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用韵
七、诗经的用韵
![七、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871b5818cc7931b765ce156e.png)
《诗经》的用韵《诗经》常见的韵例,韵脚,如韵、韵脚、韵部、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韵转、叶韵等等,《诗经》三十韵部的排列原则及各韵部之间的关系,先秦古韵的三十部表。
【重点及难点】:韵和韵母、先秦古韵的三十部表、韵转汉语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属于古风,[1[1]]不讲究平仄对仗,句式句数自由,但有押韵。
《诗经》305篇,除了《周颂》有8篇诗无韵以外,[2[2]]其余297篇篇篇有韵。
要想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要了解它是怎样用韵的。
[3[3]]本节主要探讨《诗经》的韵例及其韵部。
一、基本概念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一)韵母:指一个音节中声母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
韵头:指韵腹之前的高元音或半元音,因常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故又称介音或介母。
现代汉语的韵头有[i][u][y]三个,中古汉语的韵头只有[i][u]两个,[y]韵头直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
韵腹:指韵母的主要元音。
中古汉语的韵腹比现代汉语复杂,有些韵腹的差别很小,例如[a]与[ɑ]等。
中古汉语的韵母比现代汉语多得多,韵腹复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韵尾:韵腹后面的收尾音叫做韵尾,包括母音韵尾和辅音韵尾(鼻辅音或口辅音)两类。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比现代汉语复杂,主要表现在辅音韵尾上。
除了[n][?]外,还有[m][p][t][k]四个。
如liang中之iang为韵母,i为韵头,a为韵腹,ng为韵尾。
(二)韵:即韵母中的韵腹和韵尾。
押韵时,有无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不论。
如《氓》的“怨、岸、宴”等字,韵母分别为üan、an、ian,并不一样,但韵是相同的。
又如《伐檀》中的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韵头不同,也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互相押韵的字多放在同样的位置上,这就构成了诗韵。
韵脚: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所以习惯上叫做韵脚。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1394f9fbf90f76c661371a4c.png)
第二种是韵母近似通押,例如: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七月》) ——“蜩葽”相押,即幽宵合韵,大 约就是eu押au。
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它 不但适用于《诗经》,而且适用于 同时代的其他诗歌韵文。《楚辞》 在时代上比《诗经》晚了至少二三 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远,但是, 《楚辞》的用韵和《诗经》基本上 是一致的,只是冬部已经从侵部分 化出来。
名词解释: 叶音法: 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 的注音方法,这是一种应该批判的注 音方法,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 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 不规则的。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 霜叶红于二月花。
(3)交韵。这是奇句和奇句押韵,偶 句和偶句押韵。如《静女》第三章的 第一句“荑”和第三句“美”押韵, 第二句“异”和第四句“贻”押韵 (见书535页)。交韵不属于换韵。 总之,《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样的, 但最主要的格式却是两种:一是隔句 押韵的句尾韵,一是首句入韵而后隔 句押韵的句尾韵。这两种押韵的格式 成了后代诗歌押韵的准绳。
“得”字和“服”字又各自联系其他的 字,这样相互联系,越联越多,就成 为一个相当大的韵部了。这种方法就 叫做“系联法”。清人通过归纳《诗 经》的用韵,发觉同《广韵》的出入 很大,于是打破唐韵的拘束,该合的 合,该分的分,逐步建立了《诗经》 的韵部系统。
有些在《诗经》里没有用作押韵的字, 古音学家又根据先秦别的诗歌韵文和 散文中的韵语和谐声偏旁把它归入韵 部,这样就得出整个先秦古韵。一般 地说,同一谐声偏旁也就同属一个韵 部。例如我们把已知“侧”字属于 “得”“服”一类,那么, “则”“测”也不会属于别的韵部。 但是后起的形声字就不一定能够由此 类推。
《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7781dce0da38376bae1fae08.png)
《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中国和外国古代的诗歌,差不多都有一定的格律;用韵是构成诗歌格律的主要手段之一。
汉族人民的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
《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只有七篇没有韵,这七篇都在祭祀诗里(《周颂》《商颂》)。
至於国风、《小雅》和《大雅》,就没有一篇是没有韵的。
