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群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精品课

合集下载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概述1.1 群体与群体行为定义群体群体行为的特点1.2 群体的种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垂直群体与水平群体1.3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群体成员的个性与能力群体结构与文化第二章:群体动力学2.1 群体内部的动力因素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群体内部的冲突与管理2.2 群体对外部环境的作用群体与组织的关系群体与社会的互动2.3 群体动力学的应用提高群体凝聚力的策略促进群体有效沟通的方法第三章:领导与群体行为3.1 领导理论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3.2 领导风格与群体行为领导风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领导与群体动力的关系3.3 领导与群体绩效领导对群体绩效的作用提高领导有效性的方法第四章:组织文化4.1 组织文化的定义与特征组织文化的内涵组织文化的表现形式4.2 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组织历史与传统组织领导与成员的行为4.3 组织文化的塑造与维护建立积极的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变革的策略第五章:群体决策与创新5.1 群体决策过程群体决策的阶段群体决策的技巧5.2 群体决策的优点与局限群体决策的优势群体决策的潜在问题5.3 群体创新与创造力群体创新的重要性激发群体创造力的方法第六章:群体沟通与信息传递6.1 群体沟通的方式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下行沟通、上行沟通与横向沟通6.2 有效沟通的障碍与技巧沟通障碍的原因提高沟通效果的方法6.3 信息传递与群体决策信息在群体决策中的作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策略第七章:群体冲突与管理7.1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类型冲突的来源冲突的种类7.2 群体冲突的管理与调解冲突管理的策略冲突调解技巧7.3 冲突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冲突的积极作用冲突的消极影响第八章:团队建设与群体绩效8.1 团队建设的要素团队成员的角色与责任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8.2 提高团队绩效的策略增强团队内部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成员的积极性8.3 团队领导与团队发展团队领导的角色与责任团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领导策略第九章:组织结构与群体行为9.1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简单结构与复杂结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9.2 组织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组织层次与群体决策组织分工与群体协作9.3 适应组织变革组织变革的原因与过程应对组织变革的策略第十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10.1 群体行为与组织目标群体行为对组织目标的影响组织目标与群体利益的协调10.2 群体绩效评估群体绩效的评价指标群体绩效改进的方法10.3 优化群体行为与提高组织绩效培养高绩效群体的策略组织行为学的应用与实践重点解析第一章:群体行为概述重点:群体与群体行为的特点、种类及其影响因素。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概述1.1 群体与群体行为定义群体群体行为的特点群体行为的重要性1.2 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1.3 群体行为的类型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功能性群体与过程性群体垂直群体与水平群体第二章:群体结构与过程2.1 群体结构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群体规范与价值观群体内部的关系网络2.2 群体过程沟通与信息传递决策与冲突处理群体动力与群体气氛第三章:群体动力与群体心理3.1 群体动力群体内部的力量与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与相互影响领导与群体动力3.2 群体心理群体心理的特点与影响群体心理的形成与变化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第四章:群体行为与管理4.1 群体行为与管理原理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关系群体行为与管理的原则群体行为与管理的方法4.2 群体行为与组织效能群体行为对组织效能的影响提高群体行为效能的策略应对群体行为问题的方法第五章: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5.1 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组织文化的定义与特点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的关系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5.2 组织文化的作用与意义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的影响组织文化对组织效能的作用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的关系第六章:群体决策与创造力6.1 群体决策过程群体决策的阶段与步骤信息搜集与分析决策制定与执行6.2 群体创造力与创新群体创造力的概念与特点群体创新的过程与方法促进群体创造力的策略第七章:团队建设与团队效能7.1 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团队与团队的定义团队建设对团队效能的影响团队建设的方法与技巧7.2 提高团队效能的策略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与协作明确的团队目标与角色分工有效的团队沟通与领导第八章: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8.1 组织结构设计与优化组织结构的类型与特点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组织结构优化的策略8.2 组织变革与管理组织变革的原因与过程组织变革的管理与实施应对组织变革的挑战与策略第九章:组织冲突与管理9.1 组织冲突的原因与类型组织冲突的来源与影响组织冲突的类型与特点组织冲突的管理与解决9.2 组织冲突的处理策略冲突识别与评估冲突调解与协调建立冲突管理机制第十章:组织效能与绩效评估10.1 组织效能的评估指标组织效能的定义与衡量组织效能评估的关键指标组织效能评估的方法与工具10.2 组织绩效改进策略组织绩效评估与改进的重要性组织绩效改进的方法与步骤组织绩效评估与改进的实践案例第十一章:组织沟通与信息传递11.1 组织沟通的概念与过程组织沟通的定义与重要性组织沟通的过程与要素组织沟通的类型与方式11.2 有效组织沟通的策略沟通技巧与沟通障碍提高组织沟通效果的方法电子沟通与社交媒体在组织沟通中的应用第十二章:组织领导与领导力12.1 组织领导的原理与理论组织领导的定义与重要性领导理论的发展与主要观点领导风格与领导行为12.2 领导力的发展与提升领导力的核心素质与能力领导力发展的途径与方法领导力培养与培训实践案例第十三章:组织人力资源管理13.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与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与策略13.2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环节员工招聘与选拔员工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与人际关系第十四章:组织伦理与社会责任14.1 组织伦理的基本理论组织伦理的定义与重要性组织伦理的理论基础与原则组织伦理的挑战与决策14.2 组织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组织社会责任的定义与内容组织社会责任的实践与挑战组织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第十五章:组织行为学的应用与实践15.1 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组织变革中的应用组织行为学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应用15.2 组织行为学的实践与案例分析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组织行为学实践案例解析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特征和类型。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_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_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The belief—characterized by juries—that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has long been accepted as a basic component of North American and many other countries’legal systems. The belief has expanded to the point that, today, many decisions in organizations are made by groups, teams, or committees.在工作群体内是采用个人决策还群体决策,主要取决于问题的性质。

