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后的心理调整(正确归因)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https://img.taocdn.com/s3/m/0d28596d581b6bd97e19ea22.png)
29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黄肖阳/石家庄市桥西区城角街小学摘 要: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
关键词:正确指导结果归因 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反思和总结。
期中我班的成绩很不理想,各科的任课教师都向我反映我班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差。
就这样我对本次考试的考试结果进行了归因。
一、对集体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到自己与集体密不可分,避免个人英雄论和消极论的产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竞争环境下,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在竞争环境中只有“别人不行”时,我才能行。
而现代社会是社会分工极细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兼顾许多领域,这就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合作教育。
教育学家认为:对个人进行评价可以促进个人进步,但不利于群体,因此,只有把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结合起来,才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上课时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手中总是会拿一些文具作为玩具,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容易走私。
这时,就需要老师时时督促提醒,可空洞的说教往往成了“耳旁风”,效果不佳。
如果给听讲好的学生一个奖励,如盖一朵小红花,就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可有个别学生不重视自己的荣誉,因此小红花对他们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
这时,发挥集体评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将学生进行分组,当某组同学都认真听讲时就奖励该组一面小红旗,效果就会好得多。
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会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上课纪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生认为成功是自己和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会对学生的合作意识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性,因人而异的指导归因研究表明,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会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
如果学生将成败的原因归结在能力、素质等固定因素上,就会导致学生自高自大,或者失去信心和前进的动力,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
![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1ecd81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9.png)
1、考试结果是衡量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对待考试结果的态度能否正确和处理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对待考试结果的态度存在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处理方法两个方面,探讨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与处理方法。
2、首先,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非常重要。
无论考试结果如何,我们都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过高的期望和对完美成绩的追求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导致情绪的波动和自信心的下降。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不刻意追求所谓的“全优”成绩。
只有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考试结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3、此外,我们还需要理性对待考试结果。
一场考试的结果只是反映了我们在那个特定时刻的状态和表现,并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学习阶段的努力和能力。
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夸大考试结果的意义,也不应该将它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
相反,我们应该注重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提升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这些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对我们未来发展更加重要的。
4、在面对考试结果时,我们需要合理地处理。
首先,我们要认真分析考试结果,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
这并不意味着自责和否定,而是要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其次,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和安排。
如果某门科目的成绩不理想,我们可以寻求帮助,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提升。
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沉迷于过去的成绩,要及时调整心态,为下一轮考试做好准备。
5、此外,面对考试结果,我们还需要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和观点。
他人的评价只是一种参考意见,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努力,不要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可和赞许。
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帮助,用积极的态度去改善自己。
6、总之,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和处理方法关系到学习成效和个人心理健康。
考试之后的小妙招
![考试之后的小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cea083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fa.png)
考试之后的小妙招
压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因素,尤其是学生,大学生面对学业的压力,面对走出校门就业的种种压力让他们感到彷徨。
下面小编整理的缓解考试之后压力的小妙招。
常用的心理调适技术包括以下几种:
1.转移思路法:离开令人不快的情境,转移到高兴的情景或事情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如打球、听音乐、和朋友聊天等,忘却烦恼。
2.亲近动物和植物法:走入大自然,与动植物亲近,让植物的生机盎然、小动物的顽皮可爱来感染自己,排遣心中的烦恼,改变自己的阴郁心情。