要彻底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了解它的格律,当然也就要了解它怎样用韵。
在本节里,我们主要谈两点。
第一是《诗经》的韵例,第二是《诗经》的韵部。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
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韵母是指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则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
韵头不同的字如檀tán干gān涟lián廛chán貆huán 餐cān是可以互相押韵的。
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习惯上叫做韵脚。
(一)《诗经》的韵例韵例就是关於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我们举几首诗作例子来说明《诗经》的韵例。
字的下面加△号、○号、*号的都是韵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关雎)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邶风?静女)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诗经的用韵情况
![诗经的用韵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689c565b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b.png)
诗经的用韵情况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用韵情况是其艺术成就之一,下面将对诗经的用韵情况进行简要描述。
一、用韵的部位诗经的用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句尾韵:诗经中大多数诗歌都在句尾用韵,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如《周南·关雎》:“雎鸠、洲洲、秋千、齿齿、发发”就是在句尾用韵。
2.句中韵:诗经中有些诗歌在句中使用韵脚,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如《周南·汉广》:“楚楚、雨雨、炬炬、斧斧、父父”就是在句中使用韵脚。
3.隔句韵:诗经中有些诗歌在两句之间使用韵脚,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
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在两句之间使用韵脚。
二、用韵的方式诗经的用韵方式多样,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用韵方式:1.平声韵:诗经中大多数诗歌使用平声韵,这种用法最为常见。
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都是平声韵。
2.上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上声韵,这种用法相对较少。
如《周南·汉广》:“楚楚、雨雨、炬炬、斧斧、父父”中的“楚”、“雨”、“炬”、“斧”、“父”都是上声韵。
3.去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去声韵,这种用法也比较常见。
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夭”、“华”、“家”都是去声韵。
4.入声韵:诗经中有些诗歌使用入声韵,这种用法比较少见。
如《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荆、之子于归、敬析佩绥”中的“薪”、“荆”、“归”、“绥”都是入声韵。
三、用韵的规律诗经的用韵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韵的位置相对固定:诗经中大多数诗歌的用韵位置都比较固定,如句尾韵一般都在每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上,而隔句韵一般都在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上。
2.用韵的方式相对稳定:诗经中同一首诗歌中的用韵方式一般都比较稳定,如某首诗歌中所有的句子都使用平声韵,那么整首诗歌都会使用平声韵。
03《诗经》的用韵
![03《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07f018df80eb6294dd886ceb.png)
课件 18
守温36字母
全清 次请 全浊 次浊 全清 全浊 重唇(双唇): 帮 滂 并 明 轻唇(唇齿): 非 敷 奉 微 舌头(舌尖中): 端 透 定 泥 舌上(舌尖后): 知 彻 澄 娘 齿头(舌尖前): 精 清 从 心 邪 正齿(舌面): 照 穿 床 审 禅 牙音(舌根): 见 溪 群 疑 喉音: 影 晓 匣 喻 半舌音(舌尖中): 来 半齿音(舌尖后): 日
课件 23
前人研究上古声母的成就
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广韵》喻纽的反切上字包括两类: 反切上字:于、羽、雨、云、云、王、韦、永、 有、远、荣、为、洧(wěi)、筠 —— 喻三。
反切上字:余、馀予、夷、以、羊、弋、翼、 与、营、移、悦 —— 喻四。
曾运乾分析喻三、喻四两类字在上古的读法是不 同的——喻三隶匣,喻四归定。
课件
2
(一)《诗经》的韵例
“韵例”包括三种情况:1、用韵的地方;2、 用韵的数量;3、用韵的方式。 1、用韵的地方:《诗经》有两种情况—— 句尾韵、句中韵。 2、用韵的数量: 《诗经》也有两种情 况——一韵到底、换韵。 3、用韵的方式: 《诗经》有三种情况— —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叉押韵。
课件 3
课件 19