Advantage of Groups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each have their own set of strengths. Neither is ideal for all situations. The following identifies the major advantages that groups offer over individuals in the making of decisions:1.More 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2.Increased diversity of views3.Increased acceptance of a solution4.Increased legitimacyNorth American and many other capitalistic societies value democratic methods.The grou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is consistent with democratic ideals and, therefore, may be perceived as being more legitimate than decisions made by a single person.When an individual decision maker fails to consult with others before making a decision, the decision maker’s complete power can create the perception that the decision was made autocratically and arbitrarily.Disadvantages of Groups1.Time consuming2.Pressures to conformAs noted previously, there are social pressures in groups. The desire by group members to be accepted and considered an asset to the group can result in squashing any overt disagreement, thus encouraging conformity among viewpoints.3.Domination by the fewGroup discussion c an be dominated by the one or a few members. If this dominant coalition is composed of low- and medium-ability members, the group’s overall effectiveness will suffer.4.Ambiguous responsibilityGroup members share responsibility, but who is actually accountable for the final outcome? In an individual decision, it is clear who is responsible. In a group decisi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any single member is watered down.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whether group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individuals depends on the criteria you use for defining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accuracy, group decisions tend to be more accurate. The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on the average, groups make better quality decisions than individuals. However, if decision effectiveness is defined in terms of speed, individuals are superior. But effectiveness cannot be considered without also assessing efficiency. Groups are generally less efficient than individuals. In deciding whether to use groups, then,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assessing whether increases in effectiveness are more than enough to offset the losses in efficiency.SummaryGroups offer an excellent vehicle for performing many of the steps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y are a source of both breadth and depth of input forinformation gathering. If the group is composed of individuals with diverse backgrounds, the alternatives generated should be more extensive and the analysis more critical. When the final solution is agreed on, there are more people in a group decision to support and implement it. These pluses, however, can be more than offset by the time consumed by group decisions, the internal conflicts they create, and the pressures they generate toward conformity.GroupshiftGroupshift can be viewed as actually a special case of groupthink. The decision of the group reflects the dominant decision-making norm that develops during the group’s discussion. Whether the shift in the group’s decision is toward greater caution or more risk depends on the dominant prediscussion norm.GroupthinkWe have all seen the symptoms of the groupthink phenomenon:(1)Group members rationalize any resistance to the assumptions they have made. Nomatter how strongly the evidence may contradict their basic assumptions, members behave so as to reinforce those assumptions continually(2)Members apply direct pressures on those who momentarily express doubts aboutany of the group’s shared views or who question the validity of arguments supporting the alternative favored by the majority(3)Those members who have doubts or hold differing points of view seek to avoiddeviating from what appears to be group consensus by keeping silent about misgivings and even minimizing to themselves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doubts (4)There appears to be an illusion of unanimity. If someone doesn’t speak, it’s assumedhe is in full accord. In other words, abstention becomes viewed as a “Yes” vote.1.参与的程度(弗隆——耶顿模型)弗隆和耶顿主张,成员们参与群体决策的恰当程度应取决于所决定的问题的类型。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概述)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概述)

