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十章方剂
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1
遵义医学院中医药学概论复习题一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观点的医家是A、张子和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2、哪位医家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A、孙思邈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3、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是A、《黄帝内经》B、《神农本草经》C、《伤寒杂病论》D、《本草纲目》4、被后世医家称为“医圣”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5、被后世医家称为“药圣”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6、被世后医家称为“药王”的是A、孙思邈B、张仲景C、王焘D、李时珍7、下列哪位医家不属于“金元四大家”A、张元素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8、倡“火热论”,擅长用寒凉药物治病的医家是A、张从正B、刘完素C、朱丹溪D、李东垣9、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A、《黄帝内经》B、《新修本草》C、《千金要方》D、《神农本草经》10、我国第一部药典是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千金要方》11、《诸病源候论》的作者是A、葛洪B、钱乙C、巢元方D、陈自明12、《妇人大全良方》的作者是A、葛洪B、王焘C、巢元方D、陈自明13、被后世称为“养阴派”的医家是A、李东垣B、朱丹溪C、刘完素D、张从正14、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洗冤集录》成书于A、春秋B、战国C、宋代D、唐代15、周代对医学分科不包括A、食医B、疾医C、疡医D、骨医E、兽医16、整体观念的内容不包括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C、因人制宜D、人与社会的统一性E、人体生理功能与精神意识思维相互协调17、证的内容不包括A、病因B、病位C、病性D、病情E、邪正关系18、温病学四大家不包括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薛生白E、王孟英19、金元四大家不包括A、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仲景D、朱丹溪E、张子和20、四大经典著作不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E、《本草纲目》2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辨病论治B、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C、四诊八纲D、对症治疗E、辨证与辨病结合二、简答题1、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各类方剂大全—医生开方基础lgs
完整版方剂表2.中医考研大纲:完整版方剂表(3/4)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斜定第18章、消导化积剂保和丸消食和胃食积证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炊饼为丸白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清热祛湿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大便秘结或下痢泄泻,苔黄腻,脉沉有力枳实导滞重大黄,芩连白术与茯苓;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此方寻。
木香槟榔丸行气导滞攻积泻热湿热积滞证脘腹胀痛,便秘或下痢里急后重,苔黄腻,脉沉实木香槟榔青陈皮,黄柏黄连莪枳齐;大黄黑丑兼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脾胃虚弱食积内停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健脾参术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此方寻。
枳术丸健脾理气化食消痞脾虚气滞,饮食停聚之证胸脘痞满,不思饮食枳术丸亦散兼补,荷叶烧饭上升奇;术二枳一培脾气,胸腹痞满服之除。
众多免费考研备考、考研真题资料,马上注册下载吧!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第19章、驱虫剂乌梅丸安蛔止痛蛔厥证腹痛时作,烦闷呕吐,手足厥冷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及附子,温中寓清在安蛔。
肥儿丸杀虫消积健脾清热虫积脾虚内热证面黄体瘦,肚腹胀痛,发热口臭肥儿丸内用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空腹下,虫疳食积一扫清。
中医学概论-方剂学:概述
6、丹剂
• 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有丸剂,也有散剂,每以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 而名之曰丹,如至宝丹、活络丹等。
• 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 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 疮面,治疗疮疡痈疽,亦可剂
• 将药物经粉碎加工而制成的粗末状制品,或加入 适宜粘合剂制成的方块状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 或煎汁,不定时饮用。
• 内服,取研末调服或磨汁服 • 外用,则磨汁涂患处,常用的有紫金锭、万应锭
10、条剂
• 亦称药捻,是将药物细粉用桑皮纸粘药后搓捻 成细条,或将桑皮纸捻成细条再粘着药粉而成 。用时插入疮口或瘘管内,能化腐拔毒、生肌 收口,常用的有红升丹药条等。
11、线剂
• 亦称药线,是将丝线或棉线置药液中浸煮,经干 燥制成的外用制剂。用于治疗瘘管、痔疮或赘生 物,通过所含药物的轻度腐蚀作用和药线的机械 紧扎作用,使其引流通畅,或萎缩、脱落。
方剂的基本结构
• 方剂的基本结构也就李是杲我《脾们胃论常》说的方剂的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 组成原则,即次组相之成与。宣不方摄可,剂令则臣的可过以配于御君方邪,除君准病臣则矣有序”,,用君 、臣、佐、使来表示方剂的主从关系和方 《神农本草经》 剂结构的配方准则“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 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 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 ②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 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如十枣汤中之大 枣。
• ③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 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 止药病格拒
使药
• ①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 的药物。如配伍牛膝能下性等。
2016方剂学(6-10单元)
