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5则范文)第一篇:《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共)《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一、《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在第一轮“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的示范下,第二轮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有了一定的经验,但针对不同课程仍然需要进行精心地打造,需要团队成员的配合和课程建设前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的制定,需要课程建设过程中主讲教师对课程建设规划的认真执行和灵活应变能力。
(一)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6版的教学方案,《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学生在2020春季学期开设的课程,这一时间恰好是佳木斯大学第一轮“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完成之后,在第一轮试点课程的启迪之下,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课程负责人决定组建团队,进行第二轮“课程思政”试点。
1.制定课程建设规划《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三时开设的,前期政治学原理等课程已经开过了,学生有一定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团队成员根据课程的以上情况制定了完备的课程建设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新模式和新机制。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之下,课程建设应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创新相结合、思政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制定了突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深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拓展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合理融入思政元素、总结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经验,形成行之有效的方案等目标;课程建设的思路是立足于二本院校学生实际,以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创出品牌为目标,对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进行建设,逐步提高教师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术兴趣,提高学生思政理念与政治素养,从而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关于,西方,思想史,其他论文文档]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注重文本本身是一方面,如何阅读文本则更为重要。
作为思想史研究来说,它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要有“ 历史”的视野,即要将文本放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解读。
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思想家,或者某种观念,这种研究被称为聚焦于“观念的单元”(Unit Ideas)。
这里的“观念的单元”意指西方思想传统中那些基本的和经久不变的观念。
在这样的研究方法下,历史学家的任务主要是把每个人的政治思想系统化,并从中推演出一些结论或他们对某些基本观念的态度。
然后,历史学家便将几个思想家作比较,不管他们是否关心同一理论抽象层次的问题。
他们的相似之处或“共同观念”都被当作历史延续性的表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则被看成历史变化或发展。
西方学者将这样的研究批评为,政治思想史变成了一些基本观念的历史,并被归结为一种单一的、发生在高度抽象层次的历史,是一种“理性重建”。
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背景下,和在不同的语境下来研究文本,即重新回到历史,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去考察那些思想观念的演进,进行“历史重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把握其主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
第二,注重对“概念”的梳理和考察。
在思想史研究中,我们应该要去考察思想观念的演变,但是,这种演变体现在什么层面上,或者说,我们要注重的不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什么观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什么“基本观念”,但是这种“基本观念”并非是泛泛的,它的核心和基础是一系列的“概念”。
因此,观念就体现在一系列的“概念”上,体现在对“概念”的定义上。
人们如何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如何给这些“概念”作出定义,并且运用这些“概念”来认识和理解现实的世界。
例如,当我们要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时,我们就必须要研究“社会主义”这个基本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何产生和演变,并且作为一种概念又是如何进入到人们的头脑中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体会
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通过这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发现自己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有种难以“下咽”的感觉。
相对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西方政治思想史显得就有些“疏远”和“生硬”。
我想,这些“隔阂”客观上是源自传统观念和文化限制的影响,当然也有自己之前缺少对西方文化的阅读和理解的原因。
西方政治思想是世界政治文明的宝库,它推动了人类对政治现象的认知与思维。
中国越是开放,越需要了解世界,越需要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越需要深入的发展的去认识和理解那些斑驳陆离、变幻无穷的政治现象以及各种思想文化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把握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从而启迪我们的政治思维,结合国情,拓展思路,改革和完善自己的政治体制。