3 理喻反向法:为失败寻找“借口”,或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暂时摆脱困扰,排除自卑心理,平静下来之后,再仔细分析原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4.谈心法:把心里的郁闷或牢骚倾诉于自己最亲密和信赖的人。
这种谈心不仅可以用面对面的方式,也可用写信的方式来交流。
有时候,自己的一些想法可能是错误的,朋友的一番话可能会使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5.暗示法:不妨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
只要有自信,任何人都不能使你自卑。
6.日记法:把内心的愤恨和痛苦尽情地宣泄在日记中,别人也不会知道,慢慢地自己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
7.补偿升华法: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例如学得某种专长)补偿高考失败造成的痛苦;把不良情绪导向积极方面,通过做出突出成绩化解心理矛盾,获得心理平衡。
8.宣泄放松法:把积压在内心的消极情绪释放出来,或大声喊叫,或痛哭一场,或“潇洒”玩一回(当然要有益),通过宣泄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1。
期中考试后的心理调节
![期中考试后的心理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f7396a5f5335a8103d2201a.png)
考试结束了,大家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 觉。然而,此时的精神状态更是不能忽视, 因为考试结束并不意味着心理压力的自然消 失。相反,随之而来的对考试结果的预测和 获知,会让许多考生有不同程度的突发性心 理冲突和出现生理紊乱现象。因此,此时的 心理调适,与考试之前以及考试之中同样重 要。
✓一、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成绩,树立信心 ✓二、放下包袱,学会给自己减轻压力 ✓三、 自我深度反思 学会正确归因 ✓四、理智分析试卷,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设定切实的目标,制订可行的计划,
并认真践行
2020/12/2
该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为您整理提供
14
如何正确对待考试
1.关键你怎样看自己
其实,他人怎么看你对你并不是很重要,关键 是你会怎么看自己。如果你能够在不幸的事件发生 以后还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话,那你总会有一天会达 到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的,而他们对你的看法也会随 着你的变化而变化。可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让自己失去信心而自暴自弃,那他人怎么看你都是 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你已经彻底地输给自己了。
2020/12/2
该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为您整理提供
10
5.“埋怨愤怒”者 :
原因和表现
考试后不检查自己平时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 是埋怨老师试卷出得不好,就是埋怨老师没有复习 到考题。不是埋怨考试题目太难,就是埋怨老师改 卷太严。甚至抱怨没有作弊成功。
良药苦口:我们要好好反省,端正学习态
度,明确学习是为什么?为谁学?学习基础较 差的同学,要在学习方法加以改进。
2020/12/2
该资料由书利华教育网【】为您整理提供
8
3.“懊恼不已 ”者 :
原因和表现
每次考试之后都会对自己的失误忏悔不已,不是说看 错题目,就是说计算失误;不是说漏做了,就是说抄错答 案。总是存在着侥幸心理。
期中考试后的归因分析及指导
![期中考试后的归因分析及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71448d4482fb4daa48d4b43.png)
期中考试后的归因分析及指导期中考试刚刚结束,拿到成绩后,相信不仅仅是学生,家长和老师也都有太多的感慨。
那么,在诸多感慨之后,我们该如何关注我们的学生呢?他们到底对自己的考试如何看待,又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考试结果归因的问题,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能够对此有更多的认识,并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归因分析,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以后的学习。
一、中学生学业归因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做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按照著名的归因研究者韦纳(B.Weiner,1972)的观点,归因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归因研究的价值正在于归因是上一次行为和下一次行为之间的重要环节,具体地说,对上一次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将对下一次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学生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因为聪明和笨是自己无力控制的;相反,如果他将失败归结为自己不够努力,他就会为了获得下一次的好成绩而付出努力,刻苦学习。
从这个角度而言,归因是影响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关于此,国内也有很多研究证明:比如,张贵良等对于初中生考试归因的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努力归因会通过内源性维度对于自信心产生积极影响,并进而对下一次考试产生较高的成功期望,最终导致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
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
![大学生心理挫折与应对](https://img.taocdn.com/s3/m/0902223f1711cc7931b7165f.png)
一、什么是心理挫折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无法满足、目标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诸如紧张、焦虑、沮丧、困惑、愤懑,甚至迁移、攻击等都是心理受挫时常见的情绪反应。
挫折的产生有两个基本要素:挫折情境和挫折感受,两者密切关联。
挫折情境是引发挫折感受的条件,挫折感受是受挫折者心理需求不能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
但两者之间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同样的(挫折)情境,由于不同的人的需求不同、心理承受力不同,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不同。
如同样考上一所普通大学的甲、乙两个学生,甲的抱负远大,立志考重点大学,而现在只考上了普通大学,对甲学生来说就会产生挫折感。
而乙学生,他的抱负本来就不大,现在考上了大学已经很满足,甚至还有些喜出望外,对他来说不但没有挫折感,反而还有较强的成就感。
所以,挫折也叫心理挫折,心理挫折的产生,不取决于挫折情境,而是取决于个体的内在心理感受。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在青年中期,这时期的学生生理已经成熟。
生理的成熟,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使得大学生的心理显得幼稚,行为容易冲动。
羽毛初丰,使大学生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不谙人世,使大学生对前进路上的曲折坎坷估计不足。
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容易受伤的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挫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产生心理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来加以概括。