【配伍意义】 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 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 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 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以缓和姜、附峻烈之性,使其 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 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四君子汤配茯苓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药物莲子肉山药薏苡仁扁豆人参甘草白术茯苓砂仁桔梗大枣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配伍意义桔梗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渗湿
第六单元 祛暑剂
细目一:概述 祛暑剂适用于治疗各种暑病。适用于夏月暑热证。 细目二:祛暑解表 香薷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 白扁豆 厚朴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证候】阴暑。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重困倦, 胸闷泛恶,或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
细目三:祛暑利湿(助理不要求)
六一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 滑石六两(180g) 甘草一两(30g)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证候】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
细目四:祛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组成】西瓜翠衣(30g)荷梗(15g)西洋参(5g)石斛 (15g)麦冬(9g)知母(6g)黄连(3g)竹叶(6g)甘 草(3g)粳米(15g)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洋参麦斛粳米草,翠 衣荷连知竹尝。)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证候】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 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例题: 1、炎夏之季,身热汗多,咽干口燥,体倦气短, 舌红少津,脉虚细,治宜用 A.六一散 B.竹叶石膏汤 C.清暑益气汤 D.生脉散 E.白虎汤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2024鲜版
先秦时期
《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等医学著 作奠定了方剂学的理论基础。
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崛起,创制了大量治疗温热病 的方剂,如吴又可《温疫论》、叶天士《 温热论》等著作,丰富了方剂学的内涵。
汉代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为一体的医学体系,使方剂学形 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宋金元时期
指导临床用药
通过对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安全、有效地用药 。
促进中药新药研发
通过对古方、验方的研究和开发,可以创制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中药新药。
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方剂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将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4/3/27
参加学术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活动,与同行 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7
29
8
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
•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 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佐药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 次要兼证的药物;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 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 以达病灶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方剂学》完整PPT课件
2024/3/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7
• 方剂学概述 • 方剂组成与结构 • 常见中药方剂类型及特点 • 经典名方解析与临床应用 • 现代创新中药方剂研究进展与挑战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与提高
《中医方剂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方剂学》重要知识点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中医方剂的配方和应用。
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药物的组合、剂量和配方方法,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等为目的,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效果。
中医方剂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方剂的分类、方剂的起名原则、方剂的制备方法、方剂的功效与应用等。
首先,方剂可以按照其组成药物的性能、喜克相济关系、疾病所在部位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照药性分为寒热温凉平,按照组方目的分为疏表解表、清热利湿、理气和中、养阴补虚等。
了解方剂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方剂的特点和应用进行理解和记忆。
其次,方剂的起名也有一定的原则。
方剂的名称通常由主药和辅料的名称组成,如桂枝汤、四逆散等。
方剂的命名既要表达方剂的作用特点,又要具备简洁易记的特点,方便医生在临床中使用。
方剂的制备方法也是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内容。
方剂的制备方法包括煎煮法、蒸馏法、浸泡法等。
不同的制备方法能够提取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使其更好地发挥药效。
方剂的功效与应用是中医方剂学中最关键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对方剂中各种药物的组合和配方方法的研究,可以了解方剂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
方剂的应用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病人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和应用。
中医方剂学的研究对于中医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方剂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治疗疾病,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因此,掌握中医方剂学的重要知识点,对于中医医生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总结一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中医方剂的配方和应用。