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讲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思想,其中许多的思想比之我国古代思想文明的发展有着独具一格的特点。
一、关于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自然政治观是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基本政治观。
其特点表现在:第一,重视“人”。
读古希腊政治思想史给人一个突出的感觉是,它比较早地摆脱了宗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用自然观和人性论来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出“自然法”、“社会契约”等概念。
突出“自然观”、“人性论”,较早的产生了一大成果,即公元前5至4世纪便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断,西塞罗指出“人与人之间在种类上是没有差别的”。
罗马法学家安那斯明确提出了“主权在人”的思想。
一开始就把“人”作为尺度、出发点,重视“人”,研究“人”,难能可贵。
第二,重视正义的伦理道德。
古希腊的政治思想中,正义的伦理道德贯穿始终,把“正义”视为认识和处理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原则,把“正义”视为社会的最高规范。
重视“正义”的伦理色彩对现代政治学影响很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希腊文明是海边文明、城邦文明。
“如何过好城邦生活”是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主题。
“公道、正义、和善”等观念的讨论,是政治思想讨论的中心。
城邦生活使公民把自己的城邦当作生存幸福的唯一途径,在城邦里,他们把公道、正义、和善理解为共同生活和谐的基础,城邦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单元,是国家的基础。
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16日/第013版域外对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李蕾Leigh Jenco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近十年来,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美国政治理论学界存在一股对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反思浪潮。
这些反思大部分以该学科的基本文献,尤其是政治理论所谓的“经典”的近代意义为中心,思考这些基本文献是否能够满足全世界的理论需求。
正因为这种怀疑,研究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西方学者越来越愿意把在历史上通常忽略的思想内容,比如中国思想、印度思想等等,引入其学科范畴里。
到目前为止,这个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交流方法都会带有西方中心主义的意味或至少带有西方知识架构的痕迹。
“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研究方法格格不入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一过程最大的难题与公平或者平等有关,即在“后殖民地主义”的世界中进行文化交流的时候,西方学者如何能够维持双方平等的地位。
西方学术界如何能够认识到其他传统不仅具有能够促使我们进一步反省的内容,而且还具有能代替我们理论基础的内在理论,并由此突破西方中心主义。
这两个选择就可取决于“政治理论”与“政治思想”的区别。
虽然“政治思想”与“政治理论”的研究课题通常一样,但是它们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格格不入的。
以在美国学术界刚开始出现的一门学科——“比较政治理论”为例,在理论上,比较政治理论家如拉库散,于本(Roxanne Euben)和弗莱德・多勒米尔(Fred Dallmayr)已经开始批评欧美学术界的西方中心主义,并且对非西方的政治思想进行分析;然而在事实上,它仍然把非西方传统列入“思想”范畴而非“理论”范畴,并在此基础上对非西方思想进行“博物馆化”与“边缘化”。
更吊诡的是,此学科无法应对其最根本的困境:非西方的思想贡献如何能够动摇西方思想在全世界的主导地位。
政治思想归属于历史学政治理论以历史为背景本文所用的“政治思想”的定义是比较狭义的,即某一个传统或某一个社会的学者对政治的考虑及研讨。
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心得体会金融学院09保险0班郝启春2009260038在高中的时候学的是文科,所以对历史政治还是比较喜欢的,西方政治思想史这门课程在我们高中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深入和细化,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以及自己平时的阅读,我发现自己不仅复习了高中时的知识,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这一块有了更深的体会。
说起西方政治思想史,就不得不提到西方宗教这一因素。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在对其进行全面研究时,不管是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还是从心理学和现象学等角度出发,都会涉及对其本质的界定。
然而对宗教本质的论述,却因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加之,宗教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始终是与特定的时代相联系。
所以要给出一个恰当而又普遍的定义是异常困难的,迄今还悬而未决。
学者们对宗教本质的探询构成了宗教研究的脉动。
一、从古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末期对神本质的阐述和论证 在基督教诞生之前,古希腊罗马的一些思想家和有识之士就开始对宗教本身的问题进行理智性的思考和学术性的探讨,宗教或神灵的本质和起源问题一致困扰和吸引着众多的学者,从而也就构成宗教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这一时期重在对神的本质进行探索和论证。
古希腊哲学开始时,哲学从宗教神话逐渐分化开来,他们批判古希腊传统的宗教,开始将宗教的神改造成为理性的神。
塞诺芬尼根据埃塞俄比亚人和色雷斯人各自有不同的神,得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得谟克里特用其原子论否定了神创世界说,认为是万物皆由原子构成,包括神灵。
①他认为人们畏惧不可知的自然及统治者,想约束人们的行为才创造了神。
公元前4世纪后,传统的宗教、道德走向没落,东方神秘主义和宗教迷信在希腊社会中广为流传,灵魂不死观念充斥着整个希腊社会,引起思想家们的反思。
伊壁鸠鲁反对灵魂不死,反对盲目信仰。
他认为宗教产生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摆脱这种恐惧。
普罗底库斯从分析希腊神话中神的不同神性得出,神的观念是人们对有利于人类生活的自然表示感谢和崇敬而构想出来的。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注重文本本身是一方面,如何阅读文本则更为重要。
作为思想史研究来说,它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差异就在于要有“ 历史”的视野,即要将文本放在一定的语境下来解读。
