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重型车辆电液行走系统的进回油独立调节缓速控制技术
液压伺服系统产品测试生产流程优化

Features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研生产管理最佳实践专辑陶文凯、耿树鳗、滕怀海、黄汕、孙延/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航天液压伺服系统是用来控制火箭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液压伺服系统,其根据控制系统指令调整飞行器的姿态,实现俯仰、偏航和滚动控制,并使飞行器按照预定轨道飞行。
液压伺服系统产品生产调试过程中,由于检测项目多、周期长,影响了产品批生产的效率。
为此,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针对需求任务开展了设计要求、工艺流程、生产布局、设备设施等方面的优化挖潜,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从工艺和设计2个方面对测试项目和工艺流程进行优化调整,并制定相应措施,以减少产品实做工时,提高生产效率。
|一、工作与实践1.工艺流程调整一是简化伺服机构在装配一调试一装配工序周转间的电气检查要求。
在单机完成装配工序后,产品按规定完成各项电气检査。
装配组转至测试组也是在总装车间进行班组间周转,时间一般在l~2h 之间。
装配组完成电气检查后,测试组在2h内再次进行电气检查操作,在大批量生产过程中属于重复操作,可以优化调整。
W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研生产管理最佳实践专辑Features二是优化合并单机测试工序中对配套电气产品特别是所内配套产品的电气检査要求。
在产品配套后、单机测试前,由于产品入库前已完成了各自的导通绝缘检查,所以后续的测试将通过电缆连同配套产品,并使用测试设备一同进行导通绝缘检查。
三是依托技术进步和工艺布局,调整优化测试工序流程顺序。
对于液压类伺服作动器,根据各级产品的个异性,分别采用少数产品负载试验、多数产品空载稳试的方法来降低产品拆装的辅助时间,从而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四是通过对现有测试设备的技术升级改造,将测试操作的多人协作转化为自动控制辅助单人操控。
通过改造设备和自动设备的应用,对实现单人操作测试环节中的导通绝缘电气检査。
对产品在稳试时的设备进行优化布局和工装完善,实现在稳试测试时1人对多台产品的同时操作和监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SOC智能估算技术及管理模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SOC智
能估算技术及管理模块
成果简介
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的显著特点,是先进汽车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纯电动车、混合动力电动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在其动力系统构型中,均采用了动力蓄电池,目前采用的动力电池主要有镍氢动力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动力电池SOC值是实现电动车辆控制的重要参数,SOC估算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管理模块的重要功能,动力电池管理模块是电动车辆的关键零部件。
性能指标
北航所研制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SOC智能估算技术及管理模块可适应与锂离子、镍氢等多种类型以及多种规格的动力电池配套,并满足电动车用的相关要求,主要技术指标:电压检测精度±0.6%,电流检测精度±0.5%,温度检测精度±0.5℃;SOC估算精度5%。
技术水平
本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电动车辆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具有了一定的电池管理模块产业化生产的技术基础,应用前景广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车辆后方防撞安全预警装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车辆后方防撞安全预警装置成果简介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一直是汽车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
防止车辆追尾和并道碰撞事故一直是车辆后方防撞安全预警装置的重点工作任务。
目前该类装置普遍采用雷达、激光或红外线探测作为车辆后方防撞的传感器,通过检测车辆的相对速度、加速度、距离对追尾和并道的危险性进行预警。