方剂的分类、起名原则、制备方法以及功效与应用都是中医方剂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高中医医生的临床能力,有效治疗疾病,促进健康。
希望以上内容能满足您的需求。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中医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是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配伍、制剂及应用规律的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方剂是指将多种药物按照一定比例和制作方法配伍而成,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组合。
根据不同特点和应用范围,方剂可以分为经典方剂、个人经验方和现代合理化方。
经典方剂是指在历代医家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治疗特定疾病或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药物组合。
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经典方剂集。
个人经验方则是指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具有个人特色和效果显著性质的治疗方法。
这类方剂数量众多,但在临床上应用范围相对有限。
现代合理化方则是指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方剂进行合理化改进和创新,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这类方剂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二、方剂的组成和配伍中医方剂的组成是指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比例配伍而成。
根据中医药学理论,药物配伍应遵循“四气相反”、“五味相克”、“六淫相制”等原则。
“四气相反”是指药物具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在配伍时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性质的药物进行搭配。
“五味相克”是指药物具有苦、甘、酸、辛、咸五种味道,在配伍时要遵循味道互补或互制原则。
“六淫相制”是指将寒邪与温补药搭配使用,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到不同病情和体质对于药物的适应性。
例如对于阳虚体质的患者,应选用温热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而对于阴虚体质的患者,则应选用寒凉性质的药物进行治疗。
三、方剂的制剂和应用方剂制剂是指将配伍好的药物按照一定方法进行加工和制作,以便于患者服用。
常见的制剂方法有水煎、浸泡、蒸馏、浓缩等。
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作用。
中医方剂学要求医生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掌握方剂数量众多且复杂数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中医 方剂学
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中药的组方原则和方剂的应用。
方剂是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的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下面将从中医方剂学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方原则和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医方剂学的基本概念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禁忌以及方剂的应用。
方剂是将多种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配伍而成,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方剂主要包括经方和验方两大类,经方是指历代医家总结的经验方剂,验方则是根据临床实践经验逐步积累的方剂。
二、中医方剂的分类中医方剂根据其用途和性能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有清热解毒剂、祛风湿剂、活血化瘀剂、补益剂等。
其中,清热解毒剂主要用于治疗热病和感染性疾病,祛风湿剂用于治疗风湿病和关节疼痛,活血化瘀剂用于治疗瘀血和血液循环障碍,补益剂则用于滋补身体和调理气血。
三、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归经、辨证、用药和配伍。
归经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病部位和病理变化,选择与之相关的经络进行治疗。
辨证是指根据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对疾病的症状进行辨证分型,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用药是指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和药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配伍是指根据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药理特点,合理配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四、中医方剂的应用中医方剂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疾病的症状和辨证分型,选择适当的方剂进行治疗。
方剂的应用需要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同时,方剂的应用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程、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在应用方剂时,还需注意方剂的剂量和用药方法,以确保疗效的发挥和安全性的保障。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和应用。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合理应用中医方剂,可以有效地治疗疾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剂知识点
方剂知识点一、方剂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基本治疗单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配伍而成,用于防治疾病。
二、方剂的组成原则1. 主药:针对主要症状或病因选择的药物。
2. 辅药:协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
3. 佐药:减轻或消除主药的毒副作用的药物。
4. 使药:引导其他药物直达病所的药物。
三、方剂的分类1. 按照治疗作用分类:- 发散风寒类- 发散风热类- 清热解毒类- 补益类- 活血化瘀类- 利水渗湿类- 温里祛寒类- 安神类- 平肝息风类- 化痰止咳类- 理气类- 收敛固涩类- 驱虫类- 其他类2. 按照处方来源分类:- 经典方:源自古代医学典籍的方剂。
- 经验方:根据医生个人临床经验创制的方剂。
- 民间方:流传于民间,未经正式文献记载的方剂。
