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马哲第2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
考研政治:马哲章节知识点总结之第二章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3、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即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5、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6、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区别,不在于它们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在于前者的正确反映,后者的歪曲反映。
各种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可以在客观世间找到它们的"原型"7、马克思:"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有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8、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9、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的客观性。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时空特性的具体性与可变性10、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其方法论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2、物质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直接现实性是实践活动区别于意识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指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理论转化为现实;其造成的结果是:实践高于认识。
13、实践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1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入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15、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16、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章课件
• 引言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和背景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实践与认识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 结论
01
引言
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章
01
02
03
课程学分:3学分
授课教师:XXX
04
05
适用对象:哲学专业本科生、 研究生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本章总结
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真理的客观性和相对性
重点解析
本章总结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分 析现实问题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 系及其在历史发展中 的体现
物质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及其在认识世界中 的作用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与联系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 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飞跃、质态的转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质量互变规律的应用
在实践中,人们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事物的量变,促使事物向好的质变转化。同时,也要 注意防止事物在质变中发生坏的质变。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会根据人的需要和目的进行选择和加工。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 是物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相互作用
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物质是本原,意识 是派生,物质通过意识来获得意义和价值。
04
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概念
01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 动。
马哲第二章
虚掩的门 1936欧文斯 10‘3 1968海因斯 9’95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反对其它标准
随大流并非就好!
“ 公 众 ” 标 准
孔子
“权威”标准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放言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 龟与祝著。试玉要烧三日 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 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 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身真伪复谁知?
正如列宁所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 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 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 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列
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 153页。)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
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天 在 上 面
舍罕王赏麦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F=GM1M2/R2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3)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 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条件: •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 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 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 上升为理性认识。
首先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 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 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 翻。
其次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 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 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 而本质上是绝对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哲 第二章
第一信号: 由刺激物 直接引起 的信息
人脑产生意识的原因 人脑具有独特的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 由刺激物 的符号引 起的信息 前面有梅林,到那里吃梅子。
望 梅 止 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 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
实践的运行机制
确立目 的方案 实施实 践方案
进行反 馈调节
对照检 验评价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实践 的特点
自觉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特征
• ( 1 )客观物质性 —— 构成实践的诸要素,都是可 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结果,是对象的客观变 化,具有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实 践的过程也是客观的。。 • (2)自觉能动性——实践不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不仅适应自 然界,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界。通过改造客观对象 使外部环境适应自己不断变化着的需要。 • ( 3 )社会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只能在一定的 社会环境和关系中进行,并随之而变化。
化 学 反 应
无机物反应特性
机 械 反 应
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感觉、心理
49 ×
36
人类意识
物质在本质上都有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的特性
物质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人
反应形式 反应器官 物质
细胞膜 大脑
刺激感应性
举
例
无机物 反应特性
岩石风化 空谷回音 葵花向日 食人草 警犬破案 马做算术 谈虎色变 苹果与万有引力
马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反复以至于无穷的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2、为什么对具体事物 的认识要经过反复性的 过程?
①主观方面:人往往会受到认识 能力的限制 ②客观方面:由于事物本身的复 杂性以及事物本质的暴露也需要 一个过程
原子 基本粒 子!
