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及依据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及依据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是一项重要的医疗管理措施,旨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以下是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原则及其依据:1.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对病原体进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最佳治疗选择。
这些测试涉及在实验室中评估不同抗菌药物对病原体的杀菌或抑菌效果。
根据敏感性测试结果,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指导医生在治疗时选用适当的药物。
2. 选择窄谱抗菌药物优先于广谱抗菌药物:窄谱抗菌药物仅能对特定类型的细菌产生杀菌或抑菌作用,而广谱抗菌药物可以对多种细菌起作用。
窄谱抗菌药物的优先使用可以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对正常菌群的干扰,避免耐药性的增加。
3. 根据疾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某些抗菌药物对严重感染具有更强的杀菌作用,因此在治疗重症感染时,应优先选用具有强效抗菌活性的药物。
一般情况下,治疗轻微感染可选择效果更温和的抗菌药物,以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暴露。
4. 根据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选择合适的药物:每种抗菌药物都有其独特的毒副作用。
在药物选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和病情,考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例如,某些抗菌药物可能对肝脏或肾脏功能有不利影响,因此在患者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下,需慎重选择药物。
5. 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菌药物时,剂量的准确性和疗程的合理性十分重要。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治疗无效,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药物的毒性反应。
合理的疗程持续时间可确保足够的药物浓度杀死病原体,避免疾病复发或耐药性的发生。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是根据病原体敏感性、抗菌药物的药效、毒副作用和患者的情况综合考虑,旨在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维护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的发生。
医疗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密切关注并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的原则,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抗菌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可有效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但不合理的使用会导致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保护患者的安全并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各国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合理使用原则:明确指出抗菌药物应该是在患者真正需要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且要根据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癌症化疗引起的感染等。
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一般细菌感染,但使用时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必须有医生特批或药剂师审核。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适用于常见的细菌感染,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自行购买。
3.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要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医生和药剂师的培训,提高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知水平。
4.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情况,为制定合理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5.公众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向公众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提高公众对抗菌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认识,引导患者正确用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的实施对于改善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及防止抗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抗菌药物滥用现象,减少因不必要使用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问题。
同时,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成本,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国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保护患者权益,合理运用医疗资源,保障公众健康意义重大,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积极执行,并结合科学研究不断完善。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原则与考核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原则与考核办法
一、总体原则
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
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针,需经过相关讨论,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三、督导、考核办法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及医务科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与教育,督导本院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依据《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定期与不定期对各科室应用抗菌药物进行监督检查,对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二)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纳入医疗质量检查内容和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三)检查、考核办法:定期对门、急诊处方、住院病历包括外
科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四)对违规滥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及个人,医院将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直至停止处方权。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及分级管理原则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的药物,但滥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原则以及分级管理原则进行详细探讨。
一、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原则1. 确定感染病原体:在开始抗菌治疗时,首先要明确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药敏情况,以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2. 考虑联合用药:对于病情复杂或有多重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以增强疗效、缩短治疗时间。
3.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患者的病情、药敏结果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 避免重复覆盖:在联合用药时,应避免多种药物有相同的作用机制,以免出现重复覆盖的情况。
5. 避免拮抗作用:在选择抗生素时,应避免出现相互拮抗的情况,否则会减弱抗菌效果。
6.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在联合用药时,要注意各种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避免出现不良反应过大的情况。
7.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药物过敏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1. 一线药物:对于常见的细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一线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 二线药物:当一线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抗菌药物,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等。
3. 三线药物:对于罕见的或多重耐药的感染,可以选择三线抗菌药物,如利奈唑胺、替考拉宾等。
4. 权衡疗效和费用: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权衡其疗效和费用,避免因为药物费用过高而影响患者的治疗进程。
5. 指导合理使用: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包括用药时间、用药剂量等,避免患者自行减少或增加药物剂量。
6. 加强监测评估: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监测评估,包括细菌培养结果、感染症状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保护抗生素的疗效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非常重要。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耐药性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我国于2018年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其中包括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一、抗菌药物分级根据药物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药性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特殊级抗菌药物是指对人体有较大毒副作用或者易导致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福平等。
这类药物只能在医疗机构的特殊药物管理机构内使用,且必须经过专家会诊才能使用。
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对人体有一定毒副作用或者易导致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等。
这类药物只能在医疗机构内使用,且必须经过医师处方和药师审核后方可使用。
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对人体毒副作用较小或者不易导致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这类药物可以在医疗机构和药店出售,但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如必须经过医师处方和药师审核后方可购买。