组织行为学
2
群体决策概述
决策分类
个体决策
个人(决策者)所进行的决策,
个人承担决策的责任
组织行为学
群体决策
一个团体所进行的决策。 群体决策是组织中的普遍
现象。人们对群体决策是
基本信念来自:正确、完 备、民主、集体利益。
3
群体决策概述
个体决策VS群体决策
个体决策
个体决策最大的长处是速度
授课内容 群体决策概述
现实生活中,决策往往是群体行为, 是由多人参加的活动
组织行为学
1
群体决策概述
群体决策定义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做出 决定的过程。群体决策主要研究多人、 多个主体如何做出“统一”的有效抉择。
多个个体组成群体,个体间 可能是合作的,也可能是竞争的, 还可能是复杂联合的以及合作基 础上的有限竞争等。但必须合作 抉择出统一的决策行为。
效果以速度来定义,个体决策较优越 效果以创造性程度来定义,群体决策较优越 效果以最终决策的接受程度来定义,群体决策 较优越
组织行为学

从消耗的工作时间来讲,群体决策的效率低。
决策是否采用群体决策,主要考虑的是
效果的提高是否能弥补效率的损失。
6
组织行为学
组的责任 个体决策通常传递一致的价值观
组织行为学
4
群体决策概述
群体决策
群体能产生更完整的信息和知识 群体能给决策带来多样化 群体可带来方案接受度的增加 群体决策过程更为合法
组织行为学
5
群体决策概述
个体决策比群体决策更有效率, 而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有效力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群体行为与决策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群体行为与决策

群体行为与决策五年前,我开始在Petroco公司的加油站里当服务员。

在那里有两名完全不同的管理者。

第一个是Maria Theresa,在我去那家公司之前已经在那里工作了几个月了,直到在五月中旬她被调离了那里。

第二个管理者是Vincent MacMurdo,在那时接手一直到我离开那个加油站。

两位管理者都有学士学位和一些管理经验。

他们被指派到这个特殊的加油站是因为他们在以前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因为高的销售额使得加油站成为了一个能让管理者证明自己能力的地方。

然而,尽管他们两个有些相同的管理能力,但这两个管理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Maria在不违反规范的情况下,放弃操作手册的规定。

她寻找能够建立一种同事间的友谊,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各种规范上。

她希望能够忽视各种规定的想法被许多人欣赏,所以她想要在同事间建立友谊的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种建立友谊的感觉通过四个渠道传播:在职员之间,在职员和Maria之间,在职员和顾客之间。

而当每天工作时在职员之间,Maria和区域执行官之间的交流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

比如说,在四月的某一天,当我的电池跳电而我们修理时,我们使其它汽车的电子系统短路了。

当时实在晚上工作人员较少的时候,他们放弃了修理。

而在白天换班之后,日间工作人员修理了短路,开始打电话和在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去了废旧汽车场。