(一)客观因素客观原因通常是指个人意志和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因素,如学生不能决定自己的家庭出身,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左右教师考试考什么内容等。
客观因素可能引发心理挫折,但不是心理挫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如同样是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学生,有些学生因自己的家庭贫困而产生挫折感,有些学生则能坦然接受,并因此而自强不息,终有所成。
所以,心理挫折产生的关键不在客观因素,而在主观因素。
(二)主观因素挫折产生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看法不当以及个体的心理需求不当等。
《第十课_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
![《第十课_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心理健康北师大版七年级全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647977b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4.png)
《积极合理归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归因理论,能正确区份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稳定性不可控性归因等观点。
2. 学会以积极的态度进行合理归因,发现并利用归因与学习动机之间的积极干系。
3. 学会在面对失败时,能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分析原因,提高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确理解并掌握归因理论。
2. 难点: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能积极调整心态,正确分析原因,提高学习动机。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相关PPT课件。
2. 准备一些实际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进行讲解和分析。
3. 准备一些与归因理论相关的视频或动画,以便在教室上进行展示。
4. 准备一些练习题,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教学PPT等。
2. 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二)教室导入1. 引入主题:引导学生了解积极合理归因的观点和意义。
2. 提出案例:展示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
3. 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新课教学1. 讲解积极合理归因的观点和特点:强调积极、客观、全面、理性的归因原则。
2. 传授归因因素的分类:将成功或失败的因素分为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归因因素的多样性。
3. 案例分析:针对不同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合理归因的原则进行分析和诠释。
4.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归因观念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5. 教师点评与指导: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积极合理归因的重要性和方法。
(四)教室练习1. 安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针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积极合理归因,培养其归因的习惯和能力。
2. 教室讨论:针对课后作业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强化积极合理归因的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与反馈1. 总结教室内容:回顾积极合理归因的观点、特点、方法和技巧,强调其重要性。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b2042e99daef5ef7bb0d3c04.png)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学生正确归因[作者:河北衡水中学副校长张太庄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711 更新时间:2004-2-4 文章录入:bgs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每次期考过后我们总要依据考试成绩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同时要求并指导学生对自己考试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推测分析。
心理学上把这种对别人或自己所表现行为的原因予以解释的过程称为归因。
但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在进行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时并非都能做到正确归因,积极归因,相反,往往会出现一些归因上的偏差,造成消极归因,进而影响以后的学习行为。
一、目前,高中生学习归因出现的偏差1、浅层归因许多高中生特别是学差生在总结分析学习失败的原因时,总是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努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考试马虎,状态不佳等是导致学习质量下降的原因,总结分析也就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而已,殊不知这仅仅是导致成绩下降的直接原因,至于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就要由果溯因,推导原因的原因。
但许多高中生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且也不愿去做。
“我心里有个小秘密,我不愿告诉你”,“千呼万唤始出来,尤抱琵琶半遮面”一语道破了高中生的真实心态。
笔者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访的中学生,当问及她长期以来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时,她仅仅说了句“学习不用功,努力不够”来敷衍,进一步问她为什么“学习不用功”时,她说:“学习没压力。
”“学习没压力的原因又是什么?”答:“缺乏紧迫感。
”“为什么缺乏紧迫感?”答:“没有生活目标,缺乏学习动力。
”当分析到这一步时,虽然已经找到了很深层的原因,但我们认为仍不是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让其转变学习态度甚至人生态度,仍需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
后来与其深入细致的长谈,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爱享乐怕吃苦,心中无大的志向和愿望,当问及今后的理想时,她说毕业后到父亲的公司当一名职员。
这样一个人生目标,可以说不用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这样的目标与其现实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距离和落差,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冲突,更不能因此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必然导致今天的学习结局。
考后心理调适寒假指导
![考后心理调适寒假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46ff8f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6.png)
考后心理调适寒假指导
寒假是学生们放松身心的机会,也是调整心理状态的好时机。
考试后,学生们通常经历着一段紧张的备考期,这时候需要适当的心理调适来缓解压力,恢复心理平衡。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寒假心理调适的指导方法。
