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提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提要](https://img.taocdn.com/s3/m/c98b434b1eb91a37f1115cf5.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提要第一章“五四”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学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新青年》的创刊。
文学革命的主将胡适和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
提出的文学主张。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的成立时间、地点,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及代表作品、主要刊物、基本文学主张和文学活动及历史地位。
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
胡适的《尝试集》。
郭沫若的《女神》。
“小诗派”的代表诗人及作品。
“湖畔诗人”及冯至,“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及作品。
“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民众戏剧社”代表作家及作品。
重点掌握:鲁迅的白话小说集《呐喊》、《彷徨》的开拓和典范作用。
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学掌握:“左联”的成立、全称、意义、重要刊物及历史贡献。
革命文学内部的两个口号之争。
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
“现代派”、“新感觉派”的得名、发展、重要作家及代表作品。
茅盾、巴金、老舍、柔石、叶圣陶、朱自清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
标志着我国现代话剧剧本艺术的成熟的剧作。
重点掌握:《家》、《子夜》《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掌握: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成立。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
“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的主要成员及代表作品。
本时期重要作家的主要作品。
重点掌握: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郭沫若的历史剧代表作《屈原》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掌握:“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
“双百方针”的全称、内容及历史意义。
“十七年”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创作的佳作。
重点掌握:峻青的代表作《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短篇小说代表作《百合花》第五章新时期文学掌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新诗潮”、“寻根文学”、“乡土文学”等新时期文学潮流发生的时间、创作情况、及代表作家作品。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新写实小说”。
重点掌握:谌容的《人到中年》中的主要人物。
大学生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大学生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39c501f78a6529647d53c8.png)
论述题;1、从新写实小说中看现实主义思潮的深入2、先锋小说是怎样产生的,分析其文化背景,又为何会胜利大逃亡(简述,论述)1985年开始,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先锋小说,这些小说具有现代派小说的一些特点,有的还具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也有人把其称为“实验小说”或“先锋小说”。
这类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二是在文学观念上对旧有真实观念的颠覆,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三是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把小说的叙述和语言视其为小说的全部。
四是在创作姿态上追求自娱写作,具有反主流反启蒙倾向。
先锋小说在小说叙述方式和语言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对小说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
胜利大逃亡:先锋小说在语言技巧和叙述技巧方面借鉴于西方,作品淡化情节,表意朦胧,极端的叛逆性,脱离文学受众,因此在通俗文学大为流行的时期失去了市场,文学价值未得到充分认可,但有许多先锋作品如莫言《红高粱》被翻拍成电影后则名声大作,所以先锋小说在电影上是胜利的,他们所倡导的文学形式探索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文学和电影上可以称其为胜利大逃亡。
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发端,以卢新华的《伤痕》为标志,形成一种文学现象,它以真正的悲剧意识揭示了十年动乱中血淋淋的黑暗现实,以及极左思潮带给人们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展示了人的精神的重创和灵魂的扭曲,带有极强的控诉性和批判性。
“伤痕文学”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恢复,也标志着当代文学的转折。
2、反思小说:在“伤痕文学”兴盛之后,人们逐渐不满足于文学只停留在创伤的揭示,而是需要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和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作品。
应合着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一批历尽坎坷、更有思想、更富阅历的作家,如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贤亮、高晓声等,率先突破了一般的提倡“恢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口号的局限,提出现实主义深化的主张,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写出了一批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7c7e4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e.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内容概述文学发展与历史背景: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背景、经济状况和文化建设等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重要作家与作品:熟悉现当代文学中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包括鲁迅、茅盾、巴金、柔石、叶紫、莫言、余华等作家的生平、创作特点及其重要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文学流派与思潮: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如白话文运动、左翼文学、现代派诗歌、朦胧诗、先锋小说等,掌握其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作品特点。
文学理论与批评: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观点,包括茅盾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胡风的现实批判主义等。
跨文化交流与文学互动: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以及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文学互动关系,如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等。
文学作品鉴赏与分析: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结构、风格、语言等特点,掌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1. 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性首先它反映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变迁,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些思想变化和精神面貌都得以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得到展现和传承。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可以深入理解民族精神的演变和发展。
其次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重要窗口,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变革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再次现当代文学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
因此研究现当代文学,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独特性并进行自我创新。
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于提升个人素养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和学习现当代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549bcb58f5f61fb73666cf.png)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23776cf5335a8102d22013.png)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大二期末现当代文学复习要点