以往的思想史研究一个非常大的缺点就是孤立地研究某一个思想家,或者某种观念,这种研究被称为聚焦于“观念的单元”(Unit Ideas)。
这里的“观念的单元”意指西方思想传统中那些基本的和经久不变的观念。
在这样的研究方法下,历史学家的任务主要是把每个人的政治思想系统化,并从中推演出一些结论或他们对某些基本观念的态度。
然后,历史学家便将几个思想家作比较,不管他们是否关心同一理论抽象层次的问题。
他们的相似之处或“共同观念”都被当作历史延续性的表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则被看成历史变化或发展。
西方学者将这样的研究批评为,政治思想史变成了一些基本观念的历史,并被归结为一种单一的、发生在高度抽象层次的历史,是一种“理性重建”。
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更宽广的背景下,和在不同的语境下来研究文本,即重新回到历史,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去考察那些思想观念的演进,进行“历史重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文本,把握其主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史。
第二,注重对“概念”的梳理和考察。
在思想史研究中,我们应该要去考察思想观念的演变,但是,这种演变体现在什么层面上,或者说,我们要注重的不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什么观念,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什么“基本观念”,但是这种“基本观念”并非是泛泛的,它的核心和基础是一系列的“概念”。
因此,观念就体现在一系列的“概念”上,体现在对“概念”的定义上。
人们如何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如何给这些“概念”作出定义,并且运用这些“概念”来认识和理解现实的世界。
例如,当我们要研究人们的社会主义观念时,我们就必须要研究“社会主义”这个基本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这个概念的定义如何产生和演变,并且作为一种概念又是如何进入到人们的头脑中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思考题终结版
西方政治思想史思考题终结版思考题第一章:古希腊政治思想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的政治思想有哪些共同特点?a.自然政治观:国家和法起源于自然;国家和宇宙遵循同样的自然律(logos)b.道德绝对主义:存在统一的道德准则,即统一的善。
c.强调法制:遵守和维护法律是公民的美德 d.重视公民教育:教育公民遵守法律是国家的职责2.智者学派的思想特征是什么?・提出了人类社会和国家起源的假说・助长平等、民主,主张建立法制・他们主张应当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3.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的命题・城邦是人的最高组织形式,是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的标志・人(原料)的价值只有通过城邦(形式)政治生活才能体现出来・只有在城邦政治生活总才能产生真正的人的美德・人=公民=政治权利4.亚里士多德的中产阶级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中产阶级最具中道美德。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有极富、极贫和中产阶级三个等级,极富阶级逞强好胜,易犯重罪;极贫阶级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中产阶级拥有适度的财产,既不象穷人那样希图别人的财物,也不象富人那样容易引起别人的觊觎;最能“恪守中道”,“是一个国家中最安稳的公民的阶级”。
・中产阶级是富有和贫穷二个极端阶级之间矛盾的“仲裁者”,有利于质和量的平衡。
・所有公民都能过小康的生活,实在是一个城邦的无上幸福5.比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1)城邦危机的根源柏拉图认为:私有制使人有利己之心,造成公民分裂;公民参政使智慧边缘化,并违反正义原则。
亚里士多德:城邦危机是由贫富分化造成的,私有制有三大优点;城邦危机的根源是人治。
自由民是平等的,平民参政本身没有错。
(2)解救城邦危机的对策柏拉图:实行公有制,消除利己之心,并为每个公民的智力开发提供平等的条件;按正义原则的要求实行哲学家的人治。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公用,限制致富技术,防止贫富分化;中产阶级的法治。
在中产阶级为主的社会中,轮治意味着中产阶级的统治。
(3)政治哲学方面的差异柏拉图:知识获取的方法是演绎;正义即等级分工;以起点平等达致政治不平等;教育的目的是传授技巧和选拨统治者;美德即自知、不僭越。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关于西方思想史研究的几点思考西方古典文论发展的历史是从古希腊到德国的美学发展。
经过一个学期的西方文论史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了许多西方文明的文化与美学思想。
古希腊文艺思想包括三个时期:前柏拉图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赫拉克利特是最早提出朴素辩证法和“艺术模仿说”的学者,苏格拉底的文艺思想则认为“美是善”;柏拉图时期的文艺思想包括“哲人之治的理想国与文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还有就是理式的模仿说是反对文艺的真实性。
柏拉图文艺思想中其它有意义的文艺思想:柏拉图在西方文论史最早提出艺术美和作家心灵美的关系问题,作品的艺术美是作家心灵和人格的表现;柏拉图认为有艺术天才的作品往往比只凭记忆进行创作的诗匠的作品好;在西方文论史上最早提出关于艺术美的理论思想,看到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思想是文艺本质论主要表现在《诗学》:他发展了文艺模仿说,“文艺是对人行动的模仿”,他认为诗比历史更有哲学意味。
历史走进了希腊化的罗马时期,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受古希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古典主义。
代表作家是赫拉斯的作品《诗艺》主张罗马的中心任务是歌颂君主和歌颂丰功伟绩:古典主义原则,理性主义原则,“合适”原则,文艺的社会作用。
朗吉纳斯的文艺思想体现在《论崇高》中作品的特色、崇高的来源、作家如何创作崇高的作品、天才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艺术天才首先有先天的条件。
普罗提诺是前柏拉图主义者,其哲学思想是“太一”,认为美大体分两类:即此岸美和彼岸美,还认为对不同等级的美要采用不同的关照方式。
中世纪神学文艺思想的前期代表是圣·奥古斯丁,他的教文哲学是原原本本的宣讲基督教的原罪,奉献教义,严格按教义行事。
又叫原教旨教义。
要点首先上帝是美的本体。
上帝是真正的美、绝对的美,上帝是至高至善、至美、是至仁、至义、至美。
美的本体作为美的存在是无所不在的,无中生有地创造了美。
其二是艺术虚构,如一副画中的马,不是虚构的马,怎么能算是一副真正的画呢?只有虚构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 思考题复习资料(1)