最后他们换了一个耐用的电池,新的电路系统也被连接好了。

第二个传播友谊的渠道是在职员和Maria之间,这个渠道的成功大多数要归因于Maria对职员们的关心。

她经常在早上很早的时候到办公室,带着咖啡和油炸圈饼给职员,或者在晚上带上匹萨给上夜班的员工。

当Maria需要一个额外的人员的时候,Maria在员工身上的努力就获得了回报。

一个事实可以证明员工的忠诚,当Maria急需人手时,有许多员工自愿在工作8个小时之后在为她工作8小时。

第三个传播友谊的渠道是在员工和顾客之间。

也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次一对夫妇的汽车在离加油站1/4英里的地方突然没有汽油了。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精品课程 )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精品课程 )

§3 群体成员资源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个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 群体的成员个人给群体带来的资源。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个 体的能力和人格特征。 一、群体成员的能力 一个群体的组成个体所具有的与工作或完成任务有关的 能力(体力和智力)水平与群体的绩效水平是相关的,对群 体成员的满意度也是相关的。更进一步讲:(1)如果一个人 拥有对于完成工作任务至关重要的能力,那么他将更愿望参 与群体活动,其贡献也多,成为优秀成员的可能性也大,如 果群体能够有效地发挥利用他的能力,则其工作满意度会更 高。(2)群体成员的智力及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水平与群体绩 效是相关的。但其相关程度不高。其它因素:群体规模,工 作任务类型,领导行为方式,冲突水平等都对群体绩效有影 响。
2.群体的发展过程
一个群体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这其中要经过哪些阶 段呢?有人提出了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认为:一个群体 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 范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随着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群体的成熟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群 成 体 成 熟 熟 度
不 成 熟 形成 震荡 规范 执行 终止
如果群体内部的成员都具有较高的角色同一性,如果群 体内部成员间都遵守心理契约、诚实、努力地去实践“心理 契约”,那么,群体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满意度也会增 加。。反之,如果心理契约中蕴含的角色期待没能得到满足, 那么,个体将会做出消极的反应。 5.角色冲突 在一个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情况下,如果服从一种角 色的要求,就难以服从另一种角色的要求,这时,就产生了 角色冲突;极端的情况是个体所面临的两个或多个角色的期 待是相互矛盾的。 在群体或组织内部,当一个个体面临着来自组织内部不 同的角色期待带来的角色冲突时,个体内部会产生紧张感和 挫折感。这将对群体的有效性产生消极影响。此时,个体面 临多种可能选择:选择一种他认为重要的角色期待要求去行 事,按群体、组织规范要去行事,或选择退却、拖延、谈判 等行为方式。

第七章 群体的性质、规范与角色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七章  群体的性质、规范与角色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3.群体是由两个或更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个体所组成(Shaw,1981) 4.个体互动使人们成为一个群体,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批人组成了一个 群体(克特·巴克,1977) 5.群体是一群拥有同一目标和规范的个体,通过相互影响、共同活动,具有内聚力 的一个集合体(俞国良,2006) 6.群体是由人们自发形成的,成员的地位和角色以及权利和义务都不明确,无固定 编制的群体,主要用于满足人们某种生活需要,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梅奥,1931)
2.角色的探讨
G. H. 米德
R. 林顿
H. H. 凯利和J. W. 蒂博
J. L. 弗里德曼
Л.布耶娃(1968)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11
二、角色的类型
(1)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2)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 (3)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4)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三、角色的扮演
1.角色认同
什么时候应该表现为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等等;社交规范,用于规定群体成
员日常的人际交往行为,比如,应该与谁共进午餐、工作中如何交友和进
行社交活动等等;资源分配规范,涉及工作任务安排、工具分配方式等。
。2.群体规范的形式 心理学家常常将群体规范划分为正式规范(formal norm)和非正式规范 (informal norm)(俞国良,2006)。 3.群体规范的范围 一是它能否促进群体的生存。
地位(status)是群体成员对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界定,以此反映出个体在 群体中的重要程度的差异(Wilson,1978)。 3.角色 角色(role)是指群体成员对于自己和他人行为方式的稳定期望。 4.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将成员维持在群体内部的力量。
组织行为学:形成与发展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