然而采用该类主动型传感器的车辆后方防撞安全预警装置无法区别车辆与其他障碍物(路障、道路栏杆、绿化带等),故而误报警率高;该类装置当车辆行驶在弯道、车道宽度变化路段或车辆不居中行驶等情况下,往往不能有效进行并道安全和防追尾预警;该类装置一般不能同时对车辆后方多个目标车辆进行实时监测,故而防撞预警能力有限;该类装置在并道安全预警时,一般仅将并入车道某预设范围是否有车作为报警的唯一依据,并未考虑车辆间相对车速、加速度和位置关系,因此是以牺牲交通通行效率来获得并道安全预警,且不能有效减少驾驶员的驾驶强度;该类装置在防追尾预警时,仅根据车辆间相对距离、加速度或速度等门限值来判断报警,没有针对不同行驶工况计算最佳安全车距,因而交通通行效率低,误报警率高,显然有待改进。
该项目通过双目立体视觉技术实现车辆防追尾和并道防撞预警,该预警装置通过车速传感器测得本车的车速,同时通过双目立体摄像机采集本车后方车辆(包括本车道车辆和相邻车道跟驰车辆)的状态信息和车道线信息,经过进一步处理获得后方车辆相对本车的距离、速度和位置,并结合车辆运动学模型的安全距离模型实时对车辆后方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分别以防追尾和并道预警信号灯,警示后车驾驶者保持安全车距和本车驾驶者注意并道安全。
该装置由5部分组成;车速传感器选用磁电式车速传感器,图像采集模块包括有镜头R、镜头L、COMS图像传感器R、COMS图像传感器L和支架;图像采集模块安装在车厢内的车顶后方;预警模块包括预警信号灯驱动模块、防追尾预警信号灯和并道预警信号灯;控制器模块包括有实时数字信号处理器、数据存储器、程序存储器、电源和外围通信电路;车速传感器将检测出的信号Vf和T传递给控制器模块;图像采集模块将采集的信号图像IR和IL传递给控制器模块;控制器模块处理所述信号Vf、T、IR和IL后产生预警灯控制信号I,并通过防追尾预警信号灯和并道预警信号灯分别向后车驾驶员和本车驾驶员发布防撞预警信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金属熔体温度实时测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金属熔体温度实时测控技术成果简介真空感应熔炼工艺一般由功率(kW)-时间(mi)的关系曲线进行控制,熔炼过程中工艺参数的确定一般都是凭借着操作经验,通常以一定大小的加热功率,一定的熔炼时间作为精炼工艺参数,但这对于熔炼过程的温度控制来说的不精确的。
因为即使在一定的功率条件下,熔体的温度仍然可能发生变化,而只有当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后,操作工人才会对加热功率进行手动的调节;显然,这种温度的调节方式是滞后的,且很容易出现温度波动太大的现象,无法保证精炼过程中温度的长时间稳定,无法保证熔炼合金质量的稳定性。
而这种不稳定的变化最终也会对合金的熔炼效果产生影响。
真空感应炉内的熔体温度难以在线连续实时监测,更无法实现自动控制。
目前在工业炉的应用中,常用的控温手段是使用热电偶进行测温,采用温控仪表或PLC接收温度信号并输出控制信号给电源以调整工业炉的功率大小,然而由于在金属熔炼的过程中,热电偶若长时间浸入合金液中,热电偶易熔入金属液中,造成测温无法继续进行。
所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真空感应熔炼技术。
而单独采用红外测温+PLC的控制方式,则只能测控熔体表面的温度数据,在长时间精炼的情况下,红外测温仪本身易受到真空感应炉内蒸汽与灰尘的污染,造成温度测量的偏差,另一方面,熔体表面的浮渣量也会随精炼过程的进行而逐渐变化,造成温度测温的偏差;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会使单独采用红外测温仪无法对温度进行准确的测控。
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目开发了一种金属熔体温度实时测控调整装置及方法,包括红外测温装置、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中频电源功率控制端口,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连接中频电源功率控制端口,并根据预设的期望温度值控制真空感应炉的加热功率;红外测温装置对真空感应炉坩埚内熔体的温度进行连续测量,热电偶对对真空感应炉坩埚内熔体的温度进行不连续测量,并将测量的温度信号发送给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所述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根据热电偶所测温度信号进行校准,对真空感应炉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高机动车辆高度可调油气悬架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高机动车辆高度可调油气悬架成果简介
车身高度的调整是根据路况自动控制的,也可以通过中央表板上控制键,实施手动控制。
高度可调油气悬架的控制程包含ESP电子稳定程序,可加强转弯行车的稳定性,保持车身良好姿态。
悬架系统刚度、阻尼均程控可调。
主要控制工况如下:
1、在越野行驶情况下,调整前后悬架高度,增加悬架的动行程和汽车最小离地间隙,可减少悬架击穿的概率与托底失效现象,提高汽车行驶速度,改善汽车的通过性;
2、在高速行驶情况下,调整前后悬架高度,降低车身与重心的高度,提高车辆高速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
3、在车辆起步、加速和制动的情况下,调整前后悬架高度,抑制车身抬头或点头的趋势;
4、在车辆转弯的情况下,调整前后悬架高度,减少车身侧倾,提高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5、在特殊情况下,如运输或浮渡时,收起车轮,以满足特殊要求。
项目来源自行开发
技术领域先进制造
应用范围油气悬架专业企业
现状特点技术水平达到国外技术水平
所在阶段批量生产
成果知识产权独立知识产权
成果转让方式技术转让
市场状况及效益分析高度可调油气悬架可以应用在高级轿车、高机动越野汽车、各种大吨位矿用汽车、工程机械车辆以及军用重型车辆上。
让我们的飞轮和陀螺旋转在世界前沿——记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北航先进惯性仪表与导航技术创新团

上 世 纪 末 , 然 我 国 已 掌 握 了基 于 机 械 轴 承 的飞 轮 技 术 , 虽
但 由于机械轴承飞轮有接触摩擦 ,精 度低 ,成 为严重制约我
但 项 目在 立 项 时遇 到 了难 题 , 由于 它是 很 前 沿 的 技 术 ,
国遥感卫星精度进一步提高 、寿命从 几年 向几十年跨越的关
姿 态 控 制部 件 这 一 技 术难 题 ,房 建 成 和 他 的 同 事 们 开 始 了磁
悬 浮飞 轮 技 术 的 研 究 。
控制力矩陀螺是 空间站及大型卫星必不可少的姿态稳定 、
姿 态 控 制执 行 机 构 ,而 基 于磁 悬 浮 轴 承 技 术 的 控 制 力 矩 陀 螺 只 有俄 罗 斯 搞 过 ,用 于 “ 平 号 ” 空 间站 。 当初 该 创 新 团 队 和 也 只 是 知 道 俄 罗 斯 采 用 了磁 悬 浮 轴 承 ,但 怎 么做 、用 什 么技 术则一无所知。2 0 0 0年 ,房 建 成 在 一 些 国 际会 议 和调 研 中 。 希 望 和 国外 的 科 研 机 构 谈 技 术 合 作 ,但 是 一 涉 及 到基 于 磁 悬
打破 国外 的技 术封锁 ,解决 制约我国遥感卫星高精度长寿命
18 中国高校科技 与产业化
● 2 0 3● 0 8・
责任编辑: 薛
娇 Efa :uj ui cn —ni xe l @ct o3 d
维普资讯
么轴承 ,别 的资料根本查 不到。面对研究 中的重重 困难 ,团
谦 虚又冷静 ,他 把成 绩归功于国防科工委 、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 和他 们所 在 的 仪 器 科 学 与 光 电 工 程 学 院 的支 持 和鼓 励 。归 功 于 团 队 里 默 默 无 闻 、 私 奉献 的 老 教 授 和 全 体 师生 。他 说 。 无
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电磁液冷缓速器

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电磁液冷缓速器
成果简介
针对传统电涡流缓速器重量大、制动力矩热衰退严重等问题,经十年努力攻关,我们研发出了一种国际首创的双凸极构造电磁液冷缓速器。
该产品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制动力矩大、散热好、免维护及性价比高等优点,是现有缓速器升级换代的理想产品,适宜装备大型客车、货车及特种车辆。
已经开发了系列产品规格,通过了各种测试,目前已处于规模化市场推广阶段。
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每年国内需要安装缓速器的大型车约150万辆,缓速器市场产值约150亿-300亿元规模。
电磁液冷缓速器样机
应用简介
所处研发阶段:小规模生产阶段。
适合应用领域:大中型客车、货车。
已有应用情况: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扬州亚星客车有限公司、
綦江齿轮传动公司等已经开始试装。
客车实验
投资规模及效益分析
投资规模:5000万。
产品单价约10000元/台,按每年销售1万台计,利润总额约4500万元,毛利率约45%,财务指标高于一般汽车零部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机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机动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BS)成果简介由于ABS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附加值大,国内已有厂家能够为汽车、摩托车ABS的压力调节器进行配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具备开发ABS电控单元的丰富经验,并实现了汽车、摩托车ABS的产业化。