四、方剂的配伍禁忌1. 十八反:某些药物共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
2. 十九畏:某些药物共用会减弱药效。
3. 妊娠禁忌:对孕妇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应避免使用。
五、方剂的临床应用1.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
2. 随证加减:根据病情变化对方剂进行调整。
3.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病情调整药物剂量。
六、方剂的现代研究1. 方剂药理研究: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 方剂剂型改革:开发新的方剂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患者依从性。
3. 方剂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方剂配比和质量控制标准。
七、常用方剂举例1. 麻黄汤: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2. 四君子汤:用于治疗脾胃气虚。
3. 桂枝汤: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4. 八宝丹: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5. 五子衍宗丸:用于治疗男性不育。
八、结语方剂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对于中医药学的学习和实践至关重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的研究和应用也在不断进步,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请注意,本文仅为方剂知识点的概述,具体应用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中医方剂完整版
大热渴饮,头痛如劈,狂躁,谵语神昏,或吐衄发斑,舌绛唇焦
导赤散
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心经热盛证
心胸烦热, 口舌生疮,或小便赤涩,舌红,脉数
泻白散
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肺有伏火之咳喘
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
龙胆泻肝汤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肝经湿热下注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或阴肿阴痒,或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有力
营血虚滞证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
当归补血汤
补气生血
血虚发热证
肌热面红,口渴喜饮,舌淡,脉大而虚,重按无力
归脾汤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心脾气血两虚证,脾不统血
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
内补黄芪汤
温补气血生肌敛疮
痈疽溃后,气血两虚
痈疽溃后,溃处作痛,倦怠懒言,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
第4章、清热剂
白虎汤
清热除烦生津止渴
阳明气分,实热盛证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
竹叶石膏汤
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舌红少苔,脉虚数
清营汤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邪热初入营分证
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
犀角地黄汤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热入血分,热伤血络证
少阳阳明合病
往来寒热,胸胁或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
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泻热通里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
憎寒壮热,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苔黄,脉数
第8章、补益剂
四君子汤
益气健脾
方剂学笔记整理
方剂学与中医学的联系
方剂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基础。
方剂学通过对中药的配伍、用量、用法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中医学的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 方剂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 提供了有力支持。
方剂学与中医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完整体系。
药量: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遵医嘱
方剂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煎煮方法:根据方剂的组成和功效,选择合适的煎煮器具,注意火候和煎煮时间,煎煮完成后 需过滤药渣,只取汤汁服用。
服用方法: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服用时间和次数,一般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用。对于特殊病情,需遵医嘱。
注意事项:避免与食物产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注意保存方式,避免受潮和发霉;对于有毒 性的药物,需特别注意用量和使用方法,避免中毒。
方剂的组成和 变化方剂的源自本组成君药:针对主病 或主证起主要治 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辅助君药 治疗主病或主证 的药物,或针对 兼病或兼证起主 要治疗作用的药 物
佐药:协助臣药 加强治疗作用的 药物,或直接治 疗次要症状的药 物
使药:引导药物 直达病所的药物, 或调和药性的药 物
方剂的加减变化
方剂加减变化的概念:在原方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进行药物增减、药量调整等变 化,以更好地适应证候。
砂锅:传统煎 煮器具,适用 于大多数中药
煎煮
不锈钢锅:现 代常用煎煮器 具,耐腐蚀、
易清洗
陶瓷锅:保温 性能好,适用 于长时间煎煮
玻璃锅:透明 度高,方便观 察中药煎煮过
程
方剂的煎煮用水
煎煮用水选择:最好使用自来水或井水,避免使用蒸馏水。 用水量控制:根据方剂的种类和药材的质地,控制好水量,一般以淹没药材为宜。 煎煮器具:最好使用砂锅或不锈钢锅,避免使用铁锅或铜锅。 煎煮时间:根据方剂的种类和要求,控制好煎煮时间,一般以煮沸后30分钟至1小时为宜。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中医学:方剂
理气剂
越鞠丸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郁所致;
柴胡疏肝散 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主治:肝气郁结证;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
补阳还五汤 功用:补气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证;
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现代研究:急性胃肠炎,四时感冒;