《组织行为学》教案(公开课)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应用范围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2 教学内容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背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定义、重要性和基本概念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组织行为学的应用范围和理论框架1.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的PPT1.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二章:个体行为2.1 课程目标了解个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个体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2 教学内容个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个性理论和人格特质研究动机理论和激励理论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个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个性理论和动机理论2.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个体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PPT案例材料:有关个性理论和动机理论的案例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三章:群体行为3.1 课程目标了解群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群体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2 教学内容群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群体动力学和群体结构领导理论和领导风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群体行为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群体动力学和领导理论3.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群体行为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PPT小组讨论材料:有关群体动力学和领导理论的案例3.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第四章:组织结构与文化4.1 课程目标了解组织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组织文化的概念和作用4.2 教学内容组织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组织层次和组织部门结构组织文化的概念和作用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组织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组织文化的概念和作用4.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组织结构和文化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组织文化和组织结构的案例4.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五章:组织变革与发展5.1 课程目标了解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掌握组织发展的概念和策略5.2 教学内容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组织变革的过程和策略组织发展的概念和策略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组织变革的概念和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组织变革和发展策略5.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组织变革和发展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组织变革和发展策略的案例5.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六章:冲突与谈判6.1 课程目标理解冲突的性质和原因掌握谈判的原则和技巧6.2 教学内容冲突的性质和原因冲突管理策略谈判的原则和技巧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冲突的性质和原因角色扮演法:模拟冲突情境,让学生练习冲突管理策略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谈判的原则和技巧6.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冲突与谈判概念的PPT角色扮演材料:冲突情境剧本6.5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表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第七章:激励与员工满意7.1 课程目标理解激励的概念和理论掌握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策略7.2 教学内容激励的概念和理论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激励的概念和理论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实践方法7.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激励与员工满意度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激励和员工满意度的案例7.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八章:领导力发展与变革管理8.1 课程目标理解领导力的本质和重要性掌握变革管理的原则和实践方法8.2 教学内容领导力的本质和重要性领导力发展的理论和模型变革管理的原则和实践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领导力的本质和重要性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领导力发展和变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领导力和变革管理的实际应用8.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领导力发展与变革管理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领导力和变革管理的案例8.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第九章:团队建设与管理9.1 课程目标理解团队建设的重要性掌握团队管理的策略和方法9.2 教学内容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团队角色的理论和识别团队管理的策略和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角色扮演法:模拟团队情境,让学生练习团队管理策略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团队角色的理论和识别9.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团队建设与管理概念的PPT角色扮演材料:团队情境剧本9.5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表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第十章:跨文化组织行为10.1 课程目标理解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掌握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原则10.2 教学内容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跨文化沟通的障碍和策略跨文化管理的原理和实践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跨文化沟通和管理的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跨文化管理的实践方法10.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跨文化组织行为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跨文化组织行为的案例10.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十一章:绩效评估与管理11.1 课程目标理解绩效评估的重要性掌握绩效管理的策略和方法11.2 教学内容绩效评估的概念和目的绩效管理的过程和策略绩效评估工具和技巧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绩效评估的概念和目的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绩效管理的实践方法角色扮演法:模拟绩效评估情境,让学生练习绩效评估技巧11.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绩效评估与管理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绩效评估的案例角色扮演材料:绩效评估情境剧本11.5 教学评估角色扮演表现: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第十二章: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12.1 课程目标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组织行为的关系12.2 教学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和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和过程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12.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的案例12.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十三章: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13.1 课程目标理解压力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掌握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13.2 教学内容压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压力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工作生活平衡的重要性和管理方法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压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的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的实践方法13.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的案例13.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十四章: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14.1 课程目标理解组织伦理的重要性掌握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原则和实践14.2 教学内容组织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组织伦理实践和挑战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组织伦理的概念和原则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的关系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组织伦理实践和挑战14.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案例14.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第十五章:未来趋势与组织行为15.1 课程目标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未来趋势掌握适应未来趋势的策略和方法15.2 教学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未来趋势技术对组织行为的影响适应未来趋势的策略和方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组织行为学的未来趋势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技术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适应未来趋势的实践方法15.4 教学资源教材:《组织行为学导论》课件:未来趋势与组织行为概念的PPT案例材料:有关适应未来趋势的案例15.5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为《组织行为学》公开课的教学设计,涵盖了组织行为学的简介、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结构与文化、组织变革与发展、冲突与谈判、激励与员工满意、领导力发展与变革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跨文化组织行为、绩效评估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压力管理和工作生活平衡、组织伦理和社会责任以及未来趋势与组织行为等十五个章节。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决策)29页PPT文档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决策)29页PPT文档
群体决策的利弊 群体决策的适宜情境 提高群体决策有效性
一、群体决策的利弊
1、群体决策的优点: (l)对群体成员而言,参与决策有助于提
高其对工作的满意感、兴趣感,加强其 责任感,避免受冷落而致的消极情绪和 不良动机,有助于其了解决策的目的和 行动计划,了解奖惩政策,从而提高其 工作动机,激励其正确有效地去执行决 策。
二、群体思考(Groop Thinking)
3、影响:压制异议、成员从众附和、不 可能对决策作深入讨论、形成决策的极 端性转移,不考虑决策的伦理后果。
4、解决办法: (l)鼓励异议 (2)引进外部专家意见 (3)把问题带到外部咨询 (4)有意安排唱反调者,激起充分讨论
三、地位差异
1、影响: (1)高低地位者之间沟通交流困难,影
验不足时。
(2)群体成员成熟,有团体观念、责任感 和参与热情,不愿接受领导独断决策且 拥有决策问题有关的信息、知识时。
(3)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同样关心群体目标 达成。双方关系密切,沟通障碍较少时。
二、群体决策的适宜情境
2、任务性质特征包括: (l)问题不明、信息缺乏或决策需要
地位者意见的风气。 (3)高地位者应当鼓励与会成员大胆评
估自己的意见。 (4)高地位者应当避免对重大决策问题
预先表达倾向性意见。
四、环境影响
1、影响机制: 环境—→与会者心态—→决策效果 2、影响因素 (l)座次安排:座次上的主次格局易形成
地位差异意识,影响沟通。
(2)会场干扰:如电话干扰、环境噪音、 人员的进进出出、温度、空气浑浊等对 与会成员心态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决策质 量。
(2)易引起下属参与期望膨胀,超过领导者正 常行使职权的地步;低素质或目标、价值观与 群体相悖的成员参与会降低决策质量。