用于轻型汽车的ABS:与不装ABS相比,在良好路面上制动、制动初速为50km/h时,制动距离缩短不少于10%;在各种路面上直线制动时,制动过程中前、后车轮都不抱死,且滑移率控制在10%-35%的范围内;但车速低于15km/h时,允许车轮抱死;在各种路面上弯道制动时,起用该系统比不起用该系统在稳定性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ABS的ECU应能通过GB/T17626.3-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辐射电磁场抗干扰度试验》的要求。
北航开发的ABS已经在南汽的轿车和河北长城的SUV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用于摩托车的ABS:ABS对于摩托车的制动防抱死所起的作用很有限,对路面的适应性差。
电子式ABS从根本上保证了摩托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和转向操纵性能,并且能大幅度缩短制动距离。
由于制动时不必当心车轮的抱死,驾驶员敢于施加尽可能大的制动力,这是制动距离能够大幅度缩短的原因。
电子式ABS主要由轮速传感器、压力调节器和电控单元(ECU)组成。
压力调节器的制造要求高、投资规模大。
而ECU则是整个ABS 系统的核心,目前多是通过大量试验与摩托车整车进行匹配。
由于ABS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附加值大,能大大提高摩托车的制动安全性,国内已有厂家能够为摩托车ABS的压力调节器进行配套。
目前已经开发出两款电子式ABS摩托车样车,分别是重庆嘉陵的JH150和JH250。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及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电动汽车动力驱动系统技术及应用成果简介续流增磁永磁电机是一种复合励磁的直流电动机,兼顾了串励直流电机和他励直流电机的优点。
采用稀土永磁和增磁绕组复合励磁方式,转子采用无槽结构,把增磁绕组接在电动机续流回路中,利用续流回路内的电流进行增磁,从而使永磁直流电动机产生复合磁场,产生了全新的自动弱磁调速理念。
该系统很好的满足了电动汽车低速增磁增扭、高速弱磁增速的特性需求;而且能在双象限范围内运行,实现电动汽车再生制动;采用高频脉冲调宽(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斩波控制,运行时噪音低。
新型续流增磁永磁电动机控制器能够消除传统性直流电动机驱动控制系统在电动汽车应用是存在的缺陷,依据弱磁调速的控制思想,而研制出的一种新型驱动控制系统。
与传统型串励直流电机相比,该系统在控制细想、控制结构和再生制动性能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装车后,该系统表现出了抗干扰能力强、调节速度快、平稳性好、低速增磁增扭和高速弱磁增速的性能都很好,能够很好的满足电动公交大客车的动力特性要求。
项目来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02AA501821)技术领域续流永磁增磁永磁电动机及驱动系统应节能环保的国际化趋势而产生,主要应用于零排放要求的交通运输工具当中。
该类电机及驱动系统涉及电驱动及再生能量回收的有效应用。
可以很好的满足许多领域的节能环保驱动需求。
为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应用范围由于该类电机的优越性,这种续流增磁永磁电动机及控制系统可以作为节能环保的驱动系统很好的运用于许多大型交通工具中。
目前,已经在国内许多公交大客车上使用该类电机。
如北京公交121线的电动公交车就采用该类电机及驱动系统。
技术特点永磁加增磁绕组复合励磁的新型直流牵引电动机——续流增磁电动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避免了传统直流电动机驱动系统的缺陷,具有结构简洁,稳定调速范围广和效率高等优点。
弱磁调速过程随着电动机转速变化自动完成,系统的输出转矩与电动大客车的动力特性需求自动配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高频复合脉冲GMAW电源波形控制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高频复合脉冲GMAW电源波形控制技术成果简介随着中国智能制造和管道建设的口径以及钢材级别向大口径、高钢级管道建设发展,对管道焊接施工装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仅靠手工电弧焊和药芯焊丝半自动焊施工装备,是很难满足高质量、高效率作业要求。
高频脉冲焊接工艺已经应用在工业的多个领域,并且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广泛。
本项目将高频脉冲电流与传统的脉冲GMAW电源复合进行电流波形控制实现新的先进的焊接技术与装备开发。
脉冲GMAW可在平均焊接电流小于临界电流的条件下实现喷射过渡,具有较宽的电流调节范围,同时,由于其焊接飞溅少、生产效率高、熔透性好,焊接热输入小,适合全位置焊接等优点。
本项目开发了一种高频复合脉冲GMAW波形控制技术,将先进的高频复合脉冲GMAW电源波形控制技术应用到发动机焊机及管道焊接领域。