放松心情是调整心理状态的重要一环。
学生们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书籍、观看电影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们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让自己的思绪得到放松。
与朋友和家人交流也是心理调适的有效方式。
在考试过后,学生们可以与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让自己的心情得到宣泄。
此外,与家人在一起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可以与父母亲密交流,倾诉自己的心声,获得支持和鼓励。
运动也是心理调适的好方法。
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如跑步、游泳、打篮球等,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
运动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够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
寒假期间,学生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兴趣班或者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让学生们感到充实和满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状态。
学生们还可以通过制定一个合理的寒假计划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们在寒假期间既能够享受休闲的时光,又能够保持自己的学习状态。
寒假是学生们调整心理状态的好时机。
通过放松心情、与朋友和家人交流、运动、参加兴趣班以及制定一个合理的寒假计划,学生们可以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让自己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积极和乐观。
希望大家能够度过一个愉快而充实的寒假!。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e724db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7.png)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1、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
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
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
小处方:对于焦虑状态,家长和老师应给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批评以委婉为宜,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鼓励。
心理治疗(对学生及家属)、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都是一些可以选择的应对方法。
严重焦虑症的学生可适当地使用一些药物。
2、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
当考试焦虑加剧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症状,“晕场”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小处方:每位学生对考试的意义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认真准备,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
当怯场现象发生时,只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期。
3、人际关系紧张在人际关系方面,有调查显示,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处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
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包括亲子冲突、师生关系紧张等。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中小学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理想目标、公正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考前考后心理问题清单
![考前考后心理问题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964e6b6e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d.png)
考前考后心理问题清单考前考后心理问题清单是指在考试前后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清单。
学生在考前和考后往往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压力,例如考试焦虑、自卑感、失眠等。
本文将讨论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关参考内容。
1. 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指考前或考试期间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和恐惧的情绪状态。
学生们在面临考试时往往会感到压力和紧张,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和表现。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应对考试焦虑:- 预习和复习:良好的准备可以减轻焦虑感,通过预习和复习,学生们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 放松练习:深呼吸、放松冥想或进行一些轻松的身体活动(如散步)可以帮助学生们缓解焦虑感。
- 检查学习进展:学生们可以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并逐步检查自己的学习进展,这样可以让他们感到有掌控力。
2. 自卑感自卑感是指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感到不自信或不足的情绪状态。
考试前后,学生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导致自卑感。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应对自卑感:- 积极思维:学生们应该关注自己的长处和取得的成功,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 寻求支持:学生们可以寻求家人、朋友或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
- 接受错误: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学生们应该接受自己可能犯错的事实,从错误中学习并继续努力。
3. 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应对失眠:-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学生们应该尽量保持一个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并避免在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 放松练习:在睡前进行一些放松练习,如温暖的浴缸、冥想或听轻柔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们进入更快更深的睡眠状态。
- 避免刺激物质:学生们应该尽量避免摄入咖啡因或其他刺激物质,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睡眠质量。
4. 失败恐惧考试后,学生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不佳,害怕失败。
以下是一些建议来应对失败恐惧:- 以积极的方式看待失败:失败是学习的机会,学生们应该从失败中学习,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https://img.taocdn.com/s3/m/9ae7ec57eefdc8d377ee3221.png)