![大二期末现当代文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d85e0c4b0717fd5360cdce4.png)
当代文学复习要点一、伤痕文学: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潮流,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这一文学现象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命名,刘心武的《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伤痕文学开启了现实主义复归的潮流。
二、反思文学:1979年开始出现的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革”结束20年间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回顾和反省的创作潮流。
三、改革文学的第一篇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四、新写实小说的概念、创作特点、代表作家、作品。
1、概念:指的是以抽掉了启蒙意识和主流意识形态观念的写实手法,对1949年以后中国人生存状态进行客观叙述的小说。
2、创作特点:1)情感的零度写作;2)表现生活的原生态;3)消解人物性格;4)心理化的“真实”3、代表作、作品:刘震云《一地红毛》;刘恒《狗日的粮食》;池莉《烦恼人生》和方方《风景》是标志。
(1987)五、第三代诗人群(新生代诗群)有什么创作特点。
(1)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新生代诗歌的总体特征。
(2)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新生代诗歌的重要特征。
六、朦胧诗:出现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年青诗人写的,思想不显露,感情比较隐秘,具象鲜明,具有整体朦胧美的诗。
七、三个崛起: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号称三个崛起。
八、探索戏剧有何创作特点、代表作品、作家。
这些作品有何影响。
1、创作特点:形式革新结构散文化;叙事成分增加;戏剧时空自由转换,不同类别的时空相互重叠;2、代表作品、作家:1)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2)黎锦云《狗儿爷涅槃》3)宗福先《血,总是热的》 4)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屋外有热流》5)刘树纲《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6)沙叶新《寻找男子汉》 7)陈于度、杨健、朱晓平《桑树坪纪事》3、影响:1)在艺术观念上,戏剧摆脱了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政治工具;2)突破五四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建构起一个庞大的“为我所用”的综合艺术体系。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材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beab5777232f60ddcca1d8.png)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整理一、.第一次文代会1.名词解释: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的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这次大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评价:(1).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2).对当代文艺进行了总结和评价(3).确立了当代文学的基本政策。
(4).确立了政治对文艺的直接领导。
二、文坛“三公案”1.1951年开展了对孙瑜编导的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种以政治运动方式介入文艺的思想斗争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2.1954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这场运动和斗争,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由学术探讨扩大到政治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的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3.1952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是高潮。
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批判的高潮从艺术审美范畴变为政治范畴,从纯粹的学术领域转为政治斗争。
这次批判运动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efee9e3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7.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
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个体表达的转变,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的转变。
2.当代文学的成就: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中国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
在文革十年中,文学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但仍有少数文学家坚持创作,代表作品有《天龙八部》、《红楼梦》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向后现代主义转变,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活着》等。
在市场经济中的文学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追风筝的人》等。
四、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1.主要流派: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后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檀香刑》等;新写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
2.代表作品: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天龙八部》、《红楼梦》、《白鹿原》、《活着》、《檀香刑》、《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常以重大政治事件为标志,这种方式暗示了政治和文学的主从关系,这是不正常的。
这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说明它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讨论,但这些讨论的目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关注文学本身的问题。
第一章: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思潮1.历次文代会的评介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3.对XXX的《红楼梦》研究进行的批判运动4.关于XXX的批判5.提出并贯彻“双百”方针在建国初期,中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批判运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21b14f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11.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重点2、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3、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代表中央对这一方针做了权威性的阐释:“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判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山药蛋派:又称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等。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流派。
主要作家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他们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
50年代中期以后,他们有意识地以赵树理为中心,培养、形成风格相近的创作流派。
代表作有赵《三里湾》、《登记》、《锻炼锻炼》、马《饲养员赵大叔》、《三年早知道》、西《赖大嫂》、《宋老大进城》等。
这一流派的作品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口语化的写作特点,追求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矛盾和问题。
文学史上认为现实主义是“山药蛋派”的本质特征和灵魂。
5.白洋淀诗群:1969年以后,一批北京的中学生先后到河北安县境内的白洋淀地区插队,形成了白洋淀诗派,主要诗人有:芒克、根子、多多等。
有芒克《天只》《十月的献诗》根子《白洋淀》等等。
他们的诗作现实了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暴力的批判,生命中迷惑、孤独和痛苦的体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733a9e2998fcc22bcd10d1c.png)
中国现代文学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文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并一贯力行的,借鉴了日本和“欧西”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蜕变出这种“新文体”。