技术描述本项目开发了一种高频复合脉冲GMAW波形控制技术,即在传统脉冲GMAW焊接电流波形基础上复合叠加频率高频脉冲电流,通过多电源并联结构,实现基值电流、熔滴过渡电流、峰值电流、及高频脉冲电流波形参数的独立控制,且由基值电流到熔滴过渡电流,由熔滴过渡电流到峰值电流,以及高频脉冲电流的变化速率均大于50A/μs。
技术优势1、高频脉冲电流的引入将产生特殊的“高频效应”,改善传统脉冲GMAW的熔滴过渡行为。
2、电弧能量集中,挺度增大,促进熔池流动,减少气孔缺陷,细化晶粒,改善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脉冲焊时,基值期间引入高频脉冲电流将提高电弧稳定性,改善电弧磁偏吹现象。
3、脉冲电流的变化是通过切换电路实现的,输出回路无串联电感,又由于输出电缆等效电感量很小,因此脉冲电流具有较高的电流变化速率(大于50A/μs),可实现熔滴过渡能量的精确控制。
4、采用并联结构主电路拓扑,由单片机实现数字化控制,任意多路并联时,可设计具有更高功率,更复杂电流波形的脉冲GMAW 电源。
技术状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焊接专业教研室的高校之一,在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小型弹射伞降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小型弹射伞降油电
混合动力无人机
成果简介
本项目结合小型油动无人机和电动力系统的优点,利用简单可靠的机械传动系统,实现了小型油电混合动力小型无人机的设计样机,结合油动和电动力系统的优点,既能保留油动无人机的大航时远航程,又能有效大大提高油机空中停车后无人机的生存能力,必要的时候还能以低噪音的电动力进行任务飞行。
该机还具备以下设计优点:翼身融合V尾布局设计,有效减少全机阻力,提高升阻比和实用性能;弹射伞降方式大大降低了对常规飞机起降场地的要求;插接式结构设计操作简便,易于携带;可折叠橡筋弹射装置易于携带,成本低廉,操作方便,还可根据不同起飞重量设定弹射力大小。
主要性能指标
1、结构材料:碳纤维+木质等;
2、机翼:翼身融合V尾布局,翼展2.7m;可插接式机翼/尾翼,二人操作10分钟内可调好整机;
3、装箱后尺寸:1.1米*0.7米*0.4米(可放家用车);
4、实用升限:海拔5000米;
5、飞行速度:70-150公里/小时;
6、航时:2.5-4小时(油动);0.5小时(电动力);
7、起降方式:无需跑道,弹射起飞,开伞降落;
8、最大有效载荷:3公斤(不包括控制器和数传电台);
9、弹射器长度4.8米;折叠后最大长度2.4米;
10、最大起飞重量:14公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框型密封的液压摆动马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框型密封的液压摆
动马达
成果简介
液压马达在液压伺服系统中作为执行机构,将输入的高压油液的液压能转换成机械能,带动负载进行旋转运动。
与电机相比,液压马达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能实现更大的扭矩和更高的频响,经常被用于航空航天领域。
双叶片式摆动马达作为液压马达的一种,只能输出有限转角的运动,但由于其具有两对容腔,能输出更大的扭矩且结构紧凑,具备更高的功率密度,常用作飞行运动模拟器、舵机负载模拟器的执行机构。
液压执行机构的密封性能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其密封性能指标主要为泄漏量、摩擦及可靠性。
泄漏量和摩擦的增加会导致液压伺服系统动态特性下降、刚度降低、阻尼增大。
双叶片式摆动马达由于其动、定叶片密封难而限制了其应用,因此需要一种具有良好密封性能的双叶片式摆动马达。
鉴于以上问题,本项目研制了一种液压摆动马达,其叶片采用框型密封、轴端采用组合密封的密封方式,有效提高了密封性能。
该项目研发出一种液压摆动马达,其叶片采用框型密封、轴端采用组合密封的密封方式,从而提高了密封性能。
该马达包括:缸体;设置在缸体内并且相距180度的两个定叶片;设置在缸体两端的前缸盖和后缸盖;贯穿缸体、前缸盖和后缸盖并且设置有进、出油路的主轴;以及设置在主轴上并且相距180度的两个动叶片。
其中两个动叶片和两个定叶片将缸体的内部分为四个腔室,作为油液的工作腔,将压力势能转换成机械能,并且前缸盖述后缸盖的端面设置有组合密封件,用于防止各个腔室的油液沿所述主轴流出;并且两个动叶片和两个定叶片设置有框型密封件,用于防止各个腔室之间的油液沟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高性能水系超级电容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高性能水系超级电容器项目简介超级电容器以其大容量、高功率、长寿命、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等优越的性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传统的化学电池,并且具有比传统的化学电池更加广泛的用途。
