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因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1.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说主张: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朱熹(2)生物起源说主张: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它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如老鹰教小鹰飞翔,老猫教小猫抓老鼠等。
从这个学说开始,教育起源问题开始转向科学解释。
代表人物:法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拓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3)心理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心理起源说和生物起源说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4)劳动起源说主张: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米丁斯基2. 古代那些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3.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制约着学校结构;制约着学的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4.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三、四、五三个动因: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共同作用论(马克思主义)四个因素: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前提和基础)、环境(提供可能)、教育(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五个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 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灵魂和统帅)、智育(前提和支持)、体育(基础)、美育(动力)和劳动技术教育。
7. 旧中国的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清政府1902年颁布,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实施。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指影响和推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过程中身心变化的各种因素。
这些动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这一理论强调个体的身心发展主要受内在遗传因素的控制,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成熟机制。
内发论者认为,外部环境只能影响个体发展的节律,但不能改变其内在的发展顺序。
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霍尔和高尔顿等。
2.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与内发论相对,外铄论强调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受到外部环境、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代表人物如洛克和华生。
3. 二因素论: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既不完全依赖于遗传,也不完全依赖于环境,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 多因素论:多因素论进一步发展了二因素论,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
5. 心理动力学: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动力学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潜意识冲动、冲突和防御机制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内在的心理动力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反应。
6.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关注个体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即个体追求目标的内在需求和欲望。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自我实现、成就感)或外在的(如奖励、惩罚)。
7. 社会化理论:社会化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学习社会规范、角色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社会认同和自我概念。
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这些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实际上,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社会文化、心理动力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 在关于动机的多种分类中,唯有内部学习 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得到了心理学 家们的公认。
•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 机。
•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 机。
编辑ppt
• 为了“获取新知识而读书” • 学习很有意思 • 只有学习才能实现我的作家梦
• 我不想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笨,所 以我要好好学习
编辑ppt
学习动机的含义
•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指引其趋向教师所 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
• 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的需要,常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 等,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 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学习有不同的动机。
• 在封建社会,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常常为了 追求高官厚禄而手不释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在祖国危难时期,人们为了振兴祖国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 书);
• 在和平年代,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我们的祖国(为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 ……
编辑ppt
• 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学生对学习就会表现 出浓厚的兴趣,上课能集中注意力认真听 讲,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愿意举 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学习效率高,作 业完成情况好等。
教育心理学
编辑ppt
第五章 影响学习的动机因素
编辑ppt
•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哪些因素有关? • 智力因素: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力、想象力、学习方法等 • 非智力因素:态度、动机、兴趣、意志、目标……
•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与智力因素有关,在很大 程度上还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学习动机就是一种非 智力因素。
编辑ppt
教育心理学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 动机
是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直接推动个体活动, 维持已引起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 满足需要的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 学习动机
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 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 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强化的种类: ①外部直接强化 ②替代性强化 ③自我强化
– 评价
贡献:①结合联结派和认知派之长,拓展强化的含 义;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有机结合起来.②强 调了人的认知因素和自我调节等中介因素在人类行 为产生和改变中的重要作用.③自始至终采用科学 严谨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意义. 局限:三元交互作用论的哲学思想有局限,其理论 带有一定的循环论的色彩.
– 变比率>固定比率>变动时距>固定时距
– 评价
纠正了本能论过分强调个体先天本能的不足. 但把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强化, 否定了人的主动性和自觉人物
海德,维纳
– 观点
每个人都会寻求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一 个人的行为原因或者是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 (海德) ;原因的稳定与否是第二个重要的 维度(维特);总之,个体的行为可以归结 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四个范畴之中
第二节 学习动机模式与理论
一,本能论
– 概念
本能是指先天的,在五中演化过程中形成并 以遗传方式传递的,不学而能的行为或行为 模式.
– 观点
詹姆斯:人类有清洁,建设等14种本能. 麦独孤: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来源于本能.社 会只是一种结果,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大体 相似的本能趋向的结果.