五苓散 功用:通阳化气,利水渗湿; 主治:外感表邪,水湿停蓄证; 现代研究:利尿;
祛湿剂
茵陈蒿汤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八正散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补益剂
四君子汤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四物汤 功用:养血调经; 主治:冲任虚损,血虚血滞证;
补益剂
六味地黄汤 功用: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证;
肾气丸 功用: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
固涩剂
玉屏风散 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现代研究:提升免疫力
四神丸 功用: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主治:脾胃虚寒证;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祛风剂:疏散外分
川芎茶调散 功用:祛风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散寒头痛;
独活寄生汤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症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祛风剂:平息内风
镇肝熄风汤 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主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证; 现代研究:降血压,预防高血压并发症;
安神剂
酸枣仁汤 功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现代研究:镇静、催眠和抗焦虑
白术(方剂学课件)
壹、白术的功效
脾喜温燥,它能够满足脾在病理状况下的需要,既 能够补气健脾,改善脾气虚的一些病理改变,也能 够有效地消除脾虚而伴有的湿浊内停,湿邪内阻的 情况。所以在脾虚而出现的这种湿邪阻滞、倦怠乏 力、身体困重或者吐泻、痰饮水肿、白带过多这样 一些证候当中,白术是最适合的。所以它是从这个 角度称它是脾脏补气健脾的第一要药。
这个脾虚的水肿,如五苓散、四苓散这些 方,白术其实除了利尿以外,与它的补气 健脾,实际上也有关系的。
所以在这一类的病证当中,它组的方里面, 往往白术显得比一般的补气药重要。
壹、白术的功效
白术作为一个燥湿药,性能里面有一个苦味, 苦能燥,白术是一个苦温燥湿药,它的燥湿 的功效一般结合到补脾气,那用于脾气虚, 主要是这个湿浊内停的时候使用。
壹、白术的功效
一般的脾虚证,它可以和人参、党参、黄芪 这一类药配伍使用,这个并不是很特殊;
更主要的,是兼有湿浊内停的脾虚证,所以 这个四君子汤当中用白术,它一方面它补气 健脾,可以增强人参的作用,另一方面,它 又可以针对因为脾气虚而生湿的这种病理改 变,所以是很重要的一个辅助的药物。
壹、白术的功效
壹、白术的功效
联系到脾的生理、病理在临床上的特殊性。
脾主运化
脾气虚,运化无力,主要不但表现在纳食的功能、 消化的功能,这个散布精微的功能,这样一些降低 了,更主要的,对水湿的运化,脾主运化,包括了 对水湿的运化如果脾气不虚,那么水湿就能正常地 散布或者排泄,如果脾气亏虚,对水湿的运化功能 也随之降低,就很容易出现水湿内停,也就是出现 脾虚生湿的这样的病理表现,所以脾虚以后,不但 倦怠乏力,肢体沉重,往往与湿浊阻滞有关,不完 全是气的充养不够造成的。
那么如果没有这种吐泻或者湿浊内停,也是因为脾 气虚,不能有效地充养胎元,出现胎动不安的,也 是可以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理中丸 方歌 • 理中丸主温中阳,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散
寒健脾是主方。
组成 • 人参 干姜 白术 炙甘草各9g
功用
•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
正以祛邪。
• 使药—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第二节 常用方剂
藿香正气散
【方歌】
•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朴白术,夏曲白芷加姜枣,外寒 内湿均能除。
【组成】
• 藿香15g 陈皮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5g 半夏曲 白术 厚朴 桔梗各10g 甘草12g
【功用】
•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方剂基本知识
第二节 常用方剂
• 方剂的组成原则 • 方剂的组成变化 • 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
• 解表剂 • 清热剂 • 温里剂
• ……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概念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 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 辨证论治四个阶段 理—法—方—药。
–四君子汤加陈皮3g
半夏4.5g;
–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 • 香砂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加木香2g 砂仁2.5g;
–益气化痰,行气温中; –治脾胃气虚,湿阻气滞证。
第二节 常用方剂
补中益气汤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 外感因。 【组成】黄芪18g 皮各6g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 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 白,大便稀溏, 脉大而虚软; • 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 淡,脉虚者; • 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炙甘草 白术各9g 当归3g 人参 升麻 柴胡 陈
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解 • 君药—干姜温中祛寒,扶阳抑阴。 • 臣药—人参补中益气,气旺而阳复。 • 佐药—白术燥湿健脾。以上三药,一温一补一燥。 • 使药—甘草蜜炙,性温具补,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第二节 常用方剂
大承气汤 方歌 • 大承气汤后下黄,枳朴先煎泻力强,芒硝溶服峻下剂,痞
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 妇人热人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 以及疟疾、黄疸等病而见少阳证者。
方解 • 君药—柴胡,透达与清解少阳半表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
• 臣药—黄芩,清泄少阳半里之郁热。柴胡、黄芩配伍,是和
解少阳的对药。 • 佐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益气健脾,扶
பைடு நூலகம்
使风寒去,表气和,又可调脾胃。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并可调和脾胃。
第二节 常用方剂
茵陈蒿汤 【方歌】
• 茵陈蒿汤栀大黄,湿热阳黄功效强,腹满口渴尿短赤,清
热利湿退黄方。 【组成】
• 茵陈18g
【功用】
栀子9g
大黄6g
• 清热利湿退黄。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湿热黄疸。面目俱黄,色鲜明,腹微满,口渴,小便短赤,
• 臣药—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