超级电容的技术不断发展,推动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如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和特殊载重车辆)、电力、铁路、通信、国防、消费性电子产品等。
从小容量的仪表储能部件到大规模的电力储能装置,从单独电源器件到与蓄电池或燃料电池组合的混合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都展示出了独特的优越性。
本项目研制出了一种宽电压窗口、基于不同新型导电聚合物的正、负电极材料与碳纳米材料、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
技术描述该项目研发团队通过合成新型的赝电容聚合物材料来实现正、负电极匹配,得到了1.8V的宽电压窗口水系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具有成本低、比容量高、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等优点。
目前制备出的超级电容器整体能量密度超过50Wh/kg,连续充放电1万次后电容保持率超过90%。
该项目产品容易实现工业化,原材料为普通化工原料,货源充足,成本低廉,在材料及电容器产品的生产制备过程中无需复杂昂贵设备,生产过程环境友好,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技术状态目前已经完成电化学储能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和储能电极的制备方法研究,并采用稀硫酸或者硫酸锂水溶液作为电解液,制备出了扣式超级电容器,其电压达到1.8V。
该项目研发的超级电容器采用廉价的水系电解液,生产制备过程可完全暴露在普通空气环境中,无需手套箱而且即使电解液泄露也不具有危险性,环境友好,便于操作。
知识产权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
意向合作方式(1)与储能领域企业合作开发(2)技术作价投资创办企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主动力控制关节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主动力控制关节
项目简介
新一代机器人在非结构环境下,如磨削抛光、装配、在线检测等复杂柔性工况中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力控制技术性能是机器人适应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
主动力控制关节集成了工件曲面轮廓自适应跟踪、主动接触力调节等组件,可以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等工业领域中复杂零件的加工,部分代替目前的手工操作,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
主动力控制关节(左),焊缝打磨应用(右)
本项目研发的主动力控制关节通过对曲面轮廓进行自适应跟踪,并对接触力进行主动控制,可以提高机器人对非结构环境的自适应能力,从而使机器人可以实现复杂工作。
该装置具有力控制范围大、精度高、安装简单、操作便捷等优点,适用于复杂工件的加工,在金属、非金属以及复合材料的打磨、抛光、拉丝、去毛刺、漆面处理;多种材料涂层涂刷;材料层压成型以及需要接触力精确控制的自动化装配
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木材打磨应用
技术描述
本项目采用气肌与弹簧四杆机构并联的结构形式,当气肌通气对法兰输出端产生拉力时,弹簧四杆机构会同时被动产生与其方向相反的推力,二者的差值则为法兰对外的输出力,通过对气肌拉力的主动控制,可以实现对法兰输出力的控制。
同时,通过内置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曲面工件的轮廓变化,可以实现曲面轮廓的自适应跟踪,并在自适应跟踪的过程中维持接触力的恒定。
技术状态
该项目已经开发出独立式主动力控制关节与集成磨削工具型力控制关节两类设备,可以用于航发叶片打磨,金属材料焊缝打磨,复合材料磨削,汽车外覆盖件抛光,汽车内饰件打磨、抛光,部件表面腻子打磨,材料涂层涂刷,木质家具打磨抛光等各种材料曲面工件的自动化加工。
意向合作方式
力控制关节设备开发,机器人力控打磨、抛光技术服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低温微量润滑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低温微量润滑系统成果简介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是将低温切削与微量润滑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切削加工冷却润滑方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微量润滑装置和三种低温冷风装置,并组合应用形成四套低温微量润滑系统。
工作原理
微量润滑系统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压内嵌式”和“负压引液式”微量润滑系统。