弗洛伊德: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个或多个 内在的生物本能所引发的,只是一些行为直 接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另一些行为则间接地 满足本能的需要.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两类.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4.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由默里(H.A.Murry !938)提出。 麦克来伦(D.C.McClelland)对之加以研究。亚特 金森(J.W.Atkinson)加以修正。他从成就动机中
区分出两种不同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倾向 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的、有 一定风险的工作;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
马斯洛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低级需要得 到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 满足。
马斯洛对两个概念进行了有意义的区分: 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认知需要 尊重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缺失需要(deficiency needs) 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尊重 的需要,是对个体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的、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而这些需要一 旦得到满足,个体有关这方面的动机也会 减少。
使用外部奖励激励学生的另一个问题 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系的有效 性会下降。
对7岁儿童很有效的策略用于14岁儿 童时,就会显得矫揉造作。
我们需要一些更适合于教育领域的方 法,这些方法更加注重发展中的学生的思 想、自尊、自我效能感以及胜任感。
2.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假定人有许多需要。
根据这种观点,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 受到强化的行为。
实际上,行为主义理论家并没有使用动 机这一概念。
外部奖励会使学生更关注奖励,而不是 学习本身或者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事业。
我们的社会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对 分数的重视。有经验的教师必须面对这个现 实,并且提醒学生体验学习本身的快乐,提 醒他们注意发展内在激励所带来的无形奖励。
4.学习动机的分类
⑴.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 学习动机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 1、代表人物:班杜拉 • 2、基本观点: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当个体确信自 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自我效能 感。 •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决定他在成就情境中的行为动机。 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使个体积极从事相应的活动,并 乐于付出努力和采取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 面临的困难。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行为的积 极性不高,为了避免失败及消极情绪的困扰,常常 选择较低难度的任务、甚至自我放弃,这必然导致 活动结果不尽如人意,反过来进一步降低了他的效 能感
强化例子
糖果、饮料 看电视、唱歌、跳舞 给予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的表扬,书面通报表扬
同伴的赞扬
竞争 权利和责任
为同伴提供帮助
考试高分,更快更好的完成任务 担任班长,负责班级活动等
• 强化物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强化 物的数量与对行为的强化效果不一定 成正比例,对强化物的选择、搭配和 使用要符合强化物作用对象的心理特 点。
• (3)言语劝说:这是试图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 告、解释和自我引导,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感的 一种方法,人们对说服者的意见是否接受,往往 要以说服者的身份和可信度为转移。 • (4)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高 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 预期水准。情感唤起的水平愈高对成就行为的妨 害越大,对成功的期待减弱。即强烈的激动情绪, 通常会妨碍 行为表现而降低自我效能期待。研究 表明焦虑水平过高的人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疲 劳和烦燥会使人感到难以 胜任所承担的任务。有 些学生的考试焦虑就是这种情况。通过学习 行为 控制方法,可以抑制这种不良情感的唤起。
动机产生的机制
未 满 足 的 需 要 产 生 新 的 需 要
第三单元 心理发展的动因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一、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遗传决定论: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称为遗传决定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②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是;③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因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二、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环境决定论: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的理论。
①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②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或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将他们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富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强盗。
让我们把能力倾向、心理特征、特殊能力遗传的鬼魂永远赶走。
三、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二因素论:①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②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成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③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只是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二者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尚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因问题。
四、通过社会学习获得行为发展社会学习论:通过社会学习获得发展的理论。
该理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获得社会行为的,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①观察学习;②替代性强化。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替代性强化: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抵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学习社会行为的机制是对榜样的认同,即儿童有意识地模仿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儿童的言语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
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学习的观点,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
班都拉将社会学习称为社会认知,认为儿童的模仿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从而突出了儿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与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与发展理论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问题的学科,包括学习与发展理论。
学习与发展理论旨在探索教育中学习和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学习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学习与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并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一种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的过程,强调学习与外部刺激之间的联系。
行为主义者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学习的目标是改变个体的行为表现。
在教育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部奖励和惩罚,提倡对学习过程进行刺激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学习成果。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
该理论强调了个体对信息的主动处理和知识的建构过程。
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皮亚杰认为,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感知运作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等不同阶段。
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阶段,提供适当的学习任务和支持,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社会互动过程。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受到社会化和文化化过程的影响。
文化和社会环境提供了个体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个体通过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来建构知识和技能。
在教育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与发展理论的应用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与发展理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策略。
学习与发展理论的应用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也可以推广到学校管理和教育政策制定中。