芥穗、淡豆豉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 • 佐药—芦根清热生津,淡竹叶清上焦热,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 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
第二节 常用方剂
桑菊饮 方歌: • 桑菊饮用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 咳嗽服之消。 组成:
“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
• 佐药—茯苓健脾利湿,以治生痰之源。 • 使药—甘草调和药性。
• 方中半夏与橘红为方中主要药物,两者皆以陈久者良,故方
名“二陈”。
第二节 常用方剂
四君子汤 【方歌】四君益气又健脾,参术茯苓甘草比,脾胃气虚面萎白,食 少便溏身乏力。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各9g 炙甘草6g
运用在胸中。 【组成】
• 熟地黄12g
【功用】 • 补血和血。 【主治】
当归
白芍各9g
川芎6g
• 营血虚滞证。头晕目眩,心悸,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
第二节 常用方剂
【方解】 • 君药——重用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 臣药——人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
• 佐使药——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胃,补而不滞;升
麻、柴胡升阳举陷。 • 使药——炙甘草调和诸药。
第二节 常用方剂
四物汤 【方歌】
• 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营血虚滞诸多证,加减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虚弱。 【方解】 • 君药——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 臣药——白术健脾燥湿,扶助运化。 • 佐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 • 使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第二节 常用方剂
【附方】 • 六君子汤
舌苔黄腻,脉沉数。
【方解】 • 君药—茵陈重用,清热利湿退黄,是治黄疸之主药。
• 臣药—栀子清热泄火,泄三焦湿热。
• 佐药—大黄泻热逐瘀,荡涤肠胃通便,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 三药合用,利湿与泄热相伍,通利二便,前后分消,使湿热 得除,黄疸自退。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二陈汤 【方歌】 •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煎加生姜乌梅服,湿痰为
辨证、立法、选方、遣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 方剂是运用药物治病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故有“药有个性 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君药
•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药力、药量大;药味少(1~2味);方不可无君。 臣药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 • 麻黄汤: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甘草3g
• 三拗汤:麻黄9g
杏仁6g
甘草3g
–功用:发汗作用减弱,宣肺散寒,止咳平喘,治疗外 感风寒犯肺咳喘的基础方。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药量增减
组成药物 方名 君 大黄 四两 臣 枳实 三枚 佐 厚朴 二两 功用 主治病证
第二节 常用方剂
小柴胡汤 方歌 •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 阳百病此方宗。 组成 • 柴胡24g 枣4 枚 功用 • 和解少阳。 黄芩9g 人参9g 甘草6g 半夏9g 生姜9g 大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
患此方珍。
【组成】 • 半夏15g 橘红15g 茯苓9g 甘草4.5g(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功用】
•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湿痰证。咳嗽痰多,胸脘痞闷,呕恶少食,肢体困倦,或头 眩心悸,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 • 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 臣药—橘红燥湿助半夏化痰,又能理气,使气顺痰消,此即
• 桑叶7.5g
甘草2.5g 功用:
菊花3g
苇根6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 君药—桑叶疏散上焦风热,清肺热止咳。 • 臣药—菊花散风热,清利头目;杏仁、桔梗宣利肺气而止咳。
• 佐药—连翘清热解毒,薄荷疏散风热;芦根清热生津而止渴。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第二节 常用方剂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歌
• 麻杏甘草石膏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肺与平喘,肺
热喘咳效力彰。 组成
• 麻黄9g
功用
杏仁9g
炙甘草6g
石膏18g
•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第二节 常用方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举例 麻黄汤 • 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甘草3g
•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 主证为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兼证是喘咳。
君药:麻黄,治主证;
臣药:桂枝,助君解表发汗; 佐药:杏仁,佐助麻黄平喘咳;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又兼佐制之用。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腹 疼痛,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水土不服等。 【方解】 • 君药—藿香辛温外散风寒,芳香内化湿浊,又辟秽和中,升 清降浊。
• 臣药—紫苏、白芷助藿香外散风寒,化湿。
• 佐药—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厚朴、 大腹皮行气化湿;桔梗宣肺利气;生姜、大枣既可谐营卫,
热生津法最宜。
组成 • 石膏50g 知母18g 甘草6g 粳米9g
功用
• 清热生津。
第二节 常用方剂
主治 • 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 大有力。 方解 • 君药—重用石膏,清阳明内盛之热,止渴除烦。 • 臣药—知母,苦寒以泻火,质润可滋燥。
• 佐药—甘草、粳米和胃护津,缓解石膏、知母的寒凉重降
•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或对兼病、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的药物。 • 药力小于君药。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佐药
• 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 具有引经及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