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规原理知识重点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的内涵是什么?答: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而言,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的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的空间地域系统。

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的含义:(1)城市的人本性,城市是为人的福利提高,人的能力建设而存在的;(2)城市的聚集性,城市是最节约的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城市规划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方式;(4)城市的多元性,城市是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的内涵是什么?答: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的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和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的规律有哪些?答:(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的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的统一(三)城市集群的发展规律4.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如何?答:1.宏观研究的拓展与微观研究的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5. 城市规划的学科如何定位?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的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的程序进行科学的编制,修订和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和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城市规划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变人治为法治,实现依法治城(3)通过行政手段,按照城市规划和必要的申请,审核报批,发证等程序与手续,对各项当前建设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和综合部署,保证城市规划设施(4)随时检查发现并及时制止或处理一切地上地下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保证城市建设有秩序地进行。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

城规复习要点第一篇:城规复习要点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1.城市综合交通包括存在在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大致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

2.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的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和路缘石宽度。

3.路幅宽度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5.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6.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7.容积率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

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8.建筑密度用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地面积总和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9.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10.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11.城市设计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融合社会经济文化心理等主要元素,对空间要素作出形态的安排,制定出指导空间形态设计的政策性安排。

二.简答题1.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

一块板是所有车辆都在同一条车道上双向行驶;两块板是有中间分隔带将车行道分为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仍为混合行驶;三块板有两条分隔带,把车行道分成三部分,中间位机动车道,两旁为非机动车道。

2.城乡规划包括哪些内容?(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价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订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订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I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居民点发展与分类;居民点的含义:人们为共同生活和生产而聚集的定居场所,是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居民点的发展:无固定居民点一一固定居民点一一城市型居民点居民点的分类:城镇型居民点(城市、城镇)和乡村型居民点(中心村、基层村、自然村)2. 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3. 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工业化不仅促进原有城镇的发展,而且导致新型城市的涌现。

4. 城市定义及界定标准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和行政管辖。

城市可以理解为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5. 城市化定义及衡量指标城市化的内涵: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人口职业转变),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地域空间变化),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是国家和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衡量城市化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城市数量、城市人口规模和城市用地规模。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 了解古代西方城市发展各阶段的基本特征。

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略)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管子“度地篇”中城市布局城市选地以及道路系统都有精辟的论述。

如选址:“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如布局:“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维绳”,这种观点打破了原《周礼考工记》的单一模式。

――总结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儒家礼制思想影响较大,强调中轴对称,但凸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得到体现,一些城市规划布局考虑地质、地理和地貌特点,城墙不一定方,轴线不一定直,自由外在的形式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经典)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 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 中期阶段 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一、古代城市规划 (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周礼,考工记》的礼制理念
(六)城市土地使用 按照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七)调查主要方法 l、现场踏勘和观测 2、问卷和抽样调查 3、访谈和座谈会 4、文献资料 二、定性定量分析的常用方法 (一)定性分析 l、因果分析 2、比较分析 .(二)统计分析 1、频数频率分析 2、集中和离散分析 (三)一元回归 如果存在相互关系,以一个控制变量预测另一个。 (四)模型分析法 l、实体模型 2、概念模型 三、城市想划中的研究工作 (一)城市性质 主导职能,建设的总纲,基本特征和总的发展方向 1、城市类型 2、依据 3、方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 4、检验 (三)城市规模 l、人口 (1)人口预测的简单增长法 (2)比例法 (3)区域分配法 (4)环境容量法 (5)回归分析法 2、用地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指标级别 用地指标(m2/人) I 60.1~7.5 3 90、1~105 2 75.1~90 4 105、1~120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城市人口的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标; (三)城市环境容量 l、自然条件 2、城市现状 3、经济技术条件 4、历史文化 四、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三大类——自然地质,建设条件,经济条件 (一)掌握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 地质条件 工程条件 水文条件 气候 太阳 风象 气温 降水 土地的适用性评价 (二)掌握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用地的布局结构 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DOC1.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布局原则、经济适度原则、生态环保原则、社会公平原则和人文关怀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2.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城市规划的基本步骤包括城市调查研究、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和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四个阶段。

其中城市调查研究是规划的基础,城市发展目标的确定是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方案的编制是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城市规划方案的实施是规划的最终目标。

3.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城市规划的布局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均衡发展原则、核心区合理布局原则、分块开发原则、景观保护原则和绿地保护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功能协调和空间合理利用。

4.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城市规划的功能划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居住功能、产业功能、商业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

这些功能的合理划分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5.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城市规划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的整体布局、城市的街区形态、城市的建筑高度和城市的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形态的合理设计保证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舒适度。

6.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城市规划的社会公平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住房公平分配原则、城市设施公共化原则、城市服务公众化原则和城市管理公正化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7.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的环境保护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资源节约利用原则和环境污染控制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健康。