前人由 36 字母出发,采用逆推法, 研究出上古的声母。研究的材料是: 异文、通假、上古音注、形声字、 方言。
古代文献《诗经》的韵律与情感表达
![古代文献《诗经》的韵律与情感表达](https://img.taocdn.com/s3/m/27e3bbc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e.png)
古代文献《诗 经》的韵律与 情感表达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诗经的韵律特点
01
诗经的情感表达方式
02
诗经中的情感主题
03
诗经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04
诗经的现代解读和价值
05
01
诗经的韵律特点
THEME TEMPLATE
押韵方式
双声叠韵: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青青子衿” 叠韵: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如“蒹葭苍苍” 双声: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关关雎鸠” 叠韵: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如“桃之夭夭” 双声叠韵:两个音节声母相同,如“昔我往矣” 叠韵:两个音节韵母相同,如“杨柳依依”
《诗经》中的许多作品被历代文 人墨客传颂和引用,成为中华文 化的瑰宝
对现代人的启示
诗经的创作背 景: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 和人们的情感
世界
诗经的影响: 对中国文学、 文化、思想产 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可以从 诗经中学习到 什么:如何表 达情感、如何 处理人际关系、 如何面对生活
挑战等
诗经对现代人 的启示:珍惜 传统文化、传 承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文化
运用对比手法: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两种不同的情感进行对比,使情感表达更加鲜明强烈。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 自然景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 情感表达: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作者的喜怒哀乐 例子:《诗经》中的《蒹葭》、《关雎》等篇目中都有借景抒情的描写
叙事抒情
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情感,如《关雎》中的爱情
乡情主题
思乡之情:对故乡的思念和怀想 亲情主题: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和怀想 离别之情:对离别的感慨和思念 乡愁主题:对家乡的思念和怀想,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27dbcb837f1922791788e81e.png)
古代汉语:把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归在 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字)
现代汉语:音节中声母以外的部分。(字母)
2、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 式。
句尾韵
3、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句中韵或变相的句尾韵。
)韵是最普遍的形
4、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 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 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 不和谐之处,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 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 韵”(“叶”也作“协”)、“取韵”。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其鏜,(吐當反) 踴躍用兵。(叶晡芒反) 土國城漕, 我獨南行。(叶戶郎反) 從孫子仲, 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 憂心有忡。 (叶敕衆反)
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时有古今, 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 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 的道路。
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基者。 顾氏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清代及现代著名古音学家: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鸠、洲、逑,押幽部)
(3)交韵 奇句和奇句押韵,偶句和偶句押韵。
如《静女》第三章: 自牧归荑,——奇句,韵脚是“荑” 洵美且异。——偶句,韵脚是“异” 匪女之为美,——奇句,韵脚是“美” 美人之貽。——偶句,韵脚是“貽”
“荑” “美”属于脂部——奇句相押。 “异”是职部, “貽”是之部。职、之合韵——偶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 转移
诗经用韵
![诗经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8574a459caaedd3382c4d328.png)
