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梅岭三章》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1 教学目标1.理解《梅岭三章》的情节和主题。
2.掌握本文的核心词汇及其用法。
3.学习运用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1.2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情节和主题。
1.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体现作品的深刻含义。
1.4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1.5 教学过程1.阅读、理解与情感共鸣(1)教师朗读《梅岭三章》。
(2)领读本文,学生猜想文意。
(3)构建情感联接。
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谈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使学生对文章产生共鸣。
2.阅读、审视与体味(1)分组朗读整篇文章,确立章节大意。
(2)教师解释生僻的词汇和句子。
(3)学生阅读文章,在理解事件经过的基础上,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3.阅读、理解和评析(1)教师导读,让学生关注修辞手法和文章的细节描述、铺垫等。
(2)分析每一章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形象。
(3)评析文章的情感、思想和风格。
4.创设情境,体验文学魅力(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中的生动描述、细节描写和象征意义。
(2)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创设情境,演绎文中主要人物的角色。
(3)鼓励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挥想象力,体验文学魅力。
1.6 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梅岭三章》的读后感,400~500字。
2.课堂所学词汇造句,每个词汇至少造一个句子。
3.动手写一段文章,运用本文常用修辞手法进行修辞。
二、教学反思《梅岭三章》是一篇自然主义小说,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文字清新流畅,写实手法深入人心,揭示了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复杂性,是一篇很好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了情感共鸣和文学魅力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从自身出发,引导学生在与文学作品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体验文学魅力,也有利于启示学生文学创作的灵感。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梅岭三章》一、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陈毅。
这三首诗是陈毅同志在被敌人围困于梅岭时创作的一组绝命诗。
诗作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展现了诗人在生死关头的豪迈气概和崇高的革命气节。
学习这篇课文,有助于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然而,由于《梅岭三章》创作的时代背景较为特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借助资料分析、意象解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无畏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
(二)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运用的典故及其作用,深入领会诗歌的文化内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喜爱之情。
本节课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寓意深刻,旨在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领悟人生哲理。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景物描写和抒情表达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岭的美丽景色,领悟人生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作者通过描绘梅岭景色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境。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和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析课文的描写手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手法进行景物描写。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和写作意图。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二课的内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鉴赏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课业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梅岭的美丽景色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
3.讲解: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中的词句。
4.探讨: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赏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优美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6.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文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诗文的主题,展示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可以采用关键词的形式,将诗文的主要内容呈现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语文部编人教版九下2 《梅岭三章》教案
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īng)悬.(xuán)当.纸钱(dāng)应有涯.(yīng)(yá)遍种.(zhòng)即为.家(wéi)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
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
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
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
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
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分析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
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内容概括.................│表现的革命精神.....│├───┼─────────────┼──────────┤│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命精神。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案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材:《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情感。
【学习过程】
一、激情诵读,感知内容
1.阅读《梅岭三章》小序,回顾诗歌创作背景。
2.多种形式朗读《梅岭三章》。
二、把握意象,体会情感
1.找出《梅岭三章》中所出现的意象,说说诗人借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解。
1
答案示例:
“余”不仅仅是诗人自己,也代表了无数为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无产阶级革命者。
三、迁移阅读,吟咏体味
诵读图书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口占一绝》《鲁迅诗二首》《七绝二首(其一)》《狱中诗》,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做好批注并在组内交流。
2。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
【部编人教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梅岭三章》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毛泽东在梅岭期间创作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豪情壮志。
本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染力,是毛泽东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梅岭三章》,使学生领略毛泽东的诗歌魅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毛泽东这位伟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诗作的魅力,领略毛泽东的豪情壮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梅岭三章》;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2.难点:深入理解诗作的意境和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诗歌鉴赏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梅岭三章》,了解诗作的背景,标记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梅岭三章》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韵律美。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梅岭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作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如“梅岭”、“暴动”、“烽火”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分析诗作的艺术特色。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写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诗。