真理相对性的主要表现:
第三,相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本性 来说,虽然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 世界,但每次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相 对的。
伽利略受审
花的构成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3、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的关系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 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 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 不会被推翻的绝对真理的颗粒;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
的感性材料; 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 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 里的制作加工。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从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 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 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 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 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 个飞跃。
2、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要为群众所掌握。
2、飞跃的条件
为了实现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关键 是形成科学的、正确的实践观念,并且找到 实现这一观念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所谓实践观念,就是在观念中形成的关于 未来世界的理想图式,包括实践的目的、方 式以及实施方案等即实践的观念模型。这种 观念模型,也叫实践的观念或理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2章0001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 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 变革梨子,亲口尝 一尝。 ——毛泽东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第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 的发展而发展。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 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 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 践
客 体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客 体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中通 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 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 认识的初级阶段。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 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 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达到目的。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 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 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 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 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绝对性
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 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 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 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 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 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 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2、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理性认识转化为具体的规划、方案、措施等实践观念; 第三,要使理性认识为群众所掌握并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 展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 实践的反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柴门霍夫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三种基本 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 论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 展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 实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 论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的主要问题是: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 实基础;主体和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实践、认识和价值关系; 认识的本质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 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 跃及其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真理及其客观性和具体性;真理 和谬误的对立统一;价值和真理的价值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 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哲练习答案第二章
25、“人不能两次踏进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B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6、时间是指( B )
D、 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8、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9、时间和空间是人类感性直观中的先天形式这是一种( A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二元论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规律客观性
D.运动绝对性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C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C )。
A、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C、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透应自然
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D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逆性
34、时间的无限性是指( C )
A、时间是瞬息万变的 B、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C、时间是无始无终的 D、时间是不可测量的
马哲课后题答案第2章
1 、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
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6 )答:1 、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
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3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2 、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答:1 、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2 、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
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3 、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
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4 、因此,当代大学生对待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仅凭个人兴趣,受互联网中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汲取科学知识、积极精神和艺术熏陶等先进的文化与观念结合起来,实现个人价值以坚持真理标准为前提,坚持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避开其负面影响,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人文素质。
马哲-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2.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一个历史过程
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认识必然争取 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 目的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一切从实际出发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 发。
解释世界 揭示规律
认识的任务
改造世界
指导实践
一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有效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 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 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 二者统一基础是实践。前者是前提,后者是 归宿。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决 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 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通过认识和利 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 态。 必要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 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二 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 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必然王国
人受物支配的 社会状态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 心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本的思想方 法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辩证关系原理的理
(马哲)第二章 实践与世界
4、两个世界的联系 (1)内容同构(都具有相对应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方式) (2)规律同一 (3)互相转化 5、两个世界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实践 活动 (1)两个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2)实践是两个世界的接触点 (3)实践是两个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联系
自在 世界
相互作用 相互转化
人类 世界
三、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1、实践创造出一个与自在世界既相对立又 统一的人类世界 2、实践推动着人类世界的不断发展
客观现实
2.自觉能动性
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 有目的、有动机,接受意识的指 导,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愚公移山
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水平和程度、手段 和方法,总是受社会历史 条件的限制 , 它自己也有一 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步过 程 实践的目的总是同一定时 代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实践不是个人孤立的活动, 总是要同社会发生明显的 或隐蔽的联系
(一)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
马哲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活动
以往哲学的成果
自身的发展
(二)实践的含义和结构
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 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结构
实践主体
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2章课件
2020/12/18
27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主观真理论:我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 多数论:凡是大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就是真理
2020/12/18
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 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
2020/12/18
8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反映论
反映论: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 原则,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马 克 思
2020/12/18
费
尔 巴 哈
所 有 的
唯
物
主
义
2020/12/18
14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
感性认识 2020/12/18
形式 特点
感觉 知觉 表象
直接性 具体性 15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 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
2020/12/18
20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一)第二次能动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实现第二次能动飞跃的条件
2020/12/18
21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第二次能动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
2020/12/18
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才能达到目的
22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2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2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整个生物界 和人类社会都经 历着由低级到高 级、由简单到复 杂的发展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物 机械运动
质 的
物理运动
运 化学运动