之部
1、《关雎》第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2、《芣苢》第一章: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
3、《蒹葭》第三章: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沚。
4、《风雨》第三章: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5、《七月》第一章第三韵段: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 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
阴声韵与入声韵的区别: 医衣、一(-t);已椅、乙(-t);意裔、益(-k) 阴、入、阳三声相配的一组韵它们的主元音相同。
对转:阴声、入声、阳声韵三者之间的通用流转叫做对转, 对转的条件是主元音必须相同。 待:之部;特:职部;等:蒸部。三字均以“寺”为声符。
军:文部;挥:微部 乏:叶部;贬:谈部
旁转:阴声韵和阴声韵,阳声韵和阳声韵,入声韵和入声 韵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流转叫做旁转。
——《毛詩古音考序》
《诗经》二十九部,战国三十部。拟音据《汉语 语音史》p.34。
阴声韵 1 之部 4 幽部 7 宵部 o 9 侯部 12 鱼部 a 15 支部 18 脂部 21 微部 24 歌部 i
入声韵 2 职部 5 觉部 8 药部 o 10 屋部 13 铎部 a 16 锡部 19 质部 22 物部 25 月部 27 辑部 29 叶部
(2)抱韵:第一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二句与第三句 押韵。
《诗经》的韵部
一)韵部的归纳
1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
《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和《说文》 的谐声系统。
2 系联、归纳韵部
把可以互相押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类,《诗经》韵脚中没 出现的字再根据其他韵文将其归入某部,再没出现的就根据 谐声字的声旁将其联系起来。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da71d806eff9aef8941e0643.png)
旁
叶韵说
南北朝人沈重 注《诗经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诗音义》:"协句,宜乃
林反.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之子:指被送的女子 下上其音:言鸟声或上或下 南(古音您nín):指南郊.一说"南" 和"林" 声近字通.林指野外.劳:忧伤
语音随时代的更替而不断的发展变化, 我们今天读诗经觉得不押韵的地方,是 语音变的结果,但是古人认为古代的语 音和后代的语音是一致的,之所以有不 各谐的韵脚,是因为古代押韵宽泛,于 是临时改读某些字词,以求押韵.宋代 的朱熹是叶韵说的代表人物,
押韵字归类,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原 则上就属一个韵部. 可以根据谐声偏旁来了解古代的语音.
者:诸,著,煮,渚,箸,堵,睹,赌,都 长:张账帐胀怅 吓 吓
诗经三十韵部
对 转 : 元 音 相
转韵
尾 发 音 部 位 也 相 同1.对 ,同不 同 : 不 同 类 转
通 转 : 元 音 相 而 元 音 相 尾 同 , 韵 尾 发 音 部 位 同 相 , 韵 近
诗经》 《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十五)
为什么要学习汉语古音
字义的理解有时要涉及古音.
《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 命."
古代诗歌及其他韵文,通过语音手段构 成它们的特有体裁. 古籍校勘需要古音知识.
《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 其德乃丰.
(一)《诗经》的韵例
1,韵的位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
![古代文学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e4cec54c3b3567ec102d8a91.png)
《诗经》的用韵(上古的韵部)(一)汉语语音史的分期汉语语音史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的语音,以《诗经》用韵等为主要研究对象。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的语音,以《广韵》等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主要研究对象。
现代音:指“五四”以来的语音,以北京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就学习古代汉语来说,懂点上古音是很重要的。
通论十五、十六就是谈一些上古音的知识的。
(二)韵和韵母(见教材534页)韵:韵母:(三)《诗经》的韵例(见教材534-535)韵例韵脚(句尾韵)偶句韵首句入韵变相的句尾韵一韵到底合韵换韵交韵句句押韵隔句押韵(四)《诗经》的韵部1、韵部: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教材538页)上古韵部,清代学者称为“古韵”,主要就是《诗经》时代的韵部。
2、《诗经》韵部是怎样归纳出来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材料,二是方法。
