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裂病例分析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裂病例分析题及答案解析
1.解释逆行遗忘(近事遗忘)和脑震荡后综合征。
逆行性遗忘:外力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持续数秒、数分钟、十数分钟或更久,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清醒后不能回亿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股时间内的情况,这种记忆缺失称为逆行性遗忘。
脑震荡后综合症:有些伤者被诊断为“脑震荡”。
从此便长期自述头痛、头昏、失眠、记亿力减退、思想不能集中等一系列症状,有时症状可以一度消失后又复发,甚至还可增添许多新的症状,但神经系统检查和神经系统特殊检查均属正常。
此类病例的症状与一般的神经官能症无异,故又称为“脑震荡后神经官能症”。
2.简述脑震荡的损伤机制和病理。
脑震荡的主要症状是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
证明广泛的大脑皮质损伤,间脑和脑干某些特定部位的损伤均可引起意识障碍,但据动物实验观察,说明脑干网状结构损伤,能更好地解释脑震荡时的这一现象。
因为正常时,脑干网状结构的非特异性上行激动系统,是通过它对丘脑内侧、下丘脑和大脑皮质的激动作用,使大脑皮质处于清醒或兴奋状态的,当此系统遭受损伤时,则转为睡眠和昏迷状态。
病理:脑部无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
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某些神经组织形态异常。
也可没有病理改变。
3.何谓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及单纯型硬脑膜下血肿?简述其临床特点。
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根据其是否伴有脑挫裂伤而分为复合性血肿和单纯性血肿。
复合性血肿的出血来源可为脑挫裂伤所致的皮层动脉或静脉破裂,也可由脑内血肿穿破皮层流到硬脑膜下腔。
此类血肿大多由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好发于额极、颞极及其底面。
单纯性血肿较少见,为桥静脉损伤所致,此类血肿可不伴有脑挫裂伤,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4.结合本病例简述脑挫裂伤的形成机制与好发部位。
通常脑表面的挫裂伤多在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的部位,尤其是后者,本病例即为对冲部位损伤。
总是较为严重并常以额、颞前端和底部为多,这是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滑动及碰撞所引起的。
脑实质内的挫裂伤,则常因脑组织的变形和剪性应力引起损伤,往往见于不同介质的结构之间,并以挫伤及点状出血为主。
闭合性脑损伤的机理比较复杂,其主要致伤因素有二:(1)由于颅骨变形,骨折造成脑损伤;
(2)由于脑组织在颅腔内呈直线或旋转运动造成的脑损伤。
医.学.全.在线.颅骨变形,骨折的作用:在外力直接作用于头部的瞬间,除了外力可引起凹陷骨折并同时引起脑损伤外还可导致颅骨变形即颅骨局部急速内凹和立即弹回的变化过程,使颅内压相应地急骤升高和降低,在颅骨内凹,外力冲击和颅内压增高的共同作用下造成脑损伤;当内凹的颅骨弹回时,由于颅内压突然下降而产生一种负压吸引力,使脑再次受到损伤。
2.脑组织在颅腔内运动的作用:常见有直线和旋转运动两种。
(1)直线运动:在加速和减速运动时,由于脑和颅骨运动的速度不一致,脑的运动常落后于颅骨的运动,产生了局限性颅内压骤升和骤降,使脑被高压冲击到受力点对侧的颅壁,接着又被负压吸引到受力点的同侧并与颅壁相撞,于是在两侧都发生脑损伤。
发生在受力侧者称为冲击伤,对侧者称为对冲伤。
任何方向外力作用引起的脑损伤,总易伤及额极额底、颞极和颞叶底面,这是因为脑组织移位时与凹凸不平的前颅凹、中颅凹壁、底面相撞击和磨擦所致。
而对冲伤很少发生在枕极和枕叶底面。
此乃枕部颅壁光滑,小脑幕既光滑且有弹性之故。
冲击伤与对冲伤的严重程度不一,两侧可一轻一重或同样严重,或只有冲击伤而无对冲伤,或者相反。
这与外力作用的强弱、方向、方式与受力部位等密切相关。
一般而言,加速性损伤多发生在外力直接作用的部分,极少对冲性损伤。
减速性损伤既可发生冲击伤,又可发生对冲伤,且较加速性损伤更为广泛和严重。
(2)旋转运动:当外力作用的方向不通过“头的圆心”,头部则沿某一轴线作旋转运动。
此时除了上述因素外,高低不平的颅底,具有锐利游离缘的大脑镰幕和小脑镰幕,将会对脑在颅腔内作旋转运动时起阻碍作用并产生应切力。
使脑的有关部分受磨擦、牵扯、扭曲、碰撞、切割等缘故而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