8.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城市规划的经济适度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适度规模原则、经济适度布局原则和经济适度功能划分原则。

这些原则保证了城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9.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城市规划的参与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整体参与原则、利益相关方参与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_重点

第一讲城、市、城市城():最初指用土垒成的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后来指由高墙围绕、具有防卫作用的军事要塞①市():进行物品交易的场所②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是人类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出现在埃及尼罗河下游、西亚两河流域(约3500~3000 BC)人类城市的历史:5500~5000年周王城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曹魏邺城明确功能分区古希腊雅典800 BC 特点:布局不规则;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广场、卫城)古罗马古罗马城奠基于753 BC,全盛期:公元3世纪特点: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广场群中世纪时期锡耶那(意大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罗马罗马城市改建近代城市伦敦1666年伦敦改建规划(古典主义风格)仅有部分实施城市无序蔓延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规律性:城市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低于30%,增长速度缓慢;加速阶段: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间里(几十年内)就达到70%左右;稳定阶段:速度趋缓,稳步提升到70~90%。

诺瑟姆曲线当前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第二讲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严谨对称、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天人合一、自然至上的自然理念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完整版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 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1 现代城镇的本质特征产业结构、人口数量和职能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居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镇一般还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一般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村庄,城镇一般拥有相对于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2 城镇化水平的概念及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2)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现特征:城镇化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诺瑟姆曲线的主要内容(13):在总结总结欧美城镇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城镇化水平<30%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30~60%稳定阶段:城镇化水平>60%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4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的主要观点(28)(PPT)霍华德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花园城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是指在城市中增添了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garden"是指城市周边的农田和园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书)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吸引人口“磁性”所致,如果把这些磁性进行有意识的移植和控制,城市就不会盲目膨胀,如果将城市土地统一归城市机构,就会消灭土地投机,而土地升值所获得的利润,应该归城市机构所支配;城市经费可从房租中获得,城市是会发展的,当其发展到规定人口,便可在离它不远的地方,另建一个相同的城市5 卫星城镇规划理念及其发展阶段(29)建立卫星城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度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在大城市外围建立既有就业岗位,又有教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在行政管理﹑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上同它所依托的大城市有较密切的联系,与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一般以农或绿带隔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半独立的卫星城镇,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独立于主城的新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多中心敞开式的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6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1)建议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城市中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

城乡规划原理复习考点及重点1.现代城镇定义包含的三个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2.按行政区划标准:我国城镇可以划分为直辖市、市和镇。

3.城镇化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6.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7.我国的法规系统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部门规章(6)地方政府规章(7)技术标准规范8.城乡规划主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修订。

9.我国法定城乡规划类型10.规划依据:上位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相关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国家政规、城市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11.我国城乡规划运作体制的核心:程序合法、依据合法12.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3.“三区三线”: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14.城乡规划中的七条控制线:(1)红线(道路红线):指城市道路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

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2)绿线(城市绿线):指城市各类绿地范围的控制线。

(3)蓝线(城市蓝线):一般称河道蓝线,指水域保护区,即城市各级河、渠道用地规划控制线,包括河道水体的宽度、两侧绿化带以及清淤路。

根据河道性质的不同,城市河道的蓝线控制也不一样。

(4)黄线(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重点整理的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重点整理的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重点整理的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现代城市的含义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意义。

古代城市的发展:1·城市与防御要求我国古代的城市的平面有一套方成发展为两套城墙,都成有三套城墙,外均有城壕。

罗马帝国盛时的位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2·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

魏邺城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其北为贵族专区,南为一般居住区。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Pomoeii)城。

3·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封建时期的中国的都城规模都很大,城市的中心就是政治的中心。

封建时期的欧洲城市的中心一般是神权的统治中心——教堂。

4·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

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表现: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三、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率水平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30%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显著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60%以上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稳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一部分工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变。

中国城市化道路:发展进程比西方慢,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部平衡,东南部沿海较快,内地打部分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解放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由于经济发展及政策上的波动,几起几伏,比同期国家发展慢,20世纪70年代末达14%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至1986年26%实际高于此数字,1999年29.5%,2000年36%。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重点

第一章城市产生与城市发展城市最为本源和最为主要的特征是:聚集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非农人口数量、产业规模和行政管辖的意义。

我国一般按行政建制设立中央直辖(省级)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及县级市四个级别。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并不是与城市同时产生的,它是在区域内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镇体系的构成一般具备以下条件:①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之间在地域上是邻近的,具有便捷的空间联系。

②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均有自己的功能和形态特征。

③城镇群体内部各城镇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中心城市到一般集镇,共同构成系统内部的等级序列,而系统本身又是从属于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城市的特征:城市发展十分缓慢绵延时间很长,城市结构较为简单,城市成长主要采取有机生长方式,规划成长很少,城市的主要作用是政治的而不是经济的。