个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课

个体行为的决定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课

2 马基雅维里主义
马基雅维里主义 以尼科洛·马基雅维里的名字命名;高马 基雅维里主义的个体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 果能替手段辩护 只要行得通;就采用它 这是高马基雅 维里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比低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更愿意操纵 别人;赢得利益更多;更难被别人说服;却更多地说服别人 他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成效显著:1 当他们与别人面 对面直接交往;而不是间接地相互作用时 2 当情境 中要求的规则与限制最少;并有即兴发挥的自由时 3 情绪卷入与获得成功无关时
在流动率方面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果 而在缺勤 率方面发现:女性比男性缺勤率更高一些 这可能与社会要 求妇女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有关
三 婚姻状况
婚姻与生产率之间无明显关系 但是;发现已婚员工比 未婚同事的缺勤率 流动率都更抵一些;对工作更满意一些
四 抚养人数
抚养人数与生产率之间无关系 但是;抚养人数与缺勤 率成正比;与满意度正相关 而与流动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年龄段 作出第一项重 作出重大创 大创造的人数 造的项数
16~20
21
21
21~25
110
119
26~30
233
294
31~35
253
328
36~40
218
363
41~45
166
278
46~50
106
201
51~55
63
117
56~603683Fra bibliotek61~65
20
44
16
年龄
65
研究对象:公元600年~1960年见1243位科学家的1991项重大科学 成就与科学家年龄的关系