西方政治思想通史思考题复习资料第一章古希腊政治思想人物篇1、柏拉图(1)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出生于雅典的一个名门望族。
(2)青少年时代: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既学习过诗歌,又写过戏剧,还研究了毕达哥拉斯等许多人的思想。
20岁时,他又投师于苏格拉底。
(3)深厚的师生情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非常敬重,苏格拉底对柏拉图的影响是很深的。
(4)游历岁月:苏格拉底被处死之后,柏拉图也离开了雅典,经过前后近十几年的游历。
这期间柏拉图曾接触过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思想家,受到了改学派办学园的启发。
(5)创办学园:公元前387年,柏拉图结束游历回到雅典,创办自己的学园。
柏拉图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留下了系统著作和完整思想的人。
代表作有《理想国》、《政治家》、《法律篇》等。
主要思想有:理念与理想国,社会分工理论,哲学家治国思想。
①理念与理想国:理念是宇宙万物的普遍本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人们通过感官所认识的具体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完善的、暂时的、不真实的。
“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
所谓国家的理念就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而所谓最理想、最完美的国家就是实现了正义原则、体现了至高的“善”的国家。
这一理想国不仅是他研究和衡量现实政体的尺度,也是他全部政治思想的最终归宿。
②社会分工理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③哲学家治国:哲学家作国王,实行王政或者贵族政治。
他认为当时的四类政体为恶(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结党营私、寡头政制、民主政制、僭主政制)④推行共产制,看出了私有制的某些弊端与矛盾⑤教育与治国,主张男女应当平等接受教育,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培养国家的栋梁,重视哲学的教育。
⑥晚年时期,强调法治,认为所有的人必须遵守法律。
2、亚里士多德(1)公元前384~前322年,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2)一生的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①求学时期:17岁时,亚里士多德进入了柏拉图学园学习,成为柏拉图学园中最有才华和柏拉图最得意的门徒之一。
浅议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浅议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的误区与反思作者:周静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4期摘要目前国内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的教学实践存在遵循历史演进,注重学理思潮,突出文本解读,突显学科思辨的殿堂现象,而比较分析、工具价值、经验情景和科学实证等方面比较薄弱。
这种失衡引发了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误区,亟待解决。
关键词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实践学科思辨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232-02西方政治思想史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是历经古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至近代以来西欧、北美的一些主要国家关于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组织的观点、理论和学说;各种政治思想派别产生、发展及其互动的历史过程;各种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发展的作用、意义及其在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有助于了解西方基本政治理念的发展演变、政治认识的发展历程和政治制度设置的逻辑与反思,尤其是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启动时期。
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和思想界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学实践存在遵循历史演进,注重学理思潮,突出文本崇拜,突显学科思辨的殿堂现象,忽略了西方政治思想的比较分析、工具价值、经验情景和科学实证,从而引发了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些误区,亟待走出。
一、从历史演进到比较分析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科的传统分支,亦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
历史主义方法是其获得政治学科独立地位的主导方法。
丹宁认为,政治思想的历史就是人类的政治意识得以传承的一系列连续的转变。
萨拜因认为政治理论本身是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伴随着时间的进化而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根本任务就是对于这种传统和进化的论证。
①历史主义的方法期待着发现伟大的传统。
进入20世纪之后,政治思想史中对历史主义方法论提出了诸多反思与批评。
伟大的传统,被指出是一种把历史加以理性化的回顾性的分析构造。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报告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书感悟摩根索指出,政治,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无论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总是它的直接目标。
吕亚力曾说过:欲彻底了解和评估政治上的重要大事的现象,必须基于对政治思想史的正确认识。
一本良好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国内读者迫切需要的。
因此,作为一个政治专业的研究生,必须要具有通晓中外政治思想的能力以及开阔的视野,作为初级读物,我选择了徐大同主持编著的《中外政治思想史》作为专研国际政治学的开端。
整整一个学年,静下心来浅读了一下徐大同老师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系列。
读的过程中遇到很多不懂,借着查阅其它资料,对于这一套书有了浅显的认识,第一部分:前人研究成果、内容及观点本书是以西方二千五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和历史为主题,加以活泼流畅的阐释。
它是一部见解和写法都与众不同的政治思想史,上起古希腊,中经近代国家的演变,美国的启蒙运动,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自由主义激起的各种反动……一应俱全,蔚为大观。