(1)根据《诗经》的用韵字,采用系联的方法《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A、《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B、《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何;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C、《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等等,这样就得出一组在《诗经》中可以互相押韵的字:皮、仪、为、紽、蛇、莪、河、何……(音韵学家命之为“歌”部)(2)、先秦两汉的其它诗歌韵文,如《楚辞》等。
(3)、根据谐声偏旁那些没有用作韵脚的字,则主要根据谐声偏旁来归纳。
一般地说,同一谐声偏旁的字(指早期形声字)在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
段玉裁说:“同声必同部”。
如:“我”,属“歌”部,那么凡从“我”得声的字亦属“歌”部,如:俄、峨、娥、蛾、饿、鹅、儀、議……同样,我们知道“皮”属歌部,那么凡从“皮”得声的形声字也是属“歌”部,如:波、彼、披、陂、破、被、跛、颇、簸……等。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第一节音韵学简介《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https://img.taocdn.com/s3/m/735232410b1c59eef8c7b4a7.png)
(二)读若法 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为难字注音的方法。 意思是“读的像……音”。术语有:读若、读如、 读为、读似、读近。音如、音若、音相近、读曰 等。比如: 珣,读若宣。(说文· 玉部) 觭,读为奇伟之奇。(郑玄注《周礼· 太卜》) 嬗,音如蝉。(《汉书》服虔注) 珛,读若畜牧之畜。(说文· 王部)
韵尾 元 a n -n 真 e n 文 ən 韵尾 侵 ə m -m 谈 a m
这三十部是通过对《诗经》、 《楚辞》、先秦散文中的韵语 以及谐声系统归纳得出的,以 归纳《诗经》的用韵为例,先 要寻出《诗经》押韵的体例, 简称为韵例。
但由于对《诗经》的韵例看 法分歧以及由中古音上推上 古音的细密程度不同,所以 不同的古音学家得出的结论 不尽相同,章炳麟所说“前 修未密,后出转精”(国故论 衡)。
(三)上古三十韵部
最先对上古韵部进行归纳的是明末清初的 顾炎武,他通过对《诗经》的用韵的考 查,得出上古韵十部,其后有江永、戴 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 章炳麟、黄侃等九人不断得出新的结论, 最后集大成者为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 为二十九部,后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 三十部: “古音十大家” (+钱大昕)
阴声韵 之 幽 无韵 宵 尾 侯 鱼 支 韵尾 歌 i 脂 微
ə u ô o a e ai ei əi
入声韵 职 觉 韵尾 药 -k 屋 铎 锡 月 韵尾 质 -t 物 韵尾 缉 -p 叶
ək uk ôk ok ak ek at et ət əp ap
阳声韵 蒸 əŋ 冬 uŋ
韵尾 -ŋ 东 o ŋ 阳 aŋ 耕 eŋ
乌鸦归巢夜蒙蒙, 今宵何处寄行踪? 此时进退无计用, 且去前途再筹谋。
川剧《乔老爷上轿》第一场:
2、阴入对转 阴声韵还可以同收塞音韵尾的入 声韵对转而相通。条件仍然是 主要元音要相同。从语音发展 的道理去看,就是:本来没有 塞音韵的音,在语音发展的过 程中,逐渐带上了塞音韵尾; 或者说原来有塞音韵的音,在 语音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失落 了塞音韵尾。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f4197dc5bb4cf7ec4afed029.png)
⒉《诗经》的韵部。
上古韵部和中古韵部大不相同。 《诗经》乃至上古韵部的归纳,主要 采用两种方法:
⑴ 根据诗、文押韵字的互相系联。
⑵ 根据谐声偏旁互相系联。一般来 说,同一谐声偏旁同属一个韵部。
汉字中,形声字占大部分。这样两 种方法并用,首先是将《诗经》《楚 辞》等先秦韵文的用韵归纳出来,再 根据谐声偏旁(声符)就可以把先秦 出现的字都分别归入古韵各部中。
觱发 缤纷 容与 微妙
仓庚 芣苢 窈纠 契阔
(古代的双声、叠韵,现代音变了)
• ⒉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 连绵字的构成:形容词 名词 古代的构词方式: 构成双音词 构成词组(同义,近义)
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⒊字母:即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 只好用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中古守温三十六字母,就是用三 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收1521 个谐声偏旁,提出古“同声必同部” 说,在“古谐声说”条目中说:“一 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 同部。明乎此而部分音变平入之相配, 四声之今古不同,皆可得矣。”
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同在一上古韵部。段 氏为清代上古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⒊上古韵部,根据音韵学家的研究, 分三十部。用汉字作为韵部代表字, 就是韵目。
①要有古代文献的证据。
②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声相同,韵相异,差别太大不行;
韵相同,声母差别太大也不行。
• 乃请诸楚曰:鲁虽有罪,其执事不辟难, 畏威而敬命矣。子若免之,以劝左右可 也。若子之群吏,处不辟污,出不逃难, 其何患之有?患之所生,污而不治,难 而不守,所由来也。能是二者,又何患 焉?不靖其能,其谁从之。鲁叔孙豹可 谓能矣,请免之,以靖能者。子会而赦 有罪,又赏其贤,诸侯其谁不欣焉。望 楚而归之,视远如迩。……
诗经中的用韵
![诗经中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7eccf3edccbff121dc368336.png)