吸纳西方希腊罗马的雄辩体与英法近代随笔体,结合魏晋文章的旷放,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词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经典章句的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就是梁启超“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
2.三大主义:是陈独秀在他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内容是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到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周作人、蒋百里、郑振铎、孙伏园、沈雁冰等12人。
他们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人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他们强调写实主义。
4.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最初成员是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
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必须创造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1925年五卅为界,进入后期。
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提倡“表同情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5.《故事新编》:这是鲁迅的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的总集。
于1936年结集出版,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起至1935年止,历时13年。
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6.乡土小说: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先行者。
代表人还有许杰、王鲁彦等这些来自乡村、寓居于京泸等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和宗法制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带着对故乡和童年的回忆,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
202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2023年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fe472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0.png)
中国现现代文学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旳重要阵地。
19, 胡适刊登《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刊登《文学革命论》, 正式举起文学革命旳旗帜。
周作人19刊登《人旳文学》, 19初刊登《平民文学》, 反对非人旳文学, 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一般男女旳悲欢离合。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 是为发明社后期, 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 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旳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在短短旳几年内, 他持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 引起了极大旳轰动。
鲁迅毕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 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鲁迅旳名言“人必生活着, 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旳小说《伤逝》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 以抒情见长旳作家, 其代表作有《竹林旳故事》、《浣衣母》、《桥》等。
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旳奉献在于他对“美文”旳倡导和创作, 真正代表了他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 艺术成就更高旳是那些以“冲淡平和”见称于世旳美文小品。
19下六个月, 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刊登了《斯人独憔悴》等, 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旳风气。
郁达夫《沉沦》集中旳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 是“青年忧郁病旳解剖”, 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旳感伤抒情基调。
穆时英因其独特旳创作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茅盾在他旳系列小说中成功塑造了吴荪甫等众多民族资本家形象。
巴金初期旳小说总是满怀激情地吟唱青春赞歌, 他旳小说《家》中成功塑造了大家庭旳叛徒觉慧和多出人觉新两大青年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旳小说以“京味”和“风趣”著称, 善于从文化批判旳视角去审阅笔下旳市民世界, 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沈从文是京派旳代表作家, 他旳小说以营造唯美旳湘西世界而著称, 长篇小说《边城》意在体现一种“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旳人生形式”。
现当代文学期末重点
![现当代文学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ba66c48bd63186bcebbc85.png)
绪论现代文学定义时间概念,通常指从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肇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之前的三十余年间的文学历史。
本质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西各种先进的现代意识的指引下,以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为主题,反帝反封建的白话新文学。
分期按照中国历史尤其是革命史的分期和“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年法,大体以十年为一段落,分为三个时期:1、1917--1927即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是新文学的生长期。
它在批判旧文学、借鉴外国文学的过程中进行着迅猛的蜕变、更新和飞跃,涌现了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茅盾、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一批作家、学者和诗人,他们为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做了重要的开辟工作。
2、1927年--1937年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称之为新文学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在特别严酷而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发展,文坛分为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格局.左翼文学成为主流.代表作家有巴金、老舍、丁玲、沈从文、夏衍、艾青、梁实秋等大家。
3、1937年--1949年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时期,是新文学的成熟期。
指的是在整个三十年这个阶段内的成熟,分为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
特点.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30多年,但其收获之丰富,进步之迅速,足足抵得上一两个世纪,大大缩短了近代中国与西方在文学上的距离。
1社会性与文艺性:中国现代文学从一开始就注意使文学的社会使命和艺术的独特性相统一,正是具有高度的文学自觉的标志,也是它能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
2 现代化和民族化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现代作家同时吮吸着西方近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双重的历史营养。
第一章文学革命标志: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改革、提出系统理论主张的第一篇文章。
胡适在文章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正式而公开地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https://img.taocdn.com/s3/m/83362a06c281e53a5802ff86.png)
4.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预示了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调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形象是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
6.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3.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提出来的,是促进文艺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文艺理论与批评十分活跃,尽管受到各种干扰,在一年左右时间里,文艺创作的主流还是健康的,可惜,文艺界的这种现象,很快被反右斗争扩大化化掉了,直到粉碎"四人帮"后,"双百"方针才被写进"宪法".