它激荡着思想的声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使读者在思考挑战的刺激中,洋溢着捧卷玩味的乐趣。
本文将从《中外政治思想史》这五卷书分别描述的不同的时期中简单陈述每历史阶段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对每一个时期内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感悟。
第一卷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政治思想,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476年,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安提丰、德谟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克吕西波、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波利比阿,潘尼提乌、波塞东、卢克莱修、西塞罗、塞内卡、爱比克泰德、奥勒留、查士丁尼等。
第二卷:对西方中世纪(5―15世纪)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重点介绍了教父和奥古斯丁、格拉修斯、罗马法学家和布拉克顿、索尔兹伯里的约翰、阿奎那、埃吉狄厄斯、巴黎的约翰、但丁、萨索菲那多的巴托鲁斯、布鲁尼、马西略、奥康的威廉、库萨的尼古拉、福特斯库等人的政治思想。
第三卷分15-16世纪、17世纪、18世纪三个历史时段,重点介绍了马基雅维利、路德、加尔文、布丹、阿尔色修斯、格劳秀斯、胡克、弥尔顿、哈林顿、雷布斯、斯宾诺莎、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潘恩、杰斐逊、休谟、柏克、康德等人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一、概念思考1、哲学王: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他是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利的结合,承担着挽救城邦危机、改造不良政治现象的使命。
柏拉图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把现实国家改造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2、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神学政治观即是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
神学政治观。
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
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维护了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
3、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准确的译法为乌托邦社会主义[1] ,流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著名代表人物为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主张建立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理想社会。
4、权力政治观;权力政治观是西方近、现代的基本政治观。
这一政治观认为,政治权力的建立是来源于维护个人权利的要求。
围绕着权力,人们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观念,从马基雅维利的“国家理性”到布丹的“主权”理论,西方政治思想搭建了权力政治观的基本框架,确立了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体系5、双城论;奥古斯丁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
奥古斯丁依据原罪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
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
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
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
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深刻影响。
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23卷第1期2001年元月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 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3No.1Jan.2001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袁柏顺(天津师范大学政法系,天津300073)摘要:霍布斯是有史以来西方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但其思想的复杂性使得他在生前即遭非议与四面攻击,死后一度也不被推崇。
当今西方学界当中对其政治思想仍存争议。
回顾西方学界对于霍布斯政治思想的研究历程,并对当今西方学界关于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的热点作一梳理与评析,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霍布斯政治思想的复杂性、开创性与深刻性。
关键词:霍布斯;政治思想;学术史中图分类号:B56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001)01-0043-05霍布斯被本世纪的西方学界称为近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1],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政治科学之父,并被认为是有史以来西方最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他沿用了西方传统中的一些术语,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而又在一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上加以使用;其政治学论证已经能够完全脱离神学的论证方式而存在,但他又/画蛇添足0,在论证其政治理论时不忘以圣经为依据。
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思想十分复杂。
但是,他抛开西方传统的政治思维方式,真正地将政治学建立在近代经验科学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逻辑严密而完整一贯的体系,具有明显的开创性。
他的政治思维方式、论证术语为其后几个世纪的政治思想家所运用、继承和发展,其政治思想的原则为其后几个世纪当中占主导地位的近代自由主义锻造了理论基础,具有相当的深刻性。
而西方学界对于霍布斯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开创性与深刻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一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几乎从霍布斯提起笔,初次卷入火热的政治与宗教话题(这些话题将使英国陷入近一个世纪的骚动)开始,霍布斯就一直成为争论的话题。