• 二、本无其字的假借
• 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 表示。如:
• 1、第一人称代词本无其字,就借用本义是 一种锯类工具的“我”字来表示,后来一 直沿用,并没有为它再造字,也没有为表 示“我”字本义的那个词造字。
• 2、“躲避”、“开闢”、“邪僻”等义也 都没有本字,只是借用本义是“法”的 “辟”来表示。后来再造区别字,“辟” 不是这些字的本字,而是假借字。
从文学创作角度说,双声叠韵被广泛地 应用到诗文创作中去,可以使语言富有节奏 感,读起来音韵铿锵。《诗经》大量使用双 声叠韵词
从语言研究角度说,今天还可以利用双声 叠韵关系,在甲方言区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 字,在乙方言区未必就有这种关系。双声叠 韵要以当时当地的语音为准,判定上古字音 相同相近,自然要以上古音为准。
妻妾(清)、肯kěn綮qìng(溪)
• (2)涕tì泗sì、經營、貪婪、剛強
古音通假
• 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 面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 一、本有其字的假借:
• 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时写了一个 音同音的字。
• “剥”字的本义是剥开,假借为“击”,《诗 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
(君主左右受宠幸的小臣)
• (2)疊韻: • 窈yǎo窕tiǎo、虺huī隤tuí、 • 窈yǎo糾jiǎo、夭yāo紹shào、 • 懮yǒu受shòu(形容步态优美)、 • 須臾、嬋chán媛yuán、觳hú觫sù
• (3)雙聲兼疊韻:輾zhǎn轉zhuǎn
• 也有名詞: • (1)雙聲: • 蝃dì蝀dōnɡ、蒹jiān葭jiā(見)、伊
从语音角度研究复音词的构成。判定 上古字音相同相近,对研究先秦双音词也 有要重要作用——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构 词法有密切关系。
谈《诗经》的用韵
![谈《诗经》的用韵](https://img.taocdn.com/s3/m/8ab22383a417866fb94a8e90.png)
2019年第08期作者简介:司胲锐(1979-),女,山东滕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9年6月5日。
《诗经》305篇都是合乐的歌词。
孔子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司马迁《史记》也说:“《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合乐,要有和谐的音节。
除《周颂》中有7篇诗无韵,其余298篇诗有韵,占98%。
所以我们说《诗经》是有韵律的。
我们现在读《诗经》,觉得有许多地方不合撤押韵,这是因为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语法、词汇、语音有了很多变化。
我们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读2500年前的古诗,自然难免有佶屈聱牙之处。
明·陈弟《毛诗古音考序》说: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
亦各谐声。
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草,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他认为“魏晋之世,古音颇存,至隋唐澌尽”他把语言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渐变过程,其中有继承、有发展,看成一些基本词汇和语法保留了下来,语音虽有较大变化,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古音体系。
清・江永《古韵标准例言》说:“三百篇者古音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
稽其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奇;同今音者十七,异今音者十三。
”江永用《诗经》中八韵的字十分之七今音与古音相同,十分之三今音和古音不同。
宋代离《诗经》时代将近两千年,宋人不懂得古今音韵变化这个道理,以为《诗经》大多数地方是和谐押韵的,少数地方不和谐,只要把这些不合辙的字改换读法,就可以和谐押韵,于是他们创造了“叶音”说(叶xié,同协)即把不和谐的字临时改读某音,以求合撒。
朱熹就是“叶音”说的代表。
(见朱熹《诗集传》他著《诗集传》和《楚辞集注》,都采用这个办法给某些字标音。
王力《诗经韵读》曾经具体地列举《诗集传》中所注叶音的错误,如《召南・行路》二、三章:“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牖?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朱熹在第一个“家”字注“叶音谷”,在第二个“家”字注“叶各空仅(即音公)”。
诗经用韵和唐诗相同
![诗经用韵和唐诗相同](https://img.taocdn.com/s3/m/57ed41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72.png)
诗经用韵和唐诗相同
句尾押韵
如《邶风静女》云:
静女其姝(韵),俟我于城隅(韵)。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韵)。
静女其娈(韵),贻我彤管(韵)。
彤管有炜(韵),说怿女美(韵)。
自牧归荑(韵),洵美且异(韵)。
匪女之为美(韵),美人之贻(韵)。
除句尾押韵外,在句中押韵的情况也有许多。
如《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韵)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韵)无家?