二.填空题
1.十七年文学阶段里,文学思潮发展必须在两个前提的确立中进行:(1)首先是确立以《讲话》精神为主体内容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地位;(2)其次是对已有的各种各样的历史形态的旧有美学观念进行清理。
2.中国当代文学需要面对与传承的三个文学传统与资源:(1)五四新文学传统与资源 (2)30年代文学传统与资源 (3)延安工农兵文学传统与资源
2.电影《武训传》讨论:开始于1951年2月电影《武训传》的上映,毛泽东观看后认为其具有“重大政治问题”,于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将其定性为“狂热的宣传封建文化”,“向资产阶级发动的思想投降”。随后,一场大规模的批判运动展开,对《武训传》的批判运动,开创了以讨论为名,实际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取代了正常的文艺批判、学术批判,形成了此后一系列思想与政治批判的模式。同时,继续强化了毛泽东的权威地位,损害了党内民主,加深了毛泽东对国统区知识分子的偏见,为随后开展的对陶行知的重新批判铺平了道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0d2e79c77da26924c5b094.png)
1、文学是人学“人的观念”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构成有怎样的关系?人的观念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包括人的本质、人性、个人、个性、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地位,人的未来与发展等。
“人的观念”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现代文学的发展促使人的观念不断走向自由。
"人的观念"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体系的构建,起步,发展,完善,两者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即在现代文化发展推动人的观念的进步的同时,人的观念也促使着中国现代文化不断发展,中国当现代文学发展的动力与内涵,就是对“人”的现代性的发现。
2、鲁迅小说内容及其艺术特色《阿Q正传》揭露国民性的力作。
“精神胜利法”: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怕强凌弱。
国民劣根性--“私欲中心”的人格系统及其生存方式。
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2]该小说批判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庸俗,腐败等社会特点,有力地揭示了旧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狂人日记》象征主义小说的最初尝试。
《狂人日子》试图揭示“吃人”这个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空前宏深的历史认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象征意义的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篇“现代”小说。
《呐喊》和《彷徨》是现代小说的开创之作。
艺术特色1、对现代小说形式的锐意探索和大胆创新。
2、鲁迅小说笔墨省净,又能入木三分,写人状物多用“白描”与“画眼睛”法,继承了中国艺术重写意传神的传统。
3、总能找道思想与艺术之间的最佳融合点,其所谓“表现的深切”与“格式的特别”,二者不可分离,相得益彰。
3、茅盾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对茅盾的评价:承续了五四以来“为人生”现实主义精神,并在左翼文学革命的前提下,建立起以社会阶级意识和文化心理表现相互融合的史诗模式,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艺术特征:1、小说结构看,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既有伏笔,也有网状结构。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9627b0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6e.png)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一、选择、填空1、1949.7.2-7.19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当代文学史的开端)。
2、“三红一创”:①《红旗谱》(梁斌著;主人公:贫农朱老忠<人物形象>和他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②《红日》(吴强著;主人公:1947年的孟良崮战役消灭了蒋介石的74师及其师长张灵甫);③《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合著;主人公:江姐、许云峰);④《创业史》(柳青著;主人公:梁生宝、梁三老汉、蛤蟆滩三大能人)“青山保林”:①《青春之歌》(杨沫著;主人公:林道静、余永泽:个性解放<骑士英雄>、卢嘉川:理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英雄>、江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英雄>)②《山乡巨变》(周立波著;主人公:湖南清溪乡农民们)③《保卫延安》(杜鹏程著;主人公:以周大勇连长的英雄事迹为核心,描绘了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
)④《林海雪原》(曲波著;主人公:足智多谋的指挥员少剑波、孤胆英雄杨子荣、卫生员小白鸽等形象)题目:1)、十七年经典作品中,《保卫延安》塑造了彭德怀的形象。
2)、《创业史》塑造了哪些人物?梁生宝是作家刻划的一个理想的农村新人形象,是农村大变革中涌现出来的既踏实肯干又公道热情的基层干部的典型。
梁三老汉:是一个具有传统美德和狭隘小生产者观念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
蛤蟆滩三大能人:郭世富:中农的代表,顽固维护私有制,对封建主义还存有幻想的落后农民典型。
是改造的对象。
姚士杰:富农的代表。
仇恨新社会政权,阴险狡诈,妄图扼杀新生政权的敌对阶级代表。
是专政的对象。
郭振山:农民中的两面派,幕后支持农村合作化,落后的农民干部典型。
是争取的对象。
3、作品作家分类:1)、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韩少功《月兰》、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郑义《枫》、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古华:《爬满青藤的木屋》、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21a24dc850ad02de804182.png)
20年代散文《新青年》随感作家群主要是以鲁迅为旗手和代表的政治杂文、杂感。
《新青年》--《莽原》--《语丝》--《萌芽》、《太白》、《中流》后分化为自由主义作家群:《语丝》--《骆驼草》、《水星》、《论语》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
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杂文成就最高。
1920年赴苏,写《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滥觞。
杂文短小精粹,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开中国报告文学之先声语丝"文体:《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除兼登小说、诗歌、学术文章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外,主要刊载各类散文作品,特别是简短、犀利的思想杂感、社会批评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感录"和"闲话"等专栏。