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1城市趋向现代化、生态化、宜人化、家园化……2城市地域结构趋向分散,由单中心变为多中心城市;3城市职能倾向两极化:职能叠加和职能分化。

4城市个数继续增多,城市规模空前膨胀。

5城市化波及整个世界,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一、城市发展的经济规律二、城市发展的人口规律三、城市发展的区域空间增长规律四、城市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与完善的过程。

它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当代世界城市呈现如下主要特征:1、发展速度快且呈现持续加速的趋势;2、以20世纪中叶为界限,城市化发展的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大城市迅速膨胀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主导地位;我国城市发展政策新趋势:1.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形成国家主体功能区2.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第二章城市规划与城市开发建设城市规划定义: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可缩你懂的)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可缩你懂的)

第一章城市、城市化和城市规划1.中西方城市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比较(1)城市发展阶段——西方城市的进化阶段较为明显;我国长期墨守《周礼》的王成营造规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建城目的——西方古代每个时期建城主要目的并非仅仅围绕君主或领主等单一权利中心展开;我国则始终体现着王权至上的理念。

(3)城市职能——相对于欧洲而言,我国古代城市中经济因素体现得较少,城市的对外防守、对内统治功能居首位。

(4)城市规模——除古罗马之外,欧洲城市的个体规模普遍较小;我国古代不同人口超过百万的就有7个,一般城市的数量也多达1200-1700座。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单一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欧洲城市为大。

(5)城市形态——欧洲城市主要源自不同的时期,如古罗马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的城市;而我国则主要因城市类型而异,如都城和个别的商业、手工业城市,且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位数较少。

(6)城市规划——以《周礼·考工记》为核心的理智思想以及阴阳五行、易学、风水成为我国古代都城,乃至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指南,历经两千余年得到不间断的发展完善和传承,形成了一系列一脉相承的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相反,欧洲城市虽在不同时期出现过有关理想城市的描述(如《乌托邦》、《理想的城市》)和规划技法(如希波丹姆创建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但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具有传承关系的规划理论体系。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

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时,……;低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名词: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产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和主要理论1、了解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大体了解即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

城市规划原理   考试重点内容
25.上位规划城市规划是对一定地域空间的规划.依法制定的上一层次规划的控制力大于下一次规划,城市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上一次的规划为依据.
26.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7.当各方面冲突最小化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永续城市"."永续城市"构成"和谐城市"的基本面,也就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各自发展不相冲突.当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不冲突上升到互相和协同,实现了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这样的城市可以称之为"和谐城市".(P73看一看)
2.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从行政层面区分,我国城乡规划可分为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3.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抑制,当然在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这一战略必须建立在市民参与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
18.古希腊城市=哲学思想+几何与数学+城市的公共空间(文化核心)
19.城市文化结构三种类型:物质环境(城市空间布局,自然景观,建筑风格,街道肌理,城市标志物等)制度环境(各种法律法规)人文环境(包括个人自身的基本活动,社会活动,精神活动等)
20.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问卷法,现场调查法。
第三篇城乡空间规划
7.城市工地的归属: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第二章第八条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第九条规定: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中。土地管理法》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要点复习资料

1。

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程序(1)组织编制机关对现有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原有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审批机关提出修编的申请报告;(2)经审批机关批准同意修编,开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工作;(3)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4)规划草案公告30日以上,组织编制单位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5)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6)在政府审查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7)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8)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9)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镇体系规划.2.制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基本程序(1)前期研究,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对基础设施的基础能力的支撑条件和建设条件作出评价。

(2)提出进行编制工作的报告,组织编制直辖市、省会城市、国务院指定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组织编制其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应当向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提出报告。

(3)编制工作报告经同意后,开展组织编制总体规划的工作。

(4)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5)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6)组织编制机关按规定报请总体规划纲要审查。

(7)根据纲要审查意见,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8)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由组织编制机关公告30日以上,并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9)规划方案的修改完善。

(10)在政府审批基础上,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11)根据规定报请审批机关审批.(12)审批机关组织专家和有关部门进行审查。

(13)组织编制机关及时公布依法审批的城市和镇总体规划。

3。

制定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本程序(1)确定规划编制的内容和要求(2)组织编制机关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具体编制工作。

(3)在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中,应当采取公示、征询等方式,充分听取规划涉及的单位、公众的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城市——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表现为1.人口职业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曹魏邺城——1. 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情况。

2. 采用了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以宫城为中心,城市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

3. 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北半部为贵族专用,其西为铜雀园,正中为举行典礼的宫殿,其其东为帝王居住和办公的宫廷,再向东为贵族专用居住区——戚里;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4. 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