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药敏试验结果、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选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 严格控制:特殊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专家会诊、医师处方和药师审核,且必须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3. 监测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性情况,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4. 宣传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抗菌药物使用宣传和教育,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三、抗菌药物管理措施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1. 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耐药性情况。
2. 加强对医务人员和公众的抗菌药物使用宣传和教育,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4. 加强对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管,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一、背景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的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细菌耐药性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卫生部门制定了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
二、目的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控制细菌耐药性,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通过分级使用管理,可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风险,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三、分级原则根据抗菌药物的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和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三级。
1. 非限制使用级(首选药物):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2. 限制使用级(次选药物):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毒副作用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并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3. 特殊使用级(三线用药):疗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四、管理制度1.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并定期调整。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库,按照规定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
3.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制度和具体操作流程。
4.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五、实施与监督1.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分级使用管理制度的认识和执行力度。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一、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根据中国卫生部发布的《抗菌药物分类指导原则》,可以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等级,即特殊级、限制级和非限制级。
根据抗菌药物的分级,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遵循以下原则:1.特殊级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重症感染或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的,包括危重病、医院获得性感染等。
其使用需严格按照临床用药指南和专家的指导,必须由主治医师或上级医师开具,患者需在住院期间接受医师的监测。
2.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治疗一般感染或特殊情况下的感染所使用的药物。
其使用需遵循指南和研究数据,并严格遵守医院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必须由有资质的医师开具,并有专门的系统进行审批和监控。
3.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是常规治疗感染或口服治疗所使用的药物。
其使用需遵循药物说明书和医疗机构的规定,可以由执业医师开具。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1.建立专门的抗菌药物委员会或专家组,负责制定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和管理办法。
2.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目录,明确每个等级的抗菌药物的范围和使用条件。
4.建立抗菌药物的使用审批机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开具和使用。
医院可以采用电子处方系统、临床路径等方式进行规范管理。
5.开展持续的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和评估,通过建立信息系统和病原菌监测网络,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细菌耐药情况和感染防控效果等数据,为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6.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使用水平。
7.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评估与总结,向医务人员反馈评估结果,并对不合理使用进行纠正。
总之,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可以有效遏制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保护抗菌药物的疗效,促进科学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滥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办法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一)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药物使用。
如三代头孢菌素,应控制使用。
(三)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一)非限制使用药物(首选药物):开放给各科医师供临床需要使用,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次选药物):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需说明理由,经上级医师(主治医师以上)同意方可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特殊指征药物):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使用需说明理由并严格控制,经上级医师(副主任医师以上)同意方可使用。
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非限制使用和限制使用药物治疗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1)菌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4)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5)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6)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7)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1)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2)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3)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4)血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5)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6)艾滋病;(7)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8)老年患者;3、致病菌对非限制使用药物过敏或耐药者,只对限制使用药物或特殊使用药物敏感染。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
为了合理利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发展,降低药物滥用造成的不良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对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抗菌药物进行了规范。
本文将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进行探讨。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概念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是根据药物的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并对不同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规范管理的一种制度。
通过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有助于控制医院感染和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应当基于科学的依据,包括药物的药理学特性、细菌的耐药机制、临床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等因素,确保分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合理性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应当合理有效,能够充分满足临床需要,保证患者获得有效的治疗,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3.安全性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应当考虑到药物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用药的合理性。
4.可操作性原则: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应当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操作和参考,有利于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具体内容1.根据药物的特性和临床价值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分级标准应当明确具体。
2.根据病原微生物的药物敏感性和病情的紧急程度确定使用抗菌药物的级别。
3.规定不同级别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使用原则,明确使用剂量、疗程和使用频率等具体要求。
4.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查和监测机制,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使用的情况。
5.加强医护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和指导,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水平。
6.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抗菌药物的质量和效果,确保临床治疗的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4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由于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合理使用和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逐渐被建立和完善。