正是在针砭时弊的杂感和随笔方面,语丝社的作家形成了共有的独特风采: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格。
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即被称之为"语丝文体"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两类冰心体:冰心的作品语言精练、清新婉丽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感,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十分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冰心1、宣扬爱的哲学2、文学观: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白话文的雅化,文学化,艺术化;中文的西文表达法,西文表达的中文化。
3、冰心体散文:文字清丽畅达、情感真诚温柔、情绪雅致婉约。
4、作品:《笑》、《往事》(2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色1.平和恬淡的抒情散文中传达的感情,是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的闲情、逸情。
《故乡的野菜》不正面述说对故乡的思念,而是通过对故乡野菜的叙写,委婉地抒发了隐隐的、淡淡的怀念之情。
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和趣味性周作人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既给人丰富的知识,又使文章飘逸洒脱。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91db61f524ccbff0218454.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1、文学是人学“人”的发现,人对自我的认识、发展和描绘,人对自我发现的对象化,即“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和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类对自我的发现与认识也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其次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接受主体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中国古典文学、晚明反叛主义文学、清朝讽刺主义文学都表现出“文学是人学”。
中国现代文学,采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体现了文学是“人”学的创作思想。
五四新文学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女神》等都体现了该思想。
1928年以后的革命文学,关注被压迫者、被侮辱者。
三四十年代巴金、曹禺、沈从文、张爱玲等,传承五四个性主义与人文主义;老舍、钱钟书等强调人的文化属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文革前十七年,多种“人”的观念,人的话语在对抗、冲突、交奏等。
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主导文坛,阶级、革命的人的观念与话语成为主流观念。
新时期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文化寻根文学、先锋文学都体现了人的观念在寻找和恢复。
2、五四文学内容五四文学作家们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既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催生的,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队。
首先表现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湖畔诗社、新月社、沉钟社、浅草社、南国戏剧社等文学社团涌现。
其次表现在文学创作的实绩,鲁迅的《狂人日记》揭开了中国现在白话小说文学的第一页,《呐喊》、《彷徨》表现出强烈的启蒙诉求,郁达夫创造了自叙传式的浪漫抒情小说。
郭沫若的女神,鲁迅的野草,周作人等的小诗,让现代白话诗歌一亮相就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新青年》杂文,周作人的美文、胡适的议论文为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文学奠定了中国现代精英文学传统,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5题)1.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在北平召开,会期共17天,出席代表824人。
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
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和当代文学开始,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1)《百合花》(茹志鹃)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
《百合花》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示出清新俊遗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作者选择的人物都是普遍的战士和老百姓,她们有血有泪,个性鲜明,与通常那种高大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小通讯员年仅19岁,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群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枪筒里常用树枝和野花来点缀,他憨厚腼腆与女同志接触便会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俊俏的新媳妇,过门才3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好咬着嘴笑,好象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淳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嫁妆奉献出来。
作者擅长通过细腻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总之,这篇小说以朴素,自然,清新的笔调书写和赞美了人与人之间的最美好最纯真的感情,创造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读后令人久久难忘。
(2)《燕山夜话》(马南邨)《燕山夜话》是一本杂文集。
作者马南邨(本名邓拓,马南邨乃其笔名),自1961年起在《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专栏陆续发表杂文,后汇为五集出版。
这些杂文敢于正视现实,大胆评论时政,尖锐讽刺各种不正之风,道人所不敢道,言人所不敢言;并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语言亲切,富有文彩。
其中像《说大话的故事》、《三种诸葛亮》、《一个鸡蛋的家当》、《爱护劳动力的学说》、《从三到万》等篇均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起到帮助读者开扩眼界,增长知识,提高识别事物能力的作用。