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学习与发展理论的观点,设计和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提供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措施,帮助学生充分发展潜能。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本文旨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研究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华生、斯金纳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研究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思维过程对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关注个体的思维结构、记忆、注意力等心理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和模型。
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因素对个体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由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可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发展水平。
请注意,本文没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解析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部分参考答案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和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这两种力量推动幼儿教育心理学产生。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的动因: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第二、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3、幼儿教育心理学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测量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基本作用主要是:预测与控制、测量与描述、理解和说明。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尔-论教育》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被称为近代幼儿教育先驱的是卢梭,他并设立了幼儿学校。
【正确答案】:N【答案解析】:教育史上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由欧文(近代幼儿教育的先驱,并设立了“幼儿学校”)创造,被马克思称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萌芽”。
6、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敏感期”非常敏感,创建了幼儿之家。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蒙台梭利积极的吸取环境中的影响和文化模式对“幼儿的敏感期”非常敏感(发明蒙台梭利教具,创建了“幼儿之家”,提出“科学的教育法”蒙台梭利教学法)。
7、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我国古代学习过程模式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
(四)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美国的班杜拉提出。“对产 生一定的结果所需要的组织和执行行为过程的能 力的信念(1997)”。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与自我能力 感同义。 人们在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 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功能:1)决定了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 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影 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4)影响活动 时的情绪。
评价
贡献: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重 知轻情的倾向,日益把人的需要、认知 与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 大的科学价值。 不足: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 的理论框架。
(五) Weiner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F.Heider1957年 最早提出,影响较大的则是B.Weiner。 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认知观点) 三维度: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 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
自我效能感、自我观念与自尊
自我观念是关于自我的一般观念,是个人对 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个人对自 己的情感、能力、兴趣、欲望,以及个人与 别人的关系的了解等,也包括自我效能感。 是通过内外比较而发展起来的,需要利用他 人或自我的其他方面作为参照框架。 自尊或自重是个人对自己重要性的判断。
1、来源:内部(愉快教育)/外部。 2、性质:生理性/社会性。 3、社会性:交往/成就。 4、作用:直接近景性/间接远景性。 5、状态:主导性/辅助性。
二、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5、 Weiner的归因理论。 6、科温顿的自我价值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解析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考试部分参考答案1、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现象。
2、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和现代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这两种力量推动幼儿教育心理学产生。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幼儿教育心理学创建的动因:第一、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第二、幼儿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整合。
3、幼儿教育心理学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测量与描述、预测与控制、理解与说明。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基本作用主要是:预测与控制、测量与描述、理解和说明。
4、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爱弥尔-论教育》誉为“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5、被称为近代幼儿教育先驱的是卢梭,他并设立了幼儿学校。
【正确答案】:N【答案解析】:教育史上第一次幼儿教育实验由欧文(近代幼儿教育的先驱,并设立了“幼儿学校”)创造,被马克思称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萌芽”。
6、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敏感期”非常敏感,创建了幼儿之家。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蒙台梭利积极的吸取环境中的影响和文化模式对“幼儿的敏感期”非常敏感(发明蒙台梭利教具,创建了“幼儿之家”,提出“科学的教育法”蒙台梭利教学法)。
7、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交际的中介作用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过程。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个体和社会经验的过程。
8、我国古代学习过程模式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正确答案】:Y【答案解析】:围绕非智力因素展开的,包括情、意为主的心理条件对“知行统一”过程发生的影响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学习动机
第八章、学习动机1)什么是学习动机?由哪些成分构成?(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
该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谈谈学习动机VS. 学习需要和诱因之间的关系。
1、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成。
2、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
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3、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需要和满足学习需要的手段,并不等于他会为满足学习需要而采取行动,只有出现与学习需要相适应的外部诱因时,学习需要才能变成学习动机,导致学习活动的发生。
4、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如家长的奖励、教师的表扬、同伴的赞扬等。
诱因吸引学生进行定向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从而使需要得到满足。
5、学生的学习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没有一定的学习需要,学生就不会通过学习活动去追求一定的学习目标;反过来,没有学习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学生也就不会产生某种特定的需要。
当学生达到了某种学习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后,相应的学习动机就会有所降低。
3)联系实际谈谈学习动机有何作用。
学习动机并不是通过直接卷入认知建构过程而对学习产生作用的,而是以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意志努力的提高为中介来影响认知建构过程的。
(1)激活功能: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2)定向功能: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学生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
(3)强化功能:美国阿特金森发现了一个普通规律: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对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成正相关。