群体与组织中的领导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

群体与组织中的领导组织行为学河南财经学院
领导者:可能是任命的;也可能是从一个群体中自发产 生的 既可以存在于组织中;也可能存在于一定的群体中; 既可以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也可能存在于非正式组织中 领 导者也可以不运用正式权力来影响他人的活动
因此;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并不一定是 领导者 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是一个领 导者;只有这样;他们的管理才会真正有效 一个人处在 组织的管理岗位是一回事;是否具备管理和领导能力又是 一回事
1 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关注于完成任务;对下属 采取严格的监督;使得下属在完成工作时采用特定的工作程 序 这样的领导者依赖于威胁 奖励和法定权力影响下属的行 为和工作业绩 他们认为对人的关心是多余的
2 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关注于人;关心下属的 成长 发展和成就;相信通过授权和创造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帮助下属满足他们的需要 这种领导者期望强调个体和群体 的发展能够产生有效的工作业绩
摘自美约翰 科特 现代企业的领导艺术
有损于领导者成功的个人品质
美国管理学家彼特PETER认为人们可以找到确定的证据证明某 些特性是不成功领导者的品质;这些难以胜任领导的品质可以归纳为以 下几点: 1 对他人麻木不仁;吹毛求疵;举止凶狠狂妄; 2 冷漠 孤僻 骄傲自大; 3 背信弃义; 4 野心过大;玩弄权术; 5 管头管脚;独断专行; 6 缺乏建立一支同心协力的队伍的能力; 7 心胸狭窄;挑选无能之辈担任下属; 8 目光短浅;缺乏战略头脑; 9 犟头倔脑;无法适应不同的上司;
第十一章
群体与组织中的领导
§1 领 导 概 述
一 领导是什么
领导
名词领导者 动词领导行为
1 美国学者约翰 科特:领导主要是通过一些不易察觉的 方法;鼓动一个群体的人们朝着某个方向 目标努力的过程 领导者制定组织的发展目标;战略安排;促进成员间合作; 激发人们的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群体及其行为
一、群体的概念
1.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群体是组织的基础,同时又广 泛存在于每一个组织中,我们可以根据群体组成特点的不同, 而对其进行分类.
2. 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内部职务、权力分配 很明确,个体间具有确定、清晰的职权关系规定的群体。在 正式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是受组织目标约束、规范的,指向 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是指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结 构确定的个体之间的联盟,它们是个体为了满足其社会交往 的需要而自发地组成的。
§2 工作群体的外部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工作群体的许多行为都是由群体所处的外部组织环境影 响的。由于群体是更大组织的一部分,所以我们通过考察群 体所处的组织环境,可以得到对群体行为的部分解释。
1.组织战略 2.权力结构 3.正式规范 4.组织资源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绩酬体系 7.组织文化 8.物理工作环境
图X—X 群体的发展过程
形成阶段:群体成员间开始彼此逐步熟悉,但群体的目 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开始摸索群体可以 接受的行为规范。当群体成员开始将自己看作是群体的一员 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这个阶段内,群体的成熟度增长很 快。
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冲突多发阶段。在这个阶段,群体 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是对于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以及 领导者的控制予以抵制。而且,对于群体的目标、规范、领 导等存在争执。如果冲突得以解决,领导者被广泛接受,震 荡阶段便告结束。这个阶段,群体的成熟度增长放缓。
1. 群体的形成
群体的形成得益于多种原因的作用。主要包括:亲近、 吸引和需要的满足。
(1)亲近与吸引 亲近和吸引是群体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亲近是指个体 之间的物理距离上的接近。吸引则是指个体之间由于在价值 观、态度、知觉、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动机等方面的相似 性而在心理、感情上彼此拉近。在亲近和吸引的基础上个体 间形成交往、建立关系、产生合作,为了使这种交往、合作 长期保持下去,便形成群体。