《西方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读完《西方政治思想史,》,我对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亚里士多德(约前384年—前322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时,有三个连贯的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三人一起创立了今天的西方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与康德、穆勒的伦理学被西方思想家们并称为古典哲学伦理学的三大体系。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综合前人伦理思想的成果,运用经验和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和奴隶制社会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幸福论伦理学的理论体系,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伦理学经典著作之一,亦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德性伦理学复兴的中心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幸福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心是关于幸福和实现幸福的条件问题。
他的全集里包括三部保存下来的论著,即:十卷本的《尼各马科伦理学》、七卷本的《优台谟伦理学》和两卷本的《大伦理学》。
这三部伦理学著作里,每部伦理学著作都对德性概念进行了分析看,对不同类型的德性进行了分类。
其中有一类是道德德性,另一类是理智德性。
亚里士多德所处的时代,昔日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的征伐、内部的党争以及执政者的本身的腐败堕落走到了了历史的尽头,再加上北方的马其顿的军事入侵希腊城邦时代上了一个句号,作为形体的和表现物的城虽然没有了,但是其作为人类史上的光辉时代的精神确是后人的思想源泉和制度蓝本,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的成果的代表之一,就是亚氏在希腊末期所著的《政治学》,其对后世的影响无需多述,因为今天的大都政治主流价值就是源自它。
本人在此主要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和自己读完它后的感想,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时代的著名学者,更是作为一个在城邦中生活的公民,受其实际生活和生存的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一个城邦的范围内表达作者的思想和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基础,还有受其当时的观念的影响所有的问题的讨论都是在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法和追溯法描述的是城邦的本质、城邦目的和形成。
谈西方政治思想史
谈西方政治思想史——读唐士其:《西方政治思想史》有感政治思想史是西方文化传统的象征,对它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使我们更全面的、准确的认识西方社会,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西方的传统文化。
其内容也就是人们对于构成政治生活的各个要素的理解和关注在不同里斯时期则表现出不同的侧重与特点,主要涉及西方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和各阶级、社会集团的政治地位、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和理论。
唐士其编著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围绕西方政治思想发展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各种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并且就一些重要理论家在不同理论问题上的贡献及其思想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分别从不同时期、不同理论、不同思想家对西方政治思想史进行解剖分析,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充分深入的了解了西方的政治思想史,并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迪,对以后更加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本书分别就关于理性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关于政治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公民与共同体的关系的问题;关于平等与等级的关系问题;自由与强制的关系问题等基本问题对西方政治思想进行分析。
本书从五个部分对这些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和中世纪时期、近代以及20世纪四个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西方政治思想则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观,以及近代以来的权力政治观的发展过程。
第一时期是古代希腊的政治思想。
这个时期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初步繁荣时期。
突出表现在古希腊,它的政治思想一经产生就进入繁荣期,古希腊以“命运”和“必然”的观念为背景对自然界进行认识的结果促成了古代希腊自然哲学的产生。
“西方政治思想的诞生地是古代的希腊,政治思想是伴随着城邦的形成而出现的,并随着城邦民主制度的兴盛而发展。
”在西方,城邦是政治社会。
由于受希腊文化,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希腊政治思想从开始时起就是以探索社会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研究社会政治秩序产生的根源和性质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特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朱一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政治思想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材和专著不下数十种,还有相当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可以说成绩斐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具有创新性、启迪性以及比较系统反映该学科理论前沿问题和当前研究动态的文章、著作尚不多见。
因此,21世纪如何深入开展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在理论、观点、资料、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建树,是学界的责任。