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句中“鼠”、“女”为句中押韵。
一韵到底
从《邶风•静女》第一章来看便是一韵到底。
此外也有换韵的情况。
第二章“娈”、“管”押韵,“炜”、“美”押韵,换了一次韵。
而第三章“荑”、“美”,“异”、“贻”隔句押韵。
隔句押韵
如《魏风硕鼠》云:
硕鼠硕鼠(韵),无食我黍(韵)!三岁贯女(韵),莫我肯顾(韵)。
逝将去女(韵),适彼乐土(韵)。
乐土乐土(韵),爰得我所(韵)。
硕鼠硕鼠(韵),无食我麦(韵)!三岁贯女(韵),莫我肯德(韵)。
逝将去女(韵),适彼乐国(韵)。
乐国乐国(韵),爰得我直(韵)。
硕鼠硕鼠(韵),无食我苗(韵)!三岁贯女(韵),莫我肯劳(韵)。
逝将去女(韵),适彼乐郊(韵)。
乐郊乐郊(韵),谁之永号(韵)?。
第21讲--诗经用韵古音通假
![第21讲--诗经用韵古音通假](https://img.taocdn.com/s3/m/e18367db763231126fdb1125.png)
课件
23
❖ 他们是怎样归纳概括的呢?举例来说, 《关雎》三章的“得”“服”“侧”押韵,如 果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得”读为dé,“侧” 读为cè,“服”读为 fú,那是不和谐的。可以 肯定地说,这三个字在上古的韵一定相同。要 末它们的韵母都是e,“得”字读de,“侧”字 读ce,“服”字读fe;要末它们的韵母都是u, “服”字读fu,“得”字读du,“侧”字读cu。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它们的韵母既不 是e,也不是u,而是第三种音。
首诗中,每章的韵脚用一种符号标出的,就是 一韵到底;用两种或三种符号标出的,就是换 韵的(注:交韵例外,不算换韵。)。
课件
15
❖ 第三,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 情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大致可以 分为三种: (1)句句押韵。《诗经》押韵一般 都很密,句句押韵的不少。例如《静 女》第二章和《硕鼠》第一章。
课件
7
课件
8
课件
9
课件
10
课件
11
课件
12
❖ 以上六篇诗的用韵格式基本上反映 了整部《诗经》的韵例。 第一,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 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例如《关雎》一章三章,《静女》全 诗,《硕鼠》全诗。
课件
13
❖《诗经》里有不少的诗句以代词或语气词 收尾,韵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的前面(注: 语气词一般是不能看做韵脚的,但也有少 数例外。)
课件
28
❖ 在古韵的分部方面,清代的古音 学家作了许多工作。
❖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江有诰的 《诗经韵读》,王念孙的《诗经群经 楚辞韵谱》,对我们今天查考和了 解 《诗经》用韵都是较好的参考书。
诗经用韵的特点
![诗经用韵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d54d7a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9.png)
诗经用韵的特点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一,它是我们了解先民文化、精神风貌的重要资料之一、《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文字意义的表达,还
有一种很重要的表现形式,韵。
首先,诗经中的韵律严谨,分为平仄和韵脚两方面。
平仄是音律上分
为声调平和声调仄两种,平声指声音发出时音调持续稳定,仄声指声音发
出时音调上扬或下降。
而韵脚则是韵母中的同音字,例如:“庾须”和
“牛羝”。
在诗经中,每个篇章都有自己的平仄和韵脚规律,这种规律紧
凑有力,使诗歌既富于音乐性,又具有韵律优美的特点。
此外,韵脚的应用,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精练。
“黄鸟黄鸟,无集于穀;誓告于公,无不可诉。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诗经》的韵例
看P1-12,总结其韵例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幽部)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
第一句,明月”寸清泉”松间”寸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 第二句,花”寸蓬”属名词植物对,径”寸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 今始” 缘”寸为”客”寸君”扫”寸开”
(三)《诗经》的格律
《诗经》属于古风,不讲究平仄对仗,句式句数自由,但有押韵。以下我们 就来分析诗经的韵例。
2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
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不能将 今 体诗”跟现在所说的 新诗”混为一谈。
3诗余
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 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二)格律要素:
1平仄
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
平)、第二声(阳平), 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以两句诗 来做例子: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荑美,脂部);(异职部,贻 之部,合韵)