(2)需要的满足是促使群体形成的强大激励力量 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形成(加入)群体的直接动机,多是 为了满足其某种需要。组成群体或者加入群体可以满足个体 的多方面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满足生存的需要是个体之间形成群体或者 一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基本的动机。 安全需要:组成群体或者个体加入一个群体,可以减少 其独处时的不安全感、会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自我怀疑会减 少,在威胁面前会更有韧性。 地位需要:加入一个被别人认为是很重要的群体中,个 体可以得到被别人承认的满足感。 自尊的需要:加入一个群体,参加其活动并在其中发挥 作用,个体会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
§3 群体成员资源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一个群体可能达到的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成 群体的成员个人给群体带来的资源。这其中,最主要的是个 体的能力和人格特征。
一、群体成员的能力 一个群体的组成个体所具有的与工作或完成任务有关的 能力(体力和智力)水平与群体的绩效水平是相关的,对群 体成员的满意度也是相关的。更进一步讲:(1)如果一个人 拥有对于完成工作任务至关重要的能力,那么他将更愿望参 与群体活动,其贡献也多,成为优秀成员的可能性也大,如 果群体能够有效地发挥利用他的能力,则其工作满意度会更 高。(2)群体成员的智力及与工作相关的能力水平与群体绩 效是相关的。但其相关程度不高。其它因素:群体规模,工 作任务类型,领导行为方式,冲突水平等都对群体绩效有影 响。
情感需要:即满足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通过加入群体, 结识更多个体并且加深与多个个体的关系,使他们情感交往 的需要得到满足。
权力需要:对于一个渴望获取权力,希望对他人施加影 响的个体来讲,加入一个群体是其满足需要的必须途径。
实现目标的需要:当实现某种特定目标要从事的活动需 要多个个体共同努力方可实现时,加入群体就成为一种必要 了。
(2)群体的详细分类 对于群体,我们还可以按照它 们的性质进行如下的详细分类:
命令型群体。它是由组织结构规定的,由直接向某个主 管人员报告工作的多个下属组成 。
任务型群体。它是由组织结构构规定的,为了完成一项 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群。
利益型群体。是指为了某个共同关心的特定目标而结合 在一起的多个个体组成的群体;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他们的共 同利益。
2.群体的发展过程
一个群体的发展过程是怎么样的?这其中要经过哪些阶 段呢?有人提出了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认为:一个群体 的发展过程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 范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随着群体的成长和发展, 群体的成熟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群成 体 成熟 熟 度
Hale Waihona Puke 不 成 熟形成震荡 规范 执行 终止
友谊型群体。多个个体由于其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而 形成的群体。
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一般均为正式群体,而利益型 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则为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由于能够满足其成员的社会需要而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其组成成员之间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这些群 体对员工的行为、绩效也都发挥着深运的影响。
二、群体的形成与发展
中止阶段:对于那些只具有短暂任务的群体来讲,进入 这个阶段中,群体开始准备解散。而对于那些长期性工作群 体而言,短时期内不会进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内,群体的 成熟度已经到达很高的水平,所以增长不再明显。
三、群体行为模型
我们知道,组织行为学最关心的是工作群体的绩效和成 员满意度问题。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有的群体比另一些群体 更容易成功?哪些因素影响和决定了群体的绩效及群体成员 的满意度?要全面地回答这些问题是很复杂的。因为影响群 体绩效和成员满意度的因素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模 型来表示影响群体行为的关键变量:
规范阶段: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产生凝聚力, 对群体逐渐有较强的认同感,并且对许多事物形成一致的认 识。当群体成员对于共同的行为规范达成共识、成员间的友 爱和责任感树立起来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在这个阶段, 群体的成熟度又开始快速增长。
执行阶段: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发挥作用,群体功能得到 充分发挥,群体开始努力高效地完成任务。这个阶段内,群 体的成熟度继续缓慢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