如何正确地自我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指把失败与成功归于某种原因,自我归因分向外归因和向内归因等多种形式。
向外归因表现为遭受失败是首先找寻外部因素,如环境恶劣,背运,并推卸自身应该并能够承担的责任;而向内归因则表现为遭受失败是先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并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
向稳定因素归因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向不稳定因素归因则表明导致失败的因素是可以改变的,一般认为自己努力程度不够。
向不可控因素归因说明自己不能对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有所作为,消极对待;相反则说明自己可以或者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变失败的不利因素,能够积极地坦然地面对。
现代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向家长一致呼吁,要仔细分析孩子的归因方式,帮助孩子使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并从小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归因”能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
兄弟两个,一个出奇的乐观,另一个则非常悲观。
他们的父亲想让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一些。
于是就把那个乐观的孩子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屋子,把悲观的孩子锁进放满漂亮玩具的屋子。
等了一个小时,当他打开悲观孩子的屋门是,发现他在一个角落里,又抹鼻涕又抹眼泪地哭泣,非常伤心,原来玩具太多了,他不知道玩哪一个,又怕弄坏里挨父亲骂。
当打开满是马粪的房间是,发现乐观的孩子正在兴奋地用力挖着马粪,看到父母,乐观的孩子像发现奇迹似的嚷道:“看,这儿有这么多的马粪,附近一定会有漂亮的小马。
引导积极归因,激发学习动力摘要:对学习成绩的归因,在学生的成长中作用巨大,它不仅影响到以后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特点。
如何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进行积极的归因以激发学习动力本文以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为切入点,在学生成败体验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区别引导不同归因倾向的学生,并阐述了在归因引导中应引起注意的若干事项,确实有可供借鉴之处。
关键词:归因倾向、归因引导、学习动力一、引言(我们知道,在学习当中,学生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为自己现有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如为什么学习成绩是这样,自己的成绩是否会更好等,这些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学习成绩进行归因的过程。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69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_69](https://img.taocdn.com/s3/m/0e4fc61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c.png)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必考知识点最新版(二)1、单选题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是_____。
A : 国务院B : 教育部C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是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2、单选题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其道德_____培养。
A : 判断B : 意志C : 情感D : 认识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表现为能够排除来自主客观的各种干扰和障碍,按照既定的目的把品德的行为坚持到底。
题中学生管不住自己恰恰就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表现。
3、填空题品德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其最显著的特性就是____。
参考答案: 品德内容的社会性本题解释:参考解析:品德内容的社会性4、单选题“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知觉的_____。
A : 选择性B : 整体性C : 理解性D : 恒常性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参考解析:“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引申义为通过局部了解全部,属于知觉的整体性。
5、单选题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处于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的年龄大致为_____A : 10~12 岁B : 8~10 岁C : 0~2 岁D : 2~7 岁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 解析:自我中心阶段属于前运算阶段,因此大约在 2 到 7 岁。
6、单选题社区教育起源于_____。
A : 二战后的丹麦B : 十九世纪的丹麦C : 二战后的美国D : 十九世纪的美国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1844 年丹麦教育学家科维隆在乡村创建国民高等教育学校,是成人教育形式的社区教育。
7、单选题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_____。
A : 环境影响B : 教育作用C : 内在因素D : 实践活动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
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
![对待考试结果的正确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90e19f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7.png)
发现知识盲点
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错误,往往暴露出学生的知识盲点和不 足之处。
学生应该认真分析错题,找出问题所在,及时查漏补缺,完 善知识体系。
提升学习策略
考试结果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方法 和策略是否有效。
学生应该根据考试结果,反思学习方 法和策略,调整学习计划,提高学习 效率。
02
学习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自 律性等方面都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方面。
03
不要只关注考试结果,而要认真对待学习的每一个 环节,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成绩是进步的阶梯
考试成绩可以作为个人进步的标 志之一,是继续努力的动力和方
向。
要善于从考试中总结经验教训, 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提高的方
面。
制定学习计划
为实现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学 习计划,包括学习内容、时间安 排、复习计划等。
执行与调整
按照学习计划执行,并根据实际 情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学习目标 的顺利实现。
04
CATALOGUE
保持积极心态
பைடு நூலகம்
培养自信心
自我肯定
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肯定自己的价值,不 因一时的成绩而过分自责或自卑。