诗人陈抟在诗中以梅岭为背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对学生有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教材中,这首诗放在九年级下册,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典诗词的语言、结构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他们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一些古代词汇的理解不够,对诗人情感的把握不准等。
因此,在教学这首诗时,需要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汇,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词汇的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
2.难点:诗人情感的把握,对诗句深层含义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梅岭的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梅岭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梅岭的印象,从而引出课文。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理解诗的结构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九年义务教材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梅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梅岭的深厚感情。
本课通过梅岭的景色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写梅岭的人民斗争精神,教育学生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但本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2.难点: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梅岭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梅岭的美丽景色和革命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梅岭的景色、历史背景等图片和文字。
2.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3.课文:提前准备好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欣赏梅岭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梅岭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指导学生阅读,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第2课梅岭三章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2*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3.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重点1.通过朗读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回环递进、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
他就是:陈毅(板书)。
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板书)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
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
三章,三首。
《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
我们读《梅岭三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冲天的浩然之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激荡心中的革命豪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是从一位无产阶级英雄的情感的心河中流出来的。
要做革命诗,首先必须做革命人。
请允许我用两句诗表达我的这种认识: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
二、听读品文(一)整体感知,引读小序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
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
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 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三首诗各自的侧重点和相互关系。
4.学习老一辈革命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学生朗读,注意以下重点字:莽、阎、旌、悬、腥、烽、捷。
2.抽查学生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出示陈毅元帅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回答)对,他就是素有“元帅诗人”美誉的陈毅。
有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陈毅呢?(找学生介绍,然后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一)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多媒体出示这三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一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边读边思考: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小序”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这三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写作缘由,交代了诗人在梅山遇险的经过。
“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说明情况危急,“得诗”显出诗人的镇定自若。
“小序”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以及诗人以诗明志、革命到底的决心。
(有条件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梅岭三章》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描绘梅岭景色和诗人情感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展现了梅岭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表达了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感悟,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梅岭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文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梅岭的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感受诗文的美感。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增强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梅岭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梅岭三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难点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因“左”倾冒进主义的错误指挥导致失败,红军主力被迫作战略转移。
陈毅因伤留下,担负起领导江西工农红军进行游击战争的重任。
当时赣南游击队在敌人重兵围攻中,斗争万分艰苦。
陈毅和战友们转战在深山密林中,已有两个年头。
由于和陕北中央长期失去联系,大家非常着急。
这时,有个派在敌军内部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他写信上山谎称中央派人前来联络。
要游击区负责人下山前往县城接关系,妄图诱捕我游击区领导人。
陈毅接到密信,亲自赶往大余城接头,幸遇我基层群众报告陈海叛变,于是立即离开县城。
归途中又遇陈海带领反动军队搜山,只好躲进树丛,避开敌人的搜捕。
敌人听说山上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便调集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了20多天。
陈毅以伤病之身伏丛莽间,幸得脱险。
《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被困梅山,自料难免牺牲的情况下写成的一组带有绝笔性质的诗篇。
二.作者简介【陈毅】(1901—1972),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梅岭三章》教学设计
《梅岭三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七言绝句的相关体裁知识。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把握诗歌意象。
3.体会诗歌中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引导学生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争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课时:1课时一、导入翻开历史的宏伟篇章,群星闪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
他们谱写了一首首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更难得的是,有的革命者能够以诗歌的形式抒写自己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今天,我们走进《梅岭三章》,倾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二、作者介绍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课下注释内容)他一生酷爱文学,创作了大量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革命诗词,留有《陈毅诗词选集》。
郭沫若评“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被尊为“元帅诗人”。
(教师补充)三、文题解读梅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
看(出示PPT图片),这就是梅岭,重岩叠嶂,人道是“千峰转不尽,十里万重山”。
章,乐曲或诗文的段落,三章即三首。
表明这是包括三首诗歌的组诗。
诗题交代了作诗的地点及诗歌数量。