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歌部)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真部)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职部)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真部)
且涟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 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元部)
(三)古韵的归纳
1主要采用系联法:所利用的材料,主要是《诗经》韵字和《说文解字》的 谐声偏旁,兼及先秦两汉韵文、重文、异文、通假、读若、声训等。其基本方法 是首先系联《诗经》韵字,归纳韵部。然后根据谐声关系,扩大韵部范围,如此 推衍,可得到完整的古韵系统,并将汉字分别归入各韵部。
2研究者:宋代吴棫着《韵补》,开始探求古韵面貌。明代 陈第着《毛诗古 音考》等书,考订古音,彻底廓清唐宋人以今音改读古韵的 叶韵”说的谬误,提 出了古今音异的观点。清代 顾炎武着《音学五书》,破除传统韵书的束缚,根据 古韵实际归纳韵部,离析唐韵以求古音分合,并将今韵入声配阳声改为入声配阴 声,分古韵为10部,其中阳、耕、蒸、歌四部已成定论。以后古音学家都是在 顾氏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精密的研究。其中 江永着有《古韵标准》,分古韵 为13部,其贡献在于真元分部、侵谈分部,幽宵分部,侯部从鱼部分离出来归 入宵部。段玉裁着有《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6类17部,其贡献在于支脂之 三分、真文分部、侯部独立,并提出同谐声的字应在同一部古韵的理论。古韵分 部至段氏大体已定。清戴震着有《声韵考》及《声类表》,分古韵为9类25部, 每一类都阴声、阳声、入声三分,开阴阳入相配的先河。孔广森着有《诗声 类》,分古韵为18部,把冬部独立;又提出 阴阳对转”勺理论。王念孙分古韵 为21部,江有诰也分古韵为21部。章炳麟分古韵为23部,晚年又主张冬侵合 为一部,为22部。黄侃分古韵为28部。现代学者王力,主张脂微分部。古韵 分部的工作,至此臻于完善。
跟冬”是不同韵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但我们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 要深究那么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3对仗
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于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 符合各自的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侯部)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元部)彤管有炜,说怿女美。(炜微部,美脂 部,合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句)
这两句诗中 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 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
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
押韵的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化,比如在古代,东”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 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职部)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困兮?不狩 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文部)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鱼部)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
(鼠女女,鱼部)(麦德国国直,职部)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苗劳郊郊号,宵部)
总结:
A从韵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另有句中韵,主要是因为句尾是 代词或语气词。
B从一章所用韵数来看,可分一韵到底和换韵两类。
C从韵脚的距离看,可分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一般是奇句不押韵, 偶句押韵。c交韵:一般是奇句与奇句押,偶句与偶句押。
二、诗经的韵部
(一)定义:韵部就是押韵字的归类。一般来说,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属于 一个韵部。
(二)古今韵的比较
主要有三种情况:古今都押韵;古押今不押;古不押今押。之所以有这样的 差异主要原因就是语音的变化。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一、《诗经》的韵例
诗歌一般都要讲究格律,而格律由这样几个元素构成:平仄、押韵、对仗等。 当然不同的诗体对格律会有不同的要求:
(一)几种诗体
1古体诗
就是 古风”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唐代 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 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