低温冷风系统分别采用“能量转换制冷”和“蒸汽压缩式制冷”方法。
系统特点
BH- CA -MQL-I系统和BH- CA -MQL-II系统使用时仅需要加工车间的压缩空气,不需要消耗如电能等其他能源。
微量润滑系统和低温系统不仅可以单独应用,还可以联合应用。
同时结构小巧,体积小,重量轻,启动速度快,安装使用方便。
由于产品结构小巧,操作方便,与机床装配简单易行。
应用领域
低温微量润滑切削技术在难加工材料,如钛合金、高温合金、高强钢等及铝合金的切削加工上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低温微量润滑系统适用范围很广,适用于铣床、车床、磨床、镗削加工等。
技术水平该技术获2010年第十九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1项,获批发明专利5项。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民用车辆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AT)电子控制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成果——民用车辆液力机械自动
变速器(AT)电子控制技术
项目简介
实现了液力机械变速器(AT)的自动变速电子控制,各项功能满足了车辆的使用要求。
在北京地区专用试车场进行了大量的里程试验,积累了丰富的台架、路面试验的经验及专用设备的开发经验。
同时,实验结果表明,其电控硬件、软件具备了实用化水平。
技术水平
在国内汽车行业,实现了液力机械变速器(AT)电控自动操纵系统的产品化开发。
市场前景
1、支持各种车辆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匹配电控系统;
2、替代进口车用液力机械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系统。
鉴定情况
2001年通过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组织的鉴定。
发展阶段
样品样机
适合生产或合作的企业
自动变速器生产厂、汽车总装厂及汽车电器厂。
合作方式
合作开发,技术产业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技成果——重型车辆电液行走系统的进回油独立调节缓速控制技术成果简介
闭式泵控马达静液驱动系统广泛应用于平板车、隧道管片车等重型搬运输车辆的驱动行走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动力性能和控制性能,且能够实现无级调速,一直是重型工程车辆所采用的主要驱动方式。
重型工程车辆在长距离下坡工况时,通过制动器持续制动来平衡负值负载(如车辆整体下滑力),制动器发热严重,长时间使用会使制动效能发生衰退,导致主制动系统的制动性能严重下降,造成安全隐患问题。
因此为确保重型车辆下坡时仍然具有调速功能且能匀速行驶,需要一种辅助持续制动方案。
目前的重型车辆关于缓速制动的方案,包括液力辅助制动、电涡流辅助制动、发动机辅助制动等。
然而工程施工中很多重型运输车辆受到安装结构和安全性的影响,液力辅助制动和电涡流制动的使用受到限制,另外发动机制动制动力有限,且无法进行实时控制。
车辆电液缓速控制是通过系统流量压力协调控制的方法,对电液行走系统的进行调速稳速控制,实现车辆下坡时的运行速度的平滑性控制。
目前采用的电液缓速制动技术方案都存在着些许不足:(1)普通的四通进出口联动比例阀和伺服阀存在抑制负值负载和运动控制的耦合问题,阀口节流损失大,发热严重。
(2)制动器持续制动时存在发热严重,长时间使用导致性能衰退,间歇重复制动速度平稳性不好。
(3)泵控速度调节和电液比例平衡阀调节背压方案无法回收下坡势能。
(4)泵控调节速度和缓速泵缓速方案结构组成复杂,响应速度慢。
(5)双阀独立调节方案节流损失严重,系统能量率较泵控调节低。
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研发了一种多轴静液驱动重型车辆在持续负值载荷下电液行走系统的进回油独立调节缓速控制技术。
技术描述
在持续负值载荷作用下(如下长坡工况),重型车辆电液行走系统的缓速控制策略基于系统进回油路流量压力独立控制调节,将速度控制和负值负载抑制两个问题解耦,通过系统进油路中行走变量泵的容积控制调节,调整变量泵的排量,实现驱动马达转速调速控制。
基于当前系统实际转速与期望转速的偏差,通过加速度规划器设计出当前系统期望加速度,同时通过系统回油路中双向比例平衡阀组的电液比例压力控制阀实现背压压力连续自适应控制调节,使驱动马达上由背压所产生的阻力转矩与重型车辆整体下滑力产生的驱动转矩平衡,实现驱动马达调速缓速控制。
下长坡时通过电液缓速控制系统的缓速调节实现对车辆转速的平滑性控制,避免了因长时间使用制动器发热而导致的安全隐患,改善了重型车辆电液行走系统的调速稳速控制性能,降低了对车辆驾驶员的操纵要求。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阀控调节背压响应速度快,提高了静液驱动车辆液压行走系统控制性能,并提高了车辆驾驶员下长坡时操纵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