首先,重视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
我们回顾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可以看出,人们总是从现实的需要去研究历史,解读经典。
西方许多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学者十分关注研究政治思想史与政治现实的联系,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观察现实中的问题,为认识政治现象和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根据。
列奥·施特劳斯认为:研究政治思想史对正确理解现代政治现象,消除和解决当代政治难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显然,人们研究政治思想史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因时代的需要而研究思想史。
这种强烈的现实感正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理论责任的体现。
我们对待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应是立足现实,回溯历史。
这就是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一种“指导原则”。
明确这一出发点或研究旨趣十分重要,这样既不仅仅满足于西方政治思想进行介绍,而是将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以及中国政治学理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徐大同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导言”结尾部分写道:“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与国家、政府与市场、权力与制约、自由与法治、效率与公平等关系上所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设想与方案,都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
西方为解决上述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中所包含的政治经验、智慧,无疑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从整个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来看,有不少政治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和经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例如,重视制度的作用和建设。
众多政治思想家十分关注对推行其政治理论主张的具体方案设计或制度安排。
我们知道,任何先进思想理论,如果不能引出制度力量或制度安排,那么,这种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就微乎其微。
他们之所以重视制度的规范作用,这与其对人性的认识相关。
在这些思想家们看来,由于人性的缺陷,因而对人的道德自律深表怀疑,强调外在的他律,用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
从奥古斯丁的“原罪”思想到近代思想家的人性恶论,基本上是循着这一思路重视制度的作用。
这从一个方面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法制建设。
其次,重视对西方政治思想家们思维过程的研究,包括思维方式、观察问题的视角、研究政治的方法以及逻辑思路,分析和阐明他们是如何思考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我们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当然首先是思想家们的观点、理论及其主张,解读经典文献,评述其思想体系。
然而,同时要重视对思想家思维过程的分析和阐释。
政治思想本身就包含思维过程与思维成果的两重含义。
认真分析政治思想家们的思维过程,不仅对于人们认识和把握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和主张十分重要,而且,从总结政治思想发展过程来看,它对政治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人思想的启迪更具有价值。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众多伟大思想家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不只是理论学说本身,更为宝贵的是他们探索过程的追求真理知识的探索精神。
思维过程往往比它的结论更为重要。
我们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理论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除了思想资料的积累和继承外,更为重要的是从一种新的视角出发,以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去观察和思考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结果。
视角的转换,方法的更新,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同时也要求理论容量的相应扩大,理论研究有所创新,乃至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学说。
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思想的进步常常是通过一个范式突破并取代另一个范式而实现的,并不总是在同一方向上的积累、提高、深化。
”这里所谓的“范式”主要指的是研究模式或研究框架,而模式也就是一组系统的解释,以指导对问题的研究。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霍布斯、洛克、孟鸠德斯、卢梭、黑格尔等等,正是由于研究模式上的转变,对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拓展和进步,才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即使在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认识上也是如此。
例如,古代希腊政治思想有关对作为政治活动主体的人的认识上,早期自然哲学家从人与自然关系视角来理解;而苏格拉底则是关
注人与人的关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却是从人与社会关系来思考和分析人的本质及其政治活动。
这样,对人的认识上升到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上,提出了“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命题。
显然,这比苏格拉底仅在人的理性中探索人的政治活动及其价值要深刻得多,从而使得希望政治思想发展上了一个新的理论平台。
