 者 可能会 出现
新 的病 情变化 。 院内转运会增 加重症 患者发生并 发症
备使 用情 况分 析 , 共 使用 设备 4 5 5次 , 使用正常 4 2 0 次。 正 常使 用率 为 9 2 . 0 %。不 能正 常使 用情况 主要 为 设备使 用 时 间短 , 在 转运过 程 中 出现 电源 、 气 源耗 尽 情 况导 致设 备无 法正 常运 转 。
[ 参 考 文 献】
2 方 法
的风 险 , 转运 患者 的病 死率 比普通 患者 高 9 . 6 % t ” 。转 运设 备 的完 好直 接 关 系着转 运 的安全 。 因此 , 研 究分 析 转运 设备 不完 好 的危 害性 、 危 险 因素 、 防范 以及处 2 . 1 成立 F ME A 小组 成立 急诊科 F ME A小 组 , 共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5
2 . 3 计算危 机值
F ME A 的基本 原理 是分 析系 统 的
结构 , 估 算失 效 时后 果 的严 重 程度 ( s e v e r i t y , S ) 、 发 生
频度 ( f r e q u e n e e o f o c c u r r e n c e , O 1和 失 效 检 验 难 度
理 对策 是 护理 管理 者必 须高 度 重视 的课 题 。失 效模
式 与效应 分析 ( f a i l u r e mo d e a n d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 F ME A)
有 6名 成员 参加 ,均 为护 师 以上职 称并 且从 事 急诊 科 工作 5年 以上 ,有 比较 丰 富的工 作经 验并 且接 受
F ME A 知识 的系统 培训 。
是 一 种 行 动 前认 清 问 题 并 预 防 问题 发 生 的 分 析 方
法, 是 一种 前 瞻性 的观 点分 析 问题 , 在不 良事 件 发生
2 . 2 绘制 操 作 流程 图, 找 出失 效模 式
将 设 备使 用
前 洞 察 可 能 的错 误 而 进 行 预 防 的 风 险 管 理方 法 。 我科 2 0 1 2年 7月尝 试 应 用 F ME A 理 念 ,对 护 理 人 员 日常 操作 流程 进 行失 效模 式 与潜在 风 险原 因分 析 评估 , 寻找 提高 转运 设备 完 好率 的对 策 。 实施 F ME A
管 理半 年后 效果 明显 。现报 道如 下 。
1 一般 资料
的过程 按照 流程 图 的形 式逐 一展 开 。应用 头 脑风 暴 法, 找 出影 响设备 使用 正常 的流 程和 步骤 , 整 理 出潜 在 的失 效模 式 。设备 不能 正常使 用 的主要 原 因是 缺 少 电源 、 气 源导致 的使 用故 障 。 经 过项 目小组 充分 讨
程进行分析改进 . 有 助 于提 高转 运 设 备 的 完好 率 。
应用失效模式 与效 应分析理论 , 前瞻性地对工作流
【 关 键 词】 急诊科 ;危重患者 ;转运设备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 中图分类号】 R 4 7 ; C 9 3 1 . 3
[ 文献标识— 9 9 6 9 ( 2 0 1 3 ) l l A 一 0 0 1 9 — 0 2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科转运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章娟亚, 张海萍
( 海 宁 市人 民 医 院 , 浙江 海宁 3 1 4 4 0 0 )
【 摘 要】目 的 提高急诊科转运设备 的管理效率 。方 法 应用 失效模式 与效应分析 , 重新定位科室管理理念 , 针对潜在不
安全 因素 , 进行 流程 管理。结 果 护理人员对于转运设备 的正 常使用意识不断提高 , 规范操作流程 , 转运设备正常使用率 由9 2 . O % 提高 到了 9 9 . 4 %, 使急诊科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得到 了进一步的保障。 结论
论, 列 出发 生 的原 因主要为 未列 入交 接班 、 未 及 时充
电充气 、内存 电源气 源未 检测 、设 备充 电时 间不 明 确、 新 护士 缺乏仪 器维 护 的相关 知识 等 。
我 科共 有转 运 用微 量注 射泵 4台 ,转运 用监 护 仪 3台 , 转运 用 呼 吸机 l 台, 通过 2 0 1 2年 l 一 6月 设
师, 护士长 。
员 更 能 充 分 根 据 临床 排 班 有 选 择 性 地 参 加 培 训 计 划, 避免 了培 训 时 间与工作 时间相 冲 突 , 降低 了培 训 缺 席 率 ;同 时 培训 前 3 0 mi n为上 一 节 课 的考 核 时 间, 巩 固了 培训 内容 , 减 少 了培训 次数 , 减轻 了 临床 护 士培 训压 力 , 适 合 临床 护 理排班 特 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