提高适应能力
在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各种 考试和学习任务。
促进全面发展
不仅在学业上取得进步,也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 展。
THANKS
感谢观看
设定合适的目标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定符合自己能力的目标, 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带来的挫败感。
积极面对挑战
遇到困难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 不轻易放弃。
合理积极归因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心理健康
![合理积极归因 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中心理健康](https://img.taocdn.com/s3/m/422f93f003d8ce2f0166239c.png)
合理积极归因【设计理念】一个人把他或她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这将会影响到他/她对今后类似行为的认识。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
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等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
【理论背景】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1、原因来源,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归因理论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系于个人条件(内控的),还是来自外在环境(外控的);2、稳定性,即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影响成败的原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况下具有一致性;3、可控性,即当事人认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根据维纳的观点,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行为责任因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
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埋怨客观,寄托减轻任务任务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运气好——侥幸运气不好——自认倒霉【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3、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积极的归因。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归因产生的不良影响;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积极的归因方式。
【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2、学法:体验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心理调查问卷(以课件方式呈现)【课程导入】课前小游戏:反口令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规则1:注意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规则2: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一旦做错,就不能再参加游戏。
2、学生在教师组织下进行游戏。
高中心理与健康《合理归因助成功——考后心理调节》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心理与健康《合理归因助成功——考后心理调节》优质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6fe6c9f78a6529657d5353.png)
合理归因助成功——考后心态调节【活动理念】考试本是一种检测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回过头来检查一下在前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但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考试、合理看待考试成绩的波动,就考试结果做出合理归因,因此导致考试时情绪波动较大,有的甚至干扰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听不进去课、睡不着觉、心里压抑等等。
因此我们想借助此活动课,引导学生与自我展开内心对话,审视自己以往的归因模式,学会正确看待考试成绩的进退,进行合理归因,与消极的想法做斗争,让自己能够做到笑迎考试,在每次考试中都能有所收获,从而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去完成高中学业。
【活动目标】1.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认识到不合理归因带来的不良影响。
2.学会对考试进行合理归因,重新建构新的、合理的归因模式。
【适合年级】高中一年级【活动准备】歌曲《隐形的翅膀》mp3、课件。
【活动过程】导入:同学们好!对于刚刚结束的考试,大家感觉怎么样?对自己这次的考试成绩还满意吗?一、自我内心对话下面,我们借助一个活动来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
请同学们好好体会一下刚刚结束考试后的感受,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用“画情绪脸谱(笑脸、哭脸等)”的方式来表达你考完试后的心情。
1.学生进行自我内心对话。
2.学生分享。
3.总结语:看来大家的感受是不同的,有因考得不错而欣喜的、也有因考得不理想而懊悔的,但不管考得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好好总结一下,找找原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进步。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对考试结果进行合理归因?怎样进行归因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发展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围绕归因的话题来展开探讨。
呈现本节课的主题:合理归因助成功——考后心态调节。
【温馨提示】老师找学生起来分享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他(她)那样画或表述背后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出或画出考试过后内心的感受,引发学生进行自我内心对话,对刚刚结束的考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与回顾。
二、故事分享过渡语: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我们来看看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进行归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考后的心理疏导与调整
乐清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随着期中考试的结束,无论学生还是教师,考后的分析、总结、提高等各项工作接踵而来,而且考后的这些分析与总结工作远比考试本身更加重要。
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考试和考试成绩,正视考试暴露出的问题,认真分析考试的成败以及归因,将是影响学生下一步能否保持积极态度,激发持久动力的重要因素。
一、正视考试的成功与失败
真正影响学生情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不是考试的分数如何,而是对这个分数的认识与评价。
可以说考后的心态决定了以后学习与考试的结果。
考试的功效:考试是给考生发现问题的一个机会,还是给自己做合理定位的机会。