5. 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唐长安的规划,以及对此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广场是市民聚集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之美米列都城米列都城三面临海,四面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

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

中心开敞式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市场及城市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将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

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要公共建筑区。

明南京见中建史书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12月在秘鲁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对雅典宪章40多年的实践作了评价。

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的城市规划理论,提出用绿地限制城市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被视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以邻里单位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一个邻里单位应该以一个小学规划所服务的面积来组成。

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邻里单位内部设置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的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由邻里单位内部穿越,住宅建筑的布置要求较多的考虑朝向及间距。

卫星城——20世纪初提出的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镇以疏散城市人口控制城市规模的理论。

三代卫星城代表第一代,卧城哈罗新城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赫尔辛基新区第三代独立的新城米尔顿凯恩斯门槛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

当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业逐步增加,但到一定的界线,城市原有得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的一套基础设施等。

这时在城市规模和城建投资出现了一个突变点。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城市人口——指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包括机械增长——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自然增长——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

城市性质——一个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于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城市规划——一个城市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使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反战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总规——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其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控制性详细规划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与建筑管理规定城市总体布局——是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确定,以及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确定的情况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区域规划——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估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

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城市建成区——简称“建成区”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即热岛效应。

风玫瑰意义——风向玫瑰图又称风频图,是将风向分为8个或16个方位,在各方向线上按各方向风的出现频率,截取相应的长度,将相邻方向线上的截点用直线联结的闭合折线图形。

中心圆圈内的数字代表静风的频率。

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一书两证——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

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城市辖区范围内各种不同功能道路,包括附属设施有机组成的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网——通常是指城市中各种道路在城市总平面图上的布局。

干道网密度——是城市道路网密度的简称。

城市建成区或城市某一地区内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上拥有的干道长度,通行能力——是指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正常的气候和交通状况下保证一定的行驶速度行驶(20-50km/h),可以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往往一一套车道计算,不等同于通行效率绿波带——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当规定好路段的车速后,要求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把该车流所经过的各路口绿灯起始时间,做相应的调正,这样一来,以确保该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正好遇到“绿灯”。

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标志、标线等,把不同行驶方向和车速的车辆分别规定在有明确轨迹线的车道内行使,避免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之间以及车辆与行人之间碰撞的可能,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通行能力。

交通量——在指定时间内通过道路某地点或某端面的车辆,行人数量。

简答题:第一章:1、城市化发展过程,评价发展过程:1、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过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2、过城市化: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平民窟3、逆城市化: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4、再城市化:郊区人口重新回流回城市。

2、《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比较:(书上相关内容概括总结后加以下4条)⑴、城市规划由单纯的物资空间规划走向经济社会发展相支撑的综合空间规划;⑵、城市规划由功能分割走向系统综合;⑶、城市规划由描述终极状态步入循环过程;⑷、城市规划由专家意志的表达转向对公众参与的鼓励。

3、田园城市的影响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化城市规划思想起了启蒙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4、如何界定城市性质我们在分析城市的性质时,应进行以下几项分析:a、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b、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C、分析用地结构主次5、基础调研项目调查研究是城市规划必要的前期工作,必须要弄清楚城市发展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找出城市建设发展中拟解决的主要矛盾问题,调研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a、现场勘查b、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c、分析研究6、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可以分为10大类名称及英文字母.7、.城市布局原则居住用地布局: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2、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3、依托现有区域4、可持续发展工业用地布局: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符合工业的基本特点与要求,减少开拓费用,又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及排水问题。

2、职工居住用地能分布在较好的地段上,与工业用地既有一定的卫生安全距离,又有便捷的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过程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又为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4、工业用地的布局应便于生产企业之间的协作,便于资料的综合利用,减少企业之间的运输量和市政投入。

公共设施用地:1、公共设施的项目要求成套配置2、各类公共设施要按照与居住生活的密切程度确定合理的服务半径3、公共设施的分布要结合城市交通组织来考虑4、根据公共设施本身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布置5、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城市景观的组织要求6、公共设施布置要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

7、公共设施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

8、城市对外交通的各自特点铁路:有良好的通行能力和较高的速度,运量大,运输成本较低,不受季节气候条件限制,适于中长途的客货运输,但铁路的基础投资多。

公路:速度比较高,运量小,投资较省,容易修建,基本可以保证不间断运输,并能直接深入城乡各处以及工矿企业的装卸点,适于中短途运输,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与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交通的比重不断增加。

水运: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但速度较低,海洋及大江水运适合于中长途运输,内河则适合于中短途运输。

水运对城市干扰小。

空运:航空运输速度高,特别适合长途客运,他将随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运输方式,航空运输的缺点就是运输成本高,受气候条件限制,同时,现代航空的发展对城市的干扰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