该制度旨在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延缓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同时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优先使用低级别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应首先优先选择低级别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以确保对细菌的选择压力较小,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临床需要为导向: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为依据,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3. 合理的联合使用:对于复杂和严重的感染,可以考虑合理的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4. 多学科合作: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分级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根据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和耐药性情况,通常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一线药物:一线药物是指对大多数细菌感染有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在细菌感染治疗中应首选使用,因其广谱性,疗效较好,并且耐药性相对较低。
2. 二线药物:当一线药物无效或耐药时,可以考虑使用二线药物进行治疗。
二线药物包括宽谱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林可霉素、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等。
这些抗菌药物对某些细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广谱性较一线药物要差,耐药性较高,因此使用时应慎重考虑。
3. 三线药物:三线药物是指对少数耐药细菌具有特殊疗效的抗菌药物,包括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酰胺等。
这些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感染,并且通常仅作为后备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包括某些特定的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这些药物使用时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审批,通常仅用于严重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当地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
(二)分级管理
1.“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2.“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须经抗感染或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的专家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开具处方(医嘱)。
3.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理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参照“各类细菌性感
染的治疗原则”,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4.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抗菌药物应用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应用分级管理制度一、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特殊使用级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分级使用管理(一)选用原则1.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
临床医师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师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2.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需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请相关科室会诊。
3.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二)抗菌药物处方权的获得及处方权限医师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处方权。
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授予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须经由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医学、药学、感染)专家会诊同意(在病历中体现),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聊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在病程中记载使用理由,第二天补办相关手续。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对抗细菌感染和抗菌药物滥用的问题。
该制度通过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管理,提高医护人员和公众对抗菌药物的认识,从而合理、有效地推动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分级制度以及实施效果等。
一、基本原则1. 疾病分级原则: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难易程度,将抗菌药物分为不同级别,以合理应用药物资源,提高治疗效果。
2. 药物分级原则:根据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滥用风险,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不同级别,以防止滥用和产生耐药性。
3. 个体化应用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疾病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分级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药物的使用范围、疗效和滥用风险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个级别:限制级、特殊级和常规级。
1. 限制级抗菌药物限制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高滥用风险和临床应用限制的抗菌药物,只能在临床需要的情况下经专家审批后使用。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救治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和院内感染等特殊情况。
2. 特殊级抗菌药物特殊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高疗效但滥用风险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需要医生开具处方并进行严格管理。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一些严重感染疾病,如肺炎、脑膜炎等。
3. 常规级抗菌药物常规级抗菌药物是指广泛应用于各种感染疾病治疗的抗菌药物,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使用。
这类药物的滥用风险较低,应用范围广泛。
三、实施效果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效果:1.合理用药:通过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以促使医护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加谨慎和科学,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减少耐药性:抗菌药物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分级管理制度有助于遏制耐药性的发展。
3.节约成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费用,为医疗系统节约开支。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的依据。
(四)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见附件二)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定,新药引进时应同时明确其分级管理级别。
药事管理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抗菌药物轮流使用,具体由药剂科组织实施。
二、使用原则与方法(一)总体原则:严格使用指征、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具体使用方法1、一线抗菌药物所有医师均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用。
2、二线抗菌药物应有用药依据,根据病情需要由主治及以上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3、三线药物使用必须严格掌握指征,需经过相关专家讨论,由医疗组长或科主任签名方可使用。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4、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一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若培养及药敏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应尽可能改为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脓毒血症等血行感染,或有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④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⑤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⑥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⑦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③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④血wbc<1x109/l或中性粒细胞<0.5x109/l;⑤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⑥艾滋病;⑦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⑧老年患者。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原则:
(一)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加倍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生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从严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一)一般对轻症与局部感染患者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或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使用或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二)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需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生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证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生签名。
无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与应用指导原则一、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浮出水面。
为规范和管理抗菌药物的使用,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我国实行了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或本地区基本药物目录》,将抗菌药物划分为三类:A类、B 类、C类。
1. A类药物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最好的药物。
A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低,临床使用广泛。
主要应用于重症感染、创伤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情况。
通常情况下,应优先选择A类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A类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
2. B类药物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
B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高,一般应在病原学或药敏试验结果明确后使用。
B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一般感染、轻中度感染等情况。
常用的B类药物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