成功的考试是令人喜悦的,但它往往会掩盖一些问题;失败的考试虽然令人沮丧,但它往往会暴露一些平日没有注意或没有弄清楚的问题。
1.成绩好首先是好事,反映自己的复习有一定成效,会增强自己的信心。
但是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认为自己考了100分就等于学习得了100分,这门功课完全学懂了,那么负面效应就来了。
有些同学好的成绩往往掩盖了自己复习中的漏缺之处,给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因此,在考后的分析时,要充分重视自己的查漏补缺。
2.成绩不好则反映了自己在知识、能力和心理上存在着种种问题,但是如果能正确对待,会带来正面效应。
因为考试暴露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使自己能及早的发现问题,警钟早鸣,同时对自己也是一种耐挫训练,汲取失败教训,以后的考试会有好的发挥。
但有些同学可能认为自己已经不止一次失败了,没希望了,就开始放弃了,这才是真正的失败。
3.正确对待失败。
所谓失败,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感觉,是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行动多次受阻而产生的绝望感,是自己在自己心中滋养起来的“纸老虎”。
对于这种吓人的张牙舞爪的纸老虎,你不打,它是不会倒的。
在前进的路上,我们可能会做错,可能走了弯路,可能离原来的目标更远了,但是,这一切都是宝贵的体验和收获,如果我们愿意进一步地尝试和努力,那么原来的错误就是我们前进的阶梯。
但是,如果我们在挫折之后对自己的能力或“命运”发生了怀疑,产生了失败情绪,想放弃努力,那么我们就已经失败了。
二、考后归因分析与指导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社会行为结果进行推断和解释原因的过程。
诸如:“我为什么成功(失败)?”“我这次英语考试为什么没及格?”“为什么我的数学考不到满分?”这些问题都是归因现象的反映。
韦纳等人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是人们在解释自己行为成功或失败时的四种最主要的原因,换言之,个体通常从能力的大小,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的好坏这四个方面对行为的成败作出归因,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可从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1)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任务难度(当个体从事某一活动时它们不会变化)和不稳定的原因如努力、运气(会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
(2)内外源维度,把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归之于外界情境的外部原因如运气、任务难度和归之于主体如能力、努力的内部原因;
(3)可控性维度,即根据原因是否被个体所控制分为可控原因如努力和不可控原因如能力、运气。
个体关于行为结果的归因倾向,会影响他随后的情感、期望及其相关行为。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改变不良的归因倾向,以引起积极的变化。
不期望的归因
成功→运气好→缺少情绪刺激(如冷漠)很少增加成功期望→缺乏趋向任务的倾向失败→能力低→消极情绪(如无能、压抑)降低成功的期望→缺乏坚持性,回避任务期望的归因
成功→能力强→积极情绪(如自尊、自豪)增加成功期望→趋向成就任务
失败→缺少努力→动机性情绪(如内疚)维持较高的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这些影响用韦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具体作如下分析:
从成功的学业结果来看——
当学生学业取得成功时,归因于能力比归因于努力更能激起自豪、愉快等积极情感,对今后取得成功有较高的期望,因为内在的稳定的归因较易导致行为的再次发生;归因于努力则比归因于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勤奋、脚踏实地等良好的性格特征。
但是,当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都归因于能力、努力这些内部因素时,学生容易产生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会妨碍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形成正确的自我形象。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考题简单、教师评分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时,学生产生的满意感、自豪感较少,这种缺乏自我肯定、自我激励的归因倾向对今后的学业行为难以产生动力作用。
实质上,从内外源维度分析,学生学业的成功或失败既受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把学业上的成功无论是都归因于内部因素,还是都归因于外部因素,均有失偏颇。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保持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的平衡。
这样,学生的学业行为可以保持较高的动机水平,同时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形象。
从失败的学业结果来看——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诸如教材太难、学习环境差、考题太难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时,学生可能原谅自己并减轻失败的内疚感、羞愧感,同时无助于提高他的学
习责任心和行为的坚持性,因为稳定的归因是导致行为相对不变的因素。
学习责任心的降低将导致不良的学业效果。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诸如运气不好、偶然事件的影响等不稳定的外部因素,那么学生不会放弃再次尝试的决心和对成功的期望(这次运气不好,下次不会吧),对成功的期望实质是一种较高的抱负水平。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情绪不佳、疲劳或疾病等相对不稳定的内部因素时,那么他可能产生内疚感,但却不影响他对将来获得成功的期望,还有可能增强今后努力学习的坚持性,因为不稳定的归因是导致行为相对易变的因素。
当学生把学业上的失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记忆能力差、脑袋笨等稳定的内部因素,那么可能会出现“习得性自暴自弃”或“习得的无助感”现象。
这种现象表现为一些学生由于在学业上遭遇失败,把失败归咎于能力不够,认为即使再作努力也只能重蹈失败的覆辙,放弃了努力行为。
这种现象是学生对学业失败的消极归因倾向的反映。
成功的教育应该消除这种现象,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引导学生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
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密切联系,并引导学生对学业的失败多作努力不够的归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在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之后给予肯定和积极强化,教师要使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激起更强大的学习动机;再次,教师要设计难度适中的学业任务。
(2)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树立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
在影响学生学业的情感智力中,自信心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
教师应该树立学生对其能力的自信心,这是教师培养学生情感智力的重要方面。
当学生对其能力产生自信,那么学业的成功可期,因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3)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是认知活动的方式,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活动方式,以抽象思维的活动方式为主要成分。
实质上就是“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