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正是在范式上的突破,实现了政治思想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指出,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和法律,“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无论从理论观点或方法论上来看,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揭示了政治和法律现象的本质特征,指明了政治研究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很明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首要意义的和持久影响力的,主要是他对问题的新的提法,即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他对问题所作的个别回答或结论。
正像普列汉诺夫所说的那样:方法是任何理论体系的精华。
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最值得珍视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
上述深刻见解告诉我们,重视和加强对西方政治思想家的思维过程研究,尤其是方法论问题,是我们从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所要特别关注之点,它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价值之所在。
第三,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或主要内容
是否有着明确无误的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作为一个独立研究的领域而在理论上成熟的重要标志。
作为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或者说主要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国内外学术界虽未有一致的共识,但似乎多数学者是以国家政权问题为中心来确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的。
国内有关西方政治思想史著作在关于研究对象问题上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
徐大同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提出:“政治思想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内容集中反映了人们围绕国家政权所进行的政治实践,是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各个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其代表人物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如何认识国家,如何组织国家,如何管理国家的主张、观点、理论和学说。
”这一概括是准确的和恰当的,它基于这样一种看法,即政治和作为对政治思考的政治思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而并非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现象。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对象,必然是最集中反映或体现该学科所特有而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区别的内容或主题。
尽管国家政权是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但是,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例如人与社会关系问题。
虽然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许多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等)研究中都要涉及的重要内容,却也是政治研究中所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许多政治思想家不仅相当全面深入探讨了人、社会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且提出了许多深刻和精辟的见解。
他们关于和谐的政治生活和理想国家形式等等,大多是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的。
因此,不能把以上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基本内容看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主题或两种分析框架,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这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思想家进行政治研究时有所不同侧重点而已。
第四,加强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人们认识未知事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政治研究中,比较也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亚里士多德正是在对一百多个城邦政制的比较研究而写出《政治学》这一传名著。
随着西学东渐,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过程中,有了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有关中西政治思想或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从21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研究前景来考虑,是我们从事该学科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中西政治思想虽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差异性十分明显。
在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视角和侧重点、研究的主题和旨趣、政治思维方式、方法,甚至从政治生活中抽象出来的范畴和概念,以及表述它们的名词术语,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这些差异和不同正是促使我们关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兴趣和动力,但也给这种比较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为有些范畴和概念不容易找到相对应的确切词语。
例如,西方政治思想中的自然法观念、自然状态说、社会契约论等等,其内涵自古代至近代都不尽相同,解释政治现象的概念差异十分明显。
目前所见到的有关中西政治文化以及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专著和文章来看,更多的是从宏观方面进行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中西政治文化或政治思想的某些不同特点。
但是,在具体人物、理论观点以及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比较研究,尚须学界同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