心理咨询师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顺序性(七个时期)(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两个发展加速期●婴幼儿期是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发展心理学两大重点问题:心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重点)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遗传决定论高尔顿研究方法:谱系调查法●心理发展是受遗传因素决定的●心理发展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因素的自然显现●环境(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因素的自我显现而已环境决定论华生(行为主义创始人)●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否认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二因素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流派创始人核心观点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新行为主义代表人)●主张儿童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社会行为的●学习的方式观察学习(观察-模仿)替代性强化(奖励-惩罚)●榜样示范作用和观察模仿学习在发展心理学中得到广泛认同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前苏联】●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决定的●心理的实质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的制约因素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代表人: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家、创立发生认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题和课题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第四单元心理发展过程(重点)(一)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二)以人格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艾里克森艾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是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八个阶段以不变的序列发展;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带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
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教学内容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学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教学内容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的讨论:1.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能等。
这些知识和技能的习得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个人发展需求教学内容应该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包括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
如果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个人需求不匹配,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趣或挫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尽量符合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
3.社会和文化环境教学内容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和期望可能不同。
例如,在一个强调实用技能培养的社会中,教学内容可能更加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在一个注重理论学习的文化中,教学内容可能更加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
4.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策略密切相关。
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习得。
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相反,使用传统的讲授方法可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5.学习环境和资源学习环境和资源对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习得。
例如,提供合适的教材、课件和实践机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学内容。
6.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教学内容的影响效果。
不同的学生在认知、兴趣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因此,教学内容应该灵活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同时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环境、教学方法和策略、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等因素。
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成长。
教育学中的动机心理学知识总结
教育学中的动机心理学知识总结动机心理学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它研究人们的行为和行动背后的动机。
了解动机心理学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动机和激励,从而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动机的类型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内部的动力和兴趣,使其愿意进行某项活动。
外部动机则是外部因素导致的动力,如奖励和惩罚等。
动机的来源动机可以来自多种因素,其中一些重要的动机来源包括:1. 成就需求:个体追求成功和成就感的动机。
2. 利他主义:关注他人利益,帮助他人的动机。
3. 知识需求:个体对知识的渴望和获取的动机。
4. 困境需求:个体面临困境时寻求解决方案的动机。
动机心理学理论动机心理学有多种理论,其中一些常见的理论包括:1. 需求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的动机按照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
2. 自我决定理论:由瑞恩和迪西提出,强调人们对自己行为的主导权和自主选择的重要性。
3. 成就动机理论:由麦克勒兰提出,认为个体追求成就和成功是动机的重要驱动力。
4. 目标导向理论:强调个体的目标设定对于动机和行为的影响。
动机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动机心理学对于教育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将动机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策略:1. 设定有挑战性的目标:给学生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以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和成就感。
2. 提供及时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以帮助他们评估自己的进展并调整研究策略。
3. 创造积极研究环境:创造积极、支持研究的环境,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4. 激发研究的兴趣:通过引入有趣和相关的研究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
总之,动机心理学在教育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动机和激励因素,进而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动因摘要:教育心理学在百年发展中,共经历了两次高潮,大大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其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社会变革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和邻近学科的推动作用。
当前教育心理学学科新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迫使改革传统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新趋势;相关学科包括脑科学、计算机技术以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动因从20世纪初诞生至今近百年的时间,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第一次高潮是从源远流长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即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60年代教育心理学经历低谷之后的崛起。
这两次发展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不断完善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动因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探讨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而探索教育心理学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从教育心理学思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一样,有着短暂的历史和漫长的过去。
人类教育心理学思想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
但是直到1913年桑代克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教育心理学在美国,乃至世界才正式诞生。
是什么原因促使教育心理学思想最终演变成一门学科的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科学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社会决定的系统,社会生产状况对科学发展总是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1】社会需要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外部条件。
19世纪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为其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
于是19世纪后半期,许多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教育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教育家从教育实践中感受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于是他们开始注意到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2】2、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英定了理论基础教育心理学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5世纪德漠克利特论述了关于教学带来的好处和家庭对学习的影响。
一个世纪以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以下教育心理学主题:适合不同类型的人的教育类型;身体训练和心理运动技能培养;优秀品质的形成等。
罗马时期的Qnintilian(35一100AD)指出好的教学和有吸引力的课程应关注行为问题,他建议教师关注个体差异,花时间研究学生特殊的个性特征。
19世纪中期的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不但被认为是现代心理教育学思想第一人,而且他培养的赫尔巴特派在教育的科学研究准备中起了关键作用。