四、写作背景1.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
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地区开展游击战,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
(课下注释内容)2.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
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梅山遇到敌人搜山。
敌人从叛徒口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调集四个营的兵力,将“梅山”团团围住。
一直围困搜查了20余日。
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挖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藏身。
(教师补充)3.小序作用: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作诗的时间、地点、背景、写作缘由。
新人教版语文九下2梅岭三章教案
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明确: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
明确: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三、板书设计
时间 内容 精神
梅岭三章第一首:过去回首征程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勉励战友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展望未来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组诗,进一步体会艺术特点和表现力量。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身上吸取他们的浩然正气,用我们的正气压倒邪气,让我们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为我们的座右铭。
②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三首诗语言准确、凝练,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抒写情怀,气势磅礴,壮怀激烈,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
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
“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
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革命精神以及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
2、体会诗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抒写情怀的表现力量。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
比较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大家看大屏幕。(PPT1)名世俊,字仲弘,中国共产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在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难时刻,深陷困境的陈毅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梅岭三章》。板题。
六、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1、背诵《梅岭三章》
2、比较《别云间》与《梅岭三章》异同
3、完成《我眼中的陈毅元帅》的小作文(选做)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回首平生:生死不渝 誓战到底
面对当日:勉励战友切盼解放
展望未来:信念坚定 不怕牺牲
这组诗诠释了为理想而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请大家齐读课题。
这组诗赞扬了为自由而奉献头颅的豪迈情怀,请大家再读课题。
诗歌学习,朗读为本。要想读懂这组诗,咱必须知人论诗,先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大家先仔细看一遍。(PPT2)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借代与借喻比较异同: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小结:郭沫若评价陈毅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元帅以其崇高的思想、炽热的情怀、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过人的文采证明了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望尘莫及。
3、“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飞” 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飘”,显得缓慢。
4、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和“借喻”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借代:“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烽烟”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借喻:“自由花”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血雨腥风”敌人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追忆往昔 面对当日 展望未来)
(2)解读第二章: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春秋时期,吴越争雄。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夫差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国,未被采纳;后又谏阻夫差举兵攻齐,要他警惕越王勾践报仇,夫差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剜出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后吴果被越灭。)这句诗引用典故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板书:勉励战友切盼解放)
五、总结全诗,升华感情
陈毅是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之一,得到了这样的评价:博学多才,文武两全; 光明磊落,刚毅如山; 胸襟坦荡,仗义执言;宽厚仁慈,伟人风范。今天我们学习他的诗篇,感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不同的时期都会涌现出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国,为祖国,为人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让我们以英雄为榜样,从小立下鸿鹄之志并为之去努力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怀敬意,满腔自信,再次朗读英雄诗篇,聆听教诲,激发斗志,锤炼品格!
7、分角色读。
刚才我们把全诗的重点词句又品味了一下,通过大家的读和一些理解,老师也心潮澎湃,想要和大家一块再读一遍。我们简单地分一下角色。老师读一句“断头今日意如何?”大家齐读小序。第一首中首句我来读,后面三句齐读。第二首中,前两句齐读,后两句请那位男生先领读全班再齐读。第三首,前两句齐读,后两句我来领读,全班齐读。都清楚了吗?好,我们开始。
在刚才的朗读中,你听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了吗?(豪迈、大气、乐观……)
4、结合朗读指导品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一致的基础上,每个同学的朗读体味是不一样的。下面,老师要求大家结合大屏幕上的朗诵指导再读全诗,把自己对整首词的感悟读出来,读的时候好好揣摩一下。
生自由读。齐读。
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一段话。
二、反复朗读,把握情感
过渡:这就是本组诗的写作背景。现在请同学们自由通读全诗,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生通读全诗。检查预习。(见PPT3)
谁能把这些字词读准确?个别读,齐读。
2、谁愿意把全诗读一读?个别读,齐读。
3、师范读。
同学们已经达到了我的要求。老师给大家范读全诗,请大家听清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
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读得很好,大家给自己掌声鼓励。
三、了解内容,体会革命精神
通过多遍的朗读,大家一定对诗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老师有几个问题:
1、这几首诗的前面有一段小序,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缘由,从“旋围解”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 虑不得脱 ”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勉励战友,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学生齐读小序部分。
2、每首诗各写了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同学们可以小组讨论一下。
(1)解读第一章: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板书:生死不渝 誓战到底)
5、比赛读。
下面我们来一段朗诵比赛。咱们班朗读最好的女生和男生各出一名。我们女士优先吧!
女生读。男生读。(适时评价)
6、指导读好重点词句。
这位同学读得更大气。不过,有些地方我们还可以再品味一下。比如“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设问,要统领全诗,奠定了“豪迈”的感情基调,我们要读出那种豪迈的感情来。我们一起试试看。生读。
这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
(3)解读第三章: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板书:信念坚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怕牺牲)
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
“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
“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谈。
2、陈毅诗句“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与陆游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表达方式和抒情方面有什么异同?
在表达方式上,陈诗重描写,陆诗重叙述。
在抒情方面,陈诗壮而不悲,勉励战友捷报告慰;陆诗壮中有悲,有无能为力的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