3. C类药物指对人体总体、各种临床分离菌株的治疗效果较差的药物。
C类药物细菌抗性相对较高,而药物自身毒副作用比较大,使用范围有限。
一般情况下,C类药物只在病因学和药敏试验的结果无法得出时使用。
常用的C类药物有甲硝唑、环丙沙星等。
二、应用指导原则1. 必须按照药敏试验结果使用抗菌药物抗生素的选择必须要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选择。
在不能进行药敏试验时,应优先选择具有较广泛敏感菌株覆盖率、毒副作用低的A类药物使用。
2.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和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乱用、误用。
尤其是对于C 类药物,更应该谨慎使用,避免耐药问题的发生。
3. 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和副作用。
但需要避免盲目使用和重复使用。
4. 注意抗生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在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的使用不宜过长时间,以免出现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问题。
5. 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售卖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的配送和售卖管理,避免出现抗菌药物的乱用现象,妥善控制抗菌药物的流通渠道。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和经济,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我院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以及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办法和分线目录。
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的药物。
在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情况下,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在未获得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对于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以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于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和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状况、抗菌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和价格等因素。
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应继续用药2~3天。
对于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应按照特定疗程执行。
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
在全身用药无法达到有效浓度的局部感染灶时,可以考虑局部应用。
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对于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应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原则是不超过3天(除了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
如果使用时间超过3天而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应该住院或留在门诊观察室治疗,并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口)患者。
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 应用
❖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 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
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
•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 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 预防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不宜 盲目选用广谱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 多部位感染;
• 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 感染;
•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 效果有限,应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 药;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 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 • 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
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三)侵入性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 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续时间 •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4 给药方案
•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 给药时机:
•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 开始时给药
• 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需输注较长时间,在手术前1~ 2小时开始给药
Ⅲ类切口 (污染手术)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 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 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 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
(污秽-感染手 术)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 的手术
2 预防用药适应证
❖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
3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原则
• 根据手术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 选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使用方便、价格适当的品种 • 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 • 头孢过敏者:G+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或克林霉
素;G-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 针对MARS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时,应严格控制用药持
• 经主治及以上医师同意并签字方可使用。
• (三)“特殊使用药物”(即三线用药):疗 效好,价格昂贵,针对特殊耐药菌或新上市抗 菌药其疗效或安全性等临床资料尚少,或临床 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的药物。 使用应有严格的指征或确凿依据。
• 需经有关专家会诊或本科主任同意。 • 其处方须由副主任、主任医师签名方可使用。
❖ 维持时间:覆盖时间包括手术全过程 • 清洁手术预防用药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 延长至48小时。 •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 。 • 手术时间>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2倍以上,或 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 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1 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
定义
Ⅰ类切口 (清洁手术)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
(清洁-污染手 术)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 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 术等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分级原则
• (一)“非限制使用”药物(即首选药 物、一线用药):疗效好,副作用小, 细菌耐药性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
• 临床各级医师可根据需要选用。
(二)“限制使用”药物(即次选药物、 二线用药): 疗效好但价格昂贵,或 毒副作用和细菌耐药性,具有一定局限 性的药物。使用需说明理由。
•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 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 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 (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 ➢病情影响口服吸收 ➢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 ➢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 ➢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㈠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原则
• 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 感染的高危人群;
• 适应证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 应用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手术切口类别 用
不
手术创伤程度
用
手术部位污染机会和程度
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
手术持续时间
感染发生机会、后果严重程 度 预防效果循证医学证据 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经济学评估
➢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无菌操作! ➢抗菌药物预防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 防措施!
❖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 术部位引致感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治疗性用药
➢ 污秽-感染手术(Ⅳபைடு நூலகம்切口): 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 继续,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
严格使用指针、坚持合理用药、 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二 品种选择
❖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 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的抗菌药物。
• 经验治疗者:根据可能的病原菌及当地 耐药状况选用抗菌药物。
三 给药途径
❖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 口服治疗。
•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 :
• 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级及以上药物。 • (1)重症感染患者:包括重症细菌感染,
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脏器穿孔患者。 • (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伴发感染。
• 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三 线药物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 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 总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