他们的教育科学化研究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有重要的作用。
[3]詹姆斯在《与教师的谈话》中也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察、提问和交谈,获得有关学生诸如观念、兴趣、情感和价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质量。
此外,霍尔、卡特尔、吴伟士、杜威等都积极致力于把心理学原理引入教育学,并进行了大量的心理与教育方面的研究。
这些先驱者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教育心理学学科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直接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邻近学科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持研究方法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邻近学科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方法和技术支持,最终推动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首先是实证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当时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盛行,主张从实际观察中获得经验。
教育心理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注重进行动物实验观察和在实际教育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划时代人物—桑代克也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强调教育测量和统计,立志用准确、精密、数量化的方法研究和解决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使教育心理学初步具备了一般科学的三大特性:客观性、系统性及验证性,很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4】其次是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受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开始结束思辩、推论研究的历史,尝试进行科学研究。
在方法上力求具备客观、系统,以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将心理活动予以量化,以数据表达其结果,藉以显示其研究成果的精确性与肯定性。
欧洲一些教育学家受实验心理学的影响,运用实验设计研究儿童在发展与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测验与实验的应用、儿童身心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在方法论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测验学运动的兴起,使心理学实验室迅速扩增,实证研究倾向增强,客观上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第四,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工程技术学、控制论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提供了多渠道的思路与方法。
【1】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源远流长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以及相关学科提供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在理论、方法及工具方面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做了充分准备,并使其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二、教育心理学走出低谷.走向成熟的动因分析教育心理学诞生之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作为教育心理学学科支柱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及应用价值等各方面都未见起色,学科发展受到限制,跌人历史发展的低谷。
直至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才开始摆脱困境,走出低谷,进人自桑代克以来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其中促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社会外部因素的推动力量首先,二次世界大战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实践机会。
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在战争中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使得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领域盛行的关于不同学习理论的争论也随着战争结束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因为战争期间对教育实践的关注。
正如詹姆斯以前提到的,学习理论引导人们思考各种不同类型的训练问题,中间的创造性思想需要用来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战争不需要心理学家的理论的优美雅致,它要求解决实际的、不是实验室内的问题。
所以教育心理学中一些变化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
[3]其次,美国教育与课程改革对教育心理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受“太空危机”的影响,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开始致力于所谓“恢复基础学科运动”的教育改革。
教育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实验室研究的局限性,转而对教育实际中人类的学习行为进行直接研究,使知识学习的内在心理历程受到关注与重视。
教育心理学对课堂现实问题的关注,直接促进了教学心理学的诞生,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
2、学科内部存在的问题当时的教育心理学委员会指出,教育心理学家看起来更对学习定律感兴趣,而对教育教学问题不感兴趣。
[3]这个时期的教育心理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有:首先是行为主义研究取向的弊端。
当时行为主义研究取向盛行,行为主义研究坚持对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客观研究,忽视对学习的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探讨。
仅靠S—R刺激反应的单一模式反映教育情景中人的心理活动,直接把动物心理研究理论应用到学校里的学生身上,很少关注教育教学实际。
行为主义取向的理论研究脱离了实际,不能有效地为教育实践服务,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造成了教育心理学长期不前的局面。
其次是研究方法存在的局限。
60年代以前的教育心理学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崇尚实证主义,主张进行量化研究探讨心理问题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图精确、客观地用数据表达研究结果,其具体方法有实验法、测量法、问卷法等。
但是量化研究并不足以说明人的心理活动的真相,仅停留在心理现象的表面。
而且当时研究方法简单、统计处理手段单一、统计方法大多只能简单地描述统计。
因此,研究成果的科学性、预测性不高。
而且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过分依赖心理测量与统计,有一种把测验和统计作为解释个体差异原因的惟一工具的倾向,导致无法对人类学习过程的实质做出明确的阐述。
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对学科发展不断完善提出的挑战,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一种途径。
它迫使教育心理学家不断对学科发展做出新的思考和新的选择,推动教育心理学学科的新发展。
3、认知心理学提供的研究新视角60年代初,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传人美国,对随后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零乱状态也因此逐渐被认知范式这一统一力量所代替。
正如美国学者法兰指出的那样:“认知心理学正给我们学科(指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也许是第一次提供了一个连贯而统一的理论与观点。
”认知心理学对学习问题进行了课堂实验研究,用多变量设计代替单一的变量分析,把学习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重视学习的社会情景,强调心理过程的整体性,在重视提高方法客观性的同时,也重视经验报告之类的主观方法,较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一系列的认知研究,使教学中心从课程转向学生的认知,为教育心理学注人新的发展活力,带来了教育心理学的第二次发展高潮。
总之,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教育心理学学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l)引起教学观念的转变及对教学间题的关注,开拓了教学心理学研究领域。
(2)使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表现为S—R范式的转变,对教育心理学问题进行广泛的认知研究。
(3)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践,试图使教育心理学真正服务于教育实践,切实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三、当前教育心理学学科新发展的动因分析经历了第二次发展高潮之后,20世纪60一9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逐渐成熟、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日趋集中,学派间的分歧日趋缩小,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5]而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发展又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教育心理学的理论逐步完整化、系统化等。
促使学科发展呈现新特点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动力主要包括:1、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改革传统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首先,教育改革扩大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空间。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
当代教育心理学思想要想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深人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6】教育心理学必须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对改革中的新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教育改革也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检验理论成果的实践机会,教育心理学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理论体系。
总之,教育心理学在教育与课程改革中应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成为教育改革的理论支柱,同时也推动学科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