动 形
生物运动
式 社会运动
运动的基本形式
社会运动
生物运动
退 化
化学运动
进
方 向
物理运动
化 方
向
机械运动
各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一)时空的含义和特性
1、时间是物质存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 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 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 或短的过程。
形而上学不变论
道之大出于天,天 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看来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流。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 条河流。 克拉底鲁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方不 可方可。庄子
庄子
一切以时间、 地点、条件为转移 ,还要求我们无论 做什么工作都要善 于把时间、地点和 条件综合起来考虑 ,抓住时机,当机 立断,以达到水到 渠成、瓜熟蒂落的 结果。
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也否 认时空的客观性。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 间是人头脑中固有的“ 先天形式”,人通过这 种“先天形式”去感知 事物,才使事物具有了 时间性和空间性。
马哲第二章唯物论
第二章唯物论第一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1、列宁根据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在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给哲学物质范畴下了一个完整定义。
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像、反映”。
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它回击了唯心主义哲学对唯物主义的攻击,有力地捍卫了唯物主义哲学路线。
第二,它坚持了物质的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的局限性。
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一切物质的共同性,即客观实在性,这是普遍的。
物质结构理论讲的是关于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的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其次,哲学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又是相互联系的。
一方面,哲学物质范畴要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物质这个普遍性的范畴要以对具体事物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没有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没有对个别物体结构的认识,物质这种一般性的认识也不可能产生。
哲学的物质范畴要不断地从物质结构理论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史表明,没有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就没有近代哲学的物质观;没有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就不可能产生。
另一方面,哲学的物质范畴能给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正确的物质观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能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人们要深化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指导。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恩格斯说:“支持,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因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马哲》第二章:世界是自然人、社会的统一
劳动资料 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 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 间的媒介体,主要指劳动工具。
第二,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前提和要素。 劳动是人和自然的相互作用,是人以自 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劳动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构 成。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 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 创造。 ——马 克 思
劳动者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 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二、社会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 社会不是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们有机结合 起来的整体。 社会在本质上不是由个人组成的实体,而是从 事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体 系。其中,生产关系是最主要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是统一的。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 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 社会。——马 克 思
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不 是客体。
人类产生之后,自在之物转变为为我之物才成为 客体。 客体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互区别:主体是主动的方面,是认识 和改造活动的施动者;客体是被动的方 面,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受动者。 相互依存:主体不能离开客体而存在; 客体也不能离开主体而存在。 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客体,自然界具有 了越来越多的“人化”的特点;客体也 反作用于主体,主体也得到了改造。
实践主体客体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旋涡星系太阳系地球物体分子原子宇宙二自在世界和人的世界的关系自在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连结主客体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在受到客体制约的同时,又能使主体自身得到发展,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和完善。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主要环节:①确立实践目的和方案;②实施方案,把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为认识提供必要的条件;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以更好地改造客体。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提示: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也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人的实践活动受意识支配,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实践。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多方面的。
④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导致实践失败。
(2)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①理论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理应走在实践前头;②科学理论能预见未来,端正实践方向;③科学理论能够推动实践创新。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
(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的直观反映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
它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和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严重缺陷。
提示:(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认识中介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由物质性认识工具、观念(知识)性认识工具和语言工具所组成。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局限性是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1)必要性: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是表面的肤浅的;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深刻的。
只有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2)必备条件:①勇于实践,获取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②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指导、解释和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等,对人的认识活动起调节作用,主要体现为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
二者在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共同推动认识活动的发展。
(二)从认识到实践(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
(2)实现飞跃的必备条件:①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②把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中介环节和决定性环节。
③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
④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是指人类的认识永无止境、无限发展,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
螺旋式的曲折上升。
3.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2)从认识过程的推移看,认识永远不会完成。
4.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和实践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决定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2)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反对认识落后于实际的右的错误,也要反对认识超越实践的“左”的错误。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是客观的: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②真理的检验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提示:(1)一切唯心主义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
其典型表现:一是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一是实用主义真理观,认为“有用即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或者说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客观性、世界的可知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也是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或者说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一定程度的和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深化和发展。
3.二者辩证统一: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提示:(1)绝对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同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一致。
思维能力的至上性是指人类思维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思维能力的非至上性是指认识受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
(2)承认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既要反对片面扩大真理绝对性的绝对主义,又要反对片面扩大真理相对性的相对主义。
绝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
(3)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真理的具体性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是:真理是全面的、历史的,是有条件的。
(三)真理与谬误的对立与统一1.二者的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2.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既对立又统一: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③真理和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解决,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解决。
(2)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客观是否一致。
提示:逻辑证明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不能否定逻辑证明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
(2)不确定性是指:具体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不能充分检验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而是一个过程;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3)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实践活动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实践对象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
(二)价值及其特征(1)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发生和形成于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关系中。
(2)价值的特性:①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
②主体性。
客体属性能否具有价值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价值不同,带有主体个性特征;价值关系不是自然、现成的关系,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③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④多维性。
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
(三)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即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主要特点:(1)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提示:(1)价值评价具有客观性,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
(2)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
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的价值评价差异,并不说明价值评价没有客观标准。