2.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合称,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来的,它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符合文艺发展内在规律的方针。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3. 重放的鲜花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出后,出现了一批眼光敏锐、关注社会问题的青年作家和诗人,产生了一些张扬个性的诗歌和一批揭露社会弊端的特写和小说。
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这些青年作家遭到严厉的批判,他们的作品被彻底否定,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文革”结束后,这些作品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得以公开结集出版,被称为“重放的鲜花”。
4. 第四种剧本(与南京相关)从1956年春天开始出现的“第四种剧本”,代表着一场反公式化概念化的运动,特别是“双百方针”在文艺界思想解放运动的直接结果。
这一名词是由黎弘(刘川)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的时候提出的。
他认为当时剧本只有工农兵三类,每种剧本都有固定的框框。
而《布》突破了三个既有的框框,是“忠实于生活的独特形态”的第四种剧本。
它不同于表现先进与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与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与敌军斗争的农村剧本。
这类剧本较为尖锐的触及社会矛盾,揭露了社会某些阴暗面。
较为大胆的些人的情感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代表作品: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的《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
5. 样板戏(文革中)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
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
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80年代——85年前后文学思潮)6. 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是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学术思潮,1988 年,《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的专栏。
以有别于传统教科书的价值体系和审美标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提出了某些质疑性的探询和多元化的阐释。
就其本身而言,它是对现代文学史写作的一次自觉反思,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观念论”和“主体论”讨论在文学史领域的延续和深化。
7. 方法年(文学研究的方法,因为西方文学思潮的引进)1985年和1986,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方法年”、“观念年”。
在这一段时间,流行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批评方法(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现象学、接受美学、原型批评等)大规模介绍过来,并被批评家运用到批评实践中。
8. 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
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在艺术表达上十分通俗易懂,就艺术创作而言,没有提供多少经验,但却意味着独立思想和独立写作的表达的再次复苏。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尤其这些诗歌在1977年以后结集出版,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
9. 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
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主要是指1980年前后开始发表的一批诗歌,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这些作品大都以回首十年动乱留下的心灵创痛、反思极左路线统治下的社会和个人的历史悲剧为主题;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视角....上,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它们大都采取心灵独白和倾诉的表达方式,采用较为曲折、隐晦的象征暗示和隐喻寓意的表现方法,注重形象、意象的刻画和表现,形式和语言大都具有明显的“陌生化”效果。
代表诗人主要有北岛《回答》《雨夜》《宣告》、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远和近》、《弧线》、芒克、江河、多多、梁小斌等。
10.《随想录》(巴金)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
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1979-1985年出版。
共五集,一百五十篇。
作者回顾亲身经历,批判极左路线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并对“文化大革命”作了深刻反思。
内容有对故人的怀念、见闻录、访问记、文艺评论以及关于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建议等。
文笔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统称随想录。
11. 伤痕文学(80年代)伤痕小说是文革之后出现的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是新时期文学浪潮的第一波。
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相继有一批文学作品问世,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它指的是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揭示文革悲剧,展示文革给人们造成的生活苦难和精神创伤,控诉“四人帮”极左毒害的小说创作潮流,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有四种写作倾向:揭示四人帮的罪恶;表现与四人帮的斗争;展现普通人在文革逆境中的美好情操。
代表作品: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竹林《生活的路》、叶辛《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等。
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12. 反思文学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
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
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代表作品:《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绿化树》(李贤亮)、《内奸》(方之)等。
13. 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
“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中国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在伤痕和